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编第9章第27讲 城镇化与城乡景观 课件PPT+练习-新教材+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展开课时达标(二十七) 城镇化与城乡景观
(建议用时:30分钟)
一、选择题
(2021·八省联考江苏)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入新疆之初,为了开发新的耕地,兵团人多就近建造半地下式的地窖房子,俗称“地窝子”。下图为“地窝子”景观图。据此回答1—3题。
1.兵团人最初建造的“地窝子”主要分布在( )
A.绿洲中心 B.山前荒漠
C.矿山地区 D.戈壁地区
2.“地窝子”的主要功能是( )
A.御寒防风防沙 B.体现地域风格
C.节省建筑材料 D.保护自然环境
3.现在保留部分“地窝子”的主要目的是( )
A.粮食仓储 B.旅游教育
C.饲养家畜 D.应急避险
答案 1.B 2.A 3.B
解析 第1题,据材料可知,建设兵团入新疆之初是为了开发新的耕地。山前荒漠可以利用高山冰雪融水发展农业,最有利于开垦为耕地,B项正确。绿洲中心已经是耕地;矿山地区土地利用在早期主要是开矿,而不是开垦耕地;戈壁地区自然条件较为恶劣,不宜开垦为耕地。第2题,“地窝子”冬暖夏凉,具有御寒功能,而且可以抵御新疆的风沙,这是最主要的功能,A项正确。“地窝子”为后来兵团入新疆才有的,不属于地域风格;节省建筑材料是目的,不是功能;需要开挖,不能够保护自然环境。第3题,现在保留部分“地窝子”的主要目的是纪念那段历史,教育后人,发展旅游业,B项正确。下雨时,“地窝子”容易进水,不适合粮食仓储;当地是牧区;当地地质灾害少,主要是气象灾害,“地窝子”不适合应急避险。
(2022·江苏南京调研)阿以旺是我国某地常见的一种传统地方民居。从形式上看,阿以旺是在开敞的空间上面再加上一个屋顶(多为穹顶),屋顶与庭院之间是四个侧面的天窗。阿以旺既是完全封闭的室内空间,又是一个带天窗的大庭院。如图为该民居图,读图回答4—5题。
4.该民居最可能出现在( )
A.藏族地区 B.维吾尔族地区
C.傣族地区 D.壮族地区
5.阿以旺建筑( )
①模式的封闭性能适应多扬沙的气候环境
②四个侧面天窗有利于增加室内的自然采光
③有利于促进室内的通风,有利于夏季降温
④穹顶屋面总表面积增大,适应多雨雪天气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 4.B 5.A
解析 第4题,藏族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地区,该地区海拔高、气温低,传统民居四周很少开窗或开窗很小,A项错误。维吾尔族主要分布在新疆,位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降水较少,夏季气温高,多扬沙天气,阿以旺相对封闭的室内空间可以适应多扬沙的气候环境,带天窗的大庭院通风条件较好,利于夏季散热,B项正确。傣族主要分布于云南,壮族主要分布于广西,两地纬度较低,气温较高,阿以旺相对封闭的室内空间不适应当地炎热的气候环境,C、D两项错误。第5题,结合上题分析可知,①③正确;阿以旺有四个侧面天窗,有利于增加室内的自然采光,②正确;阿以旺分布地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雨雪天气较少,④错误。
(2022·广东阶段联考)土族传统村落大多分布于青海河湟地区的川水、浅山、脑山地区,地处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此地群山起伏,河流广布,地形复杂多样。下图示意土族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据此完成6—8题。
6.推测土族传统村落具有的建筑特点是( )
A.高墙合院 B.尖顶木屋
C.白墙黑瓦 D.宽门大窗
7.影响河湟地区河谷两岸土族传统村落数量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气候条件 B.土地面积
C.土壤肥力 D.生态环境
8.图中四处聚落规模最大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 6.A 7.A 8.C
