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备考2023】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梳理
区域地理专题——【备考2023】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梳理
展开
这是一份区域地理专题——【备考2023】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梳理,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结合实例,说明区域的含义及类型,水土流失的成因分析,水土流失的危害分析,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分析,鲁尔区的衰落,鲁尔区的再繁荣,8亿千瓦,世界第一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三部分 区域地理
专题01 区域与区域比较
『 课标呈现 』
1.结合实例,说明区域的含义及类型。
2.结合实例,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区域关联的角度,比较不同区域发展的异同,说明因地制宜对于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
『 基础知识 』
知识点1:区域与区域特征
1、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2、特征
(1)整体性:每一个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组成区域的各要素具有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2)差异性:指一区域与同等级区域之间存在着差异,同一区域内部也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包括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两方面的区域差异,是进行区域划分的基础。
(3)关联性:区域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其他区域有着多种多样的联系,包括自然要素之间以及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之间的联系。如下图区域之间经济要素的流动:
知识点2:区域差异
(1)区域的相似性
(2)区域的差异性
自然环境的差异
地形和气候是决定自然环境差异的主要因素,土壤和植被是反映自然环境差异的两面“镜子”
人文环境的差异
各区域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区域发展方面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知识点3:因地制宜促进区域发展
(1)原则:根据各地的区域特征,采取适宜的发展战略。
(2)考虑因素:在区域发展中,既要考虑位置、气候、地形、矿产资源等自然条件,也要考虑劳动力、市场、交通运输、政策和科技等社会经济因素。
『 难点辨析 』
易错点1:区域地理环境特征分析_
(1)地理位置特征
角度
内容
绝对位置
主要是对某地区经纬度位置的分析判断,也就是根据经纬度来确定地理事物的区域位置和区域范围
海陆位置
要从所在或相邻的岛屿、半岛、大陆东西岸、大陆内部、大洋东西岸等方面分析和判断区域的位置
相
对
位
置
山河位置
从山脉分布、走向,河流水系形状、流向等方面分析和判断区域的位置
政治地
理位置
根据本国、本地区轮廓或邻国、邻省轮廓等分析和判断区域的位置
交通地
理位置
从交通运输的主要方式及交通网中点、线的分布等方面分析和判断区域的位置
(2)主要自然地理特征
角度
内容
地形特征
主要从地形类型、地势高低等方面来描述
气候特征
主要从气候类型、气候要素的分布、影响气候的因素、气候对河流的影响、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等方面分析
河流特征
主要从河流的水系特征、水文特征等方面进行分析
植被特征
主要从植被的种类、植被覆盖率的高低方面分析
自然资源
主要分析自然资源的种类、分布状况、丰富程度、开发条件等
(3)主要人文地理特征
角度
内容
农业
主要从区位条件、耕作制度或熟制(热量影响)、作物种类(热量和水分影响)、耕地类型(水分影响)、地域类型等方面分析
工业
主要从工业部门、工业分布、区位条件(如原料产地、工厂和市场三者之间的关系,技术和交通)等方面分析。
城市
主要从城市化水平、城市布局、城市区位因素、城市环境问题等方面分析
交通
主要从交通运输线和交通枢纽、交通运输网的密度、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主要区位因素等方面分析
环境
问题
主要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 素养深化 』
素养能力1:区域地理环境差异分析_
对比分析区域间的差异,是分析各区域发展方向、采取因地制宜开发治理措施的前提,区域差异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分析。
(1)自然环境因素差异
类型
描述、比较的方向和角度
自然地理特征
地形地势、土壤、气候、水文(河流、湖泊)、自然带、自然资源等
地形特征
主要地形类型(高原、山地、平原、丘陵、盆地或河谷等)及其分布,特殊地貌等
地势特征
海拔高低、地势起伏状况、地势倾斜方向、区域极值(海拔最高、最低值)
河流水文特征
