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文言文二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同步课文内外类文阅读理解 试卷
展开《文言文二则》类文阅读
一、课内阅读
(一)古文赏析。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1.解释加点的词。
(1)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 ) (2)弗若之矣( )
2.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画“ √ ”,错误的画“ × ”。
(1)“思援/弓缴/而射之。”这句话朗读时的停顿完全正确。( )
(2)“一人虽听之”中的“之”指的是弈秋的教导。( )
(3)“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学习应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 )
3.下列名言警句中,与学习态度无关的一项是( )
A.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B.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C.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D.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答案】
1.天鹅 不
2.× √ √
3.C
【解析】
1.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1)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一心以为有天鹅要飞来。因此鸿鹄指天鹅。
(2)弗若之矣:(我)虽然是和他一起求学的,但是(学问)是比不上他的呀!因此弗是不的意思
2.本题考查文言文理解。
(1)“思援弓缴而射之。”正确的停顿是“思/援弓缴/而射之。”此题错误。
(2)一人虽听之:另一个人虽然听着(弈秋的教导)。之指弈秋的教导,此题正确。
(3)文中两人一起学弈,一人专心致志,所以成绩很好,另一人三心二意,所以成绩很差,并不是谁比谁聪明,而是谁比谁更加专心。所以“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学习应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此题正确。
3.本题考查名言警句。
A.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指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B.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的锐利刃锋是从不断的磨砺中得到的,挨过寒冷冬季的梅花更加的幽香。
C.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寓意要像大海能容纳无数江河水一样的胸襟宽广,以容纳和融合来形成超常大气。
D.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少年不知道早起勤奋学习,到老了后悔读书少就太迟了。
因此与学习态度无关的是C。
【点睛】译文:
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围棋的人。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围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的学习,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却一心以为有天鹅要飞来,想要拉弓箭去把它射下来。虽然和前一个人一起学棋,但棋艺不如前一个人好。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说:不是这样的。。
(二)阅读古文,回答问题。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见两小儿辩斗 辩斗:__________
②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以:__________
③孰为汝多知乎 汝:__________
5.两小儿辩斗时,一儿从__________的角度分析,认为“日初出大如车盖”;一儿从__________的角度分析,认为“日初出沧沧凉凉”。
6.“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朗读该句的语气应该是( )
A.疑问,幸灾乐祸,冷嘲热讽。 B.反问,带有嘲讽,表现出小孩子的机智可爱。
7.从两小儿辩论的角度我明白( ),从“孔子不能决也”的角度我明白( )。
A.学无止境,再博学的人也有不知道的东西,我们应该实事求是
B.知识是不分年龄的,只有多听取小孩子的意见,才能有所进步
C.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得到的结果就不一样
【答案】
4.辩论,争论,争辩 认为 你
5.视觉 触觉
6.B
7.C A
【解析】
4.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①“见两小儿辩斗”的意思:看到两个小孩在争辩。辩斗:辩论,争论,争辩。
②“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的意思:我认为太阳刚刚升起时离人近一些。以:认为。
③“孰为汝多知乎”的意思:谁说您十分有智慧呢?汝:你。
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两小儿在对话中都使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并用比较的方法,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第一个小孩从视觉方面来分析,认为“日初出大如车盖”;第二个小孩从触觉的角度来分析,认为“日初出沧沧凉凉”。
6.本题考查朗读句子。
“孰为汝多知乎?”是两小儿讥笑在他们争论面前“不能决”的孔子的话。两个孩子都认为自己的看法是对的,但是学识渊博的孔子却无法判断谁是谁非,他们便反问孔子以讥笑他“不能决”。这也体现了孩子们十分机智可爱。
7.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两小儿在对话中都使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并用比较的方法,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他们之所以有不同的观点,是因为他们从不同角度来思考问题。因此,从两小儿辩论的角度我们明白了“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得到的结果就不一样”。
孔子虽然是一位大学问家,但是也不能知晓所有知识。因为当时人们认识自然现象的水平还很低,所以孔子也无法知晓为什么会有这些现象,无法判断谁是谁非。因此,从“孔子不能决也”的角度我们明白了“学无止境,再博学的人也有不知道的东西,我们应该实事求是”。
【点睛】参考译文:
一天,孔子向东游历,看到两个小孩在争辩,便问是什么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升起时离人近一些,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
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刚升起时离人远些,而中午时离人近些。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像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却像个盘子,这不是远时看起来小而近时看起来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有清凉的感觉,到了中午却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时热而远时凉吗?”
