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06 小说形象的鉴赏-高考语文大一轮单元复习课件与检测(全国通用)
展开这是一份考点06 小说形象的鉴赏-高考语文大一轮单元复习课件与检测(全国通用),文件包含考点06小说形象的鉴赏解析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单元复习课件与检测全国通用docx、考点06小说形象的鉴赏原卷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单元复习课件与检测全国通用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2页, 欢迎下载使用。
考点06 小说形象的鉴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狙击手
李培俊
狙击手的步枪一直瞄着敌方阵地。
此刻,天还没有亮透,从泥土深处蒸腾出来的潮湿气息,在夏日的清晨融汇成淡软稀薄的白雾,笼盖着敌我双方阵地的堑壕、弹坑、炸断的树木,一幅朦胧而又模糊的影像,演绎出战争冷铁般的残酷与无情。狙击手天生一双好眼,仿佛从母体落地那刻起,就是当狙击手的料子。他那双微微外凸的眼睛,犹如匕首尖端的锋刃,悄无声息地穿透雾、雨、风、沙,从微小的缝隙间洞穿而过,直达敌方阵地上一草一木。
狙击手心里有一本账,他手里那支七九式步枪,已把98个敌人送进阎王殿,变成了孤魂野鬼,且都是一枪毙命,决不拖泥带水。每一粒快速旋转的子弹出膛,伴随着嘶鸣和锐叫,钻入敌人眉心,狙击手内心都要无端地悸动一下:真正该死的应该是战争!这些死去的人还很年轻,有进入行伍不久的列兵、当了班长的上士,也有为数不少的上尉、中尉。最为辉煌的战绩,是击毙了一名大校,两杠四星。枪声响起,嗜血的子弹痛快淋漓地飞出去,那四颗光芒闪闪的银星,随着一具尸体的倾倒灰飞烟灭了。
昨天,军长到前沿阵地视察,刚从堑壕里露出脑袋,狙击手发现,敌方阵地伸出一支黑洞洞的枪管,瞄向军长。狙击手快速出枪,瞬间击发,先于敌人射出一颗致命的子弹。军长颇有大将风度,临危不乱,微笑着拍拍狙击手的肩膀,说:“小鬼,再来一个怎么样,凑成整数100,我将授你一枚勋章,亲手为你披红挂花。”狙击手腼腆地点点头,应下了。
天亮以后,雾气仍然没消散,但比刚才稀薄了一些,敌方阵地在狙击手眼里清晰可见,堑壕外面培了新土,黄黄的颜色,几株绿色的青草在晨风中摇曳。显然,敌人在昨晚加固了工事。狙击手冷笑一声,想:工事再坚固,你不能总当缩头乌龟,只要露头,就有你的好戏看!这么想着,狙击手从扳机上把食指拿开,掏出烟末,卷出一支喇叭筒,划火点上,伏在堑壕土坎下抽了起来。
狙击手再次望出去,就看到了敌方阵地上那个年轻的士兵。从红黄相间的军衔标志、从他爬出堑壕时慌乱而笨拙的动作判断,狙击手确定,这是个新兵。老兵油子不这样,兵油子爬出堑壕之前都要先进行一番试探,或是拿棍子顶着军帽在堑壕上方摇晃几下,或是在甲处露一下头,又突然在乙处出现。
狙击手把步枪端起来,准星、缺口、眼睛构成了一条直线,瞄向那个剃得光光的头颅,右手食指搭上冰凉的扳机,慢慢地,一点一点压下去,进入了击发状态。他向军长保证过,要凑成100整数的,勋章和鲜花正等待着狙击手。
可马上,一个意想不到的画面出现在狙击手面前:年轻的新兵爬出堑壕便蹲了下来,猫着腰,一寸一寸往下脱裤子。很快,一个白晃晃的年轻屁股对准了狙击手的枪口,把狙击手的眼睛撑得满满的。狙击手暗骂一声,这个新兵蛋子!竟跑到堑壕外面解手,拿命去换堑壕的清洁!
狙击手的食指从扳机上拿开了。
班长趴在一边,着急地催促狙击手:快开枪啊,多好的机会,还犹豫什么?狙击手扭头看了一眼班长,坚决地摇摇头说,我不能开枪!班长大惑不解:为什么?狙击手说,我不能对一个没穿裤子的人开枪!班长说,可他是敌人!狙击手说,他首先是人,懂吗?不能让一个人光着屁股去死,剥夺他最后的尊严。
可是,班长说,你的100整数怎么办?军长要给你开庆功会的。
狙击手收回步枪,眼睁睁看着那个年轻的敌人缩回堑壕。他说,东边太阳一大垛,机会总会有的。
狙击手最终没有完成军长的要求,自然也没有得到那枚象征荣誉的勋章。战争很快结束了,狙击手脱下军装,返回他任教的乡村小学。战前狙击手是个教师。
战后,一个好事的战地作家,觉得狙击手这段经历富于人性色彩,便写了一篇战地花絮,发在一家颇有影响力的报纸副刊。没过多久,狙击手收到32封来信,都声称是参加过那次战斗的士兵,是那个不顾生命危险跑到堑壕外解手的人,赞誉狙击手保护了他们的尊严。
狙击手起初大惑不解:我只放过了一个光屁股的人呀。后来他明白了,战争中的狙击手很多,不止他一个。
(有删改)
1.(3分)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他那双微微外凸的眼睛,犹如匕首尖端的锋刃”,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狙击手眼睛敏锐的特点。
B.文中狙击手在班长的不断催促、质疑下仍坚持放弃狙击,从侧面反映出狙击手做事特立独行的性格特征。
C.文章第七段“端”“瞄”“搭”“压”等一气呵成的动作描写,表现了狙击手射击技术的熟练和射击状态的沉稳。
D.小说通过描写战争中狙击手维护敌人尊严的故事,赞扬了人性的光辉,突出了战争永远不能泯灭人性的主旨。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A项,“犹如”是比喻词,本体是眼睛,喻体是匕首尖端的锋刃,句子将二者“锐利”的特点关联起来,构成比喻,形象地表现出狙击手眼睛敏锐的特点。A项正确。B项,特立独行侧重于不随波逐流,狙击手在班长的催促下仍坚持放弃狙击,体现的是狙击手坚持原则而非特立独行的性格特征。B项错误。C项,文中第七段一连串的动作描写,表现了狙击手射击动作的熟练,同时连贯迅速的动作也表现出狙击手进入击发状态时的沉稳。C项正确。D项,是对小说主旨的概括,小说通过叙述狙击手放过敌人的故事,以小见大,赞扬了战争中散发出的人性光辉,表现了战争永远不能泯灭人性的主旨。D项正确。故答案为B项。
