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山东省威海市乳山市一中高二12月月考生物试题含解析
展开山东省威海市乳山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12月月考
生物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关于种群的基本特征,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B.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可间接影响种群数量变化
C.利用性引诱剂诱杀某种昆虫的雄虫主要是通过控制年龄结构来影响种群数量的
D.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决定种群的数量变化
【答案】C
【分析】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组成(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能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年龄组成能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性别比例也能影响种群密度的大小。
【详解】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A正确;
B、年龄结构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数量,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数量变化,B正确;
C、利用性引诱剂诱杀某种昆虫的雄虫主要是通过控制性别比例来影响种群数量的,C错误;
D、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对种群数量起着重要作用,直接影响种群数量变化,D正确。
故选C。
2.如图曲线a、b表示两类生物种群密度与存活率之间的关系。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依据曲线a可知,在农作物播种时密度不宜过大
B.由曲线b可知,种群密度越大,生存斗争越剧烈
C.根据曲线b可知,人工养蜂时种群密度为d时最好
D.由曲线b可知,种群密度的变化与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等因素有关
【答案】B
【分析】由曲线a可知,种群密度越高,存活率越低,由曲线b可知,在一定范围内,种群密度越高,存活率先升高,后降低,说明不同物种的存活率与种群密度的关系不同;种群密度过高时,其存活率都较低。
【详解】A、对a曲线种群密度越大,个体存活率越低,说明在农作物播种时密度不宜过大,A正确;
B、对于曲线b来说,种群密度为d时,存活率最高;种群密度超过某一值后,才表现出种群密度越大,其生存斗争越剧烈,B错误;
C、对b曲线种群密度中等时存活率最大,可推测人工养蜂时种群密度中等最好,C正确;
D、曲线b可知,种群密度的变化与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等因素有关,D正确。
故选B。
3.如图表示处于平衡状态的某个生物种群因某些变化导致种群中生物个体数量改变的四种情形,有关产生这些变化的分析,错误的是
A.若图①所示为草原生态系统中某羊群,则a点后的变化原因可能是过度放牧
B.图④曲线可用于指导灭虫,如果将害虫仅消灭到K/2数量就达不到理想效果
C.图③中c点后发生的变化表明生态系统抵抗外来干扰的能力有一定限度
D.若图②所示为某湖泊中草鱼的数量,则b点后的变化原因是草鱼的繁殖能力增强
【答案】D
【分析】据图分析,曲线①表明该种群个体数量突然过度增加,导致环境中生物容纳量(K值)下降;曲线②表明该种群数量增加并达到新的平衡,且K值增加,可能是由于外界变化如增加营养、空间等环境条件更加优良导致的;曲线③表明因为外界破坏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崩溃;曲线④表明,生态系统在受到较小干扰(种群数量大于K/2)时,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动维持平衡的能力,种群数量迅速恢复原有状态。
【详解】A、若图①所示为草原生态系统中某羊群,则a点后的变化可能原因是过度放牧,导致牧草减少,进而使得羊种群数量减少,A正确;
B、图④曲线可用于指导灭虫,维持种群数量在K/2左右,使害虫种群快速增长,则达不到理想效果,B正确;
C、图③中c点后该种群逐渐灭绝,表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C正确;
D、若图②所示为湖泊中草鱼的数量,b点后的变化与空间、营养等环境因素有关,使得环境容纳量增加,D错误。
故选D。
4.某实验小组欲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取甲、乙两支试管:试管甲中加入 10 mL无菌葡萄糖溶液和1 mL含酵母菌的培养液;试管乙中加入11 mL无菌葡萄糖溶液;将两支试管置于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相同时间后,采用抽样检测法同时取样计数。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因素有养料、温度、pH 及有害代谢废物等
B.试管乙为空白对照,主要目的是排除葡萄糖溶液被杂菌污染的可能性
C.对甲、乙试管中酵母菌计数时,应先滴加培养液再盖盖玻片,统计结果
D. 实验保证甲、乙两试管只有是否加入酵母菌的不同,遵循单一变量原则
【答案】C
【分析】甲试管中加入10mL无菌葡萄糖溶液和1mL含酵母菌的培养液,试管乙中加入11mL无菌葡萄糖溶液,两试管的自变量为是否含有酵母菌,因变量是相同时间后对酵母菌进行计数,营养物质、培养条件均能影响酵母菌的数量增加。
【详解】A、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因素可能有养料、温度、pH 及有害代谢废物等,若养料不足,代谢废物堆积会抑制酵母菌的繁殖,A正确;
B、乙试管为空白对照,目的是排除葡萄糖溶液被杂菌污染的可能性,B正确;
C、利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应先盖盖玻片,再在边缘滴加培养液,让其自行渗入,统计结果并计算平均值,C错误;
D、实验保证甲、乙两试管中只有是否加入酵母菌的不同,遵循了实验的单一变量原则,D正确。
故选C。
5.下列有关实验方法中叙述错误的是
A.调查某作物植株上的蚜虫种群密度可以采用样方法
B.样方法调查时样方取样要随机
C.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常用抽样检测法进行采集、调查
D.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如果所做的标记部分脱落则计算值比实际值偏大
【答案】C
【分析】1、样方法的注意点:①随机取样;②样方大小适中;③样方数量不易太少;④一般选易辨别的双子叶植物(叶脉一般网状);⑤常用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2、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活动能力大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志个体→重捕并计数→计算种群密度。
3、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记重捕法进行调查.在进行这类研究时,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即用一定规格的捕虫器(如采集罐、吸虫器等)进行取样,通过调查样本中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来推测某一区域内土壤动物的丰富度。
【详解】A、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常用的是样方法,A正确;
B、样方法调查时关键要做到随机取样,B正确;
C、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常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采集、调查,C错误;
D、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重捕标志个体数,标志物脱落,则计算出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值偏大,D正确。
故选C。
6.下图表示某林区在遭受大火烧毁后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植物的恢复情况。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林区恢复过程中物种多样性程度不断提高,抵抗力稳定性不断增强