年径流量、汛期、径流的季节变化、含沙量、结冰期(凌汛)、流速等
河流水系特征
发源地、流向与注入的海洋、长度与流域面积、支流多少及水系形态、河道特征、上中下游的划分等
气候特征
气温(气温高低、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大小)、光照、降水(总量、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降水与热量的组合状况(如雨热同期)
土壤
类型及肥力状况。如:肥沃的黑土(紫色土、水稻土);土壤贫瘠、荒漠化严重
植被
类型、覆盖率。以亚热带常绿硬(阔)叶林为主,植被茂密;植被稀少,以草原、荒漠为主
资源
种类、数量。如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森林资源、旅游资源、水能资源等丰富;水资源丰富(短缺)
(2)人类活动因素差异
人类活动
差异成因
具体表现
农业
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差异
作物种类、耕作制度、产量等差异
市场、劳动力、交通、科技、政策等社会经济条件差异
机械化水平、劳动生产率、商品率等差异
工业
资源、市场、劳动力、科技、交通、政策等差异
工业类型、规模等差异
人口
区域耕地、水资源等自然条件和经济状况、科技水平、开发历史等社会条件差异
人口规模、密度、增长速度等差异
城市
地形、气候、河流、资源、交通等差异
城市形态、数量、规模、发展水平等差异
交通
地形、位置、经济、科技、人口等差异
交通方式、通达度等差异
专题02 生态脆弱区的发展
『 课标呈现 』
以某生态脆弱区为例,说明该类地区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综合治理措施
『 基础知识 』
知识点1: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1.范围:地处黄河中上游与海河上游地区,一般泛指太行山以西、日月山以东、长城以南、秦岭以北的广大地域。
2.地理位置的过渡性:黄土高原地处沿海向内陆、平原向高原、半湿润向半干旱地区的过渡地带,生态环境脆弱。
3.水土流失的成因分析
自然原因:
①黄土土壤特性:无层理、垂直节理发育,与土质的疏密程度关系密切,土质越疏松,水土流失越严重。②气候:与降水的多少和强度有关。降水越多越集中,强度越大且多暴雨,侵蚀作用就越强,水土流失也越严重。
③地形地质:与地形的坡度和坡面组成物质有关。地形坡度越大,坡面物质越不稳定,越容易产生水土流失现象。
④植被:与植被的覆盖程度有关。植被覆盖率越低,削减降雨和径流的能力就越低,水土流失越严重。
人为原因:开垦坡地、毁坏树木、过度放牧、开矿、无计划修建窑洞。
4.水土流失的危害分析
5.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分析
『 难点辨析 』
易错点1:常见生态环境问题成因的分析
易错点2:常见生态环境问题治理措施的分析
『 素养深化 』
素养能力1:生态环境问题成因类试题
答题方向
答题术语
水土流失
自然原因
土质疏松;多暴雨冲刷;地表植被覆盖较差;地面起伏大,冲刷力强
人为原因
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坡地开垦
荒漠化
自然原因
气候干旱;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地表多沙质沉积物;全球变暖,蒸发旺盛
人为原因
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水资源利用不当;不合理的工矿开发;居民点和道路建设不注意环保
湿地萎缩
自然原因
气候变干,蒸发加强;沉积物长期积累
人为原因
土壤侵蚀;围湖造田;大量引水灌溉;环境污染;河流的截流改向
森林破坏
自然原因
气候异常,生物演化,森林火灾
人为原因
滥伐森林,毁林开荒,商业性伐木,森林火灾,居民烧柴等
生物多
样性减少
自然原因
物种有发生、发育和消亡的过程
人为原因
乱砍滥伐,生物生存环境遭破坏;过度捕猎
素养能力2:生态环境问题治理措施类题目答题术语
答题方向
答题术语
工程措施
①农业上的工程措施主要有平整土地、修筑梯田、引水灌溉、兴建水利设施(打坝淤地,建水库、电站和水渠)等;②防洪工程措施主要有建立分洪区、蓄清排浑、加固堤坝等
生物措施
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秸秆还田,封山育林、育草,建立自然保护区,人工繁殖珍稀野生动物、移植珍稀野生植物等
技术措施
①交通技术措施主要是在汽车上安装尾气净化装置;②农业技术措施主要有深耕改土、科学施肥、科学育种、轮作套种,地膜覆盖、温室栽培、喷灌和滴灌等
生活措施
建沼气池、普及省柴灶、以天然气作燃料等
经济措施
主要是调整产业结构,如开展多种农业经营;发展农产品加工,使工业由资源消耗型向高科技、节约型转变;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等
政策措施
主要有开发性移民,加大资金、劳动力投入,城市规划或旅游等
环保措施
主要有发展生态农业、立体农业和环保产业,控制、治理环境污染,立法进行环境监督、管理、保护,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禁止破坏生态环境等
专题03 资源枯竭区与产业结构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 课标呈现 』
1.以某资源枯竭型城市为例,分析该类城市发展的方向。
2.以某区域为例,分析地区产业结构变化过程及原因。
『 基础知识 』
知识点1:德国鲁尔区
1.位置:德国西部,莱茵河与鲁尔河、利珀河交汇地带,欧洲十字路口。
2.地形与气候:平原地形,温带海洋性气候。
