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3.1 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第2课时)(教师版)-高一生物同步精品讲义(人教2019必修1)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3.1 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第2课时)(教师版)-高一生物同步精品讲义(人教2019必修1)第1页
    3.1 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第2课时)(教师版)-高一生物同步精品讲义(人教2019必修1)第2页
    3.1 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第2课时)(教师版)-高一生物同步精品讲义(人教2019必修1)第3页
    还剩11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3.1 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第2课时)(教师版)-高一生物同步精品讲义(人教2019必修1)

    展开

    这是一份3.1 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第2课时)(教师版)-高一生物同步精品讲义(人教2019必修1),共14页。
    3.1 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2 1.通过对细胞膜结构的探索学习,了解细胞膜膜的结构模型。2.通过比较不同的细胞膜结构模型,阐明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特点。3.通过脂质体药物的分析,体会生物科学知识在解决生产、生活问题中的作用。 知识点01  对细胞膜结构的探索1.细胞膜的双分子片层模型1935年,丹尼利和戴维森他们发现细胞的表面张力明显低于水界面的表面张力。因此推测细胞膜除含脂质分子外,可能还附有蛋白质此模型认为:细胞膜是由双层脂质分子蛋白质构成的。2.细胞膜静态结构模型1959,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的暗一亮一暗的三层结构,提出了所有的细胞膜都由蛋白质一脂质一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细胞膜静态结构模型不能解释细胞膜的复杂功能,就连细胞的生长,变形虫的变形运动都难以解释。3.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细胞膜的基本支架磷脂双分子层蛋白质分子以不同方式镶嵌有的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贯穿于整个磷脂双分子层细胞膜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具有流动性,主要表现为构成膜的磷脂分子可以侧向自由移动,膜中的蛋白质大多也能运动【特别提醒】 细胞膜主要是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的,还有少量的糖类。细胞膜中的组成成分中含量最多的是脂质,其次是蛋白质。在组成细胞膜的脂质中,磷脂最丰富,此外还有少量的胆固醇。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的种类与数量就越多。   知识点02  细胞的融合实验1970年,科学家用发绿色荧光的染料和发红色荧光的染料分别标记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分子,将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这两种细胞刚融合时,融合细胞的一半发绿色荧光,另一半发红色荧光。在37℃下经过40 min,两种颜色的荧光均匀分布。这一实验以及相关的其他实验证据表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易错提示】研究细胞膜融合实验的方法是荧光标记法,而不是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细胞膜的融合速度受温度影响,在较低温度下细胞膜融合速度减慢。实验说明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知识点03 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1.细胞膜的结构示意图图中糖蛋白,磷脂双分子层,磷脂分子,蛋白质分子。2.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细胞膜的基本支架磷脂双分子层蛋白质分子以不同方式镶嵌有的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贯穿于整个磷脂双分子层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可以侧向自由移动,膜中的蛋白质大多也能运动,因此细胞膜具有流动性【特别提醒】细胞膜的外表面还有糖类分子,它和蛋白质分子结合形成糖蛋白,或与脂质结合形成糖脂,这些糖类分子叫作糖被。