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艺术类考生地理高考二轮专题复习 自然环境与人类安全课件PPT
展开一、考试说明和教学要求
三、应试指导 考情分析
备考策略 1.高考这部分内容考查的是对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空间分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以及环境问题的类型、表现及其危害和防治措施等的实践应用,考生备考时需掌握对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空间分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以及环境问题的类型、表现及其危害和防治措施等的基本原理,特别要注重特定区域的积累,如青藏高原地区、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沿途地区、海陆交界地区等区域的积累。2.学会将地理原理与生产生活实践相结合。
【课堂导学】四、要点精讲要点一 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1.概念:人类不仅从自然环境中获得食物、淡水、木材、各种矿产,还享受了自然环境提供的质量良好的空气、舒适的气候以及娱乐和审美体验等。这些人类从自然环境中获得的各种益处,就是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
2.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
【拓展】森林的多种服务功能(1)供给服务:提供森林、动物等资源。(2)调节服务:调节气候、净化空气和水质、涵养水源等。(3)支撑服务:作为生物的栖息地、维持生物多样性、增加土壤肥力等。(4)文化服务:提供美丽的风景,也供人类旅游休憩、获得精神享受等。
3.可持续利用自然环境的服务(1)人类获取各种服务,需要控制在自然环境允许的范围内,不能超出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极限,特别是不能超出自然环境的支撑服务功能的极限。
如果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数量和速度超过自然环境的供给能力,就会使自然资源的供给难以为继;如果人类排放的废弃物超过自然环境的调节能力,有毒、有害物质就不能完全得到净化。(2)人类获取的自然环境的不同服务有时是相互冲突的,人类从一种服务获益时,可能危及其他服务。(3)人类需要对自然环境提供的不同服务,进行综合权衡,在不损害自然环境以保证自然环境服务功能可持续利用的前提下,选择最优的利用方案。
【典例展示1】 (2021·湖南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冰川具有气候调节、径流调节、淡水供给和旅游科考等服务价值,可以用货币形式体现。冰川面积大小直接影响冰川服务价值高低。祁连山地区的现代冰川面积大,一般发育在海拔4000米以上,其中疏勒河流域冰川面积是北大河流域冰川面积的两倍多。研究表明:冰川的气候调节价值远高于其他各项服务价值;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祁连山地区的冰川消退显著且区域差异大;不考虑物价因素,近年来祁连山东部地区冰川服务价值减幅比西部地区更大。下图示意祁连山部分地区的水系及冰川分布。
【答案】 疏勒河流域海拔大于4000米的区域分布广、完整成片;北大河流域海拔大于4000米的区域分布小、分散破碎。【解析】 第(1)题,题意表明,疏勒河流域与北大河流域冰川分布区的地形差异应根据冰川面积大小及分布状况进行推测。图中显示,疏勒河流域冰川面积大,冰川集中且呈片分布,而材料信息表明,祁连山地区的现代冰川一般发育在海拔4000米以上,由此推测疏勒河流域海拔大于4000米的区域分布广、完整成片;图中显示,北大河流域冰川面积小,冰川呈碎片化分布,由此推测北大河流域海拔大于4000米的区域分布面积小、分散破碎。
(1)根据冰川面积大小及分布状况,推测疏勒河流域与北大河流域冰川分布区的地形差异。
(2)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分析祁连山冰川对当地气温的调节作用。
