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卷:地理(湖南B卷)(全解全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3年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卷:地理(湖南B卷)(全解全析),共13页。
2023年高考地理第一次模拟考试卷(湖南A卷)高三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樱桃,素有“春果第一枝”美誉,樱桃树在气温低于7.2°C时才进入休眠状态,进入休眠期后必须经过一定的低温时数积累才能解除休眠,开花结果。普通的大棚种植都是在11月份开始扣棚,通过采取揭盖棚顶棉被或草帘的方法使樱桃树提前进入休眠期,次年2月开花结果,3月上市。而山东临朐采用现代制冷降温技术,在9月底就开始扣棚,所产樱桃每斤价格可达300元左右。据材料回答1-3题。下列关于普通大棚种植樱桃的做法最合理的是( )A. 扣棚前期白天揭帘 B. 扣棚前期白天盖帘
C. 扣棚后期白天盖帘 D. 扣棚后期夜间揭帘山东临朐9月底就开始扣棚种植樱桃的主要目的为( )A. 延长生长期,提高品质 B. 采摘期冷,易于储存
C. 制冷降温,减少病虫害 D. 成熟期早,抢占市场关于山东临朐樱桃产业未来发展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完善物流,主销西部市场 B. 举办樱桃节,提高知名度
C. 发展科技,降低生产成本 D. 发展旅游采摘,多样化经营【答案】B、D、D【解析】1. 根据材料“樱桃树在气温低于 7.2 ℃时才进入休眠状态,进入休眠期后必须经过一定的低温时数积累才能解除休眠,开花结果。普通的大棚种植都是在 11 月份开始扣棚,通过采取揭盖棚顶棉被或草帘的方法使樱桃树提前进入休眠期”可知,樱桃树在生长前必须要提前进入休眠期。扣棚前期白天揭帘会使棚内温度升高,无法进入休眠期,故 A 错误。 扣棚前期白天盖帘,不进入阳光,会使棚内温度降低,进入休眠期,故 B 正确。 扣棚后期白天盖帘,影响阳光进入,光照、热量不足,影响樱桃树生长,故 C 错误。 扣棚后期夜间揭帘于进入休眠期无关,故 D 错误。 故选: B 。2. 解:根据材料可知,普通的大棚种植都是在 11 月份开始扣棚种植樱桃,山东临朐 9 月底就开始扣棚种植樱桃,提前扣棚种植樱桃,樱桃也就可以提前成熟上市,抢占市场,获得更多经济效益, D 正确。 提高品质、减少病虫害、易于储存不是主要目的, ABC 错误。
故选: D 。3. 发展旅游采摘,多样化经营,有利于提高樱桃的产品附加值, A 观点正确,不符合题意。 举办樱桃节,提高知名度,有利于扩大樱桃的销量,提高经济效益, B 观点正确,不符合题意。 发展科技,降低生产成本,有利于提高樱桃的经济效益, C 观点正确,不符合题意。 山东临朐樱桃价格较高,主要的销售市场位于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不是发展旅游采摘, D 观点错误,但符合题意。
故选: D 。凌汛是冰凌堵塞河道,对水流产生阻力而引起江河水位明显上涨的水文现象。近年来,得益于刘家峡水库强大的调蓄能力,黄河上游宁夏段凌汛得到较大缓解,下图为“黄河上游刘家峡水库位置图及多年平均各月蓄水变化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据图判断,刘家峡水库蓄水总量最少和为防凌开闸放水的月份分别是( )A. 5月、11月 B. 6月、11月 C. 6月、1月 D. 5月、1月刘家峡水库对其下游地区防凌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A. 下泄水温降低,推迟封冻时间 B. 下泄水温降低,延长封冻长度
C. 下泄水温升高,提前封冻时间 D. 下泄水温升高,缩短封冻长度为发挥刘家峡水库的防凌作用,合理的调蓄方案是( )A. 封河前加大泄水量 B. 封河期加大泄水量