糖被与细胞表面的识别、细胞间的信息传递等功能有密切关系。  考法01  对细胞膜成分和结构的探索过程1.1925年,科学家发现质膜的表面张力比油-水界面的张力低得多,推测膜中含有蛋白质,从而提出了蛋白质-脂类-蛋白质的模型。认为细胞膜由双层脂类分子及其内外表面附着的蛋白质构成的。2.1959年,科学家用超薄切片技术获得了清晰的细胞膜照片,显示暗--暗三层结构。这就是所谓的细胞膜静态结构模型。此模型的不足之处包括:把膜结构描写成静止不变的;无法解释细胞膜的功能活动:无法解释不通细胞膜的蛋白质和脂类的比率不同。3.流动镶嵌模型:流动镶嵌模型突出了细胞膜的流动性和不对称性,认为细胞膜由流动的脂双层和蛋白质组成。磷脂分子以疏水性尾部相对,极性头部朝向水相组成生物膜骨架,蛋白质或嵌在脂质双层表面,或嵌在其内部,或横跨整个脂双层,表现出分布的不对称性。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不能说明膜在变化过程中如何保持膜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忽略了蛋白质对脂质分子流动性的控制作用忽略了膜各部分流动性的不均匀性。【典例1下列关于细胞膜探索历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用电镜观察细胞膜,看到的是亮--亮三层,其中暗的部分是蛋白质,亮的是磷脂B. 提取人的红细胞中的脂质,单分子层面积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证明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为两层C. 人鼠细胞融合实验中,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蛋白质发生流动,可证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D. 磷脂是甘油、脂肪酸和磷酸组成的,其中磷酸头是疏水的,脂肪酸尾是亲水的【答案】B【解析】用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胞膜,看到的是--三层,其中暗的部分是蛋白质、亮的部分是磷脂,A不正确;人的红细胞没有细胞膜和细胞器膜,因此,提取人的红细胞中的脂质,单分子层面积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证明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为两层,B正确;研究细胞膜融合实验的方法是荧光标记法,而不是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C不正确;磷脂是甘油、脂肪酸和磷酸组成的分子,其中磷酸头是亲水的,脂肪酸尾是疏水的,D不正确。 考法02  细胞膜的流动性1.细胞膜的流动性含义是生物膜结构的基本特征之一,主要指膜脂肪酸链部分及膜蛋白的运动状态。膜脂类分子在相变温度以上条件下主要有侧向扩散、旋转、左右摇摆、伸缩振荡、翻转及异化运动等方式。流动性是选择透过性的基础,正是因为膜脂的流动性和膜蛋白的运动性,才决定了细胞膜的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从而体现出选择透过性,因此,膜的流动性是结构特点。2.细胞膜膜流动性的测定方法主要有荧光探针标记,电子自旋共振以及差示扫描量热法,x线衍射等。例如,科学家用发绿光的染料标记老鼠的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分子,用发红光荧光的染料标记人的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分子,将老鼠的细胞和人的细胞融合,融合的一半发绿色荧光,一半发红色荧光。在温度为37度,经过40分钟后,两种颜色的荧光均匀分布。此结论证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3.细胞膜流动性的意义和影响因素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这是生物膜正常功能的必须条件。例如,细胞的物质运输、细胞识别、细胞免疫、细胞分化与信息转导等都与膜流动性有密切关系。温度影响分子运动,因而影响膜的流动性。一定范围内,温度升高,膜的流动性加大,有利于生理功能的进行;但温度过高,膜流动性过大,会破坏膜结构,不利于生命活动的进行,甚至使细胞死亡;若温度过低,膜流动性下降,黏度增加,运输功能下降,严重的使膜结构破坏,通透性增大,内容物大量排出,引起细胞死亡。4.细胞膜流动性的应用动物细胞融合;植物原生质体融合;将膜脂制成微球体包裹酶、抗体、核酸等生物大分子或小分子药物,运输到患病部位,通过脂质微球体膜和细胞膜的融合,把这些物质送入细胞,从而达到治疗疾病或改变细胞代谢和遗传特性等目的。【典例2关于细胞膜流动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A.