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山东省淄博市实验中学高一12月六科限时检测生物试题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山东省淄博市实验中学高一12月六科限时检测生物试题含解析,共3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山东省淄博市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12月六科
限时检测生物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科学家发现一种能在低光照环境中吸收光能并释放氧气的蓝细菌--温泉拟甲色球藻。下列关于温泉拟甲色球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B.是能进行光合作用的自养生物
C.具有细胞膜和核糖体,以DNA为遗传物质 D.通过叶绿体吸收和转化光能
【答案】D
【分析】原核细胞:没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没有核膜、核仁和染色质;没有复杂的细胞器(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含有细胞膜、细胞质,遗传物质是DNA。
【详解】A、据题意可知,温泉拟甲色球藻属于蓝细菌,属于原核生物,最主要的特点是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A正确;
B、温泉拟甲色球藻能吸收光能并释放氧气,是能进行光合作用的自养生物,B正确;
C、温泉拟甲色球藻是原核生物,具有细胞膜和核糖体,以DNA为遗传物质,C正确;
D、温泉拟甲色球藻是原核生物,不含叶绿体,但含有藻蓝素和叶绿素,能吸收、转化光能,D错误。
故选D。
2.血红蛋白由 4 条肽链盘曲折叠形成,每条肽链都 含有一个血红素辅基,4 条肽链通过非共价键聚合而 形成特定的构象。血红素分子结构如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一分子血红蛋白含有 4 个血红素辅基
B.Fe 属于微量元素,在细胞中含量很少
C.血红素分子可与双缩脲试剂呈紫色反应
D.血红蛋白中的氨基酸被替换可能导致贫血
【答案】C
【分析】图中是血红素辅基结构,含有两个羧基。血红蛋白是由肽链和血红素辅基形成,结合图甲可以看出构成肌红蛋白的元素有C、H、O、N、Fe。
【详解】A、血红蛋白由4条肽链组成,每条肽链都含有一个血红素辅基,所以一分子血红蛋白含有4个血红素辅基,A正确;
B、Fe在细胞中的含量很少,属于微量元素,可参与血红蛋白的合成,B正确;
C、血红素分子中不存在肽键,所以不可与双缩脲试剂呈紫色反应,C错误;
D、血红蛋白中的氨基酸被替换可能会使得蛋白性质发生改变,从而不能与Fe结合,导致贫血,D正确。
故选C。
3.下列对“系统”的认识,正确的是( )
A.大肠杆菌和酵母菌均属于细胞(个体)层次,但大肠杆菌无生物膜系统
B.蛋白质和核酸等生物大分子也可称为“系统”,同属一个生命系统层次
C.“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的一个层次,代表一定自然区域内相互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所有生物
D.每种生物的生命系统结构层次中都具备“系统”这一层次
【答案】A
【分析】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由小到大依次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分子、原子、化合物不属于生命系统。生命系统各层次之间层层相依,又各自有特定的组成、结构和功能。
【详解】A、大肠杆菌和酵母菌都是单细胞生物,均属于细胞(个体)层次,大肠杆菌是原核生物,只有细胞膜,没有生物膜系统,A正确;
B、蛋白质和核酸等生物大分子本身也可算作“系统”,但不属于“生命系统”层次,B错误;
C、“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的一个层次,它不仅代表一定自然区域相互间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所有生物,还包括无机环境,C错误;
D、绿色开花植物就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大器官构成,不具有系统层次,而多细胞的动物具有生命系统的各个层次,D错误。
故选A。
4.端粒存在于染色体的末端,是一种由DNA序列及相关蛋白质组成的DNA-蛋白质复合体。下列有关端粒的表述错误的是( )
A.彻底水解产物中含有脱氧核糖、尿嘧啶 B.含有C、H、O、N、P等元素
C.端粒与核糖体均是核酸-蛋白质复合体 D.端粒仅存在于真核细胞内
【答案】A
【分析】端粒是存在于真核生物线性染色体的末端,由DNA序列及其相关的蛋白质所组成的DNA蛋白复合体。
【详解】A、据题意可知,端粒中含有RNA,RNA彻底水解后的产物中含有脱氧核糖、磷酸、含氮碱基(腺嘌呤、鸟嘌呤、胞嘧啶、尿嘧啶),A错误;
B、据题意可知,端粒中含有RNA,RNA的元素组成是C、H、O、N、P,因此端粒中含有C、H、O、N、P等元素,B正确;
C、端粒是一种由DNA序列及相关蛋白质组成的DNA-蛋白质复合体,核糖体是由RNA和蛋白质组成,C正确;
D、端粒存在于染色体的末端,染色体存在于真核细胞内,因此端粒仅存在于真核细胞内,D正确。
故选A。
5.将正常线粒体各部分分离,结果见图。含有线粒体DNA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C
【分析】①指线粒体内膜和外膜的间隙,②指线粒体内膜,③指线粒体基质,④指线粒体外膜。
【详解】线粒体DNA分布于线粒体基质,故将正常线粒体各部分分离后,线粒体DNA应该位于线粒体基质③中,C正确。
故选C。
6.青蒿素是从黄花蒿中提取的脂溶性药物,作用机理主要是干扰疟原虫(一类单细胞原生动物)线粒体的功能,阻断宿主红细胞为疟原虫提供营养,导致疟原虫体内形成自噬泡不断排出虫体外,使疟原虫损失大量胞浆而死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黄花蒿细胞和疟原虫在元素组成和结构上具有统一性
B.疟原虫是寄生在宿主红细胞中的真核生物
C.疟原虫获取食物的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
D.提取疟原虫生物膜中的磷脂分子在空气一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面积是细胞膜面积的2倍
