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河南省开封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3届河南省开封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默写题,语言表达,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届河南省开封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诗品》是我国第一部诗话,作者是南北朝梁代的钟嵘。他模仿班固品评人物高下的《汉书•古今人表》,把五言诗人一百二十二人分为上中下三品;又模仿刘歆按照学术流派把书分类的《七略》,分别五言诗人的渊源流派,即所谓“九品论人,《七略》裁士”。他结合分品和分流派来品评五言诗人,这是当时的一种风气。
《诗品》的价值不在于分品和分流派,在于发表的论诗见解。当时有一派诗喜欢用典用事,堆砌成篇,毫无情味。钟嵘竭力反对这派诗,称为“蠢文已甚”。他提倡“吟咏情性,亦何贵于用事”。要求作者写出真景物真感情,达到“自然英旨”。这是他要纠正当时诗歌创作的流弊之一。从刘宋以来,清谈风气影响到诗歌创作。“于时篇什,理过其辞,淡乎寡味”。“孙绰、许询、桓(温)、庚(亮)诸公诗,皆平典似道德论,建安风力尽矣”。这派诗人把诗写得像理论文,是概念化的诗,钟嵘也反对,这是他要纠正诗歌创作的流弊之二。当时学诗的人,“庸音杂体,人各为容”,“次有轻薄之徒,笑曹植刘祯为古拙”。他们不分好坏,不辨真伪,“喧议竞起,准的无依”。针对这种使诗歌庸俗化的趋向,这是钟嵘要纠正当时诗歌的流弊之三。
就这三点说,钟嵘在诗歌理论上确实有卓越见解。他又从文学体裁的发展观点指出四言诗在当时作者“每苦文繁而意少,故世罕习焉。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诗歌的形式发展到汉魏六朝,五言诗已经取四言诗的地位而代之,比起李白说的“兴寄深微,五言不如四言,七言又其靡也”的复古观点来,就显得高明多了。钟嵘强调外界事物对诗人的感染,强调诗的感染作用。他论诗的渊源,能够打破形式,这些使他成为杰出的文学批评家。《诗品》又是讲五言诗发展的诗史,它不仅是诗论和诗史,本身也是文学作品,文字有文艺性。因此,它给后代文学家以很大影响。
此外,《诗品》还反对声律论,反对讲究四声。事实证明,当时的声律论发展成为唐代的格律诗,在格律诗的创立上是有作用的。还有,钟嵘讲到“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说:“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兴是托物起兴,比是比喻。钟嵘把“兴”说成含蓄,显然不符合“兴”的原意。
《诗品》里的分三品和分流派,引起后人的驳难。钟嵘认为五言诗有三个渊源:《国风》《小雅》《楚辞》。他说:“故知曹植为建安之杰,刘祯、王果为辅;陆机为太康之英,潘岳为辅;谢灵运为元嘉之雄,颜延年为辅;斯皆五言之冠冕,文词之命世也。”钟嵘认为曹植、陆机、谢灵运的诗是最好的。清代王士祯认为钟嵘分到上品的陆机、潘岳,宜在中品;分到中品的陶渊明、鲍照和下品的曹操,宜在上品。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里说:“钟嵘评文,眼力初不甚高。论诗贵气盛词丽,所谓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故最尊曹植、陆机、谢灵运三人,以魏武之古直苍浑,特也不屑翰藻,屈为下品,宜与渊明之和平淡婉,不相水乳;所取反在其华靡之句,仍囿于时习而已。”可见,不少人不同意钟嵘分流派和分三品的见解。
(摘编自周振甫《中国第一部诗话—》)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品》把五言诗人分为上中下三品,分别诗人的渊源流派,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
B.钟嵘提倡诗人写出真景物真感情,极力反对用典用事、堆砌成篇、毫无情味的诗风。
C.钟嵘《诗品》的贡献在于纠正当时诗歌创作的流弊,引领形成反映现实的清新诗风。
D.从诗歌形式的发展来看,李白关于五言诗不如四言诗的观点,远远不如钟嵘的见解。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引用文献资料,目的是论证钟嵘在诗论上的卓越创见以及历代对他的正面评价。
B.文章把当时诗歌流弊与钟嵘的见解进行对比,并论证了形成诗歌流弊的社会原因。
C.文章对钟嵘《诗品》在诗论上的杰出之处、不足之处都有论及,体现出辩证的态度。
D.文章采用总分论证结构,重点论述中国古代的诗学成就,肯定了钟嵘《诗品》的价值。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品》不仅是我国第一部诗话理论,也是五言诗发展的诗史,对于后世的诗歌创作和文学批评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B.钟嵘反对诗歌声律论的主张符合诗歌发展的要求,拓展了诗歌体裁,但他对“兴”这种表现手法的认识却存在偏差。
C.在对曹操和陶渊明的品第评价上,王士祯和钱钟书的观点相同,钱钟书还分析了钟嵘品评曹操和陶渊明不当的原因。