2.(3分)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二段的环境描写具有鲜明的特点,通过具有特征性的意象,营造了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紧张气氛。
B.狙击手的心里清楚记得他所击毙的敌人的数量,既显现出狙击手技艺之高,也表现了他内心的自豪。
C.“这个新兵蛋子!”是狙击手对敌方新兵这种幼稚、可笑、危险行为的批评,他拒绝开枪表现了狙击手善良的本性和对敌方新兵人格尊严的尊重。
D.文章结尾提到狙击手收到了32封来信,于此可见,战争不能泯灭人性,对战争的厌恶和对“人”的尊重是人类共同的情感。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A项,第二段选择“天还没有亮透”这一时间节点和“潮湿气息”“白雾”“堑壕”“弹坑”等带有战争特点的意象进行描绘,为下文狙击手的出现营造了紧张的氛围。A项理解正确。B项,根据文中狙击手对战争的看法“真正该死的应该是战争!”可以发现他并没有感到自豪,反而是自责和无奈。B项理解错误。C项,敌方新兵的这一行为说明他完全没有了解战争的残酷,狙击手对他的批评体现出对他的担忧,表现了狙击手的善良,他拒绝开枪是因为“不能让一个人光着屁股去死,剥夺他最后的尊严”,体现出狙击手对敌方新兵人格尊严的尊重。C项理解正确。D项,根据文章最后两段的“狙击手收到32封来信,都声称是参加过那次战斗的士兵,是那个不顾生命危险跑到堑壕外解手的人,赞誉狙击手保护了他们的尊严”以及“后来他明白了,战争中的狙击手很多,不止他一个”可知,在战争中有很多像这位狙击手一样的狙击手,在面对这种情况时,都会维护对方的尊严。D项理解正确。故答案为B项。
3.(4分)小说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狙击手形象?请结合文本分析。
答案:①经验丰富,观察细致,反应迅速,枪法精准。狙击手能从军衔标志及动作判断敌人的身份,可见其经验丰富、观察细致;军长视察前线时被敌人瞄准,狙击手能瞬间发现敌人并先发制人,可见其反应迅速、枪法精准。②厌恶战争。“真正该死的应该是战争!”狙击手射杀时的内心独白体现了他对战争的厌恶。③坚持原则,维护他人的尊严。军长的期望,班长的催促,也不能改变狙击手“我不能对一个没穿裤子的人开枪”的原则,维护了敌人的尊严。(每点1分,答出三点得4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可从情节、环境、细节描写等角度进行分析。从细节描写入手,作者对狙击手开枪时的动作、射击时的心理、神态等的刻画,反映了狙击手的职业素养和射击水平。从环境描写入手,作者对狙击手活动环境的描写,反映了战争对人物性格和人物命运的影响。从情节入手,狙击手放弃对敌方新兵的射杀,体现了其对敌人尊严的维护。从人物间的关系入手,军长的期望和班长的催促都没能改变狙击手的决定,可见其对自身信念的坚守与笃定。
4.(6分)勋章和鲜花对狙击手来说代表着荣誉,而狙击手最终选择了维护敌人的尊严,放弃了荣誉。请简要分析狙击手的这一做法对全文的作用。
答案:①从人物塑造上看,狙击手的选择体现了他为人善良、有原则的性格特点,丰富了人物的形象,表现了狙击手的人性美。②从情节发展上看,狙击手为维护敌人作为人的尊严而放弃开枪,放弃获得荣誉的机会,让情节有起伏、有波澜,更能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③从主旨表现上看,狙击手的选择揭示了战争永远不能泯灭人性的主题。(每点2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某一情节、段落在文中的作用。可以从人物塑造、情节安排、主旨表现等方面考虑。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狙击手不听劝阻,表现了他为人坚守原则、不因荣誉而失掉人性,丰富了人物形象。在情节安排上,这一情节的设置,超出读者预料,让文章波澜起伏。在主旨表现上,小说通过狙击手这一行为,表现了“战争永远不能泯灭人性”的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小步舞
[法]莫泊桑
大灾大难不会让我悲伤。我亲眼看见过战争,人类的残酷暴行令我们发出恐惧和愤怒的呐喊,但绝不会令我们像看到某些让人感伤的小事那样背上起鸡皮疙瘩。有那么两三件事至今清晰地呈现在我眼前,它们像针扎似的,在我的内心深处留下又细又长的创伤。我就给您讲讲其中的一件吧。
那时我还年轻,有点多愁善感,不太喜欢喧闹。我最喜爱的享受之一,就是早上独自一人在卢森堡公园的苗圃里散步。
这是一座似乎被人遗忘的上个世纪的花园,一座像老妇人的温柔微笑一样依然美丽的花园。绿篱隔出一条条狭窄、规整的小径,显得非常幽静。在这迷人的小树林里,有一个角落完全被蜜蜂占据。它们的小窝坐落在木板上,朝着太阳打开顶针般大的小门。走在小路上,随时都能看到嗡嗡叫的金黄色的蜜蜂,它们是这片和平地带真正的主人,清幽小径上真正的漫步者。
我不久就发现,经常到这里来的不只我一人。我有时也会迎面遇上一个小老头儿。
他穿一双带银扣的皮鞋、一条带遮门襟的短套裤和一件棕褐色的长礼服,戴一顶长绒毛宽檐的怪诞的灰礼帽,想必是太古年代的古董。
他长得很瘦,几乎是皮包骨头;他爱做鬼脸,也常带微笑。他手里总拿着一根金镶头的华丽的手杖,这手杖对他来说一定有着某种不同寻常的纪念意义。
这老人起初让我感到怪怪的,后来却引起我莫大的兴趣。
一个早晨,他以为周围没有人,便做起一连串奇怪的动作来:先是几个小步跳跃,继而行了个屈膝礼,接着用他那细长的腿来了个还算利落的击脚跳,然后开始优雅地旋转,把他那木偶似的身体扭来绞去,动人而又可笑地向空中频频点头致意。他是在跳舞呀!
