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专题--常见文言虚词
展开18个文言虚词小故事练习
练习一
一、而
兵者,危道也。须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1而( )二螯,否则,何以胜?故冯婉贞曰:“诸君2而( )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氏虽小,然青,取之于蓝3而( )青于蓝,更胜其父。婉贞博学4而( )日参省乎己,非只效书生终日5而( )思也。三思6而( )后行,故有抗敌之大捷。非7而( )所谓小女子也,乃巾帼英杰8而( )。
【答案】 1、 连词,并列关系; 2、 连词,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 3、 连词,转折关系,可译为然而; 4、 连词,递进关系;5、 连词,修饰关系;6、 连词,承接关系;7、 代词,同“尔”,可译为你;8、 语气助词,放在句末,表示劝告或感叹语气,可译为“吧”“啊”
【译文】兵法,(是一门讲究)变幻莫测的学问,(并且)需要齐心协力。螃蟹有六条腿和两个钳子,(但是)(它是)(一种)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无法藏身的动物,更何况是兵法呢?所以冯宛贞说:“大家如果有抗敌的想法,看我的马头(就)可以了。”宛贞,你的父亲就是一位英雄豪杰,但是(你)(就像)靛青,从兰草中提取却比兰草的颜色更深。宛贞博学多才而且每天反省自己的言行,不知效仿读书人整天地枯坐思考啊。大家回应她。不久,宛贞率领众少年穿戴好服装出来,果然大获全胜。众人都赞叹:宛贞,(只是)小女子罢了:她的行为,却是巾帼豪杰啊。
二、何
“徐公1何( )能及君也”本谬也,懂其理者,2何( )可胜道也哉?然其妻如此言者,3何( )也?其所据4何( )为?原其理,当为爱之深也。可见,情之误,5何( )其大也!然6何( )人能忘情耶?7何( )以除此弊,望君以良策教我,8何( )如?
【答案】1、 疑问代词,可译为怎么;2、 疑问代词,可译为怎么;3、 疑问代词,可译为为什么;4、 疑问代词,可译为什么;5、 副词,可译为多么;6、 疑问代词,可译为什么;7、 可译为凭什么;8、 可译为怎么样
【译文】“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这样说)本来是错误的,但他的妻子这样说,为什么呢?她依据什么(才这样说)呢?推究其中的道理,(是)爱自己的老公很深啊。哎,感情造成的谬误多么大啊!但是什么人能够忘情呢?拿什么消除这种弊端,希望您能教给我(一个)好办法,怎么样?
三、乎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1乎( )?然吾曾见一人,其家世代捕蛇,已多人死2乎( )是,然其仍从此业,吾问其故,其曰:“以此可塞赋敛。”可见,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3乎( )!而王胡为4乎( )如此好乐?若恢恢5乎( )王于理事必有余,则王之所为,宜也。臣之驽顿,所言多谬,王能谅之6乎( )?
【答案】1、 助词,测度语气,可译为吧;2、 相当于“于”;3、 助词,感叹语气,可译为啊、呀;4、 助词,用在句中表停顿;5、 助词,词尾,不译;5、 句末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
【译文】大王喜欢音乐太投入了,那么齐国治理得(也)差不多了吧。但是我曾经看到一个人,他家世代捕蛇,有多人死在这件事上,却仍然做这件事不停下来,问他原因,(他)说:“(捕蛇)可以应付赋税啊。”哎,赋税的危害真是比毒蛇还厉害啊!然而大王您为什么还如此沉溺于音乐呢?如果大王在治理国事上专心致志,一定会游刃有余的,(这样的话)大王的作为真是比耽溺于音乐强百倍啊。为臣愚钝,所说的话难免有误,大王能原谅我吗?
四、乃
尝闻放翁志节,毕现《示儿》,1乃( )读之。至“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望告2乃( )翁”一句,大为感佩,其真3乃( )忠贞之士也!然亦有人不齿,4乃( )曰:“此徒沽名耳。”众人质之以理,其辞穷,5乃( )不得已而谢。
【答案】1、 副词,表承接,可译为于是;2、 代词,可译为你的;3、 副词,相当于是;4、 副词,可译为竟然,却;5、 副词,可译为才
【译文】曾经听说陆放翁的节操气节,全都表现在《示儿》这首诗里,于是读了读它。读到“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句,深深地受到感动并佩服他,(陆放翁)(真是)忠诚正直的臣子啊!然而也有人瞧不起他,竟然说;“这只是沽名钓誉罢了。”大家向他询问道理,他无话可说,才不得不道歉。推究他说的话,恐怕是炒作来抬高自己(的名气)吧。
五、其
人言,蔺相如徒以1其( )口舌之功垂于竹帛,以吾观之,则非徒口舌耳。相如观秦王无意偿赵城,则却立睨柱,秦王恐2其( )破璧,遂许之斋戒,因得以完璧归赵,3其( )仅口舌哉?若与庸人议之,其必曰:“吾4其( )与之.”焉敢如此?
