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之文言虚词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之文言虚词第1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之文言虚词第2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之文言虚词第3页
    还剩1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之文言虚词

    展开

    文言文阅读复习之文言虚词高考常考的18个文言文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也、则、者、之。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 1.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1.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2宗受而藏之于庙。《伶官传序》3.温故而知新。《论语》4.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5.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过秦论》)6.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六国论》7.惜其用武而终也。《六国论》8.假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劝学》)9.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10.然陈涉瓮之子,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过秦论》)11.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劝学》)12.盛以锦囊,负而前驱。《伶官传序》13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六国论》)14.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15.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16.字而幼孩,遂而鸡(《种树郭橐驼传》)17.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答案:12连词,表承接,译为“来”“就”“然后”,或者不译。36连词,表并列,译为“和”“又”“并且”。78连词,表转折“却”,译为“然而、却”。910连词,表递进,译为“而且”“并且”。1112连词,连接状语和动词,表修饰,不译。13连词,表因果,译为“因而、所以”。14连词,表假设,译为“如果”。15连词,表目的,译为“来”。16-17代词,释为“你()、你()的” 2.解释句中“何”字的意义和用法。1.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过秦论》)2牛何之(《齐桓晋文之事》)3.大王来何操?(《鸿门宴》)4.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5.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孔雀东南飞》)6.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7至于誓天断发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8.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岩峦。(《蜀道难》)9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10.何以战?《曹刿论战》11.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12.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答案:1疑问代词。译作“为什么”“什么原因”。2.疑问代词。译作“哪里”,译时“何”要后置。3.疑问代词。译为“什么”。4-6:疑问副词,译为“怎么、哪里”,表示反问。7-8:副词,译作“怎么”“多么”。表程度,常用在形容词前。9. 复音虚词“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示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样”。10.复音虚词“何以”,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示疑问或诘问,相当于“凭什么”。11.复音虚词。“奈何”,常用于疑问句中作谓语或状语。译作“怎么办”。12.作动词,译为“呵问” 3.解释句中“乎”字的意义和用法。1.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赤壁赋》)2.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3.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4.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5.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6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屈原列传》7.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_____《师说》8.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庖丁解牛》)9.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赤壁赋》)10.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答案:13句末语气助词,表疑问和反问,可译为“吗”“呢”。4.句末语气助词,表测度,可译为“吧”。5.句中助词,用在句中起缓和语气作用或表示语气的停顿.6-8介词,相当于“于”。9-10助词,用作形容词或副词词尾。 4.解释句中“乃”字的意义和用法。1曰:“肉食者,未能远谋。”乃入见。《曹刿论战》2.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3.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4.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5.无伤也,是乃仁术也《齐桓晋文之事》6.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7.与尔三,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五代史伶官传序》答案:1.副词,表顺承,可译为“就”“于是”等。23副词,表转折,可译为“却”“竟()”“反而”等。4副词,表条件或前提,释为“才”。5副词,表判断,用在判断句中,可译为“是”“就是”等。67代词,译为“你的”、译为“你”。 5.解释句中“其”字的意义和用法。1.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秦。《六国论》2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终也。《六国论》3.会其怒,不敢(《鸿门宴》)4.虽曰爱之,其实害之。(《种树郭橐驼传》)5.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6.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7.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种树郭橐驼传》)8.与尔三,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五代史伶官传序》)9.汝其勿悲!(《与妻书》)10.以乱易整,武。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答案:1代词,表第三人称的领属关系,“他的”“他们的”“它的”。2-3代词,指代第三人称,“他们”“它”。4. 指示代词,近指“这”或远指“那”“那些”。5. 指示代词,表特指,译为“其中的、当中的”,后面多为数词。6-7.副词,表揣测语气,译为“大概、恐怕”。8-9.副词,表祈使语气,译为“可要、一定”。10.副词,表商量语气,译为“还是”。 6.解释句中“且”字的意义和用法。1.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石钟山记》2.