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校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第1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4009569/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3届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校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第2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4009569/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3届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校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第3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4009569/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3届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校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展开
这是一份2023届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校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南阳一中2023届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要深刻认识“时代”之新变与“中国”之恒常之间的辩证关系,要历史地呈现中国的丰富和纵深,还涉及如何坚持现实主义立场的问题。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要深刻认识“时代”之新变与“中国”之恒常之间的辩证关系。刘勰的《文心雕龙》说:“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提出了文学与时俱进的特点。文学既存在于“时代”的变量中,也必存在于“民族文化”的常量中。对我们来说,这个常量就是“中国”。不能把握住时代的变量,文学就会在日新月异的新经验面前惊慌失措、孤芳自赏而故步自封,为时代所淘汰;不能把握住民族文化的常量,文学就会在瞬息万变的新事物面前方寸大乱、随波逐流而丧失初心,丢失了来路和根据地。我们所处的“新时代”,新生活、新技术和新矛盾正在打破原有的文学想象。越来越多的人们,乐于寻找新的文学观念装置,来显影新时代的文学之魂。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意识到在趋时以应新变之余,也要守望来路以寻民族文化之根。对于我们这个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国家来说,“中国”不仅是当下的,也是历史的;不仅是变动不居的,也是具有坚韧根性的。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时代巨浪召唤定海神针。让我们在时代之巨变中始终成为我们的正是“中国”这一份精神共同体的认同。只有不断将新时代中国故事编织进并充实于“中国”浩浩荡荡的精神河流中,才能更有效地“以中国为方法”,在中国的特殊性和历史性中诠释“新时代”的独特风采。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要历史地呈现中国的丰富和纵深。历史地呈现“新时代”,意味着要在文化和时间的连续性上表现流变;历史地表现中国,则意味着既要站在“新时代”观照历史,又要引几千年中国文化河流以灌溉“新时代”的精神园地,使“历史”成为照亮新时代的重要精神资源。我们不提供一个西方视野中的景观中国,我们必须提供一个真实、全面、立体、综合的中国。我们不但要阐释中国传统的浩荡江河,也要阐释这种传统江河的丰富构成。讲述中国故事,阐释中国精神,不应把传统作为一种僵硬的知识,而应讲透传统背后的幽微,触摸知识背后的人心。在这方面,李敬泽的《小春秋》《咏而归》等作品就提供了书写中国传统独特而有效的路径。