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七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七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含解析),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解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 根据如图可知,中国古人类遗址主要分布在( )
A. 沿海地区B. 大河流域C. 高原地区D. 西北地区
2. 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还会长时间保存火种,用火烧烤食物、御寒、照明、驱兽。以下选项中能支持这一结论的是( )
A. 《韩非子》关于远古时代的记述B. 遗址中发现的灰烬、烧石和烧骨
C. 《山海经》远古时代的神话传说D. 历史研究学者的推测和论述文章
3. 郑州大河村落房屋遗址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仰韶文化房基,被称为“天下第一屋”。几千年前的先民已经住上50平方米、带套间的“三室一厅”了。它的出土奠定了中国北方传统民居建筑的基本形制。大河村落遗址房屋建筑形式是( )
A. 山洞B. 宫殿C. 干栏式建筑D. 半地穴式建筑
4. 我国古代流传着大量有关人类起源和古代先民事迹的神话与传说。司马迁著《史记》时,游历各地常常遇到人们传颂黄帝的事迹。由此,他从文献中“择其言尤雅者”编成黄帝的事迹列于本纪之首。这一撰述过程表明( )
A. 《史记》关于黄帝的记录准确可信B. 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的真实
C. 历史文献记录应当与口头传说相印证D. 最完整的历史文本记录的历史最真实
5. “大禹建夏属第一,华夏从此奴隶制。王位传给儿子启,禅让从此变世袭。”由此歌谣获得的信息应包括( )
①夏朝是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②夏朝是封建社会
③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A. ①②B. ②③C. ①③D. ①②③
6. 利簋是迄今所见最早的西周青铜器,因其铭文中有武王征商字样,又被称为“武王征商簋”下列与此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 商汤灭夏B. 武王伐纣C. 炎黄联盟D. 商鞅变法
7. 如图是周代世系略图,它反映的政治制度是( )
A. 分封制B. 郡县制C. 三公九卿制D. 三省六部制
8. 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材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 )
A. 经济的发展B. 制度的变革C. 文化的传承D. 社会的动荡
9. 图1和图2是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和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的两组相似度很高的文物。它们可用于佐证( )
A. 中国文字发展成熟B.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C. 皇帝制度已经确立D. 远古传说真实可信
10. 生活在商鞅变法时期的秦国平民能够提高自身社会政治地位的途径有( )
①辛勤劳作,努力耕织
②创办手工作坊,从事工商业活动
③英勇善战,争立军功
④努力读书,精通“四书五经”
A. ①④B. ③④C. ①③D. ②③
11. _____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使堤防、分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为一个系统,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其空白处应填写( )
A. 大运河B. 灵渠C. 郑国渠D. 都江堰
12. 如图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其3D设计的拟人化熊猫,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此理念源于我国古代的( )
A. 道家思想B. 儒家思想C. 墨家思想D. 法家思想
13.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是( )
A. 国人暴动B. 陈胜吴广起义C. 黄中起义D. 刘邦项羽起义
14. 2021年12月14日,国家文物局公布了汉文帝霸陵所在地这一重大考古发现,其中大部分文物都是陶,还有陶格、铁器小件。据《史记》记载,汉文帝要求“治霸陵皆以瓦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由材料可知,汉文帝( )
A. 礼贤下士B. 善于用人C. 勤俭治国D. 刚愎自用
15. “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与材料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
A. 卫青北击匈奴B. 班超出使西域C. 甘英出使大秦D. 张骞出使西域
16. 如图是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货币。两者所起的相同历史作用是( )
A. 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管理
B. 继承了春秋战国货币的风格
C. 促进了货币种类的多样化
D. 适应了商业贸易繁荣的形势
17. 东汉中期以后,朝政紊乱、腐败,社会动荡不安。东汉末年,极度苦难的人民需要寻找精神上的寄托,为道教的兴起提供了土壤。据此,我们可以了解道教兴起的( )
A. 背景B. 教义C. 派别D. 传播方式
18. 司马迁曾遭受关押,又受到酷刑,在命运的灾难面前,他坚韧不拔地用十年多的时间写出了不朽的历史巨著《史记》。司马迁值得我们学习的品质是( )
A. 艰苦朴素B. 坚韧不拔C. 无私奉献D. 敬业守信