D.钟嵘的《诗品》表现了矫正流弊、重视内容情意的深远用心,同时又受时代风气影响,把“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的诗人视为上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远在3000年以前,殷墟甲骨文中的许多卜辞,都为要知道阴晴雨雪而留传下来。到周代前半期,我们的祖先已经搜集了许多气象学的经验,播为诗歌,使妇孺统可以传诵。如《诗经》里“相彼雨雪,先集继霞”,就是说冬天下雪以前,必要先飞雪珠。又如“朝隮于西,崇朝其雨”,意思是说早晨太阳东升时,西方看见有虹,不久就要下雨了。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生产技术和交通工具大有改进,天文学和气象学的知识也大大提高。如二十四节气的确定,分至启闭、定期风云的记录,桃李开花、候鸟来往的观察,都在这个时期开始了。《吕氏春秋》《夏小正》《礼记•月令》是秦汉时代的作品,但仍不失为世界上最早讲物候的几本书。从西汉以来我们的气候知识逐渐地累积,广大宏富的经验留传下来,在民间成为天气歌词,如“朝霞不出门,暮霞行千里”这类谣谚。到了文人手中便引入诗章,像苏东坡“三时已断黄梅雨,万里初来舶棹风”这类诗句。
在司马迁《史记•天官书》中,气象和天文是混为一谈的。 从西汉以后,关于特殊的气候,如大旱、大水、大寒、霜、雪、冰、雹等记载不但继续增加,而且记录的地域范围也不断扩大,这类记录详略很不一致。 在各时代,凡是首都所在地的区域,总特别被重视,如东汉时代的河南,唐朝的关中,南宋时代的两浙,气候记载特别详尽。 要从这类记录中来断定东汉到明清1800年气候变迁是有好多问题的。但若加以适当的处理和选择,仍可作为很有价值的资料。
(摘编自竺可祯《中国古代在气象学上的成就》)
材料二:
天文学和气象学是两门不同的学科。天文学是研究地球外的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各天体自身内部的矛盾,以及由这些矛盾而引起的天体变化,天文学把地球也看作是天体的一份子。气象学是研究地球大气中由于内部矛盾而引起的天气变化。
天文和气象既然是两门不同的学科,它们是否就没有关系呢?天气的变化是由于地球大气的内因引起的,但也有外因的作用,影响天气变化最重要的一个外因是太阳的作用,除了引起地球上四季气候变化外,太阳上的活动还对地球上的天气有着影响。除了太阳以外,还有一些天体对地球上的天气变化有影响。有人认为,月球和太阳的引力作用,除了产生地球上海洋的潮汐外,还会引起地球大气的潮汐,影响大气环流。我们晚上看到的流星,对天气变化也有影响。
弄清了这些天文因素对天气变化的影响,就可以把天文研究成果用来改进长期天气预报。
人类在长期的生产中积累了丰富的天气预报经验,有些天气预报的农谚就是根据天文因素编来的。天文观察也要有一定的天气条件,如在阴雨天,望远镜就无法使用。因此,准确的天气预报能帮助天文研究工作。
(摘编自《天文和气象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关系?》)
材料三:
大家认为离我们最远的天文学,其实离我们的生活最近。我们每天白天看到的太阳,晚上看到的星空,目之所及都是天文学的研究对象。此外,科学所用的物理规律,比如万有引力定律、量子力学等,都来自天文学的研究。
在早期,天文学家观测到的谱线就是在太阳的光谱和其他天体当中观测到的。正是为了理解天文当中所观测到的这些现象,我们才建立了物理学理论。而且科学家们还认识到这些理论不仅适用于天上,也适用于地球。天上和地上的事情都用同样的天文学规律来指导。因为发现的各种规律,才发展出了今天的各种技术。所以有一句玩笑话:为什么动物和人的区别这么大,因为动物没有天文学家。
通常科研人员在实验室里把技术研发出来,交给企业界,他们再做成各种仪器放到卫星上。在这个过程当中,有些技术能够得到应用,有些技术却不能,有些技术还可能为未来的科学项目服务。但是,也许今天来说仅仅是为科学项目服务的这些技术,很多年之后就真的进入我们的日常。不过要注意的是,科研人员研发一个技术的初衷其实很单纯,就是为了实现前瞻性的科学思想,只不过最后可能延伸出对技术的各种影响。比如Wi-Fi技术,是天文学家为了射电望远镜所开发出来的技术;网页技术,是粒子物理学家为了交流方便所开发出来的技术。
早在20世纪90年代,李惕碚院士就提出“慧眼”这个项目,但当时由于经济、技术能力都不够,国家没有能力建造天文卫星。一直到了最近几年,科研人员才把“慧眼”研制出来。这个项目2017年发射,取得了丰硕成果,包括对黑洞的观测,比如发现了离黑洞非常近的几乎以光速运动的相对论喷流,只不过它是怎么产生的目前并不清楚。慧眼卫星不仅仅能看黑洞和中子星,它还观测太阳的爆发,来自地球的伽马射线的爆发,引力波爆发的时候产生的伽马射线,以及来自宇宙的、非常遥远的伽马射线暴。
(摘编自张双南《天文学,离我们最近又最远的科学,它有什么用?》)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司马迁认为气象和天文是一回事,实质上,天文学和气象学是两门相关但不相同的学科。
B.西汉以后,对特殊气候的记载特别详尽,研究的地域范围扩大,研究水平也大幅度提高。
C.影响天气变化的原因较多,最重要的一个外因是太阳上的活动,它时刻影响着地球天气。
D.科研人员在实验室里研发出来的技术,有些能够直接应用,有些要多年后才应用于生活。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经验而形成的气象谣谚流传至今,但由于缺少科学基础,研究无法向前推进,也不是可信的结论。
B.对人们来说,天文学深奥奇妙,遥不可及;气象学是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需要的基本知识,人们更容易接受,对人们的影响也更大。
