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2023届第一轮复习散文专题练习—林清玄(含解析)
展开这是一份【高考语文】2023届第一轮复习散文专题练习—林清玄(含解析),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阅读下文,完成各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语文】2023届第一轮复习散文专题练习—林清玄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青山白发
林清玄
行于北莺公路上,道路左边窜出来一丛丛苇芒,右边也窜出了一丛丛苇芒,然后车子转进了迂回的山路,芒花竟像一种秋天的情绪,感染了整片山丘,有几座乔木稀少的小丘,蒙上了一片白。
我忍不住下车站在整山的白芒花前。青色山脉是山的背景,那时的苇芒像是水墨画的留白,这留白的空间虽未多作着墨,却充满了联想,仿佛它给山的天地间多留了空间,我们可以顺着芒花的步迹往更远的天地走去。我站在苇芒花的中间,虽不能见到山的背面,也看不到那弯折的路之尽头,但我知道,顺着这飘动的白色寻去,山的背面是苇芒,路的尽头也是苇芒。
北莺公路是我经常旅行的一条路,就在两星期前我曾路过这里,那时苇芒还只是山中的野草,芜杂地蔓生两旁,我们完全不能感知它的美。仅仅两星期的时间,蔓生的野草吐出了心头的白,染满了山坡,顺势下望,可以看到大汉溪的两旁,那些没有耕种的田地,已经完全被白色占据了。好像这些白色的芒花不是慢慢开起,而是在一夜之间怒放。
在乡间,苇芒是最低贱的植物,因此它的生命力特别强悍,一到秋天,它就成为山野中最美的景色了。有一年我在花盆里随意栽植一株苇芒,本来静静躺在花园一角,到秋末是它突然抽拔开花,是那些黄的红的花全成了烘衬它的背景。那令我们感觉,苇芒代表了自然的时序,他一生的精华就在秋天。有一次,我路过村落去探望郊区的朋友,在路旁拔了几株苇芒的长花送给朋友,他收到苇芒花时不禁感叹:“竟然已是秋天了!”——苇芒给人季节的感受,胜过了春天的玫瑰。
站在满山的芒花里,我想起一位特立独行的和尚云门文偃。云门是禅宗里追求心灵自由的代表,有一次,一位和尚问他:
“什么是佛法的大意?”
“春来草自青!”他说。
又有和尚问他:“什么是成佛的方法?”
“东山水上行!”他说。
在云门的眼中,佛法的大意与成佛的方法,其实就是一种自然,一种万物变化与成长的基本道理:透过这种自然的过程,我们既可以说,佛法大意是“春来草自青”,当然也可以说是“秋天苇自白”,它是自然心,也是平常心。
秋天里满山的芒花,它不必言语,就让人体会了天地,全是在时间的推演下自然生变——青山犹有白发的时候,何况是人呢?
《金刚经》里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为什么不可得呢?因为面对自然的浩浩渺渺,人的心念实在是无比细小,而且时刻变化,让我们无法知解人与自然的本意。这本意正是“春来草自青,秋来苇自白”,是一种宇宙时空的推演。
我读过一本《醉古剑堂扫》,其中有这样几句:“今世昏昏逐逐,无一日不醉,无一人不醉。趋名者醉于朝,趋利者醉于野,豪者醉于声色马车,而天下竟为昏迷不醒之天下矣。安得一服清凉,人人解醒。”乃是因为人不能取寓自然,所以不能得人间的清凉。虽说不少智慧之士想要突破这种自然演变的藩篱,像明朝才子于孔兼在《菜根谭题词》里说:“天劳我以形,吾逸吾心以补之;天厄我以遇,吾高吾道以通之。”想要找到一条补天通天的道路,可是,我们的心再飘逸,我们的道再高远,恐怕都无法让苇芒在春日里开花吧!
人面对自然、宇宙、时空的无奈,实在是无可奈何的事,豪放如李白,在《把酒问月》一诗中曾有一段淋漓的描写:“今人不见古时月,古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真真写出了淡淡的感慨。人能与月同行,而月却古今辉映,人在月中仅是流水一般的情境。同样的,人能在苇草白头之时感慨不已,可是年年苇草白头,而人事已非!
突然浮起苏东坡的名句“青山一发是中原”,那青山远望只是一发,而在秋天的青山里,那情牵动心的一发却已在无意之中白了发梢,即使是中原,此刻也是白发满山了吧!
