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吉林省松原市扶余一中高一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
展开2022—2023学年度上学期高一期末考试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
1. 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下列有关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新细胞是从老细胞的细胞核中产生的
B. 细胞学说揭示了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C. 除病毒外,一切生物体都是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构成
D.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有明显的区别,所以不具有统一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生命起作用;新细胞是由老细胞分裂产生的。
【详解】A、新细胞是由老细胞分裂产生的,但不是从老细胞的细胞核中产生的,A错误;
B、细胞学说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B错误;
C、除病毒外,一切生物体都是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的,C正确;
D、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有明显的区别,具有差异性,但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都有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都以 DNA 作为遗传物质,这体现了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统一性,D错误。
故选C。
2. 下列各项组合中,能体现生命系统由简单到复杂的正确层次的是( )
①某草原上的一头荷斯坦奶牛②某草原上的全部牛③某草原上的全部荷斯坦奶牛④荷斯坦奶牛的红细胞⑤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⑥整片草原⑦某草原上的所有生物⑧荷斯坦奶牛的心脏⑨荷斯坦奶牛的血液⑩荷斯坦奶牛的循环系统
A. ⑤④⑧⑨⑩①③②⑦ B. ④⑨⑧⑩①③⑦⑥
C. ⑤④⑨⑧⑩①③②⑦⑥ D. ④⑨⑧⑩①②⑦⑥
【答案】B
【解析】
【分析】生命系统结构层次:细胞 → 组织 → 器官 → 系统 → 个体 → 种群和群落 → 生态系统 → 生物圈
【详解】①属于个体,②不构成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③属于种群,④属于细胞,⑤蛋白质属于生物大分子不构成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⑥属于生态系统,⑦属于群落,⑧属于器官,⑨属于组织,⑩属于系统。
故选B。
3. 使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时,下列哪一组有因果关系
A. 换用低倍物镜——视野范围变大
B. 缩小光圈——视野范围变小
C. 换用高倍物镜——视野变亮
D. 放大光圈——视野变暗
【答案】A
【解析】
【分析】小光圈通过的光线少,视野暗,因此用小光圈会使视野变暗;大光圈通过的光线多,视野亮,凹面镜使光线汇聚,能提高视野的亮度,因此用大光圈、凹面镜调节,会使视野变亮。
【详解】A、低倍镜下放大倍数小,看到的视野范围大,A正确;
B、缩小光圈,视野变暗,视野大小不变,B错误;
C、由低倍镜换成高倍镜时,视野内的亮度变暗,C错误;
D、放大光圈,视野变亮,D错误。
故选A。
4. 下列有关“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实验操作步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用于鉴定还原糖的斐林试剂,还可直接用于样液中蛋白质的鉴定
B. 鉴定还原糖时,要先加入斐林试剂甲液,摇匀后再加入乙液
C. 鉴定组织中脂肪的实验中,通过显微镜可观察到被染成橘黄色的脂肪颗粒
D. 双缩脲试剂A液与B液混合均匀后,再加入含蛋白质样品的试管中
【答案】C
【解析】
【分析】1、鉴定还原糖使用斐林试剂,会出现砖红色沉淀;
2、鉴定脂肪使用苏丹Ⅲ或者苏丹Ⅳ染液,会出现橘黄色或者红色脂肪颗粒;
3、鉴定蛋白质使用双缩脲试剂,会出现紫色反应。
【详解】A、斐林试剂甲液是质量浓度为0.1g/mL的氢氧化钠溶液,乙液是质量浓度为0.05g/mL的硫酸铜溶液。双缩脲试剂用于蛋白质的鉴定,其中双缩脲试剂A液是质量浓度为0.1g/mL的氢氧化钠溶液,双缩脲试剂B液是质量浓度为0.01g/mL的硫酸铜溶液,与斐林试剂的浓度不同,A错误;
B、使用斐林试剂鉴定还原糖时将甲液和乙液等量混合,振荡均匀后使用,B错误;
C、富含脂肪的组织可经苏丹Ⅲ染液染色,镜检呈橘黄色,或经苏丹Ⅳ染液染色,镜检呈红色,C正确;
D、双缩脲鉴定蛋白质的过程中,向样液中加入双缩脲试剂A液即氢氧化钠溶液,造成碱性环境,再加入双缩脲试剂B液即硫酸铜溶液,D错误;
故选C。
5. 下列有关水和无机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Mg2+是叶绿素、血红蛋白等分子的组成成分
B. 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例与新陈代谢的强弱关系不大
C. 缺碘会引起儿童佝偻病
D. 无机盐有维持细胞内酸碱平衡的作用
【答案】D
【解析】
【分析】1、无机盐在细胞中主要以离子形式存在。
2、无机盐可以构成化合物,如Mg2+构成叶绿素,Fe2+构成血红蛋白等;无机盐可以维持正常生命活动;无机盐可以维持渗透压和酸碱平衡。
3、细胞中的水包括自由水和结合水。
【详解】A、Mg2+是叶绿素组成成分,血红蛋白分子的组成成分是Fe2+,A错误;
B、自由水在代谢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代谢旺盛的细胞中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例升高,B错误;
C、缺钙会引起儿童佝偻病,C错误;
D、无机盐有维持细胞内酸碱平衡的作用,D正确。
故选D。