【答案】 冰川反射太阳辐射,减少地面辐射,冰川消融吸收热量,降低气温,缓解气候变暖。【解析】 第(2)题,本题审题关键是注意“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这一信息,由此推断,冰川对气温的调节作用应从降低气温方面进行分析。冰川对太阳辐射反射强,地表获得的太阳辐射弱,从而减少地面辐射,使得气温降低,缓解气候变暖;冰川消融会吸收热量,从而降低气温,缓解气候变暖。
(3)祁连山东部地区冰川服务价值减幅比西部地区更大,试分析其主要自然原因。
【答案】 东部地区海拔较低,冰川面积较小,受气候变暖影响,东部地区冰川退缩率较高,造成冰川服务价值减幅更大。【解析】 第(3)题,图中显示,祁连山东部地区冰川面积较小,平均海拔较低,受气候变暖影响,东部地区冰川更容易消融退缩,加上基数(冰川面积)小,因此退缩率较高,从而造成冰川服务价值减幅更大。
要点二 自然资源及其利用1.自然资源概念: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经济技术条件下,从自然环境中获得并能满足人类生产和生活需求的物质和能量。包括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2.自然资源主要包括气候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和矿产资源等。
3.属性: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一方面,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和空间分布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另一方面,人类如何利用自然资源,受不同历史时期人类的需求及社会发展水平的影响。4.自然资源的数量特征(1)有限性①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自然环境能够提供的自然资源,有一定的数量限制;②由于人类利用资源的能力受技术条件限制,人类能够从自然环境中获取的自然资源数量更为有限;③不能突破自然环境供给资源的极限。(2)稀缺性影响:当自然资源出现稀缺时,其价格往往会上涨,从而引起人类社会在供给和需求两方面的一系列连锁反应。良性的响应会优化资源配置,从而弥补资源稀缺所带来的限制。5.自然资源的质量特征(1)自然资源的质量可用一定的指标来刻画。(2)不同质量的自然资源,因人类需求的差异而有不同的用途。
6.自然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
7.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典例展示2】 下图为“2001~2018年北京市供水结构变化图”。据此完成下题。
(1)图示期间北京市供水结构的变化为( ) A.地表水供应持续增加B.地下水主体地位下降C.再生水比重逐渐下降D.南水北调水持续增加
【答案】 B【解析】 第(1)题,读图,图示期间,地表水供应呈减少趋势,A错误;地下水占比较大,但其主体地位下降,B正确;再生水比重呈上升趋势,C错误;南水北调水并没有持续增加,如2013~2014年出现减少现象,D错误。
(2)南水北调对华北地区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主要有( )A.减少地表径流量 B.加快地面的沉降C.扩大湿地的面积 D.加剧灌区盐碱化
【答案】 D【解析】 第(2)题,南水北调并不会减少华北地区地表径流量,A错误。随着南水北调水的调入,华北地区对地下水的开采减少,地面沉降减缓,B错误。随着南水北调水的调入,华北地区生态用水增加,湿地面积扩大,但这不属于不利影响,C错误。同时,灌区由于灌溉用水增加导致地下水位上升,土地盐碱化加剧,D正确。
要点三 环境问题及其危害1.自然系统:由太阳能持续供给能量,物质能够从无机环境进入生命体,最终又回到无机环境,从而完成物质的循环与能量的流动,同时自然环境能够通过自我调节来维持稳定。2.原因:(1)人类从自然环境中获取大量自然资源,维持城市、农田等人类系统的运行,将所形成的废弃物排入自然环境;
(2)人类对环境的影响与人口数量、人均资源消费量和技术水平密切相关。①人口数量增加,所需要的自然资源数量和排放的废弃物数量也会增加;②人均资源消费量越高,对环境的影响越大。(3)技术进步对环境的影响具有两面性。①技术越发达,人类对自然环境影响的程度越大;②人类通过研发环境友好技术,能够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废弃物处理能力,降低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