C.天文观察需要具备一定的天气条件,在阴雨天气,天文望远镜无法使用,可见,离开了气象学的支撑,天文研究工作就难以开展。
D.20世纪90年代,李惕暗院士提出“慧眼”项目,直到近几年才研制出来,这表明实现前瞻性的科学思想,需要经济、技术等方面的长期发展。
6、天文学的研究成果有哪些用处?请简要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村庄的细节
乔叶
也许到底是柴禾妞的根底,我如今是越来越喜欢到村子里去了。在吉安数天里就进了好几个。说是古村,也不纯粹是古村,只能说是亦古亦新。
燕坊古村是第一站,给我们当讲解员的老人就姓都,是原来的村干部,花白头发,精神矍铄,讲解起来也是自成体系,中气十足,如数家珍——本来也就是他的家珍,他滔滔不绝的节奏使得我们的提问都得见缝插针,要不然就没有机会。他走起路来健步如飞,我们跟得汗流浃背。到处可见黄色的南瓜花儿和紫色的扁豆花儿,大红色的除了灯笼,还有美人蕉,红花绿叶衬着暗旧的瓦,枝枝入画。另一样红是大箩筐里晒着的喜盈盈的小辣椒,还没靠近就更觉得热了几度。青的是刚刚斩下的芝麻棵,掰开饱满的芝麻瓣,裸呈出密密匝匝的芝麻粒。在我的河南老家,用芝麻叶做糊涂面条,也是一道独特的美味。河南还有一个习俗:留一些芝麻棵故意不打干净,用来钓鱼,抱着这些含着芝麻的芝麻棵来到河边,轻轻敲打,残余的芝麻落下,香气会把鱼儿引来。
到达渼阪村的时候,已经是晚上了。正值八月初四,天幕将黑,村里的路灯还没有亮。这里的路高高低低的,摸索着走在小巷子里,小巷深处很安静,突然间,灯就亮了起来。刚好走到一个有池塘的宽展处,灯光就是从池塘壁开始亮的。其实我对亮化工程之类的灯光效果一向不怎么感兴趣,可这一刻,却被这个灯光折服了。池塘壁上的灯光是幽幽的蓝,衬着池塘里面的草木;再然后,屋檐的灯线次第亮起,是金黄的。浅白的新月,蓝灰色的天,还有点点星光,金黄线条勾勒出的屋檐,幽蓝的池塘……多么美妙。这些年我去过不少所谓的美丽乡村,要么就是给墙刷白的面子工程,是一种糊弄人的简单粗暴。要么就银杏草坪格桑花,是另一种不伦不类的复制风。如何贴合着本乡本土的气息,呈现出一种不突兀的自然美,内外融洽的美,实在是一道有难度的考题。
吃完饭,我们散了一会儿步。灯笼里透出的氤氲光晕笼罩着大街小巷——不,没有大街,都是小巷。这些红灯笼在小巷里默默照耀着,宛若纱灯般朦胧,有些含情脉脉的韵致。灯下的人也是分外好看的,迎面就来了母女两个,母亲是三十来岁的娇俏少妇,手里拉的小女孩玉雪可爱。再走着,就看到一间门面房里几个汉子光着臂膀在那里打牌,很痛快地吆喝着,这乡村场面着实亲切熟悉。乡村的核心和灵魂是什么?除了这些活色生香的人们,我想不出别的答案。一个村庄,一栋房子,总是需要真正爱她的人在那里生活,需要这些人在那里滋养出柴米油盐的过日子的气息,才是真正的房子,真正的村庄。
还去了钓源村,给我们解说的是个姓彭的女士,身材壮实,眼睛亮亮的,声音高高的,走路噔噔的。她的讲解是提问式,有点像老师教学生,我们经常被她逗得大笑。先去的地方是祠堂,这里的人基本都复姓欧阳,所以这个祠堂名为“钓源欧阳氏总祠”,既有总祠,就还有分祠。有五大派分支,以仁义礼智信命名。我们又去了礼派宗祠,祠堂正中的匾额“存礼堂”三个大字居然是钱谦益的真迹,你就知道这个村庄的底蕴该有多么厚。
我尤为感兴趣的是他们的家居布置,比如他们墙上的贴画,常常是虚构和非虚构的剧烈结合。在一户人家的堂屋里,东墙上有一幅画,远景的亭台楼阁都是实拍的照片,近景却是画出来的“喜鹊登梅”,硕大的梅花和喜鹊占据了半个画面。还有一家,堂屋里有两张桌子,都铺着塑料桌布,上印着大大的福字,周边的花朵有荷花,有玫瑰,有牡丹,也是虚实夹杂,颜色秾丽。一桌挨着这个墙,一桌挨着那个墙,遥遥地呼应着。这些细节让我迷恋,细节里蕴藏着的气息里洋溢着民间特有的想象力,他们就是这样潇洒任性地把他们崇拜的、喜爱的元素融汇在一起,融汇在自己的日子里,狂放,天真,直接,可爱。
行走在这些村庄中,就能从无数细节中触摸到一个村庄兴衰嬗变的简史。不过于我而言,最动人的还是村里的这些人。如燕坊古村的鄢老先生、钓源村的彭女士,他们讲解时的气势就是不管多有文化的人到村里就得乖乖听他们讲,也许他们的讲述会有这样那样的瑕疵,但这一点儿都不重要,重要的就是他们那个精气神儿。这是他们的村庄,他们祖祖辈辈生活的村庄。他们正该如此啊。
(有删改)
文本二:
我的梦开始的地方(节选)
迟子建
童年围绕着我的,除了那些可爱的植物,还有亲人。我的亲人,也许是身处民风淳朴的边塞的缘故,他们是那么的善良、隐忍、宽厚,爱意总是不经意写在他们的脸上,让人觉得生活里到处是融融暖意。当然,他们也有自己的痛苦和苦恼,比如年景不好的时候,他们会为没有成熟的庄稼而惆怅;亲人们故去的时候,他们会抑制不住自己的悲哀情绪。我从他们身上领略最多的就是那种随遇而安的平和与超然,这几乎决定了我成年以后的人生观。
7、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特意写河南老家的芝麻叶糊涂面条、留一些芝麻棵钓鱼,表达了对家乡的深情,也隐含着对燕坊古村烟火气不足的批评。
B.到处可见黄色的南瓜花儿和紫色的扁豆花儿,红花绿叶衬着暗旧的瓦,枝枝入画,这些环境描写呈现出生机盎然的村庄景象。
C.疾破村池塘壁的幽幽蓝光衬着池塘里面的草木,十分贴合本土的气息,呈现出内外融洽的自然美,让作者为之折服。
D.文章结尾,作者把行走村庄中看到的各种细节加以提炼,将“最动人的还是村里的这些人”这一感悟置于读者面前,启人深思。
8、村庄的细节为什么让作者迷恋?请简要分析。
