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广东省江门市新会陈经纶中学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试题含解析
展开广东省江门市新会陈经纶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
10月月考地理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组
北京时间2022年6月5日10时44分,搭载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的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约577秒后,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与火箭分离,成功进入预定轨道,约5小时后,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成功对接天和核心舱端口,发射取得圆满成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地理事物属于天体的是( )
A.待发射的飞船 B.点火时的飞船
C.对接前的核心舱 D.核心舱中的航天员
2.下列不属于神舟十四号飞船与天和核心舱所属天体系统的是( )
A.总星系 B.河外星系 C.太阳系 D.银河系
【答案】1.C 2.B
【解析】1.待发射的飞船属于地球的一部分,A错误;点火时的飞船仍在大气层之内,属于地球的一部分,B错误;成功对接核心舱的飞船,属于天体,C正确;核心舱中的航天员属于天和核心舱的一部分,不属于天体,D错误。故选C。
2.神舟十四号飞船围绕地球公转,是地球的卫星,位于地月系中,因此其被总星系、银河系和太阳系所包括,ACD不符合题意;河外星系是指银河系以外的星系,不包括地月系,B正确。故选B。
【点睛】天体系统是宇宙各星系的统称,按从低到高的级别,依次为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和总星系。在地月系中,地球是中心天体。太阳系由太阳以及在其引力作用下围绕它运转的天体构成的天体系统。
二、单选题
读下表中的相关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地球与火星的资料对照表
距日平均距离(百万千米)
质量
体积
大气
密度
大气主要成分
表面均温(℃)
自转
周期
公转
周期
地球
149.6
1.00
1.00
1.00
N2、O2
22
23时56分
1年
火星
227.9
0.11
0.150
0.01
CO2
-23
24时37分
1.9年
3.从表中可以看出地球与火星 ( )A.质量相近 B.体积接近
C.公转周期最为接近 D.自转周期相近
4.科学家认为火星是除地球以外最有可能存在生命的天体之一,这是因为两者 ( )
A.有相近的距日距离和自转周期
B.有适合生物呼吸的相同大气成分
C.有相近的体积和质量
D.有岩石、土壤和大量液态水
【答案】3.D 4.A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地球普通性和特殊性,主要从结构特征和运动特征分析地球的普通性,从地球生命的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分析地球生命的条件。
3.从表中数值可以看出地球与火星自转周期相近,质量、 体积、公转周期相对来说差别较大,选择D。
4.从表中数值可以看出地球和火星距日距离和自转周期非常接近,表面温度与生命的存在温度相差不大,A对;火星大气成分主要是二氧化碳,没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成分,B错;体积和质量相差较大,C错;表面平均温度-23℃,不可能有大量液态水,D错。
下图为公转轨道相邻的三大行星相对位置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5.与①②行星相比,地球具备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之一是( )
A.适宜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
B.强烈的太阳辐射和充足的水汽
C.复杂的地形和岩石圈
D.强烈的地震和火山活动
6.关于图中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有三级天体系统 B.图中①为金星
C.小行星带位于②行星右侧 D.小行星带位于①行星左侧
【答案】5.A 6.D
【分析】5.结合太阳系八大行星相对位置关系可知,①为火星,②为金星。相比于火星和金星而言,地球的大气层厚度和大气成分适宜,有利于生命的繁衍,A正确。金星距离太阳更近,获得的太阳辐射更多,且强烈的太阳辐射、强烈的地震和火山活动等不利于生命的繁衍,BD错。复杂的地形和岩石圈并不是地球具备生命的基本条件,C错。故选A。