而张定浩、黄德海等批评家,近年也深入到中国历史的腹地,去重新阐释中国复杂的文化精神。这种从中国表情到历史化的中国精神的对照和辩证,无疑也是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的有益探索。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还涉及如何坚持现实主义立场的问题。无论是时代之新变还是中国之辽阔,都决定了其催生的经验必有驳杂含混及尚未获得充分理性观照的特点。因此,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并不是在一般意义上讲述发生在当下时代、当下中国的故事,而是要在形形色色的中国表情和来来往往的中国经验中由偶然抵达必然,有机地融合偶然与必然,从而提炼、捕捉和定格真正具有内在性的“新时代中国精神”。这既是新时代的要求,也是现实主义的要求。(摘编自陈培浩《“新时代”与“中国故事”的理论辩证》)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正确认识“时代”之新变与“中国”之恒常之间的辩证关系,有助于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B. 只有把握住了民族文化的常量,坚守初心,与时俱进,文学才不会故步自封,被时代淘汰。C. “新时代”的新事物正在打破原有的文学想象,因而人们更加热衷于寻找新的文学观念装置。D. 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不是要讲述发生在当下的故事,而是讲述展示出时代独特风采的故事。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第二段运用辩证逻辑从变与不变、历史与当下的关系中阐明观点。B. 以李敬泽的作品为例,说明了要摸索独特而有效的路径讲透中国传统。C. 文章从三个角度逐层深入地阐述在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原则和方法。D. 本文运用多种方法,阐明“新时代”与“中国故事”的理论辩证关系。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新时代的人们注重趋时以应新变,但在寻找新的文学观念装置的同时更要注重寻找民族文化之根。B. 讲述新时代的中国故事,需要坚持现实主义立场,就必须在创作中超越偶然性,有机融合必然性。C. 正是因为我们拥有对“中国”这一份精神共同体的认同,我们才能在时代巨变中始终保持本色。D. 中国文艺工作者从新时代中国现实中提炼出中国故事,这是一个去芜存精、从现象到本质的过程。(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虽然自魏晋南北朝发展与定型以来,重阳节在传统社会中一直以辟邪消灾为基调,养老孝老的文化内涵并不突出,但追溯重阳节至先秦农时周期上的源头可知,养老孝老比辟邪消灾有着更悠久的渊源,重阳节从根源上来自秋季的养老节与秋尝之祭。故新时期将重阳节重新命名定义为老年节,实际上将早已被遗忘的“养老祈寿”之观念习俗重新拉回当代人们的视线之中,使其更接近节日在农耕文明之中的本质。并且,目前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并呈现出老年人口绝对数量大、增速快、高龄化,“空巢”老人迅速增加,农村养老问题严重等突出特点。再加上未富先老的国情和家庭结构的小型化,养老问题异常严峻,它事关个人、家庭,也关系国计民生。对于重阳节孝老文化内涵的重新呼吁与深入挖掘,在保护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节日的同时,积极探讨重阳节对构建和谐老龄社会的积极意义,是对时代号召的积极回应,为有效推进健康中国战略的发展提供个案研究。然而,现今重阳节的孝文化内涵的当代传承仍存在一些不足。首先,相较于登高辟邪的文化内涵,重阳节孝老敬老的文化内涵尚未被广大民众充分理解。重阳节的节日庆祝活动仍以踏青远足、登高望远为主。真正宣扬重阳节孝老文化内涵的活动形式仍较为单一,内容尚不充实。其次,人们在推崇重阳节敬老孝亲主题的同时,存在一些肤浅的表面行为,使得孝老爱老成为炫孝秀孝,违背了重阳节真正的孝文化内涵,助长了社会的不正风气。(摘编自高丹《非物质文化遗产重阳节的孝文化内涵当代传承》)材料二:指标人群没时间照顾经济压力大缺乏专业护理知识有代沟,难沟通子女辈人群66505429父母辈人群70463317图表2 不同人群认为子女照顾老年父母存在困难的比例(可多选) (来源:《广州日报》)材料三:最美重阳节,因为一个吉祥的数字。