6. 玉米胚芽中脂肪的含量可达17%~45%,故可从玉米种子中提炼玉米油:玉米胚乳中含有大量淀粉,种子吸水萌发时会产生水解酶促进淀粉的水解。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脂肪和淀粉均是玉米种子中的贮能物质
B. 玉米种子中的脂肪大多含有不饱和脂肪酸,室温时呈液态
C. 水解酶的化学本质为蛋白质,含有C、H、O、N
D. 淀粉水解后产生的单体是麦芽糖,与斐林试剂反应会出现砖红色沉淀
【答案】D
【解析】
【分析】糖类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二糖包括麦芽糖、蔗糖、乳糖,麦芽糖是由2分子葡萄糖形成的,蔗糖是由1分子葡萄糖和1分子果糖形成的,乳糖是由1分子葡萄糖和1分子半乳糖形成的;多糖包括淀粉、纤维素和糖原,淀粉是植物细胞的储能物质,糖原是动物细胞的储能物质,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的组成成分。
【详解】A、脂肪是细胞内良好的储能物质,淀粉是植物细胞中特有的储能物质,A正确;
B、玉米种子是植物,植物脂肪大多含有不饱和脂肪酸,在室温时呈液态,B正确;
C、大多数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水解酶的化学本质为蛋白质,蛋白质的化学元素组成主要是C、H、O、N,C正确;
D、淀粉水解后会产生麦芽糖,但是淀粉水解后产生的单体是葡萄糖,D错误。
故选D。
7. 下列有关氨基酸和蛋白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组成每种蛋白质的氨基酸都有21种
B. 必需氨基酸就是正常生命活动离不开的所有氨基酸
C. 高温使蛋白质变性,其主要的特征是空间构象被破坏和失去生物活性
D. 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至少有一个氨基和羧基且都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
【答案】C
【解析】
【分析】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氨基酸(1)氨基酸的种类和构成元素:构成元素C、H、O、N,有的氨基酸还含有S等元素。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有21种,可分为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在人体细胞中不能合成的有8种,叫作必需氨基酸;另外13种氨基酸是人体细胞中能够合成的,称为非必须氨基酸。
【详解】A、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有21种,但不是所有蛋白质都由21种氨基酸组成,A错误;
B、在人体细胞中不能合成必需从食物中获取的氨基酸,叫作必需氨基酸,B错误;
C、高温破坏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使蛋白质变性,其主要的特征是空间构象被破坏和失去生物活性,C正确;
D、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每种氨基酸分子中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该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原子和一个侧链基团,D错误。
故选C。
8. 关于下列四图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图①和图③分别是构成生命活动的体现者和生物体遗传信息的携带者的基本单位
B. 图②小麦种子在晒干和烘烤过程中所失去的水是自由水
C. 图③是核酸的单体,每一个单体都以碳链为基本骨架
D. 在小鼠的体细胞内检测到的化合物④很可能是乳糖
【答案】B
【解析】
【分析】分忻题图:
①是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丙氨酸),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氨基酸的结构通式是:,即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这个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和一个R基,氨基酸的不同在于R基的不同;②图是小麦种子在晒干或烘烤过程中水分散失的过程;③图是核苷酸的结构简图,核苷酸是构成核酸的基本单位,其中a是五碳糖、b是核苷酸、m是含氮碱基;④图是二糖的分子式,常见的二糖有蔗糖、麦芽糖和乳糖。
【详解】A、①图表示氨基酸,是生命活动的体现者蛋白质的基本单位,③图表示核苷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的基本单位,A正确;
B、种子晒干的过程丢失的是自由水,烘烤过程中所失去的水是结合水,B错误;
C、多聚体的基本单位是单体,③是多聚体核酸的单体,都以若干个相连的碳原子构成的碳链为基本骨架,C正确;
D、④图是二糖的分子式,小鼠体内含有的二糖是乳糖,D正确。
故选B。
9. 如图为某细胞膜的结构模型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④表示糖蛋白,位于细胞膜外表面,与细胞识别有关
B. 图中②和⑥组成磷脂分子,其中⑥表示疏水端,具有屏障作用
C. 图中③表示蛋白质,其含量和种类越多,膜的功能越复杂
D. 图中③均匀分布在细胞膜中,大多数不能运动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①是糖类,④表示糖蛋白;②表示磷脂分子的头部,⑥表示磷脂分子的尾部,⑤是磷脂双分子层,构成膜的基本骨架;③是蛋白质。
【详解】A、如图所示,①表示糖类,④表示糖蛋白,糖蛋白所在部位为细胞膜的外侧,与细胞识别有关,A正确;
B、图中②和⑥组成磷脂分子,其中②表示亲水性的头部,⑥表示疏水端,具有屏障作用,B正确;
C、图中③表示蛋白质,膜的功能主要由蛋白质承担,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其蛋白质的含量越高,种类越多,C正确;
D、③是蛋白质,蛋白质惠在细胞膜中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大多数蛋白质分子是可以运动的,D错误。
故选D。
10. 下列对于细胞结构功能和实验的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甲图主要体现了细胞膜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
