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河北省邢台市南和一中高一(下)第四次月考生物试卷(含答案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河北省邢台市南和一中高一(下)第四次月考生物试卷(含答案解析),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口服全反式维甲酸,4B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2022学年河北省邢台市南和一中高一(下)第四次月考生物试卷
1. 下列关于科学史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萨顿通过果蝇杂交实验证实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B. 艾弗里利用减法原理进行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C. 沃森和克里克利用模型建构法构建了DNA的双螺旋结构
D. 梅塞尔森等科学家用假说—演绎法证明了DNA的半保留复制方式
2. 某种昆虫的长翅和残翅由X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一对长翅雌、雄个体杂交,子一代中出现了残翅个体,让子一代雌、雄个体随机交配,理论上子二代中长翅个体和残翅个体的数量比为( )
A. 3:1 B. 5:3 C. 13:3 D. 7:1
3. 如图所示关于肺炎链球菌体外转化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添加蛋白酶处理蛋白质样品的对照组使实验结论更有说服力
B. 该实验证明是DNA使R型菌发生转化而不是蛋白质
C. 该实验将S型菌的各组分分开单独观察其在实验中的作用
D. 培养后,能根据培养基中的菌落类型判断是否有S型菌产生
4. 下列关于中心法则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动物的遗传信息传递时,不会发生图中④⑤过程
B. 图中②⑤过程中的碱基互补配对方式相同
C. 图中并非所有过程都需要碱基互补配对
D. 图中①②过程均需要解旋酶的催化
5. 下列哪一过程没有发生基因重组( )
A. 高茎豌豆自交,子一代中既有高茎豌豆又有矮茎豌豆
B. 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片段互换
C. R型肺炎链球菌摄取S型细菌的DNA,获得S型细菌的性状
D. 黄色圆粒豌豆自交,子代出现了绿色皱粒豌豆
6. 口服全反式维甲酸(维生素A的中间代谢产物)是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方法,其能够在不损伤正常细胞的情况下,诱导恶性肿瘤细胞分化,使恶性肿瘤细胞转变为成熟的正常细胞。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只要发生基因突变,正常细胞就开始向恶性肿瘤细胞转变
B. 恶性肿瘤细胞转变为成熟的正常细胞时可能有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C. 可通过促进恶性肿瘤细胞的核糖体合成全反式维甲酸来治疗癌症
D. 恶性肿瘤细胞向正常细胞分化的过程可以体现细胞的全能性
7. 水稻是世界主要的三大农作物之一,是全球近一半人口赖以生存的基本食粮。育种专家用放射性同位素钴60通过诱变并筛选出了具有生长周期短、高产等优良性状的水稻。下列关于该育种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钴60诱发的基因突变通常发生在细胞分裂的前期
B. 该育种方法可用钴60射线照射水稻萌发的种子
C. 通过钴60可以定向诱导出具有上述优良性状的水稻品种
D. 若钴60使某水稻植株发生基因突变,则其性状一定发生改变
8. 某种群中有AA、Aa、aa3种基因型的个体,其中基因型aa和Aa的频率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第36个月时,该种群中基因a的频率为( )
A. 0.4 B. 0.75 C. 0.3 D. 0.25
9. 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没有致病基因的人不会患遗传病 B. 多指和冠心病均属于多基因遗传病
C. 血友病在男性和女性中的发病率不相同 D. 禁止近亲结婚能避免后代患隐性遗传病
10. 下列关于达尔文的进化论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说法,错误的是( )
选项
比较项目
达尔文进化论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A
进化基本单位
个体
种群
B
变异的来源
无法解释
突变和基因重组
C
进化的本质
适者生存
基因频率改变
D
新物种形成
认识到地理隔离的作用
认识到生殖隔离的作用
A. A B. B C. C D. D
11. 若自然界存在某豌豆种群和某果蝇种群,这两个种群分别存在等位基因A/a和B/b(不考虑突变),且这两个种群均不发生自然选择,无迁入、迁出现象。下列关于这两个种群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豌豆种群经长期自交,一般为纯种,A基因频率和AA基因型频率大致相同
