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备考2023】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梳理
自然地理专题——【备考2023】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梳理
展开
这是一份自然地理专题——【备考2023】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梳理,共9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形状,大小,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地质年代表及演化过程,5,则商即为该地所在时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
专题01 经纬网与地图
『 课标呈现 』
1. 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2. 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3. 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4. 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5.在地图上辨别方向,判读经纬度,量算距离。
『 基础知识 』
知识点1: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形状: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球体。
2.大小:平均半径6371km,赤道(最长纬线)周长4万km
知识点2:纬线和纬度
1. 纬线的特点
①形状:自成圆圈(圆心都在地轴上)
②长度:赤道最长(4万km),向两极递减(两极为0)
③相互关系:所有纬线都相互平行
④方向:指示东西(相对的、无限的)
2. 纬度的特点
(线面角)某点纬度即该点与地心的连线与赤道平面的夹角。(自己动手画下这个线面角吧,立体或者是平面图都可以)。
(1)划分方法:由赤道向南北两极各分作90°
(2)识别南北纬:数值向北增大为北纬,数值向南增大为南纬
(3)结论:在北半球某地的纬度等于在该地对北极星的仰角。
知识点3:经线和经度
1.经线的特点
概念:连接南北两极点的半圆弧线。(也叫子午线)
特点:①形状:半圆,两条相对应经线形成经线圈。
②长度:所有经线长度都相等(约2万千米,即赤道长度的1/2)
③关系:所有经线都交于南北两极
④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绝对的、有限的)
2.经度的特点
二面角(某经线与地轴所成的半圆平面与0°经线所成半圆平面的夹角度数,即为该经线经度数)。
(1)划分方法:从0°经线起向东、向西各分作180°(0°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
(2)识别:东经度往东递增,西经度往东递减;东经度递增方向为自转方向,西经度递减方向为自转方向。
(3)相对经线:相对应的两条经线相加为180°,东西经相反。
知识点4:地图
(一)地图上方向的判读
常用方法
辨别方向的技巧
一般定向法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指向标定向法
一般地图上指向标箭头指示正北方向
时针法
俯视图中,结合地球自转方向,北半球逆时针指向东,南半球顺时针指向东
海陆轮廓法
极地为孔雀状大陆表示南极,极地为海洋表示北极
经纬度法
经度法
①东经度增值方向为东,减值方向为西;
②西经度增值方向为西,减值方向为东;
③若两地分属东西经,若经度相加和小于180度,东经在东,西经在西;否则东经在西,西经在东
纬度法
①北纬度增值方向为北,减值方向为南;
②南纬度增值方向为南,减值方向为北
(二)比例尺的比较与缩放
1.比例尺大小的比较
(1)图幅相同的情况下,所表示范围越大的地图,其比例尺越小。
(2)图幅和经纬网格相同的情况下,相邻两条经线、纬线度数差值越小的地图,其比例尺越大。
(3)同一个地理事物(如某个湖泊等)在图中显示得越小,则该图的比例尺越小。
(4)直接比较比例尺数值的大小,(分数)数值大的比例尺大。
2.比例尺的缩放、图幅变化判读
比例尺变化
变化后的比例尺
变化后的图幅
将原来比例尺放大到n倍
为原来比例尺的n倍
放大后的图幅为原来的n2倍
将原来比例尺放大n倍
为原来比例尺的(n+1)倍
放大后的图幅为原来的(n+1)2倍
将原来比例尺缩小到n(1)倍
为原来比例尺的n(1)倍
缩小后的图幅为原来的n(1)2倍
将原来比例尺缩小n(1)倍
为原来比例尺的n(1)倍
缩小后的图幅为原来的n(1)2倍
『 难点辨析 』
易错点1:经纬线和经纬度的判断
(一)经纬线的判断方法
方法1:根据经纬度的分布规律判断
(1)经度及东西半球的判断
(2)纬度及低、中、高纬的判断
方法2:根据地球的自转方向判断
(1)若自转方向是逆时针,该纬线为北纬(图1);若自转方向是顺时针,该纬线为南纬(图2)。
(2)若顺着自转方向,经度数越来越大,该经度为东经,越来越小为西经。(图1既有东经又有西经,图2只有西经)
『 素养深化 』
素养能力1:经纬网的应用
(一)定“对称点位置”
1.关于赤道对称的两点:经度相同,纬度数相同但南北纬相反。如图中的A(40°N,20°W)与B(40°S,20°W)。
2.关于地轴对称的两点:经度数之和为180°,东西经相反,纬度相同。如图中的A(40°N,20°W)与C(40°N,160°E)。
3.关于地心对称的两点(对跖点):经度数之和为180°,但东西经相反;纬度数相同但南北纬相反。如图中的A(40°N,20°W)与D(40°S,160°E)。
(二)定“方向”
1.方格状经纬网图
同在东经度,经度值大者在东;同在西经度,经度值大者在西。若分别在东西经,如下表所示:
