2023年山东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生物试卷-学生用卷
展开
这是一份2023年山东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生物试卷-学生用卷,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山东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生物试卷-学生用卷
一、单选题
1、科学家用离心技术分离得到了有核糖体结合的微粒体,即膜结合核糖体,其核糖体上最初合成的多肽链含有信号肽(SP)以及信号识别颗粒(SRP)。研究发现,SRP与SP结合是引导新合成的多肽链进入内质网腔进行加工的前提,经囊泡包裹离开内质网的蛋白质均不含SP,此时的蛋白质一般无活性。下列相关推测正确的是( )
A. 微粒体中的膜是高尔基体膜结构的一部分
B. 细胞中每个基因都有控制SP合成的脱氧核苷酸序列
C. SP合成缺陷的浆细胞中,抗体会在内质网腔中聚集
D. 内质网腔中含有能够在特定位点催化肽键水解的酶
2、某种H+-ATPase是一种位于膜上的载体蛋白,具有ATP水解酶活性,能够利用水解ATP释放的能量逆浓度梯度跨膜转运H+。①将某植物气孔的保卫细胞悬浮在一定pH的溶液中(细胞内的pH高于细胞外),置于黑暗中一段时间后,溶液的pH不变。②再将含有保卫细胞的该溶液分成两组,一组照射蓝光后,溶液的pH明显降低;另一组先在溶液中加入 H+-ATPase的抑制剂(抑制ATP水解),再用蓝光照射,溶液的pH不变。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蓝光可以为H +-ATPase逆浓度梯度跨膜转运H +直接提供能量
B. 溶液中的H +不能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透过细胞质膜进入保卫细胞
C. H +-ATPase位于保卫细胞质膜上,蓝光能够引起细胞内的H +转运到细胞外
D. 蓝光通过保卫细胞质膜上的H +-ATPase发挥作用,导致H +逆浓度梯度跨膜运输
3、牛奶中富含蛋白质,新鲜生姜根茎中的凝乳酶能够水解牛奶中的亲水性蛋白质,使其他蛋白质暴露出来,与某些离子相互作用,形成凝胶体,待牛奶凝固便成为一种富有广东特色的甜品——姜汁撞奶。为探索制作姜汁撞奶的条件,某生物兴趣小组通过实验探究温度对凝乳酶活性的影响,结果如下图所示。据此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凝乳酶能为蛋白质的水解提供活化能
B. 85℃的牛奶与姜汁混合可能不会凝固
C. 不同温度下凝乳酶的活性不同
D. 保存凝乳酶的适宜温度约为60℃
4、有丝分裂的细胞周期为 复制 (分裂期)。在连续分裂的细胞中,一直存在一类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 (),其活性受细胞周期蛋白()含量的调控。周期蛋白 与蛋白激酶 结合后,激活的 促进细胞由 期进入 期;周期蛋白 与蛋白激酶 结合后,激活的 促进细胞由 期进入 期。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被激活后,可能具有促进染色质螺旋化的作用
B. 通过增强 的活性推动细胞进入 期
C. 抑制细胞 的表达,细胞将被阻滞在 交界期
D. 的活性与 周期性的合成与分解有关
5、参与光合作用的蛋白质由TOC和TIC蛋白系统输入叶绿体。TIC236作为TIC系统的一种蛋白,向膜间隙延伸与TOC系 统结合,构成蛋白质穿越双层膜的关键桥梁(如图所示)。据 研究推测,TIC236可能是某种蓝藻的蛋白质演化而来。下列 说法正确的是( )
A. 输入叶绿体的蛋白质在内质网上合成
B. 叶绿体内的蛋白质全部参与光合作用
C. 减少TIC236的表达会降低叶绿体蛋白质的输入速率
D. TIC236是叶绿体来自蓝藻的唯一证据
6、为研究某种植物3种营养成分(A、B和C)含量的遗传机制,先采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对野生型进行基因敲除突变实验,经分子鉴定获得3个突变植株(M1、M2、M3),其自交一代结果见下表,表中高或低指营养成分含量高或低。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从Ml自交一代中取纯合的(A高B低C低)植株,与M2基因型相同的植株杂交,理论上其杂交一代中只出现(A高B低C低)和(A低B低C高)两种表现型,且比例一定是1:1
B. 从M2自交一代中取纯合的(A低B高C低)植株,与M3基因型相同的植株杂交,理论上其杂交一代中,纯合基因型个体数:杂合基因型个体数一定是1:1
C. M3在产生花粉的减数分裂过程中,某对同源染色体有一小段没有配对,说明其中一个同源染色体上一定是由于基因敲除缺失了一个片段
D. 可从突变植株自交一代中取A高植株与B高植株杂交,从后代中选取A和B两种成分均高的植株,再与C高植株杂交,从杂交后代中能选到A、B和C三种成分均高的植株
7、染色体数目不稳定是肿瘤标志性特征之一。为探究 基因在肿瘤形成中的作用,科学家检测了正常小鼠和 基因敲除小鼠体内不同染色体数的细胞占有丝分裂细胞的比例,结果如图所示。图中★代表相互之间差异显著,★★代表相互之间差异极显著)。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正常体细胞小鼠染色体的数目是 条
B. 基因对肿瘤形成所起的作用是促进作用
C. 基因缺失可能会引起染色体不均等进入子细胞
D. 基因表达蛋白可能参与检测和纠正细胞中 损伤
8、虽然生存是繁殖的前提,但不能繁殖的生存对进化来说是无意义的,因而繁殖(基因延续)是更本质的。现代综合论在修正达尔文学说和重新解释自然选择原理时,以“繁殖”代替“生存”,用来衡量适应,“最适者生存”变为“最适者繁殖”,并且用适应度(Fitness)这个新概念来定量地表示适应的程度。适应度(相对适应度)常记作W,是指某个群体内某种基因型机体存活并将其基因传递至下一代的相对能力(与其它基因型比较),是衡量个体存活和生殖机会的尺度。规定: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最强的基因型机体的相对适应度W=m0l0/ m0l0=1(表示该基因型个体生育力,表示该基因型个体的存活率)。(相对)适应度越大,基因型机体存活和生殖机会越高,计算公式为W=ml/ m0l0(表示基因型个体生育力,表示基因型个体的存活率)。选择系数是指某一基因型在选择作用下降低的相对适应度,它反映了某一基因型在群体中不利于生存和繁殖的相对程度,常记作S,计算公式为S=1-W。若一个群体由AA、Aa、aa三种基因型(每种基因型个体的生育力相同,W=l/l0)的个体组成,AA、Aa、aa的比例为3:1:1,他们的后代数分别为1030、1260、140,则AA的选择系数S是( )
A. 0.30 B. 0.70 C. 0.48 D. 0.52
9、将肌细胞产生动作电位的兴奋过程和肌细胞收缩的机械过程联系起来的中介过程,称为兴奋—收缩耦联,兴奋—收缩耦联过程如图所示,包括三个主要步骤:电兴奋通过横管系统传向肌细胞的深处;三联管结构处将信息传递至Ca2+释放通道;L管对Ca2+的释放。钙泵是一种Ca2+依赖式ATP酶,可以分解ATP获得能量使Ca2+逆浓度梯度转运,从而实现L管对Ca2+的回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神经一肌接头实现电信号到化学信号的转化
