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易错点练习 (含详解)
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易错点06 古代中国的经济 (含详解)
展开
这是一份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易错点06 古代中国的经济 (含详解),共17页。
易错点06 古代中国的经济制度
易错题【26】唐宋土地政策比较
【错因】对两者实施的主观目的与客观结果存在认识偏差。
【正确理解】均田制是我国古代北魏至唐代前期实行的一种土地制度,即封建王朝将无主土地按人口数分给小农耕作,耕作一定年限后归耕种者所有,地主阶级的土地并不属于均田范围。这一土地制度有利于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激发小农的生产积极性,缓解因贫富分化而引发的社会矛盾。
宋代开历史之先河,采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不抑兼并”土地政策的实施,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土地的高度集中,造成社会贫富差距拉大,加剧了农民与地主之间的阶级矛盾;但它也促进了宋代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对于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荒地的开垦也起着积极的作用。
易错题【27】小农经济与自然经济
【错因】把小农经济等同于自然经济。
【正确理解】自然经济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社会分工不发达的产物,与商品经济相对立,新中国成立以前,在社会经济中长期占主导地位。小农经济是伴随着铁犁牛耕的出现而形成的,是自然经济的一种典型表现形态。
易错题【28】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始于何时
【错因】认为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开始向南方转移。
【正确理解】受北方生态环境恶化、战争频繁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出现了由北向南转移的发展趋势。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缩小了其与北方经济的差距,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因而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古代经济重心仍在北方,不要误认为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已经开始了南移。
易错题【29】工商业的发展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错因】不能正确理解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性关系——雇佣关系。
【正确理解】工商业的发展不能等同于资本主义萌芽。因为只有经营者与劳动者之间产生了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才可将其定位为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一般认为,中国最早的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于明朝中后期的江南地区,最早出现的部门是纺织业,其标志性词语为“机房”“机户”“机工”“雇佣”等。
26 唐宋土地政策比较
1.(2014·广东·高考真题)唐代某诏令批评当时存在“恣行吞并,莫惧章程”和“口分永业(国家授予的田地)违法买卖”的现象,这表明当时
A.井田制瓦解 B.分封制恢复
C.均田制受到破坏 D.“市”突破空间限制
【答案】C
【详解】
试题分析:“恣行吞并,莫惧章程”说明当时是有相关的“章程”(规定)的,而且是不允许“恣行吞并”的,再结合“口分永业(国家授予的田地)”可以推断出是在唐代中期出现的均田制被“违法买卖”(兼并),受到破坏的现象。故选C。 而ABD三项并非唐代的历史现象,被排除。
1.(2022·四川绵阳·二模)宋朝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土地流转之频繁远超前代,当时即有“千年田换八百主”之说。这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甚至有人认为发生了一场“宋代农业经济革命”。据此可知,这一土地政策
A.阻碍了商业发展 B.发展了田庄经济
C.激化了社会矛盾 D.优化了资源配置
【答案】D
【详解】