6.图中表示行星绕太阳公转,因此只有太阳系,A错。①为火星,②为金星,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公转轨道与木星公转轨道之间,即位于①行星的左侧,D正确,BC错。故选D。
【点睛】太阳系八大行星距离太远由近到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其中,小行星带位于火星轨道与木星轨道之间。
美国宇航局科学家对第一次银河系行星数量普查做出的估计,银河系内的行星数量是一个天文数字,至少达到500亿颗,其中大约有5亿颗坐落于所谓的“金发姑娘区”,也就是适居区。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对“金发姑娘区”描述不正确的是
A.这一地区的星球温度适中,适宜生命存在
B.这一地区只有液态水的存在
C.这一地区宇宙环境比较安全
D.这一地区星球有适宜呼吸的大气
8.地球具有生命存在条件和其成因的组合正确的是
A.液态水——地球的大气成分
B.稳定的光照——适中的日地距离
C.适宜的温度——安全的宇宙环境
D.适于生命呼吸的大气——适中的体积和质量
【答案】7.B 8.D
【解析】7.“金发姑娘区”就是指类似于地球的适合生命形成的环境。
A. 这一地区的星球距离绕转恒星距离适中,温度适宜,适宜生命存在,A项说法正确;
B. 这一地区只有液态水的存在,只是生命形成条件之一,不能满足生命的形成,B项说法错误;
C. 这一地区各大行星各行其道,宇宙环境比较安全,有利于生命的形成和进化,C项说法正确;
D. 这一地区星球体积和质量适中,有适宜呼吸的大气,适合生命形成,D项说法正确。
综合分析,B项说法符合题意。
8.根据地球具有生命存在条件的因果关系分析:
A. 液态水——地球适宜的温度,A项错误;
B. 稳定的光照——太阳辐射较稳定,B项错误;
C. 适宜的温度——适中的日地距离,C项错误;
D. 适于生命呼吸的大气——适中的体积和质量,万有引力吸附空气分子,形成大气层,D项正确。
综合分析,D项正确。
9.全球经常发生月食现象。月食发生时,日、月、地三者的位置关系为( )
A. B.
C. D.
【答案】C
【详解】月食是指当月球运行至地球的阴影部分时,月球上的太阳光被地球所遮蔽的现象,此时月球位于太阳和地球连线的延长线上,与图C特征相同,C符合题意;图A、图B和图D中的月球不会被地球的影子所遮蔽,因此不会发生月食现象,因此三幅图均不表示月食发生时日、地、月三者的位置关系,排除A、B、D。故选C。
【点睛】
火星是地球的近邻,表面大气稀薄,大气成分以二氧化碳为主,昼夜长短接近地球,而昼夜温差却超过100℃。北京时间2020年7月23日,我国 “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发射升空。2021年2月10日, “天问一号”顺利实施近火制动,正式踏入环绕火星轨道。5月15日,“天问一号”携带的“祝融号”火星车和及其着陆组合体,成功降落在火星北半球的乌托邦平原南部,实现了中国航天史无前例的突破: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真正“踏上”火星的国家,也是首次火星探测即实现着陆的国家。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火星表面昼夜温差远大于地球表面,主要原因是( )
A.太阳活动极强 B.轨道半径很大
C.距离太阳更远 D.空气密度超低
11.“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进入环火星轨道后( )
①脱离了地月系 ②脱离了太阳系 ③始终在银河系 ④进入了河外星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2.火星上的夜晚可能观察到( )
A.美丽的银河横跨星空 B.水星在小行星中穿梭
C.土星遮住火星的卫星 D.圆圆的地球挂在天空
【答案】10.D 11.B 12.A
【解析】10.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火星表面大气稀薄,白天时缺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温度高,夜晚缺少大气的保温作用,温度低,因此火星表面昼夜温差大的主要原因是空气密度极低。火星表面昼夜温差大的原因与太阳活动、轨道半径和距太阳距离相关性较小,D正确,ABC错误。所以选D。
11.“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进入环火星轨道后脱离了地月系,还是位于太阳系中,没有出银河系,没有进入河外星系,①③正确,②④错误。所以选B。
12.火星上大气稀薄,故能见度很高,可以观察到银河系,A正确;水星远离小行星,不可能穿梭于小行星带,B错误;任何行星都不可能遮挡其他行星的卫星,C错误;因地球公转轨道位于火星公转轨道之内,尽管夜晚可以短暂观察到地球,但由于地球体积较小,只能观察到地球较为明亮的光点,而不可能是圆圆的球体,D错误。所以选A。
