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3重庆沙坪坝区重点中学高三二轮复习及答案(九科)
2023重庆沙坪坝区重点中学高三二轮复习语文综合卷(一)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3重庆沙坪坝区重点中学高三二轮复习语文综合卷(一)含答案,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重庆市沙坪坝区重点中学2023届高三二轮复习综合卷
语文(一)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明清小说评点家们往往喜欢将小说与《史记》比附,在与《史记》比附的评点过程中,他们开始逐渐认识到两者之间的区别。金圣叹的《第五才子书水浒传》就是一部非常重要的著作,其中著名的理论有“以文运事”说和“因文生事”说。
“以文运事”和“因文生事”中的“事”意思并不完全相同,前者之“事”乃实有之事,系本真之事,后者之“事”乃虚构之事,即逼真之事。“以文运事”是根据“事”而“算计”成文,“因文生事”则要顺着“笔性”“削高补低”。
金圣叹认为《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游传》是“因文生事”。
金在《第五才子书水浒传》第二十八回回评中云:“夫修史者,国家之事也;下笔者,文人之事也。国家之事,止于叙事而止,文非其所务也。若文人之事,固当不止叙事而已。必且心以为经,手以为纬,踌躇变化,务撰而成绝世奇文焉……司马迁之书,是司马迁之文也,司马迁书中所叙之事,则司马迁之文之料也。”
金圣叹认为“史”可以止于“事”,但司马迁不满足于“史”的叙事,而志在“文”,在记录人物言行和事件发展时,他较多地采用生活化的细节以突出人物的性格,使《史记》文采恣肆。“所叙之事”乃“文之料”,“以文运事”即作者算计先生成之事,写成的仍然是“史”,但“以文运事”的加入使“史”带上了“文”的色彩,金圣叹将《史记》与“杜诗”《左传》《西厢》《庄子》“韩文”一起列为“才子书”,说明他是以“文”的眼光看待《史记》的。
史书之“以文运事”,既强调作者要尊重“事”,又强调作者要注意运用“文”的技巧。《史记》之所以没有沦为史实的干巴巴的罗列和编排,全在乎司马迁文才之高,他在史料和史实中融入了自己的情感,让“事”皆着我之色彩。“以文运事”之“运”体现出作者旨在作“文”的主导地位,从“事”的层面上讲,史书在面对史实的时候,只能按照事实本来的样子写,不能将甲事写成乙事,也不能将甲某写作乙某。但当它作为“文”时,便有了独立的文体地位,它不必按照事实发生的前后顺序平铺直叙,对于历史事件,他可以根据自己的见识判断其轻重缓急,对于历史人物,他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在文中赋予情感,历史事件千头万绪,写作者可以以“文”的方式对其加以统摄。
对于小说中的“因文生事”,金圣叹则在“施恩重霸孟州道武松醉打蒋门神”中说明小说中“文”与“事”之区分:
如此篇武松为施恩打蒋门神,其事也;武松饮酒,其文也;打蒋门神,其料也。饮酒,其珠玉锦绣之心也。……凡若此者,是皆此篇之文也,并非此篇之事也,如以事而已矣,则施恩领却武松去打蒋门神,一路吃了三十五六碗酒,只依宋子京例,大书一行足矣,何为乎又烦耐庵撰此一篇也哉?(第二十八回回前评)金圣叹认为武松饮酒是“文”,他对武松之饮酒大加评论,认为饮酒之时的酒令,酒题等等都是“因文生事”的“文”,而非事,醉后打蒋门神才是所生之“事”。
“事”与“文”的关系相辅相成,在史作中,“事”为“文”之料,在小说中,“事”又因“文”而生发,但两者都有一个共同点,即“文传而事传”,“事”的传世,需借助于作者惨淡经营的“文”,若无“文”,则无“绝世奇文”。
——摘编自曾小霞《“以文运事”与“因文生事”试析》
材料二:
“史书之以文运事,是先有事生成如此如此,却要算计出一篇文字来”金圣叹认为,“虽是史公高才,也毕竟吃苦事”。其中“运”是算计,金圣叹在《水浒传》二十八回回评道:“是故司马迁之为文也,吾见其有事之巨者,而隐括焉;又见其有事之细者,而张皇焉;或见其有事之阀者,而附会焉;又见其有事之全者,而轶去焉;无非为文计,不为事计也。”所谓“张皇”“隐括”“附会”“轶去”等即是对历史事实的加工、算计。绝对客观的史著是不存在的,但历史不管如何代言,虚拟,毕竟难以任意飞翔,仍有一个“真实”的底本在,所以“史公高材,也必定是苦事”,“以文运事”之“运”体现出作者旨在作“文”的主导地位。
小说则不然,它是一种创造。是“顺着笔性,削高补低都由我”且按照“未必然之事而必定然之文”的方法创造一个世界。《水浒传》是因文生事,“因文生事”之“生”就是根据表现文心才华的需要对“文料”按照“笔性”的要求“削高补低”式的虚构创作过程。
这个“笔性”是指什么呢?我们可以看看金圣叹某些章节的具体评论来加以分析。如“鲁达遇着金老,却要转入五台山寺。夫金老则何力致鲁达于五台山乎?故不得已,却就翠莲身上,生出一个赵员外,所以有个赵员外者,故是鲁达入五台山之线索,非代州雁门县有此一个好员外,故在鲁达文中出现也”,赵员外是鲁达向五台山过渡的人物而已。作者对赵员外这个人物的“虚构”就是因文生事的“生”,而此“虚构”又必须遵循“笔性”,这里所谓的“笔性”就是文章情节构造的内在逻辑与张力,也是作者为了某个意图的实现而根据已知现有的情节创造出下一个情节或人物的材料组织安排方式所遵循的原则。这种安排不能超出可理解的范围,须符合情节构造与人物塑造的内在规律。