我离开那座满芒花的丘陵,驱车往乡间走去,脑中全是在风中飘摇的芒花,竟使我微微颤抖起来,有一种越过山头的冲动,虽然心里明明知道山头可攀,而青山白发影像烙在心头,却是遥遥难越了。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驾公路两旁青色的山丘与白色的花相映成趣,意境深远,让常去旅行的“我”充满了联想与无限的感伤。
B.苇芒代表着自然的时序,给人以秋天的思绪。因而朋友收到“我”送的苇芒长花时,不禁感叹秋天的到来。
C.文章开篇写“我”行车及下车时的所见,令人陶醉;结尾写“我”驱车离开时的所想,首尾圆合,结构严谨。
D.文章谈佛法禅思,抒写从事物变化中得到的人生见地;语言清新流畅,在平易中有着启迪人心的力量。
2.文中引述了《醉古剑堂扫》中的语句,这一引述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用岁月在莲上写诗
林清玄
那天路过白河镇,就像暑天里突然饮了一盅冰凉的蜜水,又凉又甜。
白河小镇是一个让人吃惊的地方,它是本省最大的莲花种植地,在小巷里走,在田野上闲逛,都会在转折处看到一田田又大又美的莲花。那些经过细心栽培的莲花竟好似是天然生成,在大地的好风好景里毫无愧色,夏日里格外有一种欣悦的气息。
我去的时候正好是莲子收成的季节,种莲的人家都忙碌起来了,大人小孩全到莲田里去采莲子,对于我们这些只看过莲花美姿就叹息的人,永远也不知道种莲的人家是用怎么样的辛苦在维护一池莲,使它开花结实。
“夕阳斜,晚风飘,大家来唱采莲谣。红花艳,白花娇,扑面香风暑气消。你打桨,我撑篙,喊一声过小桥。船行快,歌声高,采得莲花乐陶陶。”我们童年唱过的《采莲谣》在白河好像一个梦境,因为种莲人家采的不是观赏的莲花,而是用来维持一家生活的莲子,莲田里也没有可以打桨撑篙的莲舫,而要一步一步踩在莲田的烂泥里。
采莲的时间是清晨太阳刚出来或者黄昏日头要落山的时分,一个个采莲人背起了竹篓,带上了斗笠,涉入浅浅的泥巴里,把已经成熟的莲蓬一朵朵摘下来,放在竹篓里。
采回来的莲蓬先挖出里面的莲子,莲蓬外而有一层粗壳,要用小刀一粒一粒剥开,晶莹洁白的莲子就滚了一地。
莲子剥好后,还要用细针把莲子里的莲心挑出来,这些靠的全是灵巧的手工,一粒也偷懒不得,所以全家老小都加入了工作。空的莲蓬可以卖给中药铺,还可以挂起来装饰;洁白的莲子可以煮莲子汤,做许多可口的菜肴;苦的莲心则能煮苦茶,既降火又提神。
我在白河镇看莲花的农民工作了一天,不知道为什么总是觉得种莲的人就像莲子一样,表面上莲花是美的,莲田的景观是所有作物中最美丽的景观,可是他们工作的辛劳和莲心一样,是苦的。
采莲的季节在端午节到九月的夏秋之交,等莲子采收完毕,接下来就要挖土里的莲藕了。
莲田其实是一片污泥,采莲的人要防备田里游来游去的吸血水蛭,莲花的梗则长满了刺。我看到每一位采莲人的裤子都被这些密刺划得千疮百孔,有时候还被刮出一条条血痕,可见得依靠美丽的莲花生活也不是简单的事。
小孩子把莲叶卷成杯状,捧着莲子在莲田埂上跑来跑去,才让我感知,再辛苦的收获也有快乐的一面。
莲花其实就是荷花,在还没有开花前叫“荷”,开花结果后就叫“莲”。我总觉得两种名称有不同的意义:荷花的感觉是天真纯情,好像一个洁净无瑕的少女,莲花则是宝相庄严,仿佛是即将生产的少妇。荷花是宜于观赏的,是诗人和艺术家的朋友;莲花带了一点生活的辛酸,是种莲人生活的依靠。想起多年来我对莲花的无知,只喜欢在远远的高处看莲、想莲;却从来没有走进真正的莲花世界,看莲田背后生活的悲欢,不禁感到愧疚。谁知道一朵莲蓬里的三十个莲子,是多少血汗的灌溉?谁知道夏日里一碗冰冻的莲子汤是农民多久的辛劳?