根据材料“宋朝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千年田换八百主’……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及所学可知,宋朝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土地的流转。土地的流转使得土地向部分有投资能力的人手中集中,起到了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作用,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宋朝的土地政策,无法说明阻碍了商业发展,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出发展了田庄经济,排除B项;激化了社会矛盾与材料“这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2.(2022·湖南·模拟预测)唐前期,土地所有者先到本人籍贯所在地申报,当地政府检验其身份证明,然后对照户籍资料检查申请人的“永业田”情况,上报上级州政府检勘,州政府审核无误后,再将申请人的土地数量、位置、土地边界写入户籍资料中。这一做法
A.禁绝了土地买卖行为 B.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C.旨在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D.加速了田庄经济的瓦解
【答案】B
据题意可知,唐代将土地和农民绑定在一起,这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巩固和发展,B项正确;“禁绝”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将农民和土地绑定在一起并不一定能够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排除C项;这一做法巩固了小农经济,和田庄经济的瓦解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27 小农经济与自然经济
1.(2015·广东·高考真题)史载:明代江南昆山县的农家,“麻耧机之事,则男子素习焉,妇人或不如也”,但乡村妇女“凡耕耘、收获、桔棉之事,与男子共其劳”。这则材料反映了当时( )
A.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B.资本主义的萌芽
C.男尊女卑的社会秩序 D.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答案】A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描述的是家庭中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生产现象,结合所学这是中国小农经济的典型生产方式,故本题选A。B项资本主义萌芽的主要表现是雇佣关系,材料没有体现;材料中男女都要耕田织布,未体现男尊女卑,故C项错误;农家的织布属于家庭手工业而不是官营手工业,故D项错误。
1.(2022·新疆乌鲁木齐·一模)早在西周时期,人们为了祈求五谷丰登、国泰民安,每年到郊外祭祀土地神和谷物神,即祭祀社稷。社就是土地神,稷就是谷物神。后来,社稷逐渐成为国家的代称。据此可知
A.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文化 B.中华文化起源于祭祀
C.中华文化植根农耕文明 D.重农抑商理念的萌发
【答案】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小农经济,材料中人们对土地神和五谷神的祭祀体现的是农业立国思想,所以材料表明中华文化植根于农耕文明,C项正确;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文化是在汉武帝时期,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中华文化起源于祭祀,说法错误,排除B项;材料内容未涉及抑商政策,排除D项。故选C项。
2.(2022·新疆乌鲁木齐·一模)相比其它各地,魏晋期间河北地区的水利工程相当出色,其代表性的工程有天井堰、戾陵堰及其配套工程车箱渠等,后来又多次整修,其灌溉效益进一步扩大。这从侧面可以说明魏晋时期河北地区
A.是中国古代经济的中心 B.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C.加速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D.成为曹魏政权赋税支柱
【答案】B
【详解】
据材料可知,“相比其它各地,魏晋期间河北地区的水利工程相当出色”,水利的兴修一方面是农业发展的表现,另一方面是农业发展的原因。因此河北地区水利工程的兴修侧面上反映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B项正确;魏晋期间南北经济趋于平衡,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魏晋时期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之后,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赋税,只是强调此时河北地区水利的兴修,排除D项。故选B项。
28 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始于何时