根据两地“经度和”判断
经度和小于180°,东经度在东,西经度在西
经度和大于180°,东经度在西,西经度在东
2.以极点为中心的经纬网图
在以极点为中心的经纬网图中,关键是确定地球自转方向,顺自转方向为东,逆自转方向为西,如图所示:
(三)算“距离”
1.同一条经线上纬度差为1°的实际经线弧长处处相等,大约是111 km。如图中的距离为111 km。
2.同一条纬线上经度差为1°的实际纬线弧长由低纬向高纬递减,大约是111×cos φ km(φ表示该纬线的纬度数值),如图中的。
3.若两点不在同一经线,也不在同一纬线上,计算两点如图中BC之间的距离,有两种方法。
(1)求出、长,再利用勾股定理计算。
(2)粗略算法:
若的纬度差较小,可假设其在同一纬线上,求纬线长度;若两点的经度差较小,可假设其在同一经线上,求经线长度;然后再根据实际情况扩大或缩小。
(四)定“最短航线”和“航向”
1.基本原理
最短航线即球面上的最短距离,球面上两点之间的最短距离是指经过两点之间的大圆的劣弧段。
2.判断
(1)同一经线上的两点:其最短距离的劣弧段就在经线上。如从A到B为向正北方向走。
(2)若两地的经度相差180°:过两点的大圆即经线圈,最短航线为过两极点的劣弧。从B到P的最短航线为弧BNP,航向为先向正北、后向正南。从A到C的最短航线为弧ASC,航向是先向正南、后向正北。
(3)若两地的经度差不等于180°:过两点的大圆与经线圈斜交,最短航线不过两极点,而是向两极方向靠拢。如从M到K的最短航线是弧MPK,航向是先向东北,后向东南。
专题02 等高线
『 课标呈现 』
1.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盆地,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2.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 基础知识 』
知识点1:等高线的基本特征
① 同线等高:同一等高线上的各点海拔均相等。
② 同图等距:图中相邻两条等高线之间的相对高度均一致。
③ 是闭合曲线,一般不相交,若重叠则为陡崖(重叠为崖);
④ 疏缓密陡:等高线稀疏,坡度较缓;等高线密集,坡度较陡。
⑤ 0米等高线表示海平面,一般表示海岸线。
⑥相邻两条等高线要么相差一个等高距要么相差0。
⑦凸低为脊:等高线最大弯曲部分向低值凸出为山脊
凸高为谷:等高线最大弯曲部分向高值凸出为山谷
知识点2:地形部位判读
『 难点辨析 』
易错点1:等高线地形图相关计算
(1)相邻两条等高线的数值大小,存在三种可能(相等或大于、小于一个等高距);
(2)计算两地间的相对高度
从等高线图上读出任意两点的海拔:H相=H高-H低。
一般说来,若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任意两点之间有n条等高线,等高距为d米,则这两点的相对高度H的取值范围为:(n-1)d米PC。
同一等压面上的各点气压相等。如上图中PD′=PC′、PA′=PB′。综上分析可知:PB>PA>PD>PC。
2.判读等压面的凸凹
等压面凸向高处的为高压,凹向低处的为低压,可形象记忆为“高凸低凹”。另外,近地面与高空等压面凸起方向相反。
3.判断下垫面的性质
(1)判断陆地与海洋(湖泊):夏季,等压面下凹者为陆地(低压)、上凸者为海洋(湖泊)(高压)。冬季,等压面下凹者为海洋(湖泊)(低压)、上凸者为陆地(高压)。
(2)判断裸地与绿地:裸地同陆地,绿地同海洋。
(3)判断城区与郊区:等压面下凹者为城区(低压)、上凸者为郊区(高压)。
4.判断近地面天气和气温日较差
等压面下凹者(低压),多阴雨天气,日较差较小;等压面上凸者(高压),多晴朗天气,日较差较大。
专题08 大气环流与气候
『 课标呈现 』
运用示意图,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并分析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作用,以及气候对自然地理景观形成的影响
『 基础知识 』
知识点1:三圈环流
在地球球面均一,地球自转的条件下,大气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
1.气压带
气压带名称
纬度位置
形成原因
赤道低气压带
赤道地区
赤道地区接受太阳辐射多,空气受热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带
极地高气压带
极地地区
极地地区终年太阳辐射弱、气温低,空气冷却收缩下沉,在近地面形成高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30°纬度附近
30°纬度附近高空的大气辐合下沉,在近地面形成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60°纬度附近
极地东风与中纬西风相遇,在60°纬度附近形成锋面,此处大气上升,近地面成为一个相对的低气压带
2.风带
风带
分布
风向
北半球
南半球
信风带
低纬地区
东北信风
东南信风
盛行西风带
中纬地区
西南风
西北风
极地东风带
高纬地区
东北风
东南风
3.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1)原因:气压带和风带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而移动。
(2)规律:就北半球而言,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大致是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知识点2: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
1.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1)1月份气压中心分布与冬季风(如下图)
