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沈阳市重点高中联合体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展开2022—2023学年度(上)联合体高二期末检测
语 文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时,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黑色墨水笔或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所谓历史虚无主义,是指借口历史认知中存在相对性,而随意歪曲历史真相和抹杀历史认知中既有的真理性的一种非理性倾向。
古人云:“自古有天下国家者,行事见于当时,是非公于后世。”“行事”业已定格为史实或真相,是唯一的;“是非”的评判则属价值判断。历史无法重现,后世绵绵,人们的认知也不免见智见仁。尽管如此,人们对历史的认知仍具有客观的真理性,不容陷入相对主义或随意颠倒历史。列宁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唯物主义辩证法无疑包含着相对主义,可是它并不归结为相对主义,这就是说,它不是在否定客观真理的意义上,而是在我们的知识向客观真理接近的界限受历史条件制约的意义上,承认我们一切知识的相对性。”
胡适曾指出,历史研究需要坚持两个基本点:一是还其“本来面目”,即求历史的真相;二是评其“是非”,即要有正确的价值判断,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如果不能做到前者,“则多诬古人”;不能做到后者,“则多误今人”。所谓“诬古人”,就是歪曲历史,有辱前贤;所谓“误今人”,就是误导当下,尤其是天真的青年人。这是十分深刻的见解。历史虚无主义既“诬古人”,又“误今人”,但其为害之烈,远远超出了学术研究的范围。龚自珍说“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道尽了国人对国史的珍重与国之兴衰间的依存关系。
(摘编自郑师渠《历史虚无主义既诬古人又误今人》)
材料二:
尽管新诗充满了对“新”的渴望,批评家也认可这种求新的强烈冲动,但是新诗批评在话语层面上,远没有摆脱古典、传统的影响,"新旧同台,古今杂陈"是现代新诗批评话语的重要表现形态。在与西方、时代、传统的三维牵拉中,对古典诗歌、诗论话语的顾视往往带来一种持久的张力。新诗批评话语一直保持了对传统的开放姿态,并没有把自己禁闭在现代的单向维度里。
朱自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中为了给湖畔派几位少年诗人的情诗一个地位,特别说到中国缺少情诗,有的只是“忆内”“寄内”诗,这是因为他明白,新诗地位的给定或意义的赋予,袋在与传统的比照中才有可能实现,说李金发的诗一部分一部分可以懂,合起来却没有意思,仿佛大大小小红红绿绿一串珠子,藏起了串儿,得读者自己串着瞧。明眼人可以看出这是对南宋张炎《词源》中“梦窗词如七宝楼台炫人眼目,拆碎下来不成片段”说法的现代翻版。
在现代新诗批评的场城里,批评家对古典诗歌、诗论话语或正向征引,或反向利用,有时是有意识的,有时出于潜意识的需要,都表明现代诗歌在新旧这一焦点上纠缠的复杂性。双重话语蕴含着双重视野传统不是简单地向后看就可以遇见的,是向前走迎面撞上的,对现代的实验愈深入,对传统的需要就愈迫切。
(摘编自程继龙《现代新诗批评的中国形态建构》)
材料三:
我们亟须在唯物史观的理论指导下,突破“西方中心”论的藩篱,系统、全面地追踪和梳理西方学术的流变与液进,以理性的态度对之作批判借鉴,从批判借鉴不断升华到自主的学术创新。
运用原始史料来进行研究乃是“中国学派”建构的根基。根基不牢的历史研究,势必会如沙中垒塔而难以矗立,其结论必定流于空谈乃至虚妄,更不用说建构学派了。在过去,由于环境闭塞与客观条件限制,我们在史料搜集、运用上多有缺陷。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多与学术信息的扩大,这一缺陷正在不断得到弥补。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历史学并非是史料学。史料并非都是历史事实的忠实记录,即便是最权威的原始资料,也常常精芜并存。占有充足的史料并不意味着拥有对历史的话语权,科学的历史研究绝非是对史料的大量堆砌、机械排比与简单组合。只有用科学的理论来甄别、考虑、解析与阐证史料,才有可能作出接近历史真实的诠释。
(摘编自孟广林《建构世界史研究“中国学派”》)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B.