B. 果蝇种群经长期自由交配,BB基因型频率PBB=PB2,Bb基因型频率PBb=2PBPb
C. 因为不发生自然选择等,所以这两个种群中等位基因的基因频率均不发生改变
D. 豌豆种群中各基因型频率不会发生改变,但果蝇种群中各基因型频率会逐代发生改变
12. 马和驴能够交配产生骡。下列关于该实例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骡是一个新的物种
B. 骡属于二倍体生物
C. 骡因减数分裂时联会紊乱而几乎不能产生可育配子
D. 马的不同种群的基因库有差异
13. 下列关于生物进化及新物种形成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生物进化一定有基因频率改变 B. 生殖隔离不一定经历了地理隔离
C. 生物进化不一定导致新物种形成 D. 基因型频率改变一定导致生物的进化
14. 已知5-溴尿嘧啶(BU)可与碱基A或G配对,酵母菌的某DNA中碱基A约占32%。第一次复制后该DNA上某个碱基位点已由A-T转变为A-BU。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突变前酵母菌DNA的两条链中,(C+G)所占的比例均为36%
B. A-BU转变为G-C的过程中,DNA至少需要复制3次
C. A-BU转变为G-C的过程中,该位点复制至少需要2个胞嘧啶
D. 复制n次后,DNA分子中嘌呤数与嘧啶数仍然相等
15. 如图表示不同细胞中的染色体状况,AABB表示某细胞的遗传因子组成。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如图所示细胞代表的生物可能是二倍体或单倍体
B. 如图所示细胞代表的生物一定是三倍体
C. 如图所示细胞代表的生物可能有高度不育、植株矮小等特点
D. AABB表示遗传因子组成代表的生物的基因型可能为AB
16. 科学家偶然发现自然界某正常存活的雌果蝇体内两条X染色体形成一个并联X染色体(),如图所示。一只并联X雌果蝇(Y)和一只正常雄果蝇杂交,子代雌、雄果蝇的染色体组成分别与亲本的相同,子代连续交配结果也是如此。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每一代雄果蝇中的Y染色体都来自亲代的雄果蝇
B. 可以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到雌果蝇中的并联X染色体
C. 子代中只含X染色体或只含Y染色体的果蝇无法存活
D. 若不考虑基因突变,则每一代果蝇的遗传因子组成也相同
17. 某足够大、自由交配的动物种群中,基因型AA、Aa和aa的频率分别为20%、20%和60%,且雄配子中含a基因的配子有50%不育。假设该种群在自然情况下繁殖,且无自然选择。某生物小组欲模拟该种群繁殖过程,取甲、乙两个桶,分别代表雄性群体和雌性群体产生的配子,将两个桶分别放入标有A和a的小球若干,摇匀并随机抓取组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桶中放入的A小球和a小球的比例应为6:7,乙桶的应为3:7
B. 两个桶中小球的数量必须相等,且每次抓取后必须放回桶中
C. 子代中,AA,Aa、aa组合的比例为18:63:49
D. 该种群逐代自由交配,A基因的基因频率会不断增大
18. 赫尔希和蔡斯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证实了 DNA是遗传物质。下列关于该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实验中不能用15N代替32P标记DNA
B. 噬菌体外壳蛋白含有C、H、O、N、S等元素
C. 噬菌体DNA合成所需要的原料来自大肠杆菌
D. 实验证明了大肠杆菌的遗传物质是DNA
19. 如图是四个家族的单基因遗传病系谱图(不考虑Y染色体和X、Y染色体同源区段的情况),图中“□、〇”分别表示正常男、女,“■、●”分别表示患病男、女。据图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四个系谱图中可能表示苯丙酮尿症的是 ______。一定不是红绿色盲的是 ______。
(2)系谱图④表示的遗传方式不可能为 ______。
(3)若系谱图②中的正常个体不携带致病基因,则这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可能为______,图中的女性患者一定是 ______(填“杂合子”或“纯合子”)。
(4)若系谱图④中的遗传病为隐性遗传病,则要确定该病的发病率,应在 ______调查。
20. 如图1中的亲代DNA分子有a和d两条链,Ⅰ和Ⅱ均是DNA分子复制过程中所需要的酶,将图1中某一片段放大后如图2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真核生物DNA复制的主要场所是______,图1中的酶Ⅰ和酶Ⅱ分别是 ______,酶Ⅰ的作用是 ______。
(2)图2中构成DNA分子基本骨架的是 ______(填序号)交替连接,⑤表示 ______,④表示 ______。
(3)若亲代DNA分子一条链中A占30%,两条链中(C+G)占60%,则子代DNA分子另一条链中A占 ______%。
(4)若该DNA分子共有a个碱基,其中腺嘌呤有m个,则该DNA分子复制5次,需要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 ______个。
