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新高考语文2019年高考语文全程训练计划习题 天天练 36 Word版含解析 906

    新高考语文2019年高考语文全程训练计划习题 天天练 36 Word版含解析 906第1页
    新高考语文2019年高考语文全程训练计划习题 天天练 36 Word版含解析 906第2页
    新高考语文2019年高考语文全程训练计划习题 天天练 36 Word版含解析 906第3页
    还剩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新高考语文2019年高考语文全程训练计划习题 天天练 36 Word版含解析 906

    展开

    这是一份新高考语文2019年高考语文全程训练计划习题 天天练 36 Word版含解析 906,共8页。

    一、(2018·湖南三湘名校教育联盟联考)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2题。
    泊岳阳城下
    杜'甫
    江国逾千里,山城仅百层。
    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
    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
    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
    登岳阳楼
    杜 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下列对第一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首联两句,一平视,一仰视,写出了作者初到岳阳时的感官印象,即水泽浩瀚,山城高耸。
    B.颔联描绘了一幅冬夜羁旅图。停船在岸,舱内寒灯一盏,舱外风吹浪翻,夜雪纷飞,营造出萧瑟凄凉的意境。
    C.杜甫十分重视炼字,在本诗中也是如此,比如颔联中的“翻”“洒”就是炼字的典范。
    D.“鲲鹏”“图南”是作者化用《庄子·秋水》中的典故,以鲲鹏的变化无常来暗示自己前途的不可预料。
    E.本诗沉郁顿挫,有跌宕之致。首联写景境界阔大;颔联承前而境界凄冷,是承中见转;颈联转至抒情,情绪高亢,又是一转;尾联写鲲鹏图南,与颈联毫不相干,更见突转变化之妙。
    答案:DE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D项,“化用《庄子·秋水》中的典故”错,应是化用《庄子·逍遥游》中的典故。E项,“与颈联毫不相干”错,尾联写鲲鹏图南正是承接颈联“才难尽”“气益增”而来,并非突转。
    2.《泊岳阳城下》与《登岳阳楼》思想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同: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在漂泊困顿中忧国伤时的情感。《泊岳阳城下》仅用“留滞”与“艰危”两词分别略做点染;《登岳阳楼》则以年老病弱、亲故凋零、漂泊异乡具体写境遇之困顿,又以关山之北兵戎未息写时局之动荡,从而表达对艰危时局的深深忧虑。
    异:《泊岳阳城下》中,尽管时局堪忧,前途未料,但诗人临危弥坚,报国豪情高涨,仍期待倾尽才华实现匡时济世的鲲鹏之志;《登岳阳楼》中,诗人境遇困顿不堪但仍不减忧国忧民之热肠,无论是“昔”“今”之感慨,还是年老漂泊之感伤以及时局动乱之感叹,都带有浓浓的凄凉落寞和无力感,故只能凭轩远望,涕泗横流。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泊岳阳城下》首、颔两联写漂泊之苦,颈联直抒胸臆,写尽困顿之苦和忧国伤时之痛,尾联以图南鲲鹏自喻远大之志向无可披靡。《登岳阳楼》首联“昔”与“今”之间包含着经历过“安史之乱”的作者漂泊无定、忧国忧民、伤时伤世的感慨;颔联透露唐王朝的分裂衰败和国势的不安定;颈联写诗人亲朋离散、自己年老多病的处境;尾联“凭轩涕泗流”一句中,凝聚着诗人对国家时局、自己孤苦处境感到无可奈何、万分压抑的感情。在充分理解两首诗的内容情感后,提炼共性、对比差异即可。
    方法总结: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技巧
    (1)了解诗歌创作的特定背景,结合诗歌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
    (2)分析诗歌蕴含的情感,领悟作者的观点态度。
    (3)把握诗句的深层含义,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
    (4)从分析诗歌中的用典入手,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
    (5)从诗歌的意境着手,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2018·河北衡水中学调研)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3~4题。
    雨中对酒庭下海棠经雨不谢①
    陈与义
    巴陵二月客添衣,草草杯觞恨醉迟。
    燕子不禁连夜雨,海棠犹待老夫诗。
    天翻地覆伤春色,齿豁头童祝圣时。
    白竹篱前湖海阔,茫茫身世两堪悲。
    【注】'①本诗作于建炎三年,当时南宋朝廷正处在风雨飘摇之际,作者避乱于岳阳。