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国论》)3.臣死且不避,酒安足辞。《鸿门宴》4.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赤壁赋》)5.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6.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7.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答案:1.连词,表并列。可译为“又……又……”或“一边……一边……”。2.连词,表递进,译为“而且、并且、况且”。3.连词,表示让步或假设关系,译为“尚且”或“即使”。4.复音虚词,“且夫”,句首助词,表示另提一事或进一步议论,译为“再说”5.副词,译为“将要”。6.副词,译为“将近、几近”。7.副词,译为“暂且、暂时”。 7.解释句中“若”字的意义和用法。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2.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师说》3.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种树郭橐驼传》4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我若也。《种树郭橐驼传》5.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齐桓晋文之事》6.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7.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8.若使烛之武见秦君。《烛之武退秦师》9.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烛之武退秦师》10.若阙秦,将焉取之。《烛之武退秦师》答案:13动词,译为“像、好像、如同”。4动词,译为“及,比得上”。5指示代词,译为“这样”。67人称代词,译为“你()、你们()”。810连词,表假设关系,译为“假如、如果”。 8.解释句中“所”字的意义和用法1.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2.当其欣于所遇。(《兰亭集序》)3.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鸿门宴》)4.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庖丁解牛》)5.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6.武父子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苏武传》)7.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8.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9.所以游目骋怀,足以视听之娱。《兰亭集序》10.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答案:1.名词,表示场所、位置。2-4:助词,“所”加动词,构成名词性词组。译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5-6:助词,被动句中,“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结构。7-8复音虚词“所以”,表原因,译为“……的原因”。9-10复音虚词,表示凭借的方式,译为“用来……的”或“……的凭借”。 9.解释各句中“为”的意义以及用法1.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2.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3.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4.公为我献之。(《鸿门宴》)5.为之奈何?(《鸿门宴》)6.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孔雀东南飞》)7.何辞为?(《鸿门宴》)8.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为妄作。(《兰亭集序》)9.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10.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兰亭集序》)11.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答案1-2.介词,译为“被”,表示被动。3-4介词,译为“给”“替”。5.介词,译为“对、向”。6.介词,表原因或目的,译为“因为、由于、为了”。7.语气助词,用在句末,常与“何”“奚”等相配合,表疑问或反诘8-9.动词,译为“是”,表判断。10-11.“为”作一般动词用时,可根据上下文灵活意译。10译为“成为”。11译为“治理”。 10.解释各句中“焉”的意义以及用法1.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2.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秦师》)3.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4.阙秦,将焉取之?(《烛之武退秦师》)5.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6.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阿房宫赋》)7.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焉。(《石钟山记》)8.或师焉,或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答案1.代词,相当于“之”。2.疑问代词,相当于“哪里”“怎么”。3-4.兼词,兼有介词和代词的功能,相当于“于+之”。3.在这里4.从哪里5.句末语气助词。译为“了”“啊”,或不译。6-7.助词,形容词或拟声词词尾,译为“......的样子”。8.助词,用于句中,表停顿。不译。 10.解释各句中“也”的意义以及用法1. 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2.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六国论》)3. 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赤壁赋》)4.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5. 至于誓天断发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6.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答案:1-5.句末语气助词。用在不同功能的句子末尾,表示各种不同的语气。1.表判断语气,不译。2表反问语气,译为“呢”。3.表疑问语气,译为“呢”。4.表陈述或解释语气。5.表示感叹语气,译为“啊”。6.句中助词,通常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舒缓语气的作用,无实义,不译。 12.解释各句中“以”的意义以及用法1.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伶官传序》2.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种树郭橐驼传》)3.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过秦论》)4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苏武传》)5.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6.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登泰山记》7.且硕茂早实以蕃8.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9.百家之言,以愚黔首。(《过秦论》)10.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11.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苏武传》)12.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陈情表》)13.