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展开2025届高一级上学期语文学科综合练习
语文
本试卷共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总用时为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或填涂在答题卡上。
2.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相应的答题区域填涂相应题号的选择项。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交回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与现代西洋的“团体格局”不同,中国乡土社会的基层结构是一种“差序格局”。在差序格局下,每个人都以自己为中心结成网络。这就像把一块石头扔进湖水里,以这个石头为中心点,在四周形成一圈一圈道德的波纹,波纹的远近还可以表示社会关系的亲疏。
社会结构格局的差别,引起了不同的道德观念。在西洋,对宗教的虔诚和信赖,不但是他们道德观念的来源,而且是支持行为规范的力量,象征着团体的“神”的观念下,有两个重要的派生观念:一是每个个人在神前的平等,一是神对每个个人的公道。因而每个团体分子和团体的关系是相等的,团体不能为任何个人所私有。人对人得互相尊重权利,团体对个人也必须保障这些个人的权利,防止“团体代理人”滥用权力,于是他们有了完法、国会。宪法观念是和西洋公务观念相配合的。国家可以要求人民的服务,但是国家也得保证不侵害人民的权利,在公道和爱护的范围内行使权力。
恰恰相反,在差序格局中,道德体系的出发点是“克己复礼”“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我们没有一个超乎私人关系的道德观念,与此不无关系。因为从己向外推以构成的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每根绳子被一种道德要素维持着。社会范围是从己推出去的,而推的过程里有着各种路线,最基本的是亲属亲子和同胞,相配的道德要素是孝和悌。“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向另一路线推是朋友,相配的是忠信。孔子曾总结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然而,连孔子都很难在“团体”组合并不坚强的中国乡土社会中,具体地指出一个笼罩性的道德观念来。因为在社会形态中,综合私人关系的团体缺乏具体性,只有个广被的“天下归仁”的天下,这个和“天下”相配的“仁”,也不能比“天下”观念更为清晰。所以凡是要具体说明“仁”时,还得回到“孝、悌、忠、信”那一类的道德要素。这样等于要说明“天下”时,还得回到“父子、昆弟、朋友”这些具体的伦常关系。
在我们传统道德系统中不但没有不分差序的兼爱,而且我们也很不容易找到个人对于团体的道德要素。在西洋团体格局的社会中,公务,履行义务,是一个清楚明白的行为规范。而这在中国传统中是没有的。团体道德的缺乏,在公私的冲突里更看得清楚。就是负有政治责任的君王,也要先完成他私人间的道德。一个差序格局的社会,是由无数私人关系搭成的网络。这网络的每一个结都附着一种道德要素。因之,传统的道德里,不另找出一个笼统性的道德观念来,所有的价值标准也不能超脱于差序的人伦而存在了。
中国的道德和法律,都因之得看所施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仲缩。因为在这个社会中,一切普遍的标准并不发生作用,一定要问清了,对象是谁,和自己是什么关系之后,才能决定拿出什么标准来。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维系着私人的道德》)
材料二:
颜渊问仁。子曰: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乎人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据《左传》昭公十二年引孔子语:“古也有志:克已复礼,仁也。”孔子引用古语在这里向他最得意的弟子说明仁和礼的关泵:仁非礼不立。饶有趣味的是,在《礼记·中庸》里还引有孔子这样一段话:“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这又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仁和礼的关系:礼由仁而立。当然《中庸》所引是否孔子原话,可以存疑;不过内容是符合孔子思想的。有若说:“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仁者从自己出发,最近的是父母兄弟,能做到孝弟,就可以进一步推到君臣上下之间,就不会犯上作乱。由已而人,由近而远,由孝而忠,由父父子子而君君臣臣,这无疑是孔子的思想。对于这个思想,如果从仁的角度来看它是推已及人的逐步外推的阶梯:如果从礼的角度来看,它又是人己之间的层层区别和界限。孔子的仁是有等差的博爱,而不同于墨子的无差别的兼爱;这样就不能没有札的层次来作为阶梯。孔子的礼义是以和为贵的(即因差别而和谐的)秩序,与先前“礼不下庶人”(《礼记·曲札上》)的原则不同,不能把礼当作横亘于人与人之间的鸿沟;这样,礼的不同层次间的界限,同时又必须是桥果,而这种桥梁恰恰就是。
(摘编自刘家和《先秦儒家仁礼学说新探》)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西洋社会中,“神”象征着团体,是人们道德观念的来源。
B.差序格局中,道德体系的出发点是克己复礼、修身,是指向自己的。
C.在差序格局中,难以找到一个笼罩性的超乎私人关系的道德观念。
D.团体道德的缺乏,导致我们在公私冲突中更倾向于完成私人道德。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难以说出仁的普遍性意义,是因为在差序格局里,所有的价值标准也不能超脱于差序的人伦而存在。
B.现代西洋是“团体格局”,中国乡土社会是“差序格局”,由此引起了中西方不同的道德念。
C.仁是礼的不同层次间的界限和桥梁,是推已及人的逐步外推的阶梯,是人己之间的层层区别和界限。
D.差序格局的社会,是由无数私人关系搭成的网络,由此形成的道德观念和自我密切相关,如“孝、悌、忠、信”。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最后一段论点的一项是(3分)
A.因父亲总是在高速路上开车时接电话,家人屡劝不改,女大学生小陈迫于无奈,更出于生命安全的考虑,通过微博私信向警方举报了自己的父亲。
B.晋平公问祁黄羊可以任职尉,祁黄羊说祁午可以,晋平公说那不是你儿子吗,祁黄羊只说谁适合担任这个官位,而不在乎担任的人是谁。
C尧见自己的儿子丹朱不成才,把天下交给他,是对天下人不利只对丹朱一人有利,就把天下交给了贤德的舜。
D.舜的弟弟象几次三番要杀舜,但舜作为天子,却没有诛杀象,反而给其封地,让他显贵富有,就因为象是他弟弟。
4.材料一运用了哪些论证手法?请简要说明。(4分)
5.如何理解材料二画横线句子“孔子的仁是有等差的博爱”的含义。(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老宅里的树
张强勇
①与树的情缘,就从这一刻开始了。
②老家很多无主的土地,溪沟旁、田坎边,还有公共的晒谷场,都被勤劳的乡亲们开成了一丘一丘的菜地。我还小,是不敢将树栽种到那些地方的,便在老家宅子的前面寻到了一块小小的空地,找来一把锄头,就在这空地上挖了个小坑。我拿了一把砍刀,将那个巨大的树瘤切了下来,又把另外的一根看上去病恹恹的枝杈斩断了,就种下了这棵被堂叔扔掉的树苗,还学着堂叔的样子给小树苗浇上了水。