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还有“重九节”等说法。由于九月初九的“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举行祭祖与敬老活动。重阳节与除夕、清明、中元三节并列为中国传统里祭祖的四大节日。相传重阳节的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如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最美重阳节还得益于德孝文化的传承弘扬。九月初九,有长久之意,所以民间在重阳节开展敬老爱老的活动。重阳节敬老,最能体现古人德孝这一独特而朴素的自然道德观。在古代,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人们祭天、祭祖,向天地、先祖表达感恩之情与崇敬之意。如今,祭祖这一传统礼制还在一些地方延续,人们谨守“秋祭”习俗。而“敬老”传统,不仅得到保留,还被当代人发扬光大。尊重老人、爱护老人是传统美德,也是社会责任。今天的重阳节,已被赋予了新的含义。1989年,我国把每年农历的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农村、社区都组织老人吃长寿面、排练文艺节目、秋游赏景、临水玩乐、登山健体,让老人们的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里。许多晚辈也会搀扶家中长辈到郊外活动或为老人准备优质可口的食品,充分展现了中国崇尚礼仪的传统。[摘编自《最美不过重阳节》,《人民日报》(海外版)]4. 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图表1显示,人们对重阳节的印象主要集中于敬老爱老、登高望远、赏菊饮酒等方面,而对于修身养性、岁月易逝等则印象不深。B. 子女辈人群和父母辈人群认为照顾老年父母困难的构成因素的比例并不相同,尤其是“有代沟,难沟通”方面,在各个因素中差距最大。C. 由图表2看,无论是从子女辈人群的角度看,还是从父母辈人群的角度看,“没有时间”这一因素是目前子女照顾老年父母存在的最大困难。D. 认为经济压力大导致照顾老年父母存在困难的比例,子女辈人群要略高于父母辈人群,前者在调查中所占比例已达到了五成。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 在封建社会中,虽然重阳节一直以辟邪消灾为基调,但其养老孝老的文化内涵比辟邪消灾有着更悠久的历史渊源。B. 当前要传承好重阳节孝文化的内涵,既要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让民众充分理解它,还要防止走过场,仅仅是炫孝秀孝。C. 重阳节是农历的九月初九,二九相重,汉唐也都有相关的风俗,使这一节日得以排列在中国传统里祭祖的四大节日里。D. 虽然重阳节祭祖这一习俗已经逐渐衰落,但我国“老人节”的设立,却让“敬老”这一中华优秀传统得以发扬光大。6. 材料一和材料三都围绕“重阳节”来选材组材,但各有侧重,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知事下乡【法】阿尔丰斯·都德知事先生出巡去了。驭者导前,仆从随后,一辆知事衙门的四轮轻车,威风凛凛地,一径奔向那共阿非。因为这一天,是个重要的纪念日,所以知事先生,打扮得分外庄严。你看他身披绣花的礼服,头顶折叠的小冠,裤子两旁,贴着银色的徽带,连着一把嵌螺细柄的指挥刀。在他的膝上,正摊着一本皮面印花的大护书。知事先生端坐四轮车内,面上堆着些愁容,只管向那皮面印花的大护书出神;他一路想,几时他到了那共阿非,见了那里的百姓们,总免不了要有一番漂亮而动听的演说:“诸位先生,诸位同事们……”知事先生,把这两句话,周而复始地,足足念了二十余次,可是总生不出下文。四轮车内的空气,热不可当!道上的灰尘,在正午的阳光下,兴奋奔腾地跳舞。道旁的树林,一齐遮着白灰,只听得整千整万的蝉声,遥遥地在那里问答。知事先生,正在纳闷的当儿,忽然瞥见了一丛小的槠树林,在山坡的脚下,招展着树枝,好像正笑嘻嘻地欢迎他。知事先生,居然中了诱惑了。他一面吩咐仆人们停车;一面从四轮车里,跳了下来,径自走进那片小的槠树林里。树林里,有成群的鸟儿,在头上唱歌;有无数的清泉,在草地上流淌;还有紫堇花,在旁边发香……他们瞧见知事先生,和他一条这样体面的裤子,一本皮面的印花的护书,登时大起恐慌。那鸟儿,一齐停止了歌唱;那泉儿,也不敢再作声了;那紫堇花们,更是急得低着头,向地下乱躲……这些小东西们,自从出世以来,从没有见过一个县知事,在这光景里,大家都私下地互通猜度:这样体面的裤子的主人,究竟是一位什么人物?知事先生,对于如此寂静而清凉的树林,头脑清醒不少。