B. 若肌细胞的横管被破坏,则肌细胞接头处不会产生动作电位
C. Ca 2+大量释放进入细胞质基质与收缩蛋白结合引起肌肉收缩
D. 静息状态时,①处的Ca 2+浓度高于②处的
10、近期以奥密克戎为主的新冠疫情爆发,已知德尔塔毒株和奥密克戎毒株是2019新型冠状病毒毒株的变种。研究表明,德尔塔毒株中棘突蛋白突变位点有15处,奥密克戎毒株中目前已知的棘突蛋白的突变位点有32处。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不同的新冠病毒变种中棘突蛋白上突变位点有差异,表明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
B. 德尔塔毒株和奥密克戎毒株的传染性增强是病毒与宿主相互选择的结果
C. 奥密克戎侵染人体后,在内环境中迅速增殖形成大量病毒
D. 奥密克戎与人类的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向不同
11、关于DNA复制过程中两条子链是如何延伸的,有科学家提出半不连续复制模型,其中延伸方向与解链方向相反的短片段子链将由DNA连接酶连接。以下不是该模型确立所依据的证据的是( )
A. 阻断DNA连接酶的活性,正在增殖的大肠杆菌中会出现短片段子链的积累
B. 将正在增殖的大肠杆菌与用放射性同位素 3H标记的胸苷混合,较短时间内即可出现具有放射性的短片段子链
C. 将正在增殖的大肠杆菌与用放射性同位素 3H标记的胸苷混合,较长时间后测定,长片段子链所占的比例会增加
D. 将大肠杆菌在含 15N的培养液中培养若干代后,转移到含 14N的培养液中,提取DNA进行密度梯度离心,子一代DNA出现在中带位置
12、双子叶植物在破土前,子叶和顶端分生组织及一部分下胚轴组织向下弯曲,形成弯钩状结构,由弯钩处的下胚轴优先接触土壤,这个局部特化的组织称为“顶端弯钩”(如图1)。研究发现,生长素在弯钩的外侧浓度低于内侧,并且多种植物激素参与弯钩的形成,其部分分子调控机制如图2。当双子叶植物出土后,生长素的分布发生改变,导致弯钩打开。下列叙述 错误的是( )
A. 顶端弯钩的形成体现了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的特点
B. 对于顶端弯钩的形成,乙烯与赤霉素表现为协同作用,与茉莉酸表现为拮抗作用
C. 水杨酸通过抑制EIN3/EIL1活性,从而抑制HLS1基因表达,抑制顶端弯钩形成
D. 出土后,顶端弯钩外侧的生长素浓度高于内侧,生长速率大于内侧
13、花椰菜(2n=18)种植时容易遭受病菌侵害形成病斑,紫罗兰(2n=14)具有一定的抗病性。科研人员利用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培育具有抗病性状的花椰菜新品种如图1所示。通过蛋白质电泳技术分析了亲本及待测植株中某些特异性蛋白,结果图2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1培育杂种植株所用的技术体现了植物细胞全能性和细胞膜流动性原理
B. 图1过程①是在无菌水中进行,过程②是在固体培养基中进行
C. 图2中属于杂种植株的是4和5,1可能是花椰菜
D. 病菌悬浮液均匀喷施于杂种植株叶片上,一段时间后,测定病斑面积占叶片总面积的百分比,可筛选抗病性强的杂种植株
14、通过设计引物,运用 PCR 技术可以实现目的基因的定点诱变。如图为基因工程中获取突变基因的过程, 其中引物 1 序列中含有一个碱基 T 不能与目的基因片段配对,但不影响引物与模板链的整体配对,反应体系中引物 1 和引物 2 的 5’端分别设计增加限制酶 a 和限制酶 b 的识别位点。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引物中设计两种限制酶识别位点有利于目的基因定向插入
B. 复性温度过高会导致引物不能与模板牢固结合,PCR 扩增效率下降
C. 第 3 轮 PCR,引物 1 能与图中②结合并且形成两条链等长的突变基因
D. 第 3 轮 PCR 结束后,含突变碱基对且两条链等长的 DNA 占 1/2
15、下图为甲、乙两种单基因遗传病的遗传家系图,其中一种遗传病为伴性遗传。人群中乙病的发病率为1/25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甲病为伴X染色体显性,而乙病为常染色体显性
B. Ⅱ 3和Ⅲ 6的基因型不同,III 3的出现是交叉互换的结果
C. 若Ⅲ 1与某正常男性结婚,则子代患乙病的概率为1/51
D. 若Ⅲ 3和Ⅲ 4再生一个孩子,同时患两种病的概率为1/17
16、如图表示生物体的同化量在三个主要生命活动间分配的四种情况:①用于与其他物种争夺相同资源所消耗的能量;②用于避免捕食者捕食所消耗的能量;③用于产生下一代所消耗的能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甲能量分配模式说明该物种的种群密度呈增大趋势
B. 乙能量分配模式说明该物种与其他物种的生态位有较大重叠
C. 为降低某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乙丙丁三种能量分配模式能起到相同的效果
D. 丁能量分配模式说明该种群的数量基本保持稳定
17、某雌雄异株的二倍体植株,其花色有红色和白色两种。一白花雌株和一白花雄株作为亲本进行杂交,F1中白花:红花=3:1.不考虑交叉互换和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若花色由一对位于常染色上的等位基因控制,则双亲均为杂合子
B. 若花色由一对位于性染色上的等位基因控制,则F 1红花全为雄性
C. 若花色由位于同一对常染色上的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且双亲基因型均为AaBb,则可能是没有显性基因存在时即表现为红花
D. 若花色由位于同一对常染色上的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且双亲基因型均为AaBb,则F 1中只能A、B基因共存时才表现为白花
二、多选题
18、某课外兴趣小组用图示实验装置验证酶的高效性。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两个装置中的过氧化氢溶液要等量且不宜过多
B. 需同时挤捏两支滴管的胶头,让肝脏液和FeCl 3溶液同时注入试管中
C. 肝脏液中的过氧化氢酶、FeCl 3都可以提高该反应的活化能
D. 左边移液管内红色液体上升的速度比右边慢,最终液面比右边低
19、酿造酒生产中会产生一种潜在致癌物——氨基甲酸乙酯(EC),EC 可被酸性脲酶分解。 研究人员开展筛选高产酸性脲酶菌的实验,下表是该实验使用的两种选择培养基配方, 其中尿素在高温下易分解,溴甲酚紫变色范围pH :5.2 (浅黄)~6.8 (紫红),酚红变 色范围 pH :6.8 (黄) ~8.4 (红)。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培养基在 121℃下湿热灭菌 20min ,过滤除菌的尿素溶液要在灭菌后加入
B. 培养基加少量牛肉膏、蛋白胨、酵母膏和葡萄糖的目的是补充碳源和氮源