B.该地区植物类群的变化情况是草本植物被灌木取代,灌木又被乔木取代
C.1996年该地区的草本植物占优势,群落尚未形成垂直结构
D.该过程属于次生演替,是原有物种的恢复过程
【答案】A
【分析】由图可知,1996年-2015年,物种数增加,生物多样性增多。
【详解】A、结合柱形图可知,林区恢复过程中物种数目增多,抵抗力稳定性会增强,A正确;
B、该地区恢复的过程中,会发生优势取代,但不是取而代之,B错误;
C、1996年该地区已经形成垂直结构,C错误;
D、该过程属于次生演替,会产生新物种,D错误。
故选A。
7.榕树只能依靠体型很小的榕小蜂进入花序为之传粉,而榕小蜂也只能在其花序中产卵,并以榕树花序为其幼体唯一的栖息场所和食物来源。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榕树和榕小蜂之间的关系属于种群水平研究的问题
B.两者适应性特征的形成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C.榕小蜂数量下降,会导致榕树数量上升
D.高低错落的榕树构成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答案】B
【分析】分析题意可知:榕树依靠榕小蜂为之传粉,榕小蜂在榕树花序中产卵,并以榕树花序为其幼体唯一的栖息场所和食物来源,说明是互利共生关系;生物的适应特征是长期自然选择、共同进化的结果。
【详解】A、榕树和榕小蜂之间的关系属于种间关系,是群落水平研究的问题,A错误;
B、两者适应性特征的形成是榕树和榕小蜂在长期的自然选择中协同进化的结果,B正确;
C、榕树只能依靠体型很小的榕小蜂进入花序为之传粉,榕小蜂数量下降,会导致榕树数量下降,C错误;
D、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的榕树构成种群,不是群落,不具有垂直结构,D错误。
故选B。
8.1968年,班尼特大坝在皮斯河上游建成后,河流下游的洪水脉冲消失,导致三角洲植被的迅速变化,众多鸟类栖息的湖泊和池塘迅速萎缩。下图为大坝建成前后下游湿地生态系统发生的变化。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 1中不同植被的分布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B.据图可知长期的水位波动,会降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C.图1和图2 比较可知,影响植被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水位波动
D.图示所有的动植物和非生物环境构成了湿地生态系统
【答案】C
【分析】1、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种群的总和。
2、群落的空间结构:(1)垂直结构: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表现垂直方向上的分层性,其中植物的垂直结构决定了动物的垂直分层。(2)水平结构:水平方向上由于光照强度地形明暗湿度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上分布着不同的生物种群。
【详解】A、根据试题分析,图1中从灌木→湿草甸→草木沼泽→水生植物等不同植被类型,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A错误;
B、据图可知长期的水位波动,会增加物种的多样性,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B错误;
C、图1和图2比较可知,影响植被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水位波动,C正确;
D、根据群落的概念,图示所有的动植物、微生物和无机环境构成了湿地生态系统,D错误。
故选C。
9.若某湖泊存在一条仅由甲、乙、丙三种生物组成的食物链,三种生物的能量相对值随水深的变化情况如下图。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三种生物的能量相对值随水深增大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
B.三种生物中甲更适于生活在水深较浅的地区
C.乙同化的能量可以用于甲的生长发育繁殖
D.在垂直方向上该湖泊存在着明显的分层现象
【答案】C
【解析】根据图中的能量相对值可以判断,该食物链关系为甲→乙→丙,其中甲为生产者,主要受光照强度、温度等环境因素影响其分布,而乙、丙则由于食物需求,随甲的分布变化而变化。
【详解】A、由图可知,三种生物的能量相对值随水深增大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A正确;
B、根据分析可知,甲为生产者,主要生活在水深较浅的地区,因为该区域光照较强,B正确;
C、根据分析可知,甲为生产者,乙为消费者,乙捕食甲,所以甲同化的能量可传递给乙,用于乙的生长发育和繁殖,而乙同化的能量不可以用于甲的生长发育繁殖,C错误;
D、任何群落都存在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随着水深变化,光照越来越弱,生物种类会有变化,因此在垂直方向上该湖泊存在着明显的分层现象,D正确。
故选C。
10.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字母代表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数字表示碳的流动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①仅指CO2通过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
B.图中的B与C是捕食关系
C.图中呼吸作用的过程包含②⑥⑦过程
D.碳循环是指CO2在生物圈的循环过程
【答案】C
【分析】据图分析:A表示大气中的CO2库,B表示消费者,C表示分解者。①表示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②表示呼吸作用,③表示捕食关系,④表示生产者的碳元素以残枝败叶形式流向分解者,⑤表示消费者的碳元素以遗体、粪便形式流向分解者,⑥表示分解者的分解作用,⑦表示消费者的呼吸作用。
【详解】A、无机环境中CO2通过光合作用与化能合成作用均可以进入生物群落中,A错误;
B、根据碳循环示意图中箭头的指向可判断A、B、C分别表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消费者、分解者,B消费者与C分解者构不成竞争与捕食关系,B错误;
C、呼吸作用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呼吸作用,包含②⑥⑦过程,C正确;
D、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过程,D错误。
故选C。
11.图l为某池塘生态系统中4种生物的食物网,图2为不同体长D种群的食性相对值,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C和D之间的种间关系是竞争和捕食
B.若体长为6.5 cm的D种群增重lkg,至少需要消耗第一营养级生物l0kg
C.若池塘中投放大量体长小于2.8cm的D种群,一定时间内A、B数量会增加
D.池塘生态系统能实现水体净化,是通过负反馈调节实现的,负反馈调节的基础是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答案】D
【解析】食物链和食物网是依据捕食关系建立的,除了捕食关系也会存在对同种食物的竞争关系,相邻营养级之间的同化量的比值为传递效率。生态系统维持稳定性的原因是因为其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而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
【详解】A、据图分析,D捕食C,为捕食关系,C和D都捕食A和B,为竞争关系,故C和D之间的种间关系是竞争和捕食,A正确;
B、若体长为6.5cm的D种群增重lkg,肉食性占25%,植食性占75%,至少需要消耗第一营养级生物l×25%÷20%÷20%+l×75%÷20%=l0kg,B正确;
C、若池塘中投放大量体长小于2.8cm的D种群,它们为100%的肉食性动物,而A、B为植物不被D种群捕食,故一定时间内A、B数量会增加,C正确;
D、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D错误。
故选D。
【点睛】
12.我国生物多样性较低的西部沙漠地区生长着一种叶退化的药用植物锁阳,该植物依附在另一种植物小果白刺的根部生长,从其根部获取营养物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锁阳与小果白刺的种间关系为捕食
B.该地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强,恢复力稳定性较高
C.种植小果白刺等沙生植物固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D.锁阳因长期干旱定向产生了适应环境的突变,并被保留下来