3.性质:在丰富的煤炭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传统重工业区。
4.地位:德国工业的心脏。
5.鲁尔区发展的条件:
区位因素
区位分析
位置
地处欧洲的“十字路口”,北欧通向中欧、南欧的捷径,东、西欧往来的必经之地
交通
莱茵河纵贯南北,利珀河、鲁尔河横穿东西,铁路、公路密布,水陆交通发达
煤炭
煤炭资源极为丰富,质量高,品种全,埋藏浅,开采成本低,市场竞争力强
6. 主要工业部门:主要工业部门:煤炭、钢铁、化学、机械制造、电力。
主要的工业中心:埃森、杜伊斯堡、多特蒙德。
7.鲁尔区的衰落:
(1)传统产业衰落
(2)替代产业尚未形成
(3)生态环境恶化
8.鲁尔区的再繁荣:
(1)调整产业结构(改造煤炭和钢铁企业,通过合并扩大企业规模;引进和发展新兴工业及服务业,促进经济结构多元化)。
(2)调整工业布局,向西、向南拓展,钢铁工业向西部沿海转移。
(3)清除污染,美化环境。
(4)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络。
(5)发展教育和科技,繁荣经济
知识点2:地区产业结构和产业结构升级
1.地区产业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
2.产业结构升级的路径
路径
具体内容
产业延伸
依托原有产业基础发展下游产业,建立起关联与配套的产业群,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完善配套服务,促使集聚效益的产生
产业更新
吸引外资和先进技术,发展新兴产业,建立替代产业群
综合发展
在转型初期,采取产业延伸模式,随着加工业的发展,区域功能逐渐完善,新兴产业相继崛起,遂向综合性方向演化
技术突破
技术积累突破关键技术限制,实现产业转型的整体升级
企业收购
通过国内外企业收购,获取技术或品牌,实现跨越式升级
3.产业结构升级的表现
(1)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发展过程实际上是产业结构不断变化升级的过程。其表现如下:
(2)产业结构升级体现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以工业为例:
4.产业结构升级的原因
(1)区域发展的比较优势发生变化,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2)区域管理者实施优惠的政策引导产业结构升级
(3)技术创新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根本原因
5.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从传统农业到加工制造业
(1)传统农业:“桑基鱼塘”是当地生产经营特色,随着城镇化发展,逐渐变成了“杂基鱼塘”。
(2)加工制造业
①区位优势
政策优势
改革开放
区位优势
沿海、毗邻港澳
劳动力优势
人口稠密,城市密集
产业转移优势
吸引了香港劳动密集型企业迁入
②发展特点:乡镇企业发展迅速,玩具、制鞋等传统加工业大量涌现。
从加工制造业到高新技术产业
『 难点辨析 』
易错点1:资源型城市能源、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分析方法
资源型城市优势资源开发的分析思路:
(1)资源型城市开发的有利条件评价
资源开发要因地制宜,不仅要考虑区域的资源状况,而且还要考虑市场和交通条件等,从多方面进行分析,找出其优越之处。
(2)资源开发的不利条件评价
资源开发要结合区域的地理背景和发展规划,分析其存在的不利条件。例如,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面临的问题主要有煤炭外运能力不足和水资源短缺等。
(3)分析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易错点2:可再生能源的开发条件评价
可再生能源的开发条件评价应从社会经济条件和自然条件两方面来分析。社会经济条件一般包括本地市场需求量、距外地市场的远近、经济发展水平、科技水平等;自然条件主要是分析影响储存量的因素。主要可再生能源开发条件如下表:
条件
必备术语
能源资源丰富
太阳能丰富(光照充足),如青藏地区、我国西北地区;风能丰富(风力大),如瓜州有“世界风库”之称,风力资源丰富
土地面积广
多荒漠、沙漠、戈壁等,土地面积广阔,地形平坦,且地价较低。如瓜州地区周围多戈壁、沙漠,地形平坦,地价低
市场需求及市场距离
市场对清洁能源需求量大;经济落后,能源需求量小;距离市场(发达地区)较远,运输成本高。如瓜州位于西北地区,距离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远,需长距离输电,成本高
科技
超高压输电技术的发展
资金
建设成本高,资金不足,如瓜州地区风电成本高,而当地资金不足;靠近发达地区,资金充足
『 素养深化 』
素养能力1:能源/矿产资源开发条件评价
评价角度
内容
资源条件
可从储量大小、分布范围大小、种类多少、质量高低、与其他资源的匹配情况等方面评价
开采条件
可从矿层厚度、埋藏深浅、矿区的地形地质条件、可否进行露天开采等方面评价
市场条件
可从消费市场是否广阔、市场潜力大小、区位条件即矿区距市场远近等方面评价
交通运输条件
可从交通位置、交通运输方式、交通便捷程度等方面分析
素养能力2:资源型地区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实现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1)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①经济结构单一。②资源枯竭。 ③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④用地紧张、交通拥挤。