C. 分离菌种的主要步骤:接种污泥→ 富集培养→稀释涂布法初筛→划线法纯化→鉴定
D. 目的菌落周围在酸性培养基上应呈紫红色,且在中性培养基上呈红色
20、下列有关生物学实验取材、操作、结果分析的叙述, 正确的是( )
A. 用苏丹Ⅲ染液对花生子叶切片染色,再用50%的酒精洗去浮色, 可直接观察到橘黄色的脂肪颗粒
B. 取紫色洋葱鳞片叶内表皮制片,再用含胭脂红的蔗糖溶液引流浸润, 可显微观察到细胞质壁分离现象
C. 用脱脂棉过滤菠菜叶的色素研磨液,再用纸层析法分离色素,滤纸条上能出现四条清晰的色素带
D. 取大蒜根尖 2~3mm ,再进行解离、漂洗、染色、制片,可显微观察到某一细胞的连续分裂过程
三、综合题
21、为研究赤霉素(GA3)溶液对叶片光合产物向果实运输的影响,科研人员以“红富士”苹果树为实验材料,用不同浓度的赤霉素溶液涂抹幼果。一个月后,采用同位素标记技术,给植物连续提供13CO2,4h后停止标记,分别于24h、48h、72h后测定叶、果中13C光合产物的含量,结果如下表,请回答
(1)下列关于本实验操作的叙述正确的是___________。
(2)下图是“红富士”苹果叶片光合作用过程中卡尔文循环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①图中五碳化合物是 ,光反应的产物可用于卡尔文循环的 阶段。②每同化1个13CO2分子需要消耗 个ATP和 个NADPH,同化3分子13CO2的过程中产生的GAP的去向有 。(3)表格中的数据显示随着时间的延长果实中13C含量逐渐增加,主要原因是 ,此过程中光合产物一般以 形式运输(4)根据实验结果推测叶片的光合产物不仅能运输到果实,还可能运输到 等器官。浓度为 GA3显著促进了13C光合产物由叶向果的运输。
22、真核生物中的非整倍体变异是指整倍体中缺少或额外增加一条或几条染色体的变异类型。在叙述非整倍体时常把正常的2n个体称为双体。双体多一条染色体使其中的某一对同源染色体变成三条称为三体;使某一对同源染色体变成四条同源染色体,称为四体。(1)上述变异类型属于 。(2)非整倍配子和正常配子(n)结合,或由它们相互结合便产生各种非整倍体,非整倍配子产生的原因通常是减数分裂异常所致。现有一基因型为Aa(2n)的个体减数分裂时产生了基因型为Aa的雄配子,则同时产生的其它三个雄配子中染色体数目为 。四体进行减数分裂时能够形成 个正常的四分体。(3)三体自交产生的后代可以是 ,从理论上说,这些类型的比例是 。实际上,以AAa为例,如用作母本,其所有配子类型均能正常存活,其配子及比例是 ;如用作父本,由于n+1的雄配子不育,故其可育配子的实际比例是 。若A对a完全显性,则AAa自交后代的预期表现型比是 。据此可以利用三体系统(7种野生型三体)把基因定位到某一条染色体上。例如在大麦(2n=14)中发现一个新的隐性突变,要把这个新的隐性基因定位到某条染色体上,请写出实验设计思路。 。
23、抗原检测方便快捷,人们可以根据个人需要进行新冠病毒抗原检测。新冠病毒抗原检测试剂条外观如图 A 所示,它的内部结构如 B 所示(胶体金法),样本滴在点样口(S)处后,向吸水垫方向流动。结合垫上的胶体金颗粒均组装了可以与新冠病毒表面的抗原相结合的抗体(金标抗体),在检测线(T线)上,有另一种针对抗原的抗体,这两种抗体均能与待测抗原结合。在质控线(C 线)上,有能与金标抗体结合的物质(抗金标抗体),能结合多余的金标抗体。T线或C线上如果有被聚集沉淀的胶体金则会显色,出现横杠。(1)该技术应用的生物学原理是 。(2)下图是某三口之家的居家自我抗原检测结果,其中 是阳性。分析阳性检测的原理:当样本中有特异性病毒抗原时,在结合垫处的 会识别并结合病毒抗原,形成复合物。样品在层析作用下往前移动,当到达T线时(检测线), ,从而显现红色(阳性)。(3)C处抗体的存在是为了证明产品质量过关,且此次检测有效。其原理是 。(4)研究表明,在接种第二针疫苗6个月之后,抗体浓度逐渐降低至保护浓度之下,应及时接种加强针,过早或者延迟注射加强针对抗体浓度的提升效果都不明显,过早注射效果不明显可能是由于 ;而延迟注射效果不明显的原因可能是 。
24、人和动物在情绪压力或受到创伤等应激刺激时,机体会进入应激状态并通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HPA轴)进行调节,相关过程如图所示。研究发现,一定强度的应激反应会引起肾上腺皮质释放的糖皮质激素(GC)增多,GC能直接阻止细胞因子的合成和释放,但强烈且持续的应激会诱发免疫、精神疾病等。(1)应激状态下,GC分泌的调节过程中下丘脑属于反射弧组成部分中的 。研究发现,长期处于压力应激状态下,下丘脑和垂体细胞对GC的敏感性会降低,试分析其可能原因是 。(2)短期压力应激状态下,机体通过"HPA轴"进行调节,使机体内GC的含量升高,但不会持续升高,该过程存在 的调节机制,其意义体现在 。(3)器官移植中使用GC可提高器官成活率,其原因是 。地塞米松是一种抗炎能力较强的糖皮质激素类(类固醇)药物,无论是口服还是直接涂抹在感染部位都容易被机体吸收,主要原因是 。(4)人体长期处于过度压力应激状态下,会产生抑郁情绪。科研人员认为服用抗抑郁药物并配合适当有氧运动是目前较为有效的治疗抑郁症方案。为探究抗抑郁药物配合有氧运动对HPA轴过度激活型抑郁症大鼠的影响,请根据以下实验材料及器具简要写出实验设计思路。实验材料及器具:生理状态相同的健康大鼠若干只、生理状态相同的抑郁症模型大鼠若干只、运动干预设备若干、氟西汀(口服抗抑郁的药物)、用于测量激素A含量的各种测量用具等。实验设计思路: 。
25、亚洲棉的光籽(无短绒)和毛籽(有短绒)是一对相对性状,为探究棉绒的遗传规律并揭示其发育的分子机制,研究者进行了系列实验。(1)利用表型为光籽的不同突变体与野生型毛籽棉进行杂交,统计F1自交结果如下表:
据表可知,突变体甲光籽性状的遗传遵循 定律;②组F2光籽棉中的纯合子所占比例为 ;推测③组F1测交后代表型及比例为 。综合三组杂交实验结果,表明 之间并非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2)研究发现,8号染色体的~880kb至~903kb区间与突变体甲的光籽表型相关。根据野生型毛籽棉的该区间设计连续的重叠引物,提取突变体甲和野生型的 进行PCR,产物扩增结果如下图。据图可知分子量较大的扩增产物与点样处的距离较 (选择“大”或“小”填写),推测8号染色体上第 对引物对应的区间(简称M) 是突变体甲光籽出现的根本原因。(3)研究者对杂交组合①的F2进行扩增,证实甲的光籽表型与区间M密切相关。得出此结论的扩增结果应该是 。(4)研究者从野生型和突变体甲中克隆出区间M后,运用基因工程技术分别导入棉花原生质体,检测基因表达水平,结果如下图。内参基因REN是为了排除转化效率不同对实验结果的干扰,因此图中LUC/REN用来衡量 的表达水平。实验结果说明突变体甲的区间M促进下游基因的表达,且其作用的发挥与区间M的 有关。(5)基因GaFZ的表达会影响棉花短绒的发育,检测发现突变体甲GaFZ蛋白结构与野生型一致。综合上述研究推测突变体甲光籽表型出现的原因是 。
1 、【答案】 D;
