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成语填空专项练习
展开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成语填空专项练习,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语文专题之成语填空练习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给人印象深刻的是第四期节目《泉源》。主持人和嘉宾在贵州省遵义市习水县梧桐山,沿着红军曾经走过的路去寻找泉水源头。一行人一边艰难地行进,一边讲述着四渡赤水的故事,感慨长征路上的 ① 。这次“饮水思源”之旅让观众再次感叹美好生活从来不是“ ② ”的,而是无数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蹚平了崎岖换来的,“就像我们喝到清凉的泉,别忘记,它一定有源”。
《你好生活》没有陷于琐碎的日常,而是以真实动人的故事、细致入微的生活片段,将宏大的时代命题 ③ 。为民小学孩子们脸上的笑容,是脱贫攻坚的生动答卷;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输城区的北京怀柔山村,是乡村振兴的名片;散落在稻田间的一座座民宿,是生态优化孕育出的金果银果……正是时代发展,成就了当下的美好生活。
2.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能否将珍贵的文物置于掌中观赏品味?能否步入千年墓穴一探究竟?能否与未曾展出的国宝亲密接触?……与过去相比,今天的博物馆已经发生了①_______________的变化。有了科技的助力,这些往日因时空限制而②_______________的事情都已成为现实。“博物馆+高科技”让那些沉睡千年的古物“活”在了今人面前,为越来越多的人带来不一样的观展体验,让他们可以去那些原本“去不了”的地方,看那些本来“看不到的事物”。
故宫博物院举办的那场名为《清明上河图3.0》的高科技互动艺术展演,是现代超高清数字技术与古代绘画艺术的完美融合。观众们沿着张择端的笔触走进繁华的北宋都城汴梁,穿梭于楼台之间,泛舟于汴河之上,观两岸人来人往,看水鸟掠过船篷。沉浸其中,确有一种③______________的情趣。在2016年的纪念殷墟妇好墓考古发掘四十周年特展上,首都博物馆利用虚拟技术带领观众“回到”妇好墓的考古发掘现场,上下6层、深达7.5米的妇好墓葬④_______________。此外还有一些博物馆利用虚拟技术,以数字化方式展现文物全貌。观众只需在屏幕上滑动手指,就可近距离、全角度现赏文物,将静置于展柜中、封存进仓库里、消散在过往中的历史“托在手上”,全方位观察岁月留下的每一处细痕。
3.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回望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是注脚之一。世界的变化 ① ,义乌的发展马不停蹄——注视着潮流的起落,记录着时代的情绪。这是吴文莉经历的第五届世界杯。在义乌国际商贸城,她经营着一家才十多平米大的国旗铺子,但卡塔尔的哨声一吹响,她经手的这批国旗,就(便)出现在一百多个国家的球迷手里。
所有国旗订单里,巴西和阿根廷要的最多,共订购了约160万面旗子——他们是世界杯一贯的两位强者。但让她惊讶的是,今年哥斯达黎加人民出人意料,表现得 ② ,尽管他们的人口只有513.9万,比代管义乌的浙江金华的人口还要少,却足足向吴文莉要了20万面旗子。
足球运动带给人们的激情与浪漫,跨越了任何国度、种族和文化边界。吴文莉还记得,2004年,南非共和国成功拿下2010年世界杯的主办权,彼时曼德拉仍在世,这位总统先生在苏黎世举起大力神杯的一刻,难掩喜悦;而几乎一夜之间,南非国旗在中国义乌就 ③ ,甚至一“旗”难求,吴文莉店里的几万面旗子瞬间一售而空。
4.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46岁的张学文是土生土长的石鼓纳西族人,健谈、清瘦。在红军后代和党史专家的帮助下,张学文对红军在云南的这段经历____①____。他目前是镇上最受欢迎的导游。他曾一天讲了20多场,____②____却不知疲倦。至今,他已为122万人次讲解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在云南的光辉历程。在张学文的印象中,旅游业推动下,石鼓早已发生了____③____的变化。
