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语文第2部分 教材文言文点线面 必修上册 Ⅰ 课文2 师说
展开这是一份新高考语文第2部分 教材文言文点线面 必修上册 Ⅰ 课文2 师说,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梳理,典句翻译,名句默写,高考中的课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基础积累 奠基高考
一、诵读全文,用“/”断句,并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第1段)古之学者①( )必有师师者所以②( )传道受③( )业解惑④( )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⑤( )吾前其闻⑥( )道也固⑦( )先乎吾吾从而⑧( )师⑨( )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⑩( )也夫庸⑪( )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⑫( )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第2段)嗟乎师道①( )之不传②( )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③( )也远矣犹且④( )从师而问焉⑤( )今之众人⑥( )其下⑦( )圣人也亦远矣而耻⑧( )学于师是故圣⑨( )益圣⑩( )愚⑪( )益愚⑫( )圣人之所以⑬( )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⑭( )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⑮( )其身⑯( )也则⑰( )耻师焉惑⑱( )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⑲( )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⑳( )焉或不( )焉小学( )而大遗( )吾未见其明 ( )也巫医乐师百工( )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 )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 )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 )呜呼师道之不复( )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今其智乃( )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第3段)圣人无常师①(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②( )其贤③( )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④( )如是而已
(第4段)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①( )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②( )其能行古道③( )作《师说》以贻④( )之
答案 (1)断句略。
(2)(第1段)①学者:求学的人 ②所以:用来……的、凭它(他)来……的 ③受:同“授”,传授 ④惑:疑惑,疑难问题 ⑤乎:相当于“于” ⑥闻:知道,懂得 ⑦固:本来 ⑧从而:跟从并且 ⑨师:以……为师 ⑩师道:学习道 ⑪庸:表示反问语气 ⑫无:无论,不分
(第2段)①师道:尊师学习的风尚 ②传:流传 ③出人:超出一般人 ④犹且:尚且,还 ⑤焉:代词,之(一说为句末助词) ⑥众人:一般人 ⑦下:名词作动词,低于 ⑧耻:以……为耻 ⑨圣: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 ⑩圣:圣明 ⑪愚:形容词作名词,愚昧的人 ⑫愚:愚昧 ⑬所以:……的原因 ⑭其:表推测语气,大概 ⑮于:对于 ⑯身:自己 ⑰则:却 ⑱惑:糊涂 ⑲句读:断开句子的知识 ⑳师:名词作动词,学习 不:同“否”,这里指不从师学习 小学:小的方面要学习 大遗:大的方面放弃了 明:聪明,明智 百工:泛指各种工匠 族:类 相若:差不多 谀:谄媚奉承 复:恢复 不齿:不与同列,意思是看不起 乃:竟
(第3段)①常师:固定的老师 ②之徒:这些人 ③贤:才德优秀 ④攻:学习、研究
(第4段)①通:全面 ②嘉:赞许 ③古道:古人从师之道 ④贻:赠送
二、基础梳理
1.通假字
例句
本字及意义
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或师焉,或不焉
答案 ①同“授”,传授 ②同“否”,这里指不从师学习
2.古今异义词
例句
古义
今义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②吾从而师之
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因此就
③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大家;许多人
④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给儿童、少年以全面的基础教育
⑤师不必贤于弟子
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答案 ①求学的人 ②跟从并且 ③一般人 ④小的方面要学习 ⑤不一定
3.一词多义
词语
例句
意义或用法
(1)师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吾师道也
③吾从而师之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⑤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⑥《烛之武退秦师》
(2)传
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③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④朔气传金柝(《木兰诗》)
(3)惑
①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4)则
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②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③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答案 (1)①名词,老师 ②动词,学习 ③意动用法,以……为师 ④动词,尊师学习 ⑤名词,掌握一定技艺的人 ⑥名词,军队
(2)①动词,传授 ②动词,流传 ③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④动词,传送,传递
(3)①名词,疑惑,疑难问题 ②形容词,糊涂
(4)①连词,表转折,却 ②连词,就 ③副词,表判断,就是
4.词类活用
例句
活用类型及释义
①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②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③小学而大遗
④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⑤吾从而师之
⑥而耻学于师
⑦孔子师郯子