【答案】C
【分析】生物的种间关系包括:捕食、竞争、寄生、互利共生等。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环境条件在生物进化过程中起了选择作用。
【详解】锁阳叶退化,从小果白刺的根部获取营养物质,故二者为寄生关系,A错误;西北沙漠的生物多样性较低,故自我调节能力较差,由于环境恶劣,恢复力稳定性也较低,B错误;沙生植物可以防风固沙,维持生态平衡,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C正确;变异是不定向的,锁阳产生变异后,长期干旱条件对锁阳起了选择作用,使其保留下来,D错误。故选C。
13.下图是某大学生建立的“稻田立体生态农业模式及其周年生产”示意图,其中水稻为河蟹提供了摄食、隐栖的环境,河蟹则可摄食稻田中的害虫,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稻田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物群落以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B.利用西红柿叶释放的信息素吸引蜡虫的天敌前来捕食属于化学防治
C.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体现在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
D.与传统农业相比,该模式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和物质循环再利用率
【答案】C
【分析】生物防治是指利用生物的种间关系,以一种生物抑制另一种或一类生物,其最大的优点是不污染环境。与传统农业模式相比,生态农业减少了农药的使用,减少了环境污染;最大限度利用自然资源;使人类最大限度的获得能量。
【详解】A、稻田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A错误;
B、利用西红柿叶释放的信息素吸引蜡虫的天敌前来捕食属于生物防治,B错误;
C、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体现在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可双向传递,C正确;
D、与传统农业相比,该模式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可提高能量的利用率和物质循环再利用率,但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D错误。
故选C。
14.如图为某地的生态工程建设模式图,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该生态系统最大优点是遵循循环原理,同时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
B.该生态工程种植不同的农作物、果树、苗木,饲养牛、猪、鸡等多种畜禽,主要体现了生态工程的自生原理
C.该生态工程建设模式开发了可以更新的能源,减少环境污染
D.该生态工程既能改善生态环境,又提高了农民的收入,体现了协调原理
【答案】D
【分析】1、自生原理:由生物组分而产生的自组织、自我优化、自我调节、自我更新和维持就是系统的自生,其基础是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2、循环原理:循环是指在生态工程中促进系统的物质迁移与转化,既保证各个环节的物质迁移顺畅,也保证主要物质或元素的转化率较高。通过系统设计实现不断循环,使前一环节产生的废物尽可能地被后一环节利用,减少整个生产环节“废物”的产生。
【详解】A、植物的秸秆、枝叶用来生产饲料,人、畜、禽的粪便作为原料生产沼气,沼渣水返还农田、菜田、果园、苗圃、鱼塘,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利用,提高了物质和能量的利用率,A正确;
B、物种繁多而复杂的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抵抗力稳定性,可以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产生或容纳更多的生物量,提高系统生产力,可见,该生态工程种植不同的农作物、果树、苗木,饲养牛、猪、鸡等多种畜禽,主要体现了生态工程的自生原理,B正确;
C、该生态工程开发的沼气是可再生清洁能源,减少了环境污染,C正确;
D、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考虑农民的生活、经济问题,体现了整体原理,D错误。
故选D。
15.某放牧草地有一些占地约1m2的石头。有人于石头不同距离处,调查了蜥蜴个体数、蝗虫种群密度和植物生物量(有机物总干重),结果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蜥蜴活动地点离石头越远,被天敌捕食的风险就越大
B.随着蝗虫种群密度的增大,植物之间的竞争将会加剧
C.距石头的远近是引起该群落水平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
D.草地上放置适量石头对人类有利
【答案】B
【分析】由柱形图和曲线图可知,以石头为中心,距离石头的距离远近不同,蜥蜴数量、蝗虫数量、禾本科植物、非禾本科植物的数量不同,距石头的远近引起的不同生物的种群数量的变化属于生物群落的水平结构;由曲线可知,距离石头越远,蝗虫数量越多,禾本科植物减少,非禾本科植物大量减少,种群密度下降,植物之间的竞争降低。
【详解】A、蜥蜴活动地点离石头越远,蜥蜴个体平均数越小,说明距离石头越远越不利于蜥蜴躲避天敌,被天敌捕食的风险就越大,A正确;
B、随着蝗虫种群密度的增大,禾草植物和非禾草植物的生物量均在减少,说明两种植物数量减少,两者之间的竞争将会降低,B错误;
C、据图中数据可知,距石头的距离不同,生物分布也有差异,故距石头的远近是引起该群落水平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C正确;
D、草地上放置适量石头,可有效降低蝗虫的数量,从而使植物生物量增加,有利于人类,D正确。
故选B。
16.调查一公顷范围内某种鼠的种群密度时,第一次捕获并标记 39 只鼠,第二次捕获 34 只鼠,其中有标记的鼠 15 只。标记物不影响鼠的生存和活动并可用于探测鼠的状态,若探测到第一次标记的鼠在重捕前有 5 只由于竞争、天敌等自然因素死亡,但因该段时间内有鼠出生而种群总数量稳定,则该区域该种鼠的实际种群密度最接近于( )(结果取整数)
A.66 只/公顷
B.77 只/公顷
C.83 只/公顷
D.88 只/公顷
【答案】B
【分析】标志重捕法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密度。
【详解】分析题意可知:调查一公顷范围内某种鼠的种群密度时,第一次捕获并标记 39 只鼠中有 5 只由于竞争、天敌等自然因素死亡,故可将第一次标记的鼠的数量视为39-5=34只,第二次捕获 34 只鼠,其中有标记的鼠 15 只,设该区域该种鼠的种群数量为X只,则根据计算公式可知,(39-5)/X=15/34,解得X≈77.07,面积为一公顷,故该区域该种鼠的实际种群密度最接近于77 只/公顷。B正确。
故选B。
17.图甲表示弃耕农田的群落演替情况,图乙、丙、丁表示演替过程中各种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图甲中,b点时只存在群落的水平结构,d点时存在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B.图乙可表示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与时间的关系
C.图丙可表示该地块上恢复力稳定性与时间的关系
D.图丁可表示草本植物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
【答案】A
【详解】图甲中,b点和d点时都存在群落的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A错误;
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不断提高,最终趋于稳定,因此图乙可表示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与时间的关系,B正确;
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不断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增强,而恢复力稳定性减弱,因此图丙可表示该地块上恢复力稳定性与时间的关系,C正确;
群落演替过程中存在“优势取代”现象,因此图丁可表示草本植物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D正确。
18.如果一个生态系统中有4种生物,并构成一条食物链,在某一时间分别测得这4种生物(甲、乙、丙、丁)所含有机物的总量,如图所示。在一段时间内,如果乙的种群数量增加,则会引起( )