③我并不知道椿树的适应能力很强,更不知道,那小小的空地,对于幼小的椿树苗来说,竟然是它的“风水宝地”。那时老宅子的房前没有大树,在离房子四五米远的地方有几株低矮的杜鹃、月季、芍药和杜仲,土坎边还生长着一种叫作葛蒲的植物,它有着热烈而顽强的生命力,那是一种野性的生命,在任何恶劣的环境,随时随地都可以长得郁郁葱葱。杜鹃和月季是没有修剪打理的,由着它们自由自在地生长,该开花的时候开花。我有时想,杜鹃和月季恐怕是风刮来的,或者是鸟儿衔来的。那时,我的父母连生计都是发愁的,哪还有时间和心思种花养草呢?倒是那芍药和杜仲,父亲一有空闲的时候,会走近瞧一瞧,偶尔还会侍弄一番,培培土,浇浇水。芍药花有高高的花茎,开着硕大的花朵,花瓣单薄柔软,吹弹可破,千娇百媚,“艳艳锦不如,天天桃未可”。母亲说,那是父亲用来做中药材的。父亲年轻的时候,曾跟着乡下的郎中做了三个月的学徒。
④母亲跟我说,椿树好养活,耐寒,耐早,适应性强,沾土就会生根发芽,我的家乡随处可见楼树。我的椿树更加热情地拥抱太阳的光芒,更加坚强地接受风雨的洗礼,更加努力地吸收泥土中的养分它的根系很发达,盘根错节根深蒂固,枝繁叶茂,一直向上生长着。在它的周边,没有一棵比它还高的树,甚至在它的周边没有树,椿树能吸收着无限的阳光。洗澡水、洗脸水和洗菜水都往椿树的根部倒去,它离房子太近了,只要把门打开,我们就能看到它,就能把水抛洒在它的根上、枝丫上。此外,椿树还吸收着大量的雨水。终于,在一个春天的早晨,这棵树似乎突然长大了,枝条上爆出了绿茸茸的叶芽,它伸展枝叶,吐露芬芳,散着幽幽的清香。我看到那点点绿叶开始疯一般的舒展腰身,小小的幼芽,让我的心里萌生着微微的喜悦。
⑤椿树的美在春天,鲜嫩的椿芽,是赐给我们的美味。
⑥母亲说,椿树在初春吐出的幼芽是鲜嫩嫩的,可以用来做菜。天气乍暖还寒,我就会抬起头,仰着脸,去寻找树枝上的椿芽,看到椿树的芽苞就在枝头上开始萌动,我的心是欢喜的。不知道是在哪一天,在哪一根枝丫上,就冒出一朵一朵嫩嫩的、绛红色的椿芽来,我兴奋地告诉母亲,母亲会拿出早就准备好的细长的竹竿,在竹竿的顶端,绑上铁钩子,站在椿树下,把椿芽钩下来。后米,楼树长大了长高了也长胖了,在母亲的注视下,我爬上高大的楼树,站在树杈上,一手搂住树干,一手用钩子去钩椿芽。母亲告诉我,一次不要摘得太多,够做一道菜就行。
⑦清明过后,天气转暖,温度适宜,阳光和雨水也增多了,椿树的生长速度更快,一天一个样。头茬的椿芽过后,就生长出第二茬,但是椿芽的嫩质、味道与头茬相比,还是差了一些。母亲也会摘取椿芽的内蕊,捡好的、嫩的,用开水焯了,晒干,腌成咸菜放入坛子里。夏天的时候,与萝卜、腌菜一起剁成细末,配上蒜泥,那味道简直好得不得了,倘若来一碗小米粥,味香生津解渴。就是现在,头茬鲜嫩的椿芽,也是我们调剂口味的好食材。
⑧参加工作后,我的椿树已长大成材,树干挺有、祖壮,树皮闪耀着青涩的光芒,树冠圆圆的,远远看去,好像一把张开的大伞,生长得更加茁壮,似乎全身都在蕴藉着无限的力量。是的,它已经长大了,它有着足够的强大。那时的我已经很少回家,偶尔给父母打个电话写封信,大多也是问问父母的身体,劝他们只做些力所能及的体力活,不要太劳累了,并没有问起过屋门前的椿树。只是有一天,父亲来信说要把屋门前我的椿树砍了,还说那些专门来乡下买树的人已经打过了好几次主意,能卖四五百元钱。我赶紧回信说家里需要钱我可以寄回去,一定要留下我的椿树。椿树的身上有我儿时的影子,有可口的菜肴,能守望着整个村庄,每当想到我的椿树,我就想到了我的家。可是大山深处书信往返一趟就要二三十天,收到父亲下一封来信时,我的楼树早已倒在了砍树人的斧锯之下。
⑨如今我再也不是爬树如猴的机灵少年,那个做主砍树的父亲也跟被砍的椿树一样回归尘土。当长夜梦回,我的椿树还依然挺立在老宅的屋门前,那个机灵瘦弱的男孩仍旧坐在高高的树权上,微风吹拂、阳光和煦。现在,我的椿树不在了,但我养成了喜食椿芽的习惯。春天里,我就会想起生长在老宅里的那棵椿树。有时想,乡愁在哪里?或许也藏在椿芽里吧。
(摘自《散文》2022年6期,有删减)
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第3段中的“不知道”和“更不知道”的内容可以推断,“我”一开始对椿树能否存活没有十足的把握。
B.“我”和母亲会兴奋地采摘第一茬椿芽做菜,母亲还会把第二茬椿芽腌成咸菜,一方面与其味道好有关,另一方面也可能与当时家里贫穷有关。
C.文章第8段中“是的,它已经长大了,它有着足够的强大”一句表面上是说“椿树”长大成材,蕴藉着无限的力量,其实也暗指“我”长大了、强大了,已参加工作、离家生活,会关爱父母。