总之,“以文运事”的“算计”过程与“因文生事”的“削高补低”都不能离开写作主体有目的的加工。在“算计”与“削高补低”这一点上,史书与小说具有一定的共通性。由此我们只能说金圣叹只是部分地解决了小说与史书的区别划界问题。
——摘编自论文《“因文生事”论》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金圣叹在评点小说时已经认识到小说和史书的区别,我们可以从他的“以文运事”“因文生事”的理论中窥见一斑。
B. “以文运事”与“因文生事”中的“事”同名但内容不同,它们只有在事件真实方面才存在着一致性。
C. 金圣叹认为《史记》面对史实是按照事实本来的样子写的,但其中也有作者的主观剪裁和虚拟。
D. “以文运事”中运是“算计”,体现出作者旨在作“文”的主导地位,而又受“真实”底本的约束。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史作中,“事”为“文”之料;小说中,“事”因“文”生发;其中“文”的内涵是一致的。
B. 金圣叹认识到小说和史书的区别,但只是部分地解决了小说与史书的区别划界问题。
C. 酒生李小二夫妻并非真谓林冲有这样一个相识,这是按照“笔性”的原则为林冲逃了一命虚构出来的人物。
D. “以文运事”与“因文生事”不管有多大的区别,两者都离不开作者对“事”进行有目的地加工。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以文运事”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 史书中写奴婢言语,“开口即之乎者也,非文即理”,说出不近情理之言。
B. 冯梦龙云:“人不必有其事,事不必丽(依附)其人”,小说的问题不在于事真事假,而在于理真。
C. 钱锺书云:“史家追叙真人实事,须遥体人情,悬想事势,设身局中付度之,揣摩之,入情合理。”
D. 金圣叹认为《三国演义》太拘泥于史实,实是“官府传话奴才”,虚构上远不如《水浒传》。
4.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分)
5. 文本一和文本二都提到“以文运事”与“因文生事”这一理论,请结合文本分析两则材料阐述的侧重点。(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杭家沟
高晓声
村后有一片坟场,过了坟场是一片平地,杭家沟就在这块低地上,周围很静,水很深,几丛很大的杨树遮住一部分河岸和水面,阴森森的。村人曾经从那儿捞出淹死的孩子,因此人们便上溯几十年历史,说出若干个在那儿淹死的人来,证明那儿随时有鬼讨命。其实分明是岸陡水深、地方偏僻,人不慎滑下去就没救,可是谁相信这些呢。
有些父母甚至迷信到只要孩子生病了,就要追问“你有没有到杭家沟去过?”然后晚上就带了纸钱到杭家沟烧,夫妻俩一前一后,前面的喊着孩子的名字:“XX,回家罢!”后面的接应着说:“回来了。”
几十年过去了,我们的村子扩大了一倍,坟场也平整成了菜地,杭家沟早就变成了生产队的鱼塘。杭家沟在目前孩子的心里,决无任何神秘的印象了。
春节前,为了供应社员吃鱼,杭家沟架了一部抽水机,负责抽水的是我堂兄陈顺生。他五十多岁,气力减弱了,耐心增强了,做看守工作极称职——只要看着抽水机,坏了就叫人修(他当然不会)就行。
当时,我在杭家沟西南角菜地里除草。抽水机坏了,陈顺生喊来了侄子兴兴来修。完全不用我担心,论技术水平,兴兴是熟手,没有人能同他比。快刀切豆腐,手到擒拿。
也不知过了多久,忽然隐约听到陈顺生同兴兴在低声叽咕争论什么,我才发觉抽水机还没有修好,便站直身子伸了伸腰,提高喉咙自作聪明地提醒说:“是不是又断电了?再看看保险丝。”这就是我的水平,不懂机器,只好叫人在机器外面去找毛病。
陈顺生回头看了我一眼,伸手一摇,从眼睛到嘴巴以至于全身的姿势,都表示出了否定的回答。
稍停,就听陈顺生说:“跟你说毛病不在机器上,再修也没有用。”
“别急、别急,慢慢来。”兴兴很有耐心地说。
“好,不相信你就修,看你修到几时。”叔叔有点生气了。
“阿叔,你急什么呢,你尽管坐下来不好吗?横竖是我在动手,这机器坏了总是要修好它的,就多花点工夫而已,急又没有用!”兴兴说。
陈顺生不耐烦地一甩手说:“你修,你修,横竖你最有耐心。”说着,便往旁边稻草捆上坐下来擦火吸烟。
我很奇怪。明明是做叔叔的请侄儿来修机器,现在倒像叔叔不要侄儿修了,他自己更能干,反而是侄儿修不好在硬修似的。我不便插嘴,只好带半只耳朵,半只眼睛稍稍关心着。
做的人不觉得时间长,坐的人大概顶心急。陈顺生吸完了一支香烟便开口了:“怎么样,可相信我的话?”
“咦——呀!”兴兴轻而慢地表示抗议说:“叫你莫性急,总要寻着了毛病才能治哪!”
陈顺生又吸完一支烟,看着侄儿埋头苦干,笑笑说:“毛病可曾找到啦?”
兴兴头也没有抬。
陈顺生把香烟头丢了,站起来就往村上走。走过我身边时,我就问:“怎么啦?”