    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联起句平缓,叙述了写诗的地点、时间以及诗人对环境的感受;次句“恨醉迟”则是以饮酒难醉言内心愁绪之深。
    B.颔联紧承首联,写燕子不耐阴雨,而海棠却能在寒冷中,经雨不谢。这里的“燕子”“海棠”既是眼前之景,又别有寓意。
    C.“天翻地覆伤春色”一句,写巴陵气候变化无常,虽已是春日却犹有冬日之寒,诗人因而不免生出天翻地覆之感,为眼前凄迷的春景而感伤。
    D.尾联两句为全诗作结。“白竹篱”是眼前所见实景,“湖海阔”则既指跟前景物,也指由眼前之景所联想到的广阔世界。
    E.本诗和杜甫的《春望》相比,语言风格相似,都能够体现出“清新俊逸”的语言特点。
    答案:CE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C项,“天翻地覆之感”实指靖康之变。E项,“清新俊逸”错,应为“沉郁悲凉”。
    4.《简斋诗笺又叙》中评说陈与义诗“其忧国爱民之意,又与少陵无间”。请结合全诗赏析这一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诗人在诗中表达了深沉而强烈的忧国爱民之情。本诗先叙事,写自己流寓他乡之愁;接下来描摹凄迷春景,寓情于景,抒国破家亡之悲,感慨悲壮。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首先理解“其忧国爱民之意,又与少陵无间”的意思,是说陈与义的诗和杜甫的一样忧国爱民,然后抓住“忧国爱民”这一点结合全诗进行分析。诗歌首联叙写诗人客居巴陵,愁恨满怀。颔联写景,运用比喻、对比手法表达了诗人对像燕子类的朝廷小人的憎恶和谴责,凸显了对像海棠类的气节高尚者的崇敬和称颂。颈联抒情,悲国家“天翻地覆”,悲自己“齿豁头童”不能为主前驱,无法挽救时局,只能遥祝圣明。尾联写景,借景抒情。在这首诗中,陈与义处境愁苦,但仍心系国家,确有“忧国爱民之意”。
    三、(2018·江西九江“十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5~6题。
    满庭芳
    徐君宝妻
    ''汉上①繁华,江南人物②,尚遗宣政③风流。绿窗朱户,十里烂银钩④。一旦刀兵齐举,旌旗拥、百万貔貅。长驱入,歌楼舞榭,风卷落花⑤愁。''清平三百载,典章文物,扫地俱休。幸此身未北,犹客南州。破鉴徐郎何在?空惆怅、相见无由。从今后,断魂千里,夜夜岳阳楼。
    【注】'①汉上:泛指汉水至长江一带。②江南人物:指南宋的许多人才。③宣政:宣和、政和都是北宋徽宗的年号。④烂银钩:光亮的银制帘钩,代表华美的房屋。⑤风卷落花:指元军占领临安,南宋灭亡。
    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这首词以虚笔起笔,极写南宋文明的繁盛,都会繁华富庶,富丽堂皇,与后文形成对比,暗含着作者对南宋统治者苟安逸乐的不满。
    B.“貔貅”运用借代手法,代指侵略者,表现元军南犯之势,充分表现了词人对敌兵的痛恨之情。
    C.这首词笔调悲壮,用典贴切,感情深沉悲凉,深刻细腻地表现了词人内心的哀痛之情。
    D.这首词借破镜离散之典故,表达词人对丈夫的深挚怀念。词情至此,变悲愤激烈为凄恻低回,令人不忍卒读。
    E.本词具有“运思凌空超越”之特点,词人记录自身被掳、历尽艰危的具体情状,又以无穷之追怀、反思与想象对祖国沦亡、亲人永别深致哀悼。
    答案:AD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B项,“借代”错,应为比喻,将侵略者比喻为貔貅这种猛兽。C项,“笔调悲壮”不妥,本词悲愤激烈,凄恻低回,并无“壮”意。E项,“记录自身被掳、历尽艰危的具体情状”错,词中对“自身被掳、历尽艰危”着墨不多,没有写“具体情状”。
    6.有人评价这首词,称其“意境崇高”,你认同这种评价吗?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认同。①女词人以包容博大的气魄和卓越的见识来写宋代历史文化的悲剧,哀悼宋朝的灭亡。②这首词表达的不仅是对丈夫的思念和对个人命运的哀悼,还有自己的死节之心,对故国沦亡的悲哀。③词人将祖国和个人的双重悲剧融汇在一起,意境极为崇高。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必须先明确观点,说明是否同意这种评价,然后结合词句进行分析。上阕写南宋灭亡,元军直上,词人流落他乡,表达自己的痛心及无奈。下阕写徐郎何在与断魂千里,运用悬望与想象,表现了女词人运思之凌空超越。本词从历史文化悲剧写起,哀悼宋文明的衰亡,词境极为阔大。词中表明自己死节之心,将祖国和个人的双重悲剧融汇,意境极为崇高。
    [能力提升]
    四、(2018·河北石家庄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7~8题。
    送虢州王录事之任
    独孤及
    谓子文章达,当年羽翼高。
    一经俄白首,三命尚青袍。
    未遇须藏器,安卑莫告劳。
    盘根倘相值,试用发硎刀。
    7.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从题目来看,这是一首送别诗,自始至终没有一句直写离情别绪,而送别之情却蕴含其中。
    B.首联中“羽翼”是比喻,“羽翼高”是说王录事志向高远,希望位至宰辅,与下文他久居低位形成对比。
    C.颔联中的“青袍”是唐朝八品、九品官员的官服,与《琵琶行》“青衫湿”中的“青衫”含意相近。
