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10.1《兰亭集序》2(1)课件PPT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10.1《兰亭集序》2(1)课件PPT第1页
    10.1《兰亭集序》2(1)课件PPT第2页
    10.1《兰亭集序》2(1)课件PPT第3页
    10.1《兰亭集序》2(1)课件PPT第4页
    10.1《兰亭集序》2(1)课件PPT第5页
    10.1《兰亭集序》2(1)课件PPT第6页
    10.1《兰亭集序》2(1)课件PPT第7页
    10.1《兰亭集序》2(1)课件PPT第8页
    还剩21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第三单元10(兰亭集序 归去来兮辞并序)10.1 兰亭集序教案配套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第三单元10(兰亭集序 归去来兮辞并序)10.1 兰亭集序教案配套ppt课件,共2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兰亭集序,王羲之,死生亦大矣,千古同悲,情感变化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序文的特点,体会文章精练优美、自然清新的语言;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时代背景,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认识作者在乐、痛、悲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王羲之对宇宙与人生的认识和看法,正确认识作者对人生悲欢无常的深沉感慨;文化传承与理解:深入理解作品在感情的起伏变化中寄托的生命感悟,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王羲之(303—361年)汉族,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临沂),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因王羲之曾任右将军,世称“王右军”、“王会稽”。 王羲之是东晋著名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二王”。他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创造出“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的行书。 代表作品有《王右军集》《兰亭集序》等。
    晋代的大士族郗鉴欲与王氏家族联姻,就派了门生到王家去择婿。 王导让来人到东厢下逐一观察他的子侄。 门生回去后对郗鉴回报说:“王氏的诸少年都不错。他们听说来人是郗家派来选女婿的,都一个个神态矜持。只有一个人在东床上袒胸露腹地吃东西,好像不知道有这回事一样。” 郗鉴听了,说:“这就是我要找的佳婿。”后来一打听,知道坦腹而食的人是王羲之,就把女儿嫁给了他。
    王羲之7岁开始练习书法,勤奋好学。17岁时,他把父亲秘藏的前代书法论著偷来阅读,看熟了就练着写。他每天坐在池子边练字,送走黄昏,迎来黎明,不知写完了多少墨水,写烂了多少笔头。他每天练完字就在池水里洗笔,天长日久竟将一池水都洗成了墨色。
    王羲之听说山阴有一位道士养了十几只好鹅,就特地跑到道观去欣赏,并且不惜重金,希望道士把鹅卖给他。但是无论王羲之如何请求,道士就是不肯。后来道士说:“若你帮我写一部《道德经》,我就把鹅送给你。” 王羲之听了,非常高兴,说:“这有什么困难,你为何不早说?”立刻进道观写字,完成后欢欢喜喜地赶这群鹅回家。
    传说当时的皇帝要到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词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刻字者把木板削了一层又一层,发现王羲之的书法墨迹一直印到木板里面去了。他削进三分深度才见底,木工惊叹王羲之的笔力雄劲,书法技艺炉火纯青,笔锋力度竟能入木三分。
    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上已节),王羲之曾在会稽山阴的兰亭参加修禊之礼,举行过一次盛大的风雅集会。参加的名士,有“东山再起”的司徒谢安、“ 掷地作金石声”的辞赋家孙绰,潜心物外的高僧支遁等四十一人。 这天天气很好,名士们分坐在溪水两旁,饮酒赋诗。他们做曲水流殇之饮,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首。之后王羲之将诗作一一记录集结成集,是为《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兰亭集序》。
    书序,为书做的序言,如本文。诗序,是写在诗歌前面的序,如《孔雀东南飞》;赠序,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章,如《送东阳马生序》;宴集序,古人饮宴,常一同赋诗,集结成册,再推举一人作序。如《兰亭集序》《滕王阁序》。
    作为书序,本文介绍了作诗的缘由,成书经过,成书意义。 本文由宴游活动谈到生死观,善于借题发挥,论及人生的意义。这便是《兰亭集序》与一般书序不同之处。
    永和九年,岁在癸【ɡuǐ】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kuài jī】山阴之兰亭,修禊【xì】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tuān】,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shāng】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shānɡ】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形作名 年轻的人、年长的人
    译文:永和九年,也就是癸丑年,农历三月初(的某一天),(我们)在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会集,为了做禊事。众多贤才都聚集在这里,年龄大的小的都聚集在一起。兰亭这个地方有高峻的山岭,茂盛的树林,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在亭子的四周辉映环绕,引(清流激湍)来作为流觞的曲水,我们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只是饮酒赋诗,也足够来畅快抒发深远高雅的情思。
    古代习俗,于上巳节(阴历三月上旬的巳日,三国魏以后固定为三月初三),人们群聚于水滨嬉戏洗濯,以祓除不祥和求福。实际上这是古人的一种游春活动。
    曲水流觞,是中国古代汉族民间的一种传统习俗,后发展为文人墨客诗酒唱酬的一种雅事。夏历三月上巳日人们举行祓禊仪式之后,大家坐在河渠两旁,在上流放置酒杯,酒杯顺流而下,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取杯饮酒,意为除去灾祸不吉。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译文: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温暖,仰首观览到浩大的宇宙,俯看观察繁多的自然界万物,用来纵目观赏,开畅胸怀,足够来(让人)尽情享受所见所闻的乐趣,实在很快乐。