归国,将相失和。途遇廉颇,即转退避,当5其( )时,何人能如此?门客询以因,相如则言:“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观古今英杰之所为,6其( )皆出于此乎?故吾以为,汝7其( )勿以他人之言为训。
且吾意相如之才,罕有其匹,古今英杰仅8其( )一二。9其( )是耶,其非耶?10其( )若是,则虽见霰雪纷11其( )无垠,亦无恨矣,吾亦无有“悔12( )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之憾了。
【答案】1、代词,可译为他;2、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可译为他;3、副词,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难道;4、副词,表示商量语气,可译为还是;5、指示代词,可译为那;6、副词,表示推测语气,可译为大概;7、副词,表示祈使语气,可译为一定;8、代词,可译为其中;9、连词,表示选择关系,可译为是……还是;10、连词,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11、助词,补足音节,可译为不译;12、代词,可译为我,自己
【译文】狐狸对狼说:“羊肉真鲜美啊!”您如果想尝一尝,叼来其中的一只吃掉它,就能够一饱自己的口福了。狼说:“那如何对付猛犬呢?”狐狸就到猛犬那里离间说:“羊好多次说你坏话,他们说的话不堪入耳,您却一点不生气,是没听到呢,还是害怕主人呢?等到他们嬉戏打闹的时候,我想为您把这耻辱全部洗刷掉。希望您答应我!”猛犬笑着说:“想要给他加上罪名,难道还怕没有借口吗?”猛犬于是明白了狐狸的野心,知道守护羊群的道路很漫长,守护羊群更加谨慎。狐狸与狼就离开了。
六、且
“存者1且( )偷生,死者长已矣”,此岂石壕一地,唐王朝尽然耳。若此,帝尚每日声歌,2且( )委政非人。则李唐3且( )亡,必矣。于斯世,河水清4且( )涟矣,尚可,朝中人若如此,则必危。纵有“死5且( )不避,卮酒安足辞”之豪气,无用武之地,亦有何用?
【答案】1、 副词,可译为 暂且;2、 连词,可译为 递进,并且;3、 副词,可译为 将要;4、 连词,可译为 并列;5、 连词,可译为 尚且
【译文】“活着的人姑且苟活着吧,死去的人就永远逝去了。”这难道只是石壕一个地方的现象吗?中晚唐王朝全都这样啊。(国家治理得都)像这个样子(了),皇帝仍然每天玩乐,而且把朝政委托给奸佞的人,因此李唐将要灭亡,(是)一定的了。再说有志之士就像河水那样清澈见底,在这样的世道上就没有入仕做官报效国家的道路了。纵使他有“连死都不躲避,一杯酒怎么值得拒绝”的勇气,(却)没有用武之地,又有什么用呢?
练习二
七、若
“1若( )为化得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奇哉2若( )人之思,3若( )天惊石破,花开铁树,非4若( )等凡人可及也,吾亦如此。恐吾辈但堪为其鱼之一鳞5若( )龙之一爪也。6若( )夫常人思乡,常望月怀远,登高作赋,至若柳子厚则不然,以超人之思,抒难抑之情,绝矣。
【答案】1、连词,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2、代词,可译为这样,这,如此;3、动词,可译为像,如,及;4、代词,可译为你;5、连词,选择关系,可译为或、或者;6、表意思他转,放在一段或另一层意思的开头
【译文】“如果能够化身为千亿个自我,那就散到那无数的山峰上眺望故乡。”(真是)奇妙啊!这个人的想象,(就)像石破天惊,铁树开花一样,并不是你们这些平常的人能够赶得上的。我也是这样。恐怕我们这些人只能够作鱼的一片鳞龙的一只爪了。至于一般人思念家乡,常常是眺望明月怀念远方,(或者)登上高处吟诗作赋,至于柳子厚就不这样,(他)凭借超过一般人的思路,抒发难以抑制的感情,绝了。
八、所
“吾1所( )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蔺相如此言,足使之为天下2所( )钦。以其3所( )居位,能如此,岂他人可及?察其言,观其行,可见其4所( )言非伪饰耳。与之相伯仲者,信陵君也,其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5所( )过之时,前访朱亥,其度岂常人哉?此二人皆6所( )以教人向上者也。
【答案】1、可译为……的原因;2、表示被动;3、“所+动词”后面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作用;4、“所+动词”构成所字结构;5、“所+动词”构成所字结构; 6、可译为用来……,靠他来……,……的方法(途径、手段)
【译文】“我这样做的缘故,(是)把国家的危机放在前面而把一己的私怨放在后面。”蔺相如的这句话,值得使他被天下人钦佩。凭借他所居的官位,能够这样说这样做,难道是别人能比得上的吗?仔细研究他的言行,就知道他并不是凭此沽名钓誉了。与他不相上下的人,是信陵君。侯生在大庭广众之间,不应该有过访(朋友)的事情的时候,前去拜访朱亥,(而信陵君始终面不更色),这气度难道是一般人吗?这两个人都是教人向上的榜样啊。
九、为
“天行有常,不1为( )尧存,不为桀亡。”此2为( )至理,当3为( )世人言之,切勿使之4为( )巫所惑。巫者,以诡5为( )业,其所6为( )皆7为( )利也。故8为( )其来也,即斥之以此理,彰其用心。9为( )天下除残去秽,乃吾辈本分,何辞10为( )?