我陪着一位种莲的人在他的莲田逡巡,看他走在占地一甲的莲田边,娓娓向我诉说一朵莲要如何下种,如何灌溉,如何长大,如何采收,如何避过风灾,等待明年的收成时,觉得人世里一件最平凡的事物也许是我们永远难以知悉的,即使微小如莲子,都有一套生命的大学问。
我站在莲田上,看日光照射着莲田,想起“留得残荷听雨声”恐怕是莲民难以享受的境界,因为荷残的时候,他们又要下种了。田中的莲叶坐着结成一片,站着也叠成一片,在田里交缠不消。我们用一些空虚清灵的诗歌来歌颂莲叶何田田的美,永远也不及种莲的人用他们的岁月和血汗在莲叶上写诗吧!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作者说那些莲花“在大地的好风好景里毫无愧色”,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地写出了种植的莲花与大自然的风景相比基不逊色。
B.“表面上莲花是美的,莲田的景观是所有作物中最美丽的景观,可是他们工作的辛劳和莲心一样,是苦的。”寄予了作者对莲农深切的同情,并揭示出如莲的美景美物总是掩盖了生活中的残酷与艰辛。
C.文中第9段交代了采莲的季节在夏秋之交,结构上起过渡作用,承接上文采莲剥莲子的内容,引出下文写挖莲藕的内容。
D.小孩子捧着莲子在莲田埋上跑来跑去,写出了莲农的生活充满了收获的快乐,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E.本文的标题生动形象,富有诗意,寄予了作者林清玄对采莲人的深切情感,又是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使文章浑然一体。
4.“我们童年唱过的《采莲谣》在白河好像一个梦境”,请结合文章内容,理解句中“梦境”的含义。
5.文中划横线句蕴含深意,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具体分析。
6.本文最后一段有何作用?靖结合文章内容进行简要分析。
7.作者在了解了莲农生活的苦后,对“莲”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请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类似感悟。
三、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秋天的心
林清玄
①我喜欢《唐子西语录》中的两句诗: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这是说山上的和尚不知道如何计算甲子日历,只知道观察自然,看到一片树叶落下就知道天下都已是秋天了。从前读贾岛的诗,有“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之句,对秋天萧瑟的景象颇有感触,但说到气派悠闲,就不如“一叶落知天下秋”了。
②现代都市人正好相反,可以说是“落叶满天不知秋,世人只会数甲子”,对现代人而言,时间观念只剩下日历,有时日历犹不足以形容,而是只剩下钟表了,谁会去管是什么日子呢?三百多年前,当汉人到中华台北来垦植移民的时候,发现中华台北的平埔族山胞非但没有日历,甚至没有年岁,不能分辨四时,而是以山上的刺桐花开为一年,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初到的汉人想当然地感慨其“文化”落后,逐渐同化了平埔族。到今天,平埔族快要成为历史名词,他们有了年岁,知道四时,可是平埔族后裔有很多已经不知道什么是刺桐花了。
③对岁月的感知变化由立体到平面可以如此迅速,怎不让人兴叹?以现代人为例,在农业社会还深刻知道天气、岁时、植物、种作等等变化是和人密切结合的。但是,商业形态改变了我们,春天是朝九晚五,冬天也是朝九晚五;晴天和雨天已经没有任何差别了。这虽使人离开了“看天吃饭”的阴影,却也多少让人失去了感时忧国的情怀和胸怀天下的襟抱了。
④记得住在乡下的时候,大厅墙壁上总挂着一册农民历,大人要办事,大至播种耕耘、搬家嫁娶,小至安床沐浴、立券交易都会去看农民历。因此到了年尾,一本农民历差不多翻烂了,使我从小对农民历书就有一种特别亲切的感情。一直到现在,我还保持着看农民历的习惯,觉得读农民历是快乐的事,就看秋天吧,从立秋、处暑、白露到秋分、寒露、霜降,都是美极了,那清晨田野中白色的露珠,黄昏林园里清黄的落叶,不都是在说秋天吗?所以,虽然时光不再,我们都不应该失去农民那种在自然中安身立命的心情。
⑤城市不是没有秋天,如果我们静下心来就会知道,本来从东南方吹来的风,现在转到北方了;早晚气候的寒凉,就如同北地里的霜降;早晨的旭日与黄昏的彩霞,都与春天时大有不同了。变化最大的是天空和云彩,在夏日明亮的天空,渐渐地加深蓝色的调子,云更高、更白,飘动的时候仿佛带着轻微的风。每天我走到阳台抬头看天空,知道这是真正的秋天,是童年田园记忆中的那个秋天,是平埔族刺桐花开的那个秋天,也是唐朝山僧在山上见到落叶的同一个秋天。
⑥若能感知天下,能与落叶飞花同呼吸,能保有在自然中谦卑的心情,就是住在最热闹的城市,秋天也不会远去。如果眼里只有手表、金钱、工作,即使在路上被落叶击中,也见不到秋天的美。
⑦秋天的美多少带点萧瑟之意,就像宋人吴文英写的词“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一般人认为秋天的心情会有些愁恼肃杀。其实,秋天是禾熟的季节,何尝没有清朗圆满的启示呢?