A.甲、丁的种群数量增加,丙的种群数量下降
B.甲、丙、丁的种群数量均增加
C.甲、丁的种群数量下降,丙的种群数量增加
D.甲的种群数量下降,丙、丁的种群数量增加
【答案】D
【详解】试题分析:按题意,在一条封闭的食物链中,乙种群数量的减少,乙以甲为食,必然会导致甲种群数量的增加;丁以乙为食,必然导致丁种群数量的减少,而甲种群数量的增加必然会导致丙种群数量的下降。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名师点睛】易错点分析:1、阳能是所有生物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2、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单向流动的,能量在沿食物链各个环节的传递过程中逐级递减。3、越往食物链的后端,生物体的数量越少,储存的能量也越少,就形成了金字塔形的生物体数量与能量的关系。
19.森林群落中由于老龄树木死亡造成林冠层出现空隙,称为林窗。研究者调查了某森林中林窗下与林下的土壤动物群落,得到如图所示的结果。据此可以推断出( )
A.在各层次中林窗的土壤动物丰富度均高于林下
B.林窗下和林下土壤动物种类均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
C.光照只影响土壤动物群落的水平结构
D.林窗下和林下不同层次的土壤动物种群密度相同
【答案】A
【分析】分析柱形图:随着枯落物层的深度的增加,土壤动物种类数逐渐减少,但林窗和林下不同层次的土壤动物种群密度不相同,在各层次中林窗的土壤动物丰富度均高于林下。
【详解】A、由图可知,在各层次中林窗的土壤动物丰富度均高于林下,A正确;
B、由图可知,林窗和林下土壤动物种类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少,B错误;
C、随着枯落物层的深度的增加,土壤动物种类数逐渐减少,由此可知光照明显影响了土壤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C错误;
D、由图可知,林窗和林下不同层次的土壤动物种群密度各不相同,D错误。
故选A。
20.如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食物网简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蛇在此食物网中处于两个不同营养级
B.图中所示的食物网中共有4条食物链
C.图中的所有生物不能构成此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
D.在此食物网中,如果蜘蛛的种群数量下降,则蛇的种群数量也会明显下降
【答案】D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图中共有四条食物链,依次为:大麦→蝗虫→青蛙→蛇;大麦→蝗虫→蜘蛛→青蛙→蛇;狗尾草→蝗虫→青蛙→蛇;狗尾草→蝗虫→蜘蛛→青蛙→蛇。
【详解】A、由分析可知:蛇在大麦(狗尾草)→蝗虫→青蛙→蛇食物链中处于第四营养级,在大麦(狗尾草)→蝗虫→蜘蛛→青蛙→蛇食物链中处于第五营养级,A正确;
B、图中所示的食物网中共有4条食物链,B正确;
C、题图食物网是部分食物网简图,且不含分解者,故图中的所有生物不能构成此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C正确;
D、在此食物网中,如果蜘蛛的种群数量下降,青蛙会更多地摄食蝗虫以维持数量相对稳定,因此在短时间内不会导致蛇的数量有明显变化,D错误。
故选D。
21.巧克力的主要原料是可可豆,可可树是一种喜阴植物,需要“背靠大树”才能长得更好,这意味着人工种植想收获更优质的可可豆,应将它和能够遮阴的人工林共同种植,或者直接将它种在较为稀疏的原生林里。这样和原生植物共存的可可树林起到了缓冲带的作用,也让自己的生长更加顺利。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可可树种植在原生林几年之后,可以用样方法调查该原生林中植物的种类
B.粉腿针尾雀濒临灭绝,它们在为可可树提供荫蔽的树上筑巢,在低层的可可树附近捕食为可可花传粉的双翅目昆虫,与可可树形成互利共生关系
C.经调查,某种害虫的每个个体出现在人工林不同可可树上的机会是均等的,因此该害虫在空间上的分布为随机分布
D.将一定量的可可树种植到原生林后,可能会提高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答案】B
【分析】1、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弱,抵抗力稳定性就越低,反之则越高。
2、互利共生:两种生物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如豆科植物与根瘤菌之间的关系。
3、种群的空间特征: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叫做种群的空间特征。包括均匀分布、随机分布和集群分布。
【详解】A、样方法可以用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和丰富度,因此该原生林中植物的种类可以采用样方法调查,A正确;
B、根据题意,粉腿针尾雀在低层的可可树附近捕食为可可花传粉的双翅目昆虫,不利于可可树花的传粉,与可可树不是共生关系,B错误;
C、根据题意,某种害虫的每个个体出现在人工林不同可可树上的机会是均等的,因此该害虫在空间上的分布为随机分布,C正确;
D、将一定量的可可树种植到原生林后,使营养结构更复杂,可能会提高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D正确。
故选B。
22.下图是生态系统的部分能量流动图解[单位:J/(cm2·a)]。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A.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为7.5×108J/(cm2·a)
B.初级消费者到次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4%
C.初级消费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1.1×108J/(cm2·a)
D.A的能量还有一部分以遗体残骸的形式流入分解者
【答案】C
【分析】由图可知,A表示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B表示次级消费者的同化量。
【详解】A、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1.05×109-3×108=7.5×108[J/(cm2·a)],A正确;
B、次级消费者的同化量=12.4×107-1.9×107=10.5×107[J/(cm2·a)],则初级消费者到次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5×107)/(7.5×108)]×100%=14%,B正确;
C、初级消费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同化量-呼吸消耗量=7.5×108-5.15×108=2.35×108[J/(cm2·a)],C错误;
D、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A)一部分用于呼吸作用、一部分传递到下一营养级、一部分流向分解者,D正确。
故选C。
二、多选题
23.某封闭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呈“S”形曲线,K值为环境容纳量,如图为该种群的(K值―种群数量)/K值随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设K值为200)。下列相关分析不合理的是( )
A.该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差值与种群数量呈负相关
B.(K值一种群数量)/K值越大,影响种群增长的环境阻力越小,种群增长速率越大
C.种群的年龄结构在S2点时是增长型,在S4点时是衰退型
D.为获得最大的持续捕捞量,应在S3点对应的时刻捕捞
【答案】BCD
【分析】1、J形增长曲线:在食物(养料)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种群的增长率不变,数量会连续增长。
2、S形增长曲线:在自然界中,环境条件是有限的,因此,种群不可能按照“J”形曲线无限增长。当种群在一个有限的环境中增长时,随着种群密度的上升,个体间由于有限的空间、食物和其他生活条件而引起的种内斗争必将加剧,以该种群生物为食的捕食者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会使这个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从而使种群数量的增长率下降;当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时,种群数量将停止增长,有时会在K值保持相对稳定。