【解析】 【分析】分泌蛋白先在游离的核糖体合成,形成一段多肽链后,信号识别颗粒(SRP)识别信号,再与内质网上信号识别受体DP结合,将核糖体-新生肽引导至内质网,SRP脱离,信号引导肽链进入内质网,形成折叠的蛋白质,随后,核糖体脱落。【详解】A、分析题意,微粒体上有核糖体结合,其核糖体上最初合成的多肽链含有信号肽(SP)以及信号识别颗粒(SRP),且两者结合能引导多肽链进入内质网,据此推测微粒体中的膜是内质网膜结构的一部分,A错误;B、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核酸片段,信号肽(SP)是由控制“信号肽”(SP)合成的脱氧核苷酸序列合成的,所以分泌蛋白基因中有控制SP合成的脱氧核苷酸序列,细胞中每个基因不一定都有控制SP合成的脱氧核苷酸序列,如配子或减数第二次分裂的细胞等,B错误;C、SRP与SP结合可引导新合成的多肽链进入内质网腔进行加工,SP合成缺陷的细胞中,不会合成SP,因此不会进入内质网中,C错误;D、经囊泡包裹离开内质网的蛋白质上均不含“信号肽”,说明在内质网腔内“信号肽”被切除,进而说明内质网腔内含有能在特定位点催化肽键水解的有机物(酶),D正确。故选D。
2 、【答案】 A;
【解析】 【分析】分析题意可知:H+-ATPase是一种位于膜上的载体蛋白,能够利用水解ATP释放的能量逆浓度梯度跨膜转运H+,则H+运输属于主动运输;由实验可知,蓝光可以使细胞液中的H+进入外界外液,导致溶液的pH明显降低;而H+-ATPase的抑制剂(抑制ATP水解)阻止细胞液中的H+进入外界外液。【详解】A、ATP是直接能源物质,H+-ATPase逆浓度梯度跨膜转运H+所需的能量由ATP水解提供,A错误;B、①组实验“将保卫细胞悬浮在pH低于细胞内液的某种溶液中,置于黑暗中一段时间后测溶液的pH,结果显示该溶液的pH不变”,说明在没有附加ATP或光照等条件下,溶液中的H+没有进入细胞中,即不能通过自由扩散方式透过细胞膜进入保卫细胞,B正确;C、分析题意可知,H+-ATPase位于保卫细胞的细胞膜上,蓝光能够引起细胞内的H+转运到细胞外,引起溶液的pH明显降低,C正确;D、实验②中一组实验照射蓝光后溶液的pH明显下降,说明蓝光能够通过H+-ATPase发挥作用,引起细胞内H+逆浓度梯度转运到细胞外,D正确。故选A。
3 、【答案】 B;
【解析】 【分析】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极少数酶是RNA。 2、酶的特性: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温和的特性。 3、酶促反应的原理:酶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4、影响酶活性的因素主要是温度和pH,在最适温度(pH)前,随着温度(pH)的升高,酶活性增强;到达最适温度(pH)时,酶活性最强;超过最适温度(pH)后,随着温度(pH)的升高,酶活性降低。另外低温酶不会变性失活,但高温、pH过高或过低都会使酶变性失活。【详解】A、酶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但不能提供活化能,A错误;B、85℃的牛奶会使得姜汁中的凝乳酶失活,无法水解亲水性蛋白质,所以牛奶无法凝固,B正确;C、由图可知,最适温度左右不同温度下酶活性可能相同,C错误;D、低温时酶的空间结构比较稳定,所以保存凝乳酶应该在低温的条件下而不是在最适温度条件下,D错误。故选B。
4 、【答案】 B;
【解析】 、染色质螺旋化是在分裂期的前期,据题意可知,周期蛋白 与蛋白激酶 结合后,激活的 促进细胞由 期进入 期,可能具有促进染色质螺旋化的作用,A正确;
、据题意可知,周期蛋白 与蛋白激酶 结合后,激活的 促进细胞由 期进入 期,因此应该是 激活 推动细胞进入 期,B错误;
、据题意可知,周期蛋白 与蛋白激酶 结合后,激活的 促进细胞由 期进入 期,抑制细胞 的表达,蛋白激酶 不能被激活,细胞不能由 期进入 期,因此被阻滞在 交界期,C正确;
、周期蛋白 与蛋白激酶 结合后,能激活 ,因此推测 的活性与 周期性的合成与分解有关,D正确。
故选B。
5 、【答案】 C;
【解析】 【分析】叶绿体是双层膜的细胞器,是植物细胞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植物细胞的“养料制造车间”和“能量转换站”。【详解】A、蛋白质的合成场所在核糖体,A错误;B、光合作用的场所在叶绿体类囊体薄膜和叶绿体基质,所以不是所有的叶绿体内的蛋白质都参与光合作用,B错误;C、根据题干信息“TIC236构成蛋白质穿越双层膜的关键桥梁”,减少TIC236的表达会导致该“桥梁”受损,所以降低叶绿体蛋白质的输入速率,C正确;D、从题干中不能看出TIC236是叶绿体来自蓝藻的唯一证据,D错误。故选C。
6 、【答案】 A;
【解析】 【分析】由题意可知,三种营养成分的转化关系如下所示:,A高B低C低基因型为:A-bbcc,A低B低C高基因型为:A-B-C-,A低B高C低基因型为:A-B-cc。根据M1自交后代中:A低B低C高:A高B低C低:A低B低C低=9:3:4,为9:3:3:1的变式,说明M1中有2对基因杂合;M2自交后代中:A低B低C高:A低B高C低:A高B低C低=9:3:4,说明M2中有2对基因杂合;M3的自交后代为:A低B低C高:A低B高C低:A低B低C低=9:3:4,说明M3中有两对基因杂合。进而推测:M1基因型为:AaBbCC,M2基因型为:AABbCc,M3基因型为:AaBBCc。野生型自交后代全部为野生型,故为显性纯合子AABBCC。【详解】A、M1基因型为AaBbCC,自交一代中取纯合的A高B低C低植株即AAbbCC与M2基因型相同的植株即AABbCc杂交,杂交一代中:A低B低C高A_BbC_:A高B低C低A_bbCC=1:1,A正确;B、M2即AABbCc自交一代中取纯合的A低B高C低植株AABBcc,与M3基因型相同的植株即AABbCc杂交,杂交一代中,纯合子为:AABBcc占1/2×1/2=1/4,杂合子为1-1/4=3/4,故纯合子:杂合子=1:3,B错误;C、M3 AaBBCc某对同源染色体有一小段没有配对,可能是由于基因敲除缺失片段,也可能是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片段缺失,C错误;D、后代中A高植株的基因型为:A-bbcc,B高的植株的基因型为:A-B-cc,由于三种营养成分的转化关系为:,无法获得三种成分均高的植株,D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较难,根据三个杂交组合后代中表现型分离比为9:3:4为9:3:3:1可知,三个突变体均为两对基因杂合,且杂合基因不同,再结合具体表现型做出判断。
7 、【答案】 B;
【解析】 、间期时间长,细胞数量多,由图可知,处于有丝分裂的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大多在 左右,故推测正常体细胞小鼠染色体的数目是 条,A正确;
、 基因敲除后,染色体异常的细胞比例增加,故推测该基因对肿瘤形成起抑制作用,B错误;
、 基因缺失可能会引起染色体不均等进入子细胞,容易引起染色体异常,C正确;
、 基因表达蛋白可能参与检测和纠正细胞中 损伤,降低变异率,D正确。
故选B。
8 、【答案】 A;