解析 第6题,土族传统村落所在区域(青海河湟地区)气候寒冷,高墙合院可防风避寒,A项正确。尖顶木屋是云南西双版纳的典型民居,尖顶有利于雨水滑落,木屋有利于通风散热;白墙黑瓦是我国江南水乡的民居特点,与山水田园风光相映成趣;宽门大窗利于采光和通风,不符合该地的环境特征。第7题,图中河流北岸(阳岸)村落数量多,且较高海拔处也有分布,而南岸(阴岸)村落数量少,且仅分布在低海拔处,说明气候(热量)条件是影响河湟地区河谷两岸土族传统村落数量差异的主要因素,A项正确。两坡的土地面积相差不大;材料没有提及土壤肥力;南坡植被覆盖率更高,生态环境好。第8题,丙处位于河流北岸(阳岸)低海拔地区,气候相对温暖,临近水源,地形平坦,土壤较为肥沃,适合居住和耕作,因此聚落规模大,C项正确。甲、乙海拔高,坡度大,土地规模较小,离水源地远;丁位于河流南岸,阴坡,光照条件较差,湿气重,居住条件差,规模小。
(2022·广东六校联考)读某年东南亚部分国家城镇化水平统计图和菲律宾、越南部分信息对比表,完成9—11题。
| 菲律宾 | 越南 |
城镇人口比重 | 60% | 30% |
GDP | 3 768亿美元 | 2 620亿美元 |
土地所有制 | 私有制 | 国有制 |
农业经营方式 | 佃农、种植园雇工 | 农民家庭承包 |
耕地面积 | 106 357平方千米 | 88 075平方千米 |
粮食进出口 | 进口大米290万吨 | 出口大米600万吨 |
9.人口城镇化水平明显超过社会经济城镇化水平会造成过度城镇化现象。图中国家过度城镇化最显著的是( )
A.印度尼西亚 B.马来西亚
C.新加坡 D.菲律宾
10.过度城镇化国家可能面临的问题不包括( )
A.贫民窟现象严重 B.全国粮食短缺
C.城镇失业率高 D.农村人地矛盾突出
11.据材料推断,越南与菲律宾人口城镇化水平差异较大的影响因素最可能是( )
A.经济水平 B.工业结构
C.土地制度 D.农业结构
答案 9.D 10.D 11.C
解析 第9题,读图可知,菲律宾人口城镇化水平(60%)远远超过社会经济城镇化水平(约30%),过度城镇化最显著,D项正确。第10题,过度城镇化是人口与经济发展不协调所致。大量农村人口集中到城镇,农村人地矛盾得到缓和,D项符合题意。农村人口盲目集中到城镇,但是城镇受经济发展水平限制,无法提供相应的就业岗位,涌进城镇的农村人口生活贫困,贫民窟现象严重。大量农村人口涌进城镇,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减少,粮食产量减少,城镇中消耗粮食的人口相对增加,粮食短缺。城镇劳动力增多,工作岗位竞争激烈,失业率高。第11题,读图可知,越南和菲律宾的社会经济城镇化水平相差不大,菲律宾的人口城镇化水平较越南高。由表可知,菲律宾的土地制度为私有制,越南为国有制。私有土地制度会导致土地兼并严重,大量无地农民涌进城镇,C项正确。
(2022·河北省级联测联考)城市收缩是指由于城市相关要素的缩减使城市失去活力的现象。东北三省(黑龙江、吉林、辽宁)是中国四大经济板块之一,近年来出现明显的城市收缩现象,城市发展速度持续减缓。下图示意某研究团队对东北三省城市收缩状况的统计。据此完成12—14题。
12.东北三省城市收缩的现状是( )
A.南部沿海港口城市收缩不明显
B.黑龙江省城市全部为收缩城市
C.只有三大省会城市没出现收缩
D.大城市减缓周边城市收缩速度
13.城市收缩过程中的主要表现是( )
①住房空置率上升 ②用地规模减小 ③大学生占比下降 ④交通线路减少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4.研究人员选取东北三省作为城市收缩研究对象,主要是由于该区域( )
A.缺少区域中心城市
B.有城市收缩现象
C.为相对独立经济区
D.统计数据较齐全
答案 12.A 13.B 14.C
解析 第12题,读图可知,南部沿海港口城市处于收缩前期阶段,收缩不明显,A项正确。哈尔滨、沈阳等大城市对周边城市有一定的吸引力,周边城市人口向核心城市集中,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周边城市收缩。第13题,住房空置率上升和大学生占比下降反映了人口的流失、城市的收缩,B项正确。城市收缩早期用地规模不一定减小,交通线路也不会减少。第14题,沈阳为东北三省中心城市之一;收缩型城市在其他区域也存在;全国各地城市统计数据都较齐全。东北三省是一个相对完整而又独立的经济区,研究过程中便于统计,且受其他区域干扰少,对于整个区域城市收缩问题的阐释更具代表性,C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5.(2022·河北开学考)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城市副中心,是指城市核心中央商务区(CBD)以外,城市经济流的高效聚集区,是为调整大城市空间格局、治理大城市病、拓展发展新空间的需要而提出的。兰州市最新确立了“一心两翼”的城市发展战略格局,以榆中生态创新城为起步区域,建设城市副中心。榆中生态创新城距兰州主城区40公里左右,东起青龙岭,西至白虎山,南起兴隆山,北至北山,规划面积约123平方公里。下图示意兰州城区,图中G30、G109、G309等代表高速公路或国家级公路,S101代表省级公路。