C. 开河期加大泄水量 D. 冬半年加大泄水量【答案】B、D、A【解析】 4. 观察图中信息可知,刘家峡水库蓄水总量下降是 3~6 月和 9~12 月,其中 3~6 月期间降的幅度大于 9~12 月期间,且水量减少最多的是 5 月,而 6 月作为持续减少的最后一个月,水库总量为最少,故排除 AD ;凌汛一般发生在气温较低的秋末冬初、冬末春初,为减轻秋末凌汛的强度,在结冰前放水维持河道较高水位,使得结冰时冰盖较高,冰盖下面过流空间较大,同时还可以延缓结冰时间,因此应该在 11 月开闸放水, 1 月河面已经冻结,如果在 1 月开闸放水,则流动不畅,加剧凌汛, C 错误, B 正确。故选 B 。
5. 根据题意,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水体温度在 4 摄氏度时密度最大,冬季,表层水温受冷空气的影响较大,水库底部水温高于表层,在凌汛期间,刘家峡水库下泄的水温较高,有利于缩短下游河流封冻的长度,推迟封冻时间,故选 D 。
6.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封河前,在此期间加大泄水量,提高下游河流的水温与流速,减少河流结冰长度及延缓结冰时间,故A正确;封河期如果加大泄水量,会增加下游结冰河段冰层的厚度,在初春时增大凌汛的危害,故B错;开河期,上游纬度低,先解冻,下游后解冻,在此期间加大泄水量会加剧凌汛,故C错;冬半年从秋分开始到第二年的春分结束,在此时间段内,为减少凌汛的危害,不同时间采取的措施不同,河流封冻之前,加大泄水量,封冻期间及开河期间要减少水库放水,故D错。故选A。哀牢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异常茂密,2015年1月9~11日哀牢山经历了一次极端降雪事件,累计雪深约为50厘米,对森林破坏严重,林冠大面积受损。下图示意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林下20厘米深处土壤温度逐月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014年,森林内、外土壤温度( )A. 林内高于林外 B. 季节变幅林外小于林内
C. 差异春夏大于秋冬 D. 最高温度出现时间林外晚于林内极端降雪事件后,该地( )A. 积雪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减弱,林内土壤温度降低
B. 积雪使地面的反射作用增强,林外土壤温度升高
C. 由于树冠受损,荫蔽作用减弱,林内土壤温度升高
D. 由于树冠受损,林内外热交换增加,林外土壤温度降低【答案】C、C【解析】 7. 读图可知,林外的气温曲线值整体上高于林内, A 选项错误。林外的气温最高值与最低值曲线垂直距离大于林内,因此林外季节变幅大于林内, B 选项错误。森林内、外的土壤温度差异春夏大于秋冬, C 选项正确。林外最高温度出现时间早于林内, D 选项错误。故选 C 。
8. 积雪对地面有保温作用,因此极端降雪后,积雪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增强,林内土壤温度升高, A 选项错误。积雪使地面的反射作用增强,来到林外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土壤温度降低, B 选项错误。极端降雪事件后,由于树冠受损,荫蔽作用减弱,受太阳辐射的影响,白天快速升温,林内土壤温度升高, C 选项正确。树冠受损对于林内外热量交换影响不大, D 选项错误。故选 C 。 人们通常利用海运和空运向驻留在南极的科学家提供食物。如今,科学家已能通过南极温室(如图)自己种植蔬菜。南极温室采用无土栽培技术,由自控系统自动控制温度、湿度、灌溉泵和营养液。根据目前设计,南极温室主要生产青菜等产品。据此完成9~11题。
与普通温室相比,南极温室( )A. 结构轻便 B. 能源消耗少 C. 环境污染小 D. 密闭性强与海运调入的蔬菜相比,南极温室种植的蔬菜( )A. 农药残留多 B. 生产成本低 C. 营养价值高 D. 品种丰富多样目前,南极温室的主要任务是生产青菜,主要考虑的是青菜( )A. 对温度要求低 B. 对光照要求低 C. 生长周期短 D. 需求量大【答案】D、C、C【解析】9. 南极温室主要生产青菜是因为新鲜蔬菜的供应一直困扰我国南极科考的”老大难”问题,特别是中山站,一年所需的蔬菜仅靠“雪龙“号从国内和澳大利亚等途经国家补给,不仅成本高昂,且储存时间有限。当南极进入漫长的冬季,科考队员只能依靠大白菜等几种有限的蔬菜越冬。 本题以南极温室为背景,属于知识性试题,考查了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由于南极地区环境恶劣(严寒、烈风),南极温室需要抵御强风、酷寒,与普通温室相比,南极温室密闭性强,能源消耗多, D 正确。 故选:D 。10. 南极温室种植的蔬菜,使用无土栽培技术,农药残留少,生产成本高,所以 AB 错;