跳完舞,他又继续散起步来。
我注意到,他每天上午都要重复一遍这套动作。
我想和他谈一谈。于是有一天,在向他致礼以后,我开口说:
“今天天气真好啊,先生。”
他也鞠了个躬:
“是呀,先生,真是和从前的天气一样。”
一个星期以后,我们已经成了朋友,我也知道了他的身世。在国王路易十五时代,他曾是歌剧院的舞蹈教师。他那根漂亮的手杖就是德·克莱蒙伯爵送的一件礼物。一跟他说起舞蹈,他就絮叨个没完没了。
有一天,他很知心地跟我说:
“先生,我妻子叫拉·卡斯特利。如果您乐意,我可以介绍您认识她,不过她要到下午才上这儿来。这个花园,就是我们的欢乐,我们的生命。过去给我们留下的只有这个了。如果没有它,我们简直就不能再活下去。我妻子和我,我们整个下午都是在这儿过的。只是我上午就来,因为我起得早。”
我一吃完午饭就立刻回到公园。不一会儿,我就远远望见我的朋友,彬彬有礼地让一位穿黑衣服的矮小的老妇人挽着胳膊。她就是拉·卡斯特利,曾经深受那整个风流时代宠爱的伟大舞蹈家。
我们在一张石头长凳上坐下。那是五月。阵阵花香在洁净的小径上飘溢;温暖的太阳透过树叶在我们身上撒下大片大片的亮光。拉·卡斯特利的黑色连衣裙仿佛整个儿浸润在春晖里。
“请您给我解释一下,小步舞是怎么回事,好吗?”我对老舞蹈师说。
他意外得打了个哆嗦。
“先生,它是舞蹈中的王后,王后们的舞蹈。您懂吗?自从没了国王,也就没有了小步舞。”
他开始用夸张的文体发表起对小步舞的赞词来。可惜我一点儿也没听懂。
突然,他朝一直保持沉默和严肃的老伴转过身去:
“艾丽丝,让我们跳给这位看看什么是小步舞,你乐意吗?”
于是我看见了一件令我永生难忘的事。
他们时而前进,时而后退,像孩子似的装腔作势,弯腰施礼,活像两个跳舞的老木偶,只是驱动这对木偶的机械,已经有点儿损坏了。
我望着他们,一股难以言表的感伤激动着我的灵魂。我仿佛看到一次既可悲又可笑的幽灵现身,看到一个时代已经过时的幻影。
他们突然停了下来,面对面伫立了几秒钟,忽然出人意料地相拥着哭起来。
三天以后,我动身去外省了。我从此再也没有见到过他们。当我两年后重返巴黎的时候,那片苗圃已被铲平。没有了心爱的过去时代的花园,没有了它旧时的气息和小树林的通幽曲径,他们怎样了呢?
对他们的回忆一直萦绕着我,像一道伤痕留在我的心头。
(张英伦译,有删改)
1.(2019全国Ⅱ,3分)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初见老舞蹈师时见他拿着一根手杖,后来得知这是德·克莱蒙伯爵送给他的一件礼物,二者不仅前后照应,也暗示着人世的沧桑。
B.老舞蹈师在一个早晨,“以为周围没有人,便做起一连串奇怪的动作来”,他之所以避开别人,是因为他出身高贵、性情高傲、孤芳自赏。
C.老舞蹈师夫妇跳完小步舞之后,“忽然出人意料地相拥着哭起来”,这种失态其实是一种宣泄,说明当时他们的内心压抑痛苦。
D.小说注重从小事中感受大时代,虽然“我”与老舞蹈师夫妇的相遇相识十分平常,但偶尔提到的“国王路易十五时代”,却使寻常故事有了历史感。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小说的情节内容和艺术特色。A项,“我”在和老舞蹈师成为朋友以后,得知他跳舞时拿的手杖是德·克莱蒙伯爵送给他的礼物,解开了“我”第一次看到老舞蹈师时他穿着奇怪却拿着华丽的手杖的疑团,前后照应。这根手杖经历了时代的变迁,老舞蹈师年老退休,小步舞也渐渐被遗忘,暗示人世的变化无常。A项正确。B项,“他之所以避开别人,是因为他出身高贵、性情高傲、孤芳自赏”的分析错误,后文介绍了他是国王路易十五时代歌剧院的舞蹈教师,这并不能说明他出身高贵;后来他又将妻子介绍给“我”,并与他的妻子一起为“我”演示了小步舞,这些都表明他性格开朗,平易近人,很乐于向人展示他的“光辉”历史。他之所以避开别人,是因为他知道他们的时代与辉煌已成为过去;他们的小步舞也不属于这个时代,很难被这个时代的人理解和欣赏。B项错误。C项,“忽然出人意料地相拥着哭起来”说明老舞蹈师夫妇内心一直压抑着痛苦,在对“我”展示完以后都释放了出来,用眼泪宣泄着自己“光辉”不再、失去舞台的苦楚,C项正确。D项,小说开篇便提到,大灾大难不会使“我”悲伤,让人伤感的小事却令“我”背上起鸡皮疙瘩,在“我”心里留下创伤。 “我”和老舞蹈师夫妇从相遇到成为朋友,看起来只是一件寻常小事,但其背后“国王路易十五时代”消亡的背景,让这一寻常故事有了历史感。D项正确。故答案为B项。
2.(2023新编,6分)小说中的老舞蹈师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小说中的老舞蹈师是一个热爱舞蹈、平易近人、怀旧的老者形象。(3分)他虽然年纪大了,但是依然认真、优雅地跳小步舞,说明他热爱舞蹈。(1分)他将妻子介绍给“我”,并与他的妻子一起为“我”演示了小步舞,表明他性格开朗、平易近人。(1分)他在花园的一角,坚持跳已经不属于这个时代的小步舞,身上的穿着打扮还是路易十五时代的风格,表明他是一个怀旧的人。(1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小说中人物形象的特点。分析人物形象要从具体的情节中把握,同时关注人物所处的环境、交代人物身份的语句以及作者或文中其他人对该人物的评价等。老舞蹈师即使年老体衰,依然坚持到花园里跳舞,一说起舞蹈,他就絮叨个没完没了,并且在与“我”谈论小步舞时,不吝言辞地赞美小步舞,这些表明老舞蹈师是一个热爱舞蹈的人。老舞蹈师与“我”在短短的一星期就成了朋友,还把妻子介绍给“我”,因为“我”对小步舞不了解,他就和妻子为“我”演绎小步舞,这表明他是一个友好善良、平易近人的人。老舞蹈师的衣着打扮与现代毫不相符,像“太古年代的古董”,并且在上世纪的花园跳着无人认识的小步舞,就连与“我”的对话,也透露出他对以前生活的怀念,这些表明了老舞蹈师是一个怀旧的人。