【答案】D
【分析】黄花蒿和疟原虫都是真核生物。疟原虫是单细胞生物,寄生在红细胞中。
【详解】A、黄花蒿和疟原虫均是真核生物,在细胞(都有细胞核、细胞膜、细胞质等)和元素组成(组成细胞的元素中,C、H、O、N这四种元素的含量很高)上均具有统一性,A正确;
B、据题干信息“阻断宿主红细胞为疟原虫提供营养,导致疟原虫体内形成自噬泡不断排出虫体外”可知,疟原虫是寄生在宿主红细胞中的,且疟原虫是单细胞动物,属于真核生物,B正确;
C、疟原虫获取食物的方式为胞吞,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C正确;
D、疟原虫细胞的生物膜系统包括细胞膜、核膜、多种细胞器膜,提取疟原虫生物膜中的磷脂分子在空气一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面积远大于细胞膜面积的2倍,D错误。
故选D。
7.大多数细菌侵入人体细胞被消化的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吞噬体的形成可能导致细胞膜面积的改变
B.次级溶酶体是由初级溶酶体与吞噬体融合而成
C.次级溶酶体对细菌的消化依赖于多种水解酶
D.细菌被消化后产生的小分子均被释放到细胞外
【答案】D
【分析】溶酶体内有多种酸性水解酶,内部的pH在5.5左右,溶酶体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溶酶体在形式功能的过程中,一般并非直接释放水解酶,需要溶酶体膜与包裹着物质或结构的膜相融合后起作用。溶酶体内部的酸性条件的维持依靠溶酶体膜上的质子泵,质子泵能催化ATP的水解并利用该能量逆浓度将H+转运进溶酶体。
【详解】A、吞噬体是细胞膜发生胞吞作用形成的,导致细胞膜面积的减小,A正确;
B、初级溶酶体与吞噬体融合形成次级溶酶体,水解酶发挥作用,细菌被裂解,B正确;
C、溶酶体内有多数水解酶,可对进入体内的细菌、病毒以及衰老、损伤的细胞器进行分解,C正确;
D、细菌被消化后产生的小分子可被细胞利用,细胞不需要的分子被释放到细胞外,D错误。
故选D。
8.核纤层以网络形式分布于核膜内侧,由特殊的纤维丝状蛋白组成,如图所示。核纤层能维持细胞核正常的形状与大小,有利于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的隔离与信息交换。下列有关核纤层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核纤层的结构模式图属于物理模型
B.组成染色质的蛋白质由结构①进入细胞核
C.核纤层的隔离作用会减弱细胞核对细胞代谢的控制
D.核纤层被破坏后,细胞核的形态和功能均会发生改变
【答案】C
【分析】细胞核的结构:
核膜:核膜是双层膜,外膜上附有许多核糖体,常与内质网相连;
核孔:核膜其上有核孔,是核质之间频繁进行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的通道;
核仁:与某种 RNA 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染色质:细胞核中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其主要成分是 DNA 和蛋白质。
【详解】A、以实物或画图形式直观的表达认识对象生物特征属于物理模型,本题核纤层的结构模式图属于物理模型,A正确;
B、大分子物质由核孔进出细胞,组成染色质的蛋白质由核孔,即①进入细胞核,B正确;
C、细胞核是细胞代谢的控制中心,核纤层利于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的隔离与信息交换,不会减弱细胞核对细胞代谢的控制,C错误;
D、核纤层能维持细胞核正常的形状与大小,有利于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的隔离与信息交换,核纤层被破坏后,细胞核的形态和功能均会发生改变,D正确。
故选C。
9.内共生起源学说认为,线粒体和叶绿体分别起源于原始单核细胞内共生的进行有氧呼吸的细菌和进行光能自养的蓝细菌。由于后者没有被分解消化,它们从寄生逐渐过渡到共生,成为宿主细胞里面的细胞器。下列说法不支持内共生学说观点的是( )
A.叶绿体与线粒体均为双链环状DNA分子,与细菌类似
B.线粒体和叶绿体含有核糖体,可自主进行部分蛋白质的合成
C.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外膜与细菌细胞膜相似,内膜与真核细胞的细胞膜相似
D.线粒体和叶绿体分裂方式与细菌类似,与真核细胞有所不同
【答案】C
【分析】1、关于线粒体的内共生假说:线粒体来源于被原始的前真核生物吞噬的好氧细菌,这种细菌和前真核生物共生,在长期的共生过程中演化成了线粒体。
2、关于叶绿体的内共生假说:叶绿体来源于被原始的前真核生物吞噬的蓝细菌,这种细菌和前真核生物共生,在长期的共生过程中演化成了叶绿体。
【详解】A、线粒体和叶绿体均含有双链环状DNA分子,与细菌类似,该事实支持内共生起源学说,A不符合题意;
B、线粒体和叶绿体均含有核糖体,可自主合成部分蛋白质,与细菌类似,该事实支持内共生起源学说,B不符合题意;
C、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内共生假说,蓝细菌和好氧细菌都是被吞噬而未被消化掉的,故内膜应该与细菌细胞膜相似,外膜应该与真核细胞的细胞膜相似,如果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外膜与细菌细胞膜相似,内膜与真核细胞的细胞膜相似,则不支持内共生学说的观点,C符合题意;
D、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分裂方式与细菌类似,该事实支持内共生起源学说,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0.细胞液含有无机盐等化合物,可以调节植物细胞内的环境。下图表示Ca2+和H+出入液泡膜的生理过程,CAX载体蛋白以相反的方向运输两种离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H+进入液泡的跨膜方式为主动运输
B.Ca2+进液泡和H+出液泡的方式均为协助扩散
C.H+焦磷酸酶活性降低,会使Ca2+进入液泡的速率变慢
D.液泡储存Ca2+有利于液泡保持充盈状态
【答案】B
【分析】由图分析可知,H+通过液泡膜上的载体蛋白CAX完成跨膜运输,且该过程需要借助无机焦磷酸释放的能量,故H+跨膜运输的方式为主动运输;Ca2+通过CAX进行进入液泡并储存的方式为主动运输。
【详解】A、图中标明液泡内为高浓度的H+,所以进入为低浓度到高浓度,属于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A正确:
B、H+从高浓度到低浓度出液泡,同时Ca+进入液泡,属于H+协同的主动运输,B错误;
C、H+焦磷酸酶活性降低,会使得能量产生的少,使得液泡内的H+浓度下降,从而会使Ca2+进入液泡的速率变慢,C正确;
D、液泡储存Ca2+,维持内外渗透压,有利于液泡保持充盈状态,D正确。
故选B。
11.过氧化物酶体是存在于动植物细胞中的一种细胞器,含多种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氧化酶将底物氧化的同时可以将氧气还原为过氧化氢;过氧化氢酶可以利用过氧化氢将甲醛、乙醇等转变为无毒的物质;当过氧化氢过剩时,过氧化氢酶可以将其分解。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共同对细胞起保护作用
B.肝脏细胞中过氧化物酶体数量较多
C.叶肉细胞中能产生氧气的细胞器至少有两种
D.过氧化物酶体中的过氧化氢酶不具有专一性
【答案】D
【分析】溶酶体:(1)形态:内含有多种水解酶;膜上有许多糖,防止本身的膜被水解。(2)作用: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
【详解】A、氧化酶将底物氧化的同时可以将氧气还原为过氧化氢;过氧化氢酶可以利用过氧化氢将甲醛、乙醇等转变为无毒的物质;当过氧化氢过剩时,过氧化氢酶可以将其分解,因此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共同对细胞起保护作用,A正确;
B、肝脏细胞具有解毒的功能,而过氧化氢酶可以利用过氧化氢将甲醛、乙醇等转变为无毒的物质,过氧化氢酶存在过氧化物酶体中,因此肝脏细胞中过氧化物酶体数量较多,B正确;
C、过氧化物酶体含多种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过氧化氢酶将过氧化氢分解时可产生氧气,叶绿体中光反应可产生氧气,因此叶肉细胞中能产生氧气的细胞器至少有叶绿体和过氧化物酶体,C正确;
D、酶都具有专一性,因此过氧化物酶体中的过氧化氢酶也具有专一性,D错误。
故选D。
12.如图表示两种发酵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两种发酵途径第一阶段相同且释放少量能量
B.两种发酵途径不同的直接原因是酶的种类不同
C.发酵的中间产物可转化为甘油和氨基酸等非糖物质
D.有氧呼吸和发酵过程中NADH转化为NAD+的场所是相同的
【答案】D
【分析】分析题图,图为乳酸发酵和酒精发酵的过程图,都是通过细胞的无氧呼吸实现的,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
【详解】A、两种发酵途径第一阶段相同,都是将葡萄糖氧化分解为丙酮酸和NADPH,并且释放少量能量,A正确;
B、两种发酵途径不同,其直接原因是酶具有专一性,细胞质基质中的酶种类不同,导致无氧呼吸第二阶段的反应不同,B正确;
C、细胞呼吸除了能为生物体提供能量外,还是生物体代谢的枢纽,发酵的中间产物可转化为甘油和氨基酸等非糖物质,C正确;
D、有氧呼吸和发酵过程中NADH转化为NAD+的场所是不相同的,有氧呼吸的该过程发生在线粒体内膜,而发酵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质,D错误。
故选D。
13.大多数成熟的植物细胞中液泡占据90%的空间,将细胞质压迫到细胞靠外的边缘上。研究表明植物液泡中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分解侵入植物细胞的外来物。植物液泡可被专一性染色剂—中性红染成樱桃红色。下列关于植物液泡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液泡膜参与构成原生质层 B.液泡可提高植物的抗病能力
C.液泡具有维持植物细胞正常形态的作用 D.用中性红染色的液泡才能在显微镜下被观察到
【答案】D
【分析】成熟的植物细胞由于中央液泡占据了细胞的大部分空间,将细胞质挤成一薄层,所以细胞内的液体环境主要指的是液泡里面的细胞液。
【详解】A、细胞膜和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称为原生质层,液泡膜参与构成原生质层,A正确;
B、液泡中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分解侵入植物细胞的外来物,从而提高植物的抗病能力,B正确;
C、液泡占据细胞90%的空间,具有维持植物细胞正常形态的作用,使细胞保持坚挺,C正确;
D、植物细胞中的液泡不一定要染色才能在显微镜下被观察到,活的洋葱表皮细胞(紫色) 不用染色就可以看到,D错误。
故选D。
14.细胞活性是细胞生物学实验的一项重要检测指标,受多种环境因素影响。下列细胞中不具有细胞活性的是( )
A.台盼蓝染液染色后呈蓝色的口腔上皮细胞
B.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细胞质流动的叶肉细胞
C.适宜蔗糖溶液中能发生质壁分离的植物细胞
D.人鼠细胞融合实验中,红绿荧光分布均匀的细胞
【答案】A
【分析】1、观察叶绿体选择黑藻的叶片细胞,流动性强,而含有大量的叶绿体,细胞质颜色比较深,易于观察。
2、台盼蓝染色排除法是用来判断细胞死活的,活细胞对台盼蓝有选择透过性,使台盼蓝无法进入细胞,而死细胞失去选择透过性而被染成蓝色。
【详解】A、用台盼蓝鉴定细胞死活,被染色的细胞是死细胞,因为死细胞的细胞膜失去了对台酚蓝的选择透过性,能进去而被染成蓝色,符合题意,A正确;
B、活细胞中的细胞质是流动的,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随细胞质的流动而运动,故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细胞质流动的叶肉细胞是活细胞,不符合题意,B错误;
C、适宜蔗糖溶液中能发生质壁分离的植物细胞说明其原生质体和细胞壁能发生分离,是活细胞,不符合题意,C错误;
D、人、鼠细胞融合实验中,不同颜色的荧光物质之所以分布均匀,是因为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具有流动性的细胞为活细胞,不符合题意,D错误。
故选A。
15.内质网负责将多肽链正确折叠和加工成有功能的蛋白质。一些外源性因素(如缺氧) 会导致内质网腔内出现错误折叠蛋白和未折叠蛋白聚集等现象,称为内质网应激(ERS)。 肿瘤细胞的 ERS 保护机制可促进未折叠蛋白的正常折叠、加速错误蛋白降解,以维持肿瘤 细胞的存活和转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核糖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之间通过囊泡间接联系