陈顺生没头没脑对我说:“同他说不明白,他不相信。”我听了当然不懂,可是他以为我懂了,只顾自己走路。约莫过了一刻钟,陈顺生匆匆跑回来了,手里拿着一叠纸,从我身边一闪而过,我正想开口问他,他倒像知道我的用意,抢先回答我说:“小店里买的。”
真遗憾,兴兴的劳动还没有出成果,管子里仍旧抽不出水来。
陈顺生蹲下身子,把一叠纸用手扭着扭着,一张张边角散成个扇形,然后用几根稻草垫着,擦亮一根火柴,把它点着烧起来。
我心里大笑,原来我这位堂哥,居然以为抽不出水来是鬼在作祟,所以竟靠烧纸来修抽水机了。那叠纸还没有烧完,管子里忽然“唬”的一声,接着便“豁啦啦”往外喷水。
我呆了。陈顺生坐在草捆上嘿嘿笑,那样子表示出连他自己也不相信效果会这样快这样好。兴兴却不笑也不响,还在摸东摸西到处摸。
陈顺生太兴奋了,他要跑到人多的地方去讲一通才行。他站起来先朝我笑笑,指指兴兴说:“他不相信。我早说了,这地方忒阴。你晓得的。”
我当然不信顺生老兄那一套,但又奇得无法理解,便问兴兴:“怎么回事?”
兴兴笑笑说:“有什么呢。一路查过来,刚巧查出了毛病。”他指着一处地方说,“就是那个蟹壳螺丝松动了。他烧纸,我正用扳头在扭紧它,马达一开,水就上来了。”
原来一点不奇怪,我就埋怨兴兴说:“那你为什么不告诉他,说明并不是鬼作祟!”
兴兴说:“他会相信吗?他会反驳说,全亏烧了纸鬼才让你摸到那只螺丝的!”
我一时又呆住了,想了想又觉得容易解决,便说:“你可以做给他看,把螺丝再旋松,让他再烧纸,看鬼还灵不灵!”
“也没有用。我这么做,顺生叔就会笑我说:‘这都是鬼的安排’。”
我长叹一声说:“真见鬼!鬼是什么样子?谁都没见过。”
兴兴马上插嘴说:“还说没人见过呢,你不见了吗!”
“在哪?”
“在哪?”兴兴反问说:“刚才你不是说‘真见鬼’!”
我大笑,觉得“鬼”竟同我们的生活那么密切,随随便便都会提到它。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杭家沟在目前的孩子心里没有神秘感,因为时代变迁,随着村庄扩建杭家沟已经不再是以往阴森恐怖的样子了。
B. 我和陈顺生都认为“毛病不在机器上”,但两人得出结论的原因不同,我是猜测,陈顺生是有自己明确的想法。
C. 抽水机突然出水,陈顺生笑了,说明他在烧纸时也不敢确信抽水机的故障是鬼在作祟,出水给了他意外惊喜。
D. 兴兴没有告诉陈顺生抽水机恢复出水的真正原因,表明作为侄子他非常了解叔叔,也体现了他对叔叔的尊重。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小说写了迷信的父母到杭家沟烧纸给孩子治病,运用典型的语言描写,有力地体现了杭家沟在老一辈村民心中的印象。
B. 小说介绍兴兴技术水平,用“快刀切豆腐”作比喻,形象地写出了他的水平之高,与后文他修理机器进程之慢形成对比。
C. 小说两次写到陈顺生吸烟,语言简洁,暗示了故事进程,调控了叙事时间与故事时间,较好地体现了小说的节奏。
D. 小说对陈顺生和兴兴的塑造很有特点,兴兴做事认真有耐心,陈顺生脾气暴躁同时又有一些虚荣,两人性格特征丰满鲜活。
8. 小说中的“我”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9. 小说最后写“‘鬼’竟同我们的生活那么密切,随随便便都会提到它”,你认为这里的“鬼”是指什么?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启示?请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文帝路淑媛,讳惠男,开阳建康人也。以色貌选入后宫,生孝武帝,拜为淑媛。年既长,无宠,常随世祖出蕃。
世祖入讨元凶①,淑媛留寻阳。上(孝武常)即位,遗建平王宏奉迎。有司奏曰:“伏惟淑媛柔明内昭,徽仪外范。谨奉尊号曰皇太后,宫曰崇宪。”太后居显阳殿。孝建二年,追赠太后父兴之散骑常侍,兴之妻徐氏余杭县广昌乡君。
大明四年,太后弟子抚军参军琼之上表曰:“先臣故怀安令道庆赋命乖辰,自违明世。敢缘卫戍请名之典,特乞云雨,微垂洒润。”诏付门下。有司承旨奏赠给事中。琼之及弟休之、茂之并超显职。太后颇豫政事,赐与琼之等财物,家累千金;居处服器,与帝子相侔。
琼之宅与太常王僧达并门。尝盛车服卫从造僧达,僧达不为之礼。琼之以诉太后,太后大怒,告上曰:“我尚在,而人皆陵我家;死后,乞食矣!”欲罪僧达。上曰:“琼之年少,自不宜轻造诣。王僧达贵公子,岂可以此事加罪!”大明五年,太后随上巡南豫州,妃主以下并从。
太宗践阼,号崇宪太后。初,太宗少失所生,为太后所摄养,太宗尽心祗事,而太后抚爱亦笃。及上即位供奉礼仪不异旧日有司奏宜别居外宫诏欲亲奉晨昏尽欢闺禁不如所奏寻崩,时年五十五。迁殡东宫,门题曰崇宪宫。上又诏曰:“朕幼集荼蓼,夙凭德训,龛虣定业,实资仁范,恩著屯夷,有兼常慕。夫礼沿情施,义循事立,可特齐衰三月,以申追仰之心。”谥曰昭皇太后,葬世祖陵东南,号曰修宁陵。
太宗废幼主,欲说太后之心,乃下令书曰:“太皇太后蚤垂爱遇,沿情即事,同于天属。”太宗未即位,故称令书。
(《南史卷十一·列传第一》)
[注]①元凶:指刘劭。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及上即位供奉/礼仪不异旧日/有司奏宜别居外宫/诏欲亲奉晨昏/尽欢闺禁/不如所奏/
B. 及上即位供奉礼仪不异旧日/有司奏宜别居/外宫诏欲亲奉/晨昏尽欢闺禁/不如所奏/
C. 及上即位/供奉礼仪/不异旧日/有司奏宜别居外宫/诏欲亲奉晨昏/尽欢闺禁/不如所奏/
D. 及上即位/供奉礼仪/不异旧日/有司奏宜别居/外宫诏欲亲奉/晨昏尽欢闺禁/不如所奏/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讳:指对君主、尊长的名字避开不直称或称死后的君主、尊长的名字。
B. 践阼:践,履踏;阼,阼阶。古代帝王新即位,升宗庙东阶以主祭。
C. 齐衰:丧服名,用粗麻布制成,以其缉边缝齐,故称“齐衰”。
D. 谥:谥号,指帝王、大臣、平民死后按其生平事迹给予的称号。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路惠男年长失宠。路惠男因容貌漂亮,被选进后宫,成为文帝的妃子,并生下孝武帝。年岁渐长,失去文帝的欢心。