南极种植的蔬菜因为气候原因,比海南的蔬菜的品种少,所以 D 错;
综上分析, C 正确。 故选: C 。11. 青菜对温度和光照要求比较高,一般都在温度较高,光照较强的夏季种植,所以 AB 错。 青菜的市场需求量大,但南极温室的蔬菜主要是为了自给自足,所以 D 错。
综上分析, C 正确。 故选: C 。东数西算是指通过构建数据中心、云计算、大数据一体化的新型算力网络体系,将东部算力需求的硬件设备有序引导到西部安装、运行。下图为东数西算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把东部的部分数据传输到西部进行计算和处理的主要原因是( )A. 国防安全的需要 B. 数据保密的需要 C. 土地价格的因素 D. 能源与环境考量实施“东数西算”工程的主要意义是( ) ①提升绿色能源使用比例②推动相关产业投资和转移③促进东西部数据流通、价值传递④保护中部地区发展空间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答案】D、A【解析】 12. 数据中心的运行耗能量大,且会产生大量的废热,数据中心的建立需要考虑能源成本以及散热成本。相比于东部地区,西部地区或纬度较高,或地势较高,其平均气温低于同纬度地区,有利于散热,降低散热成本,且西部地区水电、火电、风电能源丰富,能够满足数据中心的运行要求,故把东部的部分数据传输到西部进行计算和处理的主要原因是出于能源与环境考量,故 D 项正确。东数西算涉及的主要是企业的业务内容,追求的是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与国防安全的关系很小, A 项错误;无论是数据的东算还是西算,都需要考虑数据保密,西算并不能保障数据的保密性, B 项错误;土地价格是影响东数西算的因素之一,相比于环境和能源,其并不是主要原因, C 项错误。故选 D 。
13. 实施“东数西算”工程,可以利用自然环境进行自然散热,使用的能源涉及水电和风电,可以提升绿色能源使用比例,①对;可以推动西部地区数据计算相关的产业投资和东部地区相关企业的西移,②对;可以促进东、西部数据流通、价值传递,③对;实施“东数西算”工程,使中部地区形成了中空地带,不利于中部地区的发展,④错。综上可知,①②③对,④错。故选 A 。
土地的利用方式变化会引起“碳源”和“碳汇”的变化。下表示意2000~2010年鄱阳湖区各土地利用类型碳排放量(单位:104t)。据此完成下面小题。年份/年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建设用地未利用地碳排放总量碳源与碳汇的比值200044.05-27.75-0.16-10.58426.31-0.03431.8512.21200543.53-28.24-0.15-10.65752.89-0.03757.3520.39201043.10-28.19-0.13-10.781190.41-0.031194.3731.52 鄱阳湖区“碳汇”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是( )A. 耕地 B. 林地 C. 草地 D. 建设用地2000~2010年,鄱阳湖地区碳排放量对环境的主要影响是( )A. 促使气候增暖 B. 增加土壤肥力 C. 提升生态安全 D. 改善人居环境为实现鄱阳湖区低碳可持续发展,可采取的合理土地利用方式是( )A. 增加林地和耕地面积 B. 提高低耗能高效益产业比重
C. 增加清洁能源的比重 D. 促进建设用地集约节约利用【答案】B、A、D【解析】 14. 读图可知,鄱阳湖区林地的碳排放量值为负值最大,即林地吸收的二氧化碳量最多,因此“碳汇”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是林地,耕地和建设用地碳排放量都为正值,是主要的碳源区, AD 错误;草地的碳排量值仅为- 15. - 16. ,吸收的二氧化碳量较少,不是主要的碳汇区, C 错误。故选 B 。
