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最新备战高考地理之探讨大学地理知识
08 气团、锋与天气变化~结合相关高考真题-备战高考地理之探讨大学地理知识
展开这是一份08 气团、锋与天气变化~结合相关高考真题-备战高考地理之探讨大学地理知识,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气团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气团、锋与天气变化~结合相关高考真题
天气是一定区域短时段内的大气状态(如冷暖、风雨、干湿、阴晴等)及其变化的总称。天气系统通常是指引起天气变化和分布的高压、低压和高压脊、低压槽等具有典型特征的大气运动系统。各种天气系统都具有一定的空间尺度(表5·1)和时间尺度,而且各种尺度系统间相互交织、相互作用。许多天气系统的组合,构成大范围的天气形势,构成半球甚至全球的大气环流。
天气系统总是处在不断新生、发展和消亡过程中,在不同发展阶段有其相对应的天气现象分布。因而一个地区的天气和天气变化是同天气系统及其发展阶段相联系的,是大气的动力过程和热力过程的综合结果。
各类天气系统都是在一定的大气环流和地理环境中形成、发展和演变着,都反映着一定地区的环境特性。
比如极区及其周围终年覆盖着冰雪,空气严寒、干燥,这一特有的地理环境成为极区低空冷高压和高空极涡、低槽形成、发展的背景条件。赤道和低纬地区终年高温、潮湿,大气处于不稳定状态,是对流性天气系统产生、发展的必要条件。中高纬度是冷、暖气流经常交绥地带,不仅冷暖气团你来我往交替频繁,而且其斜压不稳定,是锋面、气旋系统得以形成、发展的重要基础。
斜压:大气中等压面和等温面相交的大气。等压面上的等温线越密集,反映斜压性越强;反之,等压面上等温线越稀疏,反映斜压性越弱。
天气系统的形成和活动反过来又会给地理环境的结构和演变以深刻影响。因而认识和掌握天气系统的形成、结构、运动变化规律以及同地理环境间的相互关系,对于了解天气、气候的形成、特征、变化和预测地理环境的演变都是十分重要的。
天气现象和天气变化是由大气的物理属性和大气的运动过程所决定的。而大气的物理属性是大气在运动过程中同地理环境不断作用下形成的。
地球表面十分辽阔,地表性质错综复杂,在地表运动着的大气具有多种多样的物理属性。但从全球来看,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着水平方向上物理属性相对均匀的大块空气和物理属性很不均匀的狭窄空气带。
一、气团
是指气象要素(主要指温度、湿度和大气静力稳定度)在水平分布上比较均匀的大范围空气团。其水平范围从几百千米到几千千米,垂直范围可达几千米到十几千米。同一气团内的温度水平梯度一般小于1一2℃/100km,垂直稳定度及天气现象也都变化不大。
(一)气团的形成
气团形成的源地需要两个条件:一是范围广阔、地表性质比较均匀的下垫面。空气中的热量、水分主要来自下垫面,因而下垫面性质决定着气团的属性。在冰雪覆盖的地区往往形成冷而干的气团。在水汽充沛的热带海洋上,常常形成暖而湿的气团。在沙漠或干燥大陆上形成干而热的气团。所以,大范围性质比较均匀的下垫面,可成为气团形成源地。
二是有一个能使空气物理属性在水平方向均匀化的环流场。比如缓行的高压(反气旋)系统(高纬地区的准静止冷高压和副热带高压等),在其控制下不仅能使空气有充足时间同下垫面进行热量和水分交换,以获得下垫面属性,而且高压中的低空辐散流场利于空气温度、湿度的水平梯度减小,趋于均匀化,成为有利于气团形成的环流条件。