D根据文意,我们可知父亲为了四五百元钱,不顾“我”的想法,执意砍掉了老宅前的椿树。
7.下列对本文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写椿树苗是被堂叔扔掉的,它有巨大的树瘤和病恹恹的树杈,被我种在一块小小的空地上,这些都与它后面的喜人长势形成巨大的反差,凸显了椿树顽强的生命力。
B.第3段中写到了杜鹃、月季、芍药、杜仲等植物,这样写是用来反衬椿树适应性强的这一特点。
C.作者用两段文字详细叙述了摘取椿树嫩芽做菜的往事,这与下文提到椿树被砍但我依然保持着食用椿芽的习惯形成照应。
D.文末提到了“乡愁”,卒章显志,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老宅前的椿树承载着“我”浓浓的思乡之情。
8.为什么说老宅前那小小的空地,对幼小的椿树苗来说是“风水宝地?? 请结合文本简析。(6分)
9.原文写了“我”与老宅里三棵树之间的情缘,节选部分的故事发生在“我”与椿树之间,请结合椿树的一生来简析“我”与椿树的情缘。(6分)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课外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匡衡字稚圭,东海承人也。父世农夫,至衡好学。衡乃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衡射策甲科,调补平原文学。衡能说《诗》,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疑。”鼎,衡小名也。时人畏服如是。闻者皆解颐欢笑。衡邑人有言《诗》者衡从之与语质疑邑人挫服倒展而去。
元帝初即位,乐陵侯史高以外属为大司马车骑将军,领尚书事。长安令杨兴说高曰:“平原文学匡衡材智有余,而随牒在远方。将军诚召置幕府,学士歙然归仁,与参事议,观其所有,贡之朝廷,必为国器。以此显示众庶,名流于世。”高然其言,辟衡为议曹史,荐衡于上,上以为郎中,迁博士、给事中。是时,有日蚀、地震之变,上问以政治得失,衡上疏,上说其言,迁衡为光禄大夫、太子少傅。为少傅数年,数上疏陈便宜。建昭三年,代韦玄成为丞相,封乐安侯,食邑六百户。
元帝崩,成帝即位,衡上疏劝经学威仪之则,上敬纳其言。初,元帝时,中书令石显用事,自前相韦玄成及衡皆畏显,不敢失其意。至成帝初即位,衡乃与御史大夫甄谭共奏显,迫条其旧恶,并及党与。于是司隶校尉王尊反奏,“衡等不以时白奏行罚,无大臣辅政之义,而反扬著先帝任用倾覆之徒,罪至不道。”衡惭惧,上疏谢罪。因称病乞骸骨。上报曰:“君以道德修明,位在三公,朕嘉与君同心合意。今司隶校尉尊妄诋欺,朕甚闵焉。方下有司问状,君何疑而上书乞骸骨,是彰朕之未烛也。”衡起视事。上以新即位,褒优大臣,然群下多是王尊者。衡不自安,每有水旱,风雨不时,连乞骸骨让位。上辄以诏书慰抚,不许。
(选自汉·刘歆《西京杂记·卷二》及《汉书·卷八十一》,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衡邑人有言《诗》者/衡从之/与语质疑/邑人挫服/倒屣而去/
B.衡邑人有言/《诗》者衡从之/与语/质疑/邑人挫服/倒屣而去/
C.衡邑人有言《诗》者/衡从之与语/质疑/邑人挫服/倒屣而去/
D.衡邑人有言《诗》者/衡从之与语/质疑邑人/挫服倒屣而去/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下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甲科,古代考试科目名,汉时课士分甲乙丙三科,唐初有甲乙丙丁四科,唐宋进士分甲乙科;明清通称进士为甲科。
B.《诗》,指《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经”也是指《诗经》。
C辟,任职授官的意思,类似的古代词汇还有:任、授、除、拜、封、赠、征等,其中“赠”常用于追封已故者。