21. 研究发现,人体血红蛋白基因的突变是镰状细胞贫血的病因,而该突变使血红蛋白(由2条α链和2条β链,共574个氨基酸构成)的β链第6位氨基酸由正常的谷氨酸突变成缬氨酸,使患者血红蛋白携带氧气的能力下降。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正常的血红蛋白基因中至少含有 ______个碱基对(不考虑终止密码子)。镰状细胞贫血的发生体现了基因控制性状的方式是 ______。
(2)如图1表示人体早幼红细胞中遗传信息的传递及血红蛋白的合成过程,图2为某tRNA的结构示意图。
Ⅰ.与①过程相比,②过程特有的碱基互补配对方式是 ______。
Ⅱ.图1中a、b为mRNA的两端,核糖体在mRNA上的移动方向是(用图中的字母和箭头表示) ______。
Ⅲ.图2是某tRNA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的UGG表示。生物体内决定氨基酸的密码子最多有 ______种。
22. 某农作物的高秆/矮秆、抗病/不抗病分别受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A/a、B/b控制,且这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某育种小组用矮秆不抗病(AABB)植株和高秆抗病(aabb)植株为亲本,培育能稳定遗传的矮秆抗病植株。首先将亲本杂交,得到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并进行了如图1所示的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图1所示的育种方法依据的遗传学原理是 ______,①代表的生物技术是 ______,②过程常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在最终获得的植株中,矮秆抗病植株的比例是 ______。
(2)该小组若以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为亲本进行逐代自交,每一代淘汰不符合要求性状的个体,则子三代中,矮秆抗病植株中的纯合子占所有矮秆抗病植株的______。该小组欲缩短育种年限,将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逐代与原有的矮秆不抗病(AABB)植株杂交两代,然后自交,从子三代中筛选矮秆抗病植株的过程如图2所示。该方法的依据的遗传学原理是 ______。
23. 加拉帕戈斯群岛由许多互不相连、彼此独立的小岛组成,如图表示小岛上地雀进化的基本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所示,原南美洲地雀迁入不同岛屿后,每一个岛屿上的地雀形成一个 ______,不同岛屿上地雀的变异类型有多种,说明生物的变异具有 ______,但最终决定进化方向的是 ______。有利的变异不断积累,最终形成了不同的新物种,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 ______。不同岛屿上的地雀多种多样,这体现了 ______多样性。
(2)自然界某二倍体植株在遇到低温等条件时,染色体数目会加倍形成四倍体植株,该过程形成的原因是 ______。该四倍体植株与原二倍体植株相比具有的特点是 ______。该四倍体植株与原二倍体植株 ______(填“是”或“不是”)同一物种,原因是 ______。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解:A、萨顿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A错误;
B、艾弗里利用减法原理设计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B正确;
C、沃森和克里克用建构物理模型的方法揭示了DNA是双螺旋结构,C正确;
D、梅塞尔森等科学家用假说—演绎法,证明了DNA的复制是半保留复制,D错误。
故选:A。
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2、沃森和克里克用建构物理模型的方法研究DNA的结构。
3、萨顿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摩尔根运用假说一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本题考查教材中的基础实验,比较基础,只要考生识记教材中涉及实验的现象及结论等基础知识即可正确答题,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2.【答案】C
【解析】解:亲本的基因型为XAXa和XAY个体杂交,后代雌性个体的基因型为XAXA、XAXa,且比例是1:1,雄性个体的基因型为XAY、XaY,比例是1:1,子一代雌性个体产生的配子及比例是XA:Xa=3:1,雄性个体产生的配子的种类及比例是XA:Xa:Y=1:1:2,因此后代中残翅的比例是XaXa+XaY=,长翅个体占,因此理论上子二代中长翅个体和残翅个体的数量比为13:3。
故选:C。
分析题文:长翅和残翅由X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假设由A/a表示控制该性状的等位基因,一对长翅雌、雄个体杂交,子一代中出现了残翅个体,说明长翅为显性性状,亲本基因型为XAXa、XAY,子一代基因型为XAXA、XAXa、XAY、XaY。
根据题干信息判断出亲本的基因型,然后根据亲本基因型和基因的分离定律写出遗传图解是解题的基本思路,自由交配方式后代的概率计算是本题的重点和难点.