B.错误折叠或未折叠蛋白驻留内质网内不会影响内质网的正常功能
C.肿瘤细胞的转移与内质网中大量蛋白的错误折叠有关
D.肿瘤细胞的 ERS 保护机制能提高其耐受缺氧环境的能力
【答案】D
【分析】内质网能有效地增加细胞内的膜面积,其外连细胞膜,内连核膜,将细胞中的各种结构连成一个整体,具有承担细胞内物质运输的作用。
【详解】A、核糖体无膜结构,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之间通过囊泡间接联系,A错误;
B、错误折叠或未折叠蛋白驻留在内质网内,会影响内质网的结构,从而影响内质网的正常功能,B错误;
C、蛋白质错误折叠和未折叠蛋白聚集,会激发肿瘤细胞的保护机制,以维持肿瘤细胞的存活和转移,但肿瘤细胞的转移与内质网中大量蛋白的错误折叠无关,C错误;
D、缺氧会导致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由题干可知,缺氧等环境会导致内质网腔内出现错误折叠蛋白和未折叠蛋白,而肿瘤细胞的ERS保护机制可促进未折叠蛋白的正常折叠、加速错误蛋白降解,以维持肿瘤细胞的存活和转移,因此肿瘤细胞的ERS机制可能使其能耐受缺氧等环境,D正确。
故选D。
16.膜脂中的蛋白质处于细胞与外界的交界部位,是细胞膜执行各种功能的物质基础。如图为人体组织细胞膜上3种膜蛋白与磷脂双分子层间的结合模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若蛋白A具有信息传递功能,则该蛋白可能是某些激素的受体
B.若蛋白B具有运输功能,其运输物质过程可能消耗ATP
C.若蛋白C具有催化功能,其活性的高低受温度、pH等因素的影响
D.蛋白A、B和C嵌膜区段的氨基酸都具有较强的亲水性
【答案】D
【分析】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的结构多样,在细胞中承担的功能也多样:
①有的蛋白质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如肌肉蛋白;
②有的蛋白质具有催化功能,如大多数酶的本质是蛋白质;
③有的蛋白质具有运输功能,如载体蛋白和血红蛋白;
④有的蛋白质具有信息传递,能够调节机体的生命活动,如胰岛素;
⑤有的蛋白质具有免疫功能,如抗体。
【详解】A、若蛋白A具有信息传递功能,则该蛋白可能是某些激素的受体,如胰岛素受体,A正确;
B、物质进出细胞需要载体协助的有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后者消耗ATP,B正确;
C、具有催化功能的蛋白质是酶,而酶的活性受温度、pH等因素的影响,C正确;
D、磷脂双分子层内部是疏水性的,所以A、B和C三种蛋白嵌膜区段的氨基酸可能具有较强的疏水性,这样才能与脂双层牢固结合,D错误。
故选D。
17.肌苷(C10H12N4O5)由次黄嘌呤与核糖结合而成,能活化丙酮酸氧化酶系,提高辅酶A的活性,活化肝功能,并使处于低能缺氧状态下的组织细胞继续进行代谢,有助于受损肝细胞功能的恢复。巯嘌呤片是一种抑癌药物,可抑制次黄嘌呤核苷酸转为腺嘌呤核苷酸,同时抑制辅酶Ⅰ(NAD+)的合成。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肌苷能参与ATP和核糖核酸的合成
B.有氧状态下,肌苷可使肌细胞的ATP大量增加
C.巯嘌呤片对于RNA的合成可能有抑制作用
D.肌苷和巯嘌呤片对有氧呼吸的作用阶段不完全相同
【答案】B
【分析】ATP又叫三磷酸腺苷,简称为ATP,其结构式是:A-P~P~P。A表示腺苷、T表示三个、P表示磷酸基团、“~”表示特殊化学键。ATP水解释放能量断裂的是末端的那个特殊磷酸键。ATP来源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放能反应一般与ATP的合成相联系,吸能反应一般与ATP的水解相联系。
【详解】A、肌苷由次黄嘌呤与核糖结合而成,核糖是合成ATP和核糖核酸的原料,A正确;
B、细胞中的ATP含量很少,所以有氧状态下,肌苷不能使肌细胞的ATP大量增加,B错误;
C、巯嘌呤片可抑制次黄嘌呤核苷酸转为腺嘌呤核苷酸,说明其对于RNA的合成可能有抑制作用,C正确;
D、肌苷能活化丙酮酸氧化酶系,而巯嘌呤片抑制辅酶Ⅰ(NAD+)的合成,两者对有氧呼吸的作用阶段不完全相同,D正确。
故选B。
18.多酶片是由胰酶和胃蛋白酶共同组成的复方制剂。其中胰酶为混合酶,主要含胰蛋白酶、胰淀粉酶及胰脂肪酶,胃蛋白酶为单一酶。将胰酶颗粒与蔗糖制成的空白颗粒混合均匀后,用压片机压好基片,在30℃左右包肠溶衣(聚丙烯酸树脂层),吹干后再包胃蛋白酶层,最后包糖衣即可成药。下列有关多酶片及其制作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多酶片外包糖衣是利用了胃蛋白酶的专一性特点
B.减小聚丙烯酸树脂层的pH,有利于胰酶保持活性
C.胃蛋白酶在小肠中因空间结构改变而失去活性
D.口服多酶片时,嚼碎或研成粉末药效更好
【答案】C
【分析】酶的特性:
(1)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大约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
(2)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
(3)作用条件较温和:高温、过酸、过碱都会使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使酶永久失活;在低温下,酶的活性降低,但不会失活。
【详解】A、多酶片外包糖衣的目的是防止胃蛋白酶在到达胃液前不被破坏,失去活性,A错误;
B、高温、过酸、过碱都会使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故减小聚丙烯酸树脂层的pH,不利于胰酶保持活性,B错误;
C、胃蛋白酶的作用场所是胃液,在小肠中会因空间结构改变而失去活性,C正确;
D、口服多酶片时,嚼碎或研成粉末,会使多酶片中的酶全部释放出来,其中的消化酶可能被消化酶分解,这样做会降低药效,D错误。
故选C。
19.下列关于细胞质基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质基质具有一定的渗透压,是某些代谢反应的场所
B.细胞质基质中含有少量DNA分子,控制着细胞质的遗传
C.细胞质基质为细胞器、细胞核提供代谢所需的物质与环境
D.通常情况下,细胞膜可使细胞质基质的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
【答案】B
【分析】细胞质主要包括细胞质基质和细胞器,细胞质基质含有水、无机盐、脂质、糖类、氨基酸、核苷酸、多种酶等,在细胞质中进行着多种化学反应.
