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2-2023学年广东省江门市一中高一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2-2023学年广东省江门市一中高一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第1页
    2022-2023学年广东省江门市一中高一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第2页
    2022-2023学年广东省江门市一中高一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第3页
    还剩3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2-2023学年广东省江门市一中高一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广东省江门市一中高一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共3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江门一中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测试考试
    高一级 生物学试卷
    一、选择题:
    1. 下列有关HIV和SARS病毒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HIV和SARS病毒都是原核生物 B. 体内仅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
    C. 都能在细菌培养基上生长繁殖 D. 遗传物质为RNA,变异频率高,疫苗制取困难
    【答案】D
    【解析】
    【分析】生物病毒是一类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只含单一核酸(DNA或RNA),必须在活细胞内寄生并以复制方式增殖的非细胞型微生物。
    【详解】A、HIV和SARS病毒都没有细胞结构,不属于原核生物,A错误;
    B、HIV和SARS病毒都没有细胞结构,因此两者体内不含细胞器,B错误;
    C、两者都没有细胞结构,不能在培养基上独立生存,C错误;
    D、两者遗传物质都是RNA,为单链结构,不稳定,容易发生变异,D正确。
    故选D。
    2. 下列关于细胞学说及其建立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细胞学说主要是由施莱登和施旺提出的
    B. 细胞学说使人们对生物体的认识深入到分子水平
    C. 细胞学说阐明了细胞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D. 细胞学说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的
    【答案】B
    【解析】
    【分析】细胞学说的建立者主要是两位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综合为以下要点:
    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
    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详解】A、细胞学说主要是由施莱登和施旺提出的,他们认为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有机体,具有自己的生命,A正确;
    B、细胞学说使人们对生命的认识进入到了细胞水平,双螺旋结构的发现才进入分子水平,B错误;
    C、细胞学说指出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阐明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C正确;
    D、细胞学说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一切动物和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及其产物构成,D正确。
    故选B。
    3. 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装片的顺序是( )
    ①转动转换器把低倍镜移走,换上高倍镜 ②在低倍镜下找到目标③将目标移到视野的中央 ④调节光圈和细准焦螺旋,物像清晰为止
    A. ②③④① B. ②③①④ C. ②④①③ D. ③④②①
    【答案】B