【解析】 【分析】“一个群体由AA、Aa、aa三种基因型的个体组成,AA、Aa、aa的比例为3:1:1”可知,该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3/5+1/2×1/5=0.7,a的基因频率=1-0.7=0.3,理论上他们的后代基因型及比例为AA:Aa:aa=49:42:9,再依据题干公式及含义对个基因型的生存率、适应度的进行计算,即可获得选择系数的数值。【详解】ABCD、根据题干信息“一个群体由AA、Aa、aa三种基因型的个体组成,AA、Aa、aa的比例为3:1:1”可知,该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3/5+1/2×1/5=0.7,a的基因频率=1-0.7=0.3,理论上他们的后代基因型及比例为AA:Aa:aa=49:42:9,而实际上其后代数分别为1030、1260、140,显然Aa的存活率最高,可看作为1,理论上能产生的后代数应分别为1470、1260、270,则计算其他基因型的存活率率,AA=1030/1470=70%,aa=140/270=52%。每种基因型个体的生育力相同(m=m0),据题意“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最强的基因型机体的相对适应度W=m0l0/ m0l0=1”,即Aa的适合度W=l0=1,适应度W=ml/ m0l0,AA的适合度=70%/1=0.70,同理aa的适合度为0.52,则AA的选择系数s=1-W=1-0.70=0.30,A正确,BCD错误。故选A。
9 、【答案】 C;
【解析】 【分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以电信号的形式进行的,兴奋传导的方向与膜内局部电流方向相同,与膜外局部电流方向相反。兴奋经过突触处存在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详解】A、神经一肌接头为突触结构,实现电信号到化学信号再到电信号的转化,A错误;B、若肌细胞的横管被破坏,肌细胞接头处会产生动作电位,但可能导致电信号不能传导至L管处,Ca2+释放通道无法正常释放Ca2+,B错误;C、Ca2+大量释放进入细胞质基质与收缩蛋白结合可引起肌肉收缩,C正确;D、静息状态时,肌肉为舒张状态,此时①处的Ca2+浓度应低于②处,D错误。故选C。
10 、【答案】 C;
【解析】 【分析】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一个基因可突变为不同的等位基因。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协同进化。协同进化形成了生物多样性。【详解】A、研究表明,德尔塔毒株中棘突蛋白突变位点有15处,奥密克戎毒株中目前已知的棘突蛋白的突变位点有32处。不同的新冠病毒变种中棘突蛋白上突变位点有差异,表明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A正确;B、德尔塔毒株和奥密克戎毒株的传染性增强是病毒与宿主相互选择、协同进化的结果,B正确;C、病毒没有细胞结构,需要在宿主细胞内才能增殖,不能在内环境中增殖,C错误;D、奥密克戎为RNA复制病毒,其遗传信息的传递包括RNA复制和翻译,人类的遗传信息的传递包括DNA复制、转录和翻译,因此奥密克戎与人类的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向不同,D正确。故选C。
11 、【答案】 D;
【解析】 【分析】DNA复制过程为:(1)解旋:需要细胞提供能量,在解旋酶的作用下,两条螺旋的双链解开;(2)合成子链:以解开的每一段母链为模板,在DNA聚合酶等酶的作用下,利用游离的4种脱氧核苷酸为原料,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与母链互补的子链;(3)形成子代DNA分子:延伸子链,母链和相应子链盘绕成双螺旋结构。【详解】A、题中显示延伸方向与解链方向相反的短片段子链将由DNA连接酶连接,因此,若阻断DNA连接酶的活性,则会导致短片段无法连接,故正在增殖的大肠杆菌中会出现短片段子链的积累,该结果支持科学家提出的半不连续复制模型,A正确;B、将正在增殖的大肠杆菌与放射性同位素3H标记的胸苷混合,较短时间即可出现具有放射性的短片段子链,该实验结果支持科学家提出的半不连续复制模型,B正确;C、将正在增殖的大肠杆菌与放射性同位素3H标记的胸苷混合,较长时间后测定,长片段子链的比例会增加,这在连续复制的情况下也是同样的结果,因此,该实验结果支持科学家提出的半不连续复制模型,C正确;D、将15N培养的大肠杆菌移到14N培养基中,提取DNA进行密度梯度离心,子一代DNA 出现在中带位置,该实验结论与科学家提出的半不连续复制模型无关,因为即使是连续复制也是上述的实验结果,D错误。故选D。
12 、【答案】 D;
【解析】 【分析】1、顶端优势现象是顶芽优先生长,侧芽由于顶芽运输来的生长素积累,浓度过高,导致侧芽生长受抑制的现象,体现了生长素生理作用两重性。2、生长素作用因浓度、细胞年龄、植物种类.植物器官的不同而有差异,因生长素浓度不同而表现出的差异是由于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即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如植物的顶端优势现象的产生、根的向地性等。【详解】A、根据题干信息“生长素在弯钩的外侧浓度低于内侧”,可知弯钩两侧生长素分布不均匀,有高浓度抑制、低浓度促进的作用,体现了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A正确;B、从图2可知,赤霉素通过促进WAG2基因的表达来促进生长素分布不均匀,顶端弯钩的形成;乙烯通过促进EIN3/EIL1转录因子来促进HLS1基因的表达,进而促进生长素分布不均匀,顶端弯钩的形成;水杨酸则是通过抑制EIN3/EIL1活性,从面抑制HLS1基因表达,抑制顶端弯钩形成,最终导致顶端弯钩的形成,所以对于顶端弯钩的形成,乙烯与赤霉素表现为协同作用,与茉莉酸表现为拮抗作用,B正确;C、根据以上分析已知,水杨酸通过抑制EIN3/EIL1活性,从而抑制HLS1基因表达,抑制顶端弯钩形成,C正确;D、出土后,生长素的分布发生改变,导致弯钩打开,所以可推测弯钩内侧的生长速率大于外侧,D错误。故选D。
13 、【答案】 B;
【解析】 【分析】1、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就是将不同种的植物体细胞原生质体在一定条件下融合成杂种细胞,并把杂种细胞培育成完整植物体的技术。植物体细胞杂交的终点是培育成杂种植株,而不是形成杂种细胞就结束;杂种植株的特征:具备两种植物的遗传特征,原因是杂种植株中含有两种植物的遗传物质;植物体细胞杂交克服了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2、根据图谱分析,4号和5号个体含有紫罗兰和花椰菜两种类型的蛋白质,说明是杂种细胞,而1、2、3号个体只有紫罗兰中的蛋白质,说明不是杂种细胞。【详解】A、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将杂种细胞培养成完整植株,体现了植物细胞全能性;两个物种细胞的融合体现了细胞膜流动性原理,A正确;B、图1过程①为用纤维素酶果胶酶去除细胞壁的过程,过程②为原生质体融合过程,需用物理或者化学(PEG等)的方法处理处理,B错误;C、根据图谱分析4号和5号个体含有两种类型的蛋白质是杂种细胞,而1号个体只有1种蛋白质可能是花椰菜,C正确;D、可将病菌悬浮液均匀喷施于杂种植株叶片上,一段时间后,测定病斑面积占叶片总面积的百分比,筛选出抗病性强的杂种植株,D正确。故选B。