5.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吃饭,行路,说话,穿衣都是入文的平常片断。有人写吃饱饭以后的样子,有人写饥饿时的样子,这本______。可是,有些新散文的代表作者,一下笔就很用力,把文字像钉子一样往饭桌上砸,仿佛食物是一切比喻的源头,写了半天,______。其实,拼命想着与众不同,就有当作珍珠的危险,强迫症一样扭曲文字正常的流向,______,连好好说话都不会了。此外,当下散文写作,成功的和失败的,乡土散文居多。这些乡村歌手们,是一个旁观者或者路人,他们有熟练的画笔和居高临下的表情。所以,乡土成了可以用油来炒拌的一个食物。滋味虽然有了,却缺少良心。
6.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基建事业 ,亟需大量工业材料。大兴安岭林区第一批林业工人,拿着弯把锯和斧头,在莽莽大森林里昼夜奋战,把栋梁之材 地运往祖国各地,有力支援了国家经济建设。上世纪60年代开始,大兴安岭林区提倡坚持“一手砍树,一手栽树”的工作方法,让过伐区和荒坡披上“新绿”。进入新世纪,林区坚决执行国家“天保”政策,山林重归自然。如今,林区以生态旅游为主线,带动林下经济、碳汇等绿色产业的全新转型,而相关收益又促进了林业的生态维护。由此看来,保护生态和经济发展 。
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自然变化给予每个节气相应的物候。古人将寒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寒露时节,鸿雁在天空排成“人”字或“一”字,向南迁徙。深秋时分,雀鸟 ⑴ ,海边却突然多了很多蛤蜊,菊花在瑟瑟秋风中傲然怒放。
四时流转,风物含情。鸿雁南飞、菊花盛开之时,文人墨客秋思绵延,绘就一幅幅 ⑵ 的晚秋画卷。且看,卢纶笔下的寒露是“数派清泉黄菊盛,一林寒露紫梨繁”,一派明艳繁茂;王安石眼中则是“空庭得秋长漫漫,寒露入暮愁衣单”,满眼的寂寥惆怅;元稹诗里描绘“寒露惊秋晚,朝看菊渐黄。千家风扫叶,万里雁随阳”,充盈着肃杀之气。
寒露节气,亦是农忙之时。“过了寒露,秋粮入库”“白露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这些广为流传的节气农谚,一幅寒露农忙图映射出欢腾热闹:农民们满怀希望地耕地翻土,躬身农田,种麦收果。肥沃的土地里、翻滚的麦浪间、累累的枝头上,处处洋溢着收获的喜悦,争分夺秒地耕作之后,必将迎来 ⑶ 的欢愉。
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位于河北省北部的塞罕坝人工林海,在发挥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的同时,为京津冀筑起了一道 ① 的“绿色生态屏障”。
半个多世纪以前,塞罕坝生态基础脆弱,自然条件恶劣。1962年,原国家林业部组建塞罕坝林场,369名林场创业者从大江南北毅然走上塞北高原。这支平均年龄不到24岁的队伍,用自己的双手书写了一部 ② 的奋斗史。一代代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听从党的召唤,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铸就了宝贵的塞罕坝精神。
“一年一场风,年始到年终。”建厂初期,塞罕坝气候恶劣、严重沙化、粮食短缺、交通不便,极端最低气温达零下43.3摄氏度左右,年平均积雪时间长达7个月。塞罕坝人坚持“先治坡、后治窝,先生产、后生活”,吃黑花面、喝冰雪水、睡地窖子,克服了一个个困难,种下了一棵棵落叶松、樟子松、云杉幼苗,让绿色在高原、荒漠生根蔓延。无论是默默坚守的护林员,还是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造林人,塞罕坝人种下的不仅仅是一棵棵树,更是一种信念、一种精神,造就的不仅仅是一座“美丽高岭”,更是一座受人景仰的“精神高地”。传承好、弘扬好塞罕坝精神, ③ 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新时代塞罕坝人的使命。
9.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中国特色和重要组成部分。在宣讲员的带领下,几位大学生沿着“绿水青山”学习线路,打卡《千里江山图》的部分“取景地”——江西。他们看到了画中的渔船,只是船上的捕鱼人变成了“护渔人”。他们远眺庐山上的汉阳峰,静赏鄱阳湖的清澈水波,一起看云海翻腾、山水交融……在① 的绝美画卷里,他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可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正在从蓝图变为现实,中国式现代化厚植起绿色底色。