【详解】A、图中的种群数量变化为自然条件下的种群数量变化,该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差值即增长率与种群数量呈负相关,A正确;
B、据图可知,(K值-种群数量)/K值越大,种群数量越小,影响种群增长的环境阻力越小,而种群增长速率不一定越大,种群增长速率在种群数量等于K/2(100)时最大,B错误;
C、种群的年龄结构在S2点和S4点时均为增长型,因为此时的种群数量还在K值之下,C错误;
D、S3点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2,此时的增长速率最大,为获得最大的持续捕捞量,应在种群数量高于S3点时进行捕捞,捕捞后的数量保持在K/2,这样可以使种群数量快速增长,D错误。
故选BCD。
24.《诗经》反映了我国古代社会生活的同时也体现了很多的生态学现象,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小雅·鹿鸣》中记载“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反映了典型的捕食关系,碳可在苹和鹿之间往复循环
B.《诗经·国风》中记载:“燕燕于飞,上下其音”,其中的声音作为物理信息通过空气传播
C.《邺风·简兮》中记载:“山有榛,隰有苓”(其中“隰”指低洼地)既体现了不同生物适应不同环境,又体现了生物群落具有垂直结构
D.《陈风·泽陂》中记载:“泽彼之陂,有蒲与荷”反映的是秀美的湿地生态系统,湿地具有蓄洪防旱、净化水质和调节气候的生态功能
【答案】AC
【分析】1、食物链是以生产者为起点,最高级的消费者为终点,通过捕食关系将两个物种联系起来,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途径。
2、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例如,森林中自下而上分布有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形成群落的垂直结构,森林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群落下面各层要比上层的光照弱,不同植物适于在不同的光照强度下生长。这种垂直结构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3、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的,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属于直接价值。
【详解】A、鹿食用植物(苹)为捕食行为,“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可构成一条简单的食物链,碳在苹和鹿之间单向流动,A错误;
B、通过声音传递信息,声音属于物理信息,声音通过空气传播,B正确;
C、“山有榛,隰有苓”,不同环境中分布着各自不同的生物,体现了不同生物适应不同环境,不同地段分布不同的生物(如榛、苓),表现出水平方向上有不同生物的分布,又体现了生物群落具有水平结构,C错误;
D、湿地具有蓄洪防旱、净化水质和调节气候,属于生态系统的间接功能,也叫生态功能,D正确。
故选AC。
25.松材线虫能危害多种松属树种和非松属树种,使树种快速发病致死。短时间内,松材线虫害会对马尾松纯林或马尾松混交林的松林资源、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但随着时间的演替和恢复,林地的植物丰富度有所增加,群落的结构更为复杂。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部分受松材线虫危害的马尾松死亡,降低了马尾松混交林群落的丰富度
B.马尾松纯林的生物多样指数低,营养结构简单,不具有抵抗力稳定性
C.松林退化使混交林其他树种获得空间,从而增加了生物多样性
D.鸟类的种类和数量会随退化松林演替的推进而逐渐增加
【答案】AB
【解析】1、物种丰富度是指一个群落或生境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2、生态系统的动植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则自我调节能力越强,抵抗力稳定性越高。
3、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详解】A、群落的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的物种数目的多少,部分受松材线虫危害的马尾松死亡,并没有减少物种的数目,因此不会降低马尾松混交林群落的丰富度,A错误;
B、马尾松纯林的生物多样指数低,导致其营养结构简单,则抵抗力稳定性降低,B错误;
C、松林退化使混交林其他树种获得了生存空间,进而增加了生物多样性,C正确;
D、植物可以为鸟类提供栖息场所和食物,由题干可知,演替后林地的植物丰富度增加,鸟类的种类和数量会逐渐增加,D正确。
故选AB。
26.空心莲子草是水陆两栖草本植物,是恶性入侵杂草,常泛滥于农田、空地、鱼塘、河道,抢占农作物的水分、肥料和生长空间。空心莲子草会消耗较多的水体溶解氧,缺氧死亡的鱼、虾等腐烂后会污染水质,从而严重破坏水体生态环境。科研人员推测,空心莲子草可能通过释放化学物质毒害本土物种,为此他们用空心莲子草地上部分和根系的浸提液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空心莲子草会导致入侵地的物种丰富度下降,甚至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
B.在这三种植物中,空心莲子草浸提液对紫花苜蓿的影响最小
C.空心莲子草地上部分的浸提液与根系的浸提液对燕麦种子的影响效果大体相同
D.随着空心莲子草浸提液浓度的升高,三种植物种子细胞膜损伤率增大,可能导致种子萌发率降低
【答案】ABCD
【解析】分析图示可知,随着空心莲子草浸提液的浓度增加,对三种植物种子细胞膜的损伤率均逐渐增加,且每种浸提液的浓度下,对菊苣的种子细胞膜损伤影响最大,对紫花苜蓿的影响最小。
【详解】A、空心莲子草会消耗较多的水体溶解氧,缺氧死亡的鱼、虾等腐烂后会污染水质,从而严重破坏水体生态环境。空心莲子草可能通过释放化学物质毒害本土物种,导致入侵地的物种丰富度下降,甚至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A正确;
B、由图可知,无论是空心莲子草地上浸提液还是根系浸提液,不同浸提液浓度下,紫花苜蓿种子细胞膜损伤率都是最低,说明在这三种植物中,空心莲子草浸提液对紫花苜蓿的影响最小,B正确;
C、单独分析浸提液对燕麦种子的影响柱形图可知,空心莲子草地上部分的浸提液与根系的浸提液对燕麦种子的影响效果大体相同,C正确;
D、由柱形图可知,随着空心莲子草浸提液浓度的升高,三种植物种子细胞膜损伤率增大,可能导致种子萌发率降低,D正确。
故选ABCD。
27.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的过程是( )
A.选取一个该种群分布比较均匀的长方形地块,将该地按长度划成10等份,在每份的中央画一个大小为1 m2的样方
B.选取一个该种群分布比较集中的长方形地块,将该地按照长度划成10等份,在每份的中央画一个大小不同的样方
C.计数每个样方内蒲公英的种群密度,取其最大值作为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D.计数每个样方内蒲公英的种群密度,取其平均值作为该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答案】AD
【分析】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的过程: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
【详解】A、选取样方时要随机取样,不能参入主观意识,且选取的样方大小要相同,A正确;
B、选取样方时要随机取样,不能选取种群分布比较密集的地块,且样方大小要相同,B错误;
C、计算种群密度时,要取平均值,不能以最大值作为种群密度的估计值,C错误;
D、计数每个样方内该种群数量,最后取其平均值作为该种群密度的估计值,D正确。
故选AD。
28.我们经常在媒体上看到“生态平衡”的概念,下列关于“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生态平衡是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生态系统保持其结构与功能的稳定状态
B.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生态系统具有的保持和恢复其结构与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C.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平衡的基础
D.生态平衡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没有关系
【答案】ABC
【分析】1、处于生态平衡的生态系统具有以下特征:(1)结构平衡。(2)功能平衡。(3)收支平衡。
2、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两个方面。