14 、【答案】 D;
【解析】 1、PCR原理:在解旋酶作用下,打开DNA双链,每条DNA单链作为母链,以4中游离脱氧核苷酸为原料,合成子链,在引物作用下,DNA聚合酶从引物3'端开始延伸DNA链,即DNA的合成方向是从子链的5'端自3'端延伸的。实际上就是在体外模拟细胞内DNA的复制过程。DNA的复制需要引物,其主要原因是DNA聚合酶只能从3′端延伸DNA链。2、PCR反应过程是:变性→复性→延伸。3、结果:上述三步反应完成后,一个DNA分子就变成了两个DNA分子,随着重复次数的增多,DNA分子就以2n的形式增加.PCR的反应过程都是在PCR扩增仪中完成的。【详解】A、引物中设计两种限制酶识别位点,可以配合载体的限制酶识别位点,帮助目的基因定向定点插入运载体,避免发生自身环化,A正确 ;B、PCR技术中,复性是指引物结合到互补DNA链;复性温度过高会引起碱基之间的氢键断裂,导致引物不能与互补DNA链(模板)牢固结合,DNA扩增效率下降,B正确;C、第3轮PCR,引物1能与图中②结合并且形成两条链等长的突变基因,C正确;D、第3轮PCR结束后,含突变碱基对且两条链等长的DNA只有1个,而子代DNA有23=8个,故含突变碱基对且两条链等长的DNA占1/8,D错误。故选D。【点睛】
15 、【答案】 C;
【解析】 【分析】根据Ⅱ2和Ⅱ3不患乙病,但Ⅲ3为患乙病的女性可知,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设相关的基因为A/a,根据其中一种遗传病为伴性遗传可知,甲病为伴性遗传病,图中存在甲病女患者,故为伴X遗传病,又因为Ⅲ3患甲病,而Ⅳ1正常,故可以确定甲病不属于伴X隐性遗传,应为伴X显性遗传病,设相关的基因为B/b。【详解】A、根据Ⅱ2和Ⅱ3不患乙病,但Ⅲ3为患乙病的女性可知,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甲病为伴X遗传,A错误;B、因为Ⅲ3患甲病,而Ⅳ1正常,故可以确定甲病不属于伴X隐性遗传,应为伴X显性遗传病,设相关的基因为B/b。Ⅲ3患甲病和乙病,基因型为aaXBXb,Ⅱ3的基因型为AaXbXb,Ⅱ4患乙病,其基因型为aaXbY,则Ⅲ6为AaXbXb,Ⅱ3和Ⅲ6的基因型相同,III3的出现是亲本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的结果,B错误;C、Ⅱ2和Ⅱ3的基因型分别为AaXBY、AaXbXb,则Ⅲ1为1/3AAXBXb或2/3AaXBXb,正常男性关于乙病的基因型为AA或Aa,根据上述分析可知,其中Aa的概率为30/256÷(30/256+225/256)=2/17,二者婚配的后代患乙病的概率为2/3×2/17×1/4=1/51,C正确;D、Ⅲ3的基因型为aaXBXb,Ⅲ4甲病的基因型为XbY,乙病相关的基因型为Aa的概率为30/256÷(30/256+225/256)=2/17,为AA的概率为1-2/17=15/17,后代患乙病的概率为2/17×1/2=1/17,患甲病的概率为1/2,所以二者再生一个孩子同时患两种病的概率为1/17×1/2=1/34,D错误。故选C。
16 、【答案】 C;
【解析】 【分析】每一营养级同化量的去路:①流向下一营养级(最高营养级除外);②自身呼吸消耗;③流向分解者;④未被利用。【详解】A、甲能量主要分配给后代,则后代的数量会增加,甲能量分配模式说明该物种的种群密度呈增大趋势,A正确;B、乙能量大部分都用于竞争,则说明乙生物与其他生物竞争激烈,乙能量分配模式说明该物种与其他物种的生态位有较大重叠,B正确;C、为降低某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则分配给后代的能量较低,所以乙丙两种能量分配模式能起到相同的效果,C错误;D、丁能量分配模式是等同选择压力,用于与其他物种争夺相同资源所消耗的能量;用于避免捕食者捕食所消耗的能量;用于产生下一代所消耗的能量,差别不大,说明该种群的数量基本保持稳定,D正确。故选C。
17 、【答案】 D;
【解析】 【分析】1、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2、基因自由组合定律: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详解】A、若花色由一对位于常染色上的等位基因控制,设为A和a,根据一白花雌株和一白花雄株作为亲本进行杂交,F1中白花∶红花=3∶1,可知双亲均为杂合子,即Aa×Aa,A正确;B、若花色由一对位于性染色上的等位基因控制,设为A和a,根据一白花雌株和一白花雄株作为亲本进行杂交,F1中白花∶红花=3∶1,可知亲本为XAXa×XAY,则F1红花XaY全为雄性,B正确;C、若花色由位于同一对常染色上的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且双亲基因型均为AaBb,可能存在A和B连锁,a和b连锁,亲本产生配子为AB∶ab=1∶1,子一代基因型为AABB∶AaBb∶aabb=1∶2∶1;也可能存在A和b连锁,a和B连锁,亲本产生配子为Ab∶aB=1∶1,子一代基因型为AAbb∶AaBb∶aaBB∶aabb=1∶1∶1∶1;根据F1中白花∶红花=3∶1,可推测可能是没有显性基因存在时即表现为红花,即红花为aabb, C正确;D、根据C项分析,若A和b连锁,a和B连锁,子一代基因型为AAbb∶AaBb∶aaBB∶aabb=1∶1∶1∶1;若白花∶红花=3∶1,则AAbb、AaBb和aaBB均表现白花,D错误。故选D。
18 、【答案】 A;B;
【解析】 【分析】探究实验需要遵照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实验原则,在设计对照实验时要遵循除了变量不同外,其它条件相同,包含对照原则和等量原则。【详解】A、过氧化氢的量属于无关变量,无关变量要保持相同且适宜,故两个装置中的过氧化氢要等量且不宜过多,A正确;B、需同时挤捏两支滴管的胶头,让肝脏液和 FeCl3同时注入试管中的过氧化氢溶液中,保证催化剂同时起作用,B正确;C、新鲜肝脏中的过氧化氢酶、FeCl3都可以降低该化学反应的活化能,C错误;D、由于过氧化氢酶的催化效率高于FeCl3,所以左边移液管内红色液体上升的速度比右边快,由于过氧化氢的量相等,产生的氧气一样多,最终两侧移液管中的液面等高,D错误。故选AB。
19 、【答案】 A;B;C;
【解析】 【分析】1、各种培养基的具体配方不同,但一般都含有水、碳源(提供碳元素的物质)、氮源(提供氮元素的物质)和无机盐。2、从土壤中分离微生物的一般步骤是:土壤取样、选择培养、梯度稀释、涂布培养和筛选菌株,整个过程中需要保证无菌操作。【详解】A、微生物灭菌时需要在固体培养基加上封口膜后在121℃条件下灭菌 20min ,冷却后再通过玻璃漏斗加入过滤的尿素溶液,尿素在高温下易分解,不能在灭菌前加入,A正确;B、微生物培养的培养基中应加入水、碳源(提供碳元素的物质)、氮源(提供氮元素的物质)和无机盐,故可在培养基加少量牛肉膏、蛋白胨、酵母膏和葡萄糖,B正确;C、分离菌种的主要步骤:接种污泥(取样)→ 富集培养→稀释涂布法初筛→划线法纯化(筛选菌株)→鉴定,C正确;D、分析题意可知,目的菌可使培养基中EC 被酸性脲酶分解,使培养基中pH增大,若使溴甲酚紫在酸性培养基中由浅黄色变为紫色,则不会使培养基pH大于6.8,应使酚红在中性培养基中呈黄色,D错误。故选ABC。
20 、【答案】 B;C;