    【解析】
    【分析】高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首先在低倍镜下找到目标→移动玻片标本使要观察的某一物像到达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选择高倍镜对准通光孔→调节光圈,换用较大光圈使视野较为明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加清晰。
    【详解】高倍显微镜的操作流程:②在低倍镜下观察清楚,找到物像→③将物像移到视野的中央→①转动转换器把低倍物镜移走,换上高倍物镜观察→④调节反光镜或光圈使视野变亮,同时转动细准焦螺旋直到物像清晰可见。
    故选B。
    4. 如图所示,甲图中①②表示目镜,③④表示物镜,⑤⑥表示物镜与载玻片之间的距离,乙和丙分别表示不同物镜下观察到的图像。下面描述正确的是( )

    A. ①比②的放大倍数大,③比④的放大倍数小
    B. 把视野里的细胞从图中的乙转为丙时,应选用③,同时调粗准焦螺旋
    C. 从图中的乙转为丙,调节顺序:转动转换器→调节光圈→移动标本→转动细准焦螺旋
    D. 若使物像放大倍数最大,甲图中的组合一般是②③⑤
    【答案】D
    【解析】
    【分析】由低倍镜换用高倍镜进行观察的步骤是:移动玻片标本使要观察的某一物像到达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选择高倍镜对准通光孔→调节光圈,换用较大光圈使视野较为明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加清晰。
    题图分析,甲图中①②表示目镜,由于目镜的放大倍数与长度呈反比,因此①的放大倍数大于②的放大倍数;③④表示物镜,物镜的放大倍数与长度呈正比,因此③的放大倍数大于④的放大倍数,⑤⑥表示物镜与载玻片之间的距离,距离越近放大倍数越大,即⑤代表的是高倍镜观察;图乙的放大倍数小于图丙的放大倍数。
    【详解】A、由分析可知,甲图中①比②的放大倍数小,③比④的放大倍数大,A错误;
    B、从图中的乙转为丙,是低倍镜转换为高倍镜的操作,正确的调节顺序是:移动标本→转动转换器→调节光圈→转动细准焦螺旋,即应选用③,同时调细准焦螺旋,B错误;
    C、结合分析可知,从图中的乙转为丙,调节顺序:移动标本→转动转换器→调节光圈→转动细准焦螺旋,C错误;
    D、由分析知,①比②的放大倍数大,③比④的放大倍数小,⑤⑥表示物镜与载玻片之间的距离,物镜与载玻片之间的距离越近放大倍数越大,则⑤的放大倍数大于⑥,故若使物像放大倍数最大,甲图中的组合一般是②③⑤,D正确。
    故选D。
    5. 绿叶海蜗牛是一种有趣的软体动物,它在第一次进食藻类后,便将藻类的叶绿体吸收入自己的细胞内,并可进行光合作用,从此可终生禁食。某同学将绿叶海蜗牛细胞放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可以清晰观察到的细胞结构是(  )
    ①细胞壁②细胞膜③细胞核④叶绿体⑤核糖体
    A. ①③ B. ①④ C. ③④ D. ②⑤
    【答案】C
    【解析】
    【分析】1、绿叶海蜗牛是软体动物,无细胞壁,捕食藻类后,细胞内存在叶绿体。
    2、光学显微镜下能够分辨的细胞器有线粒体、叶绿体、细胞壁、液泡、细胞核、染色后的染色体等细胞的显微结构。
    【详解】光学显微镜下能清楚观察到细胞壁、细胞核,但不能观察到核糖体,绿叶海蜗牛是一种软体动物,其细胞不具有细胞壁,具有叶绿体,可看到细胞的边界,但不能清晰观察到细胞膜。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6. 下列有关原核细胞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原核生物细胞中存在核糖体,但没有线粒体,只能进行无氧呼吸
    B. 色球蓝细菌与发菜能光合作用的原因是色球蓝细菌含光合色素,发菜细胞含叶绿体
    C. 真菌和细菌都是原核生物,都是营腐生或寄生生活的异养生物
    D. 蓝细菌和大肠杆菌都具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拟核,拟核中有环状DNA
    【答案】D
    【解析】
    【分析】原核细胞没有由核膜包被的细胞核,没有染色体,没有叶绿体等复杂的细胞器,但有位于拟核中的环状DNA分子。
    【详解】A、原核生物的细胞中没有线粒体,但部分原核细胞含有有氧呼吸所需的酶,也能进行有氧呼吸,如醋酸杆菌,A错误;
    B、色球蓝细菌与发菜都属于蓝细菌,蓝细菌的细胞中不含叶绿体,蓝细菌之所以能进行光合作用,是因为细胞中含有光合色素(藻蓝素和叶绿素),B错误;
    C、真菌是真核生物,C错误;
    D、蓝细菌和大肠杆菌都是原核生物,都具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拟核,拟核中有环状DNA,D正确。