孔子也无法判断谁是谁非。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您十分有智慧呢?”
二、类文阅读
(一)短文一
华歆避难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①难之。朗日:“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②,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第一》)
【注释】①辄(zhé):就,便。②纳其自托:接受了他的托身的请求,指同意他搭船。
8.选择正确的一项。
“本所以疑,正为此耳”中的“疑”的正确解释是( )。
A.疑惑 B.怀疑 C.迟疑 D.疑虑
9.下面的“之”与“歆辄难之”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B.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C.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 D.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
10.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的句子。
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
11.请写出华歆、王朗对搭船人的态度及原因。
王朗的态度起初是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后贼追至,他却想要舍弃搭船人。(第二处用原文回答)
华歆的态度起初是为难,后贼追至,他想要_____,因为_____________。(第二处用原文回答)
12.这则故事常被后人用来评判华歆、王朗两人的德行。在这件事上,你更欣赏谁?为什么?
【答案】
8.C
9.D
10.后来强盗追来了,王朗就想丢下那人不管了。
11.欣然接受 幸尚宽,何为不可? 帮助那个人 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
12.我更欣赏华歆。因为华歆讲信用而且考虑问题很周到,当初“难之”的原因就是考虑到接纳搭船人后的问题,毕竟,他们自己也是避难者。
【解析】
8.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本所以疑,正为此耳:刚才我之所以犹豫,正是这个原因。“疑”,犹豫,迟疑。故选C。
9.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歆辄难之:华歆很为难。“之”,代词,代让那人上船这件事。
A.本句出自唐代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意思是: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到广陵赴任。“之”,到……去。
B.意思是:世人也由此判定华歆、王朗二人的优劣。“之”,的。
C.本句出自《吕氏春秋》的《伯牙鼓琴》,意思是:过了一会儿,伯牙又想着流水。“之”,的。
D.本句出自宋代苏轼的《书戴嵩画牛》,意思是:有一天,他去晾晒书画,一个牧童看到了这幅画。“之”,代词,代这幅画。故选D。
10.本题考查句子翻译。
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后来强盗追来了,王朗就想丢下那人不管了。
舍:舍弃,丢下。
1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由“幸尚宽,何为不可?”可知,王朗一开始认为船很宽,是愿意接受的。
由“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可知,华歆起初很为难,但后来愿意帮忙,因为答应的事就要做到。
12.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
王朗表面上是见义勇为、救助他人,实际上,他却胆小怕事,一见事态危急就想把搭船人丢下,不讲信用。而华歆谨慎对待别人的请托,但一经接受请托,无论遇到怎样危急的情况都不相弃,危难中救人救到底。
【点睛】参考译文:
华歆和王朗一起乘船避难,有一个人想搭乘他们的船,华歆很为难。王朗却说:“幸好船还宽敞,有什么可为难的?”眼看后面的贼寇要追上来了,王朗想丢下刚才搭船的人。华歆说:“刚才我之所以犹豫,正是这个原因。既然已经接纳了他来船上安身,哪里能因为情况危急就丢下他呢?”于是就继续带着他赶路。世人也由此判定华歆、王朗二人的优劣。
(二)阅读理解。
韩娥①善歌