9、两个文本都写到村庄里的人,但两位作者写作目的不同。请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子路曰:“不能甘勤苦,不能恬贫穷,不能轻死亡,而曰我能行义,吾不信也。”昔者,申包胥立于秦庭,七日七夜,哭不绝声,遂以存楚。不甘勤苦,安能行此?曾子布衣组袍未得完,糟糠之食、藜藿之羹未得饱,义不合则辞上卿。不恬贫穷,安能行此?比干将死而谏逾忠,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而志逾彰。不轻死亡,安能行此?故夫士欲立义行道毋论难易而后能行之立身著名无顾利害而后能成之《诗》曰彼其之子硕大且笃非良笃修激之君子其谁能行之哉。
王子比干杀身以成其忠,尾生杀身以成其信,伯夷、叔齐杀身以成其廉。此四子者,皆天下之通士也,岂不爱其身哉?以为夫义之不立,名之不著,是士之耻也,故杀身以遂其行。因此观之,卑贱贫穷,非士之耻也;夫士之所耻者,天下举忠而士不与焉,举信而士不与焉,举廉而士不与焉。三者在乎身,名传于后世,与日月并而不息,虽无道之世,不能污焉。然则非好死而恶生也,非恶富贵而乐贫贱也。由其道,遵其理,尊贵及己,士不辞也。孔子曰:“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富而不可求,从吾所好。”大圣之操也。《诗》云:“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言不失己也。能不失己,然后可与济难矣,此士君子之所以越众也。
曾子衣弊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君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节选自《说苑•立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故夫士欲立义/行道毋论难易/而后能行之/立身著名/无顾利害/而后能成之/《诗》曰/彼其之子/硕大且笃/非良笃修激之/君子其谁能行之哉/
B.故夫士欲立义/行道毋论难易/而后能行之/立身著名/无顾利害而后/能成之/《诗》曰/彼其之子/硕大且笃/非良笃修激之君子/其谁能行之哉/
C.故夫士欲立义行道/毋论难易/而后能行之/立身著名/无顾利害/而后能成之/《诗》曰/彼其之子/硕大且笃/非良笃修激之君子/其谁能行之哉/
D.故夫士欲立义行道/毋论难易/而后能行之/立身著名/无顾利害而后/能成之/《诗》曰/彼其之子/硕大且笃/非良笃修激之/君子其谁能行之哉/
11、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哭不绝声”与“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两句中的“绝”字含义不同。
B.“义不合则辞上卿”与“旦辞爷娘去”(《木兰诗》)两句中的“辞”字含义相同。
C.“天下举忠而士不与焉”与“失其所与”(《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与”字含义不同。
D.“三者在乎身”与“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两句中的“身”字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路认为,一个人只有甘于辛勤劳苦,安于贫困穷乏,看轻死亡,才能实行仁义,申包 青、曾子、比干等就是这样的人。
B.比干在将要被处死时,还规劝封王,宁愿牺牲生命来成就忠贞;比干不是不爱惜生命, 而是认为正义不树立,名声不显著,是士人的耻辱。
C.古代士人修身厉行,厌恶富贵,乐于贫贱,甘愿为正义赴死,他们追求的是传名于后世,与日月同辉,其气节操守令人钦佩。
D.曾子坚持不接受鲁国国君的赏赐,认为如果接受赏赐,自己便会因此惧怕国君,孔子听闻这件事后,称赞曾子能保全气节。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能不失己,然后可与济难矣,此士君子之所以越众也。
(2)曾子衣弊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焉,曰:“请以此修衣。”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苏台览古
李白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乡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首诗都是怀古诗,主题相同,题材近似,都抒发了对古盛今衰的唱叹。
B.《苏台览古》起句的“旧苑荒台”,以极衰飒之景象,引出极感伤的心境。
C.《越中览古》描绘了吴越战争的场景,表达对越王勾践破吴得胜的赞许。
D.两首诗分别以“西江月”“鹧鸪飞”等亘古不变的景物来对照变化的人事。
15、两首诗都是览古之作,但写法各有侧重。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四、默写题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6、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劣马的执着为喻,论证了为学必须持之以恒的道理。
17、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分析秦王朝灭亡原因之后,又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后世统治者提出警示。