3.【答案】A
【解析】解:A、该实验不需要添加蛋白酶处理蛋白质样品的对照组,A错误;
B、加入DNA酶的一组未发生转化,而加入蛋白酶的一组发生转化,这说明DNA使R型菌发生转化而不是蛋白质,B正确;
C、该实验的关键设计思路是将S型菌的各组分分开单独观察其在实验中的作用,C正确;
D、S型细菌和R型细菌的菌落存在差异,因此培养后,能根据培养基中的菌落类型判断是否有S型菌产生,D正确。
故选:A。
分析遗传图解:图示为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该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RNA等不是遗传物质。
本题考查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方法、实验现象及结论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4.【答案】A
【解析】解:A、动物的遗传信息传递时,不会发生图中④RNA的自我复制过程和⑤逆转录过程,A正确;
B、图中②转录过程中的碱基互补配对方式是A—U、T—A、C—G、G—C,⑤逆转录过程中的碱基互补配对方式是A—T、U—A、C—G、G—C,B错误;
C、图中所有过程都需要碱基互补配对,C错误;
D、图中①DNA复制过程需要解旋酶的催化,②转录过程不需要解旋酶的催化,D错误。
故选:A。
分析题图:图示为生物体内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过程,其中①是DNA复制过程;②是转录过程;③是翻译过程;④是RNA的自我复制过程;⑤是逆转录过程,需要逆转录酶,其中④、⑤过程只能发生被某些病毒侵染的细胞中。
本题结合生物体内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过程图,考查中心法则及其发展,要求考生识记中心法则的主要内容及后人对其进行的补充,能准确判断图中各过程的名称,并明确④、⑤过程只能发生在被某些病毒侵染的细胞中。
5.【答案】A
【解析】解:A、高茎豌豆自交,子一代中既有高茎豌豆又有矮茎豌豆,这是性状分离现象,原因是等位基因的分离,A错误;
B、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片段互换,属于交叉互换型基因重组,B正确;
C、R型肺炎链球菌摄取S型细菌的DNA,获得S型细菌的性状,属于外源基因的导入引起的基因重组,C正确;
D、黄色圆粒豌豆自交,子代出现了绿色皱粒豌豆,属于自由组合型基因重组,D正确。
故选:A。
基因重组有自由组合和交叉互换两类.前者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后者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四分体(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另外,外源基因的导入也会引起基因重组。
本题考查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和基因重组的类型,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属于中档题。
6.【答案】B
【解析】解:A、原癌基因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过程,抑癌基因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细胞分裂失控变成癌细胞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突变的结果,A错误;
B、细胞分裂是细胞分化的基础,根据此原理可诱导恶性肿瘤(能无限增殖)分化形成正常细胞,从而达到治疗癌症的目的,即恶性肿瘤细胞转变为成熟的正常细胞时可能有基因的选择性表达,B正确;
C、全反式维甲酸是口服的药物,说明其化学本质不是蛋白质,因此合成场所不是核糖体,C错误;
D、恶性肿瘤细胞向正常细胞分化,但没有形成完整个体,因此不能体现细胞的全能性,D错误。
故选:B。
1、原癌基因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过程,抑癌基因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
2、核糖体是蛋白质的合成场所。
本题主要考查细胞的分化、细胞的衰老、细胞的凋亡、癌细胞的概念及主要特征的内容,要求考生识记相关知识,并结合所学知识准确答题。
7.【答案】B
【解析】解:A、钴60诱发的基因突变通常发生在细胞分裂前的间期,即DNA复制时期,A错误;
B、用钴60射线照射水稻萌发的种子,诱导其发生基因突变,B正确;
C、因为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因此不能通过钴60定向诱导出具有上述优良性状的水稻品种,C错误;
D、若钴60使某水稻植株发生基因突变,由于密码子具有简并性,则其性状不一定发生改变,D错误。
故选:B。
诱变育种:原理:基因突变;方法:用物理因素(如X射线、γ射线、紫外线、激光等)或化学因素(如亚硝酸、硫酸二乙脂等)来处理生物,使其在细胞分裂间期DNA复制时发生差错,从而引起基因突变,举例:太空育种、青霉素高产菌株的获得。
本题考查学生从题中获取相关信息,并结合所学育种的知识做出正确判断,属于识记层次的内容,难度较易。
8.【答案】B
【解析】解:由题图可知,第36个月时Aa的基因型频率是0.1,aa的基因型频率是0.7,由此可以计算出AA的基因型频率是1-0.1-0.7=0.2;a的基因频率是:a=0.7+0.1×=0.75。
故选:B。
本题是根据种群的基因型频率计算种群的基因频率,先分析题图曲线确定第36个月时各种基因型的基因型频率,融合根据基因型频率计算基因频率。
本题的知识点是基因频率的计算,分析题图明确各种基因型的基因型频率是解题的突破口,对根据基因型频率计算基因频率的方法的掌握是解题的关键。
9.【答案】C
【解析】解:A、没有致病基因的个体可能患遗传病,例如染色体异常遗传病,A错误;
B、多指属于单基因遗传病,冠心病属于多基因遗传病,B错误;
C、血友病属于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人群中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在男性和女性中的发病率不相同,C正确;
D、近亲带有相同隐性遗传致病基因的可能性较大,近亲结婚所生的孩子患有遗传病的可能性较大,禁止近亲结婚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后代患隐性遗传病,D错误。
故选:C。