17. 读表可知, 2000~2010 年,鄱阳湖地区碳排放总量增加很多,碳源与碳汇的比值也增加较多,因此促使气候增暖, A 正确;与增加土壤肥力无关, B 错误;降低生态安全, C 错误;与改善人居环境关系不大, D 错误。故选 A 。
18. 根据表中数据可知,耕地面积二氧化碳排放量较大,增加耕地面积不利于湖区低碳可持续发展,A错误;提高低耗能高效益产业比重和增加清洁能源的比重与土地利用方式无关,BC错误;湖区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的土地利用方式是建设用地,因此促进建设用地集约节约利用土地,有利于低碳可持续发展,D正确。故选D。二、非选择题:共52分。第17~20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图1为世界某区域略图,图2为图1中两地气候统计图。
材料二:第聂伯河自北向南贯穿乌克兰,以基辅为界分上第聂伯河和下第聂伯河。材料三:亚速海是世界上最浅的海,盐度低,冬季盛行偏北大风,浮冰面积大。亚速海通过刻赤海峡沟通黑海。海峡曾修建有大桥,1943年2月下旬由于自然原因而损毁。(1)从气候角度分析阴影部分土壤有机质含量高的原因。(2)根据材料分析上第聂伯河径流量大于下第聂伯河的原因。(3)据材料推测刻赤大桥被损毁的过程。【答案】(1)降水较丰富,植被(落叶林、牧草)茂盛,有机质来源丰富;气温较低,有机质分解缓慢积累多;降水强度小,对土壤的侵蚀作用较弱(任答2点即可)。(2)上第聂伯河流域降水丰富,支流众多,汇水面积大;下第聂伯河流域支流汇入少,农业发达,灌溉用水量大。(3)刻赤海峡表层海水向南流,在北风作用下,海水流速快;海面浮冰多易堆积,冲垮大桥。【解析】 ( 1 )结合图 2 切尔尼戈夫的气温降水情况,判断图中阴影部分为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降水较丰富,较温带大陆性气候要多,植被(落叶林、牧草)茂盛,因此,有机质来源丰富;从气温曲线看,可以看到当地夏季最高温不超过 20°C ,冬季最低温接近 -10°C ,气温较低,有机质分解缓慢,降水最多月份,降水为 80mm 左右,单月降水强度小,对土壤的侵蚀作用较弱。综上,有机质来源多,分解少,积累多。 (2)“第聂伯河自北向南贯穿乌克兰,以基辅为界分上第聂伯河和下第聂伯河”,结合图1可以看出,下第聂伯河流域支流汇入少,且有大面积的黑土地,说明该区域有大量的农业用地,用水量大。对比切尔尼戈夫(上第聂伯河流域城市)和雅尔塔(下第聂伯河流域)的降水,上第聂伯河流域降水更丰富,结合图1可以看出上第聂伯河支流众多,汇水面积大。综上,上第聂伯河径流量大于下第聂伯河。(3)结合图1找到刻赤大桥位置,刻赤大桥位于亚速海与黑海连接处,结合材料三可知,刻赤大桥是在1943年由于自然原因被毁,由于亚速海冬季盛行偏北风,且浮冰多,所以在北风的作用下,海水流动速度快,推动浮冰南下,浮冰撞击大桥,导致自然摧毁。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法尤姆洼地(下图)位于埃及西部沙漠,底部低于海平面45米,基岩上方覆盖深厚的淤积层。研究表明,该地淤积层是尼罗河泛滥和风沙活动的产物,其中的流水沉积物粒径较细,风沙沉积物粒径较粗。尼罗河每年6~10月泛滥,给下游沿岸地区带来丰富的营养物质。70kaBP(即距今70千年),泛滥的尼罗河水冲过矮山,自此便可自由进入法尤姆洼地,加龙湖由此形成,面积不断扩大,一度占据几乎整个洼地。5kaBP起,尼罗河上游降水呈减少趋势。从3.8kaBP开始,埃及陆续修建了众多水利工程,减轻了尼罗河洪水对法尤姆洼地的威胁,促进了灌溉农业的发展。加龙湖的补给水源也随之转变为河渠来水和少量灌溉退水。在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下,加龙湖面积不断萎缩。(1)分析70~5kaBP期间法尤姆洼地年蒸发量的变化特点。(2)分析5~3.8kaBP期间尼罗河上游气候变化对加龙湖面积的影响。(3)说明加龙湖面积变化与法尤姆洼地灌溉农业发展的关系。【答案】(1)地处沙漠,蒸发旺盛。加龙湖面积扩大,年蒸发量升高。(2)加龙湖的主要补给水源是尼罗河泛滥的河水。尼罗河上游降水减少,流量减少,下游泛滥进入法尤姆洼地的水量减少,加龙湖面积萎缩。