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3页未读,
继续阅读
所属成套资源:2023年中考物理二轮专题复习讲与练(教师版)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2023年中考物理二轮复习讲与练专题18 光学实验(教师版)
展开
模块三 光学
专题03 光学实验
*知识与方法
一、初中物理实验方法
1.控制变量法:在研究物理问题时,某一物理量往往受几个不同因素的影响,为了确定该物理量与各个不同因素之间的关系,就需要控制某些因素,使其固定不变,只研究其中一个因素,看所研究的因素与该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分析思路:找好自变量、因变量和控制变量。
自变量:实验中主动变化的量。
因变量:实验中被动变化的量,一般也是研究目标。
控制变量:除自变量之外其他可能会引起因变量变化的量,需控制不变。
2.转换法:在科学探究中,对于一些看不见、摸不着或者不易观察的现象,通常改用一些非常直观的现象去认识。
3.等效替代法:等效替代法是在保证某种效果(特性和关系)相同的前提下,将实际的、陌生的、复杂的物理问题和物理过程用等效的、简单的、易于研究的物理问题和物理过程代替来研究和处理的方法。
4.科学推理法:以可靠的事实为基础,以真实的实验为原型,通过合理的推理得出结论,深刻地揭示科学规律的本质。
二、探究性实验
1.光的反射实验
(1)器材:平面镜、可折转的纸板、激光笔、量角器、铅笔等。
(2)纸板的作用:
①对光起漫反射的作用,显示光路。(为了显示光路,纸板的表面应粗糙些)
②为了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
(3)操作及结论:
①纸板垂直于镜面放置;
②让激光沿着纸板射到平面镜上,观察另一侧纸板上是否有反射光线;
③将纸板另一侧向后偏折,观察偏折后的纸板上看不到反射光线,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④让激光笔发出的光逆着原来的反射光线射向镜面时,此时的反射光线将沿着OE方向射出,说明光路可逆。
(4)在实验中,多次改变入射角的大小去测量反射角大小的目的是:多次实验总结普遍规律,避免偶然性。
2.平面镜成像特点及实验
(1)器材:带支架的透明薄玻璃板、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火柴、白纸、铅笔、刻度尺、光屏。
(2)实验步骤:
①把一块较薄的玻璃板垂直放在白纸上,作为平面镜;
②在玻璃板的一侧立一支点燃的蜡烛A,透过玻璃板观察蜡烛A 的像;
③把一支完全相同的、未点燃的蜡烛B 放在平面镜的后面并移动位置,从蜡烛A 所在的这一侧观察,直到蜡烛B与蜡烛A 像完全重合,在白纸上标出两个蜡烛的位置;
④改变蜡烛A 到玻璃板的距离,重做几次实验。
⑤撤去玻璃板,用刻度尺量出蜡烛和像到玻璃板的距离,把蜡烛和像的位置连起来,看连线和玻璃板的关系。
(3)结论:
①平面镜成的是正立的虚像;
②平面镜成的像和物体等大;
③像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④像与物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
常考知识点:
①用两个等大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关系;
②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是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③如果用厚玻璃板是会有两个反射面,出现两个像;
④在较暗的环境下进行实验是为了让成像更清晰
⑤玻璃板必须与桌面垂直,否则无论怎样移动蜡烛B,都无法完全和蜡烛A 的像重合;
⑥像不能用光屏接收到,说明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
3.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调等高:F字光源中心、凸透镜的光心、光屏的中心调到同一高度,目的是为了使像成在光屏中央。
常考知识点:
(1)如果F字光源偏上,如何操作能够使成像在光屏中央呢?
① 移动光屏——向上移动
② 移动透镜——向下移动
③ 移动F字光源——向上移动
(2)遮住部分透镜问题
遮住部分透镜后,光屏上还能收到完整的像,但是像的亮度变暗了。
(3)物像移动距离的关系和移动速度的关系
①如果u > v(即u > 2 f 时),物体的移动距离> 像的移动距离,物体的移动速度> 像的移动速度
②如果u < v(即u < 2 f 时,包括f < u < 2 f 和u < f ),物体的移动距离<像的移动距离,物体的移动速度<像的移动速度。
*针对训练
一、单选题
1.(2023秋·湖北武汉·八年级校联考期末)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光的反射规律”,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A.粗糙的硬纸板ENF必须竖直的立在水平镜面上
B.图甲中,如果让光沿着FO方向射到镜面,反射光线将沿着OE方向射出
C.图乙中,将纸板NOF向后折时纸板上看不到反射光线,此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不在同一平面
D.改变入射光线的角度,反射角始终和入射角相等
【答案】C
【解析】A.为了显示光路,粗糙的硬纸板ENF必须竖直的立在水平镜面上,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图甲中,光从EO射入,从OF射出,由光路可逆得,如果让光沿着FO方向射到镜面,反射光线将沿着OE方向射出,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图乙中,当纸板在同一平面上时,能够同时看到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将纸板NOF向后折时纸板上看不到反射光线,说明此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在同一平面,故C错误,符合题意;
D.由实验得,改变入射光线的角度,反射角随入射角的改变而改变,反射角始终和入射角相等,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2023秋·山东泰安·八年级统考期末)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选用的实验器材有:一块薄平板玻璃、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刻度尺和白纸,如图所示。则下列与实验相关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实验过程应在较亮的环境中进行
B.选用薄平板玻璃替代平面镜是为了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C.使用完全相同的蜡烛A、B,目的是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D.将光屏放到像的位置,光屏不能够承接到像
【答案】A
【解析】A.点燃的蜡烛是成像物体,比较亮,环境越暗,蜡烛和环境的对比度越大,蜡烛成像越清晰,为了使像更清晰,应较暗的环境中进行,故A错误,符合题意;
B.使用平面镜时,只能成像,而不能透光,不容易确定像的位置,用薄平板玻璃时,既能成像,又能透光,便于确定出像的位置,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使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用蜡烛B在镜面后移动,直到蜡烛B与A的像重合时,说明像与物大小相等,故其目的是为了便于比较像与物体的大小关系,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因为光屏只能接收实像,不能接收虚像,而平面镜成的虚像,所以将光屏放到像的位置,光屏不能够承接到像,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二、实验题