他撩起了衣裳,摘下了帽子,在一块草地上,端端正正地坐下,把皮面印花的护书,张开了放在膝上,又向那护书里面,抽出一张四六开的大纸。“这竟是一位美术家呀!”那秀眼鸟先开口说。“否,否,”接着说的是一只莺鸟,“这哪里会是美术家,你没看见他裤子上的徽带吗?照我来看,十之八九,这是一位贵族哩。”“也不是美术家,也不是贵族,”一只老黄莺抢着来打断他们俩的辩论,它曾经在那知事衙门的花园里,足足唱了一个春天的歌。“只有我知道,这是一个县知事呀。”这时那些细微的语声,不知不觉地渐渐地放纵起来了。“这原来是一个县知事!这原来是一个县知事!”一会儿,紫堇花发问:“他可含有什么恶意?”“一点儿也没有。”那老黄莺儿接着答复。于是那些鸟儿们,重新一个个地,去恢复它们的唱歌;那些泉儿们,照常在草地上,汩汩地流;那些紫堇花们,也依旧放着胆去发它们的香气……在这喧哗而又清凉的林子间,知事先生,又起了念头,要继续去筹备他的演说了。不料还没起头,身旁突然传来了笑声。知事先生侧头看时,只见一只黄绿色的啄木鸟,歇在他的帽子顶上,嬉皮赖脸地,正向着他笑。知事先生,把肩胛一耸,露出不屑睬它的意思,哪知道那啄木鸟很不知趣,索性大声地唱将起来。知事先生,气嘘嘘地涨红了脸,一面随意做个手势赶开那顽皮的畜生;一面加上些气力,回头来重新于他的本行!“诸位先生,诸位同事们……”但是事有不巧,那啄木鸟方面的交涉,才刚结束,一丛小弱的紫堇花们,觑着知事先生思绪缭乱的当儿,也一起翘起了它们软绒绒的枝儿,和着一种甜而且柔的语气,沙沙地唱起歌来。于是一唱百和,那些泉儿们,登时就在他的脚下,潺潺地奏起一种文雅的音乐;那些秀眼鸟儿,也在他头顶的树枝上,使尽毕生的本领,唱出一阕优美的调子;其余树林周围、上下左右一切的东西,没有一个不是效尤着,全体一致地来阻止知事先生演说的起草。知事先生,他未始没有意思,想摆脱这些妖媚的蛊惑,可是他办不到了。他只得低下头来,继续去筹划他的演说:“诸位先生,诸位同事们……”……此刻,知事先生正舒舒服服偃仰在草地上,鼻孔里熏醉了香味,耳朵里充满了歌声。他衣服上华美的装饰被暂时解去,他正打算把已成的演说,艾艾……艾艾地,从头再还两三回:“诸位先生,诸位同事们……”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开头写知事出巡,打扮庄严隆重,结尾写知事舒服偃仰,解去华美装饰,前后对比,说明知事已摆脱了繁琐礼仪的束缚。B. 人和生物之间不可能直接对话,知事跟林中动植物的交流,主要是借助拟人手法来完成的,展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C. 文章以补叙的方式,借老黄莺亲身经历来点明知事先生的身份,既丰富了人物形象,又凸显了小说主题,可谓匠心巧运。D. 对槠树林间生物的描绘,小说除借助多种修辞手法,还调动了人的各种感官,写得生动优美、形象鲜活、生机盎然。8. 与一般小说相较,《知事下乡》独具特色,虽微波屡兴,但总体上平和推进,呈现出一种诗意化的美感。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一特色的理解。9. 庄子的《齐物论》中有“天地与我共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之说,《知事下乡》虽是外国小说,但其间也包蕴了中国古代的这种哲学思想,请结合作品具体分析。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坚①锐意欲取江东 ,下诏大举入寇。阳平公苻融言于坚曰:“鲜卑、羌虏,我之仇僻,常思风尘之变以逞其志,所陈策画,何可从也!良家少年皆富饶子弟,不闲军旅,苟为谄谀之言以会陛下之意。臣恐功既不成,仍有后患。”坚不听。是时秦兵既盛,都下②震恐。谢玄入问计于谢安,安夷然,答曰:“已别有旨。”安遂命驾出游山墅,亲朋毕集,与玄围棋赌墅。安棋常劣于玄,是日玄惧,便为敌手而又不胜。安遂游陟,至夜乃还。桓冲深以根本为忧,遣精锐三千入援京师。谢安固却之,曰:“朝廷处分已定,兵甲无阙,西藩宜留以为防。”冲对佐吏叹曰:“谢安石有庙堂之量,不闲将略。今大敌垂至,方游谈不暇,遣诸不经事少年拒之,众又寡弱,天下事已可知,吾其左衽矣!”谢玄遣广陵相刘牢之帅精兵五千趣洛涧,梁成阻涧为陈以待之。牢之直前渡水,击成,大破之。于是谢石等诸军,水陆继进。秦王坚与阳平公融登寿阳城望之见晋兵部阵严整又望八公山上草木皆以为晋兵顾谓融曰此亦勍敌何谓弱也怃然始有惧色秦兵逼淝水而陈,晋兵不得渡。谢玄遣使谓阳平公融曰:“若移陈少却,使晋兵得渡,以决胜负,不亦善乎?”坚曰:“但引兵少却,使之半渡,我以铁骑蹙而杀之,蔑不胜矣。”融亦以为然,遂麾兵使却。秦兵遂退,不可复止。谢玄等引兵渡水击之。融驰骑略陈,欲以帅退者,马倒,为晋兵所杀,秦兵遂溃。玄等乘胜追击。