气团的形成是在具备了上述两个条件下,主要通过大气中各种尺度的湍流、大范围系统性垂直运动以及蒸发、凝结和辐射等动力、热力过程而与地表间进行水汽和热量交换,并经过足够长的时间来获得下垫面的属性影响。
此外,空气中的平流作用也伴随着热量和水分的输送,影响着气团中某一部分热量和水分的增减和分布,并可能引起气团稳定度的变化。
(二)气团的变性
气团形成后,随着环流条件的变化,由源地移行到另一新的地区时,由于下垫面性质以及物理过程的改变,气团的属性也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这种气团原有物理属性的改变过程称为气团变性。
气团的变性过程同气团的形成过程一样,也是通过湍流、大范围垂直运动和蒸发、凝结、辐射等物理过程来实现的。变性的快慢和变性程度的大小,取决于流经地区下垫面性质与气团源地下垫面性质差异的大小,离开源地时间的长短以及空气运动状态的变化等。
同时,不同气团变性的难易也是不同的。一般来说,冷气团移向暖区时容易变暖,而暖气团移向冷区时则不易变冷,这是因为冷气团底层受热后,层结不稳定度增加,湍流、对流容易发展,能较快地把底层热量、水汽输送到大气上层,改变着气团物理属性;
相反,暖气团移向冷区时,气团底层不断变冷,层结稳定度增加,限制了冷却效应的垂直发展,致使气团变冷主要通过辐射过程缓慢进行,因而变性较慢。
从气团水分变性来看,干气团容易变湿,湿气团不容易变干。因为干气团只要通过海洋或潮湿下垫面的蒸发作用就可增加水汽而变湿,而湿气团则要通过大气中水汽凝结和降水过程才能把水分除去而变干,显然变干过程要比变湿过程缓慢。
气团总是随着大气的运动而不停地移动着,停滞或缓行的状态只是暂时的,相对的。因而气团的变性是经常的,绝对的。而气团的形成只是不断变性过程中的一个相对稳定阶段。日常所见到的气团大多是已经离开源地而有不同程度变性的气团。
典例
(2018年全国卷Ⅱ)37.(22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龙卷风是大气中强烈的涡旋现象。湿热气团强烈抬升,产生了携带正电荷的云团。一旦正电荷在云团局部大量积聚,吸引携带负电荷的地面大气急速上升,在地面就形成小范围的超强低气压,带动汇聚的气流高速旋转,形成龙卷风。图8示意美国本土龙卷风发生频次的分布。在美国龙卷风多发区,活跃着“追风人”,他们寻找、追逐、拍摄龙卷风,为人们提供龙卷风的相关信息。
(1)读图8,指出龙卷风多发区湿热气团的主要源地、抬升的原因,以及气流发生旋转的原因。(8分)
(2)分析美国中部平原在龙卷风形成过程中的作用。(6分)
(3)解释美国中部平原龙卷风春季高发的原因。(4分)
(4)说明龙卷风被人们高度关注的理由。(4分)
【解题思路】 第(1)问,据图8,龙卷风多发区位于美国中部平原。形成龙卷风的气团湿热,“湿”说明该气团可能来自海洋,“热”说明该气团来自纬度较低的地区,综合判断,形成龙卷风的湿热气团来自纬度较低的海洋,而图中大西洋沿岸龙卷风发生频次少,且有山脉阻挡,不利于龙卷风的形成,故龙卷风多发区湿热气团的主要源地位于美国南部的墨西哥湾。美国中部平原地处中低纬度,太阳辐射较强,且来自南部墨西哥湾的湿热气团与来自北部的冷干气流(气团)在此交汇,空气受热抬升,水汽凝结,释放热量,进一步促使空气抬升。气流旋转主要是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第(2)问,主要从广阔平坦的地形对气流旋转速度的影响及面积广大的平原地形利于南北向冷暖气团交汇等方面进行分析。
第(3)问,主要从春季气温的变化、南北温差对风速的影响、冷暖气流交汇频率等角度作答。
第(4)问,主要从龙卷风的形态、罕见性(历时短)以及危害性三个角度作答。
【参考答案】 (1)主要源地:墨西哥湾。