    假设你是此次活动的记录者,完成表格,思考:兰亭之乐乐在何处?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急湍,映带左右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视、听之乐只是文人雅士追求的感官之乐。这种快乐是短暂的,肤浅的、瞬间的、简单的。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译文:人与人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在室中晤谈,互相倾吐心里话;(有的人)把情怀寄托在所爱好的事物上,言行不受拘束,狂放不羁。虽然(人们的人生)各有各的爱好,取舍各也不相同,静与动也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感到欣喜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不知道老年将要到来。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译文:等到他们(对于)所喜爱或得到的已经厌倦,感情随着情况的变化而变化,感慨随着这种变化而有所不同了。以前所喜欢的,转瞬间,已经成为旧迹,尚且不能不因它而引起心中的感触,况且寿命长短,听凭造化,终究归结于消灭!古人说:“死生是一件大事。”怎么能不让人悲痛呢!
    王羲之在第三段中为我们列举了哪两种生活方式?结合相关语句,分析作者因何而痛呢?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向内,深入内心世界,不务实际,聚众谈玄
    向外,寄情山水声色,不受世俗礼法约束
    魏晋风流:饮酒、服药、清谈、纵情山水、狂放不羁……
    王羲之所处的时代是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急剧动荡的年代,“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为了避祸保身,他们有的人崇尚老庄,谈玄悟道,有的人归隐山林,“放浪形骸”之外,总之,不务实际,思想消极虚无,寄情山水,笑傲山野。
    他们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可就在一时的满足和陶醉中,岁月流逝,青春已经不再,而功业无成,作者自然发出人生的感慨“不知老之将至”。
    启示:珍惜生命,积极生活,务求当下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译文:每当看到古人(对死生)兴发感慨的原因,(跟我所感慨的)像符契那样相合,总难免要在面对前人文章时叹息哀伤,不能明白于心。就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虚妄之谈。后人看待今人,也像今人看待前人一样,真是可悲啊!所以(我)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录下他们作的诗篇,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人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会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吧。
    作者为何发出“悲夫”之叹?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今之视昔】
    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现在】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后之视今】
    作者把古人、今人、后人联系起来,对人生苦短的悲痛不只是作者因眼前之情境产生的情感,而且是一代代共同的悲叹,所以这种悲是比痛更深沉的人类之大悲。
    诵读全文,思考:如何理解作者发出的“悲夫”之叹?为什么说“一生死”“齐彭殇”是“虚诞”“妄作”?俯仰古今,其“悲”与“痛”是一样的情感吗?
    王羲之的人生观并不消极,悲叹并不等于悲观。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促大发感慨,暗含着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既然“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就应该追求真正的人生之乐。而文中的会稽雅集就是作者获得的真正之乐。因此,作者对这次集会的“成果”倍加珍惜,“列叙时人,录其所述”,以期在暗淡的人世间留下会稽山的一叶苍翠,在混浊的人事长河中溅进兰亭曲水的一脉清波。可谓“消极其表,执着其里”。
    为什么说“一生死”“齐彭殇”是“虚诞”“妄作”?
    东晋名士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寄情山水,笑傲山野。他们思想消极,行动无为,就像浮萍之于海水。因为他们“一死生”“齐彭殇”,死就是生,生就是死,王羲之面对魏晋士人对待生死的消极态度,进行了深刻的思考,用“虚诞”“妄作”来表明自己对待生死的态度。 作者认为生就是生,活着能享受乐趣,死就是死,死后一切皆无,二者不可等量齐观。暗含有生之年应当珍惜时间,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之意,感慨中流露出的是对“生”的眷恋执着与追求。
    俯仰古今,其“悲”与“痛”是一样的情感吗?
    如果说之前的“痛”还是一种对时间易逝的痛惜之情的话,那么现在的“悲”则是一种扼腕长叹。 悲叹生命的有限和时间的无情,悲叹当时在士大夫阶层盛行的虚无主义思想,悲叹后人见今人之悲时的悲叹,引发深远的千古同悲。
    良辰、美景、贤人、雅事
    快乐短暂,欲望无限、生命有尽
    宇宙永恒 人生短暂 体会一致 千古不变
    小结:王羲之对生死的深刻思考(人生态度)
    请用王羲之的生死观解读顾城的诗歌《避免》和《红楼梦》第31回所选片段。
    《避免》顾城你不愿意种花你说:"我不愿意看见它一点点凋落”是的为了避免结束你避免了一切开始
    《红楼梦》第三十一回中林黛玉认为:“人有聚时就有散,聚时欢喜,到散时岂不清冷?既清冷则生伤感,所以不如倒是不聚的好。比如那花开时令人爱慕,谢时则增惆怅,所以倒是不开的好。”
    生命的厚重不在于时间长短,而是在于生命的价值多少。拓宽生命,生命才更有价值。东晋书法家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他“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恣情天地之中,放浪形骸之外。醉卧兰亭,醒叹世事,用一枝短竹将中华的筋骨与神色定格于方寸之上,他用一篇短序将人生的脉络与生命的真谛陈置于字句之间,因拓展了生命的宽度使自己的生命更有价值,因而名垂史册。

    相关课件

    高中语文10.1 兰亭集序优秀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10.1 兰亭集序优秀课件ppt,共4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知人论世,认识作者,古代书法名家,诵读文本梳理情感脉络,疏通文本积累字词,“信可乐也”的原因,拓展探究,交流分享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新高考语文必修2 课文1 兰亭集序课件PPT:

    这是一份新高考语文必修2 课文1 兰亭集序课件PPT,共4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复习目标,单元概览,课文1兰亭集序,Ⅰ单篇梳理,答案断句略,做从事,年龄大的小的,排列而坐,它曲水的旁边,幽深内藏的感情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第三单元10(兰亭集序 归去来兮辞并序)10.1 兰亭集序精品课件ppt: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第三单元10(兰亭集序 归去来兮辞并序)10.1 兰亭集序精品课件ppt,文件包含第三单元101《兰亭集序》课件PPTpptx、第三单元101《兰亭集序》教案docx等2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31页, 欢迎下载使用。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