3.(2023秋·山西吕梁·八年级统考期末)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白色硬纸板EF垂直于平面镜放置,能沿ON折转,ON垂直于平面镜。让入射光贴着纸板EF沿AO射向平面镜上的O点,观察反射光的方向。
(1)实验中纸板的作用是________,将入射光线AO向法线靠近时,看到反射光线OB________(选填“靠近”或“远离”)法线;
(2)纸板EF右侧没有沿ON折转时,能观察到反射光线,有折转时,观察不到反射光,说明光反射时,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法线在_______;
(3)将一束光贴着纸板EF沿BO射到O点,光沿图中的OA方向射出,说明光反射时,光路是______的;
(4)由于光在纸板上发生了________(选填“镜面反射”或“漫反射”),所以从不同方向都可以观察到光在纸板上传播的途径;
(5)实验测得入射角为45°,反射角也为45°,由此得出“光反射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的结论,你认为得出的结论______(选填“合理”或“不合理”),原因是______。
【答案】 见解析 靠近 同一个平面内 可逆 漫反射 不合理 见解析
【解析】(1)[1]在研究光的反射规律时,需要一个白色硬纸板,使光路在纸板上显现出来。
[2]将入射光线AO向法线靠近时,入射角减小,则反射角也随之减小,因此看到反射光线OB靠近法线。
(2)[3]当两块硬纸板在一个平面内时,可以看到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将硬纸板右侧向后折转一个角度后,看不到反射光线,由此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
(3)[4]如果让光沿BO方向入射O点,反射光将沿OA方向射出,这表明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4)[5]纸板表面比较粗糙,光入射到纸板上发生漫反射,从不同方向都可以观察到光在纸板上传播的途径。
(5)[6][7]只进行一次实验,根据一次测量就得出实验结论,实验结论不具有普遍性,为了得出普遍结论,使结论符合客观事实,应改变入射角的大小,进行多次实验。
4.(2023秋·北京·八年级北京二中校考期末)小华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她先将纸板F以ON为轴转动到与纸板E同一平面,使激光笔发出的光束AO沿纸板E照射到平面镜的O点,则在纸板F上可观察到反射光OB。
(1)小华多次改变入射角,并测量了每组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度数,记录入数据表如下,请你分析数据,得出的结论是:在光的反射现象中,______;
15
30
45
55
65
80
15
30
45
55
65
80
(2)如图乙所示,将硬纸板F向后折转时,______(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线,说明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3)若使入射光逆着原来反射光的方向射向镜面O点,进行多次实验,均可观察到反射光逆着原来入射光的方向射出。实验现象说明:在光的反射现象中,______。
【答案】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不能 光路是可逆的
【解析】(1)[1]由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度数可知:在反射现象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2]在实验过程中,将纸板F向后折,是为了验证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此时把半面纸板F向后折,不能看到反射光线,说明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及法线ON在同一平面内。
(3)[3]用激光笔紧贴硬纸板F射出一束光,让光逆着OB的方向射向镜面,会发现反射光沿着OA方向射出,这表明: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5.(2023秋·北京西城·八年级统考期末)小乐做“探究反射现象中,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的实验。
次数
入射角
反射角
1
30°
30°
2
40°
40°
3
50°
50°
(1)他将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把纸板ENF竖直立在平面镜上,纸板上的直线ON垂直于镜面,如图所示。他使一束光贴着纸板沿某一角度射到O点,经平面镜反射,沿另一方向射出。在纸板上用笔描出入射光和反射光的径迹。改变______,多做几次实验,记录每次入射光和反射光的径迹;
(2)取下纸板,用量角器测量入射角i和反射角r,记录数据如表。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在反射现象中,______。
【答案】 光束的入射角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解析】(1)[1]使一束光贴着纸板沿某一角度射到O点,经平面镜反射,沿另一方向射出,在纸板上用笔描出入射光EO和反射光OF的径迹。改变光束EO的入射角,多做几次,记录每次入射光和反射光的径迹。
(2)[2]由表中数据可知,每组数据的反射角和入射角相等,可以得到在反射现象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6.(2023秋·河北保定·八年级统考期末)小辉同学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光的反射和折射规律”。在玻璃水槽中竖直放置的光屏是由E和F两个半圆形光屏组成的,NOM为两半圆的分界线,其中光屏F可绕直径NOM前后折转。实验测量数据如表所示:
入射角α
0°
30°
45°
60°
反射角γ
0°
30°
45°
60°
折射角β
0°
22°
32°
41°
(1)由表中数据可得到的结论是: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反射角_________入射角,折射角_________入射角,(前两空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且折射角随着入射角的增大而__________(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2)由表中数据可知,当光从水中以32°入射角斜射到空气中时,折射角为___________;
(3)分析表中数据猜想,当光从空气射入其他介质时,折射角___________(填“可能”或“不可能”)达到90°;
(4)小辉同学在实验时,当他沿AO方向射入一束光,F光屏上没有反射光和折射光,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
【答案】 等于 小于 增大 45° 不可能 F光屏绕直径NOM向前或者向后折转了一定角度
【解析】(1)[1][2][3]由表中数据(或由光的折射规律)可知,反射角始终等于入射角;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后三组对应的数据中,折射角都小于入射角;且折射角随着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
(2)[4]从表格中数据可得,当空气中的入射角为45°时,水中的折射角为32°,由光路可逆得,当光从水中射向空气,若入射角为32°,则光在空气中的折射角为45°。
(3)[5]由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当空气中的入射角逐渐增大时,折射角也随之增大;但折射角始终小于入射角,故光从空气射入其他介质时,折射角不可能达到90°。