19. 东汉末年疫病大流行,张仲景目睹百姓的痛苦,“乃勤于古训,博采众方”。他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编写出著名的医药学著作( )
A. 《黄帝内经》B. 《伤寒论》C. 《伤寒杂病论》D. 《麻沸散》
20. 三国鼎立创造了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三国均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在对抗中进步,在竞争中发展,从而推动了经济、政治、文化的恢复和发展。由材料可知,三国鼎立( )
A. 是东汉时期军阀混战的继续B. 政权割据,国家陷入分裂
C. 为此后走向统一奠定了基础D. 各自为政,阻碍经济发展
21. 下列两幅图片展示了北魏人民的经济生活状况。两幅图片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 军阀割据B. 社会变革C. 民族交融D. 封邦建国
22. 下面图表反映的这一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是( )
A.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B.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 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D.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23. 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都正确的是( )
A. AB. BC. CD. D
24. 我国许多优秀文化成就被列为世界级文化遗产。下列文化遗产中(如图),带有中外文明交汇融合特征的是( )
A. 都江堰
B. 秦始皇陵兵马俑
C. 云冈石窟
D. 长城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4.0分)
2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中央集权】
材料一
(1) 根据材料一回答,秦朝实行什么制度管理地方?秦朝实行的政治制度与战国时期哪一家的治国方略有关?
【藩国自析】
材料二西汉初,诸侯王势力强大。有的公开反抗朝廷派来的官吏,有的甚至举兵叛乱。……汉武帝……下诏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
(2) 依据材料二,指出西汉初期中央面临的问题。概括汉武帝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
【尊崇儒术】
材料三董仲舒把儒家思想与当时的社会需要相结合,并吸收了其他学派的理论,创建了一个以儒学为核心的新的思想体系,深得汉武帝的赞赏。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
——材料三至材料五均摘编自《中国历史》(七上)
(3) 董仲舒的建议为什么会被汉武帝接受?
(4) 上述材料反映出秦汉统治者的共同目的是什么?
2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华夏认同】
材料一唐朝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中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连称,本义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在春秋战国时被周边民族所认同。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得到发展。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1) 依据材料一回答,华夏认同观念出现于什么时期?
【海内为一】
材料二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史记-秦始皇本纪》
(2) 想一想:材料中包含了秦始皇巩固统一的哪些措施?这些措施对国家的发展有什么共同影响?
【行政管辖】
材料三
(3) 比较上面秦汉形势图,西域都护府进行有效管辖的是哪一地区?有什么重要意义?
【民族交融】
材料四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鲜卑族改用汉姓的情况。
(4) 孝文帝改鲜卑姓为汉姓的目的是什么?
(5) 想一想,上述材料的主题最有可能是什么?
2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南北差距】
材料一(关中)膏壤沃野千里……巴蜀亦沃野……故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十分之三);然量其富(财富),什居其六(占据了十分之六)……齐带山海,膏壤千里,宜桑麻,人民多文采布帛鱼盐……江南卑湿,丈夫早夭……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
——《史记•货殖列传》
(1) 材料一表明当时的经济重心在哪里?概括当时南北经济发展的特点。
【北人南迁】
材料二西晋末年以来,大批北方人民为躲避战祸南下。到东晋后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布满了南迁的流民,尤以江苏一带为多;有一部分流民继续南下,进入今天的浙江、福建和广东等地。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上)
(2) 根据材料二,指出北方民众南迁的原因是什么?
【江南开发】
材料三当时的江南地区,不像北方那样战乱不休,社会比较安定。在南下移民和当地民众共同努力下,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农业生产技术也有了很大的改进……南方的手工业也有了快速的进步,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交流和城市的繁荣。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上)
(3) 江南的开发与材料二有何关系?
(4) 依据材料三回答,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表现有哪些?