B. 路惠男受到礼遇。孝武帝和太宗在位时,路惠男先后被尊为皇太后和崇宪太后,供养侍奉的礼仪一直没有改变。
C. 路惠男泽被家族。路惠男的父母俱被追赠;其侄路琼之上书朝廷乞求恩典,结果兄弟三人都被授予要职。
D. 路惠男死后荣耀。路惠男死后,太宗为了感激她的抚养之恩,两次下诏褒奖。还为她守丧三个月以示追仰。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太后颇豫政事,赐与琼之等财物,家累千金;居处服器,与帝子相侔。
(2)初,太宗少失所生,为太后所摄养,太宗尽心柢事,而太后抚爱亦笃。
14. 路惠男想加罪于王僧达,并向孝武帝告状,孝武帝是如何回复路惠男的?请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鉴赏(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鲁港①
柯茂谦②
十年回首付沾襟,断甲沉沙齿齿深。可惜使船如使马,不闻声鼓但声金。
人歌鬼哭都堪泪,木落江空正独吟。遗老萧条渐无语,酒旗飐飐出芦林。
【注】①鲁港:地名。1275年,南宋主力与元军在鲁港交战,宋军主帅贾似道听闻前线溃败,未见元军便鸣金收兵,仓皇逃跑。鲁港之败,宋军主力覆没,加速了南宋王朝的灭亡。②柯茂谦:南宋遗民。
15.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这是一首怀古诗,十年后诗人作为前朝遗民凭吊鲁港,往事依然历历在目,回首让人热泪盈眶,泣下沾襟。
B. 颔联,没有听到击鼓进军的号角,只听到鸣金收兵的锣声,生动地描绘了宋军毫无斗志,狼狈溃败的惨状。
C. “木落江空”是凄凉的深秋景色,也是作者阴冷的内心世界的反映。“独吟”表现出诗人的孤寂之感。
D. 尾联诗人直抒胸臆,前朝遗民苟活无语,只好躲入芦苇荡中的村酒店里借酒浇愁,以此表达对贾似道误国的强烈谴责。
16. 这首诗虚实结合手法突出,试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曹操在《短歌行》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示希望尽可能多地接纳人才。
(2)苏洵在《六国论》中写六国诸侯的祖辈和父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才获得了一点点土地,可他们的子孙不知道珍惜。
(3)“流水”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一个意象,它常常被赋予“时光流逝,一去不返”等内涵,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Ⅱ卷(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自古以来,中国人的饮食习俗都① ,“冬至饺子夏至面”“雨前香椿嫩如丝”“立秋啃秋瓜”等民间俗语皆是对节气饮食文化的提炼,直至今日仍不过时。因此,我围绕不同节气的特色美食,创作了《二十四节气吃什么》系列插画,让人们在了解“吃什么”的同时,对节气背后的历史渊源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在系列插画的创作过程中,色彩是十分重要的表现元素。我注重在大自然中取色,② 。如插画《春分》描绘了大面积的粉色樱花,并点缀鹅黄色和嫩绿色,直观地呈现出春意盎然的景象。夏季以绿色系为主,但从《立夏》到《大暑》,又呈现出由浅绿到深绿的微妙变化。秋天是丰收的季节,所以金灿灿的害羞地低下了头的麦穗、红彤彤的绚烂的枫叶等都可以成为凸显节气色彩特征的重要元素。
在人们的惯常思维中,春天的场景大多是暖色系,③ ,但在进行插画创作时,却可以打破常规,注重情绪的表达。试看插画《立冬·猫》,虽然窗外寒风阵阵,但家中的暖黄色壁纸、冒着热气的红色水杯,一只睡得香甜的橘色小猫,营造出暖意十足的空间基调,这未尝不是一种对节气面貌的真实记录。
四季交替,节气轮转,每时每刻都可以化作斑斓的色彩,留在画作中,更印在我们的记忆里。
18.下列诗句中加点词与文中“害羞”所用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 )
A.湘兰沅芷年年绿,想见吟魂自往来。(清·查慎行《三闾祠》)
B.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唐·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C.西峰峥嵘喷流泉,横石蹙水波潺汲。(唐·李白《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
D.云容山意商量雪,柳眼桃腮领略春。(宋·黄公度《乙亥岁除渔梁村》)
19.“冬至饺子夏至面”“雨前香椿嫩如丝”等谚语在文中的表达效果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语言不仅是人文的传承,也是时代的镜子。近日,《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四版付梓,修订增补了近千条新词语。每一条新词都是一分变化,为读懂今日之中国提供了索引。
由“弯道超车”等看到科技攻关的 ① (比喻有恒心有毅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是艰难的过程,所以才要努力去“弯道超车”。实现“超车”,最终的决定因素一定是人。现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人员的平均年龄已经超过了50岁,而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274个重点岗位中,30岁以下的年轻人占85%以上。这种对比的变化,又怎会不让我们对中国的创新充满信心?