昔韩娥东之齐,匮②粮。过雍门,鬻歌③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欐④,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过逆旅,逆旅人辱之。韩娥因曼声⑤哀哭,一里老幼悲愁,垂涕相对,三日不食。遽而追之。娥还,复为曼声长歌。一里老幼喜跃抃⑥舞,弗能自禁,忘向⑦之悲也。乃厚赂⑧发之。故雍门之人至今善歌哭,仿娥之遗声。
——《列子·汤问》
【注释】①韩娥:古代传说中韩国善于歌唱的女子。②匮:尽。③鬻(yù)歌:卖唱。④梁欐(lì):房屋的中梁。⑤曼声:拖长声调。⑥抃(biàn):拍击。⑦向:先前,从前。⑧赂:赠送礼物。
13.对下列各句中“之”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昔韩娥东之齐(去) B.逆旅人辱之(她,指韩娥)
C.忘向之悲也(的) D.仿娥之遗声(到)
14.用“/”画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故 雍 门 之 人 至 今 善 歌 哭
15.结合注释,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既去,而余音绕梁楣,三日不绝。
(2)娥还,复为曼声长歌。
16.用“ ”从文中画出两处表现韩娥的歌声具有极大感染力的句子。
17.这则故事可用“______________”这个成语概括。你还知道哪些和音乐有关的四字词语?试写三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3.D
14.故 / 雍 门 之 人/ 至 今 善 歌 哭
15.(韩娥)已经离开,但袅袅余音还在城门中梁回荡,三日没有停止。 (人们)将她请回来,再为劳苦大众纵情高歌。
16.韩娥因曼声哀哭,一里老幼悲愁,垂涕相对,三日不食。
娥还,复为曼声长歌。一里老幼喜跃抃舞,弗能自禁,忘向之悲也。
17.余音绕梁 天籁之音 高山流水 黄钟大吕
【解析】
13.本题考查文言文字词解释。
A.“昔韩娥东之齐”:韩国有位歌唱家名叫韩娥,向东到齐国去。之:去。正确。
B.“逆旅人辱之”:旅店里的人当众羞辱了她。之:代词,代指韩娥。正确。
C.“忘向之悲也”:忘记了先前的悲哀。之:的。正确。
D.“仿娥之遗声”:效法韩娥传留下来的歌声。之:的。错误。
故答案选D。
14.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故雍门之人至今善歌哭”的意思是:所以,雍门的人们,到现在还善于欢歌、痛哭。根据语意断句。
故 / 雍 门 之 人/ 至 今 善 歌 哭
15.本题考查句子翻译。
“既去,而余音绕梁楣,三日不绝。”翻译为:她离开了这个地方以后,那美妙绝伦的余音还缭绕在城门的梁柱之间,三天不绝于耳。
“娥还,复为曼声长歌。”翻译为:韩娥回来后,就又为他们拉长声音唱起歌来。
16.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在文中找出描写韩娥的歌声具有极大感染力的句子即可。
韩娥因曼声哀哭,一里老幼悲愁,垂涕相对,三日不食。意思是:她离开了这个地方以后,那美妙绝伦的余音还缭绕在城门的梁柱之间,三天不绝于耳。
娥还,复为曼声长歌。一里老幼喜跃抃舞,弗能自禁,忘向之悲也。意思是:韩娥回来后,就又为他们拉长声音唱起歌来,方圆一里的老人和小孩都高兴得鼓掌跳舞,情不自禁,忘记了先前的悲哀。
由此可知韩娥的歌声感染力很强。
17.本题考查成语的积累。
结合“既去,而余音绕梁欐,三日不绝。”可知可以用“余音绕梁”来概况。
余音绕梁:形容歌声或音乐优美,余音回旋不绝。
与音乐有关的词语还学过:
天籁之音:形容声音十分动听悦耳,是音乐的最高境界。
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遇或乐曲高妙。
黄钟大吕:形容音乐或文辞庄严、正大、和谐和高妙。
轻歌曼舞:轻松愉快的音乐和柔和优美的舞蹈。
【点睛】参考译文:
从前,韩国有位歌唱家名叫韩娥,向东到齐国去,半路上就断了钱粮。经过齐国都城西边的雍门时,只能卖唱来换取食物。她离开了这个地方以后,那美妙绝伦的余音还缭绕在城门的梁柱之间,三天不绝于耳。大家都觉得她好像还没有离开一样。有一天,韩娥来到一家旅店投宿,旅店里的人当众羞辱了她。韩娥伤心极了,禁不住拉长声音痛哭不已。方圆一里的男女老幼,都感动得伤心愁闷,泪眼相向,以至于三天吃不下饭。后来,韩娥离开了这家旅店。人们急急忙忙把她追回来。韩娥回来后,就又为他们拉长声音唱起歌来,方圆一里的老人和小孩都高兴得鼓掌跳舞,情不自禁,忘记了先前的悲哀。于是大家送给韩娥许多丰厚的礼物送她走了。所以,雍门的人们,到现在还善于欢歌、痛哭,效法韩娥传留下来的歌声。
(三)阅读欣赏。
王华六岁,与群儿戏水滨,见一客来濯足,以①大醉,去,遗所提囊。取视之,数十金也。公度其醒必复来,恐人持去,以投水中,坐守之。少顷,其人果号而至,公迎谓曰:“求尔金耶?”为指其处。其人喜,以一铤②为谢,却不受。
注:①以:因为。②铤:同“锭”,量词。