抬升原因:与北来的冷干气流(气团)交汇,湿热空气抬升;
(地处中低纬,太阳辐射较强)下垫面温度较高,(湿热)空气受热抬升;
湿热空气抬升过程中,水汽凝结,释放热量,加热并进一步抬升空气。
旋转原因:地转偏向力的作用。
(2)地势平坦,对气流旋转阻挡作用弱(摩擦力小);
平原南北延伸,面积广大,利于(南北向)冷暖气团交汇。
(3)北美大陆春季中低纬升温快,南北温差加大,气压梯度大,冷暖空气交汇频繁、强烈。
(4)强烈的涡旋,从地面至云端,壮观;
历时短,局地性强,不易见到;
破坏力大,对生命财产构成巨大威胁。
(三)气团的分类
为了分析气团的特性、分布、移动规律,常常对地球上的气团进行分类。分类的方法大多采用地理分类法和热力分类法。
1.地理分类法
是根据气团源地的地理位置和下垫面性质进行分类。首先按源地的纬度位置把北(南)半球的气团分为四个基本类型,即冰洋(北极和南极)气团、极地(中纬度)气团、热带气团和赤道气团。
再根据源地的海陆位置,把前三种基本类型又分为海洋型和大陆型。赤道气团源地主要是海洋,就不再区分海洋型和大陆型。这样,每个半球划分出7种气团(表5·2)。
各种气团在地球上的分布见图5·1。
地理分类法的优点是能够直接从气团源地了解气团的主要特征,但它不易区分相邻两个气团的属性,也无法表示气团离开源地后的属性变化。
2.热力分类法
是依据气团与流经地区下垫面间热力对比进行的分类。凡是气团温度高于流经地区下垫面温度的,称暖气团。相反,气团温度低于流经地区下垫面温度的,称冷气团。冷、暖气团是相对比较而言,两者之间并没有绝对温度数量界限。日常天气分析中还常依据气团与相邻气团间的温度对比划分冷、暖气团,温度相对高的称暖气团,温度相对低的称冷气团。
暖气团一般含有丰富的水汽,容易形成云雨天气。但是,当其移向冷区(高纬度)时,不仅会引起流经地区地面增温,而且气团低层不断失热而逐渐变冷,气团温度直减率减小,气团趋于稳定,甚至有时可能发展成逆温层,以至暖气团中热力对流不易发展,往往呈现出稳定性天气。如果暖气团中湍流作用较强,也可能形成层云、层积云,甚至毛毛雨、小雨等天气。
冷气团一般形成干冷天气。如果从源地移向暖区(低纬度)时,气团低层因不断吸热而增温,气团温度直减率趋向增大,层结稳定度减小,对流运动容易发展,可能发展成不稳定天气。如果冷气团来自海洋,水汽较多,可能出现积状云,产生阵性降水天气。
冷暖气团的天气特征在不同季节、不同下垫面可能有所差别。例如夏季的暖气团,水汽含量丰富,如被地形或外力抬升时,可以出现不稳定天气。冬季的冷气团不仅水汽含量少而且气层非常稳定,可能出现稳定性天气。同时,冷暖气团在不同纬度所产生的天气也不完全一样。
我国的大部分地区处于中纬度,冷、暖气流交绥频繁,缺少气团形成的环流条件。同时,地表性质复杂,没有大范围均匀的下垫面作为气团源地。因而,活动在我国境内的气团,大多是从其它地区移来的变性气团,其中最主要的是极地大陆(变性)气团和热带海洋气团。
二、锋
锋是冷、暖气团相交绥的地带。该地带冷、暖空气异常活跃,常常形成广阔的云系和降水天气,有时还出现大风、降温和雷暴等刷烈天气现象。因此,锋是温带地区重要的天气系统。
(一)锋的概念
锋由两种性质不同的气团相接触形成,由于气团占有三度空间,因而锋是三度空间的天气系统。其水平范围与气团水平尺度相当,长达几百千米到几千千米。水平宽度在近地面层一般为几十千米,窄的只有几千米,宽者也不过几百千米,到高空增宽,可达200一400km,甚至更宽些。
锋的宽度同气团宽度相比显得很狭窄,因而常把锋区看成是一个几何面,称为锋面。锋面与地面的交线称为锋线,锋面和锋线统称锋。
锋向空间伸展的高度视气团的高度而有不同,凡伸展到对流层中上层者,称对流层锋,仅限于对流层低层(1.5km以下)者,称近地面锋。
(二)锋的特征