因为细胞膜由磷脂双分子层构成,所以细胞膜具流动性B.蛋白质分子无尾,不能运动,与细胞膜的流动性无关C.细胞膜的流动性是指蛋白质能够运动,与磷脂分子无关D.细胞膜流动性与蛋白质分子和磷脂分子都有关【答案】D【解析】细胞膜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具有流动性,主要表现为构成膜的磷脂分子可以侧向自由移动,膜中的蛋白质大多也能运动。D正确。 考法03  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1.磷脂双分子层是细胞膜的基本支架。磷脂是一种由甘油、脂肪酸和磷酸等组成的分子,作为部的磷酸是亲水的,而作为部的脂肪酸是疏水的,一个磷脂分子有一个亲水的和两个疏水的。其疏水的只能位于膜的中央,则位于膜的外侧和内侧,构成双分子层。构成膜的磷脂分子可以侧向自由移动。2.构成细胞膜的蛋白质分子以不同方式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贯穿于整个磷脂双分子层。膜中的蛋白质大多也能运动。这些蛋白质分子在物质运输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典例3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的流动镶嵌模型普遍为人们所接受,它能很好地解释生物膜的动态功能,如图是细胞膜的模式图,以下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构成的分子含量越多B.生物膜上的不能运动,构成了生物膜的基本支架C.生物膜上的可以具有识别、保护和润滑等作用D.利用废旧物品制作的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属于概念模型【答案】C【解析】是糖蛋白,是蛋白质分子,是磷脂双分子层。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的种类与数量就越多,磷脂的含量就越少,A不正确;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生物膜的基本支架,具有流动性,生物膜上的大多数蛋白质也是可以运动的,B不正确;生物膜上的糖蛋白可以具有识别、保护和润滑等作用,C正确;利用废旧物品制作的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是物理模型不是概念模型,D不正确。【名师提醒】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由于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可以运动、绝大多数蛋白质是运动的,因此细胞膜具有流动性;由于糖蛋白具有识别细胞和生物大分子的功能,所以细胞膜具有识别和信息交流功能;由于细胞膜上蛋白质具有多样性,决定了细胞膜在功能上具有多样性,如物质运输、能量转换和免疫识别等。考法04  细胞膜的组成及功能的实验探究1.细胞膜成分的鉴定细胞膜成分鉴定试剂(方法)结果磷脂脂溶剂处理细胞膜被溶解磷脂酶处理细胞膜被破坏脂溶性物质透过实验脂溶性物质优先透过蛋白质双缩脲试剂呈现紫色蛋白酶处理细胞膜被破坏2.细胞膜结构特点验证方法:荧光标记法现象:采用荧光标记法分别标记小鼠细胞与人细胞进行人鼠细胞融合实验,依据两种荧光染料混杂状况,确认膜上分子并非静止的而是流动的。3.控制物质进出功能的验证染色剂进入实验色素透出实验【典例4在洋葱鳞片叶的表皮细胞内,液泡中含有紫色的花青素。将鳞片叶的表皮撕成若干小方块放入清水中,水的颜色无明显变化。若进行加温,随着水温的升高,观察到水的颜色会逐渐变为紫色。其主要原因是(  )A.细胞壁在加温中受到破坏B.水温升高,花青素的溶解度加大C.加温使细胞膜和液泡膜失去了控制物质进出的作用D.加温使水中的化学物质发生了反应【答案】C【解析】由题意知加温后水的颜色变为紫色,说明液泡中的色素由液泡流出后经细胞膜进入水中,即由于水温升高,导致细胞膜和液泡膜失去了控制物质进出的作用。 题组A  基础过关练1.科学家从细胞膜成分入手探索生物膜结构,提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下列关于该模型的叙述错误的是(   A.磷脂双分子层构成膜的基本支架B.蛋白质分子均匀排列在磷脂分子的两侧C.构成生物膜的磷脂分子可以运动D.构成生物膜的大多数蛋白质分子可以运动1.【答案】B【解析】磷脂双分子层构成膜的基本支架,A正确;蛋白质分子不是均匀排列在磷脂分子的两侧,以不同的方式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中,B错误;构成生物膜的磷脂分子可以运动,故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C正确;构成生物膜的大多数蛋白质分子可以运动,D正确。2.在人类对细胞膜结构的探索历程中,罗伯特森提出的三层结构模型与流动镶嵌模型的相同点是(  )A.两种模型都认为磷脂双分子层是构成膜的基本支架B.两种模型都认为蛋白质分子镶嵌在脂质分子中C.两种模型都认为组成细胞膜的主要物质是蛋白质和脂质D.两种模型都认为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可以运动2.