    D.“盘根”喻难办之事,“发硎刀”喻其杰出才干,尾联的意思是希望友人到任后能施展才华,取得良好政绩。
    E.本诗主要运用叙述和议论相结合的手法来抒情达意,全诗语言直白浅显,而抒发的情感却强烈动人。
    答案:BE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B项,“志向高远,希望位至宰辅”错,诗中并无此意,“羽翼”比喻辅佐的人或力量,说明他很有才华。E项,“语言直白浅显”错,诗中多处运用比喻,委婉含蓄。
    8.这首诗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赞美:首联赞美了王录事文采出众,有杰出的才能;②同情:颔联对其长期不能升迁表达了同情;③劝诫(忠告):颈联劝诫他勿露锋芒,安于低位;④鼓励:尾联鼓励他要不辞辛劳,建功立业。(任答三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本诗是一首赠别诗,抓住诗歌的类别有助于我们分析作者的情感。赠别诗常见的情感:对离人眷恋不舍、依依惜别之情,朋友间的叮咛、称颂,体贴入微的宽慰,积极奋发的勉励,前路珍重的殷切祝愿,对前途艰险的担忧等。本诗首联“文章达”“羽翼高”是对友人才能的赞美;颔联“白首”“尚青袍”是对友人年华逝去却不得重用的同情,“青袍”在古代泛指品位低级的官吏;颈联“须藏器”“莫告劳”是对友人的劝诫忠告;尾联则是对友人的鼓励,希望友人能施展才华。
    知识拓展: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技巧
    (1)抓住诗题。古诗的诗题常常包含诗眼或中心事件。许多古诗的诗题本身就透露了感情基调,如李白的《送友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两个“送”字说明了这两首诗表现的都是惜别之情。
    (2)抓住关键词。有些古诗,诗人会在诗中用一两个词语来点明诗的感情,抓住了关键词,也就能够快速地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中“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由“故园情”便可知此诗表达的是思乡之情。
    (3)抓住题材类型。人们常常把古典诗歌按题材分成若干类,因此,若能判定一首诗所属的类型,就可快速把握该诗的感情基调。如思乡诗,毫无疑问地要抒发思念故乡、亲人之情;送别诗多写离情别绪或深厚友情。
    (4)抓住景物形象特点。景物形象可分为乐景(优美闲适、色彩明丽、壮观奇伟、气势雄浑)和哀景(冷清凄凉、色彩暗淡、低沉萧瑟)两类。一般来说,乐景表示乐情,哀景表示哀情。不过特别要留意的是古诗常用“以乐景写哀情”的写法。如杜甫《旅夜书怀》中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用境界雄浑阔大的远景(乐景)反衬诗人孤独寂寞的哀情。
    (5)抓出典型意象。意象是融入了诗人的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是诗人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所以要注意通过分析诗中意象来揣摩诗人的情感。
    (6)抓住注释。诗歌的注释内容一般可以给我们以暗示。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该诗的思想内容;介绍相关诗句,暗示该诗的用典或意境;介绍作者,暗示该诗的写作风格;介绍别人评价,暗示该诗的特色。
    五、(2018·河北武邑中学一模)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9~10题。
    水调歌头
    杨炎正①
    ''把酒对斜日,无语问西风。胭脂何事,都做颜色染芙蓉。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无处落征鸿。天在阑干角,人倚醉醒中。''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吾生如寄,尚想三径菊花丛。谁是中州豪杰,借我五湖舟楫②,去作钓鱼翁。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
    【注】 ①杨炎正是一位力主抗金的志士,由于南宋统治者推行苟安政策,他的才能、抱负得不到施展。②五湖舟楫:传说范蠡助越灭吴后,弃官归隐,泛舟于五湖之上。
    9.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起首两句,轻描淡写地描写愁态。夕阳西斜,词人手持酒杯,临风怀想,突发奇问。斜日,实写景物,点明时间。
    B.“胭脂”两句,以乐景衬哀情。词人问西风:为什么你把所有的胭脂都做了颜料去染秋荷了,染得它这样红?以此反衬愁怀,颇为沉郁。
    C.“暮江千顷”句,借景抒情,营造了朦胧凄迷的意境,烘托了词人的情绪。
    D.上阕第六句以“万斛”之江水写愁,使用借代手法,将抽象无形之愁写得形象生动可感,表现愁情之多。
    E.“尚想三径菊花丛”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寄寓田园之思。
    答案:CD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C项,“朦胧凄迷的意境”错,应是空旷辽远的意境。D项,“借代手法”错,以“万斛”言愁之可量,量而不尽,是夸张;使抽象无形之愁,化为形象具体之物,比喻妥帖、生动。