锋是冷、暖气团间的过渡带,因而锋两侧的温度、湿度、稳定度以及风、云、气压等气象要素都有明显差异,故可以把锋看成是大气中气象要素的不连续面。
1.锋面坡度
锋在空间呈倾斜状态是锋的一个重要特征。锋面倾斜的程度,称锋面坡度。锋面坡度的形成和维持是地球偏转力作用的结果。见图5·2,锋的一侧是冷气团,另一侧是暖气团,由于冷暖气团密度不同,在两气团间便产生了一个由冷气团指向暖气团的水平气压梯度力(G),这个力迫使冷气团呈楔形伸向暖气团下方,并力图把暖气团抬挤到它的上方,使两者分界面趋于水平。然而,当水平气压梯度力开始作用时,地转偏向力(A)就随之起作用,并不断地改变着冷空气的运动方向,使其逐渐同锋线趋于平行。
当地转偏向力和锋面气压梯度力达到平衡时,气流平行于锋面作地转运动,这时冷、暖气团的分界面就不再向水平方向过渡而呈现为倾斜状态。当锋面保持稳定时,锋面与地平面的交角称锋面倾斜角(α),其简化的表达式为
tgα=f/g·Tm·ΔVg/ΔT
式中f为地转参数,g为重力加速度,ΔT=T2-T1(T2、T1分别为暖、冷气团气温),Tm=(T1+T2)/2,△Vg=Vg1-Vg2(Vg1、Vg2分别为冷暖气团平行于锋线的风速分量)。
表达式说明锋面坡度角的大小与Tm成正比。而当ΔT=0,ΔVg=0,f=0时,α=90°和α=0°,即不会有锋出现。
表达式中略去了摩擦力和加速度项,因而锋面两侧气流可以看为是地转的,锋面是定常的。但实际上,锋面往往是不定常的,这就说明表达式在理论上还是不完善的。但是表达式给出了锋面坡度与一些气象要素间的定量关系和锋面坡度的近似数值,仍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2.温度场
锋区的水平温度梯度比锋两侧的单一气团内的温度梯度大得多。锋附近区域内相距100km,气温差可达几度,有时达10℃左右,是气团内水平温度梯度的5一10倍,这是锋的又一重要特征。这一特征说明锋面是大气斜压性集中带,是大气位能的积蓄区。
锋区温度场在天气图上表现为等温线非常密集,而且同锋面近于平行。由于锋面在空间呈倾斜状态,使得各等压面上的等温线密集区位置随高度升高不断向冷区一侧偏移。因而,高空锋区位于地面锋的冷空气一侧,锋伸展得高度愈高,锋区偏离地面锋线愈远,见图5·3。
在锋区附近,因为锋的下部是冷气团,上部是暖气团,所以自下而上通过锋区时,出现气温随高度增高而增加的现象,称锋面逆温。
如果锋面两侧冷暖气团的温差较小,锋区的温度垂直分布会表现出等温或微弱递减。图5·4的探空曲线,表明了三种不同的锋面逆温。逆温层的底部相当于锋面下界面,逆温层的上部相当于锋面的上界面。
3.气压场
锋面两侧是密度不同的冷、暖气团,因而锋两侧的气压倾向是不连续的,当等压线横穿锋面时便产生折角,折角尖端指向高压一方,锋落在低压槽中。图5·5中平面上的实线是无锋时暖气团内气压分布状况。
其水平气压梯度为G;锋面形成后,由于锋面是倾斜的,锋下冷气团中的气压值沿AA'线逐点升高,a点由1000.0hPa升至1002.5hPa,b点由1000.0hPa升至1005.0hPa,c点未改变。结果造成等压线不能维持原来走向,而变成虚线所示的形状,在锋面处产生折角,折角指向高压,即锋处于低压槽中。
图5·6是锋区常见的几种基本气压场和风场型式。上面三幅图是等压线与锋平行时的情况,锋处在低压槽中或相对低压槽(称隐槽,槽两侧水平气压梯度值不同,而方向相同,如右方两图情况)中,这时的锋呈准静止状态。下面三幅是锋处的等压线呈V型槽时的情况,这种锋是移动型锋。
4.风场
锋附近的风场是同气压场相适应的。地面锋既然处于低压槽内,依据梯度风原理,锋线附近的风场应具有气旋性切变,尤其近地面层大气,由于摩擦作用,风向和风速的气旋性切变都很明显。如图5·7,当冷锋呈东北西南走向时,锋前多为西南风,锋后多为西北风,表现出风向的气旋式切变。