(2)应对措施
①产业:促进经济结构多元化和产业转移;改造传统产业,引进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②科技:发展科技和教育,为企业改造和转型提供技术支持。
③交通: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
④环境:治理污染,美化环境。
素养能力3:产业结构分析
产业结构示意图主要反映各产业的构成以及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体现了一个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各产业的变化,一般有折线图、柱状图、饼状图、三角坐标图等形式。
在判读产业结构示意图时,一般要把握三点:
无论是哪一类示意图,在某年份,某地区(市)三次产业各占比重之和一定为100%。若比较不同年份,某个产业比重上升了,另两个产业比重之和肯定下降,而且上升的比例等于下降的比例。
另外对产业结构示意图,在判读时还要注意以下两点:
(1)结合三次产业的构成,分析经济发展水平。一般来说,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第一、二产业的比重较高;发达国家或地区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较高。
(2)结合不同年份产业的构成,分析产业的变化特点。一般来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第一产业的比重是呈不断下降趋势的;第二产业的比重一般是先上升,达到一定阶段后下降;第三产业的比重各国都呈上升趋势。
专题04 大都市辐射与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 课标呈现 』
1.以某大都市为例,从区域空间组织的视角出发,说明大都市的辐射功能。
2.以某区域为例,说明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 基础知识 』
知识点1:城市在区域中的作用
1.城市的作用
2.城市体系:在一定区域范围内,规模不同、等级不同、功能上各具特色的城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有机整体。
知识点2:上海市对长三角其他城市的辐射
1.城市辐射:中心城市通过社会经济活动与周边城市形成紧密联系。在社会经济活动中,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要素由高等级城市向低等级城市流动。
2.长三角城市体系
地位
我国目前社会经济发展和城镇化水平最高的地区
组成
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大城市、中小城市和小城镇
核心
上海市是长三角城市体系中唯一的超大城市,是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是区域发展的龙头和区域协作的纽带
3.上海市的辐射功能
①辐射媒介:发达的交通运输网络和通信网络。
②辐射结果:与其他城市之间形成了巨大的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
③辐射强度:由于距离、交通、城市等级、经济、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辐射强度在空间上的表现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4.上海市对外辐射的影响
(1)对上海市的影响
有利于上海解决中心城市产业活动过度集聚、交通拥堵、地价上涨及环境污染等问题;有利于大都市产业、资金等寻找新的发展机会。
(2)对受辐射城市的影响
知识点3:产业转移
1.原因:原料价格与丰歉、工资水平、地价水平、公用事业费用、开拓市场、治污成本等。实质是产业区位因素发生了变化。
2.转移的产业类型: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低端制造业
3.转移主体
先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轻工业转移,然后是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重工业转移。
轻工业重工业高科技工业
4.产业转移的规律
(初期) (中期) (后期)
(2)转移方向
5.中国产业转移路线示意图
6.产业转移的影响
影响
迁入区
迁出区
有利影响
促进迁入区的产业升级
研发新产品,发展更高层次的产业,实现产业升级
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就业,减少人口外迁
改善生态环境,减少污染,减轻资源环境压力
不利影响
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迁入加大了当地资源和环境的压力
就业机会减少,失业人口增加;影响着迁入人口的数量,并对迁入人口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
『 难点辨析 』
易错点1:产业转移成因分析
产业转移的直接表现是部分或全部生产在地域空间上发生变化。根据变化的地域空间范围不同,可分成国际产业转移和区域产业转移两类,根本目的都是降低生产成本,扩大市场,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如图所示:
(1)国际产业转移的原因