18、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蕴含哲理,表现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五、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民歌的魅力之所以①_______,因为它原就是经多少代人锤炼淘汰的结果。民歌之所以广泛流传,因为它唱的是平常人的平常心。它从不试图揪过耳朵来把你训斤一顿,更不试图把自己装点得多么白璧无瑕甚至多么光彩夺目;它没有吓人之心,也没有取宠之意;它不想在众人之上,它想在大家中间,因而它一开始就放弃拿腔弄调和②_______;它不想博得一时癫狂的喝彩,更不希望在其脚下跪倒一群乞讨恩施的“信徒”;它的意蕴是生命的整个过程,要在③________中去体味。道法自然,民歌以真诚和素朴为美。真诚而素朴的忧愁,真诚而素朴的爱恋,真诚而素朴的希冀与憧憬,变成曲调,贴着山走,沿着水流,顺着天游信着天游;变成唱词,贴着心走沿着心流,“流顺着心游信着心游。
其实,流行歌曲的起源也应该是这样——唱平常人的平常心,唱平常人的那些平常的牵念,喜怒哀乐都是真的、刻骨铭心的、魂牵梦萦的,珍藏的也好,坦率的也好,都是心灵的作为,而不是喉咙的集市。几十几百年前可能也有流行歌曲,有很多也那么旋风似的东南西北地刮过,因其不是发源于心因而也就不能留驻于心,早已被人淡忘。民歌不管是异时的还是异域的,只要是从心里流出来的,就必定能够流进心里去。
19、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连用几个“平常”,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生活条件的便利,孩子们的户外活动时间大大减少,活动方式也发生较大改变。网课、居家学习给青少年的身体带来很大负荷,脊柱侧弯已经成为近视、肥胖之后中国儿童的第三大健康问题,以致检出人数逐年增加。当前,青少年的近视、肥胖等问题备受关注,①_____。不少家长对身体姿态的认知还停留在“驼背”“高低肩是由于背单肩包”等局限性范畴。
正确的身体姿态是指身体在直立或坐姿状态下可以保持稳定状态,且能维持各组织器官的正常功能,各关节、韧带、肌肉处于适当紧张程度的状态。②_______:头部前伸、高低肩、驼背、骨盆前倾、平板腰等。青少年身体姿态问题复杂化、低龄化、进展快的趋势突出。及时发现青少年身体姿态异常,是预防更严重的脊柱相关疾病的必要措施。体育部门要发挥体育科技的引领带动作用,研发适合国情的身体姿态异常干预“技术包”与“工具箱”,着力构建青少年脊柱健康环境,③___________。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2、请选取四个关键短语,概括正确的身体姿态特点。
2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六、材料作文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2年9月5日12点52分,四川沪定发生地震,人们纷纷逃生。湾东水电站职工甘宇和罗永放弃逃生机会,反而冲上10层楼高的大坝坝肩,拉闸泄洪,避免了下游村庄被淹。他俩说:“一命换几百条命,必须做。”泄洪后,两人在山上寻求救援,甘宇摔伤无法行走,罗永给他留下食物后找路求生,走了一天多被救出。
救援队根据罗永的提示,连续12天搜救甘宇无果。当地58岁的村民倪太高听说这件事后,带着两瓶水和一些食品独自进山搜寻。倪太高说:“地震时甘宇没有放弃我们,现在我们也不能放弃他。”经过艰难寻找,倪太高在一个陡坡下面发现甘宇,甘宇得救了。
这是一个好人救助好人的感人故事。生活中,我们身边的很多人平平无奇,但是到了危难关头,他们个个都会化身为超级英雄,他们就是中国的脊梁。
请结合以上材料,以“中国脊梁”为主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C.“引领形成反映现实的清新诗风”错误,钟嵘《诗品》确实纠正了当时诗歌创作的流弊,但并未“引领形成反映现实的清新诗风”,选项无中生有。故选C。
2、答案:C
解析:A.“历代对他的正面评价”错误,不全是正面评价,比如钱锺书先生在《谈艺录》里的说法就是否定钟嵘的观点。B.“并论证了形成诗歌流弊的社会原因”,钟嵘《诗品》的内容主要是“品评”,并未论证形成诗歌流弊的社会原因。D.“重点论述中国古代的诗学成就”错误,重点论述的是古代诗歌的流弊。故选C。
3、答案:B
解析:B.“钟嵘反对诗歌声律论的主张符合诗歌发展的要求,拓展了诗歌体裁”错误,倒数第二段的表述是“事实证明,当时的声律论发展成为唐代的格律诗,在格律诗的创立上是有作用的”,可见作者是不同意钟嵘的“诗歌声律论”的。故选B。
4、答案:B
解析:气候变迁是有好多问题的”可见并未体现“研究水平也大幅度提高”故选B。
5、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A.“但由于缺少科学基础,研究无法向前推进,也不是可信的结论”错误。原文说“到周代前半期,我们的祖先已经搜集了许多气象学的经验,播为诗歌,使妇孺统可以传诵”“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生产技术和交通工具大有改进,天文学和气象学的知识也大大提高”“从西汉以来我们的气候知识逐渐地累积,广大宏富的经验留传下来,在民间成为天气歌词”,没有选项说的意思。B.“天文学深奥奇妙,遥不可及”错误,材料三是“大家认为离我们最远的天文学,其实离我们的生活最近”,可见并非“遥不可及”;“气象学……对人们的影响更大”有误,材料二说“弄清了这些天文因素对天气变化的影响,就可以把天文研究成果用来改进长期天气预报”,材料三有“天上和地上的事情都用同样的天文学规律来指导……为什么动物和人的区别这么大,因为动物没有天文学家”,可见文中并未说“气象学……对人们的影响更大”,反而是天文学对人们来说更重要。C.“可见,离开了气象学,天文研究工作就难以开展”有误,原文材料二只是说“天文观察也要有一定的天气条件,如在阴雨天,望远镜就无法使用。因此,准确的天气预报能帮助天文研究工作”,“准确的天气预报能帮助天文研究工作”并不代表“离开了气象学,天文研究工作就难以开展”,选项曲解文意。故选D。