【答案】C【解析】磷脂双分子层是构成膜的基本支架是流动镶嵌模型的内容,A错误;蛋白质分子镶嵌在脂分子中是流动镶嵌模型的内容,B错误;不论是三层结构模型还是流动镶嵌模型都是建立在生物膜主要由蛋白质和脂质组成这一基础之上的,C正确;三层结构模是静态统一模型,流动镶嵌模型认为组成生物膜的磷脂分子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可以运动的,D错误。3.下列最能正确表示细胞膜的结构的是(  )A     B     C     D3.【答案】C【解析】磷脂的一端为亲水的头,两个脂肪酸一端为疏水的尾,其疏水的只能位于膜的中央,则位于膜的外侧和内侧,构成双分子层,AB不正确;糖蛋白是细胞膜外表面上由蛋白质和糖类结合形成的,C正确、D不正确。4.下列不符合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说法是(  )A.磷脂双分子层可以自由移动,具有流动性B.磷脂双分子层中磷脂分子的疏水端位于膜的内部C.嵌入磷脂双分子层的蛋白质分子大多能运动D.流动镶嵌模型能够解释变形虫运动但不能解释细胞间信息传递4.【答案】D【解析】表面的流动镶嵌模型认为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可以侧向自由移动,膜中的蛋白质大多也能运动。AC符合;磷脂分子疏水的只能位于膜的中央,则位于膜的外侧和内侧,构成磷脂双分子层,C符合;糖蛋白是细胞膜外表面上,是细胞与细胞之间、细胞与其他大分子之间相互联络媒介,可以解释细胞间信息传递,D不符合。5.下图为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示意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a指磷脂分子的尾部,具有疏水性B.c指磷脂分子的头部,具有亲水性C.糖蛋白在细胞膜的内外侧均有分布D.细胞膜的功能与b的种类和数量关系密切5.【答案】C【解析】磷脂分子的尾部具有疏水性,位于细胞膜的内部,A正确;磷脂分子的头部具有亲水性,位于细胞膜的内外两侧,B正确;糖蛋白分布在细胞膜的外表面,C错误;b表示蛋白质,细胞膜的功能与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关系密切,D正确。6.决定细胞膜功能复杂性和细胞识别作用的物质分别是(  )A.淀粉和纤维素 B.纤维素和糖蛋白C.蛋白质和糖类分子 D.蛋白质和磷脂6.【答案】C【解析】细胞膜的功能主要由其上的蛋白质来行使,所以决定细胞膜功能复杂性的是蛋白质;细胞膜外表面的糖类分子形成糖被,与细胞表面的识别、细胞间的信息传递等功能有密切关系,C正确。 题组B  能力提升练7.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细胞膜,可以看到的是两条暗带中间夹一条明带,那么关于对这两条暗带和一条明带的化学成分的说法比较准确的是(  )A.两条暗带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明带的主要成分是磷脂,无蛋白质B.明带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两条暗带的主要成分是磷脂,无蛋白质C.两条暗带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明带的主要成分是磷脂,也有蛋白质D.明带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两条暗带的主要成分是磷脂,也有蛋白质7.【答案】C【解析】1959年,罗伯特森根据电镜下看到的细胞膜清晰的暗暗三层结构,结合其他科学家的工作提出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模型。选择C8.单纯的磷脂分子在水中可以形成双层磷脂分子的球形脂质体(如图),它载入药物后可以将药物送入靶细胞内部,下列关于脂质体的叙述正确的是A.A处嵌入脂溶性药物,利用它的流动性将药物送入细胞B.B处嵌入脂溶性药物,利用它的流动性将药物送入细胞C.A处嵌入水溶性药物,利用它与细胞膜融合的特点将药物送入细胞D.B处嵌入水溶性药物,利用它与细胞膜融合的特点将药物送入细胞8.【答案】C【解析】球形脂质体的双层磷脂分子的亲水端朝外,疏水端朝内,所以图中A处可嵌入水溶性物质,B处可嵌入脂溶性物质,利用脂质体可以和细胞膜融合的特点,将药物送入靶细胞内部,C正确。9.荧光漂白恢复技术在细胞生物学中具有重要的应用,包括三个步骤:绿色荧光染料与膜上的蛋白质结合,细胞膜上呈现一定强度的绿色;激光照射猝灭(漂白)膜上部分绿色荧光;检测猝灭部位荧光再现速率。实验过程如图甲、乙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技术说明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B.应用该技术可以测定膜上单个蛋白质的流动速率C.降低实验温度,漂白区域荧光强度恢复到F2的时间将延长D.理论分析,漂白区域恢复足够长的时间荧光强度F2仍小于F19.