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淮安淮安区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含解析
展开2021—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调研测试试题
高 二 生 物 学
一、单项选择题
1. 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抗原和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发生在内环境中
B.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C. 稳态下内环境的各种成分含量相对稳定,并不断更新
D. 水肿部位组织液中所增加的水主要来源于组织细胞
【答案】D
【解析】
【分析】1、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详解】A、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浆、组织液等内环境中,故抗原和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发生在内环境中,A正确;
B、细胞代谢过程由细胞内众多的复杂化学反应组成,完成这些反应需要各种物质和条件,只有内环境中的物质和条件维持在正常范围内才能保证各种化学反应的正常进行,因此,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境稳态一旦失调,细胞代谢就会紊乱,B正确;
C、组织细胞不断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因此稳态下内环境的各种成分含量相对稳定,并不断更新,C正确;
D、组织液中的水分主要来自血浆,因此水肿部位组织液中所增加的水主要来源于血浆,D错误。
故选D。
2. 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显示,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在细胞结构、活性物质和功能活动模式等方面存在着许多共同点。下列不属于这些共同点的是( )
A. 某些物质既可以作为神经递质,又可以作为激素
B. 某些类型的神经细胞同时又能够分泌激素调节生命活动
C. 神经细胞、免疫细胞和内分泌细胞产生的物质都只能作用于临近细胞
D. 神经递质、激素和淋巴因子的作用方式都是与受体直接接触引起相应反应
【答案】C
【解析】
【分析】1、激素是信息分子,具有调节机体生命活动的功能,激素作用于特定的靶细胞,与靶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后,引起靶细胞代谢活动的变化;激素一经发挥作用后,就被分解、灭活,因此激素药源源不断地产生。
2、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引起突触后膜的通透性改变,膜电位变化,使突触后膜所在的神经元兴奋或抑制,突触后膜神经元是兴奋还是抑制,取决于神经递质的种类.树突膜或胞体膜可以作为突触后膜。
【详解】A、某些物质既可以作为神经递质,又可以作为激素,如肾上腺素,A正确;
B、有些神经细胞可以分泌激素,如下丘脑的一些神经细胞能分泌抗利尿激素调节生命活动,B正确;
C、激素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和靶器官,并不是相邻的细胞,C错误;
D、神经递质、激素和淋巴因子都属于信号分子,作用方式都是与受体直接接触引起相应反应,D正确。
故选C。
3. 下图中的Ⅰ、Ⅱ是两种常见的神经中枢抑制方式,图中①-⑤表示不同的神经元,1、2表示突触。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突触1中释放递质的是神经元①的轴突末梢
B. 抑制性神经元a释放递质可能促进神经元③的Cl-内流
C. 抑制性神经元b自身不能产生动作电位
D. 抑制性神经元b可抑制神经元④和⑤的活动
【答案】C
【解析】
【分析】1、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后膜、突触间隙组成,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含有神经递质,当兴奋传至轴突末端时,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特异性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的方式是胞吐,这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
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静息时,K离子外流,膜外电位高于膜内,表现为外正内负;兴奋时,Na离子通道开放,Na离子内流,膜内电位高于膜外,表现为外负内正。
【详解】A、突触1中释放递质的是神经元①的轴突末梢,其属于突触的突触前膜,A正确;
B、抑制性神经递质可加强下一个神经元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故抑制性神经元a释放递质可能促进神经元③的Cl-内流,B正确;
C、抑制性神经元b自身也能产生动作电位,只是其释放的是抑制性神经递质,C错误;
D、据图分析可知,抑制性神经元b释放的抑制性神经递质可对④和⑤起作用,故能抑制神经元④和⑤的活动,D正确。
故选C。
4. 体育运动对学习和记忆具有促进作用,下图为运动应激通过BDNF(一种蛋白质类神经营养因子)促进学习和记忆的部分图解。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学习和记忆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B. 学习和记忆是由单一脑区控制的
C. BDNF能促进神经递质的释放和激活AMPA受体
D. 神经递质与AMPA受体结合后会引起下一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答案】C
【解析】
【分析】学习和记忆是人和动物生存不可或缺的重要功能。学习是指人和动物获得关于外界信息和知识的神经过程。记忆则是将获得的信息编码、贮存和读取的神经过程。
【详解】A、学习和记忆是人脑的高级功能,但不是人脑特有的,A错误;
B、学习和记忆不是由单一脑区控制的,而是由多个 脑区和神经通路参与,B错误;
C、结合图示可知,BDNF能促进神经递质的释放和激活AMPA受体,C正确;
D、神经递质与AMPA受体结合后会引起下一神经元兴奋,D错误、
故选C。
5.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维持人体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人体血钠含量降低时,肾上腺髓质分泌醛固酮增加,维持血钠平衡
B. 发生过敏时,组织胺释放导致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强,引发组织水肿
C. 人体血浆中CO2增多,直接刺激下丘脑呼吸中枢产生兴奋,呼吸加快