锋附近风随高度变化状况需视锋的性质而有不同。一般而言,锋区是水平温度梯度很大的区域,通过锋面的热成风应该很大,即风的垂直切变很大。
图5·8表明,在地面暖锋前面,锋上盛行暖平流,通过锋时,风随高度向右偏转。在地面冷锋后面,风随高向左偏转。在静止锋情况下,风向少变或反转,风速显著加大。
(三)锋的类型和天气
1.锋的类型
根据锋两侧冷、暖气团移动方向和结构状况,一般把锋分为冷锋、暖锋、准静止锋和锢囚锋四种类型。
冷锋是冷气团前缘的锋。锋在移动过程中,锋后冷气团占主导地位,推动着锋面向暖气团一侧移动的锋。冷锋又因移动速度快慢不同,分为一型(慢速)冷锋和二型(快速)冷锋。
暖锋是暖气团前沿的锋,锋在移动过程中,锋后暖气团起主导作用,推动着锋面向冷气团一侧移动的锋。
准静止锋是冷、暖气团势力相当或有时冷气团占主导地位,有时暖气团又占主导地位,锋面很少移动或处于来回摆动状态的锋。
锢囚锋是当冷锋赶上暖锋,两锋间暖空气被抬离地面锢囚到高空,冷锋后的冷气团与暖锋前的冷气团相接触形成的锋。
2.锋面天气
主要指锋附近的云系、降水、风、能见度等气象要素的分布和演变状况。而这些气象要素的分布和演变主要决定于锋面坡度大小、锋附近空气垂直运动状态、气团含水量和稳定度等因素。
这些因素的不同组合状况构成了多种多样的锋面天气。这里介绍的各种锋面天气,都是典型模式。
(1)暖锋天气
如图5·9所示,暖锋的坡度较小,约1/150。暖锋中暖气团在推挤冷气团过程中缓慢沿锋面向上滑行,滑行过程中绝热冷却,当升到凝结高度后在锋面上产生云系,如果暖空气滑行的高度足够高,水汽又比较充足时,锋上常常出现广阔的、系统的层状云系。典型云序为:卷云(C)、卷层云(Cs)、高层云(As)、雨层云(Ns)。
云层的厚度视暖空气上升的高度而异,一般可达几千米,厚者可到对流层顶,而且距地面锋线愈近,云层愈厚。
暖锋降水主要发生在雨层云内,多是连续性降水。降水宽度随锋面坡度大小而有变化,一般300—400km,暖锋云系有时因空气湿度和垂直速度分布不均匀而造成不连续,可能出现几千米甚至几百千米的无云空隙。
暖锋下面的冷气团中,由于空气比较潮湿,在气流辐合和湍流作用下常产生层积云和积云,如果从锋上暖空气中降下的雨滴在冷气团中蒸发,使冷气团中水汽含量增多并达饱和时,经扰动会产生碎积云和碎层云。如果饱和凝结现象出现在锋线附近的地面层时,将形成锋面雾。
夏季暖空气不稳定时,可能出现积雨云、雷雨等阵性降水。春季暖气团中水汽含量较少时,可能仅仅出现一些高云,很少有降水。
在我国明显的暖锋出现得较少,大多伴随着气旋出现。春、秋季一般出现在江淮流域和东北地区,夏季多出现在黄河流域。
(2)冷锋天气
冷锋根据移动速度的快慢分为两种类型,一型冷锋和二型冷锋。
一型冷锋(缓行冷锋)移动缓慢、锋面坡度较小(在1/100左右),其天气模式见图5·10。
当暖气团比较稳定、水汽比较充沛时,产生与暖锋相似的层状云系,只是云系的分布序列与暖锋相反,而且云系和雨区主要位于地面锋后。
由于锋面坡度大于暖锋,因而云区和雨区都比暖锋窄些,且多稳定性降水。但当锋前暖气团不稳定时,在地面锋线附近也常出现积雨云和雷阵雨天气。这类冷锋是影响中国天气的重要天气系统之一,一般由西北向东南移动。
二型冷锋(急行冷锋)移动快、坡度大(1/40一1/80),其天气模式见图5·11。
冷锋后的冷气团势力强,移速快,猛烈地冲击着暖空气,使暖空气急速上升,形成范围较窄、沿锋线排列很长的积状云带,产生对流性降水天气。
夏季时,空气受热不均,对流旺盛,冷锋移来时常常狂风骤起、乌云满天、暴雨倾盆、雷电交加,气象要素发生剧变。但是,这种天气历时短暂,锋线过后气温急降,天气豁然开朗。