①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投资建厂:首先是利用发展中国家的廉价劳动力资源,其次是占领当地市场,再次是利用其地租廉价的优势。
②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投资建厂:主要考虑发达国家的技术优势、信息优势以及避开关税壁垒等因素。
(2)区域产业转移的原因
区域内部也存在由区域间资源优势差异而引起的产业转移,因区域之间存在经济总体水平的差异,发达地区的产业发展速度、产业结构调整进程快,为使区域经济均衡发展,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部分产业、资金或技术,带动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
易错点2:产业转移思路分析
首先是分析产业部门的特点和地区分布,其次是分析影响产业部门的区位因素。
―→―→
(1)对产业部门的分析
纺织、服装、电子装配等工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其主导区位因素是劳动力,转移方向为具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国家和地区;钢铁工业对于资源和资金的要求很高,而且随着技术进步,受主导区位因素变化的影响,其转移方向先是接近煤炭产区,然后转向铁矿产区,后又转向交通和市场区位优势明显的沿海地区。
(2)对发达和欠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分析
发达国家或地区一般具有技术、信息、交通、市场等优势;欠发达国家或地区一般有丰富的资源、廉价劳动力、便宜的地租、广阔的市场、优惠的政策优势。
『 素养深化 』
素养能力1:产业转移图的判读流程
第一步:判断转移方向
根据图中的箭头可以判断转出地和转入地及产业转移的方向。图示转出地主要位于苏南地区,转入地主要位于苏北地区。
第二步:判断产业类型
图示Ⅰ类产业和Ⅱ类产业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产业层次低,Ⅲ类产业主要是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产业层次高。
第三步:分析影响因素
图示产业转移由经济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转移,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
影响该产业转移的主要因素是劳动力成本。接纳产业转移要考虑产业转入地的产业基础、与转出地的经济联系、生产成本、市场潜力等因素。
第四步:分析转移影响
产业转移的影响从产业结构、区域合作、就业、环境变化等方面分析,注意区分对转出地和转入地的影响,区分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专题05 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发展
『 课标呈现 』
以某区域为例, 说明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 基础知识 』
知识点1:我国主要的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
1. 南水北调
(1)背景(资源状况):南方水资源有余,北方水资源不足,尤其是华北缺水严重,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
(2)华北缺水的原因:降水少,且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水资源不足;人口城市密集,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量大;浪费严重;污染多。
(3)南水北调工程
工程
调出区
调入区
调水渠道
东线工程
江苏扬州江都水利枢纽
黄淮海平原东部地区、胶东地区和京津冀地区
利用京杭大运河及与其平行的河道逐级提水北送
中线工程
长江中游丹江口水库和三峡库区
华北平原大部分地区
自流供水
西线工程
长江上游通天河、支流雅砻江和大渡河上游
西北地区和华北部分地区
引水入黄河上游
(4)影响:调入区:利:提供水资源,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利于回补地下水,遏制因缺水造成的生态环境恶化,保护湿地和生物多样性;弊:北方灌区土壤次生盐碱化。
调出区:长江口入海水量减少,可能导致泥沙淤积加剧,影响航运;中线移民问题
2、西气东输:
(1)天然气资源状况:
特点:清洁无污染,热质高,使用方便。
最丰富的四个地区:新疆、青海、川渝、陕甘宁。
(2)背景:西部天然气储量丰富,需求量小;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发达,储量少,能源缺乏(需求量大)
(3)线路
工程
气源
市场
一线工程
新疆油气田
长江三角洲地区
二线工程
新疆油气田、中亚油气田
珠江三角洲地区
三线工程
中亚油气田、新疆煤制天然气
长江三角洲及东南沿海地区
(4) 影响:
东部(调入区):缓解能源短缺状况,促进经济发展;减轻铁路运输压力;改善能源消费结构,改善大气环境,减轻酸雨;带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西部(调出区):
利——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以天然气为原料的化学工业,推动天然气化工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西部因砍伐森林、破坏植被带来的环境压力;增加就业,带动沿线基础设施建设。