(3)加龙湖面积萎缩,洼地内裸露面积增大,便于被开发为耕地,促进灌溉农业的发展;灌溉农业规模扩大,促进人口增长,使灌溉用水和生活用水的需求增加,汇入洼地的水量减少,使加龙湖面积进一步萎缩。【解析】 ( 1 )该地纬度位于 30° 附近,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晴天多,同时纬度低,气温高,位于埃及西部沙漠地带,蒸发强烈。从材料可知 70 ~ 5kaBP 期间,泛滥的尼罗河水冲过矮山进入法尤姆洼地,形成加龙湖,且面积不断扩大,由于本区太阳辐射强烈,加龙湖面积较大,故年蒸发量升高。 (2)从材料可知5~3.8kaBP期间,尼罗河上游降水呈减少趋势,而加龙湖是尼罗河泛滥的河水越过矮山而形成,其主要的补给水源就是尼罗河泛滥的河水。而尼罗河上游降水减少,致使尼罗河流量减少,导致尼罗河下游地区泛滥进入法尤姆洼地的水量减少,加龙湖面积萎缩。(3)从材料可知,3.8kaBP开始埃及修建众多水利工程,促使尼罗河洪水进入法尤姆洼地的流量进一步减少,加龙湖面积萎缩,洼地内裸露面积进一步增大,使得裸露土地开发为耕地成为可能,促进了灌溉农业的发展。而随着灌溉农业规模的逐渐扩大,加龙湖的补给水源也随之转变为河渠来水和少量灌溉退水,而该区人口逐渐增多,使得灌溉用水和生活用水需求进一步增加,汇入加龙湖的水量进一步减小,使加龙湖面积进一步萎缩。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云南省元江河谷分布的土掌房,是中国最具生态价值的传统民居。土掌房聚落的选址是综合考虑地形、气候、水源、农牧等因素而确立的。土掌房内、外墙均为土坯墙,窗小或无窗,屋顶铺设木条和黏土,夯打严实形成平台屋面。近年来,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促进了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使土掌房的主要功能发生了转变,部分土掌房被修缮为民宿。下左图为元江河谷土掌房主要分布地区,右图为土掌房聚落地形剖面图。(1)据右图指出土掌房聚落选址的特点,并说明理由。(2)从气候和地形的角度分析土掌房平顶的原因。(3)指出近年来土掌房主要功能的转变,并在传承与保护的基础上提出土掌房的修缮建议。【答案】(1)选址特点:半山腰(或海拔较高的山坡)。理由:①该地地势起伏大,聚落依山建在半山腰可少占耕地;②半山腰海拔较高,气候凉爽宜居;③山上森林涵养水源,提供洁净生活水源(生活废水可以作为灌溉水源,既肥田又滤清);④山上可放牧,山下可耕作,生产较为便利。
(2)原因:①夏季以西南风为主,地处哀牢山的背风坡或盛行下沉气流或焚风效应或干热河谷,降水较少,适宜修建平顶房屋;②该地地势崎岖或起伏大,层层相连的平顶为村民提供了晾晒或交流或活动场所,利用木梯构建村落交通体系,联系方便。
(3)由原有的居住功能转变为旅游功能(或文化功能/商业功能)。措施:①保持原有风貌,保留原有特色(或平顶结构)进行修缮;②增加采光和通风,将小窗或无窗改大窗;③修缮改造生活排水系统,增设卫生间;④加固外墙和屋顶,装饰内墙,重新规划内部空间,改善居住环境。【解析】 本题以元江河谷土掌房的分布与聚落地形剖面图为背景情境,考查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及地形对聚落的影响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同时考查学生的区域认识水平、综合思维能力、地理实践力以及人地协调观的核心素养。
(1) 读图可知,土掌房选建了稻田之上,高山森林带之下的半山腰(或海拔较高的山坡)。由材料“土掌房聚落的选址是综合考虑地形、气候、水源、农牧等因素而确立的”可知,选建的理由从地形角度看,该地地势起伏大,平地面积少,聚落依山建在半山腰可少占耕地;从气候角度来看,该地纬度较低,气温较高,半山腰海拔较高,气候凉爽宜居;从水源角度来说,房屋建在高山森林带之下,山上森林涵养水源,提供洁净生活水源,生活废水可以作为灌溉水源,既肥田又滤清;从农牧角度看,土掌房建在半山腰即有利于山上放牧,又有利于山下耕作,生产较为便利。