    故选D。
    7. 原核生物通常具有细胞壁,细胞膜上一般不含胆固醇等类固醇物质,但是支原体是一个例外。研究发现胆固醇可增强膜的稳定性。下图是一种称为肺炎支原体的单细胞生物,可引起人患肺炎。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支原体不含有以核膜包被的细胞核
    B. 支原体和细菌在结构上没有区别
    C. 支原体能够独立完成生命活动
    D. 类固醇的存在可弥补支原体结构上的不足
    【答案】B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支原体结构模式图,其细胞中没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属于原核细胞,一般原核生物具有细胞壁的存在,而肺炎支原体没有细胞壁。
    【详解】A、识图分析可知,图中肺炎支原体细胞属于原核细胞,没有以核膜包被的细胞核,A正确;
    B、肺炎支原体无细胞壁,而细菌具有细胞壁,B错误;
    C、肺炎支原体是单细胞生物,能够独立完成生命活动,C正确;
    D、根据题意,原核生物通常具有细胞壁,细胞膜上一般不含胆固醇等类固醇物质,但是肺炎支原体无细胞壁,而胆固醇可增强膜的稳定性,因此类固醇的存在可弥补支原体结构上的不足,D正确。
    故选B。
    8. 如图表示各种化合物在细胞中的含量,以下按①②③④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 水、蛋白质、脂质、糖类 B. 水、蛋白质、糖类、脂质
    C. 蛋白质、水、脂质、糖类 D. 蛋白质、水、糖类、脂质
    【答案】C
    【解析】
    【分析】细胞鲜重中各种化合物含量由多到少的顺序是:水、蛋白质、脂质、糖类。
    【详解】细胞鲜重最多的化合物是水,对应柱状图是②;蛋白质含量占第二位,对应柱状图①;脂质占第三位,对应的柱状图是③;糖类占第四位,对应的柱状图是④。
    故选C。
    9. 某农场技术员对作物种子发育过程中有机物积累及转化进行动态监测。关于检测方法及出现结果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嫩大豆种子切片→苏丹Ⅲ染液染色→直接观察细胞内被染成橘黄色的脂肪颗粒
    B. 成熟小麦籽粒加水研磨→加碘液后摇匀→观察被染成蓝色的研磨液
    C. 嫩花生种子加水研磨→加双缩脲试剂→依据紫色反应检测蛋白质
    D. 嫩甜玉米籽粒加水研磨→离心取上清液→加斐林试剂并水浴加热→观察砖红色沉淀检测还原糖
    【答案】A
    【解析】
    【分析】糖类中的还原糖,如葡萄糖,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生成砖红色沉淀。脂肪可被苏丹III染液染成橘黄色。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
    【详解】A、苏丹Ⅲ染液染色后应用50%酒精洗去浮色,再观察细胞内被染成橘黄色的脂肪颗粒,A错误;
    B、成熟小麦籽粒含较多的淀粉,淀粉遇碘液变蓝色,B正确;
    C、检测样品中是否含有蛋白质,应用双缩脲试剂检测,观察是否出现紫色,C正确;
    D、还原糖可用斐林试剂进行检测,在温水浴条件下两者反应出现砖红色沉淀,D正确;
    故选A。
    10. 下列与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细胞中的无机盐主要以离子形式存在
    B. Ca、Mo、Fe、Mn、Cu是组成细胞的微量元素
    C. 糖原水解的终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
    D. 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在元素种类上具有统一性是指地壳中的元素在生物体内都能找到
    【答案】A
    【解析】
    【分析】根据细胞内元素占生物体总重量的比例,将其分为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占生物体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上的为大量元素,如C、H、O、N、P、S、K、Ca、Mg等,占生物体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下的为微量元素,如Fe、Mn、B、Zn、Mo、Cu、Cl等。其中鲜重中含量最高的元素的O,干重中含量最高的元素是C。
    【详解】A、细胞中的无机盐主要以离子的形式存在,A正确;
    B、Ca是组成细胞的大量元素,B错误;
    C、糖原水解的终产物是葡萄糖,C错误;
    D、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在元素种类上具有统一性是指生物体内的元素在地壳中都能找到,D错误。