(2)7月份气压中心分布与夏季风(如下图)
2.季风环流
(1)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②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信风越过赤道,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风向改变。
(2)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比较
项目
东亚季风
南亚季风
季节
冬季
夏季
冬季
夏季
风向
西北风
东南风
东北风
西南风
源地
蒙古、西伯利亚
太平洋
蒙古、西伯利亚(亚欧大陆内部)
印度洋
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及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性质
寒冷干燥
温暖
湿润
温暖干燥
高温
高湿
比较
冬季风强于夏季风
夏季风强于冬季风
分布
我国东部、
朝鲜半岛、日本
印度半岛、中南
半岛、我国西南
气候类型
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对农业
生产的
影响
有利
雨热同期
不利
旱涝、寒潮等灾害
旱涝灾害
知识点3:气压带、风带对气候与景观的影响
(1)气压带对气候和景观的影响
名称
气候类型或特征
景观特征
赤道低气压带
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
森林高大茂密,动植物种类繁多的热带雨林景观
副热带高气压带
炎热干燥的热带沙漠气候
多出现热带荒漠景观
副极地低气压带
冬季漫长而严寒,夏季温暖而短促的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亚寒带针叶林景观
极地高气压带
酷寒干燥的冰原或者苔原气候
寒带冰原或者苔原景观
(2)风带对气候和景观的影响
风带
对气候和景观的影响
信风带
①一般:气流由副热带地区向赤道方向流动,气温升高,水汽不易凝结,气候干燥,多荒漠景观
②特殊:如果信风经过广阔的海洋和暖流,会带来温暖湿润的气流,形成湿润的气候
盛行西风带
西风控制的大陆西岸地区:全年盛行西风,近海区域受海洋影响大,终年温暖湿润,气温年较差小,形成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与温带落叶阔叶林景观
极地东风带
偏东风起源于极地高压区,性质干冷,主要形成苔原气候与景观
(3)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对气候的作用
纬度位置
气压带、风带季节差异
形成气候类型与景观
南北纬10°~25°地区
受赤道低气压影响时,气流上升,降水丰沛;受信风影响时,干燥少雨
全年高温、干湿分明的热带草原气候与稀树草原景观
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地区
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气流下沉,炎热少雨;冬季受来自海洋的西风影响,温和多雨
冬雨夏干的地中海气候与常绿硬叶林自然景观
知识点4:世界气候分布规律与大气环流、洋流的关系(以北半球为例)
气候类型
分布规律
成因
气候特征
热带
热带雨
林气候
南北纬10°之间
赤道低压带控制
全年高温多雨
热带草
原气候
南北纬10°至回归线之间
赤道低压带、信风带交替控制
全年高温,干湿季交替
热带季
风气候
北纬10°至北回归线之间大陆东岸
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②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
热带沙
漠气候
南北回归线至30°之间大陆内部、西岸
副热带高压带或信风带控制
全年高温少雨
亚热带
亚热带季风和湿润气候
南北纬25°~35°大陆东岸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地中海气候
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
副热带高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
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
温带
温带季风气候
北纬35°~55°大陆东岸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冬寒冷干燥,夏高温多雨
温带海洋性气候
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
全年受西风带控制
全年温和多雨,降水均匀
温带大陆性气候
南北纬40°~60°大陆内部
深居内陆
冬寒夏热,干旱少雨
亚寒带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北美大陆北部
极地大陆(海洋)气团影响
冬季寒冷漫长,夏季温暖短暂
『 难点辨析 』
易错点1:气压带、风带的判断方法
1.位置法:如回归线附近一般是副热带高压带,赤道附近为赤道低压带,中纬度为西风带等。
2.时间法:如北半球夏季北纬30°~40°大陆西岸为西南风,亚欧大陆东岸为夏季风,副热带高压带在中国东部地区向北逐渐推移,澳大利亚西北部为东南风等。
3.特征法:如西南风可能就是盛行西风,少雨地区可能是高压控制,山地背风坡降水必然少,也可反推具体的风向和风带等。
易错点2: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
1.抓“动力”——突破气压带形成
(1)热力型成因:与温度有关。近地面温度高气压低;温度低气压高。
①赤道低压带:近地面受热,空气膨胀上升。
②极地高压带:近地面冷却,空气收缩下沉。