由“共享经济”等看到社会风貌的 ② (指发展或进步迅速、不断出现新事物、新气象)。这十年是各种新潮文化不断走入人们生活的十年,手中的方寸屏幕,已可连接 ③ (指各个方面或各个地方),满足各种需求,这种便捷性是世界上其他的很多地方难以想象的。中国已经拥有全球最大的消费互联网市场,意味着消费领域的创新往往在中国首发,这种“酷”对年轻人的吸引力来说还将持续,未来也会成长为中国的软实力之一。而在新事物到来的浪潮中,传统文化并未缺席。此次增补的“见贤思齐”“文以载道”“乡梓”“束脩”等词,充分说明我们没有忘记对传统文化的守正创新,还要让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成为一种时尚。
21.根据括号中的解释,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不得改变原意。(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鲁迅曾在杂文《最先与最后》中写过这样一句话:“我每看运动会时,常常这样想,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
材料二:
信仰比生存重要,品格比外貌重要,成长比成功重要,过程比结果重要,……而不知轻重者,则重者为轻,轻者为重;有时候影响结果的,又看似很轻,其实很重。所以我们唯有在不断自省中知轻重,才能知急缓进退。看清孰轻孰重,是一种大智慧。
上述材料反映出人们对“轻与重”的不同认识,能给人以很深的启示,请结合材料,联系现实与人生发展谈谈你对“轻与重”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答案】
1.B
2.A
3.C
4.①首先提出“以文运事”说和“因文生事”说并阐释其内涵;②接着以《史记》《水浒传》为例,阐释“以文运事”“因文生事”中“事”与“文”的区别;③最后指出“事”与“文”的关系。
5.①材料一侧重阐释“以文运事”和“因文生事”中的“事”与“文”的区别,并指出“事”与“文”的关系;②材料二侧重讲“以文运事”和“因文生事”中“运”和“生”的含义,并指出两者都离不开写作主体有目的的加工。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存在着一致性”错误。“以文运事”的“事”指的是本真之事,“因文生事”的“事”是虚构,是逼真之事。可见,它们在事件真实方面不是一致的。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进行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A.“内涵是一致的”错误。史作和小说中“文”的内涵不一致,史作中的文指的是文采,小说中的文指的是小说创作中的艺术构思。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A.不符合“以文运事”内涵中要按照事实本来的样子写;B.体现“因文生事”的内涵;D.谈的是《三国演义》在虚构艺术上不如《水浒传》。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梳理材料的行文脉络的能力。材料一共有9段。第一段,通过对明清小说家们对小说与《史记》比附,引出金圣叹的看法“其中著名的理论有‘以文运事’说和‘因文生事’说”;第二段,具体阐释“以文运事”说和“因文生事”说的内涵;即文章首先提出“以文运事”说和“因文生事”说并阐释其内涵。第三段,指出“金圣叹认为《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游传》是‘因文生事’”;第四到八段,以《水浒传》为例,阐释“以文运事”“因文生事”中“事”与“文”的区别。第九段,由“‘事’与‘文’的关系相辅相成,在史作中,‘事’为‘文’之料,在小说中,‘事’又因‘文’而生发,但两者都有一个共同点,即‘文传而事传’,‘事’的传世,需借助于作者惨淡经营的‘文’,若无‘文’,则无‘绝世奇文’”可知,指出“事”与“文”的关系。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内容,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材料一:材料一首先提出话题“以文运事”说和“因文生事”说,然后用大量的篇幅以《史记》《水浒传》为例,阐释“以文运事”“因文生事”中“事”与“文”的区别;最后指出“事”与“文”的关系;再结合标题“‘以文运事’与‘因文生事’试析”可知,材料一侧重阐释“以文运事”和“因文生事”中的“事”与“文”的区别,并指出“事”与“文”的关系。材料二:材料二共有4段,第一段,结合“‘虽是史公高才,也毕竟吃苦事’。其中‘运’是算计”“‘以文运事’之‘运’体现出作者旨在作‘文’的主导地位”侧重讲“以文运事”中“运”的含义;第二、三段,结合“《水浒传》是因文生事,‘因文生事’之‘生’就是根据表现文心才华的需要对‘文料’按照‘笔性’的要求‘削高补低’式的虚构创作过程”可知,侧重讲“因文生事”中“生”的含义;第四段,结合“要之,‘以文运事’的‘算计’过程与‘因文生事’的‘削高补低’都不能离开写作主体有目的的加工”两者都离不开写作主体有目的的加工。
【答案】
6.C
7.D