(5) 请为上述材料拟定一个标题。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据地图可知,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遗址主要分布在大河流域。在当时的条件下,大河流域水利资源丰富,土壤肥沃,适合农业生产,为原始农耕提供了条件。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地图的颁布特点,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我国原始人的分布。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我国原始人生活的地区和特点等。
2.【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化石是研究远古人类历史的重要依据,考古发现的灰烬、烧石和烧骨,是研究北京人用火情况的第一手材料,最能支持题干的观点,B项正确;《韩非子》关于远古时代的记述、《山海经》远古时代的神话传说和历史研究者的推测和论述文章都不是直接证据,属于第二手材料,排除AC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北京人,知道化石是研究远古人类历史的重要依据。
本题考查北京人,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3.【答案】D
【解析】半地穴式建筑是新石器时代生活在北方地区的远古人类的主要房屋建筑形式。大河村落遗址属于仰韶文化,仰韶文化属于新石器时代,大河村落遗址位于河南郑州,属于北方,故大河村落遗址房屋建筑形式是半地穴式建筑。生活在旧石器时代的远古人类住山洞,排除A;宫殿一般是部落联盟首领或君主居住的,不是普通房屋建筑形式,排除B;干栏式建筑是新石器时代生活在南方地区的远古人类的主要房屋建筑形式,大河村落遗址位于北方,排除C。
故选:D。
本题考查大河村落遗址,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大河村落遗址,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4.【答案】B
【解析】司马迁著《史记》时,游历各地常常遇到人们传颂黄帝的事迹。由此,他从文献中“择其言尤雅者”编成黄帝的事迹列于本纪之首。这一撰述过程表明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真实的历史。生活在西汉汉武帝时期的史学家司马迁所写的《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实,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故选:B。
本题考查传说与史实的关系。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真实的历史。
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5.【答案】C
【解析】分析歌谣可知,描述了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夏朝是第一个奴隶制王朝,禹死后,启继承父位,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①③是正确的选项;夏朝是奴隶制王朝,不是封建社会,排除②。
故选:C。
本题考查了夏朝的建立,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解答本题关键是通过问题分析,明确考查的知识点是夏朝的建立,运用所学,具体分析作答。
6.【答案】B
【解析】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率军在牧野大战中打败商军,商朝灭亡,周朝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历史上称为西周。故“利簋”可以用来印证武王伐纣,B符合题意;同时可排除与此无关的ACD。
故选:B。
本题考查西周的建立,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西周的建立,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7.【答案】A
【解析】图表括号中注明的文字信息为“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是根据血缘关系的亲疏而形成的宗法等级。因此周天子将“周公”等同姓子弟分封于各地,使他们成为各领一方的诸侯,体现了“分封制”。
故选:A。
本题以周代世系略图为切入点,考查的是分封制。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分封制想相关知识点。
8.【答案】A
【解析】A.据材料“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及推广,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故A正确。
B.材料未涉及春秋战国时期制度变革的信息,排除B。
C.材料未涉及春秋战国时期文化传承的信息,排除C。
D.材料未涉及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的现象,排除D。
故选:A。
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及推广的相关史实,理解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作用。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准确解读材料主旨的能力,识记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及推广的相关史实,理解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作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9.【答案】B
【解析】据图片信息可知,四川三星堆遗址和河南洛阳二里头遗址所出土的文物虽然各具特点,但具有高度的相似性,这体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故选择B。材料没有文字的相关描述,无法推断出文字发展的程度。排除A。皇帝制度是在秦朝的时候确立的,与材料的时间不相符,排除C。远古传说不一定真实可信,有很多虚构夸张的成分,故排除D。
故选:B。
本题考查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和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的相关知识,掌握中国早期文明的特点。
注意对图片的分析,掌握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和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的相关知识。
10.【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商鞅变法时期秦国实行的是重农抑商的政策,奖励耕战及“燔诗书而明法令”。故②创办手工作坊,从事工商业活动不可能;“四书五经”是宋代以后才成为官方教科书,所以④与题意不符。故①③符合题意。
故选:C。
本题考查是商鞅变法。本题的核心信息是“平民能够提高自身社会政治地位的途径”再结合所学的商鞅变法的内容分析即可。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11.【答案】D
【解析】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岷江流域主持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它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组成,它是一项综合性的(防洪、灌溉)工程,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田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至今仍然发挥着分洪、灌溉和运输的作用。两千多年来,一直造福人民。D符合题意,ABC与材料“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不符,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了都江堰。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了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都江堰的李冰修筑修筑时间、地点、作用。