D. 体内激素、抗体、细胞因子都依赖内环境的运送而作用于特定的靶细胞
【答案】B
【解析】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构成。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是激素调节,激素是由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分泌的起调节作用的物质,激素调节的特点是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或靶器官、微量高效。
【详解】A、醛固酮的作用主要是保钠排钾,因此血钠含量降低时,肾上腺皮质分泌的醛固酮增加,促进肾小管对钠离子的重吸收,A错误;
B、发生过敏时,组织胺释放导致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增强、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加等,血管通透增强会引发组织水肿,B正确;
C、呼吸中枢位于脑干,人体血浆中CO2增多,直接刺激感受器而不能直接刺激呼吸中枢,C错误;
D、体内激素依赖内环境的运送而作用于特定的靶细胞,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没有特定的靶细胞,D错误。
故选B。
6. 下图表示某病毒感染人体细胞与体液免疫反应的过程,细胞1是被病毒侵染的细胞。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细胞1不可能是人体的免疫细胞
B. 图示过程体现了免疫系统的免疫自稳功能
C. 当病毒再次进入机体时,细胞6来自细胞4和5的增殖分化
D. 细胞4被激活的第一、二信号分别是病毒和细胞4接触、细胞3分泌的细胞因子
【答案】C
【解析】
【分析】体液免疫,即以浆细胞产生抗体来达到保护目的的免疫机制。负责体液免疫的细胞是B细胞。体液免疫的抗原多为相对分子质量在10,000以上的蛋白质和多糖大分子,病毒颗粒和细菌表面都带有不同的抗原,所以都能引起体液免疫。
【详解】A、细胞1是被侵染的细胞,也可能是免疫细胞,如HIV侵染辅助性T细胞和巨噬细胞,均为免疫细胞,A错误;
B、图示体现了免疫系统清除病原体的感染的过程,体现了免疫系统的免疫防御功能,B错误;
C、细胞4为B细胞,细胞5为记忆B细胞,细胞6为浆细胞,当病毒再次进入机体时,细胞6来自细胞4和5的增殖分化,C正确;
D、细胞4被激活的第一、二信号分别是抗原、细胞3分泌的细胞因子,D错误。
故选C。
7. 如图是吲哚乙酸(IAA)诱导豌豆茎切段伸长生长的典型剂量反应曲线,图中将对照组(不加IAA)的伸长生长设为“0”。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M点对应的IAA浓度下,切段不发生伸长生长
B. 总能找到两个不同的IAA浓度,其促进效果完全相同
C. IAA浓度高于10-4mol/L后,随着浓度升高,其抑制伸长生长的作用越来越弱
D. 吲哚丁酸(IBA)、α-萘乙酸(NAA)也有与上图相似的效应
【答案】D
【解析】
【分析】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主要表现为: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可以疏花蔬果,也可以防止落花落果;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生长素浓度对植物根、芽和茎生长的影响,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根最敏感、芽其次、最后是茎。
【详解】A、M点对应的IAA浓度下,切段的伸长生长与对照组相同,表现为既不促进也不抑制,并非切段不发生伸长生长,A错误;
B、在最适浓度两侧,找到两个不同的IAA浓度,其促进效果完全相同;但最适浓度及横坐标之下的浓度,只有一个浓度效果,B错误;
C、据图可知,IAA浓度高于10-3mol/L后,才表现为抑制伸长生长,C错误;
D、植物体内产生的具有生长效应的物质除吲哚乙酸(IAA)外,还有吲哚丁酸(IBA)、萘乙酸(NAA)等,也有与上图相似的效应,D正确。
故选D。
8. 下表为我国两次人口普查的部分数据。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年龄组成
0—14岁
15—59岁
≥60岁
第六次(2010年)
16.60
70.14
13.26
第七次(2020年)
17.95
63.35
18.70
A. 人口普查可为制定人口政策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提供依据
B. 从年龄组成可知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加重
C. 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将有利于调整年龄组成
D. 我国人口普查采用的方法是抽样检测法
【答案】D
【解析】
【分析】种群的特征:
(1)数量特征(核心问题):
①种群密度: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②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
③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一般根据年龄结构)。
(2)空间特征:指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详解】A、人口普查可形成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数据,为制定人口政策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提供依据,A正确;
B、分析表格数据,从年龄组成上看,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B正确;
C、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可增加出生率,将有利于调整年龄组成,C正确;
D、全国人口普查是对全国所有人口逐一进行调查,并不是采用抽样检测法进行调查,D错误。
故选D。
9. 下列有关环境容纳量(K值)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在5mL的培养基增加某细菌的接种量,K值与增加前相等
B. 由于环境容纳量是有限的,种群增长到一定数量就会保持稳定
C. 当种群数量接近K值时,死亡率会升高,出生率会降低
D. 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增强
【答案】B
【解析】
【分析】环境负荷量又称最大容纳量或最大负荷量,是指在自然条件下(环境资源总是有限的),在有限的环境资源条件下,能够达到的最大种群密度。其用K来表示。
【详解】A、K值由5mL培养基及培养瓶的空间等决定,与接种量无关,A正确;
B、种群增长到K值左右会在K值上下波动,若密闭容器内,种群数量可能会下降甚至灭亡,B错误;
C、当种群数量接近K值时,种内斗争加剧,死亡率会升高,出生率会降低,趋于稳定,C正确;