1.(2021·全国·高考真题)如表是西汉末、东汉中期部分地区民户数量表单位:户,据如表可知,在此期间
都名
西汉末
东汉中期
代郡(今河北、山西间)
56771
20123
太原(今属山西)
169863
30902
南阳(今河南南部及湖北、陕西部分地区)
359316
528551
汝南(今河南东南、安徽西北)
461587
404448
豫章(今属江西)
67462
406496
零陵(今湖南、广西间)
21092
212284
A.长江以南经济发展加速 B.豪强大族势力没落
C.南北经济的不平衡加剧 D.个体农耕经济衰退
【答案】A
【详解】
由材料数据可知,西汉末到东汉中期,长江以南的豫章、零陵等郡的人口成倍增长,而长江以北的代郡、太原、汝南等郡的人口却不同程度下降。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和长江以南地区经济发展加速有关,故A正确;东汉时期豪强大族势力逐渐增强,故B错误;材料数据无法说明南北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故C错误;个体农耕经济衰退不符合材料信息,故D错误。
1.(2022·安徽合肥·一模)中唐以后,长江中游地区州县坊市之外兴起许多形形色色的地方市场。如洞庭湖岸边的渔市,荆州古城濠下以橘为主兼集鱼盐等货的“橘市”,浔阳江早晨最为热闹的菜市,信州版山脚下余之滨以木材贸易为主的汭口市场等等。这一现象的出现
A.严重影响社会秩序的稳定 B.反映长途贩运贸易的繁荣
C.源于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 D.说明坊市界限完全被打破
【答案】C
【详解】
根据“中唐以后,长江中游地区州县坊市之外兴起许多形形色色的地方市场。……信州版山脚下余之滨以木材贸易为主的汭口市场等等。”可得出,南方出现了许多地方专业性的市场,反映出南方商业的发展,C项正确;市场的出现并不会影响社会秩序,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地方性的市场,而不是长途贸易,排除B项;D项不能从材料中得出,且坊市界限完全被打破是在宋代,排除D项。故选C项。
2.(2022·河南许昌·一模)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安史之乱后全国兴修水利工程80余处,其中南方70余处,仅江南一道即有50处,占全国总数的近60%。这表明唐后期
A.江南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B.南方经济有了较大发展
C.南北经济差距越来越大 D.北方社会经济日益衰退
【答案】B
【详解】
根据材料“安史之乱后全国兴修水利工程80余处,其中南方70余处,仅江南一道即有50处,占全国总数的近60%”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安史之乱后南方兴修水利的发展有利于南方经济的发展,并且安史之乱后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促进南方经济的较大发展,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安史之乱之后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但这时期江南还未成为全国经济重心,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经济重心南移促进南方经济的发展,使得南北经济差距逐渐减少,而不是拉大,排除C项;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所述南方兴修水利的发展有利于南方经济的发展,但不代表北方社会经济日益衰退,并且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
29 工商业的发展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1.(2020·江苏·高考真题)明代松江府大地主潘允端的《玉华堂日记》中,反映土地租佃关系的记事有4条。在日记中,关于垦田挑泥、种麦等往往有发给“工本”和“工银”的记载,他的田庄产品除自用外,也有一部分投放市场。该日记可以佐证( )
A.农村雇佣劳动基本普及 B.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
C.地主收入依赖家庭副业 D.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多样
【答案】D
【详解】
根据材料“土地租佃关系的记事有4条”“关于垦田、挑泥、种麦等往往有发给‘工本’和‘工银’的记载”“产品自用外,也有一部分投放市场”等信息可知,这时期农业产生领域有租佃、雇佣、面向市场等有多种生产经营方式,说明这时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多样,D项正确;材料内容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农村雇佣劳动,但无法得出雇佣劳动普及的结论,A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这时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多样,没有涉及地主剥削程度,B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这时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多样,没有强调地主收入来源,无法得出地主收入依赖家庭副业的结论,C项错误。