3.(2023新编,3分)文中“一个早晨,他以为周围没有人,便做起一连串奇怪的动作来”的描写,体现了老舞蹈师怎样的心理?请结合文本分析。
答案:“光辉”不再、失去舞台的苦楚和不被世人理解、欣赏的悲哀。(2分)时代变迁、年华老去,老舞蹈师没有了热爱的舞台,只能在花园无人处跳不属于这个时代的舞蹈,并在无人的时候自我欣赏。(1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小说中人物的心理。分析人物心理要从人物所处的时代,人物的身份、性格、经历,描写人物的手法等角度考虑。从人物身份和经历来看,老舞蹈师曾是歌剧院的舞蹈教师,德·克莱蒙伯爵还送给他一根金镶头的华丽的手杖,然而这些光辉的事迹早已无人知晓,随着时光的流逝,老舞蹈师失去了他所喜爱的舞台,只能在花园里跳舞。从次要人物的反应来看,“我”第一次看到老舞蹈师跳舞时,觉得“奇怪”和“可笑”,甚至在和老舞蹈师谈论小步舞时,依然没有理解,这说明老舞蹈师的小步舞很难被这个时代的人理解和欣赏,这种不被人理解的悲哀,让老舞蹈师只能在无人的时候自我欣赏。
4.(2023新编,6分)小说中的“我”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①小说中的“我”是事件的见证者,以“我”的视角展开叙述,使故事更真实可信。(2分)②“我”是小说故事情节的推动者。“我”在卢森堡公园的苗圃里散步,引出了主要人物老舞蹈师和他的夫人;“我”与老舞蹈师的交流,勾起了老舞蹈师对过去生活的回忆。(2分)③小说借助“我”的所见所闻,表达了作者对城市工业化造成人们放弃原有精神家园的无奈。(2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小说中次要人物的作用。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次要人物的作用,然后结合文本具体分析体现了哪方面的作用。从对情节的作用看,“我”与老舞蹈师的相识、相交,到后来认识老舞蹈师的妻子,观看他们的舞蹈,“我”不但见证着事件的发展,还一步步推动着情节的发展,这样以第一人称来叙述,使小说内容更集中,且更真实可信;从对主题的作用看,“我”喜欢到被人遗忘的上个世纪的花园里散步,由此遇见了老舞蹈师夫妇,通过“我”的叙述,揭示了他们被遗忘、被迫放弃精神家园的主题。
5.(2019全国Ⅱ,6分)请以老舞蹈师形象为例,谈谈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答案:①用特征鲜明的细节凸显人物的个性,如老舞蹈师过时的穿戴、木偶似的舞姿等,表明他是一个怀旧的人。(2分)②用个性化的对话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如老舞蹈师与“我”的交谈,流露出内心的痛苦与无奈。(2分)③用典型化的场景烘托人物状态,如被人遗忘的苗圃,衬托了老舞蹈师失落的心态。(2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塑造手法。首先明确题干要求,“以老舞蹈师形象为例”,明确了分析的对象及角度。“谈谈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首先要了解常见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有哪些,一般来说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正面描写一般包括外貌、语言、神态、动作、心理及细节描写,侧面烘托一般分为环境烘托和衬托(包括正衬和反衬)等。文中有对老舞蹈师的外貌及动作方面的细节描写,如“他穿一双带银扣的皮鞋……想必是太古年代的古董”“先是几个小步跳跃……他是在跳舞呀”等,这都表明他是一个怀旧的人。文中老舞蹈师与“我”的对话则揭示了他的内心世界,“我”请他解释小步舞是怎么回事,他“意外地打了个哆嗦”,随后说:“先生,它是舞蹈中的王后,王后们的舞蹈。您懂吗?自从没了国王,也就没有了小步舞。”对话之间体现出小步舞不能展现在世人面前,他内心的痛苦与无奈。此外,本文的环境描写也烘托了老舞蹈师内心的状态,如开头对苗圃的描述,“这是一座似乎被人遗忘的上个世纪的花园”,衬托出了老舞蹈师来这里散步时的失落心情。找准相应的内容后再加以简要分析,并概括出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哦,香雪
铁凝
如果不是有人发明了火车,如果不是有人把铁轨铺进深山,你怎么也不会发现台儿沟这个小村。这条线正式营运了,人们挤在村口,看见那绿色的长龙一路呼啸,挟带着来自山外的陌生、新鲜的清风,擦着台儿沟贫弱的脊背匆匆而过。
记不清从什么时候起,列车时刻表上,还是多了“台儿沟”这一站,每晚七点钟,由首都方向开往山西的这列火车在这里停留一分钟。
这短暂的一分钟搅乱了台儿沟以往的宁静。台儿沟的姑娘们刚把晚饭端上桌就慌了神,她们心不在焉地胡乱吃几口,扔下碗就开始梳妆打扮。她们洗净蒙受了一天的黄土、风尘,露出粗糙、红润的面色,把头发梳得乌亮,然后就比赛着穿出最好的衣裳。有人换上过年时才穿的新鞋,有人还悄悄往脸上涂点胭脂。然后,她们就朝村口,朝火车经过的地方跑去。
香雪总是第一个出门,隔壁的凤娇第二个就跟了出来。哦,五彩缤纷的一分钟,你饱含着台儿沟的姑娘们多少喜怒哀乐!