秦兵大败,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什七八。谢安得驿书 ,时方与客围棋,摄书置床上,了无喜色,围棋如故。客问之,徐答曰“小儿辈遂已破贼”。既罢,还内,过户限,不觉屐齿之折。(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淝水之战》)【注释】:①坚:苻坚,前秦国君。 ②都下:指东晋都城建康。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秦王坚与阳平公融登寿阳城/望之见晋兵/部阵严整/又望八公山上草木皆以为/晋兵顾谓融曰/此亦勍敌/何谓弱也/怃然始有惧色/B. 秦王坚与阳平公融登寿阳城望之/见晋兵部阵严整/又望八公山上草木皆以为晋兵/顾谓融曰/此亦勍敌/何谓弱也/怃然始有惧色/C. 秦王坚与阳平公融登寿阳城望之/见晋兵部阵严整/又望八公山上草木皆以为/晋兵顾谓融曰/此亦勍敌/何谓弱也/怃然/始有惧色/D. 秦王坚与阳平公融登寿阳城/望之见晋兵/部阵严整/又望八公山上草木皆以为晋兵/顾谓融曰/此亦勍敌/何谓弱也/怃然/始有惧色/11. 下列对文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已别有旨”与“不知其旨也”(《礼记(虽有嘉肴)》)中的“旨”字含义不同。B. “谢安固却之”与“君子固穷”(《论语》)中的“固”字含义相同。C. “遣诸不经事少年拒之”与“来者不拒”(成语)中的“拒”字含义不同。D. “融驰骑略陈”与“略有耳闻”(成语)中的“略”字含义不同。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前秦军队大举入侵,东晋都城人们恐惧,谢玄向谢安问计,谢安坦然自若,桓冲派遣精锐军队三千人入援京师,被谢安拒绝。B. 谢玄派遣广陵相刘牢之率领五千精兵前往洛涧,梁成以洛涧为阻挡列阵等待他。刘牢之向前渡水,攻击梁成的军队,取得胜利。C. 东晋军队在淝水遇阻,谢玄请求前秦让东晋军队渡河,双方一决雌雄。苻坚开始回绝了,后来看到东晋军队布阵严整,被迫同意。D. 谢安正在与客人下围棋,得知前方战事捷报,表面上若无其事,但下完棋后屐齿折断,竟然毫无察觉,说明谢安内心非常兴奋。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良家少年皆富饶子弟,不闲军旅,苟谄谀之言以会陛下之意。(2)坚曰:“ 但引兵少却,使之半渡,我以铁骑蹙而杀之,蔑不胜矣。”(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念奴娇·过小孤山秦观长江滚滚,东流去,激浪飞珠溅雪。独见一峰青崒嵂,当住中流万折。应是天公,恐他澜倒,特向江心设。屹然今古,舟郎指点争说。岸边无数青山,萦回紫翠,掩映云千叠。都让洪涛恣汹涌,却把此峰孤绝。薄幕烟扉,高空日焕,谙历阴晴彻。行人过此,为君几度击楫。14.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独见一峰青崒嵂,当住中流万折”,将小孤山置于汹涌的江流中,借以突出长江千回万折的磅礴气势。B. “应是天公,恐他澜倒,特向江心设”,表明小孤山是大自然造化的杰作,以此衬托其所处环境的凶险。C. 下片以两岸群山衬托砥柱中流的小孤山,“却把此峰孤绝”既写小孤山的傲然独立,又暗示作者的处境。D. “行人过此,为君几度击楫”用典,写行人驻足喝彩的情形,与上片“屹然今古,舟郎指点争说”呼应。15. 秦观是“苏门四学士”之一,其词深受苏轼影响。试分析此词与《念奴娇·赤壁怀古》在写景上有何相似之处。(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庄子·逍遥游》中斥鴳无法理解大鹏,称自己腾跃起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是飞行的极致了。(2)《孟子·鱼我所欲也》中表示,生是我希望得到的,义也是我希望得到的,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______________”,但是由于行事草率,最终却“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我对某些词语赋予特殊含义。拿“度日”来说吧,天色不佳,令人不快的时候,我将“度日”看作是“消磨光阴”,而 ① 的时候,我却愿意去“度”,这时我再慢慢赏玩,领略美好的时光。坏日子,要飞快的“度”;好日子,要停下来细细“品尝”。“度日子” “消磨时光”的常用语令人想起那些“哲人”的习气。他们以为生命的利用不外乎在于将它打发、消磨,并且尽量回避它,无视它的存在,仿佛这是件苦事、一件贱物似的。