答案 ①名词作动词,低于 ②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愚昧的人 ③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④使动用法,使……学习 ⑤意动用法,以……为师 ⑥意动用法,以……为耻 ⑦意动用法,以……为师
5.文言文中常用“之徒”表示“这一类人”,类似词语还有哪些?请把它们填写在下表左边一栏里。
词语
含义
这一类人
答案 之族 之属 之伦 之党
6.特殊句式
例句
句式特点(请指出标志词)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③不拘于时
④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⑤而耻学于师
⑥师不必贤于弟子
答案 ①判断句 标志词:者……也 ②判断句 标志词:也 ③被动句 标志词:于 ④宾语前置句 标志词:之 ⑤状语后置句 标志词:于 ⑥状语后置句 标志词:于
7.文化常识
(1)师说
说:古代散文的一种,属议论文范畴,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一般是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如《爱莲说》《捕蛇者说》《马说》等等。“说”的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来理解。
(2)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句读:断开句子的知识。一句话后面的停顿为________,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为________。
(3)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六艺经传:六经的经文和传文。
六艺,即六经,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种经书,其中的《________》久已失传。“六艺”有时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种技艺。
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如《春秋左氏传》《诗经毛氏传》等。“六艺经传”一词源于《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所引其父司马谈之言:“夫儒者六艺为法,六艺经传以千万数,累世不能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
答案 (1)解说……的道理 (2)句 读 (3)诗 书 礼 乐 易 春秋 乐 礼 乐 射 御 书 数
三、典句翻译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老师,是依靠他来传授道、教授学业、解除疑惑的人。(得分点:所以,判断句,句意通顺)
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因此,无论地位显贵还是低下,无论年长还是年少,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得分点:无、所存,判断句,句意通顺)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不明句读,不能解决疑难问题,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没看出这种人是明智的。(得分点:或、师、小、大,宾语前置句,句意通顺)
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超过学生。懂得道理的时间有早有晚,学术技艺(各)有(各的)专门研究,如此罢了。(得分点:于、攻、如是,句意通顺)
5.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学习,不受时俗的限制,跟我学习。(得分点:传、通,被动句、状语后置句,句意通顺)
四、名句默写
1.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教师作用的一句是“师者,________________”。
2.《师说》一文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明确地指出了从师的标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师说》一文不仅有严密的论证思路,而且有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4.韩愈在《师说》中所指的老师和教小孩子读书的老师是不一样的,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劝学》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是相同的。
6.柳宗元曾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这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描述的现象一样。
7.“没有人是天生懂道理的”,这与《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是一致的。
8.《师说》中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他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韩愈在《师说》中表达自己写作目的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见他对年轻好学者的扶掖之心。
10.韩愈的《师说》中,作者认为“学生不一定比不上老师,老师不一定超过学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是故无贵无贱 无长无少 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3.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4.彼童子之师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5.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6.士大夫之族 曰师曰弟子云者 则群聚而笑之 7.人非生而知之者 孰能无惑 8.吾师道也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9.余嘉其能行古道 作《师说》以贻之 10.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
五、高考中的课文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可怪也欤!
(韩愈《师说》)(2020年浙江卷)
答案 君子不齿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拓展训练 走进高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仲卿,无名位。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寻登进士第。
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为巡官。府除,徐州张建封又请其为宾佐。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宫市之弊,谏官论之不听。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寻移江陵府掾曹。