8.“我”是故事的叙事者和参与者,交代了故事的背景;“我”是次要人物形象,对塑造陈顺生和兴兴两个主要人物起到衬托作用;“我”的心理活动有助于彰显小说的主旨,引发读者的思考。
9.这里的“鬼”是指人们心中的封建迷信思想;也指落后愚昧、僵化陈腐的鄙见陋习和罔顾事实、拒绝变通的定势思维。启示:几十年前,在生产力落后的时代,人们把生活现象归于“鬼”,几十年过去了,虽然生产力发展,但人们心中封建迷信观念依然根深蒂固,“鬼”无时无处不在,落后愚昧的思维方式仍有继续存在的土壤,我们要对此保持警惕。
【解析】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说明他在烧纸时也不敢确信抽水机的故障是鬼在作祟,出水给了他意外惊喜”分析错误,依据原文“我呆了。陈顺生坐在草捆上嘿嘿笑,那样子表示出连他自己也不相信效果会这样快这样好”可知,陈顺生是相信鬼在作祟,只是没想到效果会这样快这样好。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陈顺生脾气暴躁同时又有一些虚荣”分析错误,依据原文“做的人不觉得时间长,坐的人大概顶心急。陈顺生吸完了一支香烟便开口了:‘怎么样,可相信我的话?’”可知,能体现出陈顺生脾气暴躁,但不能体现虚荣,属于无中生有。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中艺术形象的作用的能力。(1)情节结构上,小说通过“我”交代了故事的背景,发生在一个当地村民都认为有鬼的村后有一片坟场边,主要叙述了陈顺生和兴兴修理杭家沟一部抽水机的事,陈顺生确信抽水机的故障是鬼在作祟,而兴兴则是不相信鬼神。这些情节都是通过“我”来见证和叙述的,是贯穿小说的线索人物。(2)人物塑造上,依据原文“我很奇怪。明明是做叔叔的请侄儿来修机器,现在倒象叔叔不要侄儿修了,他自己更能干,反而是侄儿修不好在硬修似的。我不便插嘴,只好带半只耳朵,半只眼睛稍稍关心着”可知,小说刻画了两个主要人物,都是通过“我”来衬托的,塑造了陈顺生的相信鬼神,并且性情急躁,兴兴则办事比较有耐心。(3)主题思想上,依据原文“原来一点不奇怪,我就埋怨兴兴说:‘那你为什么不告诉他,说明并不是鬼作祟’”和“我大笑,觉得‘鬼’竟同我们的生活那么密切,随随便便都会提到它”可知,我是不相信有鬼的,但这种迷信思想却根深蒂固的扎根在当地人们的心中,对迷信思想进行了批判,彰显了小说的主题。
9.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1)“鬼”表面是指“鬼”帮助了兴兴修理抽水机,实际泛指当地的一种迷信思想,一种当某种问题不能解决时就利用鬼神来处理,却不知道变通的陋习和愚昧。(2)启示:依据原文“村人曾经从那儿捞出淹死的孩子,因此人们便上溯几十年历史,说出若干个在那儿淹死的人来,证明那儿随时有鬼讨命。其实分明是岸陡水深、地方偏僻,人不慎滑下去就没救,可是谁相信这些呢”可知,上溯几十年历史,说出若干个在那儿淹死的人来,证明那儿随时有鬼讨命,说明当地人迷信思想根深蒂固。再依据原文“几十年过去了,我们的村子扩大了一倍,坟场也平整成了菜地,杭家沟早就变成了生产队的鱼塘。杭家沟在目前孩子的心里,决无任何神秘的印象了”可知,几十年过去了,生产水平提高了,孩子的心里决无任何神秘的印象,但通过后文叙述陈顺生和兴兴修理杭家沟一部抽水机的事,陈顺生确信抽水机的故障是鬼在作祟,使“我”觉得迷信和愚昧思想还在继续,我们应该高度重视来消除它。
【答案】
10.C
11.D
12.D
13.(1)太后(路惠男)多干预朝中政。赐给路琼之等人财物。家财累计千金;居住的府第服饰和器物,跟帝王之子相当。
(2)当初,太宗年幼时就失去了生母,为太后所抚养。太宗对路太后尽心恭敬侍奉,太后抚养疼爱他的情感也很深厚。
14.①琼之年纪小,本来就不应该随便去造访;②王僧达是贵公子,不能处罚他。
【解析】
10.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根据语法结构,“及上即位”做时间状语,比较独立,后边应断开,排除AB两项;“别居外宫”是一个动宾短语,中间不应断开,排除D项。句意:等到太宗登基,对太后供养侍奉的礼仪,跟往日完全一样。有关部门上奏说太后应当移居另外的宫殿,诏令说想要亲自展昏定省。使太后尽欢,不同意该项奏请。故选C。
11.本题考查古代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D项,“平民死后按其生平事迹给予的称号”说法错误,谥号分为“官谥”和“私谥”两种,平民没有谥号。故选D。
12.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D项,“路惠男死后荣耀。路惠男死后,太宗为了感激她的抚养之恩,两次下诏褒奖”错误,两次下诏不准确,文中第二次并非下诏,而是“下令书”;而且是在路惠男生前不是死后。故选D。
13.本题考查文言文的翻译能力。
(1)豫,干预;累,累计;相侔,相当。
(2)少,小时候;所生,生母;为……所,被;摄养,抚养;笃,深厚。
14.本题考查对文本的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依据原文第四段皇帝的话“琼之年少,自不宜轻造诣。王僧达贵公子,岂可以此事加罪!”可知,孝武帝的意思是:琼之年纪小,本来就不应该随便去造访。王僧达是贵公子,怎么可以拿这件事情加罪于他!