【详解】A、生态平衡是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生态系统保持其结构与功能的稳定状态,A正确;
B、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生态系统具有的保持和恢复其结构与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B正确;
C、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自我调节能力是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平衡的基础,C正确。
D、生态平衡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关,D错误。
故选ABC。
29.布氏田鼠是某草原的主要鼠种,主要啃食牧草,在牧草短缺时,会挖掘牧草的根来弥补食物的匮乏。鹰、隼等布氏田鼠的天敌偏向捕食体重较大的布氏田鼠。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能量和信息沿“牧草→布氏田鼠→鹰”食物链单向传递
B.布氏田鼠和牲畜对牧草的取食加快了草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C.鹰、隼对布氏田鼠的捕食偏好不会影响布氏田鼠种群的年龄结构
D.过度放牧时,布氏田鼠过多挖掘草根能加速草原的风沙化
【答案】AC
【分析】1、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2、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
3、根据题干信息,可写出相应的食物链:牧草→布氏田鼠→鹰;牧草→布氏田鼠→隼。
【详解】A、能量沿“牧草→布氏田鼠→鹰”食物链单向传递,但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A错误;
B、消费者的存在加快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而布氏田鼠和牲畜属于生态系统的消费者,因此布氏田鼠和牲畜对牧草的取食加快了草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B正确;
C、体重较大的田鼠一般为老年个体,所以鹰、隼对布氏田鼠的捕食偏好会影响田鼠种群的年龄结构,C错误;
D、过度放牧时会导致牧草短缺,布氏田鼠过多挖掘草根能加速草原的风沙化,D正确。
故选AC。
30.稻鳅共作就是在水稻田里放入泥鳅为主,虾、黄鳝、蚯蚓等为辅的自组织模式,形成“水稻护鳅,鳅吃虫饵,鳅粪肥田”的天然营养关系,体现了一田多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稻与杂草因争夺共同的生活资源和空间而存在竞争关系
B.泥鳅、虾、黄鳝、蚯蚓等促进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C.“鳅粪肥田”实现了能量在该生态系统中的多级利用
D.该共作模式减少了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答案】ABD
【分析】稻鳅共作模式的好处在于,全程基本不用杀虫剂、不用化肥、不用投饲料,在稻田四周及“空中”挂上防虫灯,害虫成了鱼虾的美食。在水里,黄鳝吃害虫、水丝蚓、陆生蚯蚓等,虾、鳅吃浮游生物。泥鳅在田中游动疏松土壤,泥鳅排泄物可以作为水稻的肥料,在收获泥鳅的同时,也提高大米质量,形成生态良性循环。
【详解】A、水稻与杂草因争夺共同的生活资源和空间而存在竞争关系,A正确;
B、泥鳅虾、黄鳝、蚯蚓等生物的存在,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B正确;
C、“鳅粪肥田”体现了物质循环过程中有机物被分解成无机物的过程,不能体现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多级利用,C错误;
D、该共作模式减少了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同时也保护了环境,有利于可持续发展,D正确。
故选ABD。
三、综合题
31.图1为种群数量特征的概念图。在调查某林场松鼠的种群数量时,计算当年种群数量与一年前种群数量的比值(λ),并得到如图2所示的曲线。请回答相关问题:
(1)图 1 中 a 表示________。图 1 中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的主要依据是________(填“a”“b”或 “c”)。
(2)分析图2,前4年该林场松鼠种群数量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基本不变”)。第________年松鼠的种群密度最低。第 4~10 年间种群的出生率________(填“<”“=”或“>”)死亡率。第 8年时,种群的年龄结构是________型。第16~20年松鼠种群数量最可能呈________形曲线增长。
(3)传入我国的三裂叶豚草短时间内能大量疯长,其种群数量的变化可用图3中的曲线________表示。调查某区域中三裂叶豚草的种群密度常采用________法,取样的关键是________。若图 3 中曲线Ⅱ表示替代控制示范区内的豚草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则种群增长速率最高的对应点是________。表明替代植物发挥明显生态作用的线段是_。
(4)若某年气温明显升高,食物丰富,松鼠数量增多,但并没有呈现出“J”型增长的状态,这是___________(“正反馈”、“负反馈”)调节的结果。
(5)在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动物种群密度时,若经捕获后的动物更难被捕获,则调查的结果要比实际数________(填“多”或“少”)。
【答案】 性别比例 b 基本不变 9或10 < 衰退型 J Ⅰ 样方 随机取样 b ef 负反馈 多
【分析】图1,c为种群密度,b为年龄组成,a为性别比例。图2,4年内种群数量不变,4-10年种群数量下降,10-16年种群数量增加,16-20年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图3,阴影部分可表示因环境阻力而减少的部分。
【详解】(1)图 1 中 a 表示性别比例。图 1 中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的主要依据是b年龄组成。
(2)前4年该林场松鼠种群数量基本不变。4-10年种群数量持续下降,故第10年松鼠的种群密度最低。第 4~10 年间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第 8年时,种群的年龄结构是衰退型。第16~20年松鼠种群数量最可能呈J形曲线增长。
(3)传入我国的三裂叶豚草短时间内能大量疯长,其种群数量的变化可用图3中的曲线Ⅰ表示,呈J形增长。调查某区域中三裂叶豚草的种群密度常采用样方法,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图 3 中曲线Ⅱ表示S形曲线,K/2时增长速率最快,即为b点。ef段数量下降,说明替代植物发挥明显生态作用。
(4)若某年气温明显升高,食物丰富,松鼠数量增多,但并没有呈现出“J”型增长的状态,这是 负反馈调节的结果,负反馈调节是保证生态系统稳定的基础。
(5)经捕获后的动物更难被捕获,会造成重捕数变少,则调查的结果要比实际数多。
【点睛】种群数量曲线变化模型可分为J形和S形,前者属于理想状态下的变化,一般在物种入侵时短时间内出现或实验室条件下实现,后者是现实情况下的呈现形式。
32.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长江入海口,是重要的水鸟越冬区,每年有数千只水鸟于10月至次年2月在此越冬。研究团队以4种占优势的水鸟为研究对象,调查并分析了它们的生态位,结果如下表所示。生境1为低潮盐沼一光滩带;生境2为海三棱薦草带;生境3为海堤内鱼塘-芦苇区,芦苇在植物群落中占优势。据表回答:
物种
观察数量
觅食生境出现率/%
鸟胃中主要的食物种类/%
生境1
生境2
生境3
小坚果
茎类
草屑
螺类
贝壳砂砾
甲壳类
其它
绿翅鸭
2120
67
0
33
52.8
16.7
0
12
13
0
5.5
绿头鸭
1513
98
1
1
78.3
0.8
0
7.1
5.6
1.1
7.1
鹤鹬
1678
64
0
36
0
0
50.0
25.0
25.0
0
0
青脚鹬
1517
29
28
43
0
0
33.3
33.3
0
33.3
0.1
(1)从生境1到生境2再到生境3依次分布着光滩带、海三棱薦草带和芦苇区,这说明了群落具有_____________结构;同一生境的垂直空间上也具有一定的分层现象,如生境3中有挺水的芦苇、浮水的凤莲、沉水的黑藻等植物,这种分层现象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
(2)青脚鹬的种群数量是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得到的,由表可知,选用该方法的依据是___________,若两次调查相隔时间较短,则调查数据比实际数值_____________。