1.(2020·江苏·模拟预测)某同学在图书馆查阅资料时,发现了中国古代某地居民的一份职业结构表,据此推断这种职业结构最可能出现在何时何地
成分
自耕农、地主
佃农
工场主
商人
占总人口比例
24%
36%
30%
10%
A.汉代江南地区 B.唐代关中地区 C.宋代湖广地区 D.明代苏杭地区
【答案】D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明清时期手工业较为成熟,出现了手工工场,因此表格中工场主占据30%才有可能,D项正确;ABC项所处的时代都没有手工工场出现,排除ABC项。故选D项。
2.(2021·安徽蚌埠·一模)20世纪20年代初,我国农村资本主义式的农牧垦殖公司已有一切余家,但这些垦殖公司多为“招佃代种”“坐收田租”,甚而有的公司完全靠出租维持。这表明,当时我国
A.农村经济长期停滯不前 B.长期战乱导致经济萧条
C.农业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D.农业生产方式革新缓慢
【答案】D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在20世纪20年代初,我国农村农业生产方式仍以“招佃代种”“坐收田租”和出租为主,体现了农业生产方式革新缓慢,D项正确;材料只能反映农业生产方式革新缓慢,无法体现农村经济长期停滯不前,排除A项;长期战乱会影响经济发展,但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农业生产方式革新缓慢,不能体现农业资本主义发展迅速,排除C项。故选D项。
1.(2022·湖南·模拟预测)唐代前期买卖土地受到一定的限制。在均田制下,口分田不能买卖,卖一亩是要“笞二十”的;宋代除国有土地外,私人土地的买卖不受到任何限制。……随着货币流通的发展,土地买卖愈益盛行。这反映了宋代
A.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 B.土地集中严重影响社会稳定
C.贫富更替普遍社会流动频繁 D.农耕经济繁荣椎动社会发展
【答案】A
【详解】
唐代的土地买卖受到严格限制,而宋代私人土地的买卖不受任何限制,由此可知与唐代相比,宋代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A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了土地的买卖,没有体现出土地集中带来的影响和贫富更替的现象,排除BC项;农耕经济繁荣推动社会发展的说法无从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
2.(2022·湖南·模拟预测)唐律规定,如果妄认或者盗卖“公私田”者,“一亩以下答三十,五亩加一等”,最高判处两年徒刑。官员侵夺百姓私田,则“一亩以下杖六十,三亩加一等”,最高可以判处两年半徒刑。这反映了
A.统治者用酷法来压迫人民 B.立法形式保护官府所有土地
C.国家注重保护土地所有权 D.政府管理土地买卖趋于规范
【答案】C
【详解】
从材料可知,在立法上对土地所有权(财产权)严加保护,并不区分官府或私人所有,C项正确,排除B项;AD选项与材料不符,排除。故选C项。
3.(2021·黑龙江实验中学三模)在唐贞观、永徽时期,永业田只有五品以上勋官和“家贫卖供葬”及“狭乡乐迁就宽”的一般百姓方可货卖;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田令》又增补了流移者,包括未经政府批准的流亡人户,也可货卖。这种变化反映出当时
A.土地集中痼疾难返 B.自耕农经营占主导
C.流民问题日趋严重 D.以均田制限制兼并
【答案】A
【详解】
根据“永业田只有五品以上勋官和“家贫卖供葬”及“狭乡乐迁就宽”的一般百姓方可货卖”“《田令》又增补了流移者,包括未经政府批准的流亡人户,也可货卖”可以看出,随着土地兼并问题的日益严重,政府不得不调整相关的土地政策,反映出当时土地集中痼疾难返,A正确;材料没有进行比较,不能得出自耕农经营占主导,排除B;材料主旨不是强调流民,排除C;当时均田制还没有实行,排除D。
4.(2019·贵州毕节·二模)《通典食货二》 规定:
受田人
受田数
凡18岁以上男子
受永业田20亩
凡有爵级、官品、勋级者
可依爵级、官品请受永业田5顷至100顷
据此可知,唐代均田制
A.从根本上抑制了土地兼并 B.限制了特权阶层对土地的占有
C.提高了封建土地国有化程度 D.特权阶层手中集中了大量土地
【答案】B
【详解】
根据材料“凡18岁以上男子”、“受永业田20亩”和“凡有爵级、官品、勋级者”、“可依爵级、官品请受永业田5顷至100顷”可知,唐代均田制对各阶层的受田数有明确的规定,这有利于限制了特权阶层对土地的占有,所以B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存在,土地兼并不可能从根本上抑制,而且到唐中期以后,均田制不再实行,因此唐代均田制“从根本上抑制了土地兼并”说法错误,所以A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土地国有化程度”,所以C错误;根据材料可知,唐代均田制对各阶层的受田数有明确的规定,这有利于限制土地兼并,所以D错误。