    故选A。
    11. 马拉松长跑运动员在进入冲刺阶段时,会有少量运动员下肢肌肉发生抽搐,这是由于随着大量汗液排出了过量的(  )
    A. 水 B. 钙盐 C. 钠盐 D. 尿素
    【答案】B
    【解析】
    【分析】无机盐的作用:是生物体内化合物的重要组成成份;维持生物体的酸碱度和渗透压平衡;对生命活动的而调节具有重要的作用。
    【详解】运动员大量出汗,同时将体内的无机盐排出体外,抽搐是由于出汗时排出大量钙盐导致。
    故选D。
    12. 下列有关图所示曲线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该曲线可以表示人从幼年到成年的过程中,其体内水含量所占比例的变化
    B. 该曲线可以表示种子成熟过程中,其细胞内自由水与结合水比值的变化
    C. 该曲线可以表示干种子萌发过程中,其细胞内结合水与自由水比值的变化
    D. 该曲线可以表示新鲜的种子在被烘干的过程中,其细胞内无机盐的相对含量变化
    【答案】D
    【解析】
    【分析】1、细胞内水的存在形式是自由水与结合水,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不是一成不变的,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越大,细胞代谢越旺盛,抗逆性越弱,反之亦然。
    2、细胞内的化合物包括有机物和无机物,有机物包括糖类、脂质、蛋白质、核酸等,无机物包括水和无机盐,种子在烘干过程中,水含量逐渐减少,无机盐相对含量增加。
    【详解】A、人从幼年到成年的过程中,体内水的含量逐渐减少,该曲线可以表示人从幼年到成年的过程中,其体内水含量所占比例的变化,A正确;
    B、种子成熟过程中,自由水含量减少,结合水的含量增多,该曲线可以表示种子成熟过程中,其细胞内自由水与结合水比值的变化,B正确;
    C、干种子萌发过程中,自由水含量增多,结合水的含量减少,该曲线可以表示干种子萌发过程中,其细胞内结合水与自由水比值的变化,C正确;
    D、新鲜的种子被烘干的过程中所含水分越来越少,其内的无机盐相对含量逐渐增加,最后达到一恒定值,D错误。
    故选D。
    13. 我国科研人员首次在实验室中实现了从CO2到淀粉分子的人工合成,且人工合成淀粉与天然淀粉的分子结构组成一致。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人工淀粉经人体消化吸收后能转化为肝糖原
    B. 人工合成淀粉与天然淀粉的基本单位都是葡萄糖
    C. 淀粉作为多糖,可作为人体细胞中的储能物质
    D. 该项研究将有利于解决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问题
    【答案】C
    【解析】
    【分析】糖类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二糖包括麦芽糖、蔗糖、乳糖,麦芽糖是由2分子葡萄糖形成的,蔗糖是由1分子葡萄糖和1分子果糖形成的,乳糖是由1分子葡萄糖和1分子半乳糖形成的;多糖包括淀粉、纤维素和糖原,淀粉是植物细胞的储能物质,糖原是动物细胞的储能物质,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的组成成分。
    【详解】A、该人工淀粉经人体消化形成葡萄糖被吸收后,可以在肝细胞中转化为肝糖原,A正确;
    B、不管是人工合成的还是天然的淀粉,都是由葡萄糖经过缩合形成的多聚体,B正确;
    C、淀粉可作为植物细胞的储能物质,但不能作为动物细胞的储能物质,C错误;
    D、淀粉中储存有大量的能量,可以解决资源短缺,同时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因而有利于解决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问题,D正确。
    故选C。
    14. 下列图中动植物糖类、脂质的分类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A
    【解析】
    【分析】1、糖类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单糖包括葡萄糖、果糖、核糖、脱氧核糖、半乳糖等;二糖包括麦芽糖、蔗糖、乳糖;多糖包括纤维素、淀粉、糖原、几丁质;植物细胞特有的糖类是果糖、蔗糖、麦芽糖、淀粉、纤维素,动物细胞特有的糖类是半乳糖、乳糖、糖原,动植物细胞共有的糖类是核糖、脱氧核糖、葡萄糖等;还原糖包括葡萄糖、果糖、麦芽糖等。
    2、脂质分为脂肪、磷脂和固醇,固醇分为胆固醇、性激素、维生素D。
    【详解】A、核糖、脱氧核糖和葡萄糖是动植物细胞共有的糖类,动物特有糖原和乳糖,植物特有的糖是麦芽糖、淀粉和纤维素,A正确;
    B、固醇不是生物大分子,B错误;