日久天长,她们又在这一分钟里增添了新的内容,她们开始挎上装满核桃、鸡蛋、大枣的长方形柳条篮子,站在车窗下,抓紧时间跟旅客和和气气地做买卖,换回台儿沟少见的挂面、火柴,以及姑娘们喜爱的发卡、香皂,甚至花色繁多的尼龙袜。香雪平时话不多,胆子又小,但作起买卖却是姑娘中最顺利的一个,有时她也抓空儿向他们打听外面的事,打听北京的大学要不要台儿沟人,打听什么叫“配乐诗朗诵”。
台儿沟没有学校,香雪每天上学要到十五里以外的公社。公社中学虽然女同学不少,但她们的言谈举止,一个眼神,一声轻轻的笑,好像都是为了叫香雪意识到,她是小地方来的,穷地方来的。
“你上学怎么不带铅笔盒呀?”她们问。每到这时,香雪的同桌就把自己那只宽大的泡沫塑籵铅笔盒摆弄得哒哒乱响。香雪的心再也不能平静了,她好像忽然明白了同学们对于她的再三盘问,明白了台儿沟是多么贫穷。
深秋,山风渐渐凛冽了,天也黑得越来越早。但香雪和她的姐妹们对于七点钟的火车,是照等不误的,她们仿照火车上那些城里姑娘的样子把自己武装起来,整齐地排列在铁路旁像是等待欢迎远方的贵宾,又像是准备着接受检阅。
火车停了,香雪顺着车身一直向前走去,它的出现,使她再也不想往前走了。她认清了,放在一个女学生面前的真是一只装有吸铁石的自动铅笔盒。不知怎么的,她就朝车门跑去。当她在门口站定时,还一把攥住了扶手。香雪终于站在火车上了,这时车身忽然悸动,接着车门被人关上了,香雪扑到车门上,看见凤娇的脸在车下一晃。她拍打着玻璃,冲凤娇叫喊着:“凤娇!我怎么办呀!”
列车无情地载着香雪一路飞奔,下一站叫西山口,西山口离台儿沟三十里。这里上车的人不少,下车的却只有香雪。
她胳膊上少了那只篮子,她把它悄悄塞在女学生座位下面。
在车上,当她红着脸告诉女学生想用鸡蛋换铅笔盒时,女学生一定要把铅笔盒送给香雪,但香雪收下了铅笔盒,到底还是把鸡蛋留在了车上。台儿沟再穷,她也从没白拿过别人的东西。一轮满月升起来了,照亮了寂静的山谷、灰白的小路,照亮了秋日的败草、粗糙的树干,还有一丛丛荆棘、怪石、还有漫山遍野那树的队伍,还有香雪手中那只闪闪发光的小盒子。她打开盒盖,觉得应该立刻装点东西进去。她从兜里摸出一只盛擦脸油的小盒放进去,又合上了盖子。只有这时,她才觉得这铅笔盒真属于她了,真的。
她忽然感到心里很满意,风也柔和了许多,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她在枕木上跨着大步,一直朝前走去。台儿沟一定会是“这样的”:那时台儿沟的姑娘不再央求别人,也用不着回答人家的再三盘问。火车上的漂亮小伙子都会求上门来,火车也会停得久一些,也许三分、四分,也许十分、八分。它会向台儿沟打开所有的门窗,要是再碰上今晚这种情况,谁都能从从容容地下车。
台儿沟在哪儿?香雪向前望去,她看见迎面有一颗颗黑点在铁轨上蠕动。再近一些她才看清,那是台儿沟的姐妹们。香雪忽然觉得心头一紧,不知怎么的就哭了起来。那是欢乐的泪水,满足的泪水。面对严峻而又温厚的大山,她心中升起从未有过的骄傲。她举起铅笔盒,迎着对面的人群跑去。
迎面,那静止的队伍也流动起来了。同时,山谷里突然爆发了姑娘们欢乐的呐喊。古老的群山终于被感动得颤栗了,它发出宽亮低沉的回音,和她们共同欢呼着。
哦,香雪!香雪!
(原载《青年文学》1982年第五期,有删改)
1.(3分)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铁轨铺进深山,火车为台儿沟带来了外面世界的信息,山里人接触到了更多的现代文明,产生了对山外世界的憧憬。
B.“迎候远方的贵宾”“接受检阅”,这些文字表明台儿沟姑娘将自己摆在卑微渺小的位置,体现出谦卑、好客的心态。
C.姑娘们总是用土产换回自己喜爱的发卡、丝巾和尼龙袜,而香雪则渴望换个自动好笔盒,道出香雪渴求进取的心理。
D.“有时她也抓空儿向他们打听外面的事”表明香雪与其他姑娘们一样,有着对山外世界的关性,对美的热烈向往和追求上。
2.(3分)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也说以从北京开来的“停留一分钟”火车起笔,这列火车“搅乱了台儿沟以往的宁静”,直接引出了小说的主要人物——香雪,小说情节由此展开。
B.“五彩缤纷”表明了姑娘们对这一分钟的期盼。“饱含着台儿沟的姑娘们多少喜怒哀乐”,表明在这一分钟内发生的故事中,她们的心情是复杂的。
C.香雪下车后感觉到月亮的“明净”,群山的“神圣”,在这样诗意化的描写中,香雪达成了自己的理想,而这样的理解在对社会的美好展望中呈现。
D.“被感动得战栗”拟人又双关,一方面指姑娘们的声音在群山间回荡;另一方面暗指古老的大山终于慢慢被这现代文明唤醒。
3.(5分)小说中的“铅笔盒”有怎样的作用?讲简要分析。
4. (5分)铁凝的作品执着于对自然美和人性美的讴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解析】
1.B
2.C
3.①铅笔盒是文化和知识的象征,香雪对它的追求,表现出她对知识文化的渴求,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②香雪执意要得到铅笔盒,表现她的倔强、自尊的个性特征。
4.①本文描写了台儿沟地区美丽的自然风景:山野寂静,树木丰茂,月明风柔,充满诗情画意。
②本文讴歌山区人们美好的人性:山村的姑娘们活泼、善良、纯朴,有自尊,有追求,读来让人悄然动容。
③作者以自然美来烘托人性美,两者交相辉映,表现了作者对对台儿沟及其人们的喜欢和赞美之情。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