参考译文:
文帝路淑媛,名惠男,是丹阳建康人。凭姿色容貌选进后宫,生孝武帝,拜为淑媛。年长后,失去了文帝的宠幸,常常跟随世祖(孝武帝)到封地去。
世祖入京讨伐刘劭、路惠男留在寻阳。世祖(孝武帝)即位后,派遣建平王刘宏恭迎路惠男。有关部门官员上奏说:“考虑到淑媛柔顺聪明显扬于内宫,美好的仪态为外宫的典范。敬奉尊号为皇太后,宫殿叫崇宪。”于是路惠男居住在显阳殿。孝建二年,追赠太后路惠男的父亲路兴之为散骑常侍,路兴之的妻子徐氏为余杭县广昌乡君。
大明四年,太后弟弟之子抚军参军路琼之上表说:“先代之臣已故怀安令道庆命运生辰不吉利。自己背离政治清明的时代。请依照帝王武取侍从请求命名的制度,特新求皇上思泽,小会降两詹加以调盛。”重李(半式市)下诏书交付门下省办理。有关部门官员奉旨奏赠给事中。路琼之及其弟路休之、路茂之都提升为主要职务。太后(路惠男)多干预朝中政事,赐给路琼之等人财物,家财累计千金;居住的府第服饰和器物,跟帝王之子相当。
路琼之的住宅跟太常王僧达家相邻。常常乘坐着华丽的车子,穿着华丽的衣服,带着卫从人员走访王僧达。王僧达不以礼相待。路琼之把这件事告诉了太后(路惠男),太后十分生气,向孝武帝告了王僧达说:“我还健在,然而别人都欺凌我家:我死后,家人就都要乞讨要饭了!”想要加罪于王僧达。孝武帝说:“琼之年纪小,本来就不应该随便去造访。王僧达是贵公子,怎么可以拿这件事情加罪于他!”大明五年,太后跟随孝武帝巡视南豫州。让公主以下全部随从。
太宗即帝位,尊太后为崇宪太后。当初,太宗年幼时就失去了生母,为太后所抚养,太宗对路太后尽心恭敬侍奉,太后抚养疼爱他的情感也很深厚。等到太宗登基,对太后供养侍奉的礼仪。跟往日完全一样。有关部门上奏说太后应当移居另外的宫殿,诏令说想要亲自展昏定省。使太后尽欢,不同意该项奏请。不久后太后就去世了,死时五十五岁。将灵框迁移到东宫,门题为崇宪宫。皇帝又颁下诏书说:“我幼年时艰难困苦集于一身。早年依靠仁爱教导。平定暴虐,奠定基业,实在是靠了太后的仁德风范,恩德施加在国厄之中,又兼永久的仰慕。礼沿着人情而施行,又循着事情而树立,可特地为太后穿热麻衣守丧三个月,以表达追恩敬仰的心情。”谥号为昭皇太后,埋葬在世租陵墓的东南边,称为修宁陵。
太宗废除幼主,想要让大后心中高兴,就颁下令书说:“太皇太后早年对我爱抚有加,就情论事,同于天性相连。”太宗尚未登基,所以称为令书。
【答案】
15.D
16.(1)首联回顾十年前的战败(虚)和眼前所见破碎的铠甲(实),不免热泪沾襟。(2)颌联回顾鲁港战败的惨状,未见敌军就鸣金收兵(虚),颈联诗人深秋独行江畔,为当年的惨败而悲歌(实)。
【解析】
15.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诗人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首先要读懂诗句的内容和思想情感。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D项,“尾联诗人直抒胸臆”说法错误。尾联上句直抒胸臆,下句以景结情。故选D。
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这首诗虚实结合手法突出,试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然后到诗中找到实写和虚写的内容,并进行分析。首联“十年回首付沾襟,断甲沉沙齿齿深”,意思是:十年前的战败想起来就流泪,沙土中将士残甲齿纹很深。柯茂谦作此诗时,距鲁港之败已有十年。诗人先从鲁港之败给自己造成的巨大精神痛苦写起,虽已改朝换代,历经十年,回首往事,仍不免热泪沾襟。而又只能如此,可见痛苦而又无可奈何。这是虚写。如今凭吊当年战场,但见破碎的铠甲已半埋在水边沙际,这是实写,“齿齿深”,谓这一片片断甲,经过十年大浪淘沙,已渐次沉陷沙中,四周泥沙在河水冲刷下都已凹陷成了一个个的深痕如齿痕然。这些深陷沙中的断甲,使人仿佛见到了当年士兵惨死的景象,表现了诗人深深的悲痛。颔联“可惜使船如使马,不闻声鼓但声金”意思是:可恨奸臣使船逃跑比马快,不闻战鼓只听收兵敲锣声。本联斥贾似道不战而逃的罪行,“使船如使马”极言船行之快,但冠以“可惜”二字,可知快船飞驰乃是逃窜。第四句,听不到进攻的战鼓,只听到退却的锣声,古时以鸣金作为收兵的信号,“金”,锣也。本联虚写,当时贾似道见前军溃乱,未见元军即鸣金收兵,元军乘势进攻,遂致惨败。颈联“人歌鬼哭都堪泪,木落江空正独吟”意思是:生者悲歌死者痛哭都落泪,树叶落江面空我独自叹息。本联实写,五六句与三四句对照。其中第五句写士兵,“人歌”写生者为此惨败而悲歌,“鬼哭”写死者为冤死鲁港而痛哭,诗人认为这一切都该载入史册,用以慰生者,吊死者,挞权奸。第六句则谓诗人自己也在“木落江空”的深秋,独行江畔,回首往事,心潮起伏。
【答案】17.