1、人类遗传病是指由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人类疾病,主要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2、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
(1)调查遗传方式--在家系中进行;
(2)调查遗传病发病率--在广大人群随机抽样。
本题考查了人类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掌握优生的措施,理解近亲结婚的危害,属于考纲中识记、理解层次的考查。
10.【答案】D
【解析】解:A、达尔文进化论认为个体是进化基本单位,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进化基本单位,A正确;
B、达尔文进化论无法解释变异的来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突变和基因重组是变异的来源,B正确;
C、达尔文进化论认为进化的本质是适者生存,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进化的本质是基因频率改变,C正确;
D、达尔文进化论没有认识到地理隔离的作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识到生殖隔离的作用,D错误。
故选:D。
1、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过度繁殖是自然选择的前提,生存斗争是自然选择的动力,遗传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内因和基础,适者生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但由于受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达尔文对遗传和变异的本质还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同时他对生物进化的解释也局限于个体水平。
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
①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②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③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本题考查自然选择学说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区别,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难度不大。
11.【答案】D
【解析】解:A、豌豆种群经长期自交,一般为纯种,A基因频率和AA基因型频率大致相同,A正确;
B、根据题干信息,种群满足遗传平衡定律的条件,所以果蝇种群经长期自由交配,BB基因型频率PBB=PB2,Bb基因型频率PBb=2PBPb,B正确;
C、随机交配达到遗传平衡,所以这两个种群中等位基因的基因频率均不发生改变,C正确;
D、豌豆种群中各基因型频率不会发生改变,果蝇种群中各基因型频率也不会发生改变,D错误。
故选:D。
种群不考虑突变和自然选择,无迁入、迁出现象,满足遗传平衡定律,即自由交配,每代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都不发生改变。
本题考查基因频率计算相关知识,理解达到遗传平衡时,自交基因频率不变,自由交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都不变是解题的关键。
12.【答案】A
【解析】解:A、马与驴交配产生骡子,但骡子不育,因此,马与驴是两种物种,它们交配后没有产生新物种,A错误;
BC、马(2N=64)和驴(2N=62)都是二倍体动物,二者杂交子代是骡。骡的体细胞中含有63条染色体(32+31),是两组非同源染色体,因此骡属于异源二倍体,在减数分裂时联会紊乱而几乎不能产生可育配子,不能正常产生后代,BC正确;
D、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马的不同种群的基因库有差异,D正确。
故选:A。
物种和种群的概念
(1)物种: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称为一个物种。
(2)种群: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叫种群。
本题考查物种概念等相关知识,属理解层次,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对选项做出正确判断的能力。
13.【答案】D
【解析】解:A、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所以,生物进化一定有基因频率改变,A正确;
B、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关键,是物种形成的最后阶段,是物种间的真正界限。人工创造新物种通过植物体细胞杂交(如番茄一马铃薯)、多倍体远缘杂交(如甘蓝一萝卜)、多倍体育种(如八倍体小黑麦)等方式也可以创造新物种,因此生殖隔离不一定经历了地理隔离,B正确;
C、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这种改变可大可小,不一定会突破物种的界限,C正确;
D、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因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不一定导致生物的进化,D错误。
故选:D。
1、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因素有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和迁移。
2、生物进化过程实际上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共同进化的过程,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
本题考查了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属理解层次,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对选项做出正确判断的能力。
14.【答案】AD