B. 乙图是蝾螈受精卵横缢实验,能说明细胞的分裂和分化与细胞核有关
C. 丙图为细胞核的结构示意图,①为核膜,含有四层磷脂分子,具有选择透过性
D. 丙图③为染色质,细胞分裂时变为染色体,染色体和染色质是细胞在不同时期存在的两种物质
【答案】D
【解析】
【分析】(一)细胞膜的功能:1、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开;2、控制物质进出细胞;3、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①相邻细胞间直接接触,通过与细胞膜结合的信号分子影响其他细胞,即细胞←→细胞,如精子和卵细胞之间的识别和结合。②相邻细胞间形成通道使细胞相互沟通,通过携带信息的物质来交流信息。即细胞←通道→细胞。如高等植物细胞之间通过胞间连丝相互连接,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③通过体液的作用来完成的间接交流。如内分泌细胞分泌→激素进入体液→体液运输→靶细胞受体信息→靶细胞,即激素→靶细胞。
(二)细胞核的结构:1、核膜(1)结构:核膜是双层膜,外膜上附有许多核糖体,常与内质网相连;其上有核孔,是核质之间频繁进行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的通道;在代谢旺盛的细胞中,核孔的数目较多。(2)化学成分:主要是脂质分子和蛋白质分子。(3)功能:起屏障作用,把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隔开;控制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2、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在有丝分裂过程中,核仁有规律地消失和重建。3、染色质:细胞核中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其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
【详解】A、甲图中,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随血液运输到达全身各处,与靶细胞的细胞膜表面的受体结合,将信息传递给靶细胞,主要体现了细胞膜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A正确;
B、乙图是蝾螈受精卵横缢实验,将受精卵分为有核一半和无核的另一半,一开始含有细胞核的一半能够进行分裂分化,不含有细胞核的一半不能进行分裂分化,但将一个细胞核挤到无核的另一半时,这一半也会开始分裂分化,说明细胞的分裂和分化与细胞核有关,B正确;
C、丙图为细胞核的结构示意图,①为核膜,为双层膜,含有四层磷脂分子,具有选择透过性,C正确;
D、丙图③为染色质,细胞分裂时变为染色体,染色体和染色质是同种物质在细胞不同时期的两种存在形态,D错误。
故选D。
11. 为研究成熟植物细胞的渗透吸水,设计简易渗透吸水装置如下图甲所示,图甲中液面上升的高度与时间的关系如图乙所示。一成熟植物细胞放在某外界溶液中发生的一种状态(此时细胞有活性)如图丙所示。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由图甲中漏斗液面上升可知,实验开始时b液体的浓度大于a液体的浓度
B. 由图乙可知图甲中漏斗里溶液的吸水速率在一定范围内会一直下降
C. 图丙中相当于图甲中c结构的是③④⑤
D. 图丙所示状态的细胞正在发生渗透吸水
【答案】D
【解析】
【分析】水渗透的方向是从低浓度溶液通过半透膜向高浓度溶液一侧;溶液越失水,浓度越大,吸水力越强,反之越失水吸水力越弱;图丙是静止的,细胞正在发生什么过程,是不确定的。
【详解】A、由图甲中漏斗液面上升可知,实验开始b侧液体的浓度大于a侧的,水分通过半透膜渗透进入漏斗,A正确;
B、由图乙可知:图甲中漏斗里液面上升的速率(单位时间上升的高度)在减慢,直至不再上升,说明溶液的吸水速率在下降,B正确;
C、图丙中相当于图甲中c半透膜结构的是原生质层,由③④⑤,即细胞膜、细胞质和液泡膜构成, C正确;
D、图丙所示状态的细胞可能正在质壁分离或正在质壁分离复原或处于动态平衡状态,故可细胞可能正在发生渗透吸水或失水,D错误。
故选D。
12. K+可通过通道蛋白进出细胞,如图表示K+通道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K+通过通道蛋白时,不需要与通道蛋白结合
B. 膜内外K+浓度梯度的大小会影响K+的运输速率
C. K+顺浓度梯度通过细胞膜的过程属于协助扩散
D. 水分子和Na+也能借助该通道进出细胞
【答案】D
【解析】
【分析】协助扩散需要借助细胞膜上的转运蛋白的协助,转运蛋白可以分为载体蛋白和通道蛋白两种类型,其中分子或离子通过通道蛋白时,不需要与通道蛋白的结合。
【详解】A、通道蛋白只容许与自身通道的直径和形状相适配、大小和电荷相适宜的分子或离子通过,K+通过通道蛋白时,不需要与通道蛋白结合,A正确;
B、结合题意可知,K+可通过通道蛋白进出细胞,则其方式是协助扩散,膜内外物质浓度梯度的大小会直接影响协助扩散速率,浓度差越大扩散速率越快,B正确;
C、K+顺浓度梯度通过细胞膜,且需要通道蛋白协助的过程属于协助扩散,C正确;
D、通道蛋白具有专一性,水分子和Na+不能借助K+通道蛋白进出细胞,D错误。
故选D。
13. 细胞内的生物大分子(如胃蛋白酶原)运出细胞的方式是( )
A. 胞吐 B. 自由扩散 C. 协助扩散 D. 被动运输
【答案】A
【解析】
【分析】物质运输方式:(1)被动运输:分为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①自由扩散:顺相对含量梯度运输;不需要载体;不需要消耗能量。②协助扩散:顺相对含量梯度运输;需要转运蛋白(包括载体蛋白和通道蛋白)参与;不需要消耗能量。(2)主动运输:能逆相对含量梯度运输;需要载体;需要消耗能量。(3)胞吞胞吐:物质以囊泡包裹的形式通过细胞膜,从细胞外进或出细胞内的过程。
【详解】细胞膜是一种选择透过性膜,水分子以及细胞要选择吸收的离子、小分子物质可以通过,对于生物大分子物质,则不能以跨膜运输的方式进出细胞,只能以胞吞和胞吐的形式进出细胞,因此细胞内的生物大分子(如胃蛋白酶原)运出细胞的方式是胞吐。
故选A。
14. 下图表示最适温度下反应物浓度对某种酶所催化的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成正比
B. 适当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将加快
C. a点与b点反应速率的主要限制因素相同
D. 在b点加入适量同种酶,b点位置会上移
【答案】D
【解析】