1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与群儿戏水滨 戏:____________
②见一客来濯足 濯:____________
③遗所提囊 遗:____________
④其人果号而至 果:____________
1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公度其醒必复来,恐人持去,以投水中,坐守之。
译文:
20.“其人”“喜”的是____________。
21.王华具有 的品质。
【答案】
18.嬉戏,玩耍 洗 遗漏 果然
19.王华估计他酒醒后必定再来,担心别人拿了金子离开,就把包裹投到水里,坐在那儿守着包裹。
20.金子失而复得
21.不贪财物 乐于助人
【解析】
18.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文字词解释,需要结合文言文内容做出理解。
①与群儿戏水滨:和一群小孩在水边嬉戏。故可知“戏”意思是嬉戏。
②见一客来濯足:见到一个客人来洗脚。故可知“濯”意思是洗。
③遗所提囊:离开时留下了他携带的包裹。故可知“遗”意思是遗忘、遗漏。
④其人果号而至:那个人果然哭着来了。故可知“果”意思是果然。
19.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文语句翻译。
句子的翻译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度:估计,思考。复:再,又。恐:害怕。持:拿。句子翻译为王华估计他酒醒后必定再来,担心别人拿了金子离开,就把包裹投到水里,坐在那儿守着包裹。
2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其人”说的是来洗脚的人,结合“少顷,其人果号而至”可知“喜”是因为自己的包裹没有遗失。故而可知是金子失而复得。
21.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文整体的掌握,需要熟练地阅读文言文。
根据阅读文言文可知王华没有因为客人醉酒而偷拿他的包裹,说明王华不贪婪钱财,在那人找来之时,王华没有为难而是告知他包裹在哪里,可知王华乐于助人。
【点睛】译文:王华六岁的时候,和一群小孩在水边嬉戏,见到一个客人来洗脚,因为大醉的缘故,离开时留下了他携带的包裹,王华拿来看了看,有数十两黄金。王华估计他酒醒后必定再来,担心别人拿了金子离开,就把它投到水里,坐在那儿等他来。不一会儿,那个人果然哭着来了,王华迎上去对他说:“找你的银子吗”为他指明了地点。那个人很高兴,用一锭银子作为酬劳,王华退却不接受 。
(四)阅读阅读《北人食菱》,按要求作答
北人食菱
(明)江盈科
北人①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②”,席上啖③菱,并壳入口。或④田曰:“食茭须去壳。”其人自护⑤所短⑥”,曰:“我非不知,并⑦壳者,欲⑧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于水而非土产,此坐强⑨不知以为知也
【注释】①[北人]北方人。②[仕于南方]在南方做官。③[啖](dàn)吃。④[或]有人。⑤[护]掩饰。⑥[短]缺点,短处,不足之处。⑦[并]一起。⑧[欲]想要。⑨[强(qiǎng)]本文中指“勉强”。
22.“北人”吃菱角时“并壳入口”的原因是什么?( )
A.想清热解毒。 B.想换个吃法。 C.喜欢这样吃。 D.不认识菱角。
23.“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这个语句中的“坐”最可能是什么意思?( )
A.因为 B.坐下 C.当作 D.座位
24.我们可以从这篇文言文中获得哪些启示?( )
①做人要善于变通,巧妙应对。
②我们应实事求是、虚心学习,不要不懂装懂。
③人人都有缺点,不必为了掩饰缺点而强行辩解。
④知识是无穷尽的,不要强不知以为知,否则会贻笑大方。
A.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5.根据注释,联系上下文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
26.假如你是那位“北人”有人提醒自己吃菱角的方法错了时你会怎样说?请联系文本信息,展开想象,把当时你会说的话写下来。
【答案】
22.D
23.A
24.C
25.我并不是不知道,边壳一起吃进去的原因,是想要清热解毒。
26.哎呀,真是出丑了,我是北方人,不认识菱角这种食物,还以为连壳一起吃呢。多谢这位兄弟指点,还请各位帮我介绍一下菱角吧。
【解析】
2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由“北人生而不识菱者”可知,他是因为不认识菱角,才把壳一起吃进去。故选D。