D、由于空间和资源有限,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增强,D正确。
故选B。
10. 最晚在明代,我国劳动人民就已经将四大家鱼混养以提高效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栖息在水体中下层的成年青鱼的全部个体构成一个种群
B. 池塘生物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不具有季节性的变化
C. 四大家鱼的混养是利用它们在池塘中占据不同的生态位
D. 混合放养时四大家鱼“和平共处”,说明它们是互利共生关系
【答案】C
【解析】
【分析】1、种群: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2、四大家鱼因捕食对象的不同而分布在池塘的不同水层,出现了垂直分层现象;在混合放养时,由于食物的不同和分层现象,能合理利用水资源。
【详解】A、种群指的是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不仅仅只有成年个体,还应该有幼年和老年个体,A错误;
B、池塘生物群落的外貌和结构随季节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体现了群落的季节性,B错误;
C、四大家鱼在池塘中占据不同的生态位,混养可以更好的利用池塘中的食物和空间,C正确;
D、四大家鱼之间存在竞争关系,混合放养时四大家鱼能“和平共处”,是因为他们在池塘中占据不同的生态位,D错误。
故选C。
11. 为研究丽蝇与家蝇的种间关系,研究人员在环境不变的条件下对两种蝇进行了混合培养实验,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研究结果表明,丽蝇以家蝇为食
B. 家蝇如果全部死亡,可能有利于丽蝇种群优化
C. 研究显示,从约45周到60周,丽蝇呈J型增长
D. 实验表明,在不利因素影响下,有些种群会急剧衰退,甚至灭绝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图示可知:将两种蝇共同培养,随着时间延长,丽蝇数量先是维持较低水平,处于竞争的劣势,约在40周时,随着丽蝇的快速增加,家蝇迅速减少直至为0。
【详解】A、将两种蝇共同培养,随着时间延长,丽蝇数量先是维持较低水平,处于竞争的劣势,说明丽蝇和家蝇之间存在竞争关系,A错误;
B、在培养的最初40周内,家蝇在竞争上占有优势,但约40周后,丽蝇的数量快谏增加,而家蝇的数量讯速减少,说明丽蜂种群中出现了竞争能力更强的个体,即丽蝇种群在第40周时通过进化获得了竞争优势,若家蝇如果全部死亡,可能不利于丽蝇种群优化,B错误;
C、从约45周到60周有环境阻力的存在,丽蝇种群不是呈J型增长,C错误;
D、据图可知,在50周后,家蝇的数量减少,60周时家蝇数量为0,因此可以推测在不利因素影响下,有些种群会急剧衰退,甚至灭绝,D正确。
故选D。
12. 如图为某生态系统中流经第二营养级的能量示意图,其中a表示该营养级食物的摄入量,f表示流向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d蕴含的能量均未被第二营养级同化
B. 第二、三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f/a×100%
C. 畜牧业中,圈养与放养相比,可提高图中c/b的比值
D. 图中f表示第三营养级全部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表示能量流经某生态系统第二营养级的示意图,其中a表示该营养级摄入的能量;b表示该营养级同化的能量;c表示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d表示分解者利用的能量;e表示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的能量;f表示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
【详解】A、图中d蕴含的能量包括第二营养级粪便中的能量和第二营养级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其中第二营养级粪便中的能量未被第二营养级同化,A错误;
B、第二、三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第三营养级的同化量/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f/b×100%,B错误;
C、图中a表示该营养级摄入的能量,b表示该营养级同化的能量,c表示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所以圈养与放养相比,c值增大,可提高c/b的比值,C正确;
D、f表示流向第三营养级的能量,f=第三营养级呼吸消耗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D错误。
故选C。
13. 下列关于营养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营养级的位置越高,归属于这个营养级的能量通常越多
B. 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所有绿色植物都属于生产者营养级
C. 营养级是指处于食物链同一环节上同种生物的总和
D. 食物链中的各营养级之间能量传递效率是相同的
【答案】B
【解析】
【分析】营养级是指处于食物链同一环节上的全部生物的总和,营养级之间的关系是一类生物和处于不同营养级层次上的另一类生物之间的关系;所有绿色植物都位于食物链的起点,它们构成第一营养级,即生产者营养级;一般来说,营养级位置越高,归属于这个营养级的生物种类、数量和能量就越少;能量从植物到植食动物或从植食动物到肉食动物的传递效率一般只有约10%。
【详解】A、由于能量在流动过程中每传递一次损失一大半,从一个营养级传到下一个营养级的效率只有约10%,所以营养级的位置越高,归属于这个营养级的能量通常越少,A错误;
B、 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所有绿色植物都能进行光合作用,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所以属于生产者营养级,B正确;
C、营养级是指处于食物链同一环节上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生物,C错误;
D、能量从植物到植食动物或从植食动物到肉食动物的传递效率一般只有约10%,不同食物链中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不一定相同, 即使在同一条食物链中, 不同的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也不一定相同,D错误。故选B。
14.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自然生态系统中动植物之间进行着能量和物质循环
B. 生态系统中的营养结构是由该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因素决定的
C. 铅参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过程与碳等元素的循环过程相同
