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政治中考复习 专题一 学法守法远离犯罪(学生版)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政治中考复习 专题一 学法守法远离犯罪(学生版),共15页。
第三模块 法律专题一 学法守法远离犯罪 一丶秩序与规则1.社会秩序的含义及内容。(八上P23)(1)含义:是社会生活的一种有序化状态。(2)内容:社会管理秩序、生产秩序、交通秩序和公共场所秩序等。2.为什么社会生活需要秩序?(社会秩序的作用/重要性。)(八上P23)(1)对社会:社会正常运行需要秩序。秩序能避免混乱、减少障碍、化解矛盾,从而提高社会运行效率,降低社会管理成本。(2)对个人:社会秩序是人民安居乐业的保障。社会秩序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让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激发对生活的热情。3.社会规则的形成与种类。(八上P25)(1)形成:社会规则是人们为了维护有秩序的社会环境,在逐渐达成默契与共识的基础上形成的。(2)种类:道德、纪律、法律等。4.社会规则与社会秩序的关系。(八上P25)(1)社会规则明确社会秩序的内容。规则使大家各司其职,各安其位,各尽其责,各得其所。(2)社会规则保障社会秩序的实现。社会规则明确了当有人破坏秩序时该如何处罚,保障社会的良性运行。(处罚措施既有法律、纪律等规定的强制性措施,也有道德、风俗等包含的非强制性手段)5.社会规则与自由的关系。(为什么说规则与自由不可分?)(八上P27~28)(1)社会规则划定了自由的边界。①自由受道德、纪律、法律等社会规则的约束;②我国宪法规定,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2)社会规则是人们享有自由的保障。①人们建立规则的目的不是限制自由,而是保证每个人不越过自由的边界,促进社会有序运行;②违反规则、扰乱秩序的行为应当受到相应的处罚.易错易混提示:有人说,要自由就不要社会规则,社会规则只会限制自由。这个说法是错误的。这是因为,社会规则划定了自由的边界,社会规则是人们享有自由的保障。人们建立规则的目的不是限制自由,而是保证每个人不越过自由的边界,促进社会有序运行。6.我们应如何自觉遵守规则,坚定维护规则?(八上P28~30)(1)需要他律(监督、提醒、奖惩等外在约束)和自律(自我约束)。(2)发自内心地敬畏规则,将规则作为自己行动的准绳。将规则内化于心、外化于行。(3)坚定维护规则。①从自己做起,自觉遵守规则;②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提醒、监督、帮助他人遵守规则。(维护规则的做法)7.为什么要积极改进规则?(八上P31)(1)规则不是一成不变的。(2)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一些原来没有的规则,需要制定。(3)一些原有的规则失去了存在的合理性,需要废除。(4)一些原有的规则不能完全适应实际生活的变化,需要加以调整和完善。8.如何参与改进规则?(八上P31)(1)积极参与规则的改进和完善,善于与他人沟通交流、寻求共识。(2)积极为新规则的形成建言献策,使之更加符合人民的利益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二丶法律1.为什么我们的生活需要法律?(为什么说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七下P85~86)(1)我们在生活中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矛盾和纠纷,不仅需要依靠道德、亲情、友情来协调,而且需要法律来调整。(2)每一部法律都是应生活的需要而制定和颁布的,又对生活加以规范和调整。(3)法律已经深深地嵌入我们的生活之中,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法律通过调整社会关系,不仅服务于人们当下的生活,而且指导着人们未来的生活。(4)法律与我们相伴一生。我们一生都享有法律规定的各项权利,同时必须履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为我们每个人提供了自由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易错易混提示:法律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不能认为“只要不犯法,法律就与我无关”。2.法律的本质: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七下P87)3.法律的特征。(七下P90~92)(1)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2)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国家强制力主要包括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3)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4.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体现在哪里?(七下P92)(1)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任何人都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2)每个公民都平等地受到法律的保护,平等地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3)任何人不论职务高低、功劳大小,只要触犯国家法律,都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5.法律和道德等其他行为规范的关系。6.法律具有什么作用(功能)?(七下P92~94)(1)规范作用:法律规范着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保护着我们的生活,为我们的成长和发展创造安全、健康、有序的社会环境。(2)评价作用:法律规定我们应该享有的权利,应该履行的义务;也为我们评判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提供了准绳,指引、教育人向善。(3)保护作用:法律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惩恶扬善、伸张正义,维护我们的合法权益。三.违法与犯罪1.如何理解“法不可违”?(八上P46)(1)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2)法律作为一种行为规范,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或方向。(3)法律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2.违法行为的含义及类别。(八上P48)(1)含义:指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2)类别: 3.