5.(2022·湖南·模拟预测)《新唐书》:“永徽(唐高宗年号)中……分田其后豪富兼并贫者失业,于是诏买者还地而罚之。”《宋史》:“公田最为民害,捻怨召祸,十有余年。自今并给佃主,令率其租户为兵。”由材料可知
A.宋代继承了唐代的土地政策 B.“土地”是古代政府赋税的保证
C.土地政策的调整与农民的反抗有关 D.现实问题影响着土地政策的制定
【答案】D
【详解】
根据“永徽(唐高宗年号)中……分田其后豪富兼并贫者失业,于是诏买者还地而罚之。”可提出唐朝土地兼并现象严重,于是制定政策进行处罚。根据“公田最为民害,捻怨召祸,十有余年。自今并给佃主,令率其租户为兵。”可得出针对宋代土地出现的问题,其规定“自今并给佃主,令率其租户为兵”,从而可得出唐宋时期的现实问题影响着土地政策的制定,D项正确;材料不能得出是继承,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土地的作用,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到农民的反抗,排除C。
6.(2022·山西吕梁·一模)商鞅等提出了“徕民”政策;孟子主张实现仁政以“广土众民”;越国“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这些主张反映出,当时社会
A.地主阶级地位提升 B.小农经济的形成与发展
C.百家争鸣局面形成 D.人口数量决定国力强弱
【答案】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随着会生产力逐步提高,小农经济的产生与发展,每一个劳动者所生产的除供其本人和家属起码的消费外,尚有较多的剩余,可以供奴隶主、封建主享用,于是作为劳动者的“人”的价值逐渐被重视,B项正确;这些主张不一定都代表地主阶级利益,排除A项;材料与百家争鸣无关,排除C项;人口数量影响但不决定国力强弱,排除D项。故选B项。
7.(2022·安徽合肥·一模)下图是四川大邑县出土的东汉《丸剑宴舞画像砖》。图中左上方端坐着一男一女,男子头戴冠帽,女子梳着双髻,二人面前摆着两个酒樽,正在悠闲地观赏面前的杂要。对此合理的解读是
A.上层社会的生活图景 B.妇女地位的显著提升
C.审美观念的深入人心 D.异域文化的广泛传播
【答案】A
【详解】
根据“图中左上方端坐着一男一女,男子头戴冠帽,女子梳着双髻,二人面前摆着两个酒樽,正在悠闲地观赏面前的杂要”可得出,这种生活主要是上层人士的奢侈生活,A项正确;材料看不出妇女地拉的提高,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审美观念 ,排除C项;材料与异域文化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8.(2021·湖南益阳·模拟预测)汉代统治者实行“务民於农桑,薄赋敛,广畜积”、募民人粟赐爵等政策。同时,还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大批的粮仓,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粮食仓储体系。这些做法表明汉代
A.发展生产和加强储备相结合 B.选官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
C.粮食的产量得到了较大提高 D.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答案】A
【详解】
结合材料中的措施可知,汉代统治者“务民於农桑,薄赋敛,广畜积”“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大批的粮仓”的这些做法体现了政府发展生产和加强储备相结合的特点,A项正确;材料不能反映汉代选官方式的变化,排除B项;材料只显示了汉代发展农业和储备粮食的措施,不能体现粮食的生产情况,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商业发展,没有体现重农抑商政,排除D项。故选A项。
9.(2017·广东湛江·一模)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里面记载的农具和农艺几乎都是两汉时期的,南北朝时期的农具和农艺反而几乎没有介绍。这反映了南北朝时期
A.重农抑商政策逐渐松动 B.先进的耕作方式主要分布在南方
C.北方小农经济发展滞缓 D.地方割据不利于农业技术的交流
【答案】C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里面记载的农具和农艺几乎都是两汉时期的,南北朝时期的农具和农艺反而几乎没有介绍,说明南北朝时期北方的农业没有多少发展。结合所学可知,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北方战乱不休,朝代更替频繁,导致北方小农经济发展滞缓,C项正确;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直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且材料未体现“重农抑商政策逐渐松动”,排除A项;当时经济重心尚未南移,先进的耕作方式主要分布在北方,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地方割据不利于农业技术的交流”,排除D项。故选C项。