苍翠浓郁的山色、碧水青山中的老建筑……在庐山的这一路,激发了一位中文系大学生的创作灵感,“大自然真的是② ,让我想到一句诗‘紧默凝黛色,峥嵘当曙空’,美景自然天成;不像是人力所能达到的。每一处都是入画的好题材。”
“是呀。但是这样的美景与经济发展并不矛盾,只要秉持绿色发展理念,生态与发展二者也能③ 。绿色发展是以可持续发展系统论为理论基础,以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为基本手段的一场人类社会发展方式从多维度展开的全面改革。”指导员解释道。
1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进入蜀口古村,古代科举文化的气息扑面而来。自南宋以来,精读传家的做法在这里早已____①____,并且这种风气还带动了当地科举事业的发展。仅欧阳一姓,明清时期就产生了21位进士。进士的多少,往往是古代衡量一个地方文化是否兴盛的重要标志之一。
在蜀口,和科举文化齐名的还有蜀口茶。相传明代成化年间,郭福可从遂川汤湖镇带回狗牯脑茶树种,与族人一起种茶、制茶。蜀口茶的制作工艺____②____已逾500年,这种工艺的传承全靠师傅的口传心授和徒弟的反复实践。以透明清澈的汤色和沁人心脾的浓郁醇香闻名的蜀口茶一年可产四次,尤以清明前精制的茶叶最为名贵。除此之外,这里的古村原乡、特色美食也让无数游客_____③___,蜀口已成为游客欣然向往的旅游目的地。
1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85年,梭罗王宫曾遭遇大火,修复后的建筑巧妙融合了爪哇传统与欧陆风格,以蓝色和白色为主色调, ① 又清新典雅。如今宫殿的主要区域仍由王室居住,亭台楼阁、内饰及文物保存得较为完好,其中部分作为博物馆展品对外开放。年代久远却依然透出王室威仪的马车、服饰、器物及各方贡品 ② ,游客们穿行其间。导游则身着传统服装,在带有浓重爪哇口音又娓娓道来的讲解中,爪哇古代王国的 ③ 与繁荣盛景依稀浮现……
解题技巧:审读语境,熟知用法
1.整体阅读,把握语境
成语填空题不单是考查成语含义,更是考查考生在文本中灵活使用成语的能力。因此,考生在做成语填空题时,应先整体阅读文段,把握文段中心,体会具体语境,然后再确定填入横线上的最恰当的成语。如2022年全国甲卷语言文字运用Ⅰ材料中“‘博物馆+高科技’让那些沉睡千年的古物‘活’在了今人面前”这句话,是文段的核心句。前面几句均为其铺垫蓄势,第二段是对这句话的举例说明,可以说,这句话是理解文段和解题的“钥匙”,在此基础上审读应填成语的前后语境,就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只看“与过去相比,博物馆已经发生了①的变化”是无法准确判断应填成语的,这种变化是大还是小?是全面的还是局部的?根据后文关键句以及所举例子,不难判断这种变化是巨大的,因而就比较容易确定所填入的成语为“天翻地覆”“翻天覆地”之意的成语了。
2.熟知用法,灵活判断
成语是汉语词汇中已经定型的词,众人皆说,成之于语,有很多成语源自古代神话、典籍等,被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活化石”。因此,成语的含义较为稳定,语法功能也较为固定,在解答成语填空题时应辨析成语用法,灵活判断,特别要注意使用范围、对象、搭配、感情色彩等方面。
参考答案
1.①千难万险(千辛万苦、艰难险阻) ②从天而降(轻而易举、唾手可得) ③娓娓道来
2.(1)翻天覆地(2)不可企及(3)身临其境(4)一览无余
3.①日新月异 ②热情洋溢(热血沸腾) ③供不应求
4.①了如指掌 ②口干舌燥 ③翻天覆地
5.无可非议 不知所云 长此以往
6.①百废待兴;②源源不断;③相得益彰/并行不悖
7. 杳无踪迹/无影无踪/无处寻踪。 绚丽多姿/五彩缤纷/多姿多彩。 丰衣足食/足衣足食。
8.①坚不可摧 ②可歌可泣 ③持之以恒
9.①山清水秀 ②鬼斧神工(匠心独运、独具匠心) ③并行不悖(双管齐下)
10.①蔚然成风 ②薪火相传 ③流连忘返
11.①雍容华贵 ②近在咫尺 ③金戈铁马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复习:成语填空专项练习(新题型)(含答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高考复习成语填空专项练习(附参考答案),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请在文中括号处填入恰当的成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成语填空专项练习,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