弊——工程建设将直接破坏地表植被及地表保护层,影响珍稀植物的生长;阻碍动物活动通道,造成物种资源流失;造成局部生态环境退化,加剧环境恶化;对古丝绸之路价值较高的众多文物古迹和雅丹地貌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
3.西电东送
(1)水能及开发状况:
6.8亿千瓦,世界第一。西南地三省一市一区最为丰富,因降水丰富,河流水量大,又处于阶梯过度地带,河流落差大。长江水能蕴藏量第一,雅鲁藏布江第二。已开发水能集中于长江、黄河、珠江上游
(2)线路
线路(主力电源)
对输入地的影响
对输出地的影响
北线:晋、陕、内蒙古(火电)和黄河上中游(水电)―→环渤海地区
①缓解能源紧张局面,促进经济发展;
②改善能源结构,减轻环境污染;
③减轻铁路运输压力
①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
②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
③缩小东西部差距,对社会安定起重要作用
中线:三峡和金沙江(水电)―→华东地区
南线:乌江、澜沧江、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水电)和黔、滇(火电)―→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
(3)意义:缓解东部能源紧缺状况,加速东部经济发展;将中西部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中西部的发展;增加就业;缓解铁路运输(煤炭)的压力;改善能源消费结构,改善大气环境。
4、北煤南运(晋煤外运)
(1)开发条件:煤炭资源丰富,开发条件好(储量大,分布广,种类全,埋藏浅);市场需求量大(我国能源消费以煤为主,经济发展快能源需求量大);位置适中,交通便利(靠近京津唐工业区,水陆联运)
(2)线路:
类型
主要线路
东西运
煤通道
通往东北
集通线、京包—京沈线、滨洲线
通往华北
京包—京沈线、大秦线(在秦皇岛港出口)、石太—京石—京沪线(在天津港出口)、陇海线(在连云港出口)等
南北运煤通道
宝成—成昆线、同蒲—太焦—焦柳线、京广线、京九线、京沪线
沿海运煤通道
以海港为枢纽
(3)能源建设:扩大煤炭开采量;提高晋煤外运能力(加快运煤专线建设);加强煤炭加工转换,延长生产链,增加附加值;建设坑口电站,变输煤为输电。
(4)影响:为调入区提供能源,促进经济发展;燃煤排放废气和废渣,污染环境,加重酸雨。
调出区资源减少;产业层次偏低;因采矿地面沉降。
(5)输煤与输电比较:输煤使输入区燃煤排放的废气和废渣,环境污染;调出区输出原料,产业层次偏低。输电使输入区得到清洁能源,大气环境好转;输出区延长生产链,增加就业,增加收入,但环境污染加剧。
『 难点辨析 』
易错点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及影响
(一)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分析思路
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
资源的地区分布差异;资源的地区供求关系差异
调入地资源紧张的原因
本地少;消耗量大(工农业发达,人口密集);利用不合理(浪费、污染)
解决资源短缺的途径
开源(资源跨区域调配,寻找替代资源);节流(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防治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资源调配线路区位条件
稳定的资源供应和市场消费能力;新建线路短、施工难度小、建设成本低;安全系数高;对沿线自然环境的影响小
(二)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影响
1.从调入区与调出区两方面进行分析
(1)对于资源调入地区而言,资源的大规模调入,缓解了资源、能源不足的问.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和资源的相对充足,又保障了社会的安定与繁荣,以及促进该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等。
(2)对于资源调出地区而言,随着资源开发和工程建设,将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效益,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2.从产生的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分析
效益
调入地区
调出地区
经济效益
获取资源、解决资源短缺问.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经济发展,获得经济效益
输出资源可获得经济收入,并且扩大相关产业,完善基础设施,获得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
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
发展相关产业,增加就业
有利于两地区协调发展,达到共同富裕,有利于社会稳定
生态效益
发展经济,减轻污染,保护生态
专题06 区域协调发展
『 课标呈现 』
1.以某流域为例,说明流域内部协作开发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
2.结合“一带一路”建设,说明国际合作的重要意义。
『 基础知识 』