至于我,我却认为生命不是这样的,我觉得它值得称颂,富有乐趣,即使我自己到了 ② 也还是如此。我的生命能受到自然的厚赐,它是优越无比的,如果我们觉得不堪生之重压或者是白白的 ③ ,那也只能怪我们自己。17.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8. 文中共有九个引号,其中“品尝”“哲人”与其他七个用法不同,请分析其作用(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不仅汉字是至今最古老的仍“活”着的一种文字,也是使用人数世界上最多的一种文字。① ,如收在《康熙宇典》里的汉字就有47000多个。汉字作为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标志, ② ,承载了华夏文化的悠久历史。今天,古老的汉字又以它独特而智慧的方式解决了现代化信息处理的问题,正踏着青春的步伐活跃在现代生活中。汉字是方块字, ③ 。独体字是以图形为基础发展变化而来的“象形字”和“指事字”,合体字是以独体字为基础而构成的,包括“会意字”和“形声字”。关于汉字的构成,前人有所谓的“六书”说,即汉字的构成有“象形” “指事” “会意” “形声” “转注” “假借”六种方法。现在学者认为,“六书”的前四种是构字方法,后两种只不过是用字的方法。一、象形。依照事物的形状构成汉字的字形,构成的字是象形字。如日、月、井。二、指事。在象形符号上加上指事性的形体或符号,构成的字是指事字。如刃、本、上。三、会意。把两个或多个意义相关的象形符号组合在一起,构成的字是会意字。如休、从、牧。四、形声。用表义的形旁和表音的声旁合起来,构成的字是形声字。如泥、坑、村。19. 请在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0. 请根据汉字构字方法的特点,为下面的对联补写下联。上联:会意字意会如读故事下联:21. 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的增删调整,不得改变原意。四、写作(60分)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周老师在国外顶尖名校完成博士后研究项目,回到国内,成为一名高中数学老师。一年来,周老师以最快的速度甩掉了博士生的优越感,努力适应中学的教学环境,精心准备课堂教学内容,注重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层次和认知能力;积极参加学校的“青年教师”培训计划;定期参加数育教学主题讨论,创新学校特色课程。周老师的经历对青年人择业、立业有启示意义。请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思考。要求:结合材料内容与含意,选谁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完成写作任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 1. A 2. C 3. A4. B 5. B 6. ①材料一侧重重阳节孝文化内涵当代传承。从历史和现实两个角度说明了将重阳节定义为“老人节”的重要意义,强调对重阳节孝老文化内涵重新呼吁与深入挖掘的现实必要性,并从现实角度出发提出了重阳节的孝文化内涵的当代传承过程中的不足。②材料三围绕重阳节的“美”展开。从三个层次说明其原因:点明重阳节名称的美好意义及悠久历史;点明重阳节的意义“德孝文化的传承弘扬”;点明重阳节被赋予了新时代的新含义。7. A 8. ①淡化故事情节。作者没有刻意构建复杂尖锐矛盾冲突,而以知事先生进入树林的见闻感受为行文脉络,情节平和舒缓。②虚化人物形象。文中虽以知事先生为主角,但大量笔墨却放在对林中生物的描绘上,这种着意以环境衬托人物的写法,极大地丰富了作品的抒情容量和思想内涵。③语言优美生动。文中描写细腻形象,整散句错落有致,拟人、排比等修辞运用自如,语言鲜活灵动,极具感染力。④营造诗化意境。文章通过对林间各种生物的描绘,营造了一种愉悦、美好、和谐的意境,使人、景、情相互交融,呈现出特有的诗情画意之美。 9. ①文中“天地万物”指的是自然界,“我”指的是人类,作品旨在揭示“人与自然”共生合一的主题。②自然对人具有浸化、熏陶、包容作用。林中生机勃勃、和谐美好,使知事由气闷心躁到最后舒服偃仰在草地上,可见自然环境能使人滤去尘俗,受到启迪,身心解放。③人类应亲近、热爱、保护、敬畏自然,与自然相融共生。知事对老黄莺毫无恶意,所以林中生物亲近他、与他融洽相处。知事将自己融入自然之中,最终获得了愉悦和灵感。10. B 11. B 12. C 13. (1)良家少年都是富贵人家的子弟,不熟悉军队事务,随便说些阿谀奉承的话,来迎合您的心思。