C. D.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胡适指出,历史研究需要坚持两个基本点,如果不能坚持这两点,则容易诬古人又误今人。
B.新诗批评话语处于西方、时代、传统的三维牵拉中,因此很难形成一种对传统的开放姿态。
C.在现代新诗批评的场域里,批评家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正向征引、反向利用古典诗论话语。
D.当今中国的学术研究,亟须突破“西方中心”论的藩篱,从批判借鉴升华到自主的学术创新。
3.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材料三主要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在研究世界史时,既应通晓所研究国家的语言,也应通晓国际通用的语言。
B.如果是研究中国上古、中古史,则更需熟悉古代的语言文字,如古代汉语。
C.研究时还可以多关注文物考古、图像影视、口述资料等在内的多元史料体系。
D.民问史料如族谱、碑刻等有重要的价值,应该把其故在研究的首要位置。
4.请根据材料二中的内容,说说为什么现代新诗批评要重视传统的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修辞立其诚”是《易传·文言》里的一句话,“立其诚”的意思是坚持真实性。请结合三则材料的内容,分别说说其论述的观点是如何体现“真实性”的。(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永远的门
邵宝健
江南古镇。普通的有一口古井的小杂院。院里住了八九户普通人家。一式古老的平屋,格局多年未变,可房内的现代化摆设是愈来愈见多了。
这八九户人家中,有两户的常住人口各为一人。单身汉郑若奎和老姑娘潘雪娥。
郑若奎就住在潘雪娥隔壁。
“你早。”他向她致意。
“出去啊?”她回话,擦身而过,脚步并不为之放慢。
多少次了,只要有人有幸看到他和她在院子里相遇,听到的就是这么几句。这种简单的缺乏温情的重复,真使邻居们泄气。
潘雪娥大概过了四十了吧。苗条得有点单薄的身材,瓜子脸,肤色白皙,五官端庄。衣饰素雅又不失时髦。风韵犹存。她在西街那家出售鲜花的商店工作。邻居们不清楚,这位端丽的女人为什么要独居,只知道她有权利得到爱情却确确实实没有结过婚。
郑若奎在五年前步潘雪娥之后,迁居于此,他是一家电影院的美工,据说是一个缺乏天才的工作负责而又拘谨的画师。四十五六的人,倒像个老头儿了。头发黄焦焦、乱莲蓬的,可想而知,梳理的次数极少。背有点驼了。瘦削的脸庞,瘦削的肩胛,瘦削的手。只是那双大大的眼睛,总烁着年轻的光,烁着他的渴望。
他回家的时候,常常带回来一束鲜花,玫瑰、蔷薇、海棠、蜡梅,应有尽有,四季不断。
他总是把鲜花插在一只蓝得透明的高脚花瓶里。
他没有串门的习惯。下班回家后,便久久地耽在屋内,有时他也到井边,洗衣服,洗碗,洗那只透明的蓝色高脚花瓶。洗罢花瓶,他总是斟上明净的井水,噘着嘴,极小心地捧回到屋子里。
一道厚厚的墙把他和潘雪娥的卧室隔开。
一只陈旧的一人高的花竹书架贴紧墙壁置在床旁。这只书架的右上端,便是这只花瓶永久性的位置。
除此以外,室内或是悬挂、或是傍靠着一些中国的、外国的、别人的和他自己的画作。
从家具的布局和蒙受灰尘的程度可以看得出,这屋里缺少女人,缺少只有女人才能制造得出的那种温馨的气息。
可是,那只花瓶总是被主人擦拭得一尘不染,瓶里的水总是清清冽冽,瓶上的花总是鲜艳的、盛开着的
同院的邻居们,曾经那么热切地盼望着,他捧回来的鲜花,能够有一天在他的隔壁——潘雪娥的房里出现。当然,这个奇迹就从来没有出现过。
于是,人们自然对郑若奎产生深深的遗憾和绵绵的同情。
秋季的一个雨蒙蒙的清展。
郑若奎撑着伞依旧向她致意:“你早。”
潘雪娥撑着伞依旧回答他:“出去啊?”
傍晚,雨止了,她下班回来了,却不见他回家来。
即刻有消息传来:郑若奎在单位的工作室作画时,心脏跳动异常,猝然倒地,刚送进医院,就永远地睡去了,
这普通的院子里就有了哭泣。
那位潘雪娥没有哭,但眼睛委实是红红的。
花圈。一只又一只。那只大大的、缀满各式鲜花的、没有挽联的花圈,是她献给他的。
这个普通的院子里,一下子少了一个普通的、生活里没有爱情的单身汉,真是莫大的缺憾。没几天,潘雪娥搬走了,走得匆忙又突然。
人们在整理画师的遗物的时候,不得不表示惊讶了。他的屋子里尽管灰蒙蒙的,但花瓶却像不久前被人擦拭过似的,明晃晃,蓝晶晶,并且,那瓶里的一束白菊花,没有枯萎。
当搬开那只老式竹书架的时候,在场者的眼睛都瞪圆了。
门!墙上分明有一扇紫红色的精巧的门,门拉手是黄铜的。
人们的心悬了起来又沉了下去。——原来如此!