⑧我也喜欢韦应物一首秋天的诗: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⑨在这风云滔滔的人世,就是秋天如此美丽清明的季节,要在空山的落叶中寻找朋友的足迹是多么困难!但是,即使在红砖道上,淹没在人潮车流之中,要找自己的足迹,更是艰辛呀!
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汉族逐渐同化了平埔族,使他们有了“文化”,却远离了自然,平埔族后裔中有很多人已经失去了感知自然、逍遥自在的心,这让作者感到遗憾。
B.在作者看来,商业形态改变了人们对岁月的感知,春夏秋冬千篇一律,让很多人失去了感时忧国的情怀和胸怀天下的襟抱。
C.作者一直到现在,还保持着看农民历的习惯,觉得读农民历是快乐的事,是因为都市生活让人感受不到了季节的变化,只有读农民历才能够忆起童年田园记忆中的秋天。
D.本文文风恬淡自然,清新宜人,充满了诗情画意,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意境深远,引人共鸣,发人深思。
E.作者引用贾岛的诗句“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和宋人吴文英的词句“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是为了表达自己不认可秋天是萧瑟凄伤的。在作者看来,秋天是禾熟的季节,能够给人以清朗圆满的启示。
9.本文在第①段和第⑧段两处都引用了诗句,请分析这样写各有什么作用。
10.赏析第⑤段中画曲线的句子
11.请结合全文回答作者笔下的“秋天的心”体现在哪些方面?
12.作者在文章最后发出了“但是,即使在红砖道上,淹没在人潮车流之中,要找自己的足迹,更是艰辛呀!”的感慨,请结合文章主题,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生平一瓣香
林清玄
你提到我们少年时代,常坐在淡水河口看夕阳斜落,然后月亮自水面冉冉上升的景况,你说:“我们常边饮酒边赋歌,边看月亮从水面浮起,把月光与月影投射在河上,水的波浪常把月色拉长又挤扁,当时只是觉得有趣,甚至痴迷得醉了。没想到出国多年,有一次在密西西比河水中观月,与我们的年少时光相叠,故国山川争如水中之月,镜中之花,挤扁又拉长,最后连年轻的岁月也成为镜花水月了。”
还记否?当年我们在木栅的小木屋里临墙赋诗,我的木屋中四壁萧然,写满了朋友们题的字句,而门上匾额写的是一首《困龙吟》。有一次夜深了,我在小灯下读钱锺书的《谈艺录》,窗外月光正照在小湖上,远听蛙鸣,我把书里的两段话用毛笔写在墙上:
水月镜花,固可见而不可提,然必有此水而后月可印潭;有此镜而后花可映面。
水与镜也,兴象风神,月与花也,必水澄镜朗,然后花月宛然。
那时我是相当穷困,住在两坪大只有一个书桌的小屋,我唯一的财产是满屋的书以及爱情。可是我是富足的,当我推开窗子,一棵大榕树面窗而立,树下是植满了荷花的小湖。附近人家是那么亲善,有时候,我为了送女友一串风铃到处告贷,以书果腹,你带酒和琴来,看到我的窘状,在我的门口写下两句话:
月缺不改光,剑折不改刚。
我在醉酒之后也高歌:“我醉欲眠君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那似乎是我们穷到只要有一杯酒、一卷书,就满足地觉得江山有待了。后来我还在穷得付不出房租的时候,跳窗离开那个小屋。
前些日子我路过,顺道转去看那一间我连一个月三百元房租都缴不起的木屋,木屋变成一幢高楼,大榕树魂魄不在,小湖也盖了一幢公寓,我站在那里怅望良久,竟然忘了自己身在何方,真像京戏“游园惊梦”里的人。
我于是想到世事一场大梦,书香、酒魄、年轻的爱与梦想都离得远了,真的是镜花水月一场,空留去思。可是重要的是一种回应,如果那镜是清明,花即使谢了,也曾清楚地映照过;如果那水是澄朗,月即使沉落了,也曾明白地留下波光。水与镜似乎都是永恒的事物,明显如胸中的块垒,那么,花与月虽有开谢升沉,都是一种可贵的步迹。
我们都知道击石取火是祖先的故事,本来是两个没有生命的石头,一碰撞却生出火来,石中本来就有火种,再冷酷的事物也有它感性的一面,不断地敲击就有不断的火光。得火实在不难,难的是,得了火后怎么使那微小的火种得以不灭。镜与花,水与月本来也不相干,然而它们一相遇就生出短暂的美,我们怎样才能使那美得以永存呢?