(3)表中绿翅鸭与鹤鹬的觅食生境相同,但仍然不能推断两者生态位相同,理由是_____________。调查中还发现这两种不同的水鸟选择觅食生境的策略不同,这种现象的生态学意义是_____________。
【答案】 水平 有利于植物充分利用光照等资源条件 青脚鹬出现在三个生境中,说明其活动能力较强 偏大或偏小 生态位包括多项内容,物种种类,物种在种群中的位置,占用资源以及种间关系都会导致生态位不同 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
【分析】1、水平结构是指生物群落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的起伏、光照的阴暗、湿度的大小等因素的影响,在不同地段有不同的分布。垂直分布是种群间相互作用过程后,不同物种其生态功能分化后的结果,体现了种群间的互相适应。
2、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主要有样方法、标志重捕法和黑光灯诱捕法等,其中样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和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标志重捕法适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
【详解】(1)水平结构是指生物群落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的起伏、光照的明暗、湿度的大小等因素的影响,在不同地段有不同的分布。题中在水平方向上分布光滩带等三个地区,体现群落水平结构;生境3中有挺水的芦苇、浮水的凤莲、沉水的黑藻等植物,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对于植物来说垂直分布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2)根据表格分析可知:青脚鹬出现在三个生境中,说明其活动能力较强,而调查活动能力较强的种群,适合使用标记重捕法;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两次捕获间隔时间的长短对调查结果的影响不相同,若间隔时间太短,被标记的个体没有与未被标记的个体充分混合均匀,则再次捕获时可能集中捕获标记对象或标记对象偏少,故会使得实验数据偏小或偏大。
(3)生态位是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觅食生境一样的两种鸟生态位不一定完全相同,因为生态位包括多项内容,物种种类,物种在种群中的位置,占用资源以及种间关系都会导致生态位不同;群两种不同的水鸟选择觅食生境的策略不同,这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协同进化的结果。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群落中不同物种的生态位,种群密度的调查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种群和群落的特征等相关基础知识,能结合图表信息分析作答。
33.雾霾天气的持续出现,是粗放式无序发展、环境污染、生态恶化带来的后果。减少人类生活的碳排放,对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解决环境污染至关重要。如图为某地区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及能量分布情况,其中甲、乙、丙是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A、B、C、D是乙中的四种生物。
(1)图一中,该生态系统中可能存在的食物网为_____。
(2)图一中丙为_____,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_____。食物链中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的原因是_____。
(3)图一中该生态系统中B与D间可能存在的信息传递类型有_____,该生态系统中,若B数量大量减少,最终该生态系统仍能保持稳定,说明该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_____。
(4)人为因素导致图一中_____大量减少,则会加剧温室效应。
(5)某生态系统中有甲、乙、丙三种生物构成如图二所示食物关系。其中,甲能量中比例为e的部分经乙提供给丙,则要使丙能量增加F kJ,至少需要消耗甲的能量_____kJ(用所给字母的表达式表示)。
(6)卷心菜被菜粉蝶幼虫取食后,能放出特殊香味吸引菜粉蝶的天敌,这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_____的功能,该功能具有_____的作用。
【答案】(1)
(2) 分解者 甲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 一个营养级同化的能量除了自身呼吸消耗外,还有一部分未被下一营养级利用
(3) 物理、化学、行为信息 自我调节能力
(4)甲(生产者)
(5)25F/(5−4e)
(6) 信息传递 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稳定
【分析】生态系统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成分.其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共同构成生物群落。由于生产者既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也能够进行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因此图中甲表示生产者;由此可以分别确定乙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
【详解】(1)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和食物网中,能量流动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据图可知,图乙中A的能量最多,B与C次之,D最少,所以组成的食物网为: 。
(2)图中丙为分解者,通过分解作用产生二氧化碳;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甲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食物链中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的原因是一个营养级同化的能量除了自身呼吸消耗外,还有一部分未被下一营养级利用。
(3)该生态系统中B与D都是消费者,两者之间可能存在的信息传递类型有物理、化学、行为信息,该生态系统中,当B数量大量减少,最终该生态系统仍能保持稳定,说明该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4)人为因素导致图一中甲(生产者)的大量减少,则会加剧温室效应。
(5)根据题目要求“至少”消耗甲的能量可知能量传递效率按20%计算,假设至少消耗甲为X,则X×e×20%+X(1-e)×20%×20%=F,计算可得X=25F/(5−4e)。
(6)卷心菜被菜粉蝶幼虫取食后,能放出特殊香味吸引菜粉蝶的天敌,这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信息传递的功能,该功能具有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作用。
34.水体富营养化是我国湖泊所面临最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为研究河蚬对富营养水体的改善效果和机理,研究人员开展了相关研究。
(1)河蚬可滤食水中微小生物和有机碎屑,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_____。
(2)研究人员设计了不同河蚬密度的野外实验,实验期间测量不同处理组水体叶绿素a浓度与底栖藻的叶绿素a浓度变化情况,结果如图1、图2所示。
注:水体叶绿素a浓度反映浮游藻类密度,底栖藻叶绿素a浓度反映底栖藻类密度
①图1所示实验结果是_____,实验组出现上述结果的原因是_____。
②图2所示实验结果表明:_____,实验中对照组为_____。
(3)苦草是一种常见的沉水植物,是修复水体富营养化的关键物种之一、研究人员尝试利用河蚬改善水体光照条件,促进沉水植被扩张或恢复。研究表明:苦草的相对生长率随河蚬密度的增加而显著升高。请参照(2)实验,写出验证实验思路。(实验所用容器为聚乙烯桶,注入湖水70 mL)
①对照组:_____。
②实验组:_____。
③定期采样,记录并计算各组苦草的相对生长率。
(4)综上分析,河蚬对富营养化水体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的作用可能的机理是_____。