邻居们闹闹嚷嚷起来。几天前对这位单身汉的哀情和敬意,顿时化为乌有,变成了一种不能言状的甚至不能言明的愤懑。
不过,当有人伸手想去拉开这扇门的时候,“哇”地喊出声来——黄铜拉手是平面的,门和门框平滑如壁。
一扇画在墙上的门!
6.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邻居们不清楚潘雪娥为什么要独居,只知道她有权利得到爱情却的确没有结过婚,这说明邻居们有猎奇心理,对潘雪娥的人生充满了好奇。
B.邻居们的情绪经历了“泄气——盼望——遗憾和同情——哀情和敬意——愤懑——大吃一惊”的变化,说明邻居们对郑潘二人予以高度关注
C.郑若奎每次回家的时候,都带回来一束鲜花;而潘雪娥又在西街花店工作,这一细节可以说明郑若奎喜欢花且可能去过潘雪娥那里买花。
D.在潘雪娥离开小院前,她送来的大大的、缀满鲜花的花圈和仍旧明亮洁净插着白菊花的花瓶,都暗示了潘雪娥对这份感情的珍视和惋惜。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赏析,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文中相同的对话“‘你早。’”“‘出去啊?’”,一前一后,略显重复,于刻画人物形象无益。
B.文中加点词“瘦削的”,连续出现三次,通过对郑若奎形象的强调,表现其精神的空虚。
C.文中长句和短句相结合,整句和散句相结合,既能叙事讲事,又能使行文流畅。
D.文中多用叠词,“深深的”“绵绵的”不仅体现出音韵美,也暗示了主人公与邻居的恩怨。
8.小说中多次出现对高脚花瓶和鲜花的描写,这两性道具在文中山到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小说题目“水远的门”耐人寻味,结合小说内容,你认为“门”指什么?造成郑若奎和潘雪娥遗憾的原因与这扇“门”有什么关系?(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
上攻守二策状
范仲淹
臣某言:窃观西事以来,每议攻守,未见适中。或曰:“必行进讨,以期平定。”臣谓诸路进讨,则兵分将寡,气不完盛。绝漠风沙,迷失南北。馈运辎重,动有钞掠。贼之果穴,夐阻河外,非有奇将,不能远袭。至若寇常并兵来扰一路每有朝旨令入界牵制其如将帅方略非有素定茫然轻进不知所图。但求虚弱之处,以剽窃为功,既不能大振兵威,故不能少分贼势,此进讨牵制之无效也。或曰:“宜用守策,来则御之,去则勿逐。”臣观今之守边,多非土兵,不乐久戍;又无营田,必烦远馈。久戍则军情危殆,远馈则民力将竭,岁月绵久,恐生他患,此守御之未利也。
臣窃见延安之西,庆州之东,有贼界百余里,侵入汉地。中有金汤、白豹、后桥三寨,阻延、庆二州径过道路,使兵势不接,策应迂远。可攻之地,其在于此。军行入界,乃大为城寨,以据其地。俟城寨坚完,当留土兵以守之。必严其戒曰:“贼大至,则明斥候,召援兵,坚壁清野以困之;小至,则扼险设伏以待之。”如取下一处,城寨平定,则更图一处,为据中之策。
臣观西戎居绝漠之外,倚远而险,未易可取。国用民力,日以屈之,此中原积兵之忧。臣观今之边寨,皆可使弓手土兵以守之,因置营田,兵获余羡,中粜于官。人乐其勤,公收其利,则转输之患,久可息矣。且使其兵徙家塞下,重田利,习地势,顾父母妻子而坚其守。傥朝廷许行此道,庶几守愈久而备愈充。
臣观孝文时,将军陈武请议征讨,孝文曰:“兵,凶器也,难克所愿。今未能销距,愿且坚边设候,结和通使,休宁北陲,为功多矣,且无议兵。”故百姓得息肩于田亩,鸡鸣犬吠,烟火万里,可谓和乐者乎!臣谓国家用攻,则宜取其近,而兵势不危;用守,则必图其久,而民力不匮。臣谨议。
(选自《范文正集》,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至若寇常并兵来/扰一路/每有朝旨令/入界牵制/其如将帅/方略非有/素定茫然/轻进不知所图
B.至若寇常并兵/来扰一路/每有朝旨/令入界牵制/其如将帅/方略非有/素定茫然/轻进不知所图
C.至若寇常并兵/来扰一路/每有朝后/令入界牵制/其如将帅方略/非有素定/茫然轻进/不知所图
D.至若寇常并兵来/扰一路/每有朝旨令/入界牵制/其如将帅方略/非有素定/茫然轻进/不知所图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路,行政区城名,始于宋代,路最初有监察区的性质,后转化为行政区。
B.营田即屯田,汉以后政府利用兵上或流民于农村购置田地,经营产业。
C.斥候,古代的侦察兵,一般由行动敏捷的军士担任,是一个重要的兵种。