【解析】 【分析】1、检测脂肪需要使用苏丹Ⅲ染色,然后使用50%的酒精洗去浮色以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橘黄色的脂肪颗粒。2、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就会通过渗透作用而失水,细胞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到溶液中,使细胞壁和原生质层都出现一定程度的收缩。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收缩性大,当细胞不断失水时,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分离。3、分离色素原理:各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从而分离色素。溶解度大,扩散速度快;溶解度小,扩散速度慢。【详解】A、利用花生子叶的切片观察脂肪时使用苏丹Ⅲ对脂肪进染色,染色后使用50%的酒精洗去浮色,使用显微镜才可观察到橘黄色的脂肪颗粒,A错误;B、紫色洋葱鳞片叶内表皮含有大液泡但无色,当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失水,发生质壁分离,原生质层和细胞壁之间充满外界溶液,故用含胭脂红的蔗糖溶液引流浸润, 可显微观察到细胞质壁分离现象,B正确;C、色素容易被吸附在滤纸上,所以一般选用脱脂棉过滤色素提取液,再用纸层析法分离色素,滤纸条上能出现四条清晰的色素带,C正确;D、观察有丝分裂时经过解离、漂洗、染色、制片过程后,细胞已经死亡,故不能观察到某一细胞的连续分裂过程,D错误。故选BC。
21 、【答案】 (1)B(2) RUBP 还原 3 2 形成蔗糖和淀粉或RUBP的再生(3) 光合产物运输到果实 蔗糖(4) 根和茎 200mg·L-1
;
【解析】 【分析】1、赤霉素:合成部位:幼芽、幼根和未成熟的种子等幼嫩部分。主要生理功能:促进细胞的伸长;解除种子、块茎的休眠并促进萌发的作用。2、植物激素调节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对环境的适应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激素调节只是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一部分。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在根本上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的变化,会引起植物体内产生包括植物激素合成在内的多种变化,进而对基因组的表达进行调节。【详解】(1)A、为了防止偶然因素的影响,每组应选取多棵苹果树进行实验,苹果树的生长状况要保持一致,A错误;B、为了保证各组苹果树有相同的叶果比,实验前需要进行疏果、摘叶处理,B正确;C、为了保证变量的唯一性,应设置一组不含赤霉素的溶液进行涂抹幼果作为对照组,实验组用不同浓度的赤霉素涂抹幼果,C错误;D、为了防止行13CO2的损失,进行13CO2标记实验时需要在密闭的环境中进行,D错误。故选B。(2)①图中RuBP与CO2结合形成了3-PGA,所以RuBP就是五碳化合物,如图可知,光反应的产物(ATP和NADPH)可用于卡尔文循环的还原阶段。②据图可知,在一个卡尔文循环过程中固定了3个CO2,共消耗了9个ATP核6个NADPH,所以每同化1个13CO2分子需要消耗3个ATP和2个NADPH,同化3分子13CO2的过程中产生的GAP的去向有形成蔗糖和淀粉,或用于RuBP的再生。(3)表格中的数据显示随着时间的延长果实中13C含量逐渐增加,说明光合产物被运输到了果实中。在运输过程中主要以蔗糖的形式运输,因为光合产物有淀粉和蔗糖,淀粉是生物大分子不能进行运输。(4)据表格信息可知,随着时间的延长果实中的光合产物在增加,叶片中的光合产物在减少,但是果实和叶片的光合产物之和在减少,说明光合产物还运输到了根或茎等器官。随着GA3浓度的上升,运输到果实中的产物在增加,但是当浓度超过200mg·L-1时,运输的光合产物在减少,说明说明浓度为200mg·L-1的GA3显著促进了13C光合产物由叶向果的运输。
22 、【答案】 (1)染色体数目变异(2) n+1、n-1、n-1或n-1、n、n n-1(3) 双体、三体和四体 1:2:1 A:Aa:a:AA=2:2:1:1 A:a=2:1 17:1 让该隐性突变株做父本,分别和所有的7种野生型三体杂交,F1再进行自交,观察并统计F2的性状分离比
;
【解析】 【分析】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未正常分离或减数第二次分离后期着丝点(粒)未正常分离导致染色体数目增加而出现非整倍体,这种变异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三体在减数分离时多出的一条染色体会随机进入一个细胞进行减数分裂,从而产生异常配子。【详解】(1)由题意可知,非整倍体变异是指整倍体中缺少或额外增加一条或几条染色体的变异类型,三体多一条染色体,四体多两条染色体,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2)该变异可能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未分离,此时与该雄配子的亲代次级精母细胞分裂所得的另一个雄配子也为Aa,多一条染色体,为n+1,另一个次级精母细胞分裂所得的两个子细胞少一条染色体,为n-1;该变异也可能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发生交叉互换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粒)未分裂导致的,此时与该雄配子的亲代次级精母细胞分裂所得的另一个雄配子无A也无a,少一条染色体,为n-1,其余两个子细胞正常,为n。四体进行减数分裂时其一组同源染色体为4条同源染色体,会联会紊乱(形成四体、三体+一体,二体+二体),因此正常的四分体数目为n-1。(3)三体在形成配子时多出的一条染色体随机进入配子中,可产生配子类型为n和n+1,其自交可产生n+n为二体,n+n+1为三体,n+1+n+1为四体,由于配子类型n∶n+1=1∶1,故雌雄配子随机结合,二体∶三体∶四体=1∶2∶1。AAa可看作是A1A2a,其可产生A1、A2a、A2、A1a、A1A2、a,即可产生A∶Aa∶a∶AA=2∶2∶1∶1。用作父本,由于n+1的雄配子不育,即Aa和AA不育,其配子比例为A∶a=2∶1。AAa可产生显性雌配子(2A、2Aa、1AA)∶隐性雌配子(1a)=5∶1,子代显性∶隐性=(1-1/3×1/6)∶(1/3×1/6)=17∶1。欲将新的隐性基因定位到某条染色体上,可让该隐性突变株做父本,分别和所有的7种(2n=14,说明有7对染色体)野生型三体杂交,F1再进行自交,观察并统计F2的性状分离比。
23 、【答案】 (1)抗原-抗体杂交(2) 甲和乙 金标抗体 与T线抗体结合形成复合物,T线处胶体金大量聚集(3)C线的抗金标抗体与金标抗体结合形成“C线抗体-金标抗体”复合物,大量积聚后显红色,如果C线没有显色,则是产品质量有问题,检测结果无效。(4) 疫苗(抗原)被抗体大量结合 体内部分记忆B淋巴细胞已经凋亡