23.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这是因为他为了装作有学问,硬要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坐”,因为。故选A。
24.本题考查文章主旨的理解。
本文讲述了一个北方人到南方做客,不识菱角却又装作很懂的样子,最后闹出了笑话的故事。告诉我们知识是无穷无尽的,人不可能什么都懂,因此不能不懂装懂,如果不懂装懂,就难免露馅出丑。故②③④正确。全文对于“北人”的态度是否定的,感情色彩是贬义的,因此①不能选。故选C。
25.本题考查句子翻译。
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我并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进去的原因,是想要清热解毒。
26.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
面对不懂的问题不要不懂装懂,可以坦然承认自己的不足,并向别人虚心请教,语言通顺合理即可。如:我的方法原来错了,怪不得吃的如此费劲,可以请你们告知我正确的食用方法吗?
【点睛】参考译文:
有个出生在北方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做官,(一次)他在酒席上吃菱角,(那个人)连角壳一起放进嘴里吃。有人对他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那人为了掩饰自己的缺点,说:“我并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进去的原因,是想要清热解毒。”问的人说:“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他回答说:“前面的山后面的山,哪块地没有呢?”
菱角生长在水中,(他)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为了装作有学问,硬要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
(五)课外阅读。
螳螂捕蝉
[汉]刘向
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九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选自《说苑》)
27.结合上下文,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
(1)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黄雀延颈欲啄螳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下列句子中的“其”各指代什么?请选择正确的解释。
A.黄雀 B.螳螂 C.蝉 D.树
(1)园中有树,其上有蝉( ) (2)不知螳螂在其后也 ( )
(3)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 ) (4)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
29.文中哪句话表明了作者的观点?先摘录句子,再用自己的话说说句子的意思。
摘录:
翻译:
30.本文给人的启示有( )(多选)
A.不能只看眼前的利益,而不顾身后的危险。
B.没有真才实学,最终没有好下场。
C.看问题要全面,不能主观片面。
D.居安不能忘危,见利不能忘害。
【答案】
27.想要 旁边 伸
28.D C B A
29.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这三种东西,都一心想要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考虑到身后有隐伏的祸患。
30.ACD
【解析】
27.本题考查字词理解。
(1)“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意思是:螳螂弯曲着身子紧紧贴附在树枝上想捕捉这只蝉。这里的“欲”是想的意思。
(2)“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 ”意思是: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 。这里的“傍”是指旁边的意思。
(3)“黄雀延颈欲啄螳螂”意思是:而当黄雀伸着脖子想要啄螳螂时。这里的“延”是指伸着的意思。
28.本题考查字词理解。
(1)“园中有树,其上有蝉”意思是:园子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这里的“其”指“树”。故选D。
(2)“不知螳螂在其后也 ”意思是:却不知一只螳螂在它身后。这里的“其”指“蝉”。故选C。