D.息肩,让门头得到休息,也比喻免除劳役或者卸除责任,文中指休养生息。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范仲淹认为,采用攻策存在兵力分散、环境恶劣、运送辎重困难等诸多不利因素,无法达到平定边事的预期。
B.金汤、白豹、后桥三寨,挡在延、庆二州的必经之路上,范仲淹认为可以先攻占三寨,进而谋取延、庆二州。
C.孝文帝反对征讨匈奴,他认为加强边境防御、派遣使者与匈奴缔结友好关系等措施,更有利于百姓休养生息。
D.范仲淹认为攻守二策各有其弊,应将二者结合起来,攻取近的地方作为据守的依托,并制定长远的防守策略。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国用民力,日以屈之,此中原积兵之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且使其兵徙家塞下,重田利,习地势,顾父母妻子而坚其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范仲淹认为守策的弊端是什么?请简要说明。(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6题。
出塞作
[唐]王维
居延城外猎天骄①,白草连天野火烧。
暮云空碛②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
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
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③。
【注释】①天骄:借称唐朝的吐蕃。②碛:沙漠。③霍嫖姚:即西汉名将霍去病,此处借指唐将。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前两联描写吐蕃在居延关外狩猎,白草连天,猎火熊熊,骑兵在秋日原野上纵横驰骋,弯弓射雕的景象。
B.面对如此紧迫的军情,唐军将士紧急调兵,“朝乘障”“夜渡辽”写出了唐兵急速行军,疲于奔命的状态。
C.诗歌采用两相对照的写法,一面写吐蕃强悍勇猛,气势逼人;另一面写唐军士气高昂,积极应对。
D.全诗读来音韵铿锵,声调响亮;借用“霍嫖姚”的典故表现唐军将士敢于战斗、敢于胜利的精神。
16.清代方东树《唐宋诗举要》引:“前四句目验天骄之盛,后四句侈陈中国之武。”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对“天骄之盛”和“中国之武”的理解。(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司马迁《屈原列传》中对《国风》和《小雅》进行评论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高适《燕歌行(并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出了边塞的广漠、苍凉、壮美,与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异曲同工。
(3)《列子·汤问》有载:“瓠巴鼓琴而鸟舞鱼跃。”李贺《李凭箜篌引》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也描绘了这样的场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伴随着梦天实验舱成功转位,神舟十四号航天员进入梦天舱,中国空间站“T”字基本构型完成了在轨组装,向着建成空间站的目标迈出关键一步——中国人在太空的梦想家园即将建成。
中国空间站具有独特的“T”字基本构型,它勾画出追求卓越的中国智慧,凝聚着自主创新的中国力量。而“T”字构型的一横和一竖①__________,既是“天和”“问天”“梦天”三舱的拼接形状,也象征着万千航天人的相互支撑。从大漠到海岛,从车间到发射场,各条战线的广大航天人②__________,如期完成难度惊人又环环相扣的空间站建设计划。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即使是执着16年打造航天器对接机构,还是冒着巨大风险排除发射故障,年轻的航天人们在老一辈航天人传帮带中不断发扬航天。中国航天人用实干攻坚克难,以奋斗自立自强,托举起“T”字基本构型空间站翱翔太空,让中国人的航天梦飞得更稳更远。