在冬季,由于暖气团湿度较小、气温较低,不可能发展成强烈不稳定天气,只在锋前方出现卷云、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等云系。
当水汽充足时,地面锋线附近可能有很厚、很低的云层和宽度不大的连续性降水。锋线一过,云消雨散,出现晴朗、大风、降温天气。这种冷锋在我国较少,春季见于长江流域,秋季见于黄河流域。
冷锋在我国活动范围甚广,几乎遍及全国,尤其在冬半年,北方地区更为常见,它是影响我国天气的重要天气系统。
我国的冷锋大多从俄罗斯、蒙古进入我国西北地区,然后南下。冬季时多二型冷锋,影响范围可达华南,但其移到长江流域和华南地区后,常常转变为一型冷锋或准静止锋。夏季时多一型冷锋,影响范围较小,一般只达黄河流域。
典例
(2018年江苏卷)图4为“2018年5月10日2时亚洲部分地区海平面气压形势图”。读图回答7~8题。
7.该日,甲地政府部门可能发布
A.台风预警 B.森林火灾预警
C.寒潮预警 D.滑坡、泥石流预警
8.北京市未来两天的天气状况可能是
A.雨过天晴,气温将显著升高
B.气压下降,出现连续性降水
C.降雨后,可吸入颗粒物减少
D.风向转为偏南风,风速降低
答案:7.D
解析:根据等压线分布可知,甲地位于低压中心附近,可能出现强降雨。该地区位于横断山区,地势起伏大,岩层破碎,强降雨容易诱发滑坡、泥石流,故当地政府可能发布滑坡、泥石流预警,故D项正确;
甲地距海洋远,不受台风影响,故A项错误;
高温、晴朗的天气条件下,容易出现森林大火,故B项错误;
寒潮是典型的冷锋天气,此时甲地不受冷锋活动的影响,故C项错误。
8.C 解析:读图可知,北京位于冷锋的锋前,未来两天可能经历冷锋过境。冷锋过境时会出现降雨天气,冷锋过境后天气转晴、气温下降,故A项错误;
冷锋过境,气压升高,降水强度大,故B项错误;
冷锋过境出现降雨,降雨会将大气中的可吸入颗粒沉降到地面,降雨过后空气中的可吸入颗粒会减少,故C项正确;
冷锋过境后,该地区受偏北风控制,该地区附近等压线比较均匀,风速变化不大,故D项错误。
(3)准静止锋天气
同暖锋天气类似,只是坡度比暖锋更小,沿锋面上滑的暖空气可以伸展到距锋线很远的地方,所以云区和降水区比暖锋更为宽广,降水强度比较小,但持续时间长,可能造成绵绵细雨连日不止的连阴天气。
准静止锋天气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云系发展在锋上并有明显降水。例如我国华南准静止锋,大多由冷锋南下过程中冷气团消弱、暖气团增强演变而成,因而天气和第一型冷锋相似,只是锋面坡度更小、云雨区更宽,而且降水区不限于锋线地区,可以延伸到锋后很大范围内,降水强度较小,为连续性降水。
由于准静止锋移动缓慢,并常常来回摆动,使阴雨天气持续时间长达10天至半个月,甚至一个月以上,“清明时节雨纷纷”就是江南地区这种天气的写照。初夏时,如果暖气团湿度增大、低层升温,气层可能呈现不稳定状态,锋上也可能形成积雨云和雷阵雨天气。
另一类是主要云系发展在锋下,并无明显降水的准静止锋。例如昆明准静止锋,它是南下冷空气被山脉所阻而呈现准静止状态、锋上暖空气比较干燥而且滑升缓慢,产生不了大规模云系和降水,而锋下冷气团变性含水汽较多,沿山坡滑升,再加上湍流、混合作用容易形成层积云或不厚的雨层云,并常伴有连续性降水。
这类准静止锋主要出现在我国华南、西南和天山北侧,以冬半年为多,对这些地区及其附近天气影响很大。
(4)锢囚锋天气
锢囚锋是由两条移动着的锋合并而成。所以它的天气仍保留着原来两条锋的天气特征,见图5·11,如果锢囚锋是由两条具层状云系的冷、暖锋合并而成,则锢囚锋的云系也呈现层状,并近似对称地分布在锢囚点的两侧。当这种锋过境时,云层先由薄到厚,再由厚到薄。