D. 生态系统的成分与营养结构决定着其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
【答案】D
【解析】
【分析】1、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
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组成生物体的碳、氢、氧、氮、磷、硫等元素,都在不断进行着从非生物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非生物环境的循环过程。
【详解】A、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自然生态系统中动植物是生物群落的组成部分,之间进行着能量流动,能量不能循环,A错误;
B、生态系统中的营养结构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中的营养结构是由该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决定的,B错误;
C、铅在生物体内具有生物富集,参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过程与碳等元素的循环过程不相同,C错误;
D、生态系统的成分与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决定着其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D正确。
故选D。
二、多项选择题
15. 下列关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长跑运动过程中心跳加快,其调节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
B. 人体血钠含量降低时,肾上腺皮质分泌醛固酮增加,维持血钠平衡
C. 发生过敏反应时,浆细胞识别过敏原才能分泌抗体
D. 体内激素、抗体、神经递质都依赖内环境运送而作用于特定的靶细胞
【答案】AB
【解析】
【分析】1、运动员出发后心跳加快的原因,一方面是神经系统直接作用于心脏本身的结果,另一方面是由于神经系统作用于肾上腺,促使肾上腺素分泌的结果,因此这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2、当血钾含量上升或血钠含量下降时,醛固酮的分泌量会增加,以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吸钠泌钾。
3、激素、抗体和神经递质都具有特异性,但抗体是和抗原结合的,抗原不一定是细胞。
【详解】A、运动过程中,传出神经支配心肌细胞收缩加剧,属于神经调节,同时肾上腺髓质分泌的肾上腺素增加,也可促进心跳加快,该调节属于体液调节,A正确;
B、当血钾含量升高或血钠含量降低时,可以直接刺激肾上腺,使醛固酮的分泌量增加,从而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和K+的分泌,维持血钾和血钠含量的平衡,B正确;
C、浆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抗体,但不能识别过敏原,C错误;
D、抗体作用于特定的抗原,不是靶细胞,D错误。
故选AB。
16. “脑卒中”又称“中风”,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种疾病,包括出血性卒中和缺血性卒中。严重脑卒中可造成永久性神经损伤,如果不及时诊治可造成严重的并发症,甚至死亡。脑卒中病人会出现的症状有( )
A. 无排尿反射 B. 无膝跳反射 C. 肢体软弱无力 D. 吐字不清
【答案】CD
【解析】
【分析】位于大脑表层的大脑皮层,是整个神经系统中最高级的部位.它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水平衡中枢)、血糖平衡调节中枢,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总枢纽。
【详解】AB、排尿反射、膝跳反射是人体简单的反射,其中枢位于脊髓,所以“脑卒中”病人依然存在排尿反射和膝跳反射,AB错误;
C、大脑皮层有躯体运动中枢,脑卒中病人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因此会影响躯体的运动,出现肢体软弱无力的现象,C正确;
D、大脑皮层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高级功能,所以脑卒中病人会出现吐字不清的现象,D正确。
故选CD。
17. 下列对图示曲线的描述,错误的是( )
A. 学生上午上完两节课后,X代表血液中高血糖素的含量,Y代表血液中胰岛素的含量
B. 剧烈运动后的短时间内,X代表血浆的pH,Y代表血液中乳酸的含量
C. 饱餐半小时后,X代表肝细胞中糖原的含量,Y代表血液中胰岛素的含量
D. 人体失水过多、食物过咸时,X代表血液中抗利尿激素的含量,Y代表尿液的量
【答案】BC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图中含有两条曲线,即曲线X和曲线Y,一个上升、一个下降,它们可表示很多稳态的关系,如胰高血糖素与胰岛素的关系、抗利尿激素与尿液的关系等等。
【详解】A、学生上午上完两节课后血糖浓度降低,血液中胰高血糖素升高、胰岛素降低,使血糖维持相对稳定的水平,符合图示曲线,A正确;
B、剧烈运动后的短时间内,乳酸含量升高,导致血浆pH略微降低,不符合图示曲线,B错误;
C、饱餐半小时后,血糖升高,促进肝糖原的合成,胰岛素分泌增加,不符合图示曲线,C错误;
D、人体失水过多、食物过咸时,抗利尿激素含量增加,尿液的量减少,符合图示曲线,D正确。
故选BC。
18. 稳态是生命系统的特征,也是机体存活的条件,而稳态的维持依赖于机体复杂的调节活动。下列有关调节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肾上腺素与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均不受神经系统的支配
B. 人体兴奋时交感神经支配的胃肠蠕动活动减弱
C. 代谢产生的乳酸能在细胞外液中与反应产生CO2等
D. 记忆B细胞再次接触同种抗原后能迅速增殖分化产生大量浆细胞
【答案】BCD
【解析】
【分析】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详解】A、肾上腺素的分泌受到神经系统的支配,A错误;
B、人体兴奋时,交感神经的活动占据优势,抑制胃肠蠕动,导致其活动减慢,B正确;
C、人体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和血浆中(细胞外液)的HCO3-反应生成CO2,维持pH平衡,C正确;
D、记忆B细胞再次接触同种抗原后能迅速增殖分化产生大量浆细胞,产生抗体,属于二次免疫,D正确。
故选BCD。
19. 海水立体养殖中,表层养殖海带等大型藻类,海带下面挂笼养殖滤食小型浮游植物的牡蛎,底层养殖以底栖微藻、生物遗体残骸等为食的海参。某海水立体养殖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示意图如图所示,M、N表示营养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估算海参种群密度时常用样方法