(1)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2) 暴霜露,斩荆棘
(3)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蓑草凝绿(示例: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有:暴、霜露、斩、荆棘、蓑、凝绿。
【答案】
18.C
19.①丰富文章内容,说明二十四节气对饮食文化的影响从古至今一直存在,直至今天仍旧不过时,进而引出本文的写作对象——《二十四节气吃什么》系列插画;②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底蕴。
20.示例:①遵循着二十四节气的更迭(变化)规律②用色彩变化突出(表现)各个节气的特色③冬天的场景则多为冷色系
【解析】
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害羞”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麦穗以人的情态。A.“想见”运用拟人手法,赋予湘兰沅芷以人的思想感情;B.“赴”运用拟人手法,赋予群山万壑以人动作;C.没有修辞手法,大意是:西峰山势峥嵘,瀑布喷射,山下巨石横斜,溪流蜿蜒曲折,水声潺潺。D.“商量”运用拟人手法,赋予云、山以人的动作情态。故选C。
1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这些谚语在文章的开头,“‘冬至饺子夏至面’‘雨前香椿嫩如丝’‘立秋啃秋瓜’等民间俗语皆是对节气饮食文化的提炼,直至今日仍不过时”,引用这些谚语,一方面丰富了文章内容,另一方面说明二十四节气对饮食文化的影响从古至今一直存在,直至今天仍旧不过时;再联系下句“因此,我围绕不同节气的特色美食,创作了《二十四节气吃什么》系列插画……”,可见还有引出本文的写作对象——《二十四节气吃什么》系列插画的作用;从效果上看,这些谚语富有文化气息,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底蕴。
20.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这里说的是“饮食习俗”,再结合后文的引用“冬至饺子夏至面”“雨前香椿嫩如丝”“立秋啃秋瓜”可知,中国人的饮食习俗是遵循二十四节气的。可填:遵循着二十四节气的更迭(变化)规律;第二空,此处是创作插画时注重“取色”,结合后文《春分》“描绘了大面积的粉色樱花,并点缀鹅黄色和嫩绿色”“夏季以绿色系为主”等可知,插画利用色彩变化表现不同节气的特征。可填:用色彩变化突出(表现)各个节气的特色;第三空,此处是人们的“惯常思维”,春天是暖色系,此句与之相对,应该说冬天是冷色系;结合后文“虽然窗外寒风阵阵,但家中的暖黄色壁纸、冒着热气的红色水杯,一只睡得香甜的橘色小猫,营造出暖意十足的空间基调”也可推知惯常思维里冬天是冷色系。可填:冬天的场景则多为冷色系。
【答案】
21.①锲而不舍 ②日新月异 ③四面八方
22.这种“酷”对年轻人的吸引力还将持续,未来也会成为中国的软实力之一。
【解析】
2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根据原文“比喻有恒心有毅力”,可填“锲而不舍”。第二空,根据原文“指发展或进步迅速、不断出现新事物、新气象”,可填“日新月异”。第三空,根据原文“指各个方面或各个地方”,可填“四面八方”。
2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成分赘余,“对”引出对象,“来说”赘余,应改为“这种‘酷’对年轻人的吸引力还将持续”。搭配不当,“成长为”应改为“成为”。
【写作指导】23.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两则材料都是围绕“轻与重”进行论述,材料一引用鲁迅先生的文章,鲁迅先生“轻”优胜的结果,“重”不甘落后虽第一无望仍坚持跑到最后的人以及对非“优胜者”不嘲笑有敬意的看客,借鲁迅先生的话,指出了体育赛事上轻成绩,重在参赛者坚持完成比赛的体育精神和观众重其精神轻其成败的态度,由此可提取出关键词“重过程(精神)轻结果(成败)”等。材料二列举了人生中的轻重选择,指出信仰、品格、成长等内在比外在要重要的事实,并由此得出能看清孰轻孰重,是一种人生的大智慧。综合二则材料可知,二则材料都提到了“轻”与“重”,这里的“轻”与“重”是相对的,“轻”可以指不重要的、次要的,如名利、地位等;“重”可以指重要的、主要的,如责任、义务、亲情、民族大义等。有些事物对我们重若泰山,有些则风轻云淡。唯有把握好生活的轻重,才能在人生中做出理性的取舍。因此,我们在讨论“孰轻孰重”时,应该要指出哪些是值得我们“重”的事物,哪些是需要“轻”的东西。比如孟子的舍生取义,为了生命活出其应有的价值,我们必得轻视、舍去一些事物,才有可能获得更珍贵的事物,而其中的评判标准,就是我们的人生理想与追求。立意行文时要注意,要扣住“轻和重”的辩证关系去谈,不能只谈一方。行文构思上,先概述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知晓轻重,丰盈人生。接下来从怎么办的角度,展开论述:一、知轻重,享受过程,看淡结果,只要过程足够精彩,那么结果便不必苛求;二、知轻重,丰盈精神,看淡物质,物质匮乏时,要守住精神的丰盈;物质充盈时,要守住精神的宁静;三、知轻重,注重成长,看淡成功,去经历去体验,即使最后失败,但自己在此过程中收获了经验,得到了历练成长,就是最大的成功。最后总结全文。立意:1.把握人生关键,明辨孰轻孰重。2.心系家国重担责,无愧本心轻得失。3.我辈知轻重缓急,方能进退有据。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重庆市沙坪坝区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复习(一)语文试卷(含答案),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默写题,语言表达,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重庆九龙坡区重点中学高三二轮复习语文综合卷(一)含答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五段是一个层次,六,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重庆沙坪坝区重点中学高三二轮复习语文综合卷(一)含解析,文件包含重庆市沙坪坝区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二轮复习语文综合卷一含解析docx、重庆市沙坪坝区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二轮复习语文综合卷一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0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