(4)[6]根据光的反射和折射规律,入射光线、折射光线、反射光线始终处于同一平面内,因为光线AO是贴着E光屏入射的,所以只要F光屏与E光屏在同一平面内,在F光屏上就能看到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而题中F光屏上没有反射光和折射光,说明F光屏与E光屏并不在同一平面,原因是F光屏绕直径NOM向前或者向后折转了一定角度。
7.(2023秋·山东滨州·八年级校考期末)小刚利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在水平桌面上铺一张白纸,纸上竖直放置一块薄透明平板玻璃。把蜡烛A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小刚应在玻璃板______(选填“前面”或“后面”)观察蜡烛A经玻璃板______(选填“反射”或“折射”)所成的像;
(2)再拿一支外形相同的蜡烛B放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从多个角度看上去都跟蜡烛A的像完全______。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的目的是便于______;
(3)实验中,使用薄透明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能够使观察者看到蜡烛A的像的同时,看到蜡烛B,便于______;
(4)如果在蜡烛A的像的位置上放一张白纸板做屏幕,则白纸板上将______(填“有”或“没有”)蜡烛A的像;
(5)若将玻璃板向左倾斜,如图乙所示,观察到蜡烛A的像的大致位置在图中的______(选填“①”或“②”)处。
【答案】 前面 反射 重合 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确定像的位置 没有 ②
【解析】(1)[1][2]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取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一只点燃,一只未点燃,眼睛要在玻璃板前面观察蜡烛A经玻璃板反射所成的像点燃蜡烛反射后的成像,同时也观察透明玻璃板后面的未点燃的蜡烛。
(2)[3][4]实验中选取完全相同的两支蜡烛A、B,在玻璃板前面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再拿一支没点燃的相同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至与蜡像A的像重合,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的目的是为了便于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3)[5]平面镜不能透光,不容易确定像的位置,玻璃既能成像又能透光,成像虽没有平面镜清晰,但能观察到蜡烛B,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4)[6]在蜡烛A的像的位置上放一张白纸板做屏幕(相当于光屏),由于光屏只能接收实像,不能承接虚像,所以白纸板上没有蜡烛A的像。
(5)[7]如下图,作出蜡烛火焰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可知在实验中如果把平板玻璃向左倾斜(如图丙),观察到蜡烛的像的大致位置在图中的②处。
8.(2023秋·辽宁丹东·八年级统考期末)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
(1)如图甲所示,在竖直放置的茶色玻璃板前放棋子A,按照图甲中______(选填“①”“②”或“③”)的方式看到棋子A的像A',用茶色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便于______;
(2)把与A相同的棋子B放到玻璃板后,并移动棋子B与A的像A'完全重合,得出像与物大小相等的结论,这种研究像与物大小关系的科学探究方法称为______(选填“控制变量法”或“等效替代法”);
(3)如图乙所示,将物体放在A处时,眼睛在C处看不见A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不改变眼睛的位置,下列操作方法能看到物体A在平面镜中像的是______。
A.将物体A靠近平面镜
B.将平面镜水平向右平移
C.将平面镜顺时针旋转一定的角度
【答案】 ① 确定像的位置 等效替代法 A
【解析】(1)[1]实验时,将茶色玻璃板竖直放置在一张方格纸上,在玻璃板前放一个棋子A(如图所示),应透过玻璃板来观察这个棋子的像,故按照图甲中①的方式看到棋子A的像A′。
[2]用茶色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3]把与A的相同的棋子B放到镜后,并移动直至棋子B与A的像A′完全重合,这种确定像与物大小关系的方法是等效替代法。
(3)[4]根据光的反射定律画出能看到A的位置,如图所示,之所以能够通过平面镜看到A的像,是因为A反射的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射入眼睛,A的像在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上,如图:
A.将物体A靠近平面镜,物体A反射的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能射入眼睛,所以能通过平面镜看到物体A,故A符合题意;
BC.将平面镜水平向右平移一段距离、将平面镜子顺时针旋转一定的角度,物体A反射的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不能射入眼睛,都不能通过平面镜看到物体A,故BC不符合题意。
故选A。
9.(2023秋·八年级统考期末)两位同学在探究“平面镜成像”实验中,研究像与物的大小关系时:
(1)一位同学选择玻璃板进行实验。为了便于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应取来两支______的蜡烛,在玻璃板一侧点燃蜡烛A,在另一侧将未点燃的蜡烛B放到A像的位置,发现它们完全重合,说明:______;
(2)另一位同学则选择了平面镜进行实验。他想用如图所示的方法,把刻度尺贴在平而镜上测出像的高度,从长度测量的角度看,这样测说存在的问题是______;
(3)利用玻璃板和平面镜都能看到蜡烛A的像,是因为光在它们表面发生______后进入人眼。经观察对比后发现,蜡烛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比较暗,其原因是:______。
【答案】 相同 像与物大小相等 刻度尺有刻度线的一边没有紧靠被测物体且与被边保持平行 反射 平面镜只反射光,而玻璃板除反射外还有部分光发生折射,玻璃板反射的光比平面镜少
【解析】(1)[1][2]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实验中应选择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在玻璃板一侧点燃蜡烛A,在另一侧将未点燃的蜡烛B放到A像的位置,发现它们完全重合,则蜡烛A的像与B大小相等,从而说明像与物体大小相等。
(2)[3]用刻度尺测量时,有刻度线的一边要紧靠被测物体且与被边保持平行。把刻度尺贴在平面镜上测出像的高度,这样测量存在的问题是:刻度尺有刻度线的一边没有紧靠被测物体且与被边保持平行。
(3)[4][5]利用玻璃板和平面镜都能看到蜡烛A的像,均为平面镜成像,因为光在它们表面发生反射后进入人眼。玻璃板中成的像稍暗些,其原因是平面镜只反射光,而玻璃板除反射外还有部分光发生折射,玻璃板反射的光比平面镜少。
10.(2023秋·山东泰安·八年级统考期末)某学习小组“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进行了如下操作:
(1)将点燃的蜡烛、光屏放在凸透镜的两侧,并将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调整到______;
(2)通过探究,记录并绘制了物距u与像距v之间的关系图像,如图甲所示,则该凸透镜的焦距是______cm;