【点睛】影响昼夜温差的主要因素:白天,地面得到的太阳辐射多,气温相对较高;夜里,因稀薄的气体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气温则迅速下降。
下图是“我国太阳年辐射总量的分布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3.图中太阳辐射丰富区太阳能丰富的原因有( )
①纬度低②海拔较高
③云量少,晴天多④上空臭氧少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14.据图可知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的分布特点是( )
A.由南向北逐渐增加 B.西多东少
C.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 D.整体分布较均衡
15.太阳辐射是地球上的能量源泉,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太阳辐射巨大的能量来自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B.太阳辐射的空间分布规律是从低纬向高纬递减
C.煤炭、石油、天然气是地质时期储存的太阳能
D.太阳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紫外光区
【答案】13.C 14.B 15.D
【解析】13.读图可知,我国太阳能资源丰富区为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青藏高原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原因: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且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强。内蒙古高原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原因主要是地处内陆高原干旱、半干旱地区,海拔较高,晴天多,太阳辐射总量大。由此判断,故图中太阳辐射丰富区丰富的共同原因有海拔较高,云量少,晴天多,②③符合题意,C正确;青藏高原纬度较低,内蒙古高原纬度较高,因此纬度低不是太阳能丰富的原因,①错误;太阳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可见光波段(占总能量的50%),紫外线占比很少,虽然平流层臭氧能够大量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但臭氧在地球大气中含量很少,因此臭氧多少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少关系不大,④错误。综上所述,C符合题意,排除ABD。故选C。
14.根据图例和图中数值可知: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是西部多,东部少,北方多,南方少,整体分布不均衡,B正确,D错误;图中四川盆地年太阳辐射总量最少,内蒙古西部和青藏地区最多,表明年太阳辐射总量不是由南向北逐渐增加,也不是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AC错误。故选B。
15.太阳辐射巨大的能量来自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A正确,但不合题意;受正午太阳高度和昼长的纬度变化影响,太阳辐射的空间分布规律是从低纬向高纬递减,B正确,但不合题意;煤炭、石油、天然气是地质时期储存的太阳能,C正确,但不合题意;太阳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0.4-0.76微米的可见光区,约占一半左右,D错,符合题意。本题要求选择叙述不正确的选项,故答案选D。
【点睛】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主要因素:
1、太阳高度角(纬度):纬度越低,太阳高度角越大,等量的太阳辐射散布的面积越小,太阳辐射强度越大。
2、天气状况:晴天多,降水少,云层薄,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就越弱,太阳辐射强度越大。
3、地势高低:海拔越高,大气越稀薄,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越弱,太阳辐射强度越大。
三、选择题组
下图为太阳圈层结构示意图,甲、乙、丙表示不同的太阳大气层,字母表示不同的太阳活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图中分别表示太阳黑子和耀斑的是( )
A.M、N B.Q、M C.Q、N D.Q、P
17.太阳活动极大值年份与极小值年份大约相距( )
A.6年 B.11年 C.17年 D.22年