6、答案:①对气象学有帮助。可以用来改进长期天气预报,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性。②建立物理学理论。科学所用的物理规律,比如万有引力定律、量子力学等,都来自天文学的研究。③延伸各项新技术。如今天Wi-Fi技术、网页技术等改变了日常生活,加深了我们对世界的认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材料二“弄清了这些天文因素对天气变化的影响,就可以把天文研究成果用来改进长期天气预报”,可以用来改进长期天气预报,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可见;利用天文学的研究成果对气象学有帮助。材料三“科学所用的物理规律,比如万有引力定律、量子力学等,都来自天文学的研究”,可见:可以利用天文学的研究成果建立物理学理论。材料三“科研人员研发一个技术……最后可能延伸出对技术的各种影响。比如Wi-Fi技术,是天文学家为了射电望远镜所开发出来的技术;网页技术,是粒子物理学家为了交流方便所开发出来的技术”,如今天Wi-Fi技术、网页技术等改变了日常生活,加深了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可见:可以利用天文学的研究成果延项新技术。
7、答案:A
解析:A.“也隐含着对燕坊古村烟火气不足的批评”错误。由原文“在我的河南老家,用芝麻叶做糊涂面条,也是一道独特的美味。河南还有一个习俗:留一些芝麻棵故意不打干净,用来钓鱼”可见,由燕坊古村刚刚斩下的芝麻棵想起河南老家的关于芝麻的回忆,表达了对故乡的熟知与深情,并不是表达对燕坊古村烟火气不足的批评。故选:A。
8、答案:①优美的景色。清新的乡野风景,和谐的池塘壁光,呈现出内外融洽的自然美。②独特的家居布置。村民把自己崇拜、喜爱的元素融汇在家居布置中,蕴藏着民间特有的想象力。③充满精气神的村民。讲解很有气势的村干部和村庄里的人是村庄的灵魂,他们真正爱祖祖辈辈生活过的村庄,滋养出柴米油盐的过日子气息。
解析:由原文“到处可见黄色的南瓜花儿和紫色的扁豆花儿,大红色的除了灯笼,还有美人蕉,红花绿叶衬着暗旧的瓦,枝枝入画。另一样红是大箩筐里晒着的喜盈盈的小辣椒,还没靠近就更觉得热了几度。青的是刚刚斩下的芝麻棵,掰开饱满的芝麻瓣,裸呈出密密匝匝的芝麻粒”可见,抓住乡野的事物分析,色彩丰富,物种齐全等,突出乡野的风景和谐清新。如根据“灯光就是从池塘壁开始亮的”“池塘壁上的灯光是幽幽的蓝,衬着池塘里面的草木;再然后,屋檐的灯线次第亮起,是金黄的。浅白的新月,蓝灰色的天,还有点点星光,金黄线条勾勒出的屋檐,幽蓝的池塘……多么美妙”等可见,乡野池塘的壁光,贴合着本乡本土的气息,呈现出一种不突兀的自然美,内外融洽的美。由原文“我尤为感兴趣的是他们的家居布置,比如他们墙上的贴画,常常是虚构和非虚构的剧烈结合”“这些细节让我迷恋,细节里蕴藏着的气息里洋溢着民间特有的想象力,他们就是这样潇洒任性地把他们崇拜的、喜爱的元素融汇在一起,融汇在自己的日子里,狂放,天真,直接,可爱”等可见,主要从家居布置角度来写,乡野人家的家居布置,潇洒任性地把他们崇拜的、喜爱的元素融汇在一起,蕴藏着民间特有的想象力。由原文“最动人的还是村里的这些人。如燕坊古村的鄢老先生、钓源村的彭女士,他们讲解时的气势就是不管多有文化的人到村里就得乖乖听他们讲,也许他们的讲述会有这样那样的瑕疵,但这一点儿都不重要,重要的就是他们那个精气神儿。这是他们的村庄,他们祖祖辈辈生活的村庄”“一个村庄,一栋房子,总是需要真正爱她的人在那里生活,需要这些人在那里滋养出柴米油盐的过日子的气息,才是真正的房子,真正的村庄”可知,充满精气神的村民让作者迷恋。村庄里的这些人,如有气势的讲解员等,都是村庄的灵魂,他们祖祖辈辈生活在村庄,这些人在村庄滋养出柴米油盐的过日子的气息,他们深爱村庄。
9、答案:①文本一中作者以旁观者的身份看到村庄人充满精气神,狂放天真,富有想象力,意在表达对村子的喜欢和对村庄人的热情赞美。②文本二中作者以村中生活亲历者的身份感受到村里人善良隐忍,宽厚温暖,平和超然,意在表明村里人深刻影响了自己的人生。
解析:文本一写作者进入别人的村庄,是以旁观者的身份来写的。如“燕坊古村是第一站”“到达渼阪村的时候,已经是晚上了”“还去了钓源村”等。抓住“如何贴合着本乡本土的气息,呈现出一种不突兀的自然美,内外融洽的美,实在是一道有难度的考题”“乡村的核心和灵魂是什么?除了这些活色生香的人们,我想不出别的答案。一个村庄,一栋房子,总是需要真正爱她的人在那里生活,需要这些人在那里滋养出柴米油盐的过日子的气息,才是真正的房子,真正的村庄”“细节里蕴藏着的气息里洋溢着民间特有的想象力,他们就是这样潇洒任性地把他们崇拜的、喜爱的元素融汇在一起,融汇在自己的日子里,狂放,天真,直接,可爱”等来看,在不同的乡村中见识到了不同的景象,引发作者的思考。如“是原来的村干部,花白头发,精神矍铄,讲解起来也是自成体系,中气十足”“他走起路来健步如飞,我们跟得汗流浃背”“给我们解说的是个姓彭的女士,身材壮实,眼睛亮亮的,声音高高的,走路噔噔的。她的讲解是提问式,有点像老师教学生,我们经常被她逗得大笑”“不过于我而言,最动人的还是村里的这些人”等分析,写村里的人充满精气神,他们天真狂放。所以文本一主要热情赞美村庄人和抒发对村庄景物的欣赏或肯定。文本二是写作者在村中的生活,是自己村子生活的经历者。结合“我的亲人,也许是身处民风淳朴的边塞的缘故,他们是那么的善良、隐忍、宽厚,爱意总是不经意写在他们的脸上,让人觉得生活里到处是融融暖意”“我从他们身上领略最多的就是那种随遇而安的平和与超然”“这几乎决定了我成年以后的人生观”等分析,“我的亲人”让“我”体会了村里人的善良、隐忍、宽厚等,还可以从他们身上领略到那种随遇而安的平和与超然等。这些品质几乎决定了我成年以后的人生观,即深刻影响了我的人生。
