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高考高考生物(全国版)一轮复习课件:第20课-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高考高考生物(全国版)一轮复习课件:第20课-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共2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DNA,蛋白质,不同生物的遗传物质,RNA,小积累,方法便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相关实验
(1)历史上很多科学家致力于生物遗传物质的探索。下列关于格里菲思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证明DNA 可以改变生物体的遗传性状B.不能证明DNA是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C.实验中肺炎双球菌R型转化为S型是基因突变的结果D.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其蛋白质和DNA都没有失活
格里菲思证明了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够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但没有提出转化因子是什么,也不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故A项错误、B项正确。
格里菲思实验中肺炎双球菌R型转化为S型是基因重组的结果,故C项错误。加热杀死S型细菌的过程中,其蛋白质变性失活,但是其内部的DNA热稳定性较高,加热只使其氢键断裂,双螺旋结构被解开,在加热结束后随温度的降低又能恢复双螺旋结构,逐渐恢复活性,故D项错误。
(2)下列关于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A.该实验证明从S 型肺炎双球菌中提取的DNA 可以使小鼠死亡B.该实验中,加入S型肺炎双球菌DNA的培养基上只出现光滑型菌落C.艾弗里提取的DNA中掺杂有非常少的蛋白质,实验没有完全排除 蛋白质的作用D.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艾弗里没有利用小鼠,而是将肺炎双球菌在培养基中培养,根据菌落特征进行判断,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故A项错误。艾弗里实验中,加入S型肺炎双球菌DNA的培养基上出现了光滑型菌落(S型菌)和粗糙型菌落(R型菌),故B项错误。
艾弗里提取的DNA不纯,掺杂少量的蛋白质,所以实验中没有完全排除蛋白质的作用,故C项正确。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因缺少不是以DNA为遗传物质(如烟草花叶病毒等)的实验对照,所以不能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故D项错误。
(3)如图为“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的实验流程,第一组实验用的是35S标记的噬菌体,第二组实验用的是32P标记的大肠杆菌。则下列关于该实验的描述,理论上正确的是( )A. 第一组实验的上清液中放射性强,沉淀物中无放射性 B.第二组实验的上清液和沉淀物中均无放射性C.实验中噬菌体是用35S直接标记的D.35S标记的是噬菌体的DNA,32P标记的是大肠杆菌的蛋白质
第一组实验用35S标记了噬菌体蛋白质外壳,噬菌体的DNA进入大肠杆菌而蛋白质未进入,所以离心后理论上上清液放射性很高,而沉淀物无放射性,故A项正确。
(3)如图为“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的实验流程,第一组实验用的是35S标记的噬菌体,第二组实验用的是32P标记的大肠杆菌。则下列关于该实验的描述,理论上正确的是( )A. 第一组实验的上清液中放射性强,沉淀物中无放射性 B.第二组实验的上清液和沉淀物中均无放射性
第二组实验用32P标记了大肠杆菌,大肠杆菌为合成子代噬菌体提供原料,所以新增殖的子代噬菌体中含有32P标记,而亲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无标记,离心后上清液无放射性,而沉淀物放射性很高,故B项错误。
(3)如图为“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的实验流程,第一组实验用的是35S标记的噬菌体,第二组实验用的是32P标记的大肠杆菌。则下列关于该实验的描述,理论上正确的是( )C.实验中噬菌体是用35S直接标记的D.35S标记的是噬菌体的DNA,32P标记的是大肠杆菌的蛋白质
噬菌体是寄生于细菌病毒的,营寄生生活,需先标记细菌,再通过细菌标记噬菌体,故C项错误。
DNA特有的元素是P,蛋白质特有的元素是S,所以35S标记的是噬菌体的蛋白质,32P标记的是大肠杆菌的DNA,故D项错误。
(4)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完成了著名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有关该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A.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实验中,若搅拌不充分,上清液中的放射性 会降低B.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实验中,若离心时间短或转速过慢,沉淀物 中的放射性会降低C.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实验中,搅拌时间过长或过短都会降低沉淀 物中的放射性D.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实验中,保温时间过长或过短都会降低上清 液的放射性
35S标记的是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其在侵染大肠杆菌时,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细菌,搅拌的目的是让吸附在细菌表面的蛋白质外壳与细菌分开,若搅拌不充分、离心时间过短或转速过慢,有少量35S标记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吸附在大肠杆菌表面,随大肠杆菌离心到沉淀物中,使上清液中放射性降低,沉淀物中放射性增强,故A项正确、B项错误。
(4)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完成了著名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有关该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A.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实验中,若搅拌不充分,上清液中的放射性 会降低B.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实验中,若离心时间短或转速过慢,沉淀物 中的放射性会降低
32P标记的是噬菌体的DNA,侵染大肠杆菌后,其DNA进入细菌内,搅拌时间对沉淀物中的放射性没有影响,故C项错误。保温时间过短,部分噬菌体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细胞内,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使上清液出现放射性。保温时间过长,噬菌体在大肠杆菌内增殖后释放子代,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也会使上清液的放射性升高,因此保温时间过长或过短都会增强上清液的放射性,故D项错误。
(5)艾弗里等人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赫尔希与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都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下列关于这两个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二者都应用同位素示踪技术B.二者的设计思路都是设法把DNA与蛋白质分开,研究各自的效应C.艾弗里的实验设置了对照,赫尔希与蔡斯的实验没有对照D.二者都诱发了DNA突变
只有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应用了同位素示踪技术,故A项错误。两实验最关键的设计思路都是设法把DNA与蛋白质分开,研究各自的效应,故B项正确。艾弗里的实验设置了对照,赫尔希与蔡斯的实验艾弗里的实验设置了对照组,即DNA酶和S型活细菌的DNA与R型活细菌混合培养。具相互对照,故C项错误。两实验都没有诱发DNA突变,故D项错误。艾弗里的实验发生了基因重组。
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而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因此在实验③中,组合病毒的遗传物质是b型的,其病斑类型是b型,病斑中分离出的病毒类型也应是b型的,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
(6)科学家从烟草花叶病毒(TMV)中分离出a、b两个不同品系,它们感染植物产生的病斑形态不同。下列4组实验(如表所示)中,不可能出现的结果是( ) A.实验① B.实验② C.实验③ D.实验④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高考高考生物(全国版)一轮复习课件:第20课-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共2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DNA,蛋白质,不同生物的遗传物质,RNA,小积累,方法便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高考2022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6单元 第17讲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课件PPT,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网络构建要语必背,重温高考真题演练,课时精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一轮专题复习】高考生物专题复习——第25讲《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复习课件(全国通用),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