(3)将凸透镜固定在图乙中的光具座上,位于50cm刻度线处,光屏和点燃的蜡烛位于凸透镜两侧;小华将蜡烛移至35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了烛焰清晰的像,则该像是倒立、______的实像(选填“缩小”、“放大”或“等大”),生活中的______(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利用了这条成像规律;
(4)若将透镜的上半部分用不透明的纸板挡住,则光屏上______(选填“能”或“不能”)成完整的像。
【答案】 同一高度 10 放大 投影仪 能
【解析】(1)[1]根据实验的要求,为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心,要将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调整到同一高度。
(2)[2]由图象可知u1=v=2f=20cm
所以该凸透镜的焦距是f=10cm
(3)[3][4]小华将蜡烛移至35cm刻度线处,物距为u2=50cm-35cm=15cm
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调节光屏,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其应用是投影仪。
(4)[5]物体由无数点组成,物体上任一点射向凸透镜有无数条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有无数条折射光线会聚成该点的像;当遮住凸透镜的一部分,还有另外的部分光线,经凸透镜折射会聚成像。当将透镜的上半部分挡住后,整个物体发出的光虽有一部分被挡住,但总会有一部分光通过下半部分凸透镜而会聚成像,因此,光屏上能成完整的像。
11.(2023秋·江西南昌·八年级统考期末)小华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实验前,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大致在______;
(2)蜡烛在如图甲所示的位置时,成的像是等大、倒立的实像,分析实验成像情况可知,实验中所用透镜的焦距为______cm;
(3)当把点燃的蜡烛由图甲所示的位置向左移至光具座的25cm刻度时,应向______(选填“左”或“右”)移动光屏到适当的位置,得到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此时小华发现烛焰的像成在光屏的上方,为了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她应向______调整蜡烛(选填“上”或“下”);
(4)调整好后,保持蜡烛与凸透镜位置不变,换用不同焦距的凸透镜,将光屏向右移动重新得到清晰的像,此时像将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则换用的凸透镜焦距为______(选填以下选项);
A.6cm
B.8cm
C.15cm
D.30cm
(5)小华继续探究近视眼的成因,现将近视眼镜片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如图乙所示,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模糊了;使光屏远离透镜,又能在光屏上看到蜡烛清晰的像,由此可知,在近视眼得到矫正之前,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______(选填“前”或“后”)。
【答案】 光屏的中心 10 左 上 变大 C 前
【解析】(1)[1]实验前应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使它们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目的是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
(2)[2]当凸透镜成的像是等大、倒立的实像时,物距和像距均为焦距的2倍,由图可知物距或像距为20.0cm,则凸透镜的焦距为10.0cm。
(3)[3]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物远像近像变小,当把点燃的蜡烛由图中所示位置向左移至光具座的25cm刻度时,故向左移动光屏会得到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
[4]过凸透镜光心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传播方向不变,像在光屏的上方,要使像向下移动,则需将蜡烛向上移动。
(4)[5]保持蜡烛与凸透镜位置不变,换用不同焦距的凸透镜,将光屏向右移动重新得到清晰的像,此时像距变大,像变大。
[6]AB.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的特点可知,物距减小了,若换用焦距大的凸透镜,相当于减小了物距,所以换用的凸透镜的焦距大于10cm,故AB不符合题意;
C.若透镜的焦距是15.0cm,物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此时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C符合题意;
D.若透镜的焦距是30.0cm,则物距在1倍焦距内,此时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在光屏上不能得到像,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5)[7]由于近视镜片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将近视镜片放在发光体与凸透镜之间,像要远离凸透镜,此时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应使光屏远离凸透镜;在近视眼得到矫正之前,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前。
12.(2023秋·八年级统考期末)某个小组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1)如图甲所示,将一束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光屛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则凸透镜的焦距f=______cm;
(2)在某次实验中,将蜡烛、凸透镜、光屏放在光具座上如图乙所示的位置,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此像是倒立、______的实像,生活中______(选填“照相机”、“幻灯机”或“放大镜”)就是依据此成像原理制成的;
(3)在图乙中烛焰和凸透镜之间的适当位置放一副眼镜,发现光屏上原本清晰的像变模糊了。将蜡烛向靠近凸透镜方向移动适当距离后,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则该眼镜是______(选填“近视”或“远视”)眼镜;
(4)保持蜡烛位置不变,移动凸透镜至如图丙所示位置,则人眼在图中______(选填“A”或“B”)处能观察到烛焰的像。
【答案】 10.0 放大 幻灯机 远视 B
【解析】(1)[1]焦点到透镜光心的距离是焦距,根据图甲可知,凸透镜的焦距为f=50.0cm-40.0cm=10.0cm
(2)[2][3]由图乙可知,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为u=25.0cm-10.0cm=15.0cm
像距为v=55.0cm-25.0cm=30.0cm
凸透镜的焦距为f=10.0cm,因此有2f>u>f
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是幻灯机的制作原理。
(3)[4]在烛焰和凸透镜之间放一眼镜的镜片,发现光屏上的像由清晰变模糊了,将蜡烛向凸透镜方向移动适当距离后,光屏上再次呈现清晰的像,说明该镜片把光线会聚了,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故该眼镜是远视眼镜。
(4)[5]保持蜡烛位置不变,移动透镜至17.0cm刻度线处,此时u=17.0cm-10.0cm=7.0cm