B.“这些文字表明台儿沟姑娘将自己摆在卑微渺小的位置,体现出谦卑、好客的心态”错,“迎候远方的贵宾”表现了她们对城市生活的羡慕,“接受检阅”,是希望得到火车上乘客的关注、认可,而非把自己摆在卑微渺小的位置谦卑好客。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在这样诗意化的描写中,香雪达成了自己的理想”错误。香雪下车后感觉到月亮的“明净”,群山的“神圣”是因为得到了想要的铅笔盒而内心平和满足,她的理想并未实现。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把握文章物象作用的能力。
“自动铅笔盒”这一物象在文中多次出现,对香雪这一人物形象有着重要的映衬作用。
①“你上学怎么不带铅笔盒呀?”对同学的盘问,香雪感到没有铅笔盒的自卑,于是在火车上看到一位女学生的自动铅笔盒,她便要求用鸡蛋换铅笔盒。香雪对铅笔盒的追求,映衬出她对人格尊严的重视和对铅笔盒所代表的知识文化的渴求。
②“当她红着脸告诉女学生想用鸡蛋换铅笔盒时,女学生一定要把铅笔盒送给香雪,但香雪收下了铅笔盒,到底还是把鸡蛋留在了车上。台儿沟再穷,她也从没白拿过别人的东西”。香雪执意用鸡蛋换铅笔盒,映衬出香雪倔强、自尊心强。
4.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意蕴和艺术构思的能力。
从环境角度分析小说对“自然美”的讴歌。“一轮满月升起来了,照亮了寂静的山谷、灰白的小路,照亮了秋日的败草、粗糙的树干,还有一丛丛荆棘、怪石”“月亮是这样明净,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而被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小说描写了台儿沟美丽的自然风景:山野寂静,树木丰茂,月明风柔。这充满诗情画意的环境描写,展现了台儿沟这地方宁静、庄严、诗化的自然美。
从人物形象分析小说中对“人性美”的讴歌。“她们又在这一分钟里增添了新的内容,她们开始挎上装满核桃、鸡蛋、大枣的长方形柳条篮子,站在车窗下,抓紧时间跟旅客和和气气地做买卖,换回台儿沟少见的挂面、火柴,以及姑娘们喜爱的发卡、纱巾,甚至花色繁多的尼龙袜。香雪……有时她也抓空儿向他们打听外面的事,打听北京的大学要不要台儿沟人,打听什么叫‘配乐诗朗诵’”,香雪和台儿沟的姑娘们用地方土特产换回台儿沟少见的挂面、火柴,以及自己喜爱的发卡、纱巾,甚至花色繁多的尼龙袜,体现了香雪等一批年轻人对现代文明的追求。
“在车上,当她红着脸告诉女学生想用鸡蛋换铅笔盒时,女学生一定要把铅笔盒送给香雪,但香雪收下了铅笔盒,到底还是把鸡蛋留在了车上。台儿沟再穷,她也从没白拿过别人的东西”,香雪用鸡蛋环铅笔盒一事,展现了香雪纯朴善良、不屈不挠的人性美。
“她边走边想,台儿沟将来一定会是‘这样的’——台儿沟的姑娘不再央求别人,也用不着回答人家的再三盘问。火车上的漂亮小伙子都会求上门来,火车也会停得久一些,也许三分、四分,也许十分、八分。它会向台儿沟打开所有的门窗,要是再碰上今晚这种情况,谁都能从从容容地下车”,香雪的诸多想法代表台儿沟一批年轻人的想法,她们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会改变现在贫穷的台儿沟状况。
综上分析,自然美与人性美不是割裂开的,自然美又烘托了人性美,二者交相辉映,使台儿沟成为一个和谐美好的整体,表现了作者对台儿沟及其人们的喜欢和赞美之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正红旗下
老舍
定宅门外已经有好几辆很讲究的轿车,骡子也都很体面。定大爷原想叫牧师进后门,提高自己的身分,削减洋人的威风。可是,女眷们一致要求在暗中看看“洋老道”是什么样子。她们不大熟悉牧师这个称呼,而渺茫地知道它与宗教有关,所以创造了“洋老道”这一名词。定大爷觉得这很好玩,所以允许牛牧师进前门。
一个十三四岁的小童儿领着牧师往院里走。牛牧师的黄眼珠东溜溜,西看看,不由地长吸了一口气。看,迎面是一座很高很长的雕砖的影壁,中间悬着个大木框,框心是朱纸黑字,好大的两个黑字。他不会欣赏那砖雕,也不认识那俩大黑字,只觉得气势非凡,的确是财主住的地方。影壁左右都有门,分明都有院落。“请!”小童儿的声音不高也不低,毫无感情。
顺着正房的西北角,小童儿把牧师领到后院。在一棵高大的白皮松下,有三间花厅。花厅里的木器一致是楠木色的,蓝与绿是副色。木制的对联,楠木地绿字;匾额,楠木地蓝字。所有的磁器都是青花的。只有一个小瓶里插着两朵红的秋玫瑰花。牛牧师扫了一眼,觉得很失望——没有金盘子银碗!
定大爷正和两位翰林公欣赏一块古砚。见牛牧师进来,他才转身拱手,很响亮地说:“牛牧师!我是定禄!请坐!”牧师还没坐下,主人又说了话:“啊,引见引见,这是林小秋翰林,这是纳雨声翰林,都坐!坐!”
两位翰林,一高一矮,一胖一瘦,一满一汉,都留着稀疏的胡子。汉翰林有点拘束。在拘束之中露出他既不敢拒绝定大爷的约请,又实在不高兴与洋牧师同席。满翰林是个矮胖子,他的祖先曾征服了全中国,而他自己又吸收了那么多的汉族文化,以至当上翰林,所以不像汉翰林那么拘束。他不知道世界列强的真情实况,可的确知道外国的枪炮很厉害,所以有点怕洋鬼子。不过,洋鬼子毕竟是洋鬼子,无论怎么厉害也是野人,只要让着他们一点,客气一点,也就可以相安无事了。
“贵国的砚台,以哪种石头为最好呢?”纳雨声翰林为表示自己不怕外国人,这样发问。
牛牧师想了想,没法儿回答,只好咔咔了两声。笑完,居然想起一句:“这块值多少钱?”
“珍秀斋刚送来,要八十两,还没给价儿。雨翁说,值多少?”定大爷一边回答牧师,一边问纳翰林。
“给五十两吧,值!”纳雨翁怕冷淡了林小秋,补上一句,“秋翁说呢?”