【分析】1.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主要有:温度、pH、底物浓度和酶浓度。(1)温度(pH)能影响酶促反应速率,在最适温度(pH)前,随着温度(pH)的升高,酶活性增强,酶促反应速率加快;到达最适温度(pH)时,酶活性最强,酶促反应速率最快;超过最适温度(pH)后,随着温度(pH)的升高,酶活性降低,酶促反应速率减慢。另外低温酶不会变性失活,但高温、pH过高或过低都会使酶变性失活。(2)底物浓度能影响酶促反应速率,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底物浓度的升高,酶促反应速率逐渐加快,但由于酶浓度的限制,酶促反应速率达到最大值后保持相对稳定。(3)酶浓度能影响酶促反应速率,在底物充足时,随着酶浓度的升高,酶促反应速率逐渐加快。
2、题图分析,限制A点酶促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反应物浓度,限制酶BC段酶促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酶的浓度。
【详解】A、随着反应物浓度的增加,反应速率逐渐上升,但增加到一定程度之后不再增加,应该是受到了除反应物浓度以外的其他因素的影响,显然反应速率和反应物浓度之间不是简单的正比关系,A错误;
B、该图表示的是在最适温度下,反应物浓度对酶所催化的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在A点适当提高反应温度,反应速率有所下降,B错误;
C、b点之前,随着反应物浓度的增加,反应速率加快,说明此时限制反应速率的因素是反应物浓度,而b点之后,限制反应速率增高的原因是除反应物浓度以外的其他因素,如酶的数量限制,C错误;
D、在b点加入适量同种酶,反应速率加快,b点位置会上移,D正确。
故选D。
15. ATP的结构如图所示,①③表示组成ATP的化学基团,②④表示化学键。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为腺嘌呤,即结构简式中的A
B. ②为一种稳定的普通磷酸键
C. 在ATP与ADP相互转化中,③可重复利用
D. 若化学键④断裂,可生成化合物ADP
【答案】C
【解析】
【分析】ATP的中文名称叫三磷酸腺苷,其结构简式为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普通磷酸键,~代表特殊的化学键。ATP是细胞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在体内含量不高,可与ADP在体内迅速转化。①是腺嘌呤,②和④是特殊的化学键,③是磷酸基团。
【详解】A、①为腺嘌呤,结构简式中的A是腺苷,A错误;
B、化学键②为特殊的化学键,B错误;
C、③是磷酸基团,在ATP-ADP循环中可重复利用,C正确;
D、若④特殊的化学键断裂,即丢掉两个磷酸基团,则左边的化合物是AMP(或腺嘌呤核糖核苷酸),D错误。
故选C。
16. 细胞呼吸的原理常常应用于生产、生活中,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包扎伤口时要选透气的敬敷料,目的是能够让皮肤细胞进行有氧呼吸
B. 锻炼身体时选择慢跑等有氧运动,可避免乳酸积累导致肌肉酸痛
C. 酿酒时通常先在有氧条件下使酵母菌大量繁殖,再密闭酿酒
D. 保存粮食可适当降低温度和氧气浓度,以减少有机物的消耗
【答案】A
【解析】
【分析】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1)种植农作物时,疏松土壤能促进根细胞有氧呼吸,有利于根细胞对矿质离子的主动吸收。(2)利用酵母菌发酵产生酒精的原理酿酒,利用其发酵产生二氧化碳的原理制作面包、馒头。(3)利用乳酸菌发酵产生乳酸的原理制作酸奶、泡菜。(4)稻田中定期排水可防止水稻因缺氧而变黑、腐烂。(5)皮肤破损较深或被锈钉扎伤后,破伤风芽孢杆菌容易大量繁殖,引起破伤风。(6)提倡慢跑等有氧运动,是不致因剧烈运动导致氧的不足,使肌细胞因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引起肌肉酸胀乏力。(7)粮食要在低温、低氧、干燥的环境中保存。(8)果蔬、鲜花的保鲜要在低温、低氧、适宜湿度的条件下保存。
【详解】A、透气包扎主要是防止厌氧菌进行无氧呼吸,人体呼吸主要是通过肺泡进行气体交换,A错误;
B、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积累过多,信号传至大脑皮层,会引起酸痛感,B正确;
C、有氧呼吸释放的能量较多,适宜酵母菌繁殖,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因此后期进行密闭酿酒,C正确;
D、低温和低氧有利于降低细胞呼吸,保存粮食,D正确。
故选A。
17. 下列关于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色素提取过程中加入碳酸钙是为了防止色素被破坏
B. 滤液细线应该触及层析液,便于色素的溶解和分离
C. 滤纸条上的叶绿素a呈蓝绿色,且含量最多
D. 提取色素的原理是色素易溶解于有机溶剂,分离原理是色素在层析液中溶解度不同
【答案】B
【解析】
【分析】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
(1)提取色素原理:色素能溶解在酒精或丙酮等有机溶剂中,所以可用无水酒精等提取色素。
(2)分离色素原理:各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从而分离色素。溶解度大,扩散速度快;溶解度小的,扩散速度慢。
(3)各物质作用:无水乙醇或丙酮:提取色素;层析液:分离色素;二氧化硅:使研磨得充分;碳酸钙:防止研磨中色素被破坏。
(4)结果:滤纸条从上到下依次是:胡萝卜素(最窄)、叶黄素、叶绿素a(最宽)、叶绿素b(第2宽),色素带的宽窄与色素含量相关。
【详解】A、色素提取过程中加入碳酸钙是为了防止色素被破坏,A正确;
B、滤液细线应不能触及层析液,否则色素会溶于层析液,不利于色素的分离,B错误;
C、滤纸条上的叶绿素a呈蓝绿色,且含量最多,C正确;
D、提取色素原理:色素能溶解在酒精或丙酮等有机溶剂中,所以可用无水酒精等提取色素;分离色素原理:各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从而分离色素。溶解度大,扩散速度快;溶解度小,扩散速度慢,D正确。
故选B。
【点睛】
18. 某科研所为提高蔬菜产量进行了相关生理活动的研究(均在最适温度下进行),结果如下图,相关分析合理的是( )
A. 图一中呼吸底物为葡萄糖,浓度为a时,的吸收量等于的释放量
B. 图一中de段的释放量有所下降可能是由于温度抑制了酶的活性