在社会生活中,我们应怎样做到遵章守法?(八上P51)(1)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2)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3)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侵权行为和违约行为,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4)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受到一定的法律制裁。任何公民都必须遵守法律,维护法律尊严。4.刑法的内涵及作用。(八上P52)(1)内涵:明确规定了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对犯罪应当判处什么样的刑罚。(2)作用: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5.犯罪的含义和基本特征。(八上P53)(1)含义: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2)基本特征:①严重社会危害性(最本质特征);②刑事违法性(法律标志);③应受刑罚处罚性(必然法律后果)。(注意: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它们共同构成了区分罪与非罪的标准)6.刑罚的含义及种类。(八上P54)(1)含义:刑罚又称为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指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适用的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方法,以限制或剥夺犯罪人权益为主要内容。(2)种类:包括主刑和附加刑。易错易混提示: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一般违法行为对社会危害相对轻微,承担民事责任或受行政制裁;犯罪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承担刑事责任。不能认为“违法行为都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违法行为都要受到刑罚处罚/行政处罚”。 特别提示:①主刑只能单独使用,不能附加并用;附加刑可与主刑同时并用,也可独立使用,可叠加使用;主刑在前,附加刑在后;②驱逐出境指对在中国境内犯罪的外国人或无国籍人,强制其离开中国境内的刑罚方法。 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的区别与联系。(八上P48~53)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规定的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八上P56) 9.未成年人应如何加强自我防范,预防犯罪?(八上P55~56)(1)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2)杜绝不良行为,明辨是非。(3)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4)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5)谨慎交友,善交益友、不交损友、乐交诤友。(6)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理智处理矛盾和冲突。易错易混提示:一个人如果有了不良行为,不迷途知返,就有可能走向犯罪的深渊。“只要不犯法,犯一些小错也没关系”“小错不断,大错不犯”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检 测一、选择题 ( )1.有些人在自己熟悉的团体内谦恭有礼,一旦置身于陌生环境就不再遵守规则。如在众人面前讲卫生,独自一人时就随地吐痰;有警察时遵守交通规则,一旦路口无人值守就闯红灯。这些现象告诉我们①要学会“慎独” ②只能通过他律来约束不良行为 ③在小事上不必自律 ④要将规则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做到自律A.②③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2.李某在未取得采矿许可证的情况下,持续开采花岗岩,因此,被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并处罚金3万元。李某的行为属于A.一般违法 B.严重违法 C.行政违法 D.民事违法( )3.近日,道路交通安全法修订建议稿公开征求意见。建议稿对群众“动不动就罚款”的吐槽有所回应,即对部分违法行为初犯、偶犯的,可给予警告处罚,自愿参加交通安全公益活动的,可免除处罚;但对一年内多次实施同一违法行为的,则提高了处罚标准。这说明A.社会规则是可以随时修改的 B.建立规则是为了限制自由C.要积极参与规则的改进和完善 D.修订规则是为了减轻处罚( )4.2021年4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由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这表明我国法律A.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 B.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C.具有普遍约束力 D.具有规范和保护作用( )5.下列四个选项中,能体现法律区别于道德等行为规范的最主要特征的是A.公司制定员工考勤制度B.学校处分违反校纪学生C.郭某传播疫情防控虚假信息被公安部门行政拘留D.全国人大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6.新修订的《上海市轨道交通乘客守则》已正式实施,其中新增了针对手机、平板、智能手表等电子设备声音外放的禁止条款。但是,执法人员随机进行巡查时,仍有一些乘客不遵守相关规定。这告诉我们A.自由划定了规则的边界,社会规则是人们享有自由的保障B.有些规则需要加强他律,他律比自律重要C.违反规则,扰乱秩序的行为应当受到刑事处罚D.社会规则保障社会秩序的实现,我们要发自内心敬畏规则,遵守规则( )7.《铁路安全管理条例》规定,在动车组列车上吸烟或者在其他列车的禁烟区域吸烟,按照违法行为的情节和后果,对吸烟行为人处500元以上2 000元以下罚款;对吸烟导致列车火灾等严重后果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这一规定A.必然确保良好的乘车秩序 B.表明列车内吸烟是犯罪行为C.限制了乘车人的人身自由 D.有利于增强公民的规则意识( )8.株洲智轨是全球首创智轨公交联运线,有效提升了通行效率,受到民众好评。近日,却因一小车在专用车道内违停,导致线路被堵,无法行驶。对此,认识错误的是A.社会生活中,我们要树立规则意识,从内心敬畏规则B.我们一定要遵守法律,但不一定要遵守社会规则C.