10.(2021·重庆·模拟预测)清代前期的农学著作《知本提纲》中提出,除种植主种作物外,可套种相互间有亲和力的经济作物和蔬菜等,达到“一岁数收”效果。这一做法
A.属于精耕细作农业模式 B.加剧人地矛盾冲突
C.促进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D.导致自然经济瓦解
【答案】A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清代农业发展通过作物的套种来增加产量,提高收益,是农业技术的进步,属于精耕细作农业模式的发展,A项正确;套种技术有利于提高产量,有利于缓解人地矛盾冲突,排除B项;作物的套种与资本主义萌芽无直接关系,排除C项;自然经济瓦解是在鸦片战争后,排除D项。故选A项。
11.(2022·河南南乐·模拟预测)从汉平帝元始二年(2年)到汉顺帝永和五年(140年),江南地区户数增长140.50%,口数增长112.13%。江南地区户口元始二年(2年)占全国户口总数的比重,户数5.78%,口数5.78%,而永和五年(140年)占全国户口总数的比重,则达到户数17.54%,口数14.87%。据此可知,在此期间
A.长江以南经济发展迅速 B.豪强大族势力衰落
C.南北经济的不平衡加剧 D.个体农耕经济衰退
【答案】A
【详解】
由材料中数据可知,从汉平帝元始二年(2年)到汉顺帝永和五年(140年),江南地区的户数、口数占全国的比重不断增加,户数、口数是古代社会反映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材料说明长江以南经济发展迅速,故A项正确;在东汉时期豪强大族势力增强,故排除B项;由于南方经济发展,此时南北经济的差距缩小,故排除C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个体农耕经济衰退”,故排除D项。故选A项。
12.(2021·湖南·一模)对比图1、图2中汉武帝时期和南北朝时期我国农牧分界线的变化。这一农牧分界线的变化
图1汉武帝时期农牧分界线
图2南北朝时期农牧分界线
A.缘于北方农业耕作技术退步 B.反映南北经济逐渐趋于平衡
C.体现南方游牧经济发展迅速 D.说明政局变化影响经济格局
【答案】D
【详解】
根据图片信息可知,从汉代到南北朝时期,我国农牧分界线南移,北方很多耕地变成了牧区。主要是由于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南下,北方政局动荡,农耕经济遭到破坏,游牧区扩大;南方政局相对稳定,大量北民南迁,推动了南方农耕经济的发展,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可见政局变化影响了中国的经济格局,D项正确;图片信息不能反映当时的农业耕作技术发展情况,排除A项;南北经济趋于平衡是在唐中后期,排除B项;农牧分界线南移并不能体现“南方游牧经济发展迅速”,排除C项。故选D项。
13.(2021·辽宁·一模)如表为《隋唐宋中国人口统计》情况,它反映出
朝代
南方比例(%)
北方比例(%)
主要分布地区
隋朝
46
54
关中、四川、河北、陕西、山西、江渐
唐朝
54
46
关中、四川、河北、陕西、山西、江浙
北宋
66
34
河南、江浙、淮河流城等
南宋
69
31
长江中下游地区
A.民族战争有利于人口快速增长 B.两宋时期出现了民族交融高潮
C.全国经济重心逐渐向南方转移 D.人口大流动导致北方经济衰退
【答案】C
【详解】
读图表内容可知,从隋朝到宋朝,北方的人口数量比例在减少,南方的人口数量比例在增加,其反映的是这一时期经济格局的变化,即全国经济重心向南方转移,故选C项;民族战争导致人口伤亡,排除A顶;B项在表中无法得到信息,排除;经济重心南移不等于北方经济衰退,排除D项。
14.(2021·河南·一模)辽宋夏金时期,大体上,可以把淮水、大散关连成—条线,全国的经济区可以以这样一条线为对称轴:南北经济的发展是北不如南;从走向看,南与北的经济发达区,大多靠近这条轴线;离这条对称轴越远,经济则越落后。中国经济的变化仍是从中轴线向四周推开,只不过是中轴线向东南偏移了。对此正确的解读是
A.政治中心开始东移 B.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C.区域经济差异较大 D.少数民族经济发展
【答案】C
【详解】
从材料信息看,秦岭到淮河一线经济较为发达,其他地方相对落后,说明宋元时期地区经济差距较大,故选C项;政治中心东移的说法正确,但材料信息无从体现,排除A项;经济重心此前已经开始南移,排除B项;D项材料信息无从体现。
15.(2021·四川泸州·一模)南北朝时期,北方人保持家族成员间的密切联系并共享财产,登记户籍时经常会十几户人家都注册在同一个家族之下,而南方的家族则倾向于分财产,所以宅子也都会各自分出来。这反映南方
A.政局相对稳定 B.儒学正统地位动摇 C.门阀士族兴盛 D.均田制的广泛推行
【答案】A
【详解】
南北朝时期,北方动乱,因此家族凝聚在一起以自保,而南方社会相对稳定,经济发展,因此家族分家的情况较为突出,A项正确;当时儒学依然是正统地位,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出门阀士族对于家族分家的影响,排除C项;当时南方人地矛盾并不突出,并未推行均田制,排除D项。故选A项。