知识点1: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与意义
1.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
(1)缩小地区发展差异,实现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共同提高。
(2)实现地区间的合理分工,充分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
(3)促进生产要素有序流动,消除地区壁垒。
(4)实现可持续发展,降低开发的资源环境代价。
2.区域协调发展的意义
社会
增进社会公平,提高各地区人民的生活质量
经济
提高资源的空间配置效率,促进区域分工合理化
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动力,促进区域水平的整体提高
生态
促进社会经济活动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协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知识点2:流域内部的协作发展——以尼罗河流域为例
1.尼罗河流域
(1)概况:尼罗河发源于东非高原,流经非洲东部与北部,自南向北注入地中海,是世界上最长的河流。
(2)支流
①白尼罗河:发源于赤道附近终年多雨地区。
②青尼罗河:上游属热带草原气候,下游流经沙漠地区。
(3)水资源现状:人均水资源少,属水资源短缺地区;水资源主要用于农业灌溉;水电开发率低。
2.不协调的流域开发
地区
人类活动
主要问题
上游
过度用水与捕捞
①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
②影响下游地区的供水
上中游
毁林开荒
①导致旱涝灾害加剧
②河流含沙量增多,造成水库泥沙淤积
下游
过度灌溉
导致盐碱化加剧
工业发展
污染严重
3.走向协调的流域开发
(1)原则:加强流域内的合作,兼顾各国利益,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保护环境。
(2)目的:摆脱贫困,加快经济发展,改善生态环境。
(3)主要途径:成立协作组织,统一规划管理;水资源的协调利用与合理分配;环境的协作保护与统筹治理。
知识点3:国家之间的合作发展——以“一带一路”为例
1.“一带一路”
2.“一带一路”建设的地理背景
(1)地缘上的联系性。
(2)资源禀赋的互补性。
(3)交通通信的联通性。
(4)经济发展的互助性。
3.“一带一路”六大经济走廊
经济走廊
沿线国家
主要特点
中蒙俄经济走廊
中国、蒙古、俄罗斯
通过铁路、公路互联互通,推进通关和运输便利化,促进过境运输等多领域务实合作
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
中国、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德国、荷兰等
交通优势明显,连接环太平洋经济圈和欧洲经济圈
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
中国、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伊朗、沙特阿拉伯
能源大通道,是中国-中亚石油、天然气管道必经之地
中巴经济走廊
中国、巴基斯坦
贯通南北丝绸之路的枢纽
孟中印缅经济走廊
中国、印度、孟加拉国、缅甸
将珠三角经济圈与印度经济连接起来
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
中国、越南、新加坡
以沿线中心城市为依托,以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为基础,共同发展区域经济体
4.“一带一路”合作的主要内容
沿线各国资源禀赋各异,经济互补性较强,彼此合作潜力和空间很大。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
主要作用
基本内容
政策沟通
加强政策沟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保障
沿线各国可以就经济发展战略和对策进行充分交流对接,共同制定推进区域合作的规划和措施,协商解决合作中的问题,共同为务实合作及大型项目实施提供政策支持
设施联通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
努力实现区域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安全高效的陆海空通道网络基本形成,互联互通达到新水平
贸易畅通
投资贸易合作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内容
沿线国家和地区加快投资便利化进程,形成高标准自由贸易区,推动新兴产业合作,优化产业链分工布局,经济联系更加紧密
资金融通
资金融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
深化金融合作,推进亚洲货币稳定体系、投融资体系和信用体系建设
民心相通
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社会根基
传承和弘扬丝绸之路友好合作精神,广泛开展文化交流、学术往来、人才交流合作、媒体合作、青年和妇女交往、志愿者服务等,为深化双多边合作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
5.“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意义
『 难点辨析 』
易错点1:从哪些方面分析一条河流的航运价值(条件)?