D.“建昭三年”是古代年号纪年法。古人还有其它纪年法,例如“壬戌之秋”使用的是干支纪年法。
1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匡衡凿穿墙壁借邻居家烛光刻苦学习,饱读诗书。他擅长研究《诗经》,能解人疑惑,因而很受人敬佩。
3.匡衡因才华出众而被长安令杨兴举荐到乐陵侯史高麾下任职,后又因史高的举荐而一度被刚即位的汉元帝任命为乐安侯。
C.匡衡在上疏中回答了汉元帝关于地震等灾变与政治得失关系的问题,因而受到了皇帝的器重,职务逐步升迁。
D.成帝时,匡衡与甄谭一起上奏弹劾石显;王尊则弹劾他二人,指责他俩不陈述自己不忠之罪,反倒张扬先帝的过错。
(二)课内外文言文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13.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2)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苏轼《赤壁赋》)
14.荀子说:“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请结合第一段谈谈匡衡是借助哪些外物条件来刻苦学习的。请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天末怀李白
杜甫
冻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①,投诗赠汨罗。
注释:①冤魂:指屈原。屈原被放逐,投汨罗江而死。杜甫深知李白从永王李磷实出于爱国,却蒙冤放逐,正和屈原一样。所以说,应和屈原一起诉说冤屈。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诗以凉风起兴,对景相思,不言己心,却反问远人,言浅情深,意象悠远。
D.颔联问书信何时到,想到潇湘洞庭,风波险阻,表达急盼挚友音讯之情。
C.颈联托物言志,感叹文才出众者总是命途多舛,可谓意味深长,情感真挚。
D.尾联诗人飞驰想象,遥想李白流寓江湘,会向屈原的冤魂倾诉内心的愤懑。
16.这是一首因秋风而生感的抒情诗,感情的潮水千回百转,萦绕心际。本诗蕴含了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6分)
(四)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说蚯蚓虽然身体柔弱,但也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在《师说》指出,选择老师时不要管他的地位和年龄,并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说明谁懂得道理,谁就是自己的老师。
(3)苏轼《赤壁赋》中用侧面烘托的手法来表现箫声凄凉而幽怨,极富感染力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游西溪,本来是以松木场下船,带了酒盒行厨,慢慢儿地向西摇去为正宗。像我们那么高坐了汽车,飞鸣而过古荡、东岳,一个钟头要走百来里路的旅客,终于是难度的俗物。但是俗物也有俗益。你若坐在汽车座里,引颈而向西向北一望,直到湖州,只见一派空明,遥盖在淡绿成阴的斜平海上;这中间不见水,不见山,当然也不见人,只是渺渺茫茫,青青绿绿,远无岸,近亦无田园村落的一个大斜坡。过秦亭山后,一直到留下为止的那一条沿山大道上的景色,好处就在这里,尤其是当微雨朦胧、江南草长的春或秋的半中间。
摇船的少女,也总好算是西溪的一景;一个站在船尾把摇橹,一个坐在船头上使桨,身体一伸一俯,一往一来,和格声的咿呀,水波的起落,凑合成一大又圆又曲的进行软调;游人到此,自然会想起瘦西湖边,竹西歌吹的闲情,而源宁昨天在漪园月下老人祠里求得的那枝灵签,仿佛是完全的应了,签诗的韵文,是《都风·桑中》章末后的三句,叫作“期我乎桑中,要我平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18.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这使我想起了农民送给他的“泥腿子专家”“泥腿子院士”的称谓。