10、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所以说士人想要树立原则,推行道义,要不论艰难或容易,然后才能实行它;立身于世显露名声,要不顾及利害,然后才能成功。《诗经》上说:“像他那样的人,高大而且忠厚。”不是善良忠厚、修身厉行的君子,谁能做到这样呢?“立义行道”意为“树立原则、推行道义”,联系紧密,“毋论”的主语应为“士”,而非“行道”,故应在“行道”后断开,排除AB;“而后能成之”与“而后能行之”结构一致,故“而后能成之”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故选C。
1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断,止横渡。两句中的“绝”字含义不同,句意:哭声不断。/不善于游泳,却能横渡长江黄河。B.不接受/辞别。两句中的“辞”字含义不同。句意:如果和他的道义不合即使上卿之官也不接受。/早晨辞别爹娘离开。C.参与/结交,亲附。两句中的“与”字含义不同。句意:天下推举忠诚的人,自己不在其列。/失去自己的结盟力量。D.自己,自身自己,自身。两句中的“身”字含义相同。句意:如果忠、信、廉三者兼备于自己一个人身上。/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故选B。
1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厌恶富贵,乐于贫贱“错,由原文“非恶富贵而乐贫贱也”可知,古代士人不是厌恶富贵而喜欢贫贱。故选C。
13、答案:(1)能够不丧失自己的节操,然后才能与他共同度过危难,这就是贤士能够超出众人的原因。
(2)曾子穿着破旧的衣服从事耕作,鲁国国君派人前去送给他采邑,说:“请用这来置备衣物。”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失”,丧失;“济”,渡过;“所以”,……的原因;“越”,超出。(2)第一个“衣”,穿;“弊”,破旧;“致”,送给:“修”,置备。
14、答案:C
解析:C,“对吴王获胜的赞许”不对,全诗通过昔时的繁盛和眼前的凄凉的对比,表现人事变化和盛衰无常的主题,吴越战争只是欲抑先扬的“扬”。
15、答案:第一首着重写姑苏台今日之荒凉,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暗示、反衬昔日之繁华,从而见出昔盛今衰之感。
第二首则以前三句的篇幅着重写越宫“昔盛”(昔日的繁华),而最后一句写“今衰”(今日荒凉)来否定之,从而形成对比,转出新意。
解析:越中览古:诗篇将昔时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一般地说,直接描写某种环境,是比较难于突出的,而通过对比,则获致的效果往往能够大大地加强。所以,通过热闹的场面来描写凄凉,就更觉凄凉之可叹。如此诗前面所写过去的繁华与后面所写现在的冷落,对照极为强烈,前面写得愈着力,后面转得也就愈有力。苏台览古:这首诗所表述的不仅有古今盛衰的历史喟叹,而且有执着强烈的生命意识。因为,作为万物之灵的人,总是在不断追求着自由自在,追求着超越解脱。但是,这种渴望与追求常常难以实现,人就常常难免陷入一种痛苦绝望的境地。
16、答案: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解析:
17、答案: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解析:
18、答案: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解析:
19、答案:①长久不衰;② 自命不凡;③天长地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并运用成语的能力。由后文“民歌之所以广泛流传”可知此处强调经久不衰,应用“长久不衰”之类的成语。长久不衰:精神饱满的状态,身体健壮的外表,或幼年期到成年期之间的时期的精神特征;青年人的活力或朝气这些古老故事的诱人力经久不衰。由上文“它不想在众人之上,它想在大家中间,因而它一开始就放弃拿腔弄调”可知应该填自以为是之类的近义词,可用“自命不凡”。自命不凡:是指自以为很了不起,自以为比别人高明。由“它的意蕴是生命的整个过程”“体味”可知语境强调长长久久,可用“天长地久”。天长地久:意思是跟天和地存在的时间那样长。形容时间悠久。也形容永远不变(多指爱情)。