B. 由M到N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1.8%
C. 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在M和遗体残骸间循环流动
D. 构建海水立体养殖生态系统时,需考虑所养殖生物的环境容纳量
【答案】AD
【解析】
【分析】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个体调查种群密度时适宜用标志重捕法,而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常用的是样方法。
【详解】A、海参运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估算海参种群密度时常用样方法,A正确;
B、由M到N的能量传递效率为N同化的能量除以M同化的能量=386÷( 3281+2826 )×100%=6.3%,B错误;
C、生态系统中物质是循环的,能量不能循环,C错误;
D、在构建海水立体养殖生态系统时,需考虑所养殖生物的环境容纳量、种间关系等因素,从而确定每种生物之间合适的比例,D正确。
故选AD。
三、非选择题
20. 新型冠状病毒(+RNA)引起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肆虐全球已经两年,病毒还在不停的变异,疫情还没有明显减缓。请分析回答:
(1)新冠病毒进入人体后,免疫系统会被调动起来,首先发生炎症反应以清除有害物质,此时巨噬细胞等会吞噬病毒并释放炎症因子,一方面招募更多的巨噬细胞参与,另一方面,炎症因子导致临近区域细胞死亡,释放出细胞内容物,给免疫系统提供更多的分子信号,这种调节属于_______反馈调节。1L-6(白细胞介素-6)是一种炎症因子,1L-6受体拮抗剂常用于治疗因炎症反应过强导致的重症患者,其作用机制是直接阻止_____与受体结合,从而阻断______。
(2)新冠病毒的棘突蛋白(S蛋白)必须与宿主细胞膜上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结合才能入侵细胞,说明细胞膜上的ACE2蛋白质具有_____功能。据上述信息,可利用抗体与______结合来阻止病毒侵染细胞。
(3)下图示炎症反应的调节机制。研究表明,电刺激迷走神经,引起脾神经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可促进______,进而抑制_______,从而明显缓解炎症反应的症状。临床上常用可的松(一种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降低炎反应,但大量且长期使用可能会导致______等器官功能减退。
(4)近期,新型冠状病毒又出现了奥密克戎变异株,其变异位点达到32个之多,但我国生产的灭活疫苗仍可有效减少重症和死亡病例的发生,其原因是新变异株中有许多______与原病毒相同,故注射原疫苗后产生的抗体_______。
【答案】(1) ①. 正 ②. 1L-6 ③. 炎症因子导致的临近区域细胞死亡
(2) ①. 识别 ②. S蛋白
(3) ①. T细胞免疫功能 ②. 巨噬细胞释放炎症因子 ③. 下丘脑和垂体
(4) ①. 核酸序列 ②. 与抗原发生结合,进而阻止其进一步增殖和对人体细胞的粘附
【解析】
【分析】1、据信息可知:新冠病毒是一种带有包膜的RNA病毒。利用新冠病毒的蛋白质制备的疫苗相当于抗原,进入机体后可引发机体的特异性免疫过程。
2、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级调节:下丘脑释放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垂体释放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作用于肾上腺皮质,最后由肾上腺皮质释放肾上腺皮质激素。
【小问1详解】
巨噬细胞吞噬病毒并释放炎症因子,一方面招募更多的巨噬细胞参与,巨噬细胞又会释放炎症因子,该过程属于正反馈调节;1L-6(白细胞介素-6)是一种炎症因子,结合题意“炎症因子导致临近区域细胞死亡,释放出细胞内容物,给免疫系统提供更多的分子信号”可知,为治疗因炎症反应过强导致的重症患者,可应用1L-6受体拮抗剂,该拮抗剂的作用机制是直接阻止IL-6与受体结合,从而阻断炎症因子导致的临近区域细胞死亡。
【小问2详解】
据“新冠病毒的棘突蛋白(S蛋白)必须与宿主细胞膜上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结合才能入侵细胞”,可推知细胞膜上的ACE2蛋白质具有识别功能;可利用抗体与新冠病毒表面的S蛋白结合,从而阻断病毒进入细胞。
【小问3详解】
据图可知,去甲肾上腺素释放后可作用于T细胞,促进T细胞的活动,T细胞通过乙酰胆碱而抑制巨噬细胞释放炎症因子,从而明显缓解炎症反应的症状;肾上腺皮质激素存在分级调节过程中,临床用于抗炎症治疗的可的松是一种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大量且长期使用,由于负反馈调节可能会导致下丘脑和垂体功能减退。
【小问4详解】
新冠病毒的遗产物质是RNA,容易发生变异,虽然新冠病毒出现了变异,但由于新变异株中有许多核酸序列与原病毒相同,故注射原疫苗后产生的抗体仍能与抗原发生结合,进而阻止其进一步增殖和对人体细胞的粘附。
【点睛】本题考查人体的免疫调节和实验设计,意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培养了学生分析题意、获取信息的能力。
21. 糖尿病是一种严重危害健康的常见病,主要表现为高血糖和尿糖,可导致多种器官功能损害。糖尿病分为1、2两种类型。1型糖尿病是由胰岛功能减退,分泌胰岛素减少所致。2型糖尿病很常见,长期高糖饮食,运动量过少可诱发2型糖尿病。
(1)健康机体内能促使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信号分子有___(至少写出两点 ) ;胰岛素分泌后经___运输,作用于靶细胞膜上的相应受体,激活细胞内的信号通路,促进组织细胞加速___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
(2)高糖饮食导致血糖浓度升高,下丘脑中的葡萄糖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使得胰岛B细胞分泌活动增加,此过程属于___(填“神经”或“体液”或“神经-体液”)调节。糖尿病患者摄入高糖后,肾小管腔中葡萄糖含量增加,导致肾小管液的渗透压比正常时的___,从而导致排尿量增加。
(3)酮体是脂肪(脂肪酸)分解代谢的中间产物,其酸性较强,易引发酮症酸中毒。生酮饮食是一种以高脂肪、适量蛋白质、低碳水化合物的饮食方案。因其能减少糖类的摄入,减轻体重而被提倡用于减肥和干预2型糖尿病。然而,生酮饮食不适合用于干预1型糖尿病,原因是___,从而引发酮症酸中毒。
(4)研究者研制了一种“智能”胰岛素(IA)并对其展开了系列实验,以期用于糖尿病的治疗:GT是葡萄糖进入细胞的载体蛋白,IA能够抑制GT的功能。为测试葡萄糖对IA与GT结合的影响,将足量的带荧光标记的IA加入红细胞膜悬液中处理30分钟,使IA与膜上的胰岛素受体、GT充分结合。之后,分别加入葡萄糖至不同的终浓度,10分钟后检测膜上的荧光强度。图1结果显示:随着葡萄糖浓度的升高,___。研究表明葡萄糖浓度越高,IA与GT结合量越低。据上述信息,推断IA、葡萄糖、GT三者的关系为 ___。