B.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
C.“一个基因能够拯救一个国家,一粒种子能够造福万千苍生。”钟扬曾在一次公开演讲中这样介绍说。
D.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为“这中间不见水和山,当然也不见人,只是渺花一片,青也有绿,远无岸,近亦无田园村落的一个大斜坡”,似乎并不影响读者对原文思的理解,为什么说原文的表达效果更好?请简要说明理由。(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20~22题。
不久前,“天宫课堂”第三课在中国空间站开讲。“太空教师”陈冬、刘洋、蔡旭哲,为广大青少年带来了一堂( )的太空科普课。短短50分钟,( )。从空间站问天实验舱工作生活场景、先进科学实验设施的展示、到各种兼具科学性和趣味性的实验演示,从航天员亲手“采撷”在太空生长的植物,到天地之间的互动交流,这一场充满( )的“天宫”一课,①____________,也激发着广大青少年探索浩瀚宇宙、感知前沿科技的好奇心。“天宫课堂”上,科学与太空的融合更深入,知识和场景的结合更紧密。在太空授课这趟科学之旅中,老师和学生向着未知共同奔赴,②____________:地面课堂的学生“当面”对比他们所种空间站同类植物种子的生长情况,而“太空教师”也非常及时地给孩子们点赞。课堂的科学含金量越来越高——“神十四”乘组指令长陈冬戴上混合现实眼镜,为同学们“演示”植物样品的采集操作,这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科学任务。无论是进行科学普及,或者做科学研究,中国空间站正是为科学而用、因科学而建。它的主要功能,③____________,从而推动人类科学的发展。
20.请在文中的三处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21.请在文中三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22.文中双波浪线的句子有2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番禺是千年古邑,向来以人文郁盛著称。为“弘扬传统文化,留住美丽乡愁”,番禺区于2022年举办了番禺区中小学生“乡情乡贤乡俗”剧作展演大赛活动。活动举办以来,番禺的广大学子走进古老街巷,探访乡贤故居,聆听亲切温馨的乡音,用心去触摸和感受番禺厚重多彩的历史文化。
请结合以上材料,针对近年来人们对“留住乡愁”的呼吁,以“传承地方文脉”为主题,写一篇文章,或叙述你的经历与体会,或表达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不少于800字:③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2025届高一级上学期语文学科综合练习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A(原文“对宗教的虔诚和信赖”,是他们道德观念的来源。此处张冠李戴。)
2.C( “由已而人,由近而远,由孝而忠,由父父子子而君君臣臣”的思想,才是推已及人的逐步外推的阶梯和人己之间的层层区别和界限。此处混淆概念。)
3.D(A项倡导法制社会的规则意识,B项举贤不避亲。C项尧禅让贤能,而并非将权利传给自己亲近的人,以上三个素材都不符合“中国的道德和法律,都因之得看所施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这一观点。D项舜明知弟弟有罪,依然给其封地,这是由彼此亲疏关系决定的。因此此项可作论据。)
4.①比喻论证,用把石头扔进湖水来说明何为差序格局。②对比论证,中西方的社会格局和道德观念对比。③引用论证,引用孔子的话说明中国社会道德观念。