【详解】A、细胞质基质含有水、无机盐、脂质、糖类、氨基酸、核苷酸、多种酶等,在细胞质中进行着多种化学反应,A正确;
B、细胞质基质中不含DNA,B错误;
C、细胞质基质含有水、无机盐、脂质、糖类、氨基酸、核苷酸、多种酶等,为细胞器、细胞核提供代谢所需的物质与环境,C正确;
D、细胞膜可通过控制物质进出细胞,使细胞质基质的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D正确;
故选B。
20.某些蛋白质在蛋白激酶和蛋白磷酸酶的作用下,可在特定氨基酸位点发生磷酸化和去磷酸化,参与细胞信号传递,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这些蛋白质磷酸化和去磷酸化过程体现了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B.这些蛋白质特定磷酸化位点的氨基酸缺失,不影响细胞信号传递
C.作为能量“通货”的ATP能参与细胞信号传递
D.蛋白质磷酸化和去磷酸化反应受温度的影响
【答案】B
【分析】分析图形,在信号的刺激下,蛋白激酶催化ATP将蛋白质磷酸化,形成ADP和磷酸化的蛋白质,使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而蛋白磷酸酶又能催化磷酸化的蛋白质上的磷酸基团脱落,形成去磷酸化的蛋白质,从而使蛋白质空间结构的恢复。
【详解】A、通过蛋白质磷酸化和去磷酸化改变蛋白质的空间结构,进而来实现细胞信号的传递,体现出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A正确;
B、如果这些蛋白质特定磷酸化位点的氨基酸缺失,将会使该位点无法磷酸化,进而影响细胞信号的传递,B错误;
C、根据题干信息:进行细胞信息传递的蛋白质需要磷酸化才能起作用,而ATP为其提供了磷酸基团和能量,从而参与细胞信号传递,C正确;
D、温度会影响蛋白激酶和蛋白磷酸酶的活性,进而影响蛋白质磷酸化和去磷酸化反应,D正确。
故选B。
21.下列有关细胞呼吸原理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南方稻区早稻浸种后催芽过程中,常用40℃左右温水淋种并时常翻种,可以为种子的呼吸作用提供水分、适宜的温度和氧气
B.农作物种子入库贮藏时,在无氧和低温条件下呼吸速率降低,贮藏寿命显著延长
C.油料作物种子播种时宜浅播,原因是萌发时呼吸作用需要大量氧气
D.柑橘在塑料袋中密封保存,可以减少水分散失、降低呼吸速率,起到保鲜作用
【答案】B
【分析】细胞呼吸分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两种类型。这两种类型的共同点是:在酶的催化作用下,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但是,前者需要氧和线粒体的参与,有机物彻底氧化释放的能量比后者多。温度、水分、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是影响呼吸作用的主要因素,储藏蔬菜、水果时采取零上低温、一定湿度、低氧等措施延长储藏时间,而种子采取零上低温、干燥、低氧等措施延长储存时间。
【详解】A、南方稻区早稻浸种后催芽过程中,“常用40℃左右温水淋种”可以为种子的呼吸作用提供水分和适宜的温度,“时常翻种”可以为种子的呼吸作用提供氧气,A正确;
B、种子无氧呼吸会产生酒精,因此,农作物种子入库储藏时,应在低氧和零上低温条件下保存,贮藏寿命会显著延长,B错误;
C、油料作物种子种含有大量脂肪,脂肪中C、H含量高,O含量低,油料作物种子萌发时呼吸作用需要消耗大量氧气,因此,油料作物种子播种时宜浅播,C正确;
D、柑橘在塑料袋中“密封保存”使水分散失减少,氧气浓度降低,从而降低了呼吸速率,低氧、一定湿度是新鲜水果保存的适宜条件,D正确。
故选B。
【点睛】
二、多选题
22.生物体内绝大多数膜融合都需要蛋白质的介导,即膜上的两组蛋白质相互作用结合成螺旋状的复合蛋白,使磷脂分子失去稳定,进而重排形成融合孔,最终实现膜的融合,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示过程表明膜上的蛋白质既能运动又能进行相互识别
B.重排后的磷脂分子仍排成连续的两层与其具有亲水的尾部有关
C.融合孔既可形成于不同种类的细胞之间,也可形成于细胞内部
D.图示过程在细胞进行物质运输和信息传递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答案】ACD
【分析】细胞膜主要是由磷脂构成的富有弹性的半透性膜,膜厚7~8nm,对于动物细胞来说,其膜外侧与外界环境相接触。其主要功能是选择性地交换物质,吸收营养物质,排出代谢废物,分泌与运输蛋白质。
【详解】A、膜上的两组蛋白质相互作用结合成螺旋状的复合蛋白,说明膜上的蛋白质既能运动又能进行相互识别,A正确;
B、磷脂分子头部亲水、尾部疏水,B错误;
C、生物体内绝大多数膜融合都需要蛋白质的介导,融合孔既可形成于不同种类的细胞之间,也可形成于细胞内部,C正确;
D、融合孔的形成有利于细胞进行物质运输和信息传递,D正确。
故选ACD。
23.研究发现某些植物对重金属镉及砷具有耐受性,这与液泡膜上的两种转运蛋白(ABCC1和ABCC2)有关。ABCC1和ABCC2是直接从粗面内质网运出并定位至液泡膜上的,可以将重金属镉和砷运至液泡中。已知BFA是一种可以干扰囊泡自粗面内质网转运至高尔基体的药物。下列推测错误的是( )
A.重金属镉及砷能进入植物细胞说明细胞膜的控制作用是相对的
B.ABCC1和ABCC2的合成无需游离核糖体的参与
C.ABCC1和ABCC2将镉和砷区隔在液泡中以降低对其他细胞器的伤害
D.用BFA处理后,植物细胞对重金属镉及砷的耐受性大大降低
【答案】BD
【分析】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细胞需要的营养物质和氧气可以进入细胞,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和产物可以出细胞,但是病毒病菌等也可以进入细胞,说明细胞控制物质进出的能力是有限的。