秋翁知道,他自己若去买,十两银子包管买到手,可是不便给旗官儿省钱,于是只点了点头。
牛牧师的鼻子上出了些细汗珠儿。他觉得自己完全走错了路。看,这里的人竟自肯花五十两买一块破石头!他须下决心,和这群人拉拢拉拢,即使是卑躬屈膝也好!等把钱拿到手,再跟他们瞪眼,也还不迟!他决定现在就开始讨他们的喜欢!正在这么盘算,他听见一声不很大而轻脆的响声。他偷眼往里间看,一僧一道正在窗前下围棋呢。他们聚精会神地看着棋盘,似乎丝毫没理会他的光临。
牛牧师不由地生了气。他,和他的亲友一样,知道除了自己所信奉的,没有,也不应当有,任何配称为宗教的宗教。现在,定大爷竟敢约来僧道陪他吃饭,分明是戏弄他,否定他的上帝!他想牺牲那顿好饭食,马上告辞,叫他们下不来台。
“回事!”小童在外边喊了一声。
两位喇嘛紧跟着走进来。他们满面红光,满身绸缎,还戴着绣花的荷包与褡裢,通体光彩照人。
牛牧师更坐不住了。他不止生气,而且有点害怕——是不是这些邪魔外道要跟他辩论教义呢?假若是那样,他怎么办呢?一位喇嘛胖胖的,说话声音很低,嘴角上老挂着笑意,看起来颇有些修养。另一位,说话声音很高,非常活泼,进门就嚷:“定大爷!我待会儿唱几句《辕门斩子》,您听听!”“那好哇!”定大爷眉飞色舞地说:“我来焦赞,怎样?啊,好!先吃饭吧!”他向门外喊:“来呀!开饭!”
牛牧师听到开饭,也不怎么怒气全消,绝对不想告辞了。他决定抢先走,把僧、道、喇嘛和翰林,都撂在后边。可是,定大爷说了话:“不让啊,李方丈岁数最大,请!”那位白胡子道士,只略露出一点点谦让的神气,便慢慢往外走,小童儿忙进来搀扶。
牛牧师心里想:这顿饭大概不容易吃!他正这么想,两位翰林和两位喇嘛都走了出去。牛牧师皱了皱眉,定大爷面有得色。牛牧师刚要走,定大爷往前赶了一步:“我领路!”牛牧师真想踢他一脚,可是又舍不得那顿饭,只好作了殿军。
酒席设在离花厅不远的一个圆亭里。它原来是亭子,后来才安上玻璃窗,改成暖阁。定大爷在每次大发脾气之后,就到这里来陶真养性。假若尚有余怒,他可以顺手摔几件小东西。这里的陈设都是洋式的,洋钟、洋灯、洋磁人儿……地上铺着洋地毯。
(有删节)
1.(3分)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通过小童儿带领牧师这一情节,巧妙地把定府的环境描写嵌入其中,从中能看出定府曾经的富贵和现在的没落。
B.古砚是一个小物件,却起着大作用,它将定大爷、满汉翰林、牛牧师等人物联结在一起,也映射出了他们各自的心理。
C.牛牧师在小说中是洋人的代表,通过他反映了洋人在中国唯利是图的特征,也反映了国人对待洋人心态发生的变化。
D.老舍的小说具有典型的市井特色和文化气息,本文在写各种人物的交往中,也融入了旗人文化、洋文化、宗教文化等。
2.(6分)幽默诙谐是老舍作品的艺术特色,在本文中,作者是如何达到幽默效果的?请结合全文概括分析。
3.(6分)老舍坚持认为:“小说的成败,是以人物为准,不仗着事实。世事万千,都转瞬即逝,一时新颖,不久即归陈腐,只有人物足垂不朽。”在本文中,作者是如何突出“人物”这一要素的?
【答案】
1.A
2.①通过细腻传神的心理刻画,诙谐幽默地表现人物形象。刻画牛牧师进入定宅后的心理,突出了其虚伪无知而又妄自尊大的特征,刻画翰林们见到牛牧师的反应,表现他们对洋人害怕而又轻视的矛盾心理;②对比手法的运用达到幽默的效果,牛牧师见到“和尚”“道士”后,决定“马上告辞”,但听到开饭后,却“绝对不想告辞了”。③客观描述,展示“自然”的幽默。如结尾处客观描述暖阁里的陈设,而定大爷有余怒时,摔的东西都是“洋式的”,表明了此时“洋人”牛牧师的尴尬身份。④使用反复的手法表现幽默,如多次写牛牧师看到物件时想到钱:“没有金盘子银碗”“这块值多少钱?”“这里的人竟自肯花五十两买一块破石头”,写出了牛牧师的无知、势利与贪婪。
3.①小说主要内容都是在塑造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让人印象深刻。不论是主要人物,如定大爷、牛牧师,还是次要人物,如小童儿、白胡子道士等,作者都用或细致的笔触、或简洁的语言,塑造其传神的形象。②通过人物推动情节发展。在行文中,主要不是靠故事性推动情节发展,而是以人物的行迹或语言推动情节发展。小童儿、牛牧师、定大爷等,在文中都是情节发展的推动者。③通过人物展示时代背景、表达主旨。通过人物的身份生平等,反映小说中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通过人物的性格命运,揭示各阶层人物的国民性,从而突出小说主旨。文中对定大爷、牛牧师等人的描写,能见出当时的时代背景,对女眷们、翰林等人的描写,能见出作者对国民性的批判。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A.“巧妙地把定府的环境描写嵌入其中,从中能看出定府曾经的富贵和现在的没落”错,环境描写看不出现在的没落来。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语言特色、表现手法的能力。
由“牛牧师的黄眼珠东溜溜,西看看”可见使用了神态描写,表现幽默诙谐。
由“牛牧师的鼻子上出了些细汗珠儿。他觉得自己完全走错了路。看,这里的人竟自肯花五十两买一块破石头!他须下决心,和这群人拉拢拉拢,即使是卑躬屈膝也好!等把钱拿到手,再跟他们瞪眼,也还不迟!他决定现在就开始讨他们的喜欢!”可见通过细腻传神的心理刻画,诙谐幽默地表现人物形象。刻画牛牧师进入定宅后的心理,突出了其虚伪无知而又妄自尊大的特征。
由“汉翰林有点拘束。在拘束之中露出他既不敢拒绝定大爷的约请,又实在不高兴与洋牧师同席。……他不知道世界列强的真情实况,可的确知道外国的枪炮很厉害,所以有点怕洋鬼子。不过,洋鬼子毕竟是洋鬼子,无论怎么厉害也是野人,只要让着他们一点,客气一点,也就可以相安无事了”可知通过刻画翰林们见到牛牧师的心理反应,表现他们对洋人害怕而又轻视的矛盾心理;
由“现在,定大爷竟敢约来僧道陪他吃饭,分明是戏弄他,否定他的上帝!他想牺牲那顿好饭食,马上告辞,叫他们下不来台”“牛牧师听到开饭,也不怎么怒气全消,绝对不想告辞了。他决定抢先走,把僧、道、喇嘛和翰林,都撂在后边”“牛牧师真想踢他一脚,可是又舍不得那顿饭,只好作了殿军”可知使用了对比手法,达到幽默的效果,牛牧师见到“和尚”“道士”后,决定“马上告辞”,但听到开饭后,却“绝对不想告辞了”。由“两位翰林,一高一矮,一胖一瘦,一满一汉,都留着稀疏的胡子”可知通过形象对比表现幽默诙谐。