12.【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理念源于我国古代的道家思想。道家创始人老子认为,万物运行都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该顺应自然,A项道家思想正确;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核心是“仁”,提出“仁者爱人”,即要有爱心和同情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排除B项;墨家主张“兼爱”、“非攻”,排除C项;法家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依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道家思想的主张。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掌握道家思想的主张和影响。
13.【答案】B
【解析】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时,遇雨误期,按秦律误期当斩,陈胜吴广斩木为兵、揭竿而起,陈胜高呼“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在大泽乡起义,起义军攻下陈,建立了张楚政权。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故选:B。
本题考查陈胜吴广起义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
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的相关史实。
14.【答案】C
【解析】据题干并结合所学可知,汉文帝勤俭治国。汉文帝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汉文帝以身作则,在位20多年,生活简朴,宫室、园林以至车骑都没有增加。故C符合题意;题干材料与礼贤下士、善于用人、刚愎自用无关,排除ABD。
故选:C。
本题考查文景之治,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文景之治,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汉文帝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15.【答案】D
【解析】公元前138年,张骞率领随从西出长安,踏上了前往西域的征程。在途中被匈奴抓住。在匈奴的威胁利诱面前,张骞威武不屈,“持汉节不失”。他始终不忘使命,在被扣留10余年之后,寻机逃脱,继续西行,历尽艰难到达大月氏。但大月氏西迁已久,安居乐业,不愿再与匈奴打仗,张骞只好返回。归途中他又被匈奴抓住,扣留了1年多才得以逃出,回到阔别13年之久的长安。张骞把在西域各国的见闻,以及各国想与汉朝往来的愿望,向汉武帝进行汇报,使汉朝了解到西域的具体情况。故D符合题意;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张骞通西域,与卫青北击匈奴无关,排除A;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张骞通西域,与班超出使西域无关,排除B;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张骞通西域,与甘英出使大秦无关,排除C。
故选:D。
本题考查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张骞通西域。
16.【答案】A
【解析】观察图片可知,图片中分别是秦朝的半两钱和汉武帝时期发行的五铢钱,秦始皇下令废除六国的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这样改变了以往币制混乱的状况,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两者所起的相同历史作用是: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管理,A项正确;这两种货币风格与春秋战国时期有所不同,排除B项;半两钱和五铢钱币外形相似,货币种类多样化不利于经济交流,统一货币是为了加强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区经济交流,排除C项;秦汉时期主要发展农业,适应商业贸易繁荣的形势说法不对,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货币,关键是对图片的解读。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分析能力,掌握中国古代的货币相关知识。
17.【答案】A
【解析】据题干并结合所学可知,东汉末年,极度苦难的人民需要寻找精神上的寄托,为道教的兴起提供了土壤。故A符合题意;题干材料与道教的教义、派别、传播方式无关,排除BCD。
故选:A。
本题考查道教的兴起,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道教的兴起,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道教兴起的背景、时间、教义和影响。
18.【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在西汉汉武帝时期,司马迁曾遭到关押,又受到酷刑,而他在命运的灾难面前却坚韧不拔地写出了《史记》,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约3000年的史事,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这种精神对我们的教育意义是坚定理想信念,失志不渝,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CD不符材料的内容,不能从材料中得出,排除。
故选:B。
本题以司马迁曾遭到关押,又受到酷刑,而他在命运的灾难面前却坚韧不拔地写出历史巨著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司马迁这种精神对我们的教育意义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识记司马迁的相关史实。
19.【答案】C
【解析】东汉末年,张仲景收集了许多民间药方,写成了《伤寒杂病论》,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他还提出了“治未病”理论,提倡预防疾病。他医术高明,医德高尚,后世尊称他为“医圣”。C项正确;《黄帝内经》为古代医家托轩辕黄帝名之作,为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创作,一般认为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A项;《伤寒论》是古代汉医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阐述外感病治疗规律的专著。全书10卷,东汉张仲景撰于公元3世纪初。张仲景原著《伤寒杂病论》,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伤寒论》,另一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名为《金匮要略方论》,排除B项;《麻沸散》与华佗有关,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伤寒杂病论》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张仲景的相关史实。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张仲景的医学成就的相关史实。
20.【答案】C
【解析】三国鼎立创造了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三国均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发展经济,促进生产。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分裂割据逐步走向统一的发展过程,为此后走向统一奠定了基础。故C符合题意;三国鼎立结束了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实现了局部统一,排除A;三国鼎立结束了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实现了局部统一,为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排除B;三国时期,三国均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发展经济,促进生产,排除D。