3.环境问题的危害(1)损害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损害自然环境的支撑服务功能,使自然环境失稳;导致自然环境的供给服务功能下降,使自然资源稀缺甚至枯竭;导致自然环境的调节服务功能失常,使环境污染与生态退化加剧,并增加自然灾害的风险;导致自然环境的文化服务功能降低,会降低人的舒适感、审美体验等。(2)影响生活质量,危害人类健康大气、水、固体废弃物和噪声等污染,会直接损害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
(3)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环境问题不仅直接造成生命财产的损失,也会对自然环境的功能造成损害,进而制约社会经济发展。例如,毁林开荒引起的恶性循环:
【典例展示3】1.(2022·辽宁丹东一模)近年来,全国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但部分地区河流出现平时水环境质量较好、汛期污染物浓度大幅上升的情形,生态环境部近期开展了汛期污染强度分析和治理。据此完成下题。(1)部分地区河流汛期污染强度大幅上升,其污染源主要来自( )①旱季藏污纳垢②城市生活排污③污水处理厂溢流④运输船舶⑤企业非法排污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⑤D.③④⑤
【答案】 C【解析】 第(1)题,一般来说,汛期水量大幅度增加,增加了水体的生态流量,可降低污染物浓度。但汛期出现污染物浓度大幅上升的情况,说明地表径流携带了大量面源污染物进入水体,其污染源主要来自:旱季地表藏污纳垢,雨季零存整取;汛期因雨量过大,超出污水厂的处理能力时,雨污混合水就会以溢流的方式直接排放;部分企业趁雨季非法排污。城市生活排污和运输船舶产生的污染不会出现汛期和平时差异大的情况,故正确的选项组合为①③⑤,C正确。其他选项组合不符题意,A、B、D错误。
(2)下列关于汛期水污染的防治措施,合理的是( )A.汛期禁止污水排放 B.全面关停相关污染源C.利用遥感技术对汛期污染强度进行监测和预警D.制定水污染事件应急处理方案
【答案】 D【解析】 第(2)题,汛期水污染的防治措施最合理的是在汛期来临时,提前做好预案,制定好水污染事件应急处理方案,有防患有应对,D正确。禁止污水排放、全面关停相关污染源这样一刀切的做法不符合实际生活生产情况,A、B错误。利用遥感技术对汛期污染强度进行监测和预警,只提出了防患措施,没有遇到类似事件的应对方法,C错误。故选D。
2.(2022·重庆二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巢湖地处皖中,襟湖带江,素有“东方日内瓦”之誉,湖水主要靠地面径流补给,流域面积为13486平方公里。近年来,每到夏季,巢湖湖面可见大量蓝藻,尤其是西半湖水域藻类物质较为集中。巢湖中生长的蓝藻,其优势种铜绿微囊藻生长的最适氮磷比为11.2,最适温度为28.8~30.5 ℃。下图分别示意巢湖流域及流域近600年来旱涝灾害发生频率统计。
(1)从气候角度分析巢湖流域旱涝灾害频繁的原因。
【答案】 夏季风移动至江淮地区,停留时间长,降水多,洪涝成灾;或者受江淮准静止锋影响,梅雨气候显著;准静止锋活跃时,暴雨频发,洪涝成灾;反之锋面快速北移,长时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则降水很少(造成“短梅”或“空梅”),干旱致灾。
【解析】 本题以巢湖流域及该流域旱涝灾害发生频率为材料,涉及大气环流、中国雨带移动规律、湖泊调节作用、水体富营养化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点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题,从图中可知,巢湖地区旱灾与水灾发生频率都比较高。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受季风气候影响显著,受夏季风强弱的影响,我国旱涝灾害多发。巢湖地区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带,夏季风相对较弱的年份,雨带在南方的停留时间长,巢湖地区受夏季风长时间影响降水多;同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受江淮准静止锋影响比较显著,在每年5~6月份降水较多,形成梅雨现象;受江淮准静止锋影响,阴雨天多晴天少,易形成洪涝灾害。夏季风相对较强的年份,雨带在南方停留时间短,雨带快速移动至华北和东北地区;由于雨带停留时间短,所形成的降水有限,易导致干旱现象;同时由于雨带快速北上,江淮地区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时间更长,形成更长时间的伏旱现象;由于雨带停留时间短,在梅雨期降水减少,也可称之为“空梅”现象,导致干旱程度加剧。