(5)河蚬可以食用,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请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具体说明投放河蚬如何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方向:_____。
【答案】(1)消费者和分解者
(2) 对照组的水体叶绿素a浓度(随时间变化)先降低后逐渐升高;实验组中水体叶绿素a浓度(随时间变化)逐渐降低(且低密度组>中密度组>高密度组) 河蚬滤食浮游藻类,从而降低了水体叶绿素a浓度 河蚬能促进底栖藻生长 无河蚬
(3) 无河蚬;在聚乙烯桶中注入湖水70mL,种植适量的苦草幼苗 在聚乙烯桶中注入湖水70mL,种植等量的、相同生理状态的苦草幼苗;添加不同密度的河蚬,分别为低密度河蚬组、中密度河蚬组和高密度河蚬组
(4)河蚬通过滤食作用显著降低了浮游藻类的浓度;改善了水体光照条件,促进苦草等沉水植物的生长和繁殖,从而降低了水体富营养化程度
(5)微小生物和有机碎屑中的能量流向河蚬,再流向人类(或浮游植物和有机碎屑→河蚬→人)
【分析】1、分析图1:自变量为不同河蚬密度和时间,因变量为水体叶绿素a浓度,由图可知:对照组的水体叶绿素a浓度随时间变化升高,实验组中水体叶绿素a浓度随时间变化降低(低密度组>中密度组>高密度组)。
2、分析图2:由图可知:随着河蚬密度的增加,底栖藻的叶绿素a浓度逐渐升高。
【详解】(1)河蚬通过滤食水中微小生物为食,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消费者;河蚬通过滤食水中有机碎屑为食,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分解者,故河蚬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消费者和分解者。
(2)①图1自变量为不同的河蚬密度和时间,实验结果显示,对照组的水体叶绿素a浓度随时间变化为:先降低后逐渐升高;实验组中水体叶绿素a浓度逐渐降低,且低密度组>中密度组>高密度组,原因可能是河蚬滤食浮游藻类,从而降低了水体叶绿素a浓度。
②图2所示实验结果表明,河蚬能促进底栖藻生长;实验在是验证河蚬对水体叶绿素a的影响,故对照组应为无河蚬。
(3)要利用河蚬改善水体光照条件,促进沉水植被扩张或恢复,由于苦草的相对生长率随河蚬密度的增加而显著升高。实验的自变量为不同的河蚬密度,故可将实验分为:
①对照组——无河蚬;在聚乙烯桶中注入湖水70mL,种植适量的苦草幼苗。
②实验组——在聚乙烯桶中注入湖水70mL,种植等量的、相同生理状态的苦草幼苗,之后,添加不同量的河蚬,分别为低密度河蚬组、中密度河蚬组和高密度河蚬组。
③定期采样,记录并计算各组苦草的相对生长率。
(4)综上分析,河蚬对富营养化水体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的作用可能的机理是河蚬通过滤食作用显著降低了浮游藻类的浓度,改善了水体光照条件,进而促进了苦草等沉水植物的生长和繁殖,降低了水体富营养化程度。
(5)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可以考虑调整能量的流动关系,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更有利的方向。河蚬可以食用,投放河蚬使其能量更多地流向人类,其方向为水中的微小生物和有机碎屑中的能量流向河蚬,再流向人类。
35.建立人工湿地公园是解决城市水污染的一种有效途径。如图1是人工湿地处理城市污水的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代表湿地生态系统的三种组成成分;图2是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的示意图,图中的数值表示能量单位是[103kJ(m2·a)],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甲所代表的组成成分是_______。人工湿地公园初建成时,水中主要有绿藻等浮游植物和黑藻等沉水植物,一段时间后,湿地中出现了轮虫等浮游动物,可控制绿藻等浮游植物的增殖;管理员还放养了一些鱼和鸭,为城市增添自然气息。写出可能存在的食物链(两条):______。
(2)从图1分析流经该人工湿地的总能量包括_______。图2中的B通过______来获得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
(3)图2中的A代表初级消费者的_______,C代表初级消费者用于_______的能量;从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是_________%。
(4)若含有重金属的工业废水进入该系统,根据生态学基本原理,指出可能产生哪些负面影响(答出两点):________。
【答案】(1) 分解者 绿藻→轮虫→鱼;黑藻→鱼→鸭
(2) 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污水中有机物的化学能 呼吸作用将动物遗体和动物排遗物中的有机物分解
(3) 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 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 16
(4)重金属进入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重金属无法降解,易发生二次污染
【分析】据图分析,图1表示人工湿地处理城市污水的示意图,其中甲表示分解者,乙表示生产者,丙表示消费者;图2是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的示意图,其中A表示初级消费者固定的能量,B表示分解者,C表示初级消费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详解】(1)图1中甲、乙、丙代表湿地生态系统的三种组成成分,乙能利用二氧化碳,表示生产者,丙捕食乙,有箭头从丙指向甲,说明甲表示分解者;根据题意分析,绿藻等浮游植物和黑藻等沉水植物为生产者,轮虫等浮游动物为初级消费者,鱼、鸭可能为初级消费者或次级消费者,因此可能存在的两条食物链为:绿藻→轮虫→鱼、黑藻→鱼→鸭。
(2)人工湿地公园含有城市污水,污水中含有有机物,故流经图1所示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不仅包括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还包括污水中有机物的化学能;图2中的B表示分解者,分解者通过呼吸作用将图示动物遗体和动物排遗物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来获得能量。
(3)图2中A表示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即同化量;C表示初级消费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能量传递效率是指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同化量的比值,根据图2数据分析,第三营养级的同化量=次级消费者摄入量-粪便量,即220-20=200,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初级消费者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初级消费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即375+875=1250,可计算出从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 200÷1250×100%=16%。
(4)重金属在食物链或食物网中具有生物富集现象,因此若含有重金属的工业废水进入该系统,可能通过食物链富集,最终危害人体健康,且重金属无法降解,易发生二次污染。
山东省乳山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5月阶段检测生物试题: 这是一份山东省乳山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5月阶段检测生物试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山东省威海市文登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期6月阶段检测生物试题: 这是一份+山东省威海市文登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期6月阶段检测生物试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山东省德州市一中高一3月月考生物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山东省德州市一中高一3月月考生物试题含解析,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