【详解】A、细胞膜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但重金属镉、砷能进入植物细胞,说明细胞膜的控制作用是相对的,A正确;
B、ABCC1和ABCC2是直接从粗面内质网运出并定位至液泡膜上的,粗面内质网中蛋白质的合成都起始于游离核糖体,首先在游离的核糖体上开始肽链的合成,当合成一段肽链后,肽链含有内质网定向引导序列,这段肽链会和核糖体一起转移到粗面内质网,再进行合成和加工,B错误;
C、重金属可影响蛋白质的结构进而影响蛋白质的功能, ABCC1和ABCC2将镉和砷隔离在液泡中,降低重金属对其他细胞器的伤害,C正确;
D、BFA干扰内质网到高尔基体的囊泡转运,不影响由内质网到液泡的转运,用BFA处理后不会影响重金属镉及砷进入液泡的过程,不会降低植物细胞对重金属的耐受性,D错误。
故选BD。
24.小肠绒毛上皮细胞膜表面存在两种运输葡萄糖的载体SGLT1和GLUT2,前者运输葡萄糖需要消耗能量,后者不耗能;测定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的这两种载体在不同葡萄糖浓度下的运输速率,结果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体现了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
B.较低葡萄糖浓度条件下,载体GLUT2先达到饱和
C.较高葡萄糖浓度条件下,小肠绒毛上皮细胞主要依赖SGLT1吸收葡萄糖
D.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对葡萄糖的两种吸收方式可同时进行
【答案】AD
【分析】据题干信息“小肠绒毛上皮细胞膜表面存在两种运输葡萄糖的载体SGLT1和GLUT2,前者运输葡萄糖需要消耗能量,后者不耗能”可知,葡萄糖通过SGLT1,需要消耗能量,属于主动运输;葡萄糖通过GLUT2,不需要能量,属于协助扩散。根据曲线图分析:协助扩散发生的同时,主动运输也在发生。只不过在低浓度下,主动运输的载体就达到饱和;高浓度情况下,主要吸收方式是协助扩散。
【详解】A、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需要膜上载体蛋白协助,且能根据需要逆浓度梯度吸收葡萄糖,体现出细胞膜的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A正确;
B、分析曲线图可知,较低葡萄糖浓度下,载体SGLT1先达到最大运输速率,所以载体SGLT1先达到饱和,B错误;
C、分析曲线图可知,较高葡萄糖浓度下,载体GLUT2仍有较高的转运速率,而载体SGLT1的运输早已饱和,所以高浓度下小肠绒毛上皮细胞主要依赖GLUT2吸收葡萄糖,C错误;
D、分析曲线图可知,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总运输速率始终大于SGLT1和GLUT2分别转运的速率,说明两种吸收方式同时存在,D正确。
故选AD。
25.某些物质与酶结合后可以降低酶活性,称为酶活性抑制剂。常见抑制剂有两类,其作用机理如下图。为探究甲、乙两种抑制剂的类型,某兴趣小组进行了相关实验,实验分组及有关处理如表所示,一段时间后检测淀粉的分解速率。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淀粉酶和足量淀粉
甲物质
乙物质
A组
+
+
—
B组
+
—
+
C组
+
—
—
A.该实验的自变量为抑制剂的种类
B.两种抑制剂均可导致酶空间结构的改变
C.非竞争性抑制剂的抑制作用可以通过增加底物浓度而解除
D.若淀粉分解速率C组>B组>A组,则乙物质为竞争性抑制剂
【答案】BC
【分析】分析题图:竞争性抑制剂和底物争夺酶的同一活性部位,使酶和底物的结合机会减少,从而降低酶对底物的催化反应速率,而非竞争性抑制剂和酶活性位点以外的其他位点结合,通过改变酶的结构,从而使酶失去催化活性,降低酶对底物的催化反应速率。
【详解】A、本实验为探究甲、乙两种抑制剂的类型,因此自变量为抑制剂的种类,A正确;
B、竞争性抑制剂和底物争夺酶的同一活性部位,使酶和底物的结合机会减少,不改变酶的结构,B错误;
C、非竞争性抑制剂和酶活性位点以外的其他位点结合,通过改变酶的结构,从而使酶失去催化活性,增加底物浓度不能解除非竞争性抑制剂的抑制作用,C错误;
D、非竞争性抑制剂与酶结合后,可引起酶构象改变并导致酶无法与底物结合,而竞争性抑制剂和底物争夺酶的同一活性部位,并没有改变酶的结构,因此加入非竞争性抑制剂的组淀粉分解速率最小,所以若淀粉分解速率C组>B组>A组,则乙物质为竞争性抑制剂,D正确。
故选BC。
三、综合题
26.新冠病毒是一种 RNA 病毒,主要侵染人体呼吸道黏膜细胞。RNA 疫苗是目 前预防新冠病毒的第三代疫苗。RNA 疫苗的基本原理是将控制新冠病毒抗原蛋白(S 蛋白) 合成的 RNA 导入人体,在体内表达出 S 蛋白并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制备 RNA 疫苗的 流程如下图所示。
(1)新冠病毒与呼吸道黏膜细胞在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_____。与人体的遗传物质相比, 新冠病毒的遗传物质在化学组成上特有的成分是_____。
(2)RNA 疫苗导入人体后,RNA 需与细胞中的_____(结构)结合才能进行 S 蛋白的 合成。该过程中需要人体细胞提供的原料是_____。
(3)已知 RNA 需进入细胞才能发挥疫苗效应,人体血液中有 RNA 酶,直接注射 RNA 往往不能发挥作用。据此分析制备 RNA 疫苗时,将 RNA 包裹在纳米脂质体颗粒中的理由 是:①_____;②_____。
【答案】(1) 有无细胞结构 尿嘧啶和核糖
(2) 核糖体 氨基酸