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喻。执政[注]览其文而怜之,以其有史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逾岁,转考功郎中、知制诰,拜中书舍人。俄有不悦愈者,摭其旧事,言愈前左降为江陵掾曹,荆南节度使裴均馆之颇厚,均子锷凡鄙,近者锷还省父,愈为序饯锷,仍呼其字。此论喧于朝列,坐是改太子右庶子。
元和十二年八月,宰臣裴度为淮西宣慰处置使,兼彰义军节度使,请愈为行军司马。淮、蔡平,十二月随度还朝,以功授刑部侍郎,仍诏愈撰《平淮西碑》,其辞多叙裴度事。时先入蔡州擒吴元济,李愬功第一,愬不平之。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
愈性弘通,与人交,荣悴不易。少时与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友善。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大抵以兴起名教弘奖仁义为事凡嫁内外及友朋孤女近十人。
(节选自《旧唐书·韩愈传》,有删改)
注 执政:宰相。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大抵以兴起名教/弘奖仁义为事/凡嫁内外及友朋孤女近十人
B.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大抵以兴起名教/弘奖仁义为事/凡嫁内外及友朋孤女近十人
C.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大抵以兴起名教/弘奖仁义为事/凡嫁内外及友朋孤女近十人
D.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大抵以兴起名教/弘奖仁义为事/凡嫁内外及友朋孤女近十人
答案 A
解析 明确对象“诸权门豪士”,再看比喻手法“如仆隶焉”,排除B、C两项;“怡然”修饰“不介意”,排除D项。故选A。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母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B.四门博士,学官名。唐代时,国子监下设国子学、四门学、太学等,其教师称为博士。四门博士管教七品以上侯伯子男的子弟以及有才干的庶人子弟,元以后不设。
C.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不能指其他儿子。
D.翰林是我国古代文官,常为皇帝起草文书,参与修编国史等,并备皇帝咨询。这一职位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唐朝。
答案 A
解析 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愈刻苦好学。他从小成了孤儿,寄养在堂兄家中,他刻苦学习儒家经典,不用别人奖励督促,他的文章在当时知名,后考中进士科。
B.韩愈为官敢于直谏。他曾上几千言的奏章揭露宫市的弊端,皇上不仅不听,反而大为生气,把他贬到连州阳山做县令,后来调任江陵府掾曹。
C.韩愈有文学修养。宰相认为韩愈有修史才能,推荐他撰写《平淮西碑》,他感激裴度知遇之恩,借机歌颂裴度,后李愬之妻进宫诉说碑文失实,碑文被磨掉。
D.韩愈性情宽宏通达。与别人交往,不因荣辱沉浮而态度有别,总是把振兴名教和弘扬仁义作为自己的职责,资助内外亲戚及朋友的孤女多人。
答案 C
解析 “宰相认为韩愈有修史才能,推荐他撰写《平淮西碑》”有误,应是宰相看了《进学解》后同情他,认为他有修史才能,便改任他为比部郎中和史馆修撰,宪宗下诏命令韩愈编写《平淮西碑》。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论喧于朝列,坐是改太子右庶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愈性弘通,与人交,荣悴不易。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这一议论在朝廷传播开来,因此韩愈改任太子右庶子。
(2)韩愈性情宽宏通达,和别人交往,无论人家荣辱沉浮他都不改变态度。
5.韩愈到幕府任巡官、宾客佐僚,董晋、张建封看重其哪些性格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①说话真诚直率,无所畏惧,不加回避。②操行坚定正直,不擅长应付世俗事务。③颇有文名。
参考译文
韩愈,字退之,是昌黎人。父亲名叫韩仲卿,没有什么名声地位。韩愈三岁时丧父,被寄养在堂兄家中。韩愈自认为是孤儿,所以从小就刻苦学习儒家经典,不需要别人奖励督促。等到应举进士科,文章投送到公卿中间,前任宰相郑余庆很是为他宣扬美名,他由此在当时知名。不久韩愈考中进士科。
宰相董晋出京镇守大梁,征召韩愈到幕府任巡官。董晋幕府撤除后,徐州张建封又请他到自己幕府充当宾客佐僚。韩愈说话真诚直率,无所畏惧,不加回避,操行坚定正直,不擅长应付世俗事务。后调任四门博士,转任监察御史。德宗晚年,一些部门随意发布政令,宰相不能独立掌管机务。宫市的宦官到民间强买物品的弊端,谏官议论过而德宗不听。韩愈也曾递上数千字的奏章极力劝谏,皇帝不但不听从,还发怒把他贬为连州阳山县令,不久又改任江陵府掾曹。
韩愈自认为才华出众,却多次遭受排挤贬黜,作《进学解》来自己开导自己。宰相看了这篇文章后同情他,认为他有修史才能,便改任他为比部郎中和史馆修撰(编写史书)。过了一年,转任考功郎中、知制诰,拜授为中书舍人。不久有不喜欢韩愈的人,搜集他过去的事情,说他以前被降职任江陵府掾曹时,荆南节度使裴均待他很优厚,裴均的儿子裴锷平庸粗鄙,最近裴锷回家看望父亲,韩愈写序为其饯行,还亲切地称呼他的名字。这一议论在朝廷传播开来,因此韩愈改任太子右庶子。
元和十二年八月,宰相裴度任淮西宣慰处置使,兼任彰义军节度使,他上奏请韩愈任行军司马。淮西和蔡州平定之后,十二月韩愈随裴度返回朝廷,因立功授任刑部侍郎,宪宗仍下诏命韩愈编写《平淮西碑》,韩愈在碑文中较多地记述了裴度的事迹。而就当时首先进入蔡州活捉吴元济一事而言,李愬功劳为第一,所以李愬对碑文不服。李愬的妻子经常出入宫中,借机向皇帝诉说碑文失实,宪宗便下诏叫人磨掉韩愈写的碑文,并命令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新撰写碑文并刊刻在碑上。
韩愈性情宽宏通达,和别人交往,无论人家荣辱沉浮他都不改变态度。年轻时和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关系友好。孟郊、张籍名声和地位还不显达时,韩愈不避寒暑,在公卿间称赞推荐他们,结果张籍终于考中进士科,仕宦之途顺利。后来韩愈虽然显贵,但每遇公事之暇,就和他们交谈会餐,论文赋诗,和昔日一样。然而他对待诸权门豪士,就像对待奴仆一样,瞪着眼睛不予理睬。他还颇能奖掖鼓励后辈,招入家中的有十六七人,即使连自己的早饭都供不上了,也和颜悦色地不在意。他总是把振兴名教和弘扬仁义作为自己的职责,经他资助出嫁的内外亲戚及朋友的孤女多达十人。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新高考语文第2部分 教材文言文点线面 必修下册(一) Ⅰ 课文2 齐桓晋文之事,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梳理,典句翻译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高考语文第2部分 教材文言文点线面 必修上册 Ⅰ 课文4 登泰山记,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梳理,典句翻译,名句默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高考语文第2部分 教材文言文点线面 必修上册 Ⅰ 课文1 劝学,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