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短歌行》14.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过秦论》)答案1-6:介词。与后面的代词或名词性词组共同构成宾结构,作句子中谓语动词的状语。1.表使用,译为“拿”或“用”。2.表处置,译为“把”。3-4表凭借,译为“凭、凭借、根据”或“凭……身份”。5.表原因,译为“因为、由于”。6.表时间或地点,译为“在、于”。7-9:连词。7.表并列,可译为“而、又、和”。8表修饰,不译。9表目的,译为“来、用来”。10.表结果,译为“因而、以致”。11.副词,通“已”,译为“已经”12.复音虚词。“是以”,即“以是”的倒装,译为“因此”。13复音虚词。“何以”,即“以何”的倒装,译为“凭什么”。14.复音虚词,译为“把……做成”“把……做成”“把……作为”。 13.解释句中“因”字的意义和用法1.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鸿门宴》)2.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3.因人之力而敝,不仁。(《烛之武退秦师》)4.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苏武传》)5.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登快阁》)6.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7.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庄子·养生主》)8.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答案:1.副词,表顺承关系,译为“就、于是”2.介词,趁,趁机。3. 介词,凭借,依靠。4. 介词,经由,通过。5. 介词,因为,由于6.动词,沿袭。7. 动词,依顺,顺着。8.动词,接着,继 14.解释句中“于”字的意义和用法1.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石钟山记》)2.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3.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登泰山记》)4.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5.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6.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7.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答案1介词.1在。2.自,从。3.至,到。4.对,对于。5.向。6.表示被动,译为“为,被”。7.表示比较,译为“比” 15.解释句中“与”字的意义和用法1.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2.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六国论》)3.吾与子渔于江之上。(《赤壁赋》)4.则与一生肩。(《鸿门宴》)5.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6.吾与点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7.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离骚》)8.则非也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答案:1-2.介词,译为“和,跟,同”3.连词,译为“和,跟,同”(作介词用的“与”,和后面的名词性短语或代词构成宾结构,作状语。而作连词用的“与”,常常连接两个名词或两个代词,所构成的名词性短语在句子中作主语或宾语。如例1中的“吾与子”作主语。)4.动词。给予,授予。5.动词。结交,亲。如: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与而不助五国也。6.动词。赞许,同意。7.动词。等待。8.句末语气助词,通“欤”,表示感叹或疑问语气 16.解释句中“则”字的意义和用法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则利。(《劝学》)2.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阿房宫赋》)3.小则获,大则得城。(《六国论》)4.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陈情表》)5.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种树郭橐驼传》)6.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答案:1-5:连词。1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便”。2表示假设关系。译为“那么”。3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4表示转折关系。译为“可是、却”。5表选择关系。和“非”或“不”连用,译为“不是……就是……”。6.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 17.解释句中“者”字的意义和用法1.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2.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六国论》)3.此三者,吾遗恨也。(《五代史伶官传序》)4.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5.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6.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赤壁赋》)7.亚父者,范增也。(《鸿门宴》)8.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答案1-2:代词,用在形容词、动词、动词词组或主谓词组之后,组成“者”字结构,用以指代人、事、物,译为“的人”“的事”“的东西”……3.代词,用在数词之后,指代上文所说的几种人或几件事物。可译为“……种”“……样”。4.代词,用在时间词语的后面,不译。5-6.助词,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7.助词,用在主语后,表判断。8.助词,放在疑问句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等。 18.解释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1. 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2.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耻。(《师说》)3.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4.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师说》)5.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6.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7.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8.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9.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10.不知其所之也。(《阿房宫赋》)答案:1-2:指示代词,译为“这、这个、这些”。3.代词,作宾语,代人、物、事;代人时一般译为“他”或“她”,有时也译为“我”。4.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助词“的”,有时可不译。5.结构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6-7:结构助词,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8.结构助词,作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9.音节助词,用以调整音节或表示提顿,没有实在意义。10.动词,译为“到、去”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