“来吧,与中国空间站一起飞翔!”人类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接续飞出地球,飞向宇宙深处。中国载人航天事业不会③_______,而是将继续创造新的辉煌,向着更加辽阔深邃的宇宙迈进。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下来,可以适当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句子原意。(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母亲在十五岁的时候到我们家里来。那时候我们的家道寒微,母亲又多子息,白日里家务忙碌,到晚来背着弟弟在菜油灯下洗尿布的光景,我至今也还记得。母亲因为这样过于劳苦的原故,每年交秋的时候总要晕倒一回,在旧时称为“晕病”。
芭蕉花的故事是和这晕病关连着的。
在我们四川的乡下,相传这芭蕉花是治晕病的良药。母亲发了病时,我们便要四处托人去购买芭蕉花。但这芭蕉花是不容易购买的。因为芭蕉在我们四川很不容易开花,开了花时乡里人都视为祥瑞,不肯轻易摘卖。
芭蕉花的故事便是和我母亲的晕病关连着的。
我们四川人大约是外省人居多,我们的祖宗原是福建的人。我们福建人的会馆是天后宫,供的是一位女神叫作“天后圣母”。
那是我五六岁时候的事了。我们的母亲又发了晕病。我同我的二哥,同到天后宫去,隔着窗看见散馆园内的一簇芭蕉,其中有一株刚好开着一朵大黄花。我们欢喜极了。我们商量着便翻过窗去摘取那朵芭蕉花。我们两人好容易把花苞摘了下来,回到家里了。
我捧着跑到母亲的床前,母亲问我是从甚么地方拿来的,我便直说是在天后宫掏来的。我母亲听了便大大地生气,她立地叫我们跪在床前。我们一面挨打,一面伤心。母亲病了要吃芭蕉花。在别处园子里掏了一朵回来,为甚么就犯了这样大的过错呢?
这样的一段故事,我现在一想到母亲,无端地便涌上了心来。我现在离家已十二三年,值此新秋,又是风雨飘摇的深夜,天涯羁客不胜落寞的情怀,思念着母亲,我一阵阵鼻酸眼胀。
20.选文主要采用第几人称视角展开?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文章画横线的两个句子的语言表达略有不同,请问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请赏析最后一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3.根据下列材料,按要求写作。(60分)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绵延至今的古老文明,从传统到现代的嬗变之路上,中国人上下求索自我提升的脚步不曾有一刻停歇。“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在餐馆,适量点餐、文明用餐已成当代饮食守则;“人无礼不生,事无礼不成,国无礼不宁”——在景区,乱扔垃圾、折枝摇树的现象越来越少。
一段段古训仍在被琅琅传诵,一句句箴言仍在被默默服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仍然是滋养现代文明的源头活水,催化公共文明成为中国人内心的修养、无须提醒的自觉和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上述材料能给你怎样的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提示:①感受优秀传统的魅力;②把握优秀传统的当代价值。
2022—2023学年度(上)联合体高二期末检测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本题共5小题,19分)
1.(3分)A【解析】B.“‘新旧同台,古今杂陈’”并非是“单维度”,材料二有言:“新诗批评话语一直保持了对传统的开放姿态,并没有把自己禁闭在现代的单向维度里”;C.“湖畔派”“无新意”这一点于文无据;D.“中国学派”“无创新”这一点于文无据。
2.(3分)B【解析】材料的观点是,虽然新诗批评话语处于与西方、时代、传统的三维牵拉中,但新诗批评话语一直保持了对传统的开放姿态。B说法有误。
3.(3分)D【解析】材料三主要的观点是在进行学术研究时应该既注重史料,又要注意甄别史料,选项中的将其放在研究的首要位置的说法有误。
4.(4分)示例:①新诗批评在话语层面上,远没有摆脱古典、传统的影响;②新诗地位的给定或意义的赋予,要在与传统的比照中才有可能实现。