(5)为评估IA调节血糖水平的效果,研究人员给糖尿病小鼠和正常小鼠均分别注射适量胰岛素和IA,测量血糖浓度的变化,结果如图3。该实验结果表明IA对血糖水平的调节比外源普通胰岛素更具优势,体现在___。
【答案】(1) ①. 葡萄糖、神经递质、胰高血糖素 ②. 体液 ③. 摄取、储存、利用
(2) ①. 神经 ②. 高
(3)1型糖尿病胰岛素分泌减少,组织细胞利用葡萄糖能力下降,依靠脂肪供能,产生酮体较多,生酮饮食加剧了酮体产生
(4) ①. 膜上的荧光强度降低 ②. 葡萄糖与IA竞争结合GT
(5)IA降血糖的效果更久且能避免低血糖的风险或IA能响应血糖浓度变化发挥作用。
【解析】
【分析】体内血糖平衡调节过程如下:当血糖浓度升高时,血糖会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引起胰岛素的合成并释放,同时也会引起下丘脑的某区域的兴奋发出神经支配胰岛B细胞的活动,使胰岛B细胞合成并释放胰岛素,胰岛素促进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贮存,从而使血糖下降;当血糖下降时,血糖会直接刺激胰岛A细胞引起胰高血糖素的合成和释放,同时也会引起下丘脑的另一区域的兴奋发出神经支配胰岛A细胞的活动,使胰高血糖素合成并分泌,胰高血糖素通过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从而使血糖上升,并且下丘脑在这种情况下也会发出神经支配肾上腺的活动,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强,肾上腺素也能促进血糖上升。
【小问1详解】
血糖浓度升高能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使其合成并分泌胰岛素,因此促使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信号分子有葡萄糖;血糖浓度降低→葡萄糖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血糖调节中枢→传出神经→胰岛B细胞,因此促使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信号分子有神经递质;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也能促进胰岛B细胞合成并分泌胰岛素,因此促使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信号分子有胰高血糖素;综上所述,健康机体内能促使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信号分子有葡萄糖、神经递质、胰高血糖素。激素具有通过体液传送的特点,因此胰岛素分泌后经体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膜上的相应受体。胰岛素具有加速组织细胞摄取、储存、利用,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
【小问2详解】
高糖饮食导致血糖浓度升高,下丘脑中的葡萄糖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通过传出神经将兴奋传至胰岛B细胞,促使其分泌活动增加,此过程属于神经调节。渗透压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的溶质微粒,糖尿病患者摄入高糖后,肾小管腔中葡萄糖含量增加,导致肾小管液的渗透压比正常时的高,肾小管和集合管难以重吸收水,从而导致排尿量增加。
【小问3详解】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生酮饮食不适合用于干预1型糖尿病,因为1型糖尿病胰岛素分泌减少,组织细胞利用葡萄糖能力下降,依靠脂肪供能,产生酮体较多,生酮饮食加剧了酮体产生,血液酸碱平衡被破坏,从而引发酮症酸中毒。
【小问4详解】
分析图1,横坐标是悬液中葡萄糖浓度,纵坐标是膜上的荧光强度,随着悬液中葡萄糖浓度越高,细胞膜上的荧光强度越低。由题干分析,带荧光的IA能与GT和胰岛素受体结合位于红细胞膜上,加入葡萄糖,膜上的荧光强度会下降,意味着IA从膜上脱落下来,加入的葡萄糖浓度越高,膜上的IA越少,由于葡萄糖可以与GT结合而不能与胰岛素受体结合,故推断IA、葡萄糖、GT三者的关系为葡萄糖与IA竞争结合GT。
【小问5详解】
分析图2,对比两幅图可知,胰岛素会将血糖降至60mgdL-1(低血糖),而IA能将血糖降至100mgdL-1左右;IA能将血糖维持在正常水平约10个小时,而胰岛素只能维持2小时左右,故该实验结果表明A对血糖水平的调节比外源普通胰岛素更具优势,体现在IA能响应血糖浓度变化发挥作用(或IA降血糖的效果更久,且能避免低血糖的风险)。
【点睛】本题以“智能“胰岛素IA为情境,考查了考生对血糖调节过程、胰岛素的来源及功能的识记能力,从题干获取信息的能力、识图能力及结合题干信息对实验数据的分析能力及表达能力,以及构建概念模型的能力。
22. 血清素又称5-羟色胺(5-HT),是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主要参与摄食、体温调节、运动、生殖、记忆、疼痛及精神活动等。5-HT是一种吲哚衍生物,其产生和转化过程如下图所示。
(1)植物体内也有吲哚衍生物,其中能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的激素叫____,其元素组成是___。这种物质最初是从人的尿液中提取得到的,人尿中存在这种物质的可能原因是______。
(2)同等条件下,具有良好心情的同学一般成绩比较好。从题干信息分析,其原因可能是这些同学体内的_____。
(3)5-HT是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其缺乏会引起抑郁症。香蕉是一种优秀的抗抑郁水果,最可能的原因是香蕉中含有一定量的_____。
(4)5-HT再摄取抑制剂—氟氧苯丙胺(SSRIs)是常用的抗抑郁药物,其作用机理如图。神经细胞中储存5-HT的突触小泡是由______(细胞器)产生的,5-HT分泌到突触间隙经过了______层膜。释放到突触间隙的5-HT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使后一个神经元_____。SSRIs能缓解抑郁症状,其原因是______。
【答案】(1) ①. 吲哚乙酸##生长素 ②. C、H、O、N ③. 人体食用了含有该激素的植物体,且人体中缺乏分解吲哚乙酸的酶
(2)5-羟色胺含量较高 (3)5-HT
(4) ①. 高尔基体 ②. 0 ③. 抑制 ④. SSRIs与突触前膜上的5-HT载体结合,阻止了5-HT被突触前膜重新回收,使突触间隙的5-HT含量升高
【解析】
【分析】图中色氨酸在羧化酶的作用下生成5-羟色氨酸,再在脱羧酶的作用下生成5-羟色胺,5-羟色胺可以被分解为褪黑素和5-吲哚乙酸。
小问1详解】
植物体能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的吲哚衍生物激素是吲哚乙酸(生长素),其组成元素是C、H、O、N;吲哚乙酸是植物激素,在人的尿液中存在该激素的原因是人体食用了含有该激素的植物体,且人体中缺乏分解吲哚乙酸的酶,吲哚乙酸不能被人体消化吸收。
