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青岛版 (六三制2017)四年级下册10 登上月球学案
展开
这是一份小学科学青岛版 (六三制2017)四年级下册10 登上月球学案,共2页。
登上月球 课标要求:了解太阳、地球、月亮分别是恒星、行星、卫星,都是球形天体,知道它们的概况。了解人类对它们的认识及取得的成就。 学习目标: 认识月球概貌。了解人类探月历程及中国在这方面的成就。知道月球是地球的卫星。 评价标准:任务一:月球是什么样子的?什么是卫星?月球上的环形山是如何形成的?任务二:人类登月经历了什么?中国在这方面取得了什么成就? 学习过程任务一:月球是什么样子的?什么是卫星?月球上的环形山是如何形成的?1、阅读及查阅资料,讨论交流月球的环境与概况。月球上没有大气,非常荒芜。白天和夜晚温差很大。月球上没有水。距离地球约380000千米。月球比地球小得多。月球自身并不会发光,可以反射太阳光。月球有的地方明亮一些,有的地方看上去暗淡。月球上没有生命。引力只有地球的六分之一。等等。2、认识月球也是一个球体,是地球的卫星。像月球这样围绕行星运行的天体属于卫星。太阳是恒星,地球是行星,月亮是地球的卫星,绕地球运行。3、通过模拟实验了解环形山是如何形成的? (1)阅读资料卡,了解月球看上去有明亮部分与阴暗部分的原因。 月球表面高低不平,看上去明亮的部分是高山,阴暗的部分是平原,还有大小不同的环形山。 (2)通过模拟实验,探究月球上环形山的形成原因。1、组内合作设计模拟实验方案,准备实验器材。在托盘内放3CM的细沙,从不同的高度往沙盘里丢一些大小相同的玻璃球,观察发生的现象从同一高度丢下大小不同的石子,观察实验现象。2、根据实验,写出实验过程及结论。方法现象结论不同的高度往沙盘里丢一些大小相同的玻璃球 从同一高度丢下大小不同的石子 3、学生组内交流实验现象,并把实验现象与结论提交全班讨论,达成共识。从不同的高度往沙盘里丢一些大小相同的玻璃球,高度越大,撞击产生的沙坑越深;从同一高度丢下大小不同的石子,石子越大,撞击力度越大,产生的沙坑就越大。 4、小结:月球上环形山的形成是受到流星的撞击造成的。评价标准:能通过实验描述环形山的形成原因及造成月球明暗的因素。实验时能合作配合,记录认真真实完整。表达清晰。 任务二:了解人类登月的经历与中国在探月方面取得的成就。1、 查阅资料,在班里讲述嫦娥奔月的传说。2、 了解人类登月的历程。3、 了解中国在探月过程中取得的成就。评价标准:资料收获较全面详实,讲述时能通俗易懂,明白其中的困难艰险及人类的伟大壮举。 拓展活动:人类要登上月球,以你对月球的了解,要做好哪些方面的准备。检测反馈:同步练习册 学后反思: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小学科学青岛版 (六三制2017)四年级下册11 月相的变化导学案,共3页。
这是一份小学科学9 认识太阳学案,共3页。
这是一份小学科学青岛版 (六三制2017)四年级下册8 探索地球学案,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