(2)说明在自然状态下巢湖能获得长江干流补给的条件。
【答案】 巢湖地势较低,裕溪河口与长江干流水位差较小;当长江下游发生洪水时,长江干流水位高于裕溪河,长江水经裕溪河倒灌进入巢湖。【解析】 第(2)题,从材料可知巢湖湖水主要靠地面径流补给,其流域面积较大。从巢湖流域图可见巢湖周边有大量河流注入巢湖,可推测巢湖所处地势相对较低;自然状态下,长江干流水位与巢湖裕溪河河口水位相差不大;受季风气候影响,长江夏秋季节流量较大,下游地区易发生洪水现象;原本长江干流与裕溪河河口水位相差不大,此时由于长江干流水位升高,大量的长江水经裕溪河,倒灌进入巢湖地区。
(3)巢湖目前蓝藻污染比较严重,尤其是西半湖水域容易看到较多藻类,分析其原因。
【答案】 湖泊处于封闭或半封闭状态,水体流动缓慢,利于氮磷在湖区内蓄积;氮磷比值适合,适合蓝藻生长;地处亚热带,夏季气温高,夏季盛行东南风,漂浮在水面上的藻类受风的影响向下风向水域(西半湖)聚集。
【解析】 第(3)题,从巢湖流域图可知,巢湖东侧裕溪河可连同长江,但由于其水位与长江干流水位差相对较小,巢湖水流出速度较慢;由于巢湖所在地区地势偏低,湖水流岀速度又慢,湖泊常年处于封闭或半封闭状态;从材料可知蓝藻适合生长的水域氮磷比较高,故湖水的流动性差,易导致氮磷在湖区内沉积;巢湖大量氮磷沉积,氮磷比相对较高,适合蓝藻生长;从材料可知,蓝藻最适宜的温度为28.8~30.5℃,对水温的要求较高;巢湖所在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白昼时间长,太阳高度较高,太阳辐射强,温度高促进蓝藻大量繁殖生长;同时受夏季东南季风影响,漂浮在水面上的藻类受东南季风的影响,向西部流动,故在西半湖水域藻类物质更为集中。
五、能力摸底欧美黑杨的树干高、树冠大,喜光照,生长快,抗病和适应性强。欧美黑杨木材材质柔软,易加工。20世纪70~80年代,欧美黑杨作为经济林被广泛引进洞庭湖周边地区,成了人们眼中的“香饽饽”。直到整治前,整个洞庭湖保护区内欧美黑杨种植面积已经达到39万亩(1亩≈666.67m2)。欧美黑杨绰号“湿地抽水机”“生态杀手”,严重威胁洞庭湖生态环境安全。为保护当地生态环境,湖南省洞庭湖保护区展开了史上最大一次欧美黑杨砍伐行动,数百万棵黑杨被砍伐清理。据此回答1~2题。
【答案】 A【解析】 第1题,本题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的相关知识。读题可知,“欧美黑杨的树干高、树冠大,喜光照,生长快,抗病和适应性强。欧美黑杨木材材质柔软,易加工”,因此有利于提供木材,体现了其供给服务的功能。故选A。
1.周边地区种植欧美黑杨主要是为了利用其( ) A.供给服务B.调节服务C.文化服务D.支持服务
2.洞庭湖保护区大面积砍伐欧美黑杨是因为其( )A.经济效益低B.加剧了湖区水土流失C.加速了湿地旱化D.导致湖水对湖岸的侵蚀作用加强
【答案】 C【解析】 第2题,本题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的相关知识。读题可知,欧美黑杨绰号“湿地抽水机”“生态杀手”,因此种植黑杨耗水量大,加剧了湿地旱化,故洞庭湖保护区大面积砍伐欧美黑杨,故选C。
自然环境按人类对它们的影响程度及它们所保存的结构形态和能量平衡,可分为原生环境和次生环境。人类改造原生环境,使之适应于人类的需要,促进了人类经济的发展。据此完成3~4题。3.下列属于原生环境的是( )A.热带种植园B.南极洲冰原C.我国东北平原D.印度德干高原
【答案】 B【解析】 第3题,根据材料可知,原生环境受人类活动干扰程度较低,比较四个选项,显然南极洲冰原地带符合题意。故选B。
4.一般说来,与原生环境相比,次生环境对人类提供的服务更多体现在( )A.供给服务方面B.支撑服务方面C.文化服务方面D.调节服务方面
【答案】 A【解析】 第4题,次生环境是由人类改造原生环境而来的,主要体现在使自然环境的供给服务更多,如提高农产品产量等,以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人类生存。故选A。
六、课堂评价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自然资源的种类、数量、规模、范围都在不断变化。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多,人类开发资源的数量越来越多、种类越来越齐全,人类甚至用现代科技研制出一些能源的替代品,但仍有许多资源短缺、枯竭。根据材料,完成1~2题。1.下列物质属于自然资源的有( )A.铁矿、塑料B.石油、农田C.森林里的树木、地下水D.煤炭、化肥