(1)说出影响兰州城市空间形态的主要因素。
(2)与兰州城区相比,概述榆中生态创新城发展的地理优势。
(3)据图说明山地对交通运输线路的影响。
解析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兰州城区主要分布于河谷地带,呈狭长分布,说明地形、河流是影响城市空间形态的主要因素。第(2)题,兰州市最新确立了“一心两翼”的城市发展战略格局,以榆中生态创新城为起步区域,建设城市副中心,说明有政策支持;榆中生态创新城距兰州主城区40公里左右,东起青龙岭,西至白虎山,南起兴隆山,北至北山,说明生态环境良好;有国道和省道通过,说明对外交通便捷;现有开发程度较低,说明发展空间充裕,经济发展潜力大。第(3)题,山地对交通运输线路的影响主要从山地对于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及线路布局和运营修建成本角度考虑。
答案 (1)地形、河流。
(2)政策支持;生态环境良好;对外交通便捷;现有开发程度较低,发展空间充裕;经济发展潜力大。
(3)在山地地区,为了降低修建成本和难度,交通方式以公路为主;主要分布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交通线路通常需要迂回前进。
16.(2022·河北省级联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长安是西安的古称,地处关中腹地,早在100多万年前,蓝田人在此建造聚落,周文王时就在此定都,汉高祖时迁都至此并取名“长安”,周围渭河及其支流拥城泽地,素有“八水绕长安”之称。初唐时,城市人口达到百万,作坊众多,曾修多条引水渠入城(图1)。房檐较短、房子低矮、房顶坡度大、后墙无窗的“半边房”(图2)是当地“八大怪”之一,庭院布局紧凑,院中多建有储水的水窖。
图1
图2
(1)分析初唐时修建多条水渠入长安的主要原因。
(2)从气候的角度分析“半边房”的优缺点。
解析 第(1)题,据材料可知,初唐时期城市居民和作坊数量多,城外河流多且以使用地表水为主,而引水渠的主要功能是引水,可推测大量建引水渠入长安的原因是满足居民生活与生产对水源的需求。第(2)题,结合当地气候和半边房的形态,其优缺点应从降水、气温、采光、通风等对人类生活影响的角度分析。
答案 (1)长安城内人口和作坊众多,用水量大;长安城周围河流多,引水方便,且当时以使用地表水为主,修建引水渠可满足居民和作坊对用水的需求。
(2)优点:房子较矮,房檐较短,利于院落内各房屋的采光;房顶坡度较大,利于排水和院落收集雨水;后墙无窗,利于防风沙和冬季保暖。缺点:房子低矮,后墙无窗,不利于夏季通风散热。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8章第2节城镇化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课件: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8章第2节城镇化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必备知识·落实基础性,工业化,经济增长,加快发展,迅速上升,后期成熟,较低水平,污染物,基础设施,经济发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新教材高中地理复习课件:第27讲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城镇化: 这是一份2023新教材高中地理复习课件:第27讲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城镇化,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必备知识基础落实,3意义,2地区差异,关键能力能力突破,图解思路,感悟核心素养,2有利影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备战2023高考】地理考点全复习——27《城乡景观与城镇化》复习课件(新教材新高考): 这是一份【备战2023高考】地理考点全复习——27《城乡景观与城镇化》复习课件(新教材新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