(3) 纳米脂质体颗粒包裹后的RNA不会被血液中的RNA酶水解 纳米脂质体颗粒可与细胞膜融合,从而将RNA送入细胞中
【分析】根据图示可知,从新冠病毒的RNA中获取S蛋白的RNA,将此RNA与纳米脂质体颗粒组装形成疫苗,该疫苗进入机体首先要形成S蛋白才能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
【详解】(1)新冠病毒没有细胞结构,而肺部黏膜细胞具有细胞结构。新冠病毒的遗传物质为RNA,人体的遗传物质为DNA,RNA和DNA相比在化学组成上特有的成分是尿嘧啶(U)和核糖。
(2)RNA疫苗导入人体后,首先要指导形成S蛋白,而蛋白质的合成场所为核糖体,因此RNA需与细胞中的核糖体结合才能进行S蛋白的合成。组成蛋白质的单位是氨基酸,因此该过程中需要人体细胞提供的原料是氨基酸。
(3)由于人体血液和组织中广泛存在RNA水解酶极易将裸露的RNA水解,另外外源mRNA分子不易进入人体细胞产生抗原,因此,制备S蛋白的RNA疫苗时,体外制备的RNA常用脂质分子包裹后才用于接种。
27.胰岛B细胞可以分泌胰岛素,图1表示胰岛B细胞亚显微结构(部分)。研究人员用H标记某种参与胰岛素合成的氨基酸,来探究胰岛素合成和分泌过程。图2为细胞自噬降解细胞中受损或退化结构的过程。请据图回答。
(1)图1中标记该种氨基酸时不能用15N来替换H,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2)图1中放射性出现的先后顺序依次为_________(用图中序号表示)。具有生物学活性的胰岛素分子存在于图1的____________(填序号)中。在胰岛素的合成与分泌过程中,⑥的作用主要体现在____________
(3)自由基是细胞正常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有害物质,可损害机体的组织和细胞。当自由基攻击生物膜的磷脂分子时,图1中可能损伤的细胞器是_______________(填图中序号)。
(4)据图2可知,溶酶体具有_________的作用。自噬体与溶酶体膜结构的差异主要表现为_____
【答案】(1)15N不具有放射性,不能用于追踪胰岛素的去向
(2) ④③⑥⑤② ⑤ 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和包装等
(3)③⑥
(4) 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 自噬体为双层膜结构,溶酶体为单层膜结构
【分析】分析图1:①核糖体②细胞膜③内质网④核糖体⑤囊泡⑥高尔基体
在同一元素中,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原子为同位素,如16O与18O,12C与14C。同位素的物理性质可能有差异,但组成的化合物化学性质相同。用物理性质特殊的同位素来标记化学反应中原子的去向,就是同位素标记法。同位素标记可用于示踪物质的运行和变化规律。通过追踪同位素标记的化合物,可以弄清楚化学反应的详细过程。生物学研究中常用的同位素有的具有放射性,如14C、32P、3H、35S等;有的不具有放射性,是稳定同位素,如15N、18O等。
【详解】(1)15N是稳定型同位素,不具有放射性,不能用于追踪胰岛素的去向。
(2)分泌蛋白的合成过程大致是:首先,在游离的核糖体中以氨基酸为原料开始多肽链的合成。当合成了一段肽链后,这段肽链会与核糖体一起转移到粗面内质网上继续其合成过程,并且边合成边转移到内质网腔内,再经过加工、折叠,形成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内质网膜鼓出形成囊泡,包裹着蛋白质离开内质网,到达高尔基体,与高尔基体膜融合,囊泡膜成为高尔基体膜的一部分。高尔基体还能对蛋白质做进一步的修饰加工,然后由高尔基体膜形成包裹着蛋白质的囊泡。囊泡转运到细胞膜,与细胞膜融合,将蛋白质分泌到细胞外。图1中放射性出现的先后顺序依次为④③⑥⑤②。胰岛素是一种分泌蛋白,在核糖体上合成,要经过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加工修饰才成为具有生物活性的分子,所以具有生物学活性的胰岛素分子存在于图1的⑤囊泡。在胰岛素的合成与分泌过程中,⑥高尔基体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加工、包装和运输。
(3)自由基攻击生物的磷脂分子,图中有膜的细胞器有③内质网、⑥高尔基体。
(4)图2中,溶酶体内含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受损的细胞器。自噬体是双层膜结构,溶酶体为单层膜结构。
28.物质进出小肠上皮细胞的方式如下图所示。
(1)O2进入小肠上皮细胞的方式为______,判断依据是______。
(2)K+与H2O进入细胞所需的转运蛋白的类型分别是______、______。
(3)O2进入细胞的速率会影响小肠上皮细胞对K+的吸收,分析原因是______。
(4)颗粒物进入小肠上皮细胞的方式为______(填“胞吞”或“胞吐”),与图中K+进入细胞的方式相比,二者的共同点是______(答出两点)。
【答案】(1) 自由扩散 不需要转运蛋白,顺浓度梯度运输,不需要能量
(2) 载体蛋白 通道蛋白
(3)细胞吸收K+需要消耗能量,而O2能影响细胞呼吸速率,从而影响细胞中的能量供应
(4) 胞吞 需要消耗能量;需要与细胞膜上的蛋白质结合
【分析】分析图示可知,钾离子进入细胞为主动运输,水进入细胞通过通道蛋白,为协助扩散,氧气进入细胞为自由扩散,颗粒物进入细胞为胞吞。
【详解】(1)氧气进入细胞不需要转运蛋白,顺浓度梯度运输,不需要能量,为自由扩散。
(2)由图可知,钾离子进入细胞需要的是载体蛋白,水进入细胞需要的是通道蛋白。
(3)钾离子进入细胞为主动运输,消耗能量,氧气可通过影响细胞呼吸进而影响为主动运输提供能量,因此O2进入细胞的速率会影响小肠上皮细胞对K+的吸收。