【答案】B【解析】由实验可知,该技术的理论基础是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应用该技术只能测定群体蛋白质的流动速率;降低温度,膜流动性降低,恢复时间延长;由于实验时,一部分荧光消失,因此,漂白区域恢复足够长的时间荧光强度仍小于漂白前。10.细胞膜非常薄,使用高倍显微镜也难以看清它的真面目,人们对细胞膜化学成分与结构的认识经历了很长的过程。下列关于细胞膜成分和结构探索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根据脂溶性物质容易穿过细胞膜证实细胞膜是由脂质组成的B.对细胞膜表面张力的研究推测出膜中附有蛋白质C.电镜下观察到的细胞膜都由脂质一蛋白质一脂质三层结构构成D.流动镶嵌模型认为细胞膜的磷脂和蛋白质都是可以运动的10.【答案】B【解析】欧文顿结合大量的物质通透性实验,提出了生物膜是由脂质组成的,A错误;1935年,英国学者丹尼利和戴维森研究了细胞膜的张力,推测细胞膜除含脂质外,可能还附有蛋白质,B正确;罗伯特森根据电镜下看到的细胞膜清晰的暗--暗三层结构,结合其他科学家的工作提出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模型,C错误;流动镶嵌模型表明,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都是可以运动的,D错误。11.如图表示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1)图中[B]________的基本组成单位是________。构成细胞膜基本支架的结构是[  ]________2)与细胞膜的识别功能有关的结构是[  ]________3)吞噬细胞吞噬细菌的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________性。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不同细胞细胞膜的生理功能不同,主要取决于细胞膜上的什么结构?________(填写标号)5)细胞膜的外侧是________(选填“M”“N”)侧,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细胞膜的这种结构模型被称为________11.【答案】(1)蛋白质 氨基酸 D 磷脂双分子层 2E 糖蛋白 3)流动 组成细胞膜的蛋白质分子和磷脂分子都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可以运动的4B 5M M侧有多糖与蛋白质结合形成的糖蛋白,糖蛋白位于细胞膜外侧 6)流动镶嵌模型 【解析】1)图中[B]为细胞膜蛋白质,组成单位是氨基酸。细胞膜基本支架的结构是[D]磷脂双分子层。
    2)细胞膜外侧的[E]糖蛋白有细胞识别作用。
    3)吞噬细胞吞噬细菌的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流动性,因为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都能运动。
    4)细胞膜的[B]蛋白质决定细胞膜的功能。
    5)因为糖蛋白有细胞识别作用,位于细胞膜外侧,故M为细胞膜外侧。
    6)细胞膜由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组成,具有一定流动性。磷脂分子为基本骨架。蛋白质覆盖、镶嵌或贯穿其中,为流动镶嵌模型。12.下图表示细胞膜探索历程的重要实验,请写出各字母对应的内容:A_____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_________E______________________12.【答案】A.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B. 细胞膜中脂质分子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C.生物膜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组成的静态统一结构模型    D.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E.流动镶嵌    【解析】9世纪末,欧文顿发现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于是他提出结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一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由此他们得出的结论是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排列为连续的两层;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一亮一暗的三层结构,并大胆地提出生物膜的模型是所有的生物膜都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电镜下看到的中间的亮层是脂质分子,两边的暗层是蛋白质分子,他把生物膜描述为静态的统一结构;1970年,科学家用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的实验,以及相关的其他实验证据表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的为流动镶嵌模型大多数人所接受。 