(2) 由材料“土掌房内、外墙均为土坯墙,窗小或无窗,屋顶铺设木条和黏土,夯打严实形成平台屋面”可推知,平顶屋用的是土坯墙,且平台屋面,说明当地气候干旱,雨水少。由图可知,土掌房的聚居在元江河谷,该地夏季以西南风为主,地处哀牢山的背风坡或盛行下沉气流或焚风效应或干热河谷,降水较少,适宜修建平顶房屋;由图可知,该地土掌房在河谷的两侧的山腰修建的,该地地势崎岖或起伏大,层层相连的平顶为村民提供了晾晒或交流或活动场所,利用木梯构建村落交通体系,联系方便。(3) 由材料“云南省元江河谷分布的土掌房,是中国最具生态价值的传统民居”可知,土掌房是中国的传统民居,具有很强的历史文化价值,因此由原有的居住功能转变为旅游功能(或文化功能 / 商业功能)。在传承与保护的基础上进行修缮,主要措施是保持原有风貌,保留原有特色(或平顶结构)进行修缮;由材料“窗小或无窗”可知,可以增加采光和通风,将小窗或无窗改大窗;做为民宿,提供必备的生活基本设施,修缮改造生活排水系统,增设卫生间;外墙是土坯墙,可能已经存在剥蚀破损严重,因此加固外墙和屋顶,装饰内墙,重新规划内部空间,改善居住环境等。
20.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坎儿井是我国古代三大工程之一,主要分布在新疆吐鲁番等地。坎儿井是一种结构巧妙的自流集水、引水、输水系统,由竖井、暗渠、明渠和涝坝(蓄水池)四部分组成。新疆现存坎儿井暗渠总长为5272 千米,明渠总长为 363 千米,坎儿井暗渠长度约是明渠部分的 14.5 倍。得益于坎儿井提供的灌溉水源,吐鲁番的绿洲农业发达,但该灌溉水源也对作物生长产生了一些不利影响。图1为坎儿井结构剖面示意图。图1 坎儿井结构剖面示意(1)推测古代工匠在修建暗渠时可能遇到的困难。(6分)(2)试对“坎儿井暗渠长度约是明渠部分的 14.5倍”这一现象作出合理解释。(6分)20.(12分)答案:(1)缺乏淡水,饮水困难;暗渠中氧气不足,且地下照明耗氧,易缺氧;不易控制方位和高程,暗渠走向易出现偏差;地下照明可能引起瓦斯爆炸,安全隐患多。(2)当地砾石、沙砾广布,地表水易下渗;气候干旱,地下水埋藏深,在地表开挖明渠难以获得水源;利用暗渠输水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水分蒸发,保障水量。第1)题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素养。坎儿井位于新疆,当地干旱缺水,古代工匠在施工过程中存在饮水困难的问题。暗渠位于地下,氧气和光照不足,地下点灯照明耗氧多,易造成缺氧和瓦斯爆炸。因缺乏显眼的参照物,古代工匠不易控制方位和高程,易造成暗渠走向出现偏差。学生易犯的错误是答出“高温酷暑,不利于施工”,这种答案忽略了“暗渠位于地下,较凉爽”的事实。第(2)题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素养。“暗渠长度大,明渠长度小”的原因需从“找水”和“输水”的角度分析。新疆气候干旱,且地表水易下渗,地下水埋藏深度大,在地表开挖明渠难以直接获得水源。新疆水资源匮乏,利用暗渠输水可减少热量、光照和大气对水源的影响,减少输水过程中的蒸发量,从而保障水量。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年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卷:地理(浙江B卷)(全解全析),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长山岛砾石海滩的物质来源主要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年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卷:地理(辽宁B卷)(全解全析),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C 4,B 7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年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卷:地理(天津B卷)(全解全析),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亚马孙河河口处盐度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