【解析】解:A、DNA分子中,A=T、G=C,由题可得酵母菌DNA碱基A占32%,故G+C=100%-32%×2=36%,A正确;
B、A—BU第一次复制:BU—G,第二次复制:G—C,故最少只需要两次复制,B错误;
C、A—BU第一次复制:BU一G,第二次复制:G—C,最少只需要1个胞嘧啶,C错误;
D、由碱基互补配对得,DNA分子中嘌呤数等于嘧啶数,D正确。
故选:AD。
DNA复制需要的基本条件:
(1)模板:解旋后的两条DNA单链;
(2)原料:四种脱氧核苷酸;
(3)能量:ATP;
(4)酶:解旋酶、DNA聚合酶等。
本题考查DNA复制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15.【答案】ACD
【解析】解:A、图示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含有4个染色体组,其代表的生物可能是二倍体(由受精卵发育而成)或单倍体(由配子育而成),A正确;
B、图示细胞中含有3个染色体组,如来源于受精卵则是三倍体,如由配子发育而来则为单倍体,B错误;
C、图示细胞中只含1个染色体组,为由配子发育而来的单倍体,所以该生物可能有高度不育、植株矮小等特点,C正确;
D、AABB表示遗传因子组成代表的生物的基因型可能为AB,染色体复制后遗传因子组成为AABB,D正确。
故选:ACD。
判断染色体组的方法是细胞内形态相同的染色体有几条,则含有几个染色体组。由受精卵发育而成的个体,若体细胞含两个染色体组,则为二倍体,若含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则为多倍体;单倍体是体细胞中含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的个体。
本题考查判断染色体组、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6.【答案】AD
【解析】解:A、结合分析可知,一只并联X雌果蝇(X'Y)和一只正常雄果蝇(XY)杂交,子代雌雄果蝇的染色体组成分别与两亲本相同,说明雄果蝇基因型为XY,其中的X染色体正常,来自于父本,则Y染色体应来自亲代雌果蝇,A错误;
B、并联X染色体属于染色体变异,可以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到雌果蝇中的并联X染色体,B正确;
C、由分析可知:子代雌雄果蝇的染色体组成分别与两亲本相同,说明X'X和YY的个体死亡,C正确;
D、由分析可知:存活的子代的基因型可为X'Y、XY,D错误。
故选:AD。
分析题意:并联X染色体(设为X')是由两条X染色体形成的,该变异属于染色体变异;一只并联X雌果蝇( X'Y)和一只正常雄果蝇(XY)杂交,子代应为X'X、X'Y、XY和YY,据题意可知,子代雌雄果蝇的染色体组成分别与两亲本相同,说明X'X和YY的个体死亡。
本题结合图形,主要考查伴性遗传和染色体变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染色体变异的类型,能根据题干和图中的信息综合分析,然后利用所学知识判断各选项。
17.【答案】ACD
【解析】解:A、根据种群中基因型AA,Aa和aa的比例分别为20%,20%和60%,因此种群产生的雌雄配子种类和比例为A=20%+20%×1/2=30%,a=20%×1/2+60%=70%,A:a=3:7,但雄配子中含a基因的配子有50%不育,因此存活的雄配子种类和比例为A:a=6:7,甲、乙两个桶分别代表雄性群体和雌性群体产生的配子,因此甲桶中放入的A小球和a小球的比例应为6:7,乙桶的应为3:7,A正确;
B、由于雄配子数量多于雌配子,因此两个桶中小球的总数量可以不相等,B错误;
C、雌配子A:a=3:7,雄配子A:a=6:7,因此子代中,AA、Aa、a组合的比例为(3/10×6/13):(3/10×7/13+7/10×6/13):(7/10×7/13)=18:63:49,C正确;
D、由于雄配子中含a基因的配子有50%不育,因此该种群逐代自由交配,A基因所占的比例会不断增大,D正确。
故选:ACD。
已知基因型AA,Aa和aa的比例分别为20%,20%和60%,所以雌配子种类和比例为A=20%+20%×1/2=30%,a=20%×1/2+60%=70%。雄配子种类和比例为A=20%+20%×1/2=30%,a=20%×1/2+60%=70%,但雄配子中含a基因的配子有50%不育,因此存活的雄配子种类和比例为A:a=6:7。
本题主要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和应用、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的内容,要求考生识记相关知识,并结合所学知识准确答题。
18.【答案】ABC
【解析】解:A、噬菌体的蛋白质组成元素有C、H、O、N、S,其遗传物质DNA元素组成有C、H、O、N、P,均含N元素,故不用15N标记,否则会将DNA、蛋白质一同标记,达不到分离的效果,A正确;
B、噬菌体的蛋白质组成元素有C、H、O、N、S,其遗传物质DNA元素组成有C、H、O、N、P元素,B正确;
C、T2噬菌体专寄生于大肠杆菌,其子代DNA的合成时所需的原料均来自宿主细胞,C正确;
D、该实验证明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而非大肠杆菌,D错误。
故选:ABC。
1、T2噬菌体侵染实验中32P标记噬菌体的DNA,35S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
2、T2噬菌体侵染宿主细胞的过程为:吸附→注入→合成→组装→释放,子代病毒合成时所需的原料、能量、酶、场所均由宿主细胞提供,模板由亲代病毒提供。
本题考查教材中的经典实验“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的相关基础知识,对教材实验有一定的熟识就能准确作答。
19.【答案】①②③④ ①② 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 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或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杂合子 人群中随机
【解析】解:(1)图①中双亲正常,女儿患病,根据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遗传看女患病判断①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图②中母亲患病,儿子正常,可能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或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也可能是伴X显性病,不可能是伴X隐性遗传病;图③中母亲患病,儿子患病,可能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或隐性遗传病,也可能是伴X显性遗传病或隐性遗传病;图④中父亲患病,女儿正常,可能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或隐性遗传病,也可能是伴X隐性遗传病,不可能是伴X显性遗传病。苯丙酮尿症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因此以上四个系谱图都可能表示苯丙酮尿症。红绿色盲是伴X隐性遗传病,因此一定不是红绿色盲的是①②。