    C、性激素属于固醇类激素、固醇和脂肪均属于脂质,C错误;
    D、蔗糖不属于还原糖,D错误。
    故选A。
    15. 有一条多肽链,分子式为CxHyOpNqS。它彻底水解后,只得到下列四种氨基酸:

    分析推算可知,该多肽水解得到的氨基酸个数为( )
    A. p-1 B. p+1 C. q-1 D. q+1
    【答案】A
    【解析】
    【分析】氨基酸通过脱水缩合形成多肽链,在此过程中,多肽链中的氧原子数目=氨基酸数目×2-脱去的水分子数×1+R基上的氧原子数,脱去的水分子数=肽键数=氨基酸数-肽链数。
    【详解】此“多肽链”含有p个氧原子,其彻底水解产生的四种氨基酸中,每种氨基酸都只含有一个羧基,每个羧基含有2个氧原子。氨基酸通过脱水缩合形成多肽链时,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相连接,同时脱出一分子的水,据此可知该多肽链含有的肽键数=脱去的水分子数=氨基酸数-肽链数,含有的氧原子数目p=氨基酸数目×2-脱去的水分子数×1。综上关系式,解得氨基酸数目=p-1,A正确。
    故选A。
    16. 关于下图所示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甲是磷酸,在不同的核苷酸中种类相同
    B. 乙是五碳糖,在DNA中是脱氧核糖,在RNA中是核糖
    C. 丙是含氮碱基,在人体细胞遗传物质中有4种
    D. 丁是核苷酸,在一个病毒中有8种
    【答案】D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可知:甲是磷酸,乙是五碳糖,有脱氧核糖和核糖两种,丙是含氮碱基,有A、T、C、U、G五种。丁为核苷酸,有脱氧核苷酸和核苷酸两类,共8种。
    【详解】A、磷酸在不同的核苷酸中种类是相同的,A正确;
    B、乙是五碳糖,有脱氧核糖和核糖两种,在DNA中是脱氧核糖,在RNA中是核糖,B正确;
    C、人体细胞中遗传物质为DNA,含氮碱基共有A、T、G、C4种,C正确;
    D、丁核苷酸,病毒只有一种核酸,病毒中核苷酸只有4种,D错误。
    故选D。
    17. 核小体是染色质的结构单位,由一段长度为180~200bp(碱基对)的DNA缠绕在组蛋白上构成。下列有关核小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核小体水解产物有脱氧核苷酸和氨基酸 B. 组蛋白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
    C. 大肠杆菌中存在核小体 D. 核小体中可能含S元素
    【答案】C
    【解析】
    【分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合成场所是核糖体,元素组成有C、H、O、N,有的含有S。
    【详解】A、核小体由DNA和组蛋白构成,DNA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组蛋白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所以核小体水解产物有脱氧核苷酸和氨基酸,A正确;
    B、组蛋白是蛋白质,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B正确;
    C、核小体是染色质的结构单位,大肠杆菌是原核生物,没有染色体,所以大肠杆菌中不存在核小体,C错误;
    D、核小体由DNA和组蛋白构成,蛋白质的元素组成有C、H、O、N,有的含有S,D正确。
    故选C。
    18. 棉花纤维由纤维细胞形成。蔗糖经膜蛋白SUT转运进入纤维细胞后逐渐积累,在纤维细胞的加厚期被大量水解后参与纤维素的合成。研究人员用普通棉花品系培育了质膜上SUT含量高的品系F,检测两品系植株开花后纤维细胞中的蔗糖含量,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蔗糖进入纤维细胞后,会被纤维细胞中的蔗糖酶水解为葡萄糖和果糖
    B. 曲线甲表示品系F纤维细胞中蔗糖含量
    C. 纤维素在人体肠道中被水解为葡萄糖后才能被细胞吸收利用
    D. 15~18天,曲线乙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蔗糖被水解后参与纤维素的合成
    【答案】C
    【解析】
    【分析】题意分析,品系F的膜蛋白SUT表达水平高,会在棉花开花的早期就大量把蔗糖转运进入纤维细胞积累,此时细胞蔗糖含量上升;纤维细胞的加厚期,蔗糖被大量水解参与纤维素的合成,此时细胞蔗糖含量下降,其变化曲线如中的甲。
    【详解】A、蔗糖进入纤维细胞后,在纤维细胞的加厚期,会被纤维细胞中的蔗糖酶水解为葡萄糖和果糖,然后参与纤维素的合成,A正确;
    B、品系F的膜蛋白SUT表达水平高,会在棉花开花的早期就大量把蔗糖转运进入纤维细胞积累,故曲线甲表示品系F纤维细胞中的蔗糖含量,B正确;