如果两锋锢囚时,一条锋是积状云,另一条是层状云,那么锋锢囚后积状云和层状云相连。
锢囚锋降水不仅保留着原来锋段降水的特点,而且由于锢囚作用促使上升作用发展,暖空气被抬升到锢囚点以上,利于云层变厚、降水增强、降雨区扩大。在锢囚点以下的锋段,根据锋是暖式或冷式而出现相应的云系。
由上可知,锢囚锋过境时,出现与原来锋面相联系而更加复杂的天气。
在中国锢囚锋主要出现在锋面频繁活动的东北、华北地区,以春季较多。东北地区的锢囚锋大多由蒙古、俄罗斯移来,多属冷式锢囚锋。华北锢囚锋多在本地生成,属暖式锢囚锋。冬半年在西北、华北、华东地区,还出现地形锢囚锋。
(四)锋生和锋消
锋生指锋的生成或加强的过程,锋消指锋的消失或减弱的过程。锋生、锋消的主要标志是冷、暖气团间水平温度梯度的大小和变化。当某些大气物理过程促使空气的水平温度梯度沿着一条线附近迅速加大时,可以说这条线附近有锋生。反之,有锋消。
在自由大气中大气的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和非绝热过程都可能造成锋生或锋消。
1.水平气流辐合、辐散
相向或同向速度不同的气流,在辐合过程中,可促使冷、暖气团接近,水平温度梯度增大,利于锋生。反之,水平气流辐散则促使冷、暖气团远离,水平温度梯度减小,利于锋消。图5·12表示在直线等压线中水平气流的辐合、辐散对锋生、锋消的作用。
T1、T2、T3表示等温线。t0时表示锋尚未形成时两气团间有宽阔的过渡区,等温线稀疏,气温梯度较小。t1时表示已出现辐合气流,冷、暖气团接近,温度梯度增大。t2时等温线更加密集,锋生成。
反之,在锋区里出现水平辐散气流,等温线愈来愈稀疏,锋减弱以至消失。
2.空气垂直运动
上升运动使上升空气发生绝热降温,下沉运动使下沉空气发生绝热增温。这种绝热增温和降温对锋生、锋消所起作用如何,还要看当时大气中温度垂直分布状态。
当大气温度直减率(γ)小于干绝热直减率(γd)时,不论锋面冷空气一侧的气流上升或暖空气一侧的空气下沉,或者两者同时发生,都能引起原有温度梯度增大,利于锋生。当大气温度直减率大于干绝热直减率时,结果相反。
实际大气中,特别是对流层中层的垂直运动都是暖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在无凝结现象发生的情况下,一般是不利于锋生而利于锋消。
3.空气的热量交换
锋两侧的冷、暖气团同下垫面间时刻进行着热量交换,影响着锋两侧温度水平梯度的变化。
如果冷、暖气团各停留在更冷和更暖的下垫面上,热量交换的结果可能使冷气团变得更冷,暖气团变得更暖,冷、暖气团间的温度梯度比原来增大,锋得到加强。
但是这种情况在自然界是很少有的,大多数情况是锋两侧的气团都移行到性质大致相似的下垫面上,不论地表温度是低于冷气团或高于暖气团,或者介于两者之间,气团同下垫面间热量交换的结果,不是暖气团失热更多,就是冷气团得热更多,都会使冷、暖气团间的温度梯度减小,利于锋消。
大气中暖气团含水汽较多,冷气团含水汽较少,因而成云致雨主要发生在暖气团中,所释放的潜热也主要集中在锋区暖气团一侧,这样会使冷、暖气团间温度梯度增大,有利于锋生。
上述三种因素中有的利于锋生,有的又利于锋消,在实际大气中往往三种或两种因素共同起作用,其共同效应是利于锋生还是利于锋消,要看那个因素居主导地位。
实践证明,在对流层低层气流水平辐合、辐散是锋生、锋消的一种主要因素;在对流层高层,垂直运动是一个重要因素,而水平气流辐合、辐散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在对流层中层,气流水平辐合、辐散和垂直运动往往同等重要,但两者所起作用相反。凝结潜热释放对锋生也起着一定作用。