(2)图④中父亲患病,女儿正常,可能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或隐性遗传病,也可能是伴X隐性遗传病,不可能是伴X显性遗传病,若为伴X显性遗传病,则女儿都应该患病。
(3)图②中母亲患病,儿子正常,可能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或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也可能是伴X显性病,不可能是伴X隐性遗传病,若系谱图②中的正常个体不携带致病基因,则不可能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不管是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还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图中的女性患者一定是杂合子。
(4)若调查的是遗传病的发病率,则应在群体中抽样调查,选取的样本要足够的多,且要随机取样;若调查的是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则应以患者家庭为单位进行调查,然后画出系谱图,再判断遗传方式。
故答案为:
(1)①②③④①②
(2)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
(3)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或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杂合子
(4)人群中随机
几种常见的单基因遗传病及其特点:
1、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红绿色盲、血友病等,其发病特点:(1)男患者多于女患者;(2)隔代交叉遗传,即男患者将致病基因通过女儿传给他的外孙。
2、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性佝偻病,其发病特点:(1)女患者多于男患者;(2)世代相传。
3、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多指、并指、软骨发育不全等,其发病特点:患者多,多代连续得病。
4、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先天聋哑、苯丙酮尿症等,其发病特点:患者少,个别代有患者,一般不连续。
5、伴Y染色体遗传:如人类外耳道多毛症,其特点是:传男不传女。
本题主要考查人类遗传病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系谱图的推断,分析致病基因的位置,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难度适中。
20.【答案】细胞核 解旋酶、DNA聚合酶 破坏氢键,使DNA双链解旋 ②③ 腺嘌呤 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 10 31(-m)
【解析】解:(1)真核生物DNA复制的主要场所是细胞核,图1中的酶Ⅰ和酶Ⅱ分别是解旋酶、DNA聚合酶,酶Ⅰ即解旋酶的作用是破坏氢键,使DNA双链解旋。
(2)图2中构成DNA分子基本骨架的是②脱氧核糖和③磷酸交替连接,⑤与T配对,表示腺嘌呤;由于①是碱基T,所以④表示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
(3)若亲代DNA分子一条链中A占30%,两条链中(C+G)占60%,则子代DNA分子另一条链中A占1-60%-30%=10%。
(4)由于DNA分子中A=T,G=C,因此A+C=T+G=50%。若该DNA分子共有a个碱基,其中腺嘌呤有m个,因此DNA分子中C=−m。则该DNA分子复制5次,需要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为(25−1)×(-m)=31(-m)个。
故答案为:
(1)细胞核 解旋酶、DNA聚合酶 破坏氢键,使DNA双链解旋
(2)②③腺嘌呤 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
(3)10
(4)31(-m)
1、分析图1可知,该图是DNA分子复制过程,Ⅰ的作用是使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解开,形成单链DNA,因此Ⅰ是DNA解旋酶;Ⅱ是催化以DNA单链d为模板形成DNA分子的子链c,因此Ⅱ是DNA聚合酶。由图可以看出形成的新DNA分子中都含有一条模板链和一条子链,因此DNA分子的复制是半保留复制。
2、分析图2可知,该图是DNA分子的平面结构,①是碱基T,②是脱氧核糖,③是磷酸,④是脱氧核糖核苷酸,⑤是碱基A。
本题主要考查DNA复制的过程及特点,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理解分析计算能力,属于识记和理解层次的内容,难度适中。
21.【答案】1722 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性状 A-U a→b 61
【解析】解:(1)DNA中碱基数:mRNA中碱基数:氨基酸个数=6:3:1,所以DNA中碱基对数=氨基酸数×3=574×3=1722;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有两种方式:1、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直接控制性状。2、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进而控制代谢过程,来控制生物的性状。镰状细胞贫血的发生是第一种方式。
(2)Ⅰ.①表示DNA复制,碱基配对有A-T、C-G,②表示转录,碱基配对有A-U、C-G、T-A,故②过程特有的碱基互补配对方式是 A-U;
Ⅱ.在图中可看出越靠近b端的核糖体生成的肽链越长,所以核糖体的移动反方向应为a→b;