【小问2详解】
5-羟色胺参与摄食、体温调节、运动、生殖、记忆、疼痛及精神活动等,因此可以推测良好心情的同学体内5-羟色胺含量较高。
【小问3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5-HT是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其缺乏会引起抑郁症”,香蕉是一种优秀的抗抑郁水果,所以可以推测香蕉中含有一定量的5-HT。
【小问4详解】
神经细胞内的突触小泡是由高尔基体产生的,5-HT作为神经递质排出细胞的方式是胞吐作用,所以穿过0层生物膜;5-HT是一种抑制性递质,当其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使后一个神经元产生抑制;
从图中可以看出,SSRIs与突触前膜上的5-HT载体结合,阻止了5-HT被突触前膜重新回收,使突触间隙的5-HT含量升高,从而达到缓解抑郁症的症状。
【点睛】本题综合考查植物激素和动物激素的相关知识,需要考生掌握生长素的相关知识,同时理解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
23.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宣布,中国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获得2017年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历史上塞罕坝林场由于过度采伐,土地日渐贫瘠,北方沙漠的风沙可以肆无忌惮地刮入北京。自1962年开始,塞罕坝林场三代建设者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请回答下列问题:
(1)塞罕坝人通过植树造林将“昔日的茫茫荒原变为林的海洋”,这一过程属于群落的___演替,理由是___。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则发生代替的原因可能是___。演替过程中植物的垂直结构为动物创造了___,从而使动物群体也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2)林海中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是在___水平上进行研究获得的。
(3)在自然环境不发生根本变化的前提下,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地带,能否建立起塞罕坝式的林海?___,请说明理由: ___。
(4)下表是研究者对某林场中两种乔木的调查数据(单位:株/hm2),请回答下列问题。
乔木树种
老年树
成年树
幼年树
华北落叶松
50
55
56
长白落叶松
50
80
880
①据表可知,华北落叶松和长白落叶松的年龄结构分别为___和___,其中华北落叶松的种群密度是___株/hm2。
②落叶松的天敌是松毛虫,对松毛虫的监测和预防需通过___法来调查并估算其种群密度,林场工人在造林时将树种合理搭配和混交,从而大大降低了虫害的发生。
【答案】(1) ①. 次生 ②. 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或原有植物的繁殖体仍有可能存在) ③. 后一个群落中的物种竞争能力强 ④. 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2)群落 (3) ①. 不能 ②. 两地自然环境不同,群落演替的最终结果不同
(4) ①. 稳定型 ②. 增长型 ③. 161 ④. 样方法
【解析】
【分析】1、群落演替的类型: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2、生态位,又称小生境或是生态龛位,生态位是一个物种所处的环境以及其本身生活习性的总称。每个物种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态位,借以跟其他物种作出区别。生态位包括该物种觅食的地点,食物的种类和大小,还有其每日的和季节性的生物节律。
2、种群的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四个基本特征。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衡量种群大小的数量指标,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是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特征,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重要因素,性别比例是影响种群数量的重要因素。
【小问1详解】
次生演替是指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该林场由荒原变为林海的过程因为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故属于次生演替。该演替发生的原因是后一个群落中的物种竞争能力强,处于优势地位,同时前一个群落为后一个群落的产生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因为群落演替的实质是优势取代的过程,而不是取而代之。演替过程中植物的垂直结构为动物创造了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从而使动物群体也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小问2详解】
林海中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是群落水平的特征,是在群落水平上进行研究获得的。
【小问3详解】
在自然环境不发生根本变化的前提下,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地带因为缺失水分等气候条件,不能建立起塞罕坝式的林海。因为不同的自然环境,群落演替的最终结果不同。
【小问4详解】
①据表可知,华北落叶松各年龄期的比例相当,为稳定型种群;而长白落叶松幼年个体数量较多,老年数数量少,因此长白落叶松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种群密度是指单位面积上某种群的个体数,包括各年龄期的个体数,因此,表中华北落叶松的种群密度是(50+55+56)=161株/hm2。
②落叶松的天敌是松毛虫,松毛虫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因此,采用样方法来调查并估算其种群密度,以实现对松毛虫的监测和预防。林场工人在造林时将树种合理搭配和混交,提高了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从而大大降低了虫害的发生。
【点睛】熟知演替的过程、种类和原因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掌握种群的特征以及特征类型的辨析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