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光屏上接不到,透过凸透镜观察蜡烛看到正立放大的虚像;虚像与成像物体同侧,所以应从B处观察。
专题03 光学实验
*知识与方法
一、初中物理实验方法
1.控制变量法:在研究物理问题时,某一物理量往往受几个不同因素的影响,为了确定该物理量与各个不同因素之间的关系,就需要控制某些因素,使其固定不变,只研究其中一个因素,看所研究的因素与该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分析思路:找好自变量、因变量和控制变量。
自变量:实验中主动变化的量。
因变量:实验中被动变化的量,一般也是研究目标。
控制变量:除自变量之外其他可能会引起因变量变化的量,需控制不变。
2.转换法:在科学探究中,对于一些看不见、摸不着或者不易观察的现象,通常改用一些非常直观的现象去认识。
3.等效替代法:等效替代法是在保证某种效果(特性和关系)相同的前提下,将实际的、陌生的、复杂的物理问题和物理过程用等效的、简单的、易于研究的物理问题和物理过程代替来研究和处理的方法。
4.科学推理法:以可靠的事实为基础,以真实的实验为原型,通过合理的推理得出结论,深刻地揭示科学规律的本质。
二、探究性实验
1.光的反射实验
(1)器材:平面镜、可折转的纸板、激光笔、量角器、铅笔等。
(2)纸板的作用:
①对光起漫反射的作用,显示光路。(为了显示光路,纸板的表面应粗糙些)
②为了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
(3)操作及结论:
①纸板垂直于镜面放置;
②让激光沿着纸板射到平面镜上,观察另一侧纸板上是否有反射光线;
③将纸板另一侧向后偏折,观察偏折后的纸板上看不到反射光线,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④让激光笔发出的光逆着原来的反射光线射向镜面时,此时的反射光线将沿着OE方向射出,说明光路可逆。
(4)在实验中,多次改变入射角的大小去测量反射角大小的目的是:多次实验总结普遍规律,避免偶然性。
2.平面镜成像特点及实验
(1)器材:带支架的透明薄玻璃板、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火柴、白纸、铅笔、刻度尺、光屏。
(2)实验步骤:
①把一块较薄的玻璃板垂直放在白纸上,作为平面镜;
②在玻璃板的一侧立一支点燃的蜡烛A,透过玻璃板观察蜡烛A 的像;
③把一支完全相同的、未点燃的蜡烛B 放在平面镜的后面并移动位置,从蜡烛A 所在的这一侧观察,直到蜡烛B与蜡烛A 像完全重合,在白纸上标出两个蜡烛的位置;
④改变蜡烛A 到玻璃板的距离,重做几次实验。
⑤撤去玻璃板,用刻度尺量出蜡烛和像到玻璃板的距离,把蜡烛和像的位置连起来,看连线和玻璃板的关系。
(3)结论:
①平面镜成的是正立的虚像;
②平面镜成的像和物体等大;
③像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④像与物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
常考知识点:
①用两个等大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关系;
②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是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③如果用厚玻璃板是会有两个反射面,出现两个像;
④在较暗的环境下进行实验是为了让成像更清晰
⑤玻璃板必须与桌面垂直,否则无论怎样移动蜡烛B,都无法完全和蜡烛A 的像重合;
⑥像不能用光屏接收到,说明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
3.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调等高:F字光源中心、凸透镜的光心、光屏的中心调到同一高度,目的是为了使像成在光屏中央。
常考知识点:
(1)如果F字光源偏上,如何操作能够使成像在光屏中央呢?
① 移动光屏——向上移动
② 移动透镜——向下移动
③ 移动F字光源——向上移动
(2)遮住部分透镜问题
遮住部分透镜后,光屏上还能收到完整的像,但是像的亮度变暗了。
(3)物像移动距离的关系和移动速度的关系
①如果u > v(即u > 2 f 时),物体的移动距离> 像的移动距离,物体的移动速度> 像的移动速度
②如果u < v(即u < 2 f 时,包括f < u < 2 f 和u < f ),物体的移动距离<像的移动距离,物体的移动速度<像的移动速度。
*针对训练
一、单选题
1.(2023秋·湖北武汉·八年级校联考期末)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光的反射规律”,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A.粗糙的硬纸板ENF必须竖直的立在水平镜面上
B.图甲中,如果让光沿着FO方向射到镜面,反射光线将沿着OE方向射出
C.图乙中,将纸板NOF向后折时纸板上看不到反射光线,此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不在同一平面
D.改变入射光线的角度,反射角始终和入射角相等
【答案】C
【解析】A.为了显示光路,粗糙的硬纸板ENF必须竖直的立在水平镜面上,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图甲中,光从EO射入,从OF射出,由光路可逆得,如果让光沿着FO方向射到镜面,反射光线将沿着OE方向射出,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图乙中,当纸板在同一平面上时,能够同时看到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将纸板NOF向后折时纸板上看不到反射光线,说明此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在同一平面,故C错误,符合题意;
D.由实验得,改变入射光线的角度,反射角随入射角的改变而改变,反射角始终和入射角相等,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2023秋·山东泰安·八年级统考期末)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选用的实验器材有:一块薄平板玻璃、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刻度尺和白纸,如图所示。则下列与实验相关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实验过程应在较亮的环境中进行
B.选用薄平板玻璃替代平面镜是为了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C.使用完全相同的蜡烛A、B,目的是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D.将光屏放到像的位置,光屏不能够承接到像
【答案】A
【解析】A.点燃的蜡烛是成像物体,比较亮,环境越暗,蜡烛和环境的对比度越大,蜡烛成像越清晰,为了使像更清晰,应较暗的环境中进行,故A错误,符合题意;
B.使用平面镜时,只能成像,而不能透光,不容易确定像的位置,用薄平板玻璃时,既能成像,又能透光,便于确定出像的位置,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使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用蜡烛B在镜面后移动,直到蜡烛B与A的像重合时,说明像与物大小相等,故其目的是为了便于比较像与物体的大小关系,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因为光屏只能接收实像,不能接收虚像,而平面镜成的虚像,所以将光屏放到像的位置,光屏不能够承接到像,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二、实验题