C. 图二中f点时甲的叶肉细胞中生成ATP的场所是叶绿体、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D. 图二可见乙品种比甲品种呼吸速率低,且乙品种比甲品种更适于生长在弱光环境中
【答案】D
【解析】
【分析】1、无氧呼吸不吸收O2,只释放CO2;有氧呼吸吸收的O2和释放CO2量刚好相等,因此当氧气的吸收量等于二氧化碳释放量时,表示细胞只进行有氧呼吸;图中c点为无氧呼吸的消失点,c点以后只进行有氧呼吸;因为相关生理活动的研究均在最适温度下进行,所以图一中de段CO2的释放量有所下降,温度不是抑制酶活性的因素;
2、f点时,植物不进行光合作用只进行呼吸作用,此时产生ATP的场所为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图中g点两条线刚好相交,代表它们此时的净光合作用量相等;由于甲植物在光照强度为0时,其呼吸作用比乙植物强,图中可以看出,乙植物在光照强度为h时,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加,而甲植物仍然在不断增强,因此乙植物更适于生长在弱光环境中。
【详解】A、无氧呼吸不吸收O2,只释放CO2;有氧呼吸吸收的O2和释放CO2量刚好相等,O2浓度为a时,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的CO2释放量相等,O2的吸收量等于总CO2的释放量的1/2,A错误;
B、因研究是在最适温度下进行的,故图一中de段CO2的释放量有所下降的原因不可能是温度抑制了酶的活性,B错误;
C、图二中f点时只进行呼吸作用,故甲品种的叶肉细胞中产生ATP的场所只有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C错误;
D、图二中,从与纵轴的交点可见,乙品种比甲品种的呼吸速率低,且乙品种在较弱的光照强度下其光合速率即达到最大值,故乙品种更适于生长在弱光环境中,D正确;
故选D。
19. 下列有关细胞生命历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细胞的增殖包括物质准备和细胞分裂整个连续的过程
B. 细胞分化和衰老的共同表现是都有细胞形态、结构和功能上的变化
C. 细胞坏死受到严格的由遗传机制决定的程序性调控,是一种程序性死亡
D. 细胞自然更新和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都能够由细胞凋亡完成
【答案】C
【解析】
【分析】细胞生命历程包括细胞增殖、细胞分化、细胞衰老、细胞凋亡、细胞自噬等。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
【详解】A、细胞增殖之前必须进行一定的物质准备, 因此细胞增殖包括物质准备和细胞分裂整个连续的过程,A正确;
B、细胞分化后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发生了稳定性差异,细胞衰老后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也发生了改变,B正确;
C、细胞凋亡受到严格的由遗传机制决定的程序性调控,是一种程序性死亡,细胞坏死是意外性死亡,C错误;
D、在成熟生物体中,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都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D正确。
故选C。
20. 下列关于“观察根尖分生区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紫溶液可使细胞核中的染色体着色
B. 装片的制作流程是:解离→染色→漂洗→制片
C. 显微镜下观察到处于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最多
D. 选取一个细胞就可以观察到有丝分裂的全过程
【答案】A
【解析】
【分析】
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
1、解离:剪取根尖2-3mm(最好每天的10-14点取根,因此时间是洋葱根尖有丝分裂高峰期),立即放入盛有质量分数为15%的氯化氢溶液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溶液的混合液(1:1)的玻璃皿中,在室温下解离3-5min。
2、漂洗:待根尖酥软后,用镊子取出,放入盛有清水的玻璃皿中漂洗约10min。
3、染色:把洋葱根尖放进盛有质量浓度为0.01g/mL或0.02g/mL的龙胆紫溶液的培养皿中,染色3-5min。
4、制片:取一干净载玻片,在中央滴一滴清水,将染色的根尖用镊子取出,放入载玻片的水滴中,并且用镊子尖把根尖弄碎,盖上盖玻片。然后,用拇指轻轻地压盖玻片。
5、观察:低倍镜观察把制成的洋葱根尖装片先放在低倍镜下观察,要求找到分生区的细胞,特点是: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有的细胞正在分裂。
【详解】A、龙胆紫染液属于碱性染料,可以使染色体着色,A正确;
B、装片的制作流程是:解离→漂洗→染色→制片,B错误;
C、显微镜下观察到处于有丝分裂间期的细胞最多,C错误;
D、细胞在解离时已经死亡,不能持续观察一个细胞,而是观察多个细胞,D错误。
故选A。
二、不定项选择题
21. 如图表示真核生物体内化合物①~③的元素组成。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若化合物①是蛋白质,则其可能具有运输的功能
B. 若化合物③是DNA,则豌豆细胞中组成③的单体有4种
C. 若化合物②是纤维素,则其单体只存在于植物细胞中
D. 若化合物②具有保温、缓冲和减压的作用,则其比同质量的糖类彻底氧化分解释放的能量多
【答案】C
【解析】
【分析】油脂是油和脂肪统称。从化学成分上来讲油脂都是高级脂肪酸与甘油形成的酯。油脂是烃的衍生物。油脂是一种特殊的酯。自然界中的油脂是多种物质的混合物,其主要成分是一分子甘油与三分子高级脂肪酸脱水形成的酯,称为甘油三酯。油脂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贮存和供应热能,在代谢中可以提供的能量比糖类和蛋白质约高一倍。
【详解】A、蛋白质具有运输功能,如载体蛋白能将物质运进或运出细胞,血红蛋白能运输氧气等,A正确;
B、DNA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脱氧核苷酸由磷酸、脱氧核糖、四种碱基(A/T/C/G)组成,因此组成③的单体有4种,B正确;
C、纤维素的单体是葡萄糖,葡萄糖常是细胞进行呼吸的底物,不只存在于植物细胞中,C错误;
D、若化合物②具有保温、缓冲和减压的作用,则②是脂肪,同等质量的脂肪比糖类释放的能量多,D正确。