【答案】1、介词,可译为因为;2、动词,可译为是;3、介词,可译为对、向;4、介词,可译为被;5、动词,可译为作为;6、动词,可译为做;7、介词,可译为为了; 8、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9、介词,可译为替;10、句末语助,可译为呢
【译文】“上天的运行有一定的规律,不会因为圣君尧就存在,也不会因为暴君桀就灭亡了。”这是真理,应当对世人说说它,千万不要让他们被巫师迷惑。巫师,拿骗人当职业,他所做的事情都是为了利益。所以当他来到的时候,就用这个道理斥责他,揭露他的用心。替社会清除坏的风气习俗,(这是)我们的分内之事,为何推辞拒绝呢?
十、焉
崤之战,秦军过崤山之间,见峭峭1焉( ),狭狭焉,未料及有伏2焉( ),山上大石纷落,但大呼“且3焉( )置土石”,别无他法,故致大败。于是余有叹4焉( ),骄而轻敌,5焉( )能不败?如此,纵万军于之何加6焉( )?但以其人之傲,若斥7焉( ),则必无颜世上矣。
【答案】1、形容词词尾,可译为……的样子;2、兼词,“于”+“是”或“之”,可译为“在这里”;3、兼词,“于”+“何”,可译为在哪里;4、句末语气助词,不译;5、疑问代词,可译为怎么;6、句末语助,可译为呢;7、代词,可译为他们
【译文】秦军路过崤山,看到那里山势陡峭狭窄,没有料到晋国在那里设有埋伏,将士们虽然全力拼搏,无奈进退两难,不久,差不多都战死了,所以导致大败。对这件事我很有感慨,如此骄傲轻敌,怎么能不打败仗?(即使)千军万马对他们又有什么益处呢?就因为他们骄傲,斥责他们,他们一定没脸在世上活着了。
十一、也
“师道之不传1也( )久矣,汝何以能复之2也( )?”“吾将劝勉督责以行之3也( )。”“汝之言,金玉4也( )。汝之心胸,吾辈何能及5也( )!”
【答案】1、助词,句中表停顿,舒缓语气;2、句末语助,表疑问语气;3、句末语助,表肯定语气;4、句末语助,表判断语气;5、句末语助,表感叹语气
【译文】“从师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你凭什么能恢复它呢?”“我将劝勉并监督(大家和我一起)来践行它。”“你的话,如同金玉;你的心胸,我们怎么能比得上啊!”
十二、以
“秉烛夜游,良有1以( )也。”若2以( )己美于潘安,则出无伤;否则,3以( )如吾之容现于当衢,则恐惊人。故自当4以( )书卷为伴,弃夷5以( )近则随众而游,险以远则独不敢至之怯,慕“凌九霄6以( )闹天宫”之勇,从而可醉乎“木欣欣7以( )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之美……
畅游书海8以( )极夫天地之乐,如此,9以( )帝位予我,亦弃之也,岂10以( )一冕之故而弃心神之逸?11以( )吾有如此之意,故方能长享逸乐。
吾虽12以( )康熙六年至京师,然终未13以( )权贵交,14以( )上乃吾心之剖白,希汝能察之,故不必有“贤不见用,忠不见15以( )”之叹。
【答案】1、名词,可译为原因;2、动词,可译为认为;3、介词,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依据的工具、方法馺其他,可译为凭借;4、介词,可译为把;5、连词,相当于而,表并列或递进关系;6、连词,相当于而,表承接关系;7、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8、连词,表目的关系,可译为“来”;9、介词,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10、介词,可译为因;11、连词,表原因,可译为“因为”;12、介词,可译为在;13、介词,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跟、和;14、连词,表界限或范围;15、动词,可译为用