(2)苻坚说:“只是率领军队稍微后退,让他们渡河到一半,我们用精锐骑兵逼近并杀死他们,没有不胜的。”参考译文:苻坚专注于想要攻取江东地区,下达诏令大举入侵。阳平公苻融向苻坚进言说:“鲜卑、羌族的虏臣,是我们的仇敌,经常盼望着风云变化以实现他们的心愿,他们所献的计划,怎么能听从呢!良家少年都是富贵人家的子弟,不熟悉军队事务,随便说些阿谀奉承的话,来迎合您的心思。我担心既不能成就战功,随之还会产生后患。”苻坚没有听从。这时前秦的军队已经非常强盛,东晋京城里的人震惊恐惧。谢玄入朝,向谢安询问应对之策,谢安一副平静的样子,回答说:“已经另有打算了。”谢安于是就命令驾车出游山间别墅,亲戚朋友云集,与谢玄在别墅玩围棋赌博。谢安的棋术一直不如谢玄,这一天谢玄由于内心恐惧,致使两人旗鼓相当,谢玄无法取胜。谢安于是就登山漫游,到晚上才回来。桓冲对国家的根基大业深以为忧,派精锐部队三千人入城支援京城,谢安坚决阻拦他,说:“朝廷的处理办法已经决定,士兵武器都不缺乏,应该留在西藩之地以作防备。”桓冲对藩府参佐叹息道:“谢安有身居朝廷的气量,但不熟悉带兵打仗的方法。如今大敌临头,还尽情游玩,高谈阔论不止,只派遣未经战事的年轻人前去抵抗,再加上数量不足,力量弱小,天下的结局已经可以知道了,我们将要受外族的统治了!”谢玄派广陵相刘牢之率领五千精兵开赴洛涧,梁成扼守山涧部署兵阵以等待刘牢之。刘牢之径直向前渡河,攻击梁成,大败梁成。于是谢石等各路军队,从水路、陆路相继进发。前秦王苻坚与阳平公符融登上寿阳城观望,只见东晋军队布阵严整,又望见了八公山上的草木,也以为都是东晋的士兵,苻坚掉头对苻融说:“这也是强敌,怎么能说他软弱呢!”茫然若失,脸上开始有了畏惧的神色。前秦的军队紧逼淝水而布阵,东晋的军队无法渡过。谢玄派使者对阳平公苻融说:“如果能移动兵阵稍微后撤,让晋朝的军队得以渡河,以决胜负,不也是很好的事情吗?”苻坚说:“只是领兵稍微后撤,让他们渡河到一半,我们再出动铁甲骑兵逼迫攻杀,没有不胜的。”苻融也认为可以,于是就挥舞战旗,指挥兵众后退。前秦军队一退就不可收拾。谢玄等率领军队渡过淝水攻击他们。苻融骑马巡视军阵,想来率领退逃的兵众,结果战马倒地,被东晋的士兵杀了,前秦的军队于是就崩溃了。谢玄等趁胜追击。前秦的军队大败,自相践踏而死的人,遮蔽山野,堵塞山川。逃跑的人听到刮风的声音和鹤的鸣叫声,都以为是东晋的军队就要追来了,昼夜不敢停歇,慌不择路,风餐露宿,冻饿交加,死亡的人十有七八。谢安接到了驿站传递的书信,当时他正与客人下围棋,拿着信放到了床上,毫无高兴的样子,继续下棋。客人问他是什么事,他慢条斯理地回答说:“小孩子们已最终攻破了贼寇。”下完棋以后,他返回屋里,过门槛时,高兴得连屐齿被折断都没有发觉。14. A 15. ①写景都是从大处着笔,写得大气磅礴,境界宏阔。②巧用修辞,秦词“激浪飞珠溅雪”,苏词“卷起千堆雪”都运用了比喻,把浪花比作雪,形象生动。③将写景、抒情融为一体(情景交融),两词都借阔大之景抒发旷达之情。16. ①. 不过数仞而下 ②. 翱翔蓬蒿之间 ③. 二者不可得兼 ④. 舍生而取义者也 ⑤. 封狼居胥 ⑥. 赢得仓皇北顾17. ①风和日丽 ②垂暮之年 ③虚度年华 18. ①“品尝”:特殊含义,本指品味、尝试食物,这里把抽象的“好日子”具象化,指体味、享受生活。②“哲人”:反语,本指贤明而智慧的人,这里是对混日子、“消磨时光”的人的讽刺批评。19. ①汉字的数量有数万之多 ②书写了灿烂的中华文明 ③有独体字和合体字之分 20. 示例:象形字形象似看画图 21. 该句有三处语病:①主语和关联词顺序混乱:②“最古老”应修饰“文字”修饰语语序混乱;③“世界上”应调到“使用人数”之前修改为:汉字不仅是至今仍“活”着的最古老的一种文字,也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一种文字。22. 略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共11页。
这是一份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校2022-2023学年上学期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答案,共4页。
这是一份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校2022-2023学年上学期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共12页。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m.enxinlong.com/img/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