故选C。
22. 下图为某同学画的洋葱某细胞的模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如果是洋葱根尖分生区的细胞,图中不应该有结构2和4
B. 如果是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结构2、4、10都含有色素
C. 如果是洋葱叶肉细胞,结构4、5、6、7都能合成有机物
D. 如果是洋葱叶肉细胞,只有结构3与能量转化有关
【答案】AC
【解析】
【分析】根据图示分析可知:1为细胞膜、2为液泡、3为线粒体、4为叶绿体、5为内质网、6为核糖体、7为高尔基体、8为细胞壁、9为核仁、10为细胞核。
【详解】A、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是未成熟的细胞,没有2(液泡)和4(叶绿体),A正确;
B、10为细胞核,不含色素,B错误;
C、如果是洋葱叶肉细胞,结构4叶绿体进行光合作,5内质网合成脂质,6核糖体合成蛋白质,7高尔基体等都能合成有机物,C正确;
D、如果是洋葱叶肉细胞,,结构3线粒体,4叶绿体都和能量转化有关,D错误。
故选AC。
23. 下列关于图甲,图乙、图丙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成熟的植物细胞能发生质壁分离的原因之一是其原生质层相当于图甲中的③
B. 图乙中,三种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式中只有氨基酸的运输是主动运输
C. 图丙中,a点时由无氧呼吸提供能量
D. 图丙中,限制b点和c点的物质运输速率的因素分别是载体数量和能量
【答案】BD
【解析】
【分析】1、分析图甲,①表示外界溶液,②表示漏斗内的溶液,③表示半透膜。2、分析图乙,氨基酸和葡萄糖进入细胞时,是由低浓度向高浓度一侧运输,属于主动运输;而钠离子进入细胞时,是由高浓度向低浓度一侧运输,需要载体,不需要能量,属于协助扩散。3、分析图丙,随着氧气浓度的增加,物质运输速率先增加后稳定,说明在主动运输,c点受载体的数量的限制。
【详解】A、图甲中,③指的是半透膜,而成熟的植物细胞内相当于半透膜的是原生质层,A正确;
B、图乙中,氨基酸和葡萄糖都是逆浓度梯度进入细胞的,故两者都是以主动运输的方式进入细胞,而钠离子是顺浓度梯度进入细胞的,且需要载体,其运输方式应为协助扩散,B错误;
C、图丙中,a点时氧气浓度为0,由无氧呼吸提供能量,C正确;
D、图丙中,限制b点的物质运输速率的因素应为能量,而限制c点的才可能是载体数量,D错误。
故选BD。
24. 下列关于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细胞呼吸的每个阶段都会合成ATP,生物体内合成ATP的能量都来自细胞呼吸
B. CO2的固定过程发生在叶绿体中,C6H12O6分解成CO2的过程发生在线粒体中
C. 光合作用过程中光能转变为化学能,细胞呼吸过程中化学能转变为ATP
D. 夏季连续阴天,大棚中白天适当提高光照强度,夜晚适当降低温度,可提高作物产量
【答案】ABC
【解析】
【分析】线粒体不能直接利用葡萄糖,葡萄糖需在细胞质基质中分解成丙酮酸,丙酮酸进入线粒体进一步分解。细胞呼吸的实质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即将化学能转变为热能和化学能储存在ATP中。
【详解】A、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不产生ATP;植物体内合成ATP的能量除来自细胞呼吸外,还可来自光合作用,A错误;
B、CO2的固定过程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C6H12O6经无氧呼吸产生CO2的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C6H12O6经有氧呼吸产生分解成CO2的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基质中,B错误;
C、光合作用可将光能转变成稳定的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细胞呼吸过程是将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变成ATP中活跃的化学能和热能,C错误;
D、夏季连续阴天,光照强度减弱,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减少,夏季的气温较高,细胞呼吸作用较强,细胞呼吸分解的有机物较多,不利于植物生长,所以大棚中白天适当增加光照,提高光合作用强度,夜晚适当降低温度,降低细胞呼吸强度从而增加净光合作用积累有机物,从而可提高作物产量,D正确。
故选ABC。
25. 下列与细胞分裂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链球菌细胞分裂过程中无染色体和纺锤体出现属于典型的无丝分裂
B. 动物细胞有丝分裂前期,两个中心粒分开移向细胞两极
C. 细胞的有丝分裂保证了细胞在亲代和子代之间保持遗传的稳定性
D. 利用洋葱紫色外表皮制作临时装片观察细胞有丝分裂时不需要染色
【答案】ABD
【解析】
【分析】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4)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A、无丝分裂是真核生物的分裂方式,链球菌是原核生物,为二分裂,A错误;
B、动物细胞有丝分裂前期,两个中心体分开移向细胞两极,一个中心体由两个中心粒组成,B错误;
C、细胞的有丝分裂染色体经过复制和平均分配,保证了细胞在亲代和子代之间保持遗传的稳定性,C正确;
D、洋葱紫色外表皮高度分化,不分裂,观察不到有丝分裂,D错误。
故选ABD。
三、非选择题
26. 下图为5类不同生物的部分结构,I~V表示这5类不同生物,①~⑧表示细胞的结构。回答下列问题:
(1)图Ⅰ为_____(填“光学”或“电子”)显微下所观察到的细胞所绘制的模式图,该图属于_____模型。(填“物理”或“概念”或“数学”)
(2)IV代表原核细胞,判断依据是_____。V无细胞结构,一般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V的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则V是_____。
(3)图中各类型细胞共同具有的细胞器是[ ]_____(填序号①~⑧及名称)。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有_____(填I~V),它们光合作用的场所_____(填“相同”或“不完全相同”或“完全不同”)。真核生物细胞中能锚定并支撑各细胞器的结构是_____。