(3)“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意思是: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 。这里的“其”指“螳螂”。故选B。
(4)“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意思是:却不知道我的弹丸在它下面。这里的“其”指“黄雀”。故选A。
29.本题考查理解关键句子。
“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这句话表明了作者的观点。写出了这三只小动物都只顾着它们自己眼前的利益,却不考虑它们身后的祸患。
30.本题考查文段内容理解。
由文中“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可知,做人不能只看眼前利益,二不考虑身后的祸患;同时也告诫我们看问题不要只看片面,要顾全局;也要居安思危。
文中没有提到没有真才实学就没有好下场这一观点。故选ACD。
【点睛】参考译文:园子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它在高处鸣叫,吸饮露水,却不知一只螳螂在它身后;螳螂弯曲着身子紧紧贴附在树枝上想捕捉这只蝉,但不知黄雀在它旁边;而当黄雀伸着脖子想要啄螳螂时,却不知道我的弹丸在它下面呢。这三只小动物都只顾着它们自己眼前的利益,却不考虑它们身后的祸患。
(六)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赵襄王学御
赵襄王学御①于王子期,俄而②与子期逐③,三易④马而三后。襄王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⑤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速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后也。”
[注]①御:驾车。②俄而:不久。③逐:追赶,这里指驾车赛马。④易:更换。⑤调:协调。⑥诱:引导。
31.结合[注],请你说出对“赵襄王学御于王子期,俄而与子期逐,三易马而三后”的理解。
32.文中人物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他们二人进行了____________比赛。
33.王子期认为怎样才能更好地驾车?用“ ”在短文中画出相关句子。
34.对王子期所说的话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说明赵襄王三次落后的原因与马匹无关。
B.话里包含着“欲速则不达”的意思。
C.话的意思是赵襄王没有学会王子期所教的技术。
D.说明赵襄王三次落后与他心里所想有关。
35.这篇古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
A.人要有好胜之心。 B.做事情要专心致志,目标明确。
C.要学会创新,不能教什么就学什么。 D.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
【答案】
31.赵襄王向王子期学习驾马车技术,没多久就要跟王子期比赛。赛时,他多次更换马匹而多次落在王子期后边。
32.赵襄王 王子期 驾车赛马 33.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进速致远。
34.C
35.B
【解析】
31.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理解。
根据注释“御:驾车。俄而:不久。逐:追赶,这里指驾车赛马。易:更换。”可知“赵襄王学御于王子期,俄而与子期逐,三易马而三后”的意思为:赵襄王向王子期学习驾马车技术,没多久就要跟王子期比赛。赛时,他多次更换马匹而多次落在王子期后边。
32.本题考查对短文主要内容的理解。
根据“赵襄王学御于王子期,俄而与子期逐,三易马而三后。”可知文中的人物是赵襄王和王子期,他们二人进行了驾车赛马比赛。
33.本题考查寻找关键句子。
找出描写王子期所说的驾车要点的句子画下来。即: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
34.本题考查句子含义理解。
王子期话的意思是:我已经把技术全都教给您了,只是您使用得不恰当。不管驾驶什么车辆,最重要的是,马套上辕,要跟车辆配合稳妥。人赶着马,注意力要放在人的指引与马的奔跑相协调上,然后才可以加快速度,达到很远的地方。如今你在我的后面就一心只想追上我,你在我的前面就怕我追了上来。其实,驾驭马匹长途竞争,不跑在前面,便是落在后面。但是你在前在后,注意力全都集中在我的身上,还顾得上与马匹的奔跑协调一致吗?这就是你落在后面的原因了。从这意思中可以看出C是错误的。
35.本题考查文言文主旨的概括。