故选:C。
本题考查三国鼎立,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三国鼎立,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三国鼎立为此后走向统一奠定了基础。
21.【答案】C
【解析】据图片《汉族妇女制作蒸馍胡饼砖画》《北方各族人民采桑图壁画》可知,汉人学会制作蒸馍胡饼,北方人民学会采桑养蚕。说明汉人学习胡人的生活习俗,胡人学习汉人的生产、生活习俗,相互交融,体现了民族交融。C符合题意,题干图片与军阀割据、社会变革、封邦建国无关,排除ABD。
故选:C。
本题考查北方民族大交融,知道图片体现了民族交融。
本题考查北方民族大交融,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22.【答案】B
【解析】图表反映的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政权分立,出现了三国、东晋、南北朝等割据政权。北方出现民族大交融。为躲避北方战乱,北方人大量南迁,促进了民族交融。故B符合题意;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是秦汉时期的时代特征,排除A;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是史前时期的时代特征,排除C;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是夏商周时期的时代特征,排除D。
故选:B。
本题考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
23.【答案】A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晋王羲之集书法之大成,写出的字或端秀清新或“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的代表作《兰亭集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王羲之被后人称为“书圣”。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北朝贾思勰撰写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是世界农学史上的名著;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丰富了中国文化。A史实与结论都正确,选项A符合题意。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东晋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北朝贾思勰撰写的《齐民要术》、佛教传入中国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史实与结论的正确对应的相关史实。
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东晋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北朝贾思勰撰写的《齐民要术》、佛教传入中国的相关史实。
24.【答案】C
【解析】佛教是从古印度传入我国的,云冈石窟体现了佛教文化与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融合。起源于古印度的佛教在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它宣扬生死轮回,因果报应,今生如果能忍受苦难,虔诚信佛,来世就可以得到幸福,因有利于对人民的统治,受到封建统治者的提供和扶植。
故选:C。
本题考查了佛教建筑。佛教起源于古印度。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起源于古印度的佛教在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
25.【答案】【小题1】郡县制;法家。
【小题2】面临诸侯王势力,威胁中央;实行“推恩令”。
【小题3】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有利于思想统一,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大一统。
【小题4】巩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
【解析】本题考查秦汉时期巩固统一的措施、推恩令、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等相关史实,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秦汉时期巩固统一的措施、推恩令、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等相关史实。
26.【答案】【小题1】春秋战国时期。
【小题2】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统一文字;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小题3】新疆地区;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小题4】弱化胡汉观念,促进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
【小题5】民族交融与巩固统一。
【解析】本题考查炎帝和黄帝、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西域都护府、北魏孝文帝改革等相关史实,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炎帝和黄帝、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西域都护府、北魏孝文帝改革等相关史实。
27.【答案】【小题1】北方地区(黄河流域);不平衡(或黄河流域及西南成都平原较发达,长江以南的广大南方地区则相对落后)。
【小题2】躲避战祸。
【小题3】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小题4】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农业生产技术也有了很大的改进。南方的手工业也有了快速的进步,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交流和城市的繁荣。
【小题5】人口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本题考查人口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等相关史实,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人口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等相关史实。
史实
结论
A
东晋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B
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
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百年
C
北朝贾思勰撰写的《齐民要术》
是一部综合性的地理学著作
D
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
丰富了中国文化
鲜卑姓
改为汉姓
鲜卑姓
改为汉姓
拓跋
元
步六孤
陆
拔拔
长孙
贺兰
贺
达奚
奚
独孤
刘
乙旃
叔孙
勿悦于
于
丘穆陵
穆
尉迟
尉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九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问答题,材料解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八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含解析),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七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v,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解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