5.(6分)示例:材料一中引用相关领域颇具权威的人的言论,如胡适、龚自珍的话说明“历史虚无主义既诬古人又误今人”;材料二中将朱自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与张炎《词源》中的话互相印证,证明“新诗”其实植根于传统诗词的土壤;材料三运用马克思唯物史观来证明学术研究应该重视史料的作用,并且把握唯物史观的正确内涵来甄别、考虑、解析与阐证史料。三则材料在论述自己的观点时,均不是空穴来风和空讲理论。
(二)(本题共4小题,16分)
6.(3分)B【解析】由文章内容可知,邻居们“曾经那么热切地盼望”以及文章的叙事顺序可知,“盼望”应该在“泄气”之前。
7.(3分)C【解析】A.“略显重复”错,这样安排可以使文章更加紧凑,并非凸显人物形象;B.“表达其精神的空虚”错,强加关联;D.“暗示了主人公与邻居的恩怨”错,主要为了让语言更生动。
8.(4分)示例:①塑造人物形象。体现出郑若奎内心的活力和对爱的渴望;②推动情节的发展,合理引出小说出人意料的结尾,波澜起伏,加深读者印象;③与男人的外貌、家中环境形成反差,增加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评分标准:要答两点;答到“塑造形象”“对比”“反差”“悬念”“兴趣”等词2分;对这些词进行分析2分,其中“对比”必须要,没有这一点,只给1分)
9.(6分)示例:“门”既指墙上画着的门,也指心门,是人与人之间由于性格、顾虑、陋习而无法沟通的现实。造成小说两个主人公遗憾的原因一是潘雪娥无法敞开心门,即她一贯的淡漠,每次郑若奎向她致意时她总是冷漠相应;二是郑若奎的拘谨怯懦,他不能勇敢地表达爱意,只用含蓄的方式来自我安慰,他的性格就像一道门,隔开了他和潘雪娥;三是邻居们的看客心理。邻居们只是随着故事的变化而情绪变化,始终没有为了两人的感情主动做些什么。(评分标准:第一问“门”的双重含义一点1分,共2分;第二问从两个主人公的角度分析,一个角度2分,共4分;若前两点已答完整可给满分,第三点仅作为补充点,不是扣分点)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本题共5小题,20分)
10.(3分)C【解析】句意:至于贼寇侵略边境,常常联合军队来侵扰一路,每当有朝廷旨意,命令军队进入边界牵制贼寇,将帅的方针策略,不是预先确定,贸然进军,(他们也)不知道图谋什么。“朝旨”指的是朝廷的旨意,而朝廷的旨意下达后是命令将帅官兵去做某事,且“有”的宾语是“朝旨”,因此“令”应与后面的内容构成一句话,故应在“令”前断开,排除AD。
“茫然”作“轻进”的状语,二者不可断开,排除B。
11.(3分)B【解析】B.“营田”指汉以后政府利用兵士或召募流民于驻扎地区种田,以供军饷,而不是在农村购置田地、经营产业。故选B。
12.(3分)B【解析】B.“谋取延、庆二州”说法错误,文章的表述是“中有金汤、白豹、后桥三寨,阻延、庆二州径过道路,使兵势不接,策应迂远。可攻之地,其在于此”,并未说“谋取延、庆二州”。故选B。
13.(8分)(1)国家用度和百姓物力财力,一天天地亏损,这是中原集聚兵甲的忧患。(评分标准:落实“国用”,国家的用度;“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屈”,消耗,亏损。词1分,句子通顺1分)(2)并且让士兵搬家到塞下,他们会因为重视耕种田地的利益,熟悉地势,照顾父母妻子儿女而坚守。(评分标准:落实“徙家”,搬家;“习”,熟悉;“顾”,照顾。一词1分,句子通顺1分)
14.(3分)①长久戍守就会使军情危险;②从远方输送粮食会使民力枯竭;③可能滋生其他祸患。
【参考译文】
臣范仲淹上言:我观察西部开始战事以来,每次议论攻守(的)问题,(都)没有见到适当的建议。有人说:“一定施行进兵讨伐的策略,来期待局势安定。”我认为各路进军讨伐,就会让军队分散,将领缺失,气势不能达到顶点。大漠多风沙,让人迷失方向。运送的军用物资,动不动就被抄掠。贼寇的巢穴,远在河外,除非有奇异才能的将领,才能远袭。至于贼寇侵略边境,常常联合军队来侵扰一路,每当有朝廷旨意,命令军队进入边界牵制贼寇,将帅的方针策略,不是预先确定,贸然进军,不知道图谋什么,只求攻打薄弱的地方,把掠夺财物作为功劳,不能大大地振奋军威,又不能稍稍削弱敌人的势力,这说明进军讨伐牵制是没有效果的。有人说:“适宜用防守的策略,敌人侵犯就抵御他,离开也不要追逐。”我看现在把守边关的士兵,大多不是地方兵,不愿意长久的戍守;又没有营田,一定劳烦远方输送粮食。长久戍守就会使军情危险,从远方输送粮食就会使民力枯竭,时间一长久,恐怕生出其他祸患。这是防御没有好处啊。