(4分。其中论证手法1分,说明1分。任答其中2点即可)
5.这句话的含义是:①仁的内涵(博爱)对血缘或亲疏关系不同以及不同阶层的人来说是并不等同视之的。②仁是由已而人,由近而远,由孝而忠,由父父子子而君君臣臣,是推已及人逐步外推的。这样就能实现因差别而和谐的秩序。
(4分。每点2分,大意相合即可。)
6.D(文中虽然有提到椿树“能卖四五百元钱”,但没有说这就是父亲决定砍掉椿树的全部原因。而且文中特意提到“大山深处书信往返一趟就要二三十天”,可能父亲在没有看到我的回信时就已经砍掉了椿树,所以不能说父亲“不顾我的想法,执意砍掉了老宅前的椿树”。)
7.B( “反衬”手法错误。文中提到的菖蒲有着热烈而顽强的生命力;杜鹃、月季没有特意种植、没有修剪打理,它们能自由自在地生长,该开花时开花……这些都与椿树的适应性强、生命力顽强是相似的,是正衬,而不是反衬。)
8.①空地虽小,但也为根系发达、适应性强的椿树提供了扎根土壤和获得雨水的空间。(2分)
②老宅子的房前没有大树遮挡(1分),近处只有几株低矮的植株,因此椿树能充分吸收阳光和泥土中的养分。(1分)
③由于椿树离房子很近,(1分)故更利于接受各种泼洒之水的灌溉而快速成长。(1分)
(6分。共3点,每点2分。)
9.①当椿树还是树苗时,被我从堂叔手中抢救了过来并得到精心呵护(1分),它被我寄予了希望;(1分)
②当椿树茁壮成长时,它的生机勃勃,吐露芬芳让“我”微生喜悦(1分);“我”为和母亲一起采摘鲜嫩的椿芽并把它做成菜肴而兴奋和高兴。(1分)
③当椿树长大成材被砍掉卖钱时,“我”为之感到可惜、悲伤(1分),此时的椿树已是“乡愁”的一个象征。(1分)
(6分。共3点,每点2分。)
10.A(见译文)
11.B(“六艺经传皆通习之”里的“经”是指经文。)
12.B(匡衡被授予乐安侯不是在汉元帝刚刚即位时,而是在登上帝位多年后的建昭三年。)
13.(1)同乡有个大户叫做文不识,家中富裕,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他的佣人却不求得到报酬。
(共5分。其中“邑人大姓文不识”,句式1分;“与”,替,给,可译为“到他家”,1分;“佣作”,做佣人,像佣人般劳作,1分:大意2分。)
(2)(我和你)把如同蜉蝣一般短暂的生命托置于在广阔的天地之中,像沧海中的一粒粟米那样渺小。
(共3分。其中“渺”,1分;大意2分。)
14.(1)善于借助邻居的墙缝之光来照书学习。
(2)善于捉住以佣耕免偿而得到阅读他人书籍的学习机会。
(3)善于向讲授《诗经》的同行学习(或“通过向同行质疑辩难提升自己”)。
(3分。每点1分。意合即可)
15.C(颈联不是托物言志,主要是直接议论表达己志。)
16.(1)首联写天气转凉,想到远方的李白,表达深切的牵挂、怀念之情;
(2)颔联通过对书信何时到达的关切,想起天长水远,在苍茫惆怅感中,表达对李白被贬逐的深切同情;
(3)颈联用议论的方式抒发自己对现实的不满,表达对李白遭遇的愤慨不平。
(4)尾联用典故为李白诉说怨曲,表达对其悲惨遭遇的理解与关切之情,并表达希望李白能有地方诉说怨屈的愿望。
(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可得满分,其它答案意合亦可酌情参考给分。)
17.(1)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3)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6分。每空1分,如书写出现有错、漏字,则该句0分)
18.C(表示引用;A和B是特定称谓,D表示强调。)
19.①原文“不见水,不见山”和后面的“不见人”字数相同,结构一致,音节整齐匀称,朗朗上口;②使用叠词,形象地描写了天气变化时山野景色的朦胧美,也增强语言的韵律感和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4分。每点2分。)
20.精彩纷呈;意犹未尽;奇思妙想
(3分。每空1分)
21.①展现着太空的神奇魅力;②地空互动更加同步;③就是助力科学家完成相关研究试验。