我国大部分地区处于温带,冷、暖气团活动频繁,锋生现象十分明显。据统计锋生地带主要有两个:一个在东北、内蒙一线,并与北支锋区相对应。另一个在长江以南地区,并与南支锋区相对应。华南地区凝结潜热释放的数量比较多,对锋生所起作用不容忽视。
典例
(2018年地理高考真题 全国卷III)37.(24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9为春季T时刻亚洲部分地区的海平面气压分布图。
(1)指出控制图示区域的两个气压系统及位置关系。(4分)
(2)T时刻该区域的锋面数量发生了变化。推测T时刻前该区域锋面的数量,并分别说明锋面形成的原因。(8分)
(3)预测P点将要发生的天气变化。(8分)
(4)说明该区域春季天气系统活跃的原因。(4分)
37.(24分)【解题思路】
第(1)问,仔细读图,由图中等压线分布及其数值变化可知,图示区域西北部存在一个高压系统,中部存在一个低压系统,故高压位于低压的西北部。
第(2)问,锋面的形成与冷暖空气交汇有关。
图示低压(气旋)中,北上的暖空气和南下的冷空气交汇,会形成冷峰和暖锋两个锋面。
T时刻前,图示西北部(冷)高压内的冷空气东移南下,会形成冷锋。故T时刻前图示区域的锋面数量为3个。
第(3)问,读图可知,P点位于暖锋锋前,很可能有降水过程,暖锋过境,气温升高;
之后暖空气控制该地区,天气转好,气温较高;
随后,冷锋移动至该地,冷锋过境,气温会下降,可能产生降水;
冷锋过境后,冷空气控制该地区,天气晴朗,气温较低。
第(4)问,春季,中低纬地区升温快,高纬度地区还没有出现明显增温现象,南北部温差较大,气压梯度力大,大气运动快。
春季处于冬、夏季风转换期,天气系统交替控制。
【参考答案】
(1)高压;低压;高压位于西北。
(2)3个。
在低压(气旋)中,四周空气汇集,北上的暖空气与南下的冷空气之间形成锋面,气旋逆时针旋转,形成冷锋和暖锋两个锋面。
(冷)高压内的冷空气东移南下,形成冷锋。
(3)暖锋过境,降水概率高,气温升高;
暖空气控制,天气转好,气温较高;
冷锋过境,气温下降,可能有降水,风力加强;
冷空气控制,晴朗,气温较低。
(4)中低纬升温快,
(高纬尚未明显增温,)
南北温差加大,气压梯度大,大气运动快
(冬季风与夏季风转换期,天气系统交替控制)。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9 副高、热带辐合带、热带气旋和对流性天气系统~结合相关高考真题-备战高考地理之探讨大学地理知识,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副热带高压,热带天气系统,对流性天气系统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07 大气环流的形成、分布和变化~结合相关高考真题-备战高考地理之探讨大学地理知识,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大气环流形成的主要因素,大气环流平均状况,大气环流的变化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06气压场与大气的水平、垂直运动—结合相关高考真题-备战高考地理之探讨大学地理知识,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气压场的表示方法,气压场的基本型式,气压系统的空间结构,作用于空气的力,自由大气中的空气水平运动,摩擦层中空气的水平运动,空气的垂直运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