    10.整首词抒发了词人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结合词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岁月蹉跎、青春不驻之悲慨。起首两句,夕阳西斜,词人手持酒杯,临风怀想,突发奇问。斜日,有虚写年华流逝之意,暗寓岁月蹉跎、青春不再之感慨。②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愁思。由“人倚醉醒中”的惆怅,“谁是中州豪杰”的发问,以及注释中“他的才能、抱负得不到施展”,可知此词抒发了报国无门的悲愤。③欲归隐田园之心情。“尚想三径菊花丛”“借我五湖舟楫”,以陶渊明和范蠡的典故,把退隐心情表现得委婉有致而又酣畅淋漓。④漂泊的愁绪。下阕“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三句,词人自言其人生道路:客游他乡,披风戴雨,萍踪浪迹,漂泊不定,由此发出人生如寄之感叹。⑤对故国山河的无限眷恋之情。词人回首故国,“此意莫匆匆”,还是希望能够为国效力,收复失地,倾吐了对故国山河的无限眷恋。(任答三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理解诗歌情感,需要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句,还要结合注释知人论世。从注释中词人的经历,我们可以得到两个信息,“爱国”“不得重用”,以此为出发点联系词句,可以得出热爱故国、壮志难酬两方面的情感;根据夕阳这一意象的常见含义,可以得出岁月蹉跎、青春逝去的愁情;结合词句“无处落征鸿”“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可以看出漂泊无定之愁;根据陶渊明、范蠡的人生归宿,结合词人遭际,可以看出词人的退隐之心。
    六、(2018·四川攀枝花统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1~12题。
    望秦川①
    李'颀
    秦川朝望迥,日出正东峰。
    远近山河净,逶迤城阙重。
    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
    客有归欤叹,凄其霜露浓。
    【注】 ①这首诗是诗人李颀晚年官场失意,辞官归隐故乡之前所写。秦川:泛指今秦岭以北平原地带。此诗中指长安一带。
    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颔联中的“净”字和“重”字,将秋色的明净阔朗,长安城的庄重肃穆,传神地点染了出来。
    B.本诗前两联既写出秦川的广阔视野,又衬托出长安城的巍峨雄姿,不言秋而秋色自现,描绘出一幅萧瑟、苍凉的画面。
    C.颈联写秋风吹起,家家户户的竹林飒飒作响,五陵一带的松林蒙上了一层寒冷的色彩,渲染出一种清冷之境。
    D.尾联中的“霜露”,既指自然界中的霜露,也指自己在官场经历的风霜雨露;“凄其霜露浓”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凄苦。
    E.本诗情景交融,对秋景的描写极为生动细致,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官场黑暗生活的强烈不满。
    答案:BE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B项,“描绘出一幅萧瑟、苍凉的画面”错误,应为“辽阔、明净的画面”。E项,本诗没有表达对官场黑暗生活的强烈不满。
    1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本诗前两联通过描写“秦川”“日出”“山河”“城阙”之景渲染了一种明净、壮丽的氛围,体现了作者对京城生活的留恋与不舍之情。②后两联通过描写“竹之声”“松之色”“霜露之浓”,营造了一种萧条、清冷之境,再加上尾联中“归欤叹”和“凄”字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和辞官归乡之前的怅惘、凄凉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由诗下注释可知,本诗是诗人晚年官场失意,离别长安途中写的诗,分析作者的情感时,不能脱离这一背景。诗歌前四句所写的景物明净、壮丽,这是京城长安之景,而诗人即将离开了,从中可见其留恋、不舍之情。诗歌后四句萧条、清冷,诗人仕途失意,因而要离开,联系尾联中的“叹”“凄”,可见其恋恋不舍之中隐含的怅惘和凄凉之情。

    相关试卷

    新高考语文2019年高考语文全程训练计划习题 天天练 38 Word版含解析 858:

    这是一份新高考语文2019年高考语文全程训练计划习题 天天练 38 Word版含解析 858,共4页。

    新高考语文2019年高考语文全程训练计划习题 天天练 37 Word版含解析 906:

    这是一份新高考语文2019年高考语文全程训练计划习题 天天练 37 Word版含解析 906,共5页。

    新高考语文2019年高考语文全程训练计划习题 天天练 34 Word版含解析:

    这是一份新高考语文2019年高考语文全程训练计划习题 天天练 34 Word版含解析,共8页。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