18.太阳活动会引起地球电离层扰动而产生( )
A.太阳风 B.极光现象 C.无线电通信中断 D.极昼现象
【答案】16.C 17.A 18.C
【解析】16.读图分析,太阳大气由内向外依次为甲光球层、乙色球层、丙日冕层;太阳黑子发生在光球层,应为Q,耀斑发生在色球层,应为N,日珥发生于色球层,但其位置在日冕层,为M,P向外扩张,为太阳风。由此可知C正确,ABD错误。本题应选C。
17.太阳活动的周期为极大年到下一个极大年,时间为11年,所以极大年到极小年的时间大致为6年,A正确,BCD错误,本题应选A。
18.太阳活动会引起地球电离层扰动,影响短波通信,会导致无线电通信中断,C正确;太阳风是发生在日冕层的,属于太阳活动的一种,不是太阳活动对地球产生的主要影响,A错误;极光是由于太阳带电粒子流(太阳风)进入地球磁场,在地球南北两极附近地区的高空,夜间出现的灿烂美丽的光辉,B错误;极昼现象是自然现象,不是太阳活动产生,D错误;本题应选C。
【点睛】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是黑子和耀斑,太阳活动包括光球层上的黑子、色球层上的耀斑和日珥、日冕层上的太阳风,而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主要标志,耀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
四、单选题
2021年,我国科学家在天山周边发现大型恐龙化石,命名为“中国丝路巨龙”。下图为该类恐龙生存的地质年代特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地质年代
距今时间(万年)
构造阶段
植物演化阶段
动物深化阶段
中生代
25200-6600
联合古陆解体
甲植物时代
乙动物时代
19.该地质年代( )A.温暖海水中出现三叶虫 B.已形成现代海陆分布格局
C.全球出现数次冷暖交替 D.是地质历史主要的成煤期
20.图中甲植物和乙动物类型分别是( )
A.被子植物爬行动物 B.裸子植物爬行动物
C.裸子植物哺乳动物 D.被子植物哺乳动物
【答案】19.D 20.B
【解析】19.恐龙生存的地质年代主要位于中生代。温暖海水中出现三叶虫属于早古生代,A错误;现代海陆分布格局和全球出现数次冷暖交替出现在新生代,BC错误;中生代是地质历史主要的成煤时期,D正确。故选D。
20.中生代被称为“爬行动物的时代”,主要以恐龙为代表的爬行动物;裸子植被在中生代极度兴盛,被子类植物及哺乳类生物繁盛是在新生代,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中生代介于古生代与新生代之间。由于这段时期的优势动物是爬行动物,尤其是恐龙,因此又称为爬行动物时代。可分为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三个纪,中生代植物,以真蕨类和裸子植物最繁盛。
石炭-二叠纪是我国地质史上最早的造煤时期,当时主要的造煤植物非常繁盛。完成下面小题。
21.科学家研究我国最早的造煤时期可依据( )
A.花粉化石 B.恐龙化石 C.珊瑚化石 D.昆虫化石
22.主要的造煤植物最可能是( )
A.藻类植物 B.蕨类植物 C.裸子植物 D.被子植物
【答案】21.A 22.B
【解析】21.根据植物化石和花粉化石的研究,我国地质史上最早的大规模造煤期是约2亿年前的晚古生代造煤期,地质学上称之为石炭-二叠纪造煤期, A选项正确。恐龙所在的时期主要为侏罗纪和白垩纪时期,是在二叠纪之后,并不是最早的造煤时期,B选项错误。珊瑚是古生代早期所形成的,比石炭-二叠纪时间过早,故不能成为造煤时期的判断依据,C选项错误。昆虫最早出现在石炭期早期,昆虫各时期均有大量分布,并不能作为成煤时期的判断依据,D选项错误。故选A。
22.石炭-二叠纪是古生代晚期。藻类植物主要出现在古生代早期,造煤时期应为古生代晚期,A选项错误。蕨类植物主要出现在古生代晚期,符合材料,B选项正确。裸子植物主要出现在中生代时期,被子植物主要出现在新生代时期,都晚于造煤时期,C、D选项错误。故选B。
【点睛】煤是地壳运动的产物。远在3亿多年前的古生代和1亿多年前的中生代以及几千万年前的新生代时期,大量植物残骸经过复杂的生物化学、地球化学、物理化学作用后转变成煤,从植物死亡、堆积、埋藏到转变成煤经过了一系列的演变过程,这个过程也称为成煤作用。
五、选择题组
下图为部分“古生物化石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3.下列关于①生物生活的时代说法正确的是( )
A.被称为“鸟类动物的时代” B.形成联合古陆
C.被子植物高度繁盛 D.主要的成煤期
24.③生物生活的地质时期是( )
A.寒武纪 B.古生代 C.中生代 D.新生代
25.不同的动植物,繁盛时期有所差异。图中动植物繁盛期对应的化石地层,按照从上到下的排序正确的是( )
A.④②①③ B.③①②④ C.③①④② D.②④①③
【答案】23.D 24.D 25.C
【分析】23.中华龙鸟生活的时代为中生代白垩纪。中生代爬行动物盛行,被称为“爬行动物时代”,A错误;联合古陆形成于古生代,B错误;新生代被子植物高度繁盛,C错误;中生代白垩纪是主要的成煤时期,D正确。所以选D。