由“定大爷在每次大发脾气之后,就到这里来陶真养性。假若尚有余怒,他可以顺手摔几件小东西。这里的陈设都是洋式的,洋钟、洋灯、洋磁人儿……地上铺着洋地毯”可知通过客观描述,展示“自然”的幽默。如结尾处客观描述暖阁里的陈设,而定大爷有余怒时,摔的东西都是“洋式的”,表明了此时“洋人”牛牧师的尴尬身份。
由“牛牧师扫了一眼,觉得很失望——没有金盘子银碗!”“牛牧师想了想,没法儿回答,只好咔咔了两声。笑完,居然想起一句:‘这块值多少钱?’”“牛牧师的鼻子上出了些细汗珠儿。他觉得自己完全走错了路。看,这里的人竟自肯花五十两买一块破石头!他须下决心,和这群人拉拢拉拢,即使是卑躬屈膝也好!等把钱拿到手,再跟他们瞪眼,也还不迟!他决定现在就开始讨他们的喜欢!”可知使用面对物价的态度刻画利欲熏心,表现幽默,如多次写牛牧师看到物件时想到钱:“没有金盘子银碗”“这块值多少钱?”“这里的人竟自肯花五十两买一块破石头”,写出了牛牧师的无知、势利与贪婪。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
①小说主要内容都是在塑造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让人印象深刻。不论是主要人物,如定大爷(见牛牧师进来,他才转身拱手,很响亮地说/定大爷眉飞色舞地说)、牛牧师(牛牧师的黄眼珠东溜溜,西看看,不由地长吸了一口气/牛牧师的鼻子上出了些细汗珠儿),还是次要人物,如小童儿(小童儿的声音不高也不低,毫无感情)、白胡子道士(那位白胡子道士,只略露出一点点谦让的神气,便慢慢往外走,小童儿忙进来搀扶)、两位翰林(一高一矮,一胖一瘦,一满一汉,都留着稀疏的胡子。汉翰林有点拘束。在拘束之中露出他既不敢拒绝定大爷的约请,又实在不高兴与洋牧师同席。满翰林是个矮胖子)、两位喇嘛(紧跟着走进来。他们满面红光,满身绸缎,还戴着绣花的荷包与褡裢,通体光彩照人)等,作者都用或细致的笔触、或简洁的语言,塑造其传神的形象。
②通过人物推动情节发展。在行文中,主要不是靠故事性推动情节发展,而是以人物的行迹或语言推动情节发展。小童儿(一个十三四岁的小童儿领着牧师往院里走/顺着正房的西北角,小童儿把牧师领到后院)、牛牧师(他偷眼往里间看,一僧一道正在窗前下围棋呢。他们聚精会神地看着棋盘,似乎丝毫没理会他的光临/定大爷竟敢约来僧道陪他吃饭,分明是戏弄他,否定他的上帝!他想牺牲那顿好饭食,马上告辞,叫他们下不来台/牛牧师更坐不住了。他不止生气,而且有点害怕——是不是这些邪魔外道要跟他辩论教义呢?假若是那样,他怎么办呢?/牛牧师听到开饭,也不怎么怒气全消,绝对不想告辞了。他决定抢先走,把僧、道、喇嘛和翰林,都撂在后边/牛牧师真想踢他一脚,可是又舍不得那顿饭,只好作了殿军)、定大爷(定大爷觉得这很好玩,所以允许牛牧师进前门/定大爷眉飞色舞地说:“我来焦赞,怎样?啊,好!先吃饭吧!”他向门外喊:“来呀!开饭!”)等,在文中都是情节发展的推动者。
③通过人物展示时代背景、表达主旨。由“可是,女眷们一致要求在暗中看看‘洋老道’是什么样子。她们不大熟悉牧师这个称呼,而渺茫地知道它与宗教有关,所以创造了‘洋老道’这一名词。定大爷觉得这很好玩,所以允许牛牧师进前门”“满翰林是个矮胖子,他的祖先曾征服了全中国,而他自己又吸收了那么多的汉族文化,以至当上翰林,所以不像汉翰林那么拘束。他不知道世界列强的真情实况,可的确知道外国的枪炮很厉害,所以有点怕洋鬼子”“牛牧师不由地生了气。他,和他的亲友一样,知道除了自己所信奉的,没有,也不应当有,任何配称为宗教的宗教。现在,定大爷竟敢约来僧道陪他吃饭,分明是戏弄他,否定他的上帝!他想牺牲那顿好饭食,马上告辞,叫他们下不来台”“酒席设在离花厅不远的一个圆亭里。它原来是亭子,后来才安上玻璃窗,改成暖阁。定大爷在每次大发脾气之后,就到这里来陶真养性。假若尚有余怒,他可以顺手摔几件小东西。这里的陈设都是洋式的,洋钟、洋灯、洋磁人儿……地上铺着洋地毯”可知,通过人物的身份生平等,反映小说中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通过人物的性格命运,揭示各阶层人物的国民性,从而突出小说主旨。文中对定大爷、牛牧师等人的描写,能见出当时的时代背景,对女眷们、翰林等人的描写,能见出作者对国民性的批判。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考点14 散文的思想意蕴-高考语文大一轮单元复习课件与检测(全国通用),文件包含考点14散文的思想意蕴解析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单元复习课件与检测全国通用docx、考点14散文的思想意蕴原卷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单元复习课件与检测全国通用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5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考点11 散文的词句内涵-高考语文大一轮单元复习课件与检测(全国通用),文件包含考点11散文的词句内涵解析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单元复习课件与检测全国通用docx、考点11散文的词句内涵原卷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单元复习课件与检测全国通用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4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考点10 小说主旨探究-高考语文大一轮单元复习课件与检测(全国通用),文件包含考点10小说主旨探究解析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单元复习课件与检测全国通用docx、考点10小说主旨探究原卷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单元复习课件与检测全国通用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8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