只好靠我们的心了。
就在我正写信给你的时候,突然浮起两句古诗:“笼中剪羽,仰看百鸟之翔,侧畔沉舟,坐阅千帆之过。”爱与生的美和苦恼不就是这样吗?岁月的百鸟一只一只地从窗前飞过,生命的千帆一艘一艘地从眼中航去,许多飞航得远了,还有许多正从那些不可测知的角落里航过来。
记得从你初到康乃狄格不久,曾经为了想喝一碗掺柠檬水的爱玉冰不可得而泪下,曾经为了在朋友处听到雨夜花的歌声而胸中翻滚,那说穿了也是一种回应,一种掺和了乡愁和少年情怀的回应。
我知道,我再也不可能回到小木屋去住了,我更知道,我们都再也回不到小木屋那种充满了清纯的真情岁月了,这时节,我们要把握的便不再是花与月,而是水与镜,只要保有清澄朗净的水镜之心,我们还会再有新开的花和初升的月亮。
我一直觉得,在我们不可把捉的尘世的运命中,我们不要管无情的背弃,我们不要管苦痛的创痕,只有维持一瓣香,在长夜的孤灯下,可以从陋室里的胸中散发出来,也就够了。
连石头都可以撞出火来,其他的还有什么可畏惧呢?
(选自《林清玄散文精选》,有删改)
13.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第二人称“你”开篇,亲切自然,用对话的形式引出对少年往事的回忆,营造了一种如梦似幻的氛围,引人入胜。
B.朋友写下“月缺不改光,剑折不改刚”是劝慰和鼓励作者:物质穷困、人生困顿没有关系,要有精神的坚守和保持对美好事物的追寻。
C.作者用石头擦出火光不难,但火种难以不灭的例子类比说明美是易得的但却是短暂的,要让这种美永存需靠我们的心。
D.作者引用古诗“笼中剪羽,仰看百鸟之翔,侧畔沉舟,坐阅千帆之过”,意在告诉我们,美好的东西是易逝的,但有更多的美会不断出现在我们生命中。
14.赏析文章标题“生平一瓣香”的妙处。
15.这篇散文的行文线索是什么?请简要说明并分析其内涵。
答案
1、A“无限的感伤”有误,文章的基调应是感而不伤。
2.①揭示追名逐利的人们不能得到人间清凉的原因,在于不能取寓自然。
②引出及推进下文对人们难以突破自然演变藩篱的思考,从而深化主题。
3、BD
B.“揭示出如莲的美景美物总是掩盖了生活中的残酷与艰辛”错。这里是用莲花的美,莲田的美丽景观,来反衬莲农的艰辛,作者对莲农生活的艰辛充满了同情。种莲人有苦,也有快乐,但是“生活中的残酷与艰辛”是确实存在的,无法掩盖的。
D.“写出了莲农的生活充满了收获的快乐,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理解有误。这里是用小孩子的快乐反衬莲农的艰辛。结合全文,作者对莲农生活的艰辛充满了同情,并非向往。
4.梦境是指不切实际的虚幻的境况,在文中指的是“我”对采莲的劳动并不了解,其实种莲人家自有他们的辛苦和欢乐。
5.意思是指莲子的生命历程复杂而丰富从种到收,不仅种植者要付出很多汗水,自身也要经历很多程序才能实现价值。表达了作者对生命过程的礼赞,同时也从侧面表达了作者对莲农辛苦生活的赞美。
6.①运用对比的手法,指出采莲人用岁月和汗水抒写生活生命之诗,他们的生活不乏情趣,他们创造的美景更富有诗意。
②卒章显志,升华了主题,抒发了作者对种莲人的赞美,并提出劳动创造的美才是真正的大美的观点。
③呼应标题,强化了作者情感,结构完整。
7.示例:原来自己感觉“风吹麦浪”特别浪漫,后来参加了一次割麦、打麦的劳动,才知道“浪漫”是很表面的,真正的美是用勤劳的双手劳作后的收获。
8.CE