自然条件:水文(流量大、无结冰期或结冰期短、含沙量小、落差小,航运条件好);水系(支流多、流程长、流域面积广,航运条件好)。
社会经济条件:市场需求(人口多,城市多,经济发达,客货运输量大), 与其它交通网络的联系好,形成联运的网络,运输效率高。
易错点2:流域治理与开发的分析模式
由于各个河流流域的地理环境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而其流域治理与开发的内容也各不相同,但研究或规划流域开发的基本程序大体上是相同的。
(1)分析该流域发展的地理条件,包括流域位置、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自然地理条件,人口、经济发展基础等人文地理条件。
(2)在此基础上,对流域内的自然、人文地理要素进行评价,找出影响发展的优势条件和制约因素。
(3)根据优势条件确定流域(或某一河段)发展的方向及其综合开发的主要内容,同时针对制约因素因地制宜探寻治理的对策。
2.流域的综合开发分析
(1)开发重点
需要结合流域的自然背景,同时依据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注重环保。在河流的不同河段,开发利用水资源的侧重点不同。一般情况下,中上游地势起伏大,河流流量大的河段,侧重于水力资源的开发;在河流中下游,水流平缓、河面宽阔、流量稳定的河段,侧重于航运、灌溉、养殖开发。
(2)分析角度
①水能资源的开发
分析时可从开发条件(河流水量大小、落差大小、结冰期长短、地形地质条件是否适合开发),开发需求(本地区用电需求、经济发展程度、输电技术水平)等方面入手。
②内河航运价值开发
分析时可从河流航运的因素,如径流量、水位季节变化、河道特点(宽、深)、通航里程、地势起伏、干支流分布与水系的发达程度、通航时间长短(结冰期有无、长短)、经济腹地的大小及其经济的发达程度、联运条件等方面入手。
③水资源利用
解决季节性用水不足主要靠修建水库蓄水,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主要靠跨流域调水或修引水工程的方式,解决水质型缺水主要靠水污染整治与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④产业发展与城市布局
对农业来说,流域开发能为中下游平原提供灌溉水源;对工业来说,可提供水源和运输条件;对城市布局来说,可提供供水与水运条件。
3.流域综合治理的措施和目的
治理措施
治理目的
建设水利工程
开发水能,调蓄径流,加强灌溉
修建分洪、蓄洪区
调蓄洪水,减轻洪灾
修筑河堤,疏浚河道
防洪和航运
保护自然植被,植树造林
减少水土流失及河道泥沙淤积
调整产业结构,因地制宜选择开发重点
减轻生产活动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压力,促进流域经济发展
控制工业及生活废弃物排放
减轻河水污染,提高水质
『 素养深化 』
素养能力1:水利工程的评价
(一)可行性评价(水电站的区位条件)
(1)自然条件
自然条件主要看其资源条件,即水能丰富程度。落差大、流量大的峡谷地带水能丰富。
(2)社会经济条件
①市场条件: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市场广阔。
②工程条件:峡谷河段,筑坝工程量小;地质基础好,安全性好;移民少,淹没农田少;生态破坏小,有利于工程实施。
③技术实力、资金充裕程度、基础设施(道路、输电网络等)完备程度。
(二)影响
有利影响
不利影响
①经济效益:产生防洪、发电、航运、灌溉、旅游、养殖等综合经济效益。
②生态效益:调节库区气候,缓解生态环境压力;拦截泥沙,降低河流含沙量;改善水质
①上游地区(库区):库区蓄水会淹没原有生产、生活设施以及文物古迹等;诱发地震,地下水水位变化,改变库区原有生态环境,水域内害虫滋生,可能导致传染性疾病蔓延。
②下游及河口三角洲地区:河流携带至下游的泥沙大大减少,土壤自然肥力下降;入海径流量减少,海浪对海岸的侵蚀作用加重,河口三角洲不断缩小;由于海水倒灌、生态破坏和入海营养物质减少,河口渔业资源锐减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地理专题——【备考2023】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梳理,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概念,耕地的价值,中国耕地资源的保护措施,中国粮食安全的保障措施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自然地理专题——【备考2023】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梳理,共9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形状,大小,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地质年代表及演化过程,5,则商即为该地所在时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文地理专题——【备考2023】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梳理,共4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人文因素,常见功能区的布局原则,坐标图的判读,等值线图的判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