【译文】“古代的人秉烛夜游,的确是有原因的啊。”如果认为自己比潘安还英俊潇洒,那么出来走走也没什么妨碍;否则,凭借我这幅面容出现在街市上,就恐怕要吓到人了。所以我自己应当把书卷作为伙伴,消除掉因为危险而遥远就不敢到达的怯懦,仰慕“拿着火把进入深穴(探险)”的勇气,陶醉在“树木欣欣向荣,泉水缓缓流动”的美景之中……畅游于书海之中来穷极那天地之间的快乐,像这样,(即使)把皇帝的位子给我,我也会弃之不顾的,难道(我会)因为一顶皇冠的缘故就抛弃精神的悠然闲逸吗?(正)因为我有这样的志向,所以才能够长久地享受闲逸和快乐。我虽然在康熙六年(就)到京城(了),但是始终没有跟权贵交往。以上就是我内心的表白,希望你能体察,因此没必要有“忠臣贤能之人不被任用”的感叹。
练习三
十三、因
1( )因能授官,不以门第取人,且不2因( )旧制,此乃曹操成大业之3因( )。其常4因( )人不备,袭取之,如乌巢焚粮。此一役,动摇袁绍军心,5因( )乘势击破之,成官渡大捷。此亦6因( )许攸之力而得,此正如7因( )枯木变为荣木也。途经绍墓,其尚8因( )众人至前拜祭。其量岂常人可比?9因( )此其得众人之心,以一天下。10因( )其有非常之量,故能就非凡之业。
【答案】1、 介词,可译为根据;2、 动词,可译为沿袭;3、 名词,可译为原因;4、 介词,可译为趁着;5、 副或连,可译为于是;6、 介词,可译为凭借;7、 介词,可译为经由;8、 介词,可译为通过,经过;9、 介词,可译为因为;10、连词,可译为因为
【译文】根据才能授予官职,不依据出身高低录用人才,而且不沿袭旧制度,这就是曹操成就大业的原因。他常常趁敌人没有准备,突袭击败他们,例如乌巢火烧粮草。这一次战役,动摇了袁绍的军心,于是就趁着有理的时机打败了袁绍,取得官渡一战的大胜。这一战的胜利也是凭借许攸的帮助而取得的。后来曹操路过袁绍的坟墓,通过守墓人来到坟前拜祭他。这气量难道是一般人能比的?因为这些他得到大家的拥戴,从而统一天下。因为曹操有非同一般的胸怀气量,所以他能够成就非凡的事业。
十四、于
“黄鸟1于( )飞,差池其羽”,何其美也。然2于( )吾等,则久别矣。自十年前偶见之,3于( )今已十载,未睹其姿。今造林还草,生态渐复,黄鸟复见,其鸣之美则倍4于( )昔。吾乡之美已闻5于( )四方。世人皆欲老6于( )吾乡,此乃多人言7于( )我也,非吾杜撰耳。8于( )是吾等畅饮抒怀,陶然醉9于( )是,不亦乐乎?
【答案】1、 助词,动词词头;2、 介词,表示对象,可译为对于;3、 介词,可译为到;4、 介词,表示比较,可译为比;5、 介词,表示被动,可译为被;6、 介词,表示方位,可译为“在”;7、 介词,表示对象,可译为“对”或“向”;8、 同现代汉语,可译为“于是”; 9、 于:介词,可译为在;是:代词,可译为这
【译文】“黄雀缓缓地飞,美丽的翅膀参差翩然”,多么美好啊。然而对于我们来说,是长久没有看到的了。自从十年前偶而见过一次,到如今已经十年,没有看到它们的身影。如今造林还草,生态渐渐恢复,黄鸟又可以见到了,它的鸣叫比以前美一倍。我们乡的美已经闻名于四方。世界上的人都想在我们这里养老,这是好多人对我说的,不是我杜撰的。在这时候我们畅饮几杯酒来抒发情怀,陶醉在这里,不是很好吗?
十五、与
朝过夕改,君子1与( )之,吾亦赞同。今将他人2与( )之璧上交,足见其悔过之意,何其坚3与( )!其4与( )吾等之约,当亦守之。以吾等之力,寇尚难5与( )也,应使众6与( )其事,7与( )慷慨之君子,离奸佞之小人,事乃成。且其雄才伟略,天下无双,若其助寇而不我8与( ),如之奈何?若弃之,此城能为我有9与( )?