20、答案:使用间隔反复修辞,强调突出流行民歌唱的都是真挚感人的,源于生活发自内心,最稀松常见普通平凡,却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并难以忘怀,具有真诚素朴的美。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常见修辞并分析表达效果的能力。“唱平常人的平常心,唱平常人的那些平常的牵念”运用了四个“平常”,形容普通,一般,不特别。属于反复修辞里的间隔反复,具有强调突出的作用。结合“其实,流行歌曲的起源也应该是这样”中“这样”一词理解,说明流行歌曲的起源与上文民歌相近,“道法自然,民歌以真诚和素朴为美”“贴着心走沿着心流”,可见真诚素朴的特点和发自内心的真实。再结合后文“喜怒哀乐都是真的、刻骨铭心的、魂牵梦萦的,珍藏的也好,坦率的也好,都是心灵的作为”“只要是从心里流出来的,就必定能够流进心里去”分析得出:源于生活发自内心,最稀松常见普通平凡,却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并难以忘怀,具有真诚素朴的美。
21、答案:①但身体姿态问题常被忽视;②异常的身体姿态包括;③保障青少年的脊柱健康。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处,上句说“青少年的近视、肥胖等问题备受关注”,下句指出家长对身体姿态的认知有局限性,可见,此处是一个转折句,强调人们对身体姿态的忽视,可填:但身体姿态问题常被忽视。②处,冒号提示下文,此句具有总括性,下文指出身体姿态异常的集中情况,据此应填:异常的身体姿态包括。③处,材料关注的焦点是青少年“脊柱侧弯”问题,前文针对谈体育部门的作用,“构建青少年脊柱健康环境”的目的是保障青少年的脊柱健康,应填:保障青少年的脊柱健康。
22、答案:①直立或坐姿状态;②保持稳定;③维持正常功能;④适当紧张程度。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段压缩概括的能力。结合“正确的身体姿态是指身体在直立或坐姿状态下可以保持稳定状态”概括出“直立或坐姿状态”“保持稳定”;结合“且能维持各组织器官的正常功能”概括出“维持正常功能”;结合“各关节、韧带、肌肉处于适当紧张程度的状态”概括出“适当紧张程度”。
23、答案:示例:脊柱侧弯已经成为继近视、肥胖之后中国儿童的第三大健康问题,且检出人数逐年增加。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语病有:一是成分残缺,“……之后”前面缺少“继”;二是不合逻辑,“以致”是因果连词,而前后两句之间是递进关系,改为“而且”或“且”。
24、答案:
以平凡之躯,立起中国脊梁
汶川地震的阴霾还未褪去,新冠疫情的阴云还正笼罩,泸定地震的突如其来又震碎了无数人的美梦。但是,无论是危难关头的生死抉择,还是妻离子散的悲恸打击,都未曾压垮我们,只因我们有一个个挺立着的中国脊梁。面对艰难险阻,甘宇、罗永放弃生的希望坚持逆行拉闸泄洪,倪太高不顾震后山路危险坚持搜救“恩人”。他们无一不是常人眼中的“小人物”,没有撼天动地的伟业丰功,亦无震撼人心的豪言壮语,但他们,却以一己之身、平凡之躯,谱写了一曲曲生命壮歌,撑起了中国的脊梁。
危难中,正是那一份责任心,让一个个平凡的“中国脊梁”舍生忘己,无私奉献。甘宇、罗永之所以在最危难的时刻,不顾生命安危选择逆行,就是因为拉闸泄洪,保卫下游人民生命财产安危是他们的责任。同样,正是因为责任,无数白衣天使在新冠疫情爆发时选择逆行武汉,芦山地震时村支书袁超不顾癌症痛楚成为救灾一线的超人。在艰难险阻面前,他们都是平凡之躯,却都凭着心中那一份责任感迎难而上。平凡的他们,都是逆行的“中国脊梁”!
并非只有在危难中有所作为的人们才配被我们称为“中国脊梁”。和平生活中,那一个个如倪太高一样与人为善、有恩必报的平凡人,同样是“中国脊梁”。正是那一份朴素的善良,让平凡的“中国脊梁”与人为善,知恩图报。面对恩情,倪太高选择以乐观与善良对抗人生的无奈与苦难;同样,刚脱贫的汶川龙竹村村民,驾车36小时运送100吨新鲜蔬菜驰援武汉;云南贫困村石板寨村村民们,得知武汉疫情困难后开着摩托车把22吨自产香蕉运出村支援湖北。从前,国家帮助他们;如今,他们回报祖国。他们虽平凡甚至弱小,却也以“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朴素情感,诠释团结互助、扶危济困的人间大爱。平凡的他们,都是善良的“中国脊梁”!
我们也许熟知鲁迅对于“中国脊梁”的定义:“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但我却想说,这一个个默默无闻、不为人知的小人物们,同样是“中国脊梁”。
在灾难中,正是一个个无名英雄挺身而出,为我们迎来了中国的和平;在发展时,同样是这一个个无名英雄负重前行,为我们换来了中国的腾飞。他们以凡人之躯,不计回报,却又有恩必报,撑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而对于我辈青年来说,也许我们将来也只是一个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平凡人,但只要我们能在平凡生活中坚守职责,与人为善,能在面临抉择时坚守担当,关爱他人,我们,就同样能成为中国未来的“脊梁”!
就让这一个个平凡的“中国脊梁”,为中国筑起铮铮铁骨,为中华民族挺起坚实躯体,屹立于世界之巅。
解析: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届河南省开封市通许县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2页。
这是一份2023届河南省开封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共10页。
这是一份2022届河南省濮阳市高三一模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本试卷主要命题范围,6左右,并且对颜色十分迟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