III.生物体内的密码子有64种,有3种是终止密码子不决定氨基酸,决定氨基酸的密码子最多有61种。
故答案为:
(1)1722 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性状
(2)I.A—U
II.a→b
III.61
分析题图可知:①表示DNA复制,②表示血红蛋白基因转录形成mRNA,③是翻译出血红蛋白。已知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由于血红蛋白基因中一个碱基对的替换而导致的遗传性贫血,即正常基因发生了基因突变,患者的血红蛋白溶解度降低使红细胞呈现镰刀状。
本题考查基因与性状的关系,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难度中等。
22.【答案】(1)基因重组和染色体数目变异 花药离体培养 1/4
(2)7/9 基因重组
【解析】解:(1)首先将亲本杂交,得到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其原理是基因重组,后又进行花药离体培养,其原理是染色体数目变异,①代表的生物技术是花药离体培养,②过程常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的两极,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加倍。AaBb形成四种配子,即AB、Ab、aB、ab,经过加倍后为AABB、AAbb、aaBB、aabb,矮秆抗病植株的比例是四分之一。
(2)该小组若以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为亲本进行逐代自交,每一代淘汰不符合要求性状的个体,即保留病类型,直到子三代,相当于以Aa为亲本连续自交三次,最后求得子三代矮杆中的纯合子的比例,则可根据公式(2n-1)/(2n+1) =7/9,即子三代中矮杆抗病植株中的纯合子占所有矮杆抗病植株的7/9。
该方法通过杂交和自交筛选矮秆抗病植株,其遗传学原理是基因重组。
故答案为:
(1)基因重组和染色体数目变异 花药离体培养 1/4
(2)7/9 基因重组
1、杂交育种:原理:基因重组;方法:通过基因分离、自由组合或连锁交换,分离出优良性状或使各种优良性状集中在一起。
2、诱变育种:原理:基因突变;方法:用物理因素(如X射线、γ射线、紫外线、激光等)或化学因素(如亚硝酸、硫酸二乙脂等)来处理生物,使其在细胞分裂间期DNA复制时发生差错,从而引起基因突变,举例:太空育种、青霉素高产菌株的获得。
3、单倍体育种:原理:染色体变异;方法与优点:花药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植株,再人工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优点明显缩短育种年限,原因是纯合体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
4、多倍体育种:原理:染色体变异;方法:最常用的是利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秋水仙素能抑制有丝分裂时纺缍丝的形成,染色体不能移动,使得已经加倍的染色体无法平均分配,细胞也无法分裂。当秋水仙素的作用解除后,细胞又恢复正常的生长,然后再复制分裂,就能得到染色体数目加倍的细胞。
本题考查学生从题中获取相关信息,并结合所学育种的知识做出正确判断,属于理解和应用层次的内容,难度适中。
23.【答案】种群 不定向性、随机性 自然选择 出现生殖隔离 物种 低温抑制纺锤体的形成 茎秆粗壮,叶片大,果实和种子都比较大 不是 杂交产生的三倍体植株高度不育
【解析】解:(1)如图所示,原南美洲地雀迁入不同岛屿后,每一个岛屿上的地雀形成了一个物种。不同岛屿上的地雀的变异类型有多种,说明生物的变异具有不定向性,随机性,最终决定进化方向的是环境的自然选择,有利变异不断积累,最终形成了不同的新物种,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的形成。不同岛屿的地雀多种多样,这体现了物种多样性。
(2)二倍体植株在遇到低温条件时染色体数目会加倍形成四倍体植株,该过程形成的原因是低温抑制了纺锤体的形成,以致影响染色体被拉向两极,细胞不能分裂成两个细胞,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该四倍体植株与原二倍体植株相比具有的特点是茎杆粗壮,糖类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含量增加。该四倍体植株与原二倍体植株不是同一物种,原因是它们杂交出的子代不可育。
故答案为:
(1)种群 不定向性、随机性 自然选择 出现生殖隔离 物种
(2)低温抑制纺锤体的形成 茎秆粗壮,叶片大,果实和种子都比较大 不是 杂交产生的三倍体植株高度不育
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单位是种群,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引起生物进化的因素包括突变、自然选择、迁入和迁出、非随机交配、遗传漂变等。
2、可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可遗传变异包括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统称为突变。
3、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4、隔离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要求考生识记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结合题图信息分析作答。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河北省南和县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次月考生物试卷(含答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读图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山西省长治一中高一(下)第四次月考生物试卷(含答案解析),共3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某生物的三对等位基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河北省邢台市卓越联盟高一(下)第三次月考生物试卷(含答案解析),共2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