(4)上图示各部分结构中有多种生物膜结构,具有双层膜结构的是:_____(填序号①~⑧)。生物膜的研究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如可以模拟细胞膜的_____功能对海水进行淡化处理。
【答案】(1) ①. 电子 ②. 物理
(2) ①. 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②. 病毒
(3) ①. ⑧核糖体 ②. II、III、IV ③. 不完全相同 ④. 细胞骨架
(4) ①. ②⑤⑥ ②. 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①是中心体,②是线粒体,③是内质网,④是高尔基体,⑤是核膜,⑥是叶绿体,⑦是细胞膜,⑧是核糖体。
【小问1详解】
据图分析,图I含有多种细胞器,是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所绘制的模式图;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目的而对认识的对象所做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描述,模型构建是生物学教学、研究和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图示模型为物理模型。
【小问2详解】
IV所示的细胞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属于原核细胞;V无细胞结构,一般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V的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则V是病毒。
【小问3详解】
图中细胞既包括原核细胞,也包括真核细胞,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共有的细胞器是⑧核糖体;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有II、III(含有叶绿体)、IV(含有叶绿素和藻蓝素),其中II和III光合作用的场所相同,都是叶绿体,而IV无叶绿体,故三者光合作用的场所不完全相同;真核生物细胞中能锚定并支撑各细胞器的结构是细胞骨架。
【小问4详解】
上图示各部分结构中有多种生物膜结构,具有双层膜结构的是②线粒体、⑤核膜和⑥叶绿体;海水进行淡化处理时主要利用的是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
27. 下图中,图1为物质通过细胞膜的转运方式示意图。图2为在体外条件下,科学家比较生物膜和人工膜(仅由磷脂构成)对多种物质的通透性所得到的结果。
请回答问题:
(1)图1中结构甲代表_____。除载体蛋白外,④过程还需要[丙]_____水解提供能量。
(2)据图2可知生物膜和人工膜对图中_____等物质的通透性相同,这些物质跨膜中,_____膜(请选填“生物”或“人工”)对K+、Na+、Cl-等离子的通透性存在明显差异,这体现出该膜对离子的转运具有_____性。
(3)据图2分析并结合所学可知,水分子通过生物膜的转运方式包括图1中的_____(请选填图1中的序号)。
【答案】(1) ①. 磷脂双分子层 ②. ATP
(2) ①. 甘油、CO2、O2 ②. 生物膜 ③. 选择透过
(3)①②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图1中甲为磷脂双分子层,乙是蛋白质,丙为ATP;①②③为被动运输,其中①不需要蛋白质的协助,为自由扩散;④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且需要消耗能量,为主动运输;图2中两种膜对甘油、二氧化碳、氧气三种物质的通透性相同,并且均处于较低值,而生物膜对三种离子的通透性不同;生物膜对水分子的通透性大于人工膜。
【小问1详解】
据图可知,图中的甲是构成细胞膜的基本支架-磷脂双分子层,乙是蛋白质;④过程是主动运输,除载体蛋白协助外,还需要丙ATP水解提供能量。
【小问2详解】
根据图2分析可知,生物膜和人工膜对甘油、二氧化碳、氧气的通透性相同,这些物质的跨膜运输的方式为自由扩散。生物膜对K+、Na+、Cl-等离子的通透性存在明显差异,原因可能是膜上的K+、Na+、Cl-等离子的载体数量不同,导致了运输速率有差异,这体现了膜对离子的转运具有选择透过性。
【小问3详解】
根据图2分析可知,生物膜对水分子通透性大于人工膜,说明水分子通过生物膜的转运方式包括图1中的①自由扩散和②协助扩散(通过水通道蛋白)。
28. 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是植物体的两个重要生理活动,图1为绿色植物叶肉细胞内的生理活动示意图,图2表示植物所在密闭大棚内夏季一昼夜CO2浓度的变化(假定呼吸速率不变),图3中的a表示植物在夜晚单位时间内CO2的释放量,b、c、d表示在不同光照条件下单位时间内植物O2产生的总量。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①过程完成吸收光能并转化为ATP和产生[H]的场所是___________
(2)图1中④过程进行的场所是___________,该过程的反应物除了Z物质外,还需___________参加。X物质是___________。
(3)图1中,①~⑤过程(仅考虑有氧条件)中能使ADP含量减少过程是___________(写标号)。
(4)图2中,甲、乙、丙、丁四点中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的点是___________,对应图3中的___________(填“a”、“b”、“c”或“d”)。
(5)图2中植物体内有机物含量最多是___________点,经过一昼夜后该植物_________(填“能”或“不能”)积累有机物。
(6)取该植物大小相似的叶片,进行分组实验:已知叶片实验前的重量,在不同温度下分别测其重量的变化。得到如下的结果:
组别
一
二
三
四
温度(℃)
27
28
29
30
暗处理1小时后的重量变化(mg)
-1
-2
-3
-4
暗处理后再相同光照1小时后的重量变化(mg)
+2
+3
+3
+2
数值都是与暗处理前的重量比较,“-”表示减少重量,“+”表示增加重量
假如叶片的重量变化只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有关,则二氧化碳固定量最多的是第___________组叶片,在29℃条件下每小时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为___________mg。