24.猛犸象生存的时代为新生代第四纪冰川后期,D正确,ABC错误。所以选D。
25.①中华龙鸟生存于距今1.4亿年的中生代早白垩纪;②三叶虫生活于寒武纪;③猛犸象生存的时代为新生代第四纪冰川后期;④蕨类植物繁盛的时期是古生代中后期,因此,含有图中四种化石的地层,按照形成时间由晚到早排序正确的是③①④②,地层从上到下的排序③①④②,C正确,A、B、D错误。所以选C。
【点睛】地层新老关系的判断方法:谁在上面谁是新的,谁被覆盖谁是老的。
六、单选题
26.2007年10月20日在松辽盆地,世界第一口白垩纪大陆科学钻井“松科1井”顺利完钻,深度5000米。这是关于“白垩纪地球表层系统重大地质事件与温室气候变化”项目的重要研究内容。以地震波的研究作为划分地壳内部结构的依据,是由于( )
A.横波、纵波在介质中的速度变化总是相同的
B.地震波的传播速度随时在改变
C.地震波通过不同物质,其速度会发生相应的改变
D.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很稳定
【答案】C
【详解】由于介质的不同,地震波的传播速度通过不同的介质,其速度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但纵波、横波的变化并不相同,C选项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横波只能在固体传播,而纵波可在固液气传播;地震波纵波传播速度快,横波传播速度慢。发生地震时纵波先到达地 表面,震中区人们感到上下颠簸;接着横波传到,震中区人们感到左右摇晃。由于介质的不同,地震波的传播速度通过不同的介质,其速度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但纵波、横波的变化并不相同,
2017年8月8日,在我国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地震波中横波表现为左右摇晃,纵波表现为上下跳动,一般认为横波的水平晃动力是造成建筑物破坏及人员大量伤亡的主要原因。但地震发生以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要间隔约12秒,这就是地震救援领域所说的“黄金12秒”,在这12秒中人们可以决定是躲是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7.根据所学知识推断“黄金12秒”确定的依据是( )
A.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差异 B.人体对紧急事件的生理反应能力
C.横波和纵波的传播介质差异 D.建筑物的抗震系数
28.质学家常利用地震波来寻找油气矿藏.下列四幅图中,表示地下储有石油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27.A 28.A
【解析】27.地震的能量是通过地震波传播的,地震波有横波和纵波两种类型,如果纵波到达地面,地表就会上下颠簸,如果横波到达地表,地面就会水平晃动,横波传播速度慢,纵波传播速度快。而横波与纵波由于速度差引起的传播时间的间隔正好相差12秒,题意表明,一般认为水平晃动力是造成建筑物破坏及人员大量伤亡的主要原因,因此在地震发生后,横波到达之前是躲避或逃避的最好时间,即“黄金12秒”。由此判断,黄金12秒”产生的原因是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差异,A符合题意;“黄金12秒”与人体对紧急事件的生理反应能力、横波和纵波的传播介质差异、建筑物的抗震系数等无关,排除B、C、D。故选A。
28.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震波按传播方式可分为纵波(P波)和横波(S波)两种类型,其中纵波传播速度快,可通过固态、液态和气态物质传播,而横波传播速度慢,只能通过固态物质传播。图B中纵波传播速度低于横波,不符合地震波传播特征,排除B;石油为液态矿产,横波不能在其中传播,因此如果地下储有石油,在一定深度横波传播速度应骤降为0,图A中横波在一定深度波速度骤降为0,因此海底储有石油的可能性大,A符合题意;图C和图D中横波随深度加深而传播速度增加,表明海底储有石油的可能性小,排除C、D。故选A。
【点睛】地震波按传播方式可分为纵波(P波)和横波(S波)两种类型,其中纵波传播速度快,可通过固态、液态和气态物质传播,而横波传播速度慢,只能通过固态物质传播,纵波到达地表时会使物体上下颠簸,横波到达地表时会使物体左右摇摆。
七、选择题组
俄罗斯远东堪察加半岛上的“PloskyTolbachik”火山爆发,火山灰云有10公里高,并散布到了太平洋的上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9.岩浆物质冲破了岩石圈的束缚后才喷发出来。关于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岩石圈属于地壳的一部分,是由岩石构成的 B.岩石圈属于上地幔的一部分