24. 下图为某自然生态系统结构模式图,其中P、A、B、C、D、E表示该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箭头表示物质流向。请分析回答:
(1)P、A、B、C、D构成了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这是实现生态系统________________功能的渠道。任何生态系统都具有一定的抵御外界干扰、保持或恢复相对稳定的能力,这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碳元素在B与E之间以______________形式传递。氮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不断循环,但农田生态系统中仍需不断施加氮肥,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要使D体重增加x,已知D来自B和C的食物比例为1:1,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需要消耗B的量为y,那么x与y的关系式可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___。假设A摄入的能量为a,其粪便中的能量为b,通过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为c,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d,则由A流入B的能量最多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加拿大一枝黄花是恶性入侵杂草,科研工作者在该生态系统某爆发区采集植食性昆虫开展寄主专一性试验。即在6种本土植物中任取三种与加拿大一枝黄花成一组,并置于同一容器四个不同角落中,中间投入10只供试昆虫,记录昆虫对它们的取食情况以及每种植物上的昆虫数量,重复多次,取均值。结果如下表:
实验植物
加拿大一枝黄花
本土植物
硫华菊
百日菊
小飞蓬
红薯叶
茄子叶
菊花
白条银纹夜蛾(只)
7
0
0
3.3
0
0
0
菊方翅网蝽(只)
5.3
0
1.7
1.0
2.0
0.7
2.3
①入侵的加拿大一枝黄花与本土生物一起组成__________________。研究者对该区域样地进行种群数量调查,发现前几年其种群数量接近“J”形增长,若初始的种群数量为N0,种群增长倍数每年均为6.3,则两年后的种群数量为________________。环保工人利用连根铲除的办法除去加拿大一枝黄花植物,属于______________防治。
②从表中结果可以看出_________________(白条银纹夜蛾/菊方翅网蝽)更适合用于防控加拿大一枝黄花,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②. 自我调节能力
(2) ①. 有机物 ②. 农田土壤中的氮元素随农产品输出,这些氮元素不能在短时间内归还土壤
(3) ①. y=55x ②. (a-b)×20%或(c+d)×20%
(4) ①. 群落 ②. 39.69N0(或6.32N0) ③. 机械 ④. 白条银纹夜蛾 ⑤. 白条银纹夜蛾只取食加拿大一枝黄花和小飞蓬,对其它本土植物危害小 ;或菊方翅网蝽不但取食加拿大一枝黄花,还会危害多种本土植物;或白条银纹夜蛾的取食(寄主)专一性强
【解析】
【分析】图中P是生产者,A、B、C、D是消费者,E是分解者。若表示碳元素的流动,则以CO2形式通过光合作用转变为有机物进入生物群落,在食物链间移动,最后呼吸消耗以CO2再回到大气中。
【小问1详解】
食物链和食物网构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实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功能的渠道;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因此任何生态系统都具有一定的抵御外界干扰、保持或恢复相对稳定的能力。
【小问2详解】
E是分解者,图中碳元素在B与E之间以有机物形式传递;由于农田土壤中的氮元素随农产品输出,这些氮元素不能在短时间内归还土壤,因此农田生态系统中仍需不断施加氮肥。
【小问3详解】
D体重增加x,来自B和C的食物比例为1:1,因此直接消耗B为1/2x÷10%,消耗C为1/2x÷10%,间接消耗B为1/2x÷10%÷10%,因此y=1/2x÷10%+1/2x÷10%÷10%=55x;假设A摄入的能量为a,其粪便中的能量为b,则A同化的量为a-b=c+d,根据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则由A流入B的能量最多为(a-b)×20%或(c+d)×20%。
【小问4详解】
①群落是指一定范围内所有生物的集合体,入侵的加拿大一枝黄花与本土生物一起组成群落;种群每年增长倍数为6.3(增长倍数-1=增长率),由于呈“J”形增长,两年后的种群数量为39.69N0 (或6.32N0);连根铲除的办法除去加拿大一枝黄花植物,属于机械(铲刀)防治。
②白条银纹夜蛾只取食加拿大一枝黄花和小飞蓬,对其它本土植物危害小 ;或菊方翅网蝽不但取食加拿大一枝黄花,还会危害多种本土植物;或白条银纹夜蛾的取食(寄主)专一性强,因此白条银纹夜蛾更适合用于防控加拿大一枝黄花。
精品解析: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调研测试生物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精品解析: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调研测试生物试题(解析版),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下列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的是, 下列不利于人体散热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淮安高二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淮安高二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含解析,文件包含江苏省淮安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调研测试生物试题含解析docx、江苏省淮安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调研测试生物试题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7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1-2022学年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高二下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高二下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含解析,共3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