(6分。每空2分)
21.无论是进行科学普及,还是做科学研究,中国空间站正是因科学而建、为科学而用。
(4分。其中“搭配不当”2分,语序不当2分。)
23.作文(略。评分标准参考“2023年高考语文作文评分标准”)
附录:文言文参考译文:
匡衡,字稚圭,东海承县人。世代务农,到匡衡时喜好读书。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居家有蜡烛,光线却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凿穿墙壁引来邻居家的烛光,把书映照着光来读。同乡有个大户叫做文不识,家中富裕,有很多书。于是匡衡就到他家去做他的佣人却不求得到报酬。主人对匡衡的举动感到奇怪,问他,他说:“我希望能够读遍主人家的书。”文不识感到惊叹,就把书借给他。最终(匡衡)成为了大学问家。匡衡得中甲科,选任为平原郡文学。匡衡能够讲解《诗经》,人们为他编写了一首歌谣说:“没有人会讲解《诗经》,请匡鼎来。匡鼎来讲授《诗经》,能使人们开怀大笑。”“鼎”是匡衡的小名。当时的人们竟如此敬佩他,听他讲解《诗经》的人都开颜欢笑。街上有个人讲解《诗经》,匡衡前去听讲,与这个人讨论《诗经》中的疑难问题,这个人辩论不过,对他十分佩服,倒穿着鞋子跑了。
元帝刚即位,乐陵侯史高以外戚的身份被任命为大司马车骑将军,兼任尚书。长安县令杨兴劝说史高说:“平原文学匡衡的才能智慧绰绰有余,但随着选补的文牒转到远离京师的地方作官。将军如果征召匡衡到幕府任职,天下学士一定纷纷跟从他,让他参与议论政事,根据他的特长,推荐给朝廷,一定会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您将这件事做给众人看,您的美名也就会在世上流传。”史高认为杨兴讲得有理,就任命匡衡为议曹史,将他推荐给皇上,皇上让他做郎中,后升为博士,兼任给事中。这时,发生了日食、地震等灾异变化,皇上询问这些变化与政治得失的关系,匡衡上疏,皇上听了他的话后很高兴,进升匡衡为光禄大夫、太子少傅。匡衡在任太子少傅的几年中,多次上疏陈述皇上应该做的事情。建昭三年,接替韦玄成担任丞相,受封乐安侯,享有食邑六百户。
元帝去世后,成帝即位,匡衡上疏讲述经学、礼节的法则。皇上敬纳他的建言。当初,元帝在位时,中书令石显主持朝廷事务,从前任丞相韦玄成到匡衡都害怕石显,不敢违背他的意思。到成帝初即位,匡衡才与御史大夫甄谭一起上奏弹劾石显,一一追究他的旧恶,并追及他的党羽。这时司隶校尉王尊上奏弹劾说:“匡衡、甄谭不按时地上奏弹劾,惩罚他们,没有尽到大臣辅助朝政的职责,反倒张扬先帝任用颠覆国家的坏人的过错,犯下了不守臣道的罪。”匡衡感到惭愧和恐惧,上疏认罪,并称病请求告老还乡。皇上回答说:“你的道德修养很高,担任三公的要职,我很高兴能与你同心同德共同治理国家。现在司隶校尉王尊狂妄地诋毁你,我很同情你。我正下诏让有关部门查明情况,你为什么心怀疑惑上书请求退休呢?这是彰显我不明察(的过错)啊。匡衡又重新负责朝政事务。皇上因为刚刚即位,对大臣多加以褒奖,但是朝廷臣僚大多认为王尊是正确的。匡衡很忐忑不安,每次遇到发生水旱灾害,风雨不调时,便连连上书告老退职请求让位。皇上总是用诏书安慰勉励,没有答应。
广东省广州市三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广东省广州市三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默写题,语言表达,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广东省广州市三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广东省广州市三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默写题,语言表达,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这是一份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