我看延安的西边,庆州的东面,有贼寇的边界一百多里,侵入到汉地。中间有金汤、白豹、后桥三寨,为延、庆二州的必经之路,使军队不能衔接,策应迂回绕远。可以攻取的地方,就在这里。军队进入边界,就大修城寨,占据土地。等城寨修好了,应该留下士兵把守。一定要严肃警告他们说:“敌人大举进攻,就让侦察兵侦察,请求援兵,坚固营垒,清除郊野的粮食房舍来困住敌人;小规模的进攻,就占据险要地势设下埋伏来等待他们。”如果攻取下一处,就修建城寨,平定后就再攻取另一处,作为据守的策略。
我看西戎在大漠以外,凭借遥远险要的地势,不容易攻取。国家用度和百姓物力财力,一天天地亏损,这是中原集聚兵甲的忧患。我看现在的边寨,都可以让地方军队来守卫,乘便设置营田,多收的归兵士所有,可卖给官府。百姓乐于耕种,公家收获利益,那么运输粮食的困难,将来可以停息了。并且让士兵搬家到塞下,他们会因为重视耕种田地的利益,熟悉地势,照顾父母妻子儿女而坚守。倘若朝廷允许实行这个办法,可能守卫越久储备越充足。
我看孝文帝时,将军陈武请求出征讨伐,孝文帝说:“兵器是杀人的工具,难以实现愿望。现在不能消除抗拒,愿暂且坚守边防、设立斥候,派遣使者缔结友好,让北部边关得以休养生息,功劳就算很大了。现在就不要再讨论兴兵的事了。”所以百姓得以在田间从事耕作,鸡鸣犬吠之声相闻,烟火万里,可以算得上和平安乐了!我认为国家采取进攻的策略,应当攻取近的地方,那么军队不危险;采用防守的策略,一定要长久谋划,民力就不匮乏。我恭敬的讨论。
(二)(本题共2小题,9分)
15.(3分)B【解析】“疲于奔命”错。
16.(6分)示例:这首诗前四句写吐蕃暮云低垂、空旷无边的秋日塞外狩猎,“时驱马”“好射雕”展现出吐蕃健儿勇猛强悍的风姿。即“天骄之盛”。颈联“朝乘障”“夜渡辽”极写唐军针对这种紧张的局势积极备战,士气旺盛,有守有攻,从容应对。尾联写把“玉靶角弓珠勒马”赏赐给将军,形象地表达出“中国之武”。
(三)(本题共1小题,6分)
17.(6分)(1)《国风》好色而不淫 《小雅》怨诽而不乱(2)大漠穷秋塞草腓 孤城落日斗兵稀(3)梦入神山教神妪 老鱼跳波瘦蛟舞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本题共2小题,7分)
18.(3分)①相得益彰②万众一心③停滞不前
19.(4分)示例:无论是执着16年打造航天器对接机构,还是冒着巨大风险排除发射故障,年轻的航天人们在老一辈航天人传帮带中不断发扬航天精神。
(二)(本题共3小题,13分)
20.(6分)示例:本文采用“我”“我们”这样的第一人称叙事视角展开,亲切而又便于直接抒情,抒发“我”对母亲的怀念之情。(评分标准:围绕“第一人称”“便于抒情”“对母亲的感情”这三个关键词才能给分。每点2分)
21.(4分)示例:有两层含义,一是语言略有不同代表写作重点略有不同。第一句话写“这晕病”,主要讲母亲晕病的来历;第二句话将“这晕病”换成“我母亲的晕病”,主要是讲“我”母亲和“晕病”的故事;二是语言略有不同代表的感情不同,第一句表达了对母亲的同情和心疼,第二句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
22.(3分)示例一:这一句中的“风雨飘摇”一词不仅是写天气,也写了漂泊在外的“我”的真实情况。表达了“我”对故土的怀念。示例二:“我”“鼻酸眼胀”的神态,正是“我”异常思念母亲的情状。
四、写作(60分)
23.(60分)略
2023-2024学年辽宁省沈阳市重点高中联合体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辽宁省沈阳市重点高中联合体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4页。
辽宁省沈阳市重点高中联合体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辽宁省沈阳市重点高中联合体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共12页。
辽宁省沈阳市级重点高中联合体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辽宁省沈阳市级重点高中联合体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超人》属于“问题小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