【答案】1、动词,可译为赞许;2、动词,可译为给予;3、句末语气助词,表感叹;4、介词,可译为和;5、动词,可译为对付;6、动词,可译为参与;7、动词,可译为结交;8、动词,可译为帮助;9、句末语气助词,表疑问
【译文】(一个人如果)在早上犯了过错到晚上就能改正,(那么)君子就会赞许他,我也赞同。但是,现代人与古人谁更有智慧,(对此)朝廷与百姓的认识,相差很大。治理国家的人,亲近清正廉明的彬彬君子,远离奸邪而善于谄媚的小人,(凡事)以身作则亲身实践,事业才会成功。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惠及外邦,但却不能到达本国百姓那里,(这)唯独是为什么呢?我们给您提建议,又害怕您跟我们算账啊。
十六、则
“此1则( )岳阳楼之大观也”,道出岳阳楼之美,美2则( )美矣,然岳阳楼之闻名,非徒借此也;若如此,3则( )天下如岳阳楼者多矣,何独显其名?只因范希文应邀作赋,文播寰宇,于是岳阳楼4则( )天下名扬。
当世之风,位卑5则( )足羞,官盛则近谀,范氏6则( )不然,高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之调。友人被贬,未别离去,众人避之惟恐不及;及其得知,赶至河边,7则( )友人已在舟中矣,足见其性情之笃。
【答案】1、主谓之间,起强调、确认作用,可译为“就是”,“是”; 2、连词,表让步关系,可译为“倒是”;3、连词,假设,用在后一句句首,表示叙述的事、理中是一种假设或推断,可译为“那么”“那就”“就”;4、连词,表承接,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或事理上的紧密联系,可译为“就”“便”;5、连词,并列,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中,表示各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 6、连词,转折,可译为却;7、连词,表承接,第一件事不发生在第二件事之前,只是有了第一件事之后才发生第二件事,译为“原来是”“原来已经”
【译文】“这就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观啊”,(这句话)说出了岳阳楼的壮美,但是岳阳楼名满天下,并非只凭借这个;如果这样,那么普天之下像岳阳楼的(建筑)多了,为什么只有岳阳楼天下闻名呢?范希文如果不应邀作赋,文章散布天下,岳阳楼能名闻天下吗?当今的风气,与地位低的人交往就认为这是值得羞耻的事情,遇到官职高的就追随着阿谀奉承。范希文却不是这样,高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调子。(他的)朋友被贬官,大家躲避他都恐怕来不及。等到(他)知道了,急忙追赶到河边,朋友已经在船上了,可见他性情的忠厚。
十七、者
李白1者( ),诗仙也。为当国2者( )所拒,遂游于此山。今3者( ),山中与幽人对酌,乃一浇其心中块垒也。力士脱靴,国忠捧墨,诗讽杨妃,此数4者( )乃其得罪之源,亦其个性之抒扬,故虽仕途失意,仍不辍伟志,发之于诗,其诗传于后世5者( )不可胜计,遂就其万世英名。
【答案】1、放在一个词或短语的后边,起提顿作用,不译; 2、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指称上文所说的人、事、物,译为“的人”“的事”“的东西”“的想法”“的做法”;3、放在时间词之后,起语气助词作用,不译;4、放在数词之后,可译为“个”“样”之类;5、助词,定语后置标志。
【译文】李白,是诗仙啊。被统治者拒之门外,就在这座山中游赏。如今,(他)在山中与远离尘嚣的人对饮,是(为了)抒发心中的郁结之情啊。让高力士为他脱靴,让杨国忠为他捧墨,写诗讽刺杨贵妃,这几件事是他得罪统治者的根源,也是他个性张扬的表现。所以他虽然仕途上不如意,却仍然不放弃伟大的志向,(并)在诗歌里抒发出来,他流传后世的诗篇不可计数,于是成就了他万世英名。
之
一僧欲1之( )南海,询于唐僧,唐僧不2之( )应。久3之( ),此僧以箪食瓢饮4之( )助至南海,夸5之( )于唐僧:“此何难6( )之有?”唐僧曰:“汝7之( )百折不挠,实可钦佩。然汝8之( )言亦过矣,君将骄而笑9之( )乎?”
【答案】1、动词,可译为到、往;2、代词,可译为他;3、助词,调节音节,用在时间词后,不译;4、指示代词,可译为这样;5、代词,可译为这件事;6、助词,宾语前置标志,不译;7、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8、结构助词,可译为的;9、人称代词,可译为我
【译文】一个僧人想要去南海,向唐僧询问(打算邀请他同去),过了很久,唐僧也不回应他。是独自去呢,还是等待(唐僧答应他一起去)呢?均衡了一下这两个想法,这个僧人凭借着很简陋的条件到达了南海,(回来后)向唐僧夸耀说:“这件事有什么困难的呢?”唐僧说:“你百折不挠的精神的确值得钦佩。但是你的话也有些过分了吧,你要骄傲地笑话我吗?”