C.“是因为都市生活让人感受不到了季节的变化,只有读农民历才能够忆起童年田园记忆中的秋天”错误。原文说“一直到现在,我还保持着看农民历的习惯,觉得读农民历是快乐的事”“城市不是没有秋天,如果我们静下心来就会知道……每天我走到阳台抬头看天空,知道这是真正的秋天,是童年田园记忆中的那个秋天”,可见选项强加因果,曲解文意,并非读农民历才能够忆起童年田园记忆中的秋天,只要有心、用心观察,都市生活里也能感受,“若能感知天下,能与落叶飞花同呼吸,能保有在自然中谦卑的心情,就是住在最热闹的城市,秋天也不会远去。如果眼里只有手表、金钱、工作,即使在路上被落叶击中,也见不到秋天的美”。
E.“是为了表达自己不认可秋天是萧瑟凄伤的”错误。第一段说“从前读贾岛的诗……对秋天萧瑟的景象颇有感触,但说到气派悠闲,就不如‘一叶落知天下秋’了”,只是为了引出自己的感受,并非否定;第七段说“秋天的美多少带点萧瑟之意,就像宋人吴文英写的词……一般人认为秋天的心情会有些愁恼肃杀。其实,秋天是禾熟的季节,何尝没有清朗圆满的启示呢?”选项表达绝对,是在说季节可以给不同的人不同的感受。
9.第①段引用两句诗,引出话题,突出了秋天给人一种气派悠闲的感觉。(或者“与下文都市人淡漠了对岁月的感知变化形成对比”)第⑧段引用韦应物的诗为后文作者抒发“寻找自己的足迹更是艰辛”的感慨作铺垫。
10.用排比的修辞,呼应前文,写出在城市里只要静下心来走进自然就能感受到真正的秋天。
11.“秋天的心”体现在:①气派悠闲之意;②感知自然之心;③感时忧国的情怀和胸怀天下的襟抱;④在自然中安身立命的心情;⑤谦卑的心情;⑥清朗圆满,美丽清明的情怀。12.随着文化和商业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失去了感知自然的情怀,进而失去了悠闲、谦卑、清明美丽的心灵,忙忙碌碌的生活会让人们不断地脱离自然,当下人们生活节奏快,忙碌追逐过程中很少有人会静下心来审视自己,这样会逐渐失去自我,被社会同化。生活中应保有宁静、淡泊。
13.A 本文并没有用“对话的形式”,只是直接引用了朋友信中的内容,同时不仅有“对年少往事的回忆”,也有“在密西西比河水中观月”引发的感叹。
14.①用象征手法形象生动地揭示了文章主旨:生命中需要有一些让自己心境保持美好的东西,哪怕它微小,但足以应对不可把捉的尘世运命;②题目典雅,韵味无穷,激发读者的想象和阅读兴趣。
15.①线索是“镜花水月”。文章多次出现镜花水月意象,如开头友人的来信,“我”回忆自己住在小木屋时在墙壁上写下的钱锺书的《谈艺录》中两段话,“我”看到现实中木屋榕树小湖的变化后的感叹以及文末对友人的劝慰等文字都贯穿着对镜花水月的呈现和思考;②花和月代表的是生命中曾经出现过的美好,它们易逝而难于把握;镜和水则是一种清澄朗净的心境,有了这种心境,那些美好的东西就会不断出现在我们的生命中,美就可以永恒,心中便可释然。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2023届第一轮复习小说专题练习—汪曾祺(含解析),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2023届第一轮复习小说专题练习—川端康成(含解析),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2023届第一轮复习散文专题练习—宗璞(含解析),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