遵守规则,我们要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D.社会规则划定了自由的边界( )9.预防违法犯罪,要从杜绝不良行为做起。下列最符合这一意思的是A.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B.罪孽本自微末始,陷身囹圄悔方迟C.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D.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若然未报,时间没到( )10.大到合同签订、公司设立,小到高空抛物、点外卖,几乎所有的民事活动都能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找到依据。这说明①法律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②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 ③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享有国家立法权 ④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1.针对近年来人口生育率不断下降的现状,我国有27个省级政府对本地的《计划生育条例》进行了修订,删除了“超生即开除”的相关规定。这说明规则①可以通过政府随时修改 ②要根据形势发展作出调整 ③依靠强制性措施来实现 ④应符合国家和人民的利益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2.下列事件能体现法律最主要的特征的是A.某校开展“与法同行”知识竞赛B.仇某在网上侮辱戍边英雄被刑事拘留C.新修订的动物防疫法明确要求出门遛狗要系绳D.个人信息保护法于2021年11月1日起施行( )13.下列图示中能正确反映违法与犯罪关系的是、 A B C D ( )14.小勤是个懂事的孩子,他想通过捡拾废品来赚些钱补贴家用。于是他来到建筑工地,捡了固定脚手架用的铁卡子,准备拿到废品收购站去卖,结果工地保安发现后,把他送到了派出所。这警示我们①不知者不为过,他的出发点是善意的 ②违法无小事,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 ③应认真学习法律,增强法治观念 ④应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5.赵某和张某吵架,赵某殴打张某,导致其重伤。违反刑法第293条,被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5年。赵某构成犯罪的判断依据是①触犯刑法 ②造成他人重伤 ③和他人吵架 ④人民法院进行审判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二、非选择题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7岁的小欣因犯抢劫罪锒铛入狱。他在《忏悔书》中写道:我本是一个好学生,不该因结识几个“朋友”沾染上不良习气,无心学习,经常旷课,还打骂同学;不该在受到学校纪律处分后,便开始放纵自己,与“朋友”们偷窃财物;更不该在被公安机关拘留后仍不知悔改,甚至还与“朋友”持刀抢劫,最终被法院判刑。我非常后悔,希望大家以我为戒,“勿以恶小而为之”,不触碰法律红线,做一个学法知法守法的人。(1) 请你从小欣的《忏悔书》中找出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 (2)犯罪是我们成长道路上最凶险的陷阱。请写出犯罪的基本特征。 (3)小欣走上犯罪道路的经历给你怎样的警示?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小辉是学校的法制宣传志愿者,他常常用以案说法的形式进行普法宣传。请你对他收集到的生活案例进行思考,探索我们成长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案例:小倔在上初一时被评为“三好学生”,进入初二后,由于长期与社会上的小混混交往,受其“读书无用”观点的影响,上课打瞌睡,经常旷课,不完成作业,进营业性网吧,在QQ空间向同学发送恐吓信息。老师多次教育,小倔仍不改。他纠集他人结伙滋事,多次欺凌弱小,携带管制刀具。老师和领导多次教育,但小倔仍然不改。直到初三第二学期的某一天,他与“混混”小张一起拦路抢劫学生小强的钱包,并把小强打成重伤,被公安机关抓获归案。人民法院考虑到小倔是未成年人,在审判过程中进行了不公开审理,经过审理,人民法院判处小倔有期徒刑4年。(1)辨行为:小倔的哪些行为是严重不良行为?(4分)哪些行为是犯罪行为? (2)懂道理:小倔由“三好学生”变为少年犯的经历让我们明白了什么道理? (3)表决心: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预防违法犯罪? 参考答案1--15 DBCAC DDBBA CBBDA 16.(1)一般违法行为:与“朋友”们偷窃财物被公安机关拘留;犯罪行为:持刀抢劫被法院判刑。(2)严重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应受刑罚处罚性。(3)①一般违法与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我们要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②要谨慎交友,培养高雅的生活情趣。③提高明辨是非和自我控制能力,自觉抵制不良诱惑。④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自觉守法。 17.(1)严重不良行为:在QQ空间向同学发送恐吓信息;纠集他人结伙滋事;多次欺凌弱小;携带管制刀具,屡教不改。犯罪行为;拦路抢劫学生小强的钱包,并把小强打成重伤。(2) 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一般违法与犯罪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只有一步之遥。如果经常犯小错,有不良行为,又不及时加以改正,就有可能一步一步地走向违法犯罪的深渊。(3)①加强道德修养,做一个有道德的人。②增强法治观念,认清违法犯罪的危害,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③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抵制不良诱惑,杜绝不良行为。④善交益友,乐交诤友,远离损友。⑤遵守校规校纪,积极参加各项有益的活动。⑥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防患于未然。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初中政治中考复习 专题一 学会交往 建立友谊(学生版),共11页。
这是一份初中政治中考复习 专题一 学法守法远离犯罪(教学版),共17页。
这是一份初中政治中考复习 专题一 认识自己 学会学习(学生版),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