(4)颗粒物进入小肠上皮细胞的方式为胞吞,胞吞也需要膜上蛋白质的识别,需要消耗能量,主动运输需要载体蛋白、消耗能量,因此胞吞和主动运输的相同点是都需要消耗能量;都需要与细胞膜上的蛋白质结合。
【点睛】本题考查物质运输方式,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识记能力。
29.蛋白激酶是一类催化蛋白质磷酸化反应的酶,能使ATP上的磷酸基团转移并结合到蛋白质分子中某些特定氨基酸上,从而改变蛋白质的活性。ADP-Glo是一种检测蛋白激酶活性的方法,其过程如图所示。
(1)在蛋白激酶作用下,ATP分子中______的磷酸基团转移到蛋白质上。蛋白质磷酸化后活性改变,原因是______。
(2)步骤2之前,需使用ATP消解试剂将所有剩余的ATP消耗,目的是______。
(3)根据步骤2的检测结果,推测物质X是______,在绿色植物叶肉细胞中,该物质存在的场所有______。
(4)有人提出:一定浓度的Hg2+会导致蛋白激酶失活。请设计实验对上述观点进行验证,写出实验思路______。
【答案】(1) 末端 蛋白质被磷酸化后空间结构发生变化
(2)保证步骤2中的ATP完全由步骤1中的ADP生成,避免干扰实验结果
(3) ATP合成酶 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叶绿体
(4)将一定量的蛋白激酶均分为两组,一组用一定浓度的Hg2+处理,另一组不处理,然后用ADP-Glo检测两组蛋白激酶的活性
【分析】磷酸化是指蛋白质在蛋白激酶的作用下,其氨基酸的羟基被磷酸基团取代,变成有活性有功能的蛋白质。
【详解】(1)在蛋白激酶作用下,ATP分子中末端的磷酸基团转移到蛋白质上。蛋白质磷酸化后活性改变,原因是蛋白质被磷酸化后空间结构发生变化。
(2)通过检测ATP含量来检测蛋白激酶的活性,步骤2之前,需使用ATP消解试剂将所有剩余的ATP消耗,目的是保证步骤2中的ATP完全由步骤1中的ADP生成,避免干扰实验结果。
(3)步骤2的结果是产生ATP,所以物质X是ATP合成酶,在绿色植物叶肉细胞中,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叶绿体都有ATP产生,故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叶绿体都有ATP合成酶存在。
(4)为了研究一定浓度的Hg2+会导致蛋白激酶失活,实验的自变量为是否用Hg2+处理,因变量为蛋白激酶的活性,故实验思路如下:将一定量的蛋白激酶均分为两组,一组用一定浓度的Hg2+处理,另一组不处理,然后用ADP-Glo检测两组蛋白激酶的活性。
【点睛】本题考查ATP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0.正常情况下,植物细胞进行有氧呼吸产生的NADH被复合体Ⅰ氧化后产生的电子经过一系列复合体传递给复合体Ⅳ最终将O2还原(即途径一),该过程同时向膜外运输H+,H+顺浓度梯度运输驱动ATP合酶合成ATP(如图);某些植物细胞的生物膜上存在交替氧化酶(AOX),该酶能直接利用复合体Ⅰ传递的电子催化O2的还原(即途径二)。
(1)图示细胞的生物膜为______。与细胞膜相比,其成分的差异主要表现为_____。
(2)复合体Ⅳ向膜外运输H+的方式是_____。据图分析,复合体Ⅳ与ATP合酶的作用有哪些共同点?_____(至少答出两点)。
(3)交替氧化酶(AOX)可以使早春植物花序温度升高,以吸引昆虫传粉。据图分析,早春植物花序温度升高的原理是______。
【答案】(1) 线粒体内膜 缺少糖类物质
(2) 主动运输 都能够运输H+,都可以作为酶起到催化作用
(3)因交替氧化酶的存在,电子经复合体Ⅳ的传递量减少,致使膜外H+浓度减小,驱动ATP合酶合成ATP减少,细胞呼吸释放的能量更多以热能形式散失,使早春植物花序温度升高
【分析】分析图形:有氧呼吸产生的电子(e-)经蛋白复合体Ⅰ、蛋白复合体Ⅳ传递至O2生成H2O,同时又将H+运输到膜间隙,使膜两侧形成H+浓度差;H+通过ATP合成酶以被动运输的方式进入线粒体基质,并驱动ATP生成。
【详解】(1)由题意可知,该膜是植物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场所,会发生氧气与NADH的结合,故该膜为线粒体内膜;与细胞膜相比,细胞膜外层有糖脂和糖蛋白,而线粒体内膜没有细胞膜外层有糖脂和糖蛋白。
(2)复合体Ⅳ向膜外运输H+为逆浓度梯度的运输,为主动运输;据图分析,复合体Ⅳ能够都能够运输H+,且可以作为酶起到催化作用,故与ATP合酶的相同之处为:复合体Ⅳ与ATP合酶都能够运输H+,都可以作为酶起到催化作用。
(3)交替氧化酶(AOX)可以使早春植物花序温度升高,以吸引昆虫传粉。某些植物细胞的生物膜上存在交替氧化酶(AOX),该酶能直接利用复合体I传递的电子催化O2的还原,电子经复合体Ⅳ的传递量减少,致使膜外H+浓度减小,驱动ATP合酶合成ATP减少,细胞呼吸释放的能量更多以热能形式散失,使早春植物花序温度升高。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山东省淄博市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生物上学期教学阶段性考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3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下列不具有细胞壁的生物有,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山东省淄博市临淄中学高一3月月考生物试题含解析,共2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山东省淄博市临淄中学高一3月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共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