3.(2023秋·山西吕梁·八年级统考期末)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白色硬纸板EF垂直于平面镜放置,能沿ON折转,ON垂直于平面镜。让入射光贴着纸板EF沿AO射向平面镜上的O点,观察反射光的方向。
(1)实验中纸板的作用是________,将入射光线AO向法线靠近时,看到反射光线OB________(选填“靠近”或“远离”)法线;
(2)纸板EF右侧没有沿ON折转时,能观察到反射光线,有折转时,观察不到反射光,说明光反射时,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法线在_______;
(3)将一束光贴着纸板EF沿BO射到O点,光沿图中的OA方向射出,说明光反射时,光路是______的;
(4)由于光在纸板上发生了________(选填“镜面反射”或“漫反射”),所以从不同方向都可以观察到光在纸板上传播的途径;
(5)实验测得入射角为45°,反射角也为45°,由此得出“光反射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的结论,你认为得出的结论______(选填“合理”或“不合理”),原因是______。
【答案】 见解析 靠近 同一个平面内 可逆 漫反射 不合理 见解析
【解析】(1)[1]在研究光的反射规律时,需要一个白色硬纸板,使光路在纸板上显现出来。
[2]将入射光线AO向法线靠近时,入射角减小,则反射角也随之减小,因此看到反射光线OB靠近法线。
(2)[3]当两块硬纸板在一个平面内时,可以看到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将硬纸板右侧向后折转一个角度后,看不到反射光线,由此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
(3)[4]如果让光沿BO方向入射O点,反射光将沿OA方向射出,这表明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4)[5]纸板表面比较粗糙,光入射到纸板上发生漫反射,从不同方向都可以观察到光在纸板上传播的途径。
(5)[6][7]只进行一次实验,根据一次测量就得出实验结论,实验结论不具有普遍性,为了得出普遍结论,使结论符合客观事实,应改变入射角的大小,进行多次实验。
4.(2023秋·北京·八年级北京二中校考期末)小华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她先将纸板F以ON为轴转动到与纸板E同一平面,使激光笔发出的光束AO沿纸板E照射到平面镜的O点,则在纸板F上可观察到反射光OB。
(1)小华多次改变入射角,并测量了每组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度数,记录入数据表如下,请你分析数据,得出的结论是:在光的反射现象中,______;
15
30
45
55
65
80
15
30
45
55
65
80
(2)如图乙所示,将硬纸板F向后折转时,______(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线,说明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3)若使入射光逆着原来反射光的方向射向镜面O点,进行多次实验,均可观察到反射光逆着原来入射光的方向射出。实验现象说明:在光的反射现象中,______。
【答案】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不能 光路是可逆的
【解析】(1)[1]由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度数可知:在反射现象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2]在实验过程中,将纸板F向后折,是为了验证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此时把半面纸板F向后折,不能看到反射光线,说明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及法线ON在同一平面内。
(3)[3]用激光笔紧贴硬纸板F射出一束光,让光逆着OB的方向射向镜面,会发现反射光沿着OA方向射出,这表明: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5.(2023秋·北京西城·八年级统考期末)小乐做“探究反射现象中,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的实验。
次数
入射角
反射角
1
30°
30°
2
40°
40°
3
50°
50°
(1)他将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把纸板ENF竖直立在平面镜上,纸板上的直线ON垂直于镜面,如图所示。他使一束光贴着纸板沿某一角度射到O点,经平面镜反射,沿另一方向射出。在纸板上用笔描出入射光和反射光的径迹。改变______,多做几次实验,记录每次入射光和反射光的径迹;
(2)取下纸板,用量角器测量入射角i和反射角r,记录数据如表。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在反射现象中,______。
【答案】 光束的入射角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解析】(1)[1]使一束光贴着纸板沿某一角度射到O点,经平面镜反射,沿另一方向射出,在纸板上用笔描出入射光EO和反射光OF的径迹。改变光束EO的入射角,多做几次,记录每次入射光和反射光的径迹。
(2)[2]由表中数据可知,每组数据的反射角和入射角相等,可以得到在反射现象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6.(2023秋·河北保定·八年级统考期末)小辉同学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光的反射和折射规律”。在玻璃水槽中竖直放置的光屏是由E和F两个半圆形光屏组成的,NOM为两半圆的分界线,其中光屏F可绕直径NOM前后折转。实验测量数据如表所示:
入射角α
0°
30°
45°
60°
反射角γ
0°
30°
45°
60°
折射角β
0°
22°
32°
41°
(1)由表中数据可得到的结论是: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反射角_________入射角,折射角_________入射角,(前两空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且折射角随着入射角的增大而__________(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2)由表中数据可知,当光从水中以32°入射角斜射到空气中时,折射角为___________;
(3)分析表中数据猜想,当光从空气射入其他介质时,折射角___________(填“可能”或“不可能”)达到90°;
(4)小辉同学在实验时,当他沿AO方向射入一束光,F光屏上没有反射光和折射光,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
【答案】 等于 小于 增大 45° 不可能 F光屏绕直径NOM向前或者向后折转了一定角度
【解析】(1)[1][2][3]由表中数据(或由光的折射规律)可知,反射角始终等于入射角;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后三组对应的数据中,折射角都小于入射角;且折射角随着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
(2)[4]从表格中数据可得,当空气中的入射角为45°时,水中的折射角为32°,由光路可逆得,当光从水中射向空气,若入射角为32°,则光在空气中的折射角为45°。
(3)[5]由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当空气中的入射角逐渐增大时,折射角也随之增大;但折射角始终小于入射角,故光从空气射入其他介质时,折射角不可能达到90°。
(4)[6]根据光的反射和折射规律,入射光线、折射光线、反射光线始终处于同一平面内,因为光线AO是贴着E光屏入射的,所以只要F光屏与E光屏在同一平面内,在F光屏上就能看到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而题中F光屏上没有反射光和折射光,说明F光屏与E光屏并不在同一平面,原因是F光屏绕直径NOM向前或者向后折转了一定角度。