练习四(教材回扣)
1.对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②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③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④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⑤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⑥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⑧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⑨履至尊而制六合 ⑩而母立于兹
A.①⑩/②④/③⑤/⑥/⑦/⑧⑨
B.①⑩/②④/③⑤/⑦/⑥⑧⑨
C.①⑩/②④⑧/③⑤/⑦/⑥⑨
D.①⑩/②④/③⑤⑦/⑥/⑧⑨
2.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eq \b\lc\{\rc\ (\a\vs4\al\c1(月出于东山之上,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B.eq \b\lc\{\rc\ (\a\vs4\al\c1(虽无丝竹管弦之盛,虽一毫而莫取))
C.eq \b\lc\{\rc\ (\a\vs4\al\c1(而今安在哉,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D.eq \b\lc\{\rc\ (\a\vs4\al\c1(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3.对下列句子中“乎”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②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
③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④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eq \b\lc\{\rc\ (\a\vs4\al\c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B.eq \b\lc\{\rc\ (\a\vs4\al\c1(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而翁归,自与汝复算尔))
C.eq \b\lc\{\rc\ (\a\vs4\al\c1(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D.eq \b\lc\{\rc\ (\a\vs4\al\c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犹且从师而问焉))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eq \b\lc\{\rc\ (\a\vs4\al\c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自古贤人,未有及公子者也))
B.eq \b\lc\{\rc\ (\a\vs4\al\c1(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十娘因见鸨儿贪财无义,久有从良之志))
C.eq \b\lc\{\rc\ (\a\vs4\al\c1(妇啼一何苦,豫州今欲何至))
D.eq \b\lc\{\rc\ (\a\vs4\al\c1(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eq \b\lc\{\rc\ (\a\vs4\al\c1(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B.eq \b\lc\{\rc\ (\a\vs4\al\c1(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若属皆且为所虏))
C.eq \b\lc\{\rc\ (\a\vs4\al\c1(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D.eq \b\lc\{\rc\ (\a\vs4\al\c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夫晋,何厌之有))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eq \b\lc\{\rc\ (\a\vs4\al\c1(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B.eq \b\lc\{\rc\ (\a\vs4\al\c1(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C.eq \b\lc\{\rc\ (\a\vs4\al\c1(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
D.eq \b\lc\{\rc\ (\a\vs4\al\c1(遽扑之,入石穴中,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8.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1)如今人方为①刀俎,我为②鱼肉,何辞为③
(2)同是被逼迫,君尔④妾亦然⑤
(3)且焉⑥置土石
(4)彼有人焉⑦,未可图也
A.①和②同为动词,是,作为
B.③为介词,何……为,即为何
C.④和⑤同为指示代词,这样
D.⑥和⑦同为兼词,意义不同
1.解析:①⑩代词;②④表并列;③⑤表假设;⑥表修饰;⑦表转折;⑧⑨表承 接。
答案:A
2.解析:D项“以”,因,介词。A项“于”,从,介词/表被动,介词;B项“虽”,虽然,连词/即使,连词;C项“而”,可是,转折连词/因而,因果连词。
答案:D
3.解析:“乎”常见的用法因位置不同而不同:用在句中相当于“于”,作介词;用在形容词后,作词尾;用在句末,表某种语气,作助词。①中相当于“于”“比”的意思,介词;②表疑问语气,助词;③表揣测语气,助词;④作形容词“浩浩”的词尾。
答案:D
4.解析:C项,两个“所”,都是助词,和后面的动词组成所字结构,相当于一个名词,所存,即存在的地方;所欣,即欣喜的地方(景观)。A项,若:连词,表假设,如果/代词,你;B项,与:连词,和/介词,同;D项,焉:兼词,于之,在那里/代词,他(师)。
答案:C