;
【解析】 【分析】根据题干可知,T线和C线处同时显示横杠,即阳性,若样品中不含病毒,样品经过结合垫时由于不存在病毒抗原,则不存在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显色组分仍会随样品继续向前运动,由于不存在病毒抗原,抗体不能与待测抗原结合,故在T线不会显色即不显示横杠。【详解】(1)抗体可与特定抗原结合,抗原检测的生物学原理是抗原—抗体杂交技术。(2)图中甲和乙都有两道杠,表示含有病毒的抗原,为阳性。分析阳性检测的原理:当样本中有特异性病毒抗原时,在结合垫处的金标抗体会识别并结合病毒抗原,形成复合物。结合金标抗体的样品在层析作用下往前移动,当到达T线时(检测线),由于T线上有抗体,则金标抗体与T线抗体结合形成复合物,T线处胶体金大量聚集,从而显现红色(阳性)。(3)C线的抗金标抗体与金标抗体结合形成“C线抗体-金标抗体”复合物,大量积聚后显红色,检测结果相当于阳性对照,如果C线没有显色,则是产品质量有问题,检测结果无效,所以C处抗体的存在是为了证明产品质量过关,若显色则说明此次检测有效。(4)过早注射疫苗效果不明显,因为疫苗(抗原)被体内的抗体大量结合而失去了活性;延迟注射疫苗效果也不明显,因为体内部分记忆B淋巴细胞已经凋亡,不能起到二次免疫的效果,不能产生大量的记忆细胞和抗体。
24 、【答案】 (1) 效应器 GC受体数量减少(GC受体敏感度下降,合理即可)(2) 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 放大激素的调节效应,有利于精细调控,维持机体稳态(3) GC能阻止细胞因子的合成和释放,抑制免疫系统功能,减小免疫排斥反应 固醇类激素可通过自由扩散被细胞吸收(4)将上述大鼠分为5组:甲组为健康大鼠,抑郁症模型大鼠均分为乙、丙、丁、戊4组,将甲、乙两组放在相同且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培养,丙、戊组每周三天进行有氧运动,丁、戊组的食物中添加适量氟西汀,其他培养条件与甲、乙组相同。测定5组大鼠激素A含量并进行统计对比分析。
;
【解析】 【分析】分析题意,在面对压力时,身体进入应激状态并激活下丘脑一垂体一肾上腺皮质轴(HPA轴),完整压力刺激引起GC分泌的调节模型应为:压力刺激→下丘脑→CR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垂体→ACT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肾上腺皮质→GC(肾上腺皮质醇)。【详解】(1)应激状态下,情绪压力属于外界刺激,通过传入神经传给神经中枢大脑情绪中枢,通过传出神经作用于下丘脑,下丘脑属于效应器;长期处于压力应激状态下,可能会由于下丘脑和垂体的GC受体数量减少,GC受体敏感性下降等,两者对GC的敏感性降低。(2)短期压力应激状态下,机体通过"HPA轴"调节,HPA轴是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的分级调节轴线,但GC的含量又不会持续升高,即存在负反馈调节,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的意义是:放大激素的调节效应,有利于精细调控,维持机体稳态。(3)分析题意可知,GC能阻止细胞因子的合成和释放,抑制免疫系统功能,减小免疫排斥反应,故器官移植中使用GC可提高器官成活率;地塞米松是一种抗炎能力较强的固醇类激素,固醇类属于脂质,根据相似相容原理,可通过自由扩散被细胞吸收。(4)分析题意,该实验目的是探究抗抑郁药物配合有氧运动对HPA轴过度激活型抑郁症大鼠的影响,则实验的自变量有抗抑郁药物的有无及有氧运动与否,因变量是抑郁症的改善情况,实验设计应遵循对照与单一变量原则,故可设计实验如下:将上述大鼠分为5组:甲组为健康大鼠,抑郁症模型大鼠均分为乙、丙、丁、戊4组,将甲、乙两组放在相同且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培养,丙、戊组每周三天进行有氧运动,丁、戊组的食物中添加适量氟西汀,其他培养条件与甲、乙组相同。测定5组大鼠激素A含量并进行统计对比分析。
25 、【答案】 (1) 基因的分离 3/13 光籽:毛籽=1:3 基因与性状(2) 8号染色体的DNA 小 6 基因突变(3)毛籽性状的扩增结果与野生型相同,光籽性状的扩增结果与野生型有区别(4) 区间M 长度和方向(5)突变体甲区间M突变后,促进了下游基因,如GaFZ基因的表达,进而影响了棉花短绒的发育,导致出现了光籽性状
;
【解析】 【分析】根据组①子二代的分离比为3:1可知,该性状至少涉及一对等位基因;根据组②F2的分离比为13:3可知,该性状至少涉及两对等位基因。(1)根据组①子二代的分离比为3:1可知,突变体甲光籽性状的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组②F2的分离比为13:3,为9:3:3:1的变式可知,光籽中纯合子有三份,一份为显性纯合子,其余两份为单显纯合子,故其中纯合子的比例为3/13。根据组③子二代中光籽:毛籽=9:7可知,除了双显性为光籽外,其余单显的和双隐性均为毛籽,且F1为双杂合,测交后代中,光籽:毛籽=1:3。根据三组杂交结果可知,基因与性状之间并非简单的一一对应的关系。(2)由于8号染色体的~880kb至~903kb区间与突变体甲的光籽表型相关,故应该提取突变体甲和野生型的8号染色体上的DNA进行扩增。由图可知,分子量较大的扩增产物迁移速率慢,与点样处的距离较小。根据野生型和突变体甲经引物6扩增的产物不同可知,8号染色体上的第6对引物对应的区间基因突变是甲光籽性状出现的根本原因。(3)若对杂交组合①的F2进行扩增,其中的毛籽性状扩增产物有野生型相同,光籽性状的扩增产物的区间M与野生型有区别,则可以证实甲的光籽表型与区间M密切相关。(4)根据柱形图可知,空载体、野生型和突变体甲的LUC/REN不同,说明LUC/REN可以用来衡量M的表达水平。区间M的长度和方向不同,LUC/REN的比值不同,说明M可以促进下游基因的表达,其作用的发挥与区间M的长度和方向有关。(5)根据组①子二代的分离比为3:1可知,光籽为显性性状,“基因GaFZ的表达会影响棉花短绒的发育,检测发现突变体甲GaFZ蛋白结构与野生型一致”,说明GaFZ蛋白基因可能不在区段M,突变体甲区间M突变后,促进了下游基因,如GaFZ基因的表达,进而影响了棉花短绒的发育,导致出现了光籽性状。【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分析每组数据给出的信息,再进行分析和解答。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年全国统一高考理综生物试卷(乙卷)-教师用卷,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年全国统一高考理综生物试卷(甲卷)-教师用卷,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实验题,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年全国统一高考理综生物试卷(新课标卷)-教师用卷,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