7.(2023秋·山东滨州·八年级校考期末)小刚利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在水平桌面上铺一张白纸,纸上竖直放置一块薄透明平板玻璃。把蜡烛A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小刚应在玻璃板______(选填“前面”或“后面”)观察蜡烛A经玻璃板______(选填“反射”或“折射”)所成的像;
(2)再拿一支外形相同的蜡烛B放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从多个角度看上去都跟蜡烛A的像完全______。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的目的是便于______;
(3)实验中,使用薄透明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能够使观察者看到蜡烛A的像的同时,看到蜡烛B,便于______;
(4)如果在蜡烛A的像的位置上放一张白纸板做屏幕,则白纸板上将______(填“有”或“没有”)蜡烛A的像;
(5)若将玻璃板向左倾斜,如图乙所示,观察到蜡烛A的像的大致位置在图中的______(选填“①”或“②”)处。
【答案】 前面 反射 重合 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确定像的位置 没有 ②
【解析】(1)[1][2]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取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一只点燃,一只未点燃,眼睛要在玻璃板前面观察蜡烛A经玻璃板反射所成的像点燃蜡烛反射后的成像,同时也观察透明玻璃板后面的未点燃的蜡烛。
(2)[3][4]实验中选取完全相同的两支蜡烛A、B,在玻璃板前面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再拿一支没点燃的相同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至与蜡像A的像重合,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的目的是为了便于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3)[5]平面镜不能透光,不容易确定像的位置,玻璃既能成像又能透光,成像虽没有平面镜清晰,但能观察到蜡烛B,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4)[6]在蜡烛A的像的位置上放一张白纸板做屏幕(相当于光屏),由于光屏只能接收实像,不能承接虚像,所以白纸板上没有蜡烛A的像。
(5)[7]如下图,作出蜡烛火焰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可知在实验中如果把平板玻璃向左倾斜(如图丙),观察到蜡烛的像的大致位置在图中的②处。
8.(2023秋·辽宁丹东·八年级统考期末)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
(1)如图甲所示,在竖直放置的茶色玻璃板前放棋子A,按照图甲中______(选填“①”“②”或“③”)的方式看到棋子A的像A',用茶色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便于______;
(2)把与A相同的棋子B放到玻璃板后,并移动棋子B与A的像A'完全重合,得出像与物大小相等的结论,这种研究像与物大小关系的科学探究方法称为______(选填“控制变量法”或“等效替代法”);
(3)如图乙所示,将物体放在A处时,眼睛在C处看不见A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不改变眼睛的位置,下列操作方法能看到物体A在平面镜中像的是______。
A.将物体A靠近平面镜
B.将平面镜水平向右平移
C.将平面镜顺时针旋转一定的角度
【答案】 ① 确定像的位置 等效替代法 A
【解析】(1)[1]实验时,将茶色玻璃板竖直放置在一张方格纸上,在玻璃板前放一个棋子A(如图所示),应透过玻璃板来观察这个棋子的像,故按照图甲中①的方式看到棋子A的像A′。
[2]用茶色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3]把与A的相同的棋子B放到镜后,并移动直至棋子B与A的像A′完全重合,这种确定像与物大小关系的方法是等效替代法。
(3)[4]根据光的反射定律画出能看到A的位置,如图所示,之所以能够通过平面镜看到A的像,是因为A反射的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射入眼睛,A的像在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上,如图:
A.将物体A靠近平面镜,物体A反射的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能射入眼睛,所以能通过平面镜看到物体A,故A符合题意;
BC.将平面镜水平向右平移一段距离、将平面镜子顺时针旋转一定的角度,物体A反射的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不能射入眼睛,都不能通过平面镜看到物体A,故BC不符合题意。
故选A。
9.(2023秋·八年级统考期末)两位同学在探究“平面镜成像”实验中,研究像与物的大小关系时:
(1)一位同学选择玻璃板进行实验。为了便于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应取来两支______的蜡烛,在玻璃板一侧点燃蜡烛A,在另一侧将未点燃的蜡烛B放到A像的位置,发现它们完全重合,说明:______;
(2)另一位同学则选择了平面镜进行实验。他想用如图所示的方法,把刻度尺贴在平而镜上测出像的高度,从长度测量的角度看,这样测说存在的问题是______;
(3)利用玻璃板和平面镜都能看到蜡烛A的像,是因为光在它们表面发生______后进入人眼。经观察对比后发现,蜡烛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比较暗,其原因是:______。
【答案】 相同 像与物大小相等 刻度尺有刻度线的一边没有紧靠被测物体且与被边保持平行 反射 平面镜只反射光,而玻璃板除反射外还有部分光发生折射,玻璃板反射的光比平面镜少
【解析】(1)[1][2]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实验中应选择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在玻璃板一侧点燃蜡烛A,在另一侧将未点燃的蜡烛B放到A像的位置,发现它们完全重合,则蜡烛A的像与B大小相等,从而说明像与物体大小相等。
(2)[3]用刻度尺测量时,有刻度线的一边要紧靠被测物体且与被边保持平行。把刻度尺贴在平面镜上测出像的高度,这样测量存在的问题是:刻度尺有刻度线的一边没有紧靠被测物体且与被边保持平行。
(3)[4][5]利用玻璃板和平面镜都能看到蜡烛A的像,均为平面镜成像,因为光在它们表面发生反射后进入人眼。玻璃板中成的像稍暗些,其原因是平面镜只反射光,而玻璃板除反射外还有部分光发生折射,玻璃板反射的光比平面镜少。
10.(2023秋·山东泰安·八年级统考期末)某学习小组“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进行了如下操作:
(1)将点燃的蜡烛、光屏放在凸透镜的两侧,并将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调整到______;
(2)通过探究,记录并绘制了物距u与像距v之间的关系图像,如图甲所示,则该凸透镜的焦距是______cm;
(3)将凸透镜固定在图乙中的光具座上,位于50cm刻度线处,光屏和点燃的蜡烛位于凸透镜两侧;小华将蜡烛移至35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了烛焰清晰的像,则该像是倒立、______的实像(选填“缩小”、“放大”或“等大”),生活中的______(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利用了这条成像规律;