5.解析:D项,两个“则”,都是连词,表顺承,就或那么。A项,也:语气助词,加强判断语气/语气助词,表感叹;B项,因:介词,因为,由于/连词,因为,由于;C项,何:副词,多么/代词,哪里。
答案:D
6.解析:D项,两个“之”,都是结构助词,提前宾语的标志。A项,乃:副词,表条件,才/副词,表判断,为、是;B项,且:连词,尚且/副词,将要;C项,者: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放在主语后,引出原因。
答案:D
7.解析:A项,两个“于”,都是介词,与后边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组成介宾结构,引进时间、地点;B项,以:介词,“用……身份”/介词,因为、由于;C项,为:介词,被/介词,为了;D项,之:代词,代虫/指示代词,这。
答案:A
8.解析:①②动词,是;③固定句式“何……为”,“为”,句末语气助词,相当于“呢”;④⑤代词,这,这样;⑥兼词,在哪里;⑦兼词,相当于“于之”,在那里。
答案:B
练习五(片断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学甫而不为者。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下,天下称为苏门四学士。而庭坚于文章尤长于诗,蜀、江西君子以庭坚配轼,故称“苏黄”。轼为侍从时,举以自代,其词有“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之语,其重之也如此。初,游潛皖山谷寺、石牛洞,乐其林泉之胜,因自号山谷道人云。
(《宋史·黄庭坚传》)
1.下列各组句子中“其”的用法,与“则或咎其欲出者”中“其”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 B.其重之也如此
C.其词有“瑰伟之文……” D.乐其林泉之胜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eq \b\lc\{\rc\ (\a\vs4\al\c1(学甫而不为者,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B.eq \b\lc\{\rc\ (\a\vs4\al\c1(而庭坚于文章尤长于诗,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
C.eq \b\lc\{\rc\ (\a\vs4\al\c1(蜀、江西君子以庭坚配轼,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D.eq \b\lc\{\rc\ (\a\vs4\al\c1(其重之也如此,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3~4题。
郑人游于乡校①,以论执政。然明谓子产②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选自《左传》)
[注] ①乡校:地方学校,又是公众聚会议事的场所。②子产:名公孙侨,字子产,郑国大夫。然明也是郑国大夫。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①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②不知木兰是女郎
③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 ④是吾师也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下列句子中的“于”,与“郑人游于乡校”的“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B.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C.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D.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
三、阅读下面的文段,按要求完成后面的问题。
下面的短文中共有十二个“其”字,并已给它们编上了号码。请你先仔细辨析它们各自的用法和意义,然后将它们的号码分别填入与该“其”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例句后的括号中。
狐谓狼曰:“羊肉其①鲜乎!君其②有意,叼其③一而啖之,得饱其④口福。”狼曰:“其⑤如猛犬何?”狐闻于犬曰:“羊数詈君,其⑥言不堪入耳,君乃无所怒,其⑦无闻邪,其⑧畏主人邪?及其⑨嬉逐,愿为一雪其⑩耻。君其⑪许之!”犬笑曰:“欲加之罪,其⑫无辞乎?”护羊愈谨。狐与狼愤然而去。
5.例句:(1)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 )
(2)此皆言其可目者( )
(3)狼曰:“丈人知其一,未知其二。”( )
(4)以手拂之,其印自落( )
(5)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
(6)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
(7)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
(8)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 )
(9)其皆出于此乎( )
(10)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
(11)其如土石何( )
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问题。
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选自《山海经》)
6.与例句中的“乃”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A.家祭无忘告乃翁 B.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C.此乃勇士也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问题。
项羽已杀卿子冠军①,威震楚国,名闻诸侯。乃遣当阳君②、蒲将军③将卒二万渡河,救钜鹿。战少利,陈余复请兵。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④,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⑤,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⑥,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楚,自烧杀。当是时,楚兵冠⑦诸侯。诸侯军救钜鹿下者十余壁⑧,莫敢纵⑨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⑩,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选自《史记》)