【答案】 C【解析】 第1题,自然资源既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经济属性。这就决定了自然界的物质和能量成为自然资源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可以直接从自然界获得,二是能够用于生产和生活。塑料、农田、化肥不具有自然属性,不属于自然资源,A、B、D错误;森林里的树木、地下水可以直接从自然界获得,且能够用于生产和生活,同时具有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属于自然资源,C正确。故选C。
2.关于人类与自然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类的生产、生活资料都来源于自然资源B.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社会进步不受自然资源的限制C.人类社会进步,人口急剧增加,自然资源也会急剧增加D.工业文明时期,随着经济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增加,自然资源消耗量也增加
【答案】 D【解析】 第2题,人类的生产、生活资料不都来源于自然资源,A错误;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社会进步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变小,但不可能不受自然资源的限制,B错误;人类社会进步,人口急剧增加,自然资源不会急剧增加,C错误;工业文明时期,随着经济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增加,自然资源消耗量也增加,D正确。故选D。
生物质成型燃料是以农业废弃物、林业“三剩物”(采伐剩余物、造材剩余物和加工剩余物的统称)为原材料,制成可再生物质能锅炉直接燃烧的新型清洁燃料。瑞典位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缺油少气,但人均能源消费量高,能源长期依赖进口。瑞典人热爱大自然,十分重视环保。目前,瑞典大力发展生物质能,是生物质成型燃料开发利用的先锋国家。据此完成下题。3.瑞典居民人均能源消费量高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 )A.重工业发达B.交通运输业发达C.供暖对能源消耗大D.能源资源丰富
【答案】 C【解析】 第3题,根据所求,瑞典的纬度高,气温低,冬季寒冷漫长,故居民取暖消耗大量能源,故C正确;瑞典重视保护环境,重工业并不发达,A错误;瑞典的地域面积小,交通运输发达但是并没有很大消耗,B错误;瑞典的能源资源储量不足,依赖进口,D错误。故选C。
4.瑞典大力开发生物质成型燃料的优势条件是( )A.太阳辐射较强B.森林资源丰富C.对外交通便利D.邻近海外市场
【答案】 B【解析】 第4题,材料中提到生物质成型燃料以农业废弃物,林业三剩物为原材料,瑞典是欧洲森林资源最丰富的国家,有数据显示其森林覆盖率超过50%,B正确;瑞典地处欧洲,太阳辐射弱,A错误;瑞典对外交通便利,临近海外市场并不是开发新型能源的主要原因,C、D错误。故选B。
2023艺术类考生地理高考二轮专题复习 资源安全与国家安全课件PPT: 这是一份2023艺术类考生地理高考二轮专题复习 资源安全与国家安全课件PPT,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知识网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艺术类考生地理高考二轮专题复习 中国地理课件PPT: 这是一份2023艺术类考生地理高考二轮专题复习 中国地理课件PPT,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知识网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艺术类考生地理高考二轮专题复习 世界地理课件PPT: 这是一份2023艺术类考生地理高考二轮专题复习 世界地理课件PPT,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知识网络,应试指导考情分析,2降水的分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