(4)若将透镜的上半部分用不透明的纸板挡住,则光屏上______(选填“能”或“不能”)成完整的像。
【答案】 同一高度 10 放大 投影仪 能
【解析】(1)[1]根据实验的要求,为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心,要将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调整到同一高度。
(2)[2]由图象可知u1=v=2f=20cm
所以该凸透镜的焦距是f=10cm
(3)[3][4]小华将蜡烛移至35cm刻度线处,物距为u2=50cm-35cm=15cm
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调节光屏,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其应用是投影仪。
(4)[5]物体由无数点组成,物体上任一点射向凸透镜有无数条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有无数条折射光线会聚成该点的像;当遮住凸透镜的一部分,还有另外的部分光线,经凸透镜折射会聚成像。当将透镜的上半部分挡住后,整个物体发出的光虽有一部分被挡住,但总会有一部分光通过下半部分凸透镜而会聚成像,因此,光屏上能成完整的像。
11.(2023秋·江西南昌·八年级统考期末)小华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实验前,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大致在______;
(2)蜡烛在如图甲所示的位置时,成的像是等大、倒立的实像,分析实验成像情况可知,实验中所用透镜的焦距为______cm;
(3)当把点燃的蜡烛由图甲所示的位置向左移至光具座的25cm刻度时,应向______(选填“左”或“右”)移动光屏到适当的位置,得到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此时小华发现烛焰的像成在光屏的上方,为了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她应向______调整蜡烛(选填“上”或“下”);
(4)调整好后,保持蜡烛与凸透镜位置不变,换用不同焦距的凸透镜,将光屏向右移动重新得到清晰的像,此时像将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则换用的凸透镜焦距为______(选填以下选项);
A.6cm
B.8cm
C.15cm
D.30cm
(5)小华继续探究近视眼的成因,现将近视眼镜片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如图乙所示,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模糊了;使光屏远离透镜,又能在光屏上看到蜡烛清晰的像,由此可知,在近视眼得到矫正之前,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______(选填“前”或“后”)。
【答案】 光屏的中心 10 左 上 变大 C 前
【解析】(1)[1]实验前应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使它们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目的是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
(2)[2]当凸透镜成的像是等大、倒立的实像时,物距和像距均为焦距的2倍,由图可知物距或像距为20.0cm,则凸透镜的焦距为10.0cm。
(3)[3]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物远像近像变小,当把点燃的蜡烛由图中所示位置向左移至光具座的25cm刻度时,故向左移动光屏会得到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
[4]过凸透镜光心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传播方向不变,像在光屏的上方,要使像向下移动,则需将蜡烛向上移动。
(4)[5]保持蜡烛与凸透镜位置不变,换用不同焦距的凸透镜,将光屏向右移动重新得到清晰的像,此时像距变大,像变大。
[6]AB.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的特点可知,物距减小了,若换用焦距大的凸透镜,相当于减小了物距,所以换用的凸透镜的焦距大于10cm,故AB不符合题意;
C.若透镜的焦距是15.0cm,物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此时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C符合题意;
D.若透镜的焦距是30.0cm,则物距在1倍焦距内,此时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在光屏上不能得到像,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5)[7]由于近视镜片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将近视镜片放在发光体与凸透镜之间,像要远离凸透镜,此时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应使光屏远离凸透镜;在近视眼得到矫正之前,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前。
12.(2023秋·八年级统考期末)某个小组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1)如图甲所示,将一束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光屛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则凸透镜的焦距f=______cm;
(2)在某次实验中,将蜡烛、凸透镜、光屏放在光具座上如图乙所示的位置,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此像是倒立、______的实像,生活中______(选填“照相机”、“幻灯机”或“放大镜”)就是依据此成像原理制成的;
(3)在图乙中烛焰和凸透镜之间的适当位置放一副眼镜,发现光屏上原本清晰的像变模糊了。将蜡烛向靠近凸透镜方向移动适当距离后,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则该眼镜是______(选填“近视”或“远视”)眼镜;
(4)保持蜡烛位置不变,移动凸透镜至如图丙所示位置,则人眼在图中______(选填“A”或“B”)处能观察到烛焰的像。
【答案】 10.0 放大 幻灯机 远视 B
【解析】(1)[1]焦点到透镜光心的距离是焦距,根据图甲可知,凸透镜的焦距为f=50.0cm-40.0cm=10.0cm
(2)[2][3]由图乙可知,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为u=25.0cm-10.0cm=15.0cm
像距为v=55.0cm-25.0cm=30.0cm
凸透镜的焦距为f=10.0cm,因此有2f>u>f
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是幻灯机的制作原理。
(3)[4]在烛焰和凸透镜之间放一眼镜的镜片,发现光屏上的像由清晰变模糊了,将蜡烛向凸透镜方向移动适当距离后,光屏上再次呈现清晰的像,说明该镜片把光线会聚了,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故该眼镜是远视眼镜。
(4)[5]保持蜡烛位置不变,移动透镜至17.0cm刻度线处,此时u=17.0cm-10.0cm=7.0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