16.(2021·黑龙江·哈九中二模)明朝初年,朱元璋废除关于佃户身份低于地上的法律,在法律上确认了佃户在社会上的“凡人”地位:严禁地主无偿使用佃户,否则予以处罚。这些措施
A.导致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B.废除了租佃式的经营关系
C.有利于新生产关系产生 D.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剥削
【答案】C
【详解】
明初在法律上提高了佃户的身份,这有助于减少佃户对于地主的人身依附,助推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C正确;佃户数量众多,其地位的提升有助于缓和社会矛盾,排除A;B表述绝对,提高佃户地位不等于废除租佃制,排除B;农民的范围要大于佃户,D排除。
17.(2021·贵州毕节·二模)宋律规定,租佃契约到期,租佃关系结束,农民可以另租土地,地主可以另佃;契约未到期,禁止佃户逃离,也不允许地主私自处置佃农,不得随意撤佃。材料表明宋代
A.农民的政治地位有所提高 B.立法保护小农土地所有权
C.租佃关系是主要经营方式 D.地主和佃户存在依存关系
【答案】D
【详解】
根据材料“契约未到期,禁止佃户逃离,也不允许地主私自处置佃农,不得随意撤佃”可知,租佃契约对地主和佃农都有约束力,地主和佃户通过契约结成依存关系,所以D正确;材料涉及租佃关系,与农民的政治地位无关,所以A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土地所有权,所以B错误;材料不能反映“租佃关系是主要经营方式”,所以C错误。
18.(2021·全国·一模)传统租佃制下,--般都规定族田必须租给外姓,“佃户勿使族人”。至明清时期,族田外租制发展为纯粹的租佃契约关系,本宗农民也可租佃族田。这--演变主要是因为
A.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 B.大土地所有制的普及
C.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 D.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
【答案】A
【详解】
材料中传统租佃制下实行族田外租制,明清时期发展为纯粹的租佃契约关系,说明商品经济发展对传统的社会秩序产生了冲击,故A项正确;明清时期大土地所有制普及的表述不符合史实,B项错误;人身依附关系松弛是这一演变的影响而非主要原因,C项错误;租佃制度演变与精耕细作农业无直接联系,D项错误。
19.(2020·江苏·模拟预测)明清时期租佃制普及到全国,主要是因为( )
A.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空前发展
B.边疆地区开发和内地城市繁荣
C.商品经济发展和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削弱
D.土地集中的社会问题得以缓解
【答案】C
【详解】
根据所学,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和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削弱,租佃制逐步普及,故C正确;ABD都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20.(2021·河北·张家口市宣化第一中学一模)宋代地租形式主要是分成租和定额租。分成租是随整个产量的多少而波动,所以地主还对土地的经营加以干预;而定额租则是佃农可完全自主经营……有人估计,宋代的亩产量比唐代要提高1.5倍。材料说明当时
A.农民的社会地位有了很大提高 B.社会关系变化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C.土地制度变化使农业迅速发展 D.地主阶级失去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力
【答案】B
【详解】
“定额租佃农可完全自主经营”,农民生活经营的自主权较以前扩大,有利于调动生产积极性,是宋代亩产量提高的原因,故B项正确;材料所述是租佃关系的发展,租佃关系是随着土地私有制和土地兼并的发展而出现的土地经营关系的变化,佃农的社会地位并没有提高,排除A项;宋代“田制不立”加剧了土地兼并,促使租佃关系普遍化,农民的经济地位恶化,不利于农业的发展,排除C项;根据材料信息"“分成地....地主还对土地经营加以干预”可知,地主阶级并未失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力,排除D项。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易错点09 古代中国的思想 (含详解),共16页。
这是一份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易错点08 近代世界的经济 (含详解),共30页。
这是一份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易错点07 近现代中国的经济 (含详解),共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