从“赵襄王同王子期赛马时一心只想超过王子期,根本不把注意力放在与马的协调上,急功近利,由此导致多次落在王子期后边”中,我们可得到的启示有:比赛时一定要倾心于比赛,不能只顾及到对手,这样反而容易失败;比赛时要有一种平常心,做好自己该做的,就不会有多大失败或者后悔;做事要掌握关键的要领,不要因为其他因素而丢失主要的目标;做任何事,如果不专心致志,而只考虑个人利害得失,就会事与愿违等。的原因了。故答案选B。
【点睛】参考译文:战国赵襄王向王子期学习驾马车技术,没多久就要跟王子期比赛。赛时,他多次更换马匹而多次落在王子期后边。襄王说:“你教我驾车的技术,(技术)没有完全教给我。”王子期回答道:“我已经把技术全都教给您了,只是您使用得不恰当。凡是驾车需要注重的是,马套上辕,要跟车辆配合稳妥。人赶着马,注意力要放在人的指引与马的奔跑相协调上,然后才可以加快速度,达到很远的地方。如今你在我后面就一心只想追上我,你在我前面就怕我追了上来。其实,驾驭马匹长途竞争,不跑在前面,便是落在后面。但是你在前在后,注意力全都集中在我的身上,还顾得上与马匹的奔跑协调一致吗?这就是你落在后边的原因了。”
(七)文言文阅读理解。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汝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注释】①曾子:孔子的弟子;②女:通“汝”;③顾:回来;④彘:猪;⑤特:只不过。
36.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①曾子之妻之市 ②听父母之教 B.①其子随之而泣 ②今子欺之
C.①汝还 ②顾反为汝杀彘
3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妻之市 之:往 B.顾反,为女杀彘 反:同“返”
C.妻适市反 适:往 D.特与婴儿戏耳 特:特别
38.解释加点的词。
(1)妻止之 止( ) (2)遂烹彘也 遂 ( )
39.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40.读了这个故事后,你认为曾子有必要杀彘吗?为什么?
【答案】
36.C
37.D
38.阻止 于是
39.现在你欺骗他,这是教他学会欺骗啊。
40.曾子有必要杀彘。因为无论是教育子女还是做人,都必须讲个“信”字,要说到做到,不能说谎。
【解析】
36.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理解字词意思。
A.①曾子之妻之市:曾先生的妻子上菜市场买东西。之:去、往;
听父母之教:听从父母的说教。之:的。
B.①其子随之而泣:他儿子哭着也要跟着去。子:儿子。
②今子欺之:你现在欺骗了他啊。子:你。
C.①汝还:你回去。汝:你。
②顾反为汝杀彘:等我回来了把咱家猪杀了给你做红烧肉吃。汝:你。
C选项意思相同。
37.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理解字词意思。
A.曾子之妻之市:曾先生的妻子上菜市场买东西。之:去、往;
B.顾反,为女杀彘:等我回来了把咱家猪杀了给你做红烧肉吃。 反:同“返”
C.妻适市反:孩子他妈从菜市场回来后。 适:往。
D.特与婴儿戏耳 :我就是哄哄小孩子,骗他的罢了。特,应为“只是”之意。
D选项错误。
38.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理解字词意思。
(1)妻止之 :他老婆阻止他。止:阻止。
(2)遂烹彘也:于是把猪做成了红烧肉。遂:于是。
39.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句中的前一个“子”是敬称,可译成“你”,第二“子”,指孩子;“是”,这里是代词,这;这个句子是判断句,其表判断的不是“是”,而是“也”。译为:现在你欺骗他,这是教他学会欺骗啊!
40.本题考查对短文内容的掌握。
这则故事旨在告诉我们作为父母,要教育孩子做一个讲诚信的人,父母在孩子面前要做出榜样。
表达你的观点,再说明理由即可。
示例:有必要,对孩子的教育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相处都需要诚信重诺,尤其是对孩子的教育,父母本身就应以身作则,口传身教,令孩子耳濡目染,因此曾子的举止有必要。
【点睛】参考译文:
曾先生的妻子上菜市场买东西,他儿子哭着也要跟着去。孩子妈说:“你在家好好呆着,等我回来了把咱家猪杀了给你做红烧肉吃。”孩子他妈从菜市场回来后,曾先生就想逮家里的猪杀掉,他老婆阻止他说:“我就是哄哄小孩子,骗他的罢了。”曾先生说:“小孩子是不能骗的。小孩子不太有自己的想法,于是看着听着自己的爸妈做事然后跟着学,听从父母的说教。你现在欺骗了他啊。母亲欺骗孩子,那么孩子就不再相信母亲了,我们可不能这样教育小孩啊……”于是把猪做成了红烧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