【答案】 ①. 类囊体膜(叶绿体基粒) ②. 线粒体基质 ③. 水 ④. 三碳化合物(C3) ⑤. ①③④⑤ ⑥. 乙和丙 ⑦. c ⑧. 丙 ⑨. 能 ⑩. 四 ⑪. 9
【解析】
【分析】该题主要考察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综合性问题,真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合成有机物的含量表示真光合作用,积累有机物的含量表示净光合作用。有氧呼吸作用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由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第二阶段由丙酮酸和水产生[H]和二氧化碳,第三阶段由氧气和[H]作用生成水,三个阶段都有能量的释放。
【详解】(1)吸收光能并转化为ATP和产生[H]属于光反应阶段,场所在类囊体薄膜上;
(2)葡萄糖初步分解产生Z物质和[H],可以判定Z物质为丙酮酸,④过程应该为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场所在线粒体基质;该过程反应物除了丙酮酸外,还有水参加;X物质是由Y物质和二氧化碳合成的,后续可以形成葡萄糖,可推测X物质为三碳化合物(C3);
(3)使得ADP含量减少,意味着要合成ATP,图示中能合成ATP的过程有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和光反应过程,即①③④⑤;
(4)图2的纵坐标为大棚内二氧化碳的浓度,当该浓度上升时,表明植物在向外界释放二氧化碳,说明呼吸速率大于光合速率,该浓度下降时,表明植物在向外界吸收二氧化碳,说明呼吸速率小于光合速率,因此推测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的点为乙和丙;图三中氧气产生量表示真光合作用,二氧化碳释放量表示呼吸速率-光合速率的差值,由于a表示出呼吸速率为6,因此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的时刻在c;
(5)图2中从乙到丙的过程,净光合速率大于零,植物积累有机物,而丙以后植物消耗有机物释放二氧化碳,所以有机物最多的点为丙;经过一昼夜以后整个环境中的二氧化碳量减少,说明一昼夜后植物积累了有机物;
(6)黑暗情况下重量的减少是由呼吸作用造成的,暗处理后再相同光照1小时后的重量变化包含两部分过程,一是暗处理使得重量变少,二是后续光合作用积累有机物使得重量增加,拿第一组来分析暗处理后重量减少1mg,表示该温度下呼吸速率为1,而最终光照后重量+2,表明光照期间积累的有机物为3mg,则固定的有机物应为3+1=4mg,同理第二组为(3+2+2)=7mg,第三组为(3+3+3)=9mg,第四组为(4+4+2)=10mg,因此二氧化碳固定量最多的为第四组;第三组每小时合成的有机物为9mg。
【点睛】该题的难点为最后小问中各个时间段作用的判定,由于整体呼吸速率不变,因此黑暗1小时表示的有机物减少量就是呼吸作用消耗的量,而暗处理后再相同光照1小时后的重量变化要分清楚实际进行了2个小时的实验。
29. 下列是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简图,据图回答:
(1)图中细胞分裂正确顺序是_____。(用字母表示)
(2)图中的方形框代表细胞的_____(结构)。D图的中部结构是_____。
(3)A图中染色体数目为_____条,DNA分子数_____条,染色单体为_____条。
(4)B图代表的时期是_____,该时期最主要的变化是_____。
(5)着丝粒一分为二的时期是_____,观察染色体最好的时期是_____。(填字母)
【答案】(1)B → C → A → D
(2) ①. 细胞壁 ②. 细胞板
(3) ①. 8 ②. 8 ③. 0
(4) ①. 前期 ②. 染色体出现,核膜和核仁逐渐消失,纺锤体形成,染色体散乱分布于纺锤体中央
(5) ①. A ②. C
【解析】
【分析】根据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可知,A~D分别是后期(着丝粒分裂、染色体移向两极)、前期(染色体散乱、纺锤体及染色体出现)、中期(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粒排列在赤道面上)和末期(染色体变成染色质,纺锤体消失,细胞板形成,发育成细胞壁)。
【小问1详解】
根据以上分析可排序为B → C → A → D。
【小问2详解】
植物细胞的结构模式图中,方框代表的是植物细胞的细胞壁。D是末期的细胞,中部的结构是细胞板。
【小问3详解】
图A是处于后期的细胞,染色体有8条。此时一条染色体上只有一个DNA分子,因此DNA分子数为8。着丝粒分裂,染色单体变成染色体,故染色单体数为0。
【小问4详解】
图B中的染色体散乱排列,所以属于前期。该时期的主要变化是染色体出现,核膜和核仁逐渐消失,纺锤体形成,染色体散乱分布于纺锤体中央。
【小问5详解】
着丝点一分为二发生于后期,即A图;观察染色体最好的时期是中期,即C图。
【点睛】本题考查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需明确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各时期的特点。
2022-2023学年吉林省长春市农安县实验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吉林省长春市农安县实验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共2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吉林省长春市六中高一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吉林省长春市六中高一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共3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福建省莆田市一中高一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福建省莆田市一中高一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共2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 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