[注] ①卿子冠军,叫宋义,在项梁死后,他曾是楚的上将军(全军总司令);对救赵的态度犹疑,被项羽杀死。②当阳君,就是黥布(也叫英布),后来归了刘邦,被封为淮南王;最后被刘邦杀死。③蒲将军,他与当阳君当时都是项羽的部下。④釜甑,炊具。釜(fǔ),锅。甑(zènɡ),陶制的蒸饭用具。⑤王离,与下文的苏角、涉间,全是章邯的部下。⑥甬道,通道。章邯为了把粮草顺利地运输到前线,筑成一道两边有墙壁拦护的通道。⑦冠(ɡuàn),居第一位。⑧壁,营垒。⑨纵,放出来。⑩辕门,古代军营的大门,把两辆车的车辕对着竖立起来,人从下面进去。
7.指出下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绝其甬道,大破之
(2)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3)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
(4)无不膝行而前
1.解析:A项,代词,代黄庭坚;B项,代词,代苏轼;C项,代词,他的,指苏轼的;D项,指示代词,那。
答案:D
2.解析:A项,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因果;B项,介词,在/介词,比;C项,介词,把/介词,因为;D项,句中语气停顿。
答案:D
参考译文:
黄庭坚的学问文章,是天性生成的,陈师道说他的诗得法于杜甫,学杜甫而又不模仿杜甫的诗。他擅长行书、草书,楷书也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天下称他们为苏门四学士。而黄庭坚在文章方面尤其擅长写诗,四川和江西的有德君子都把黄庭坚配苏轼,并称“苏黄”。苏轼做侍从官时,曾举荐黄庭坚代替自己,推荐词中有“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的话,他看重黄庭坚竟到了这种地步。起初,黄庭坚游潛皖的山谷寺、石牛洞,喜欢该地方林泉优美,于是自号为山谷道人。
3.解析:①④为“这”;②表示判断,“是”;③为“对,正确”。
答案:B
4.解析:D项与例句都解释为“在”;A项为“对”;B、C两项为“比”。
答案:D
参考译文:
郑国人到乡校休闲聚会,议论执政(的得失)。郑国大夫然明对子产说:“把乡校毁了,怎么样?”子产说:“为什么毁掉?人们早晚干完活儿回来到这里聚一下,议论一下施政措施的好坏。那些他们认为好的,我就实行它们;那些他们厌恶的,我就改正它们。这是我们的老师,为什么要毁掉它呢?我听说尽力做好事来减少怨恨,没听说过依权仗势来防止怨恨。(毁掉乡校)难道能很快制止这些议论吗?然而那样做就像堵塞河流一样:河水大决口造成的损害,伤害的人必然很多,(到那时)我是挽救不了的;不如开个小口导流,不如我们听取这些议论后把它当做治病的良药。”
5.解析:例句中的“其”的意义依次是:它的、它、其中的、那、难道、自己的、一定、如果、大概、是……还是、不译。
答案:(1)⑥ (2)⑨ (3)③ (4)⑩ (5)⑫ (6)④ (7)⑪ (8)② (9)① (10)⑦⑧ (11)⑤
参考译文:
狐狸对狼说:“羊肉大概是很鲜美的吧!你如果有这种欲望,不妨从羊群中叼一只来吃,也好一饱你自己的口福。”狼说:“那把凶猛的牧羊犬怎么办呢?”狐狸挑拨牧羊犬说:“羊多次咒骂你,它的话不堪入耳,你却一点也不发火,是没有听到呢,还是害怕主人?等它嬉戏追逐的时候,我愿意为你洗尽那耻辱。你一定要答应这件事!”牧羊犬笑着说:“欲加之罪,难道还找不到理由吗?”牧羊犬保护羊群更加小心谨慎了。狐狸与狼气愤地离开了。
6.解析:例句中“乃”是副词,于是,就;A.代词,你的;B.就;C.判断词“是”;D.副词,竟然。
答案:B
参考译文:
洪水滔天,鲧偷天帝的神土来阻挡洪水,没有等待天帝的命令。天帝派天神祝融在羽山郊外杀了鲧。鲧从肚子里生儿子禹。天帝于是命令大禹最后铺土来安定全国土地。
7.答案:(1)之:代词,秦军 (2)以:连词,来 (3)由是:从此 由,介词,从;是,代词,这 (4)而:连词,表修饰
参考译文:
项羽杀掉卿子冠军宋义,威风震动楚国,声名远扬诸侯。之后,他就派遣当阳君、蒲将军带领二万战士渡过黄河,前去援救钜鹿。当阳君、蒲将军取得的胜利不大,陈余又派人来请求增兵。项羽就率领全军,渡过黄河。过河以后,项羽下令把所有的船只沉没,把锅笼砸烂,把房舍烧毁,只带着三天的粮食,向战士们表明:这一去只有决一死战,没有一点要活着回来的意思。到了前线,就把王离所率领的秦军包围,然后向秦军发起进攻,连着打了好几仗,断绝了秦军输送军粮的通道,终于大败秦军,杀死了苏角,活捉了王离。涉间不投降,自个儿烧死了。这个时候,楚的军队和各个诸侯的军队比较起来,是最为强大的了。前来援救钜鹿的诸侯军,在钜鹿城下扎了十多座营垒,但是,没有一座营垒中的将领敢放出他的战士与秦军交战。到楚军进军秦军的时候,各诸侯军的将领,都站在自己的营墙上瞭望。楚军的战士,没有一个不是以一当十的,他们呼喊冲杀的声音,震天动地,诸侯军的官兵,没有一个不惊恐战栗的。打败秦军以后,项羽召见了各诸侯军的将领。这些将领在进入项羽的辕门的时候,没有一个不是双膝落地、跪着往前爬的,谁也不敢抬头望项羽一眼。从此,项羽才开始做了诸侯的上将军,各个诸侯,都归他统辖。
专题13 常见虚词-高考语文文言文小句突破精练: 这是一份专题13 常见虚词-高考语文文言文小句突破精练,文件包含专题13常见虚词-高考语文文言文小句突破精练教师版docx、专题13常见虚词-高考语文文言文小句突破精练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8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12 关键虚词-高考语文文言文小句突破精练: 这是一份专题12 关键虚词-高考语文文言文小句突破精练,文件包含专题12关键虚词-高考语文文言文小句突破精练教师版docx、专题12关键虚词-高考语文文言文小句突破精练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8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13 常见虚词-2023年高考语文文言文小句突破精练: 这是一份专题13 常见虚词-2023年高考语文文言文小句突破精练,文件包含专题13常见虚词-2023年高考语文文言文小句突破精练学生版docx、专题13常见虚词-2023年高考语文文言文小句突破精练教师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9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