题组C  培优拔尖练13.2009·浙江卷)对某动物细胞进行荧光标记实验,如图所示,其基本过程:用某种荧光染料标记该动物细胞,细胞表面出现荧光斑点;用激光束照射该细胞表面的某一区域,该区域荧光淬灭(消失)停止激光束照射一段时间后,该区域的荧光逐渐恢复,即又出现了斑点。上述实验不能说明的是(  )A.细胞膜具有流动性B.荧光染料能与细胞膜组成成分结合C.根据荧光恢复的速率可推算出跨膜运输的速率D.根据荧光恢复的速率可推算出膜中蛋白质或脂质的流动速率13.【答案】 C【解析】本实验是细胞膜具有一定流动性的经典实验,可根据荧光恢复的速率推算出膜中蛋白质或脂质的流动速率,但是不能反映物质跨膜运输的速率。停止激光束照射后,该区域中又出现斑点,说明其他区域的被标记的物质移动到该区域里来,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14.2016·课标改编)下列有关细胞膜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膜两侧的离子浓度差与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无关B.细胞膜与线粒体膜、核膜中所含蛋白质的功能相同C.细胞生长、变形虫的变形运动过程存在膜脂的流动现象D.膜中的磷脂分子是由胆固醇、脂肪酸和磷酸组成的14.【答案】C【解析】活细胞的细胞膜对物质进入细胞具有控制作用,细胞需要的离子可以主动从外界吸收进入细胞导致细胞内浓度高于细胞外,细胞不需要的离子不容易进入细胞,导致细胞内浓度低于细胞外,A不正确;和细胞膜一样,线粒体膜、核膜等蛋白质在膜行使功能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功能越复杂的膜,蛋白质的种类与数量就越多,线粒体膜、核膜中所含蛋白质的功能不同,B不正确;细胞生长、变形虫的变形运动都依赖细胞膜的流动,因此存在膜脂的流动现象,C正确;磷脂是一种由甘油、脂肪酸和磷酸等组成的分子,D不正确。15.下图表示各种细胞膜的成分及其中物质的含量,图示不能说明的是(    A.构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脂质B.细胞膜中的脂质和蛋白质的含量与细胞膜的功能有关C.细胞膜的功能越简单,所含蛋白质的数量越少D.蛋白质在细胞间的信息交流中具有重要作用15.【答案】D【解析】分析柱状图中的数据可知,在题图所示几种细胞膜中,脂质和蛋白质的相对含量均较高,由此可知构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不符合题干要求,A错误;人红细胞和小鼠肝细胞都是多细胞生物的一种细胞,而变形虫是单细胞生物,故与人红细胞膜和小鼠肝细胞膜相比,变形虫细胞膜功能比较复杂,再结合图示中前两者膜中蛋白质相对含量均较变形虫细胞膜中的低。故图示可说明细胞膜的蛋白质的数量与细胞功能有关,细胞膜的功能越简单,所含蛋白质的数量越少,不符合题干要求,BC错误;蛋白质与细胞间的信息交流有关,但从题图中无法得出此结论,符合题干要求,D正确。
    16.请根据以下材料设计实验,验证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材料:红玫瑰、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蒸馏水、培养皿、量筒。实验步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答案】取适量的红玫瑰花瓣,均分为两组,分别加入培养皿中,编号为AB A组加入适量的蒸馏水,B组加入等量的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 观察AB两组花瓣的颜色变化及溶液的颜色变化 【解析】实验设计要遵循单一变量和对照原则。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包括:细胞需要的营养物质可以从外界进入细胞;细胞不需要的物质不容易进入细胞。抗体、激素等物质在细胞内合成后,分泌到细胞外,细胞产生的废物也要排到细胞外;但是,细胞内有用的成分却不会轻易流失到细胞外。本实验应从细胞内有用的成分却不会轻易流失到细胞外入手。本实验的单变量是细胞是活的还是死的,因变量是玫瑰花中的物质是否能够从细胞中进入细胞外。 【规律总结】项目设计思路细胞膜磷脂双分子层的鉴定提取细胞膜结构中的磷脂分子,铺在水面上,测得磷脂单分子占有面积,与细胞膜面积对比分析细胞膜流动性的鉴定AB两种动物细胞,分别用红、绿色荧光染料标记两种动物细胞膜上的蛋白质,进行融合实验,观察在细胞融合过程中两种颜色的荧光在细胞膜上的分布情况细胞膜识别作用探究将大量的同种生物和亲缘关系较远的生物的精子和卵细胞混合在一起,观察精子和卵细胞结合情况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细胞探究可利用有颜色的植物组织,将其放入无色溶液中,然后用高温、强酸或强碱处理,观察处理前后溶液颜色是否发生变化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