C.岩石圈与生物圈关系密切 D.岩石圈的上部是软流层
30.火山灰满天飞扬,对地球的外部圈层产生了很大影响。有关地球外部圈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大气圈是由大气组成的简单的系统
B.水圈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C.生物圈占据大气圈的全部、水圈的底部
D.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关系密切,但与地球的内部圈层没有关系
【答案】29.C 30.B
【解析】29.地壳属于岩石圈的一部分,A错。岩石圈包括上地幔的顶部和全部的地壳,B错。生物圈占据了岩石圈的上部,岩石圈与生物圈关系密切,C正确。岩石圈位于软流层之上,D错。故选C。
30.大气圈是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A错;水存在三态变化,水圈由液态水、固态水、气态水组成,水圈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B正确;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C错。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与地球内部圈层依然存在联系,D错。故选B。
【点睛】地球圈层结构分为地球外部圈层和地球内部圈层两大部分。地球外部圈层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球内圈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的岩石圈地幔(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岩石圈。
八、综合题
31.构建模式图,探究地理基本原理、过程、成因及规律,是学习地理的方法之一。读地理模式图(下图),完成下列要求。
(1)若用模式图表示太阳系,曲线①②③④为行星轨道,阴影部分为小行星带,那么曲线①为____的运行轨道(填行星名称)。按运动特征,太阳系的八大行星公转运动具有____、____、____特征。
(2)若用模式图表示地层结构,阴影部分表示的地层中含有大量的煤炭资源,该地层的地质年代最有可能是____代、____代。
(3)若用模式图表示太阳大气层的结构,阴影部分表示色球层,那么曲线①②之间为____层,曲线③④之间的太阳大气层出现的太阳活动是____。
【答案】(1) 土星 同向性 共面性 近圆性
(2) 古生 中生
(3) 日冕 黑子
【分析】本大题以地理模式图为材料,涉及太阳系的八大行星和公转特征、地质历史年代、太阳大气的结构和太阳活动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掌握课本知识的能力和区域认知的地理素养。
【详解】(1)根据所学,小行星带位于火星轨道和木星轨道之间,若阴影部分为小行星带,则②为木星轨道,③为火星轨道,那么曲线①为土星的运行轨道,曲线④为地球的运行轨道。根据所学可知,按运动特征,太阳系的八大行星公转运动具有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特征。
(2)古生代和中生代为重要的成煤期,所以阴影部分表示的地层中若含有大量的煤炭资源,该地层的地质年代最有可能是古生代和中生代。
(3)根据所学可知,太阳大气层的结构由内向外依次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若阴影部分表示色球层,那么曲线①②之间,即色球层以外,为日冕层,曲线③④之间,即色球层以内,为光球层,该层出现的太阳活动是黑子。
2023-2024学年广东省江门市台山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广东省江门市台山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含解析,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简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广东省江门市某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广东省江门市某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解析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广东省广州市铁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广东省广州市铁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含解析,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