(2)动力型成因:与温度无关,与气流垂直运动有关。气流上升,则气压低;气流下沉,则气压高。
①副热带高压带:高空气流堆积下沉而成。
②副极地低压带:近地面暖空气被迫爬升(抬升)而成。
2.抓“偏转”——突破风带、风向
在气压带、风带分布图中,先依据高、低气压带的分布确定风带的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再根据所在半球确定偏转方向从而判定风带的具体风向。(如下图)
3.抓“分布”——突破位置判断
(1)记忆——看纬度位置:纬线0°、30°、60°、90°附近分别是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极地高压带。
(2)辨别——看相间特点:气压带是高低压相间分布;气压带和风带是相间分布。
(3)判断——看图形特点:气压带和风带从不同角度观察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近年来,高考常涉及局部图和变式图的考查,但大都离不开以下三种类型:
4.抓“移动”——突破季节影响
气压带、风带的位置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发生季节变化,如下图所示:
『 素养深化 』
素养能力1:影响气候的因素
(1)太阳辐射(纬度位置):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决定了热量带分布。
(2)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和季风环流)——主要因素
不同的气压带、风带和季风其性质不同,对气候的影响也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气候类型。
(3)海陆位置:通常距海近,降水多,气温年较差小。
①大陆东岸:主要有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季风气候。
②大陆西岸:主要有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和热带沙漠气候。
③内陆和沿海:主要影响降水量的多少和温差大小。
(4)地形地势
①山地因地势中间高、四周低,所以周围气温高、中心气温低;盆地因地势中间低、周围高,所以周围气温低、中心气温高;高大的山地由于海拔的影响,水热的垂直分异明显,从而形成气候的垂直变化。
②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形成雨影区。
③山脉的分布影响气候区的形态。如南、北美洲西部高大的科迪勒拉山系使得西海岸气候呈现南北狭长延伸、南北更替的变化特点。
(5)洋流
①暖流:增温增湿,影响较大的气候类型是温带海洋性气候,部分地区为热带雨林气候。
②寒流:降温减湿,影响较大的是大陆西海岸的热带沙漠气候。
素养能力2:气候类型的判断方法
(1)根据分布规律判断气候类型
主要从三方面入手,一是从纬度位置确定所在南、北半球和温度带;二是从经度位置确定海陆位置(大陆东、中、西部);三是用地理坐标定位法对照气候分布模式图确定气候类型。
(2)根据气候特征判断气候类型
根据气候的两大要素资料来判断,判断时可遵循以下三个步骤:以形定位、以温定带、以水定型。
步骤
依据
因素变化
结论
以形定位
气温
变化
6、7、8月气温高(气温曲线呈波峰线)
北半球
12、1、2月气温高(气温曲线呈波谷线)
南半球
以温定带
最冷
(热)月
均温
最冷月均温≥15 ℃
热带气候
最冷月均温在0℃~15 ℃之间
亚热带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最冷月均温在-15 ℃~0 ℃之间
温带气候
最热月均温<15 ℃
寒带气候
以水定型
降水的
季节分
配(降水
类型)
年雨型(季节分配均匀)
年降水量>2 000 mm
热带雨林气候
年降水量700~1 000 mm
温带海洋性气候
夏雨型(夏季多雨,冬季少雨)
年降水量1 500~2 000 mm
热带季风气候
年降水量750~1 000 mm
热带草原气候
年降水量800~1 500 mm
亚热带季风气候
年降水量500~800 mm
温带季风气候
冬雨型(冬季多雨,夏季干旱)
年降水量300~1 000 mm
地中海气候
少雨型(终年少雨)
年降水量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地理专题——【备考2023】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梳理,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概念,耕地的价值,中国耕地资源的保护措施,中国粮食安全的保障措施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区域地理专题——【备考2023】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梳理,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结合实例,说明区域的含义及类型,水土流失的成因分析,水土流失的危害分析,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分析,鲁尔区的衰落,鲁尔区的再繁荣,8亿千瓦,世界第一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文地理专题——【备考2023】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梳理,共4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人文因素,常见功能区的布局原则,坐标图的判读,等值线图的判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