    C、人体细胞不能产生纤维素酶,因而纤维素在人体肠道中不会被水解为葡萄糖,也不能被细胞吸收利用,C错误;
    D、普通品系膜蛋白SUT表达水平低,故15~18天蔗糖才被水解后参与纤维素的合成,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的成分之一,蔗糖被水解后参与细胞壁的合成,D正确。
    故选C。
    19. 2022年5月,刘肼宏的《本草纲目》健身操火爆全网,带来一股全民跳健身操的热潮。如果我们了解组成细胞的分子等相关知识,也可以指导我们注重营养的均衡,进行科学健身。下列涉及细胞中的化合物的叙述中,合理的是( )
    A. 磷脂和脂肪水解的产物都包括甘油、脂肪酸、磷酸及其衍生物
    B. 糖类在供应充足的情况下可以大量转化为脂肪,脂肪也容易大量转化为糖类
    C. 生物大分子都是以碳链为基本骨架的单体连接而成的多聚体
    D. 变性后的蛋白质不能再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答案】C
    【解析】
    【分析】 糖、蛋白质、核酸都是生物大分子,都是由许多基本的组成单位连接而成,例如组成多糖的单体是单糖,组成蛋白质的单体是氨基酸,组成核酸的单体是核苷酸。每一个单体都以若干个相连的碳原子构成的碳链为基本骨架,由许多单体连接成多聚体。
    【详解】A、磷脂水解的产物有甘油、脂肪酸、磷酸及其衍生物,而脂肪的水解产物为甘油和脂肪酸,A错误;
    B、糖类在供应充足的情况下可以大量转化为脂肪,脂肪却难以大量转化为糖类,B错误;
    C、生物大分子都是以碳链为基本骨架的单体连接形成的多聚体,C正确;
    D、变性后的蛋白质空间结构发生不可逆的改变但仍有肽键,仍可以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D错误。
    故选C。
    20. 生活中蕴含着很多生物学知识,下列说法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
    A. 患急性肠炎的病人脱水时,需要及时补水,同时也需要补充体内丢失的无机盐
    B. 评价食物中蛋白质的营养价值时,应注重其中必需氨基酸的种类和含量
    C. 鸡蛋、肉类煮熟后容易消化,是因为高温使肽键断裂
    D. 胆固醇是动物细胞质膜的组成成分,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但也不可过多摄入
    【答案】C
    【解析】
    【分析】脂质分为脂肪、磷脂和固醇,固醇包括胆固醇、性激素和维生素D,与糖类相比,脂肪分子中的氢含量多,氧含量少,氧化分解时产生的能量多,因此是良好的储能物质,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生物膜的基本骨架,固醇中的胆固醇是动物细胞膜的重要组成成分,也参与脂质在血液中的运输。
    【详解】A、患急性肠炎的病人脱水时不光丢失水分也会丢失大量的无机盐,因此补充水的同时也要补充无机盐,A正确;
    B、非必需氨基酸可以自身合成,在评价食物中蛋白质成分的营养价值时,人们格外注重必需氨基酸的种类和数量,B正确;
    C、高温会破坏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但不会使肽键断裂,C错误;
    D、胆固醇存在于动物细胞的细胞膜上,起固定和润滑的作用,还可以参与脂质的运输,过多摄入会造成血管堵塞,对健康不利,D正确。
    故选C。
    21. 在质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提出后,研究人员又提出了“脂筏模型”,脂筏是生物膜上富含胆固醇的一个个微小的结构区域,在这些区域内聚集了一系列执行特定功能的膜蛋白,其结构模型如图所示(框内为脂筏区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细胞膜的两层磷脂分子是对称分布的
    B. 脂筏区域内外,生物膜的流动性存在差异
    C. 由图中糖被的分布可以判断下方为细胞膜的内侧
    D. 膜蛋白的相对集中不利于其功能的实现
    【答案】B
    【解析】
    【分析】流动镶嵌模型:(1)磷脂双分子层构成膜的基本支架,这个支架是可以流动的。(2)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大多数蛋白质也是可以流动的。(3)在细胞膜的外表面,少数糖类与蛋白质结合形成糖蛋白。除糖蛋白外,细胞膜表面还有糖类与脂质结合形成的糖脂。
    【详解】A、由于蛋白质的不对称性,脂双层中的两层并不是对称分布的,A错误;
    B、结合图示可知,脂筏是质膜上富含胆固醇的一个个微小的结构区域,在这个区域聚集一系列执行特定功能的膜蛋白,会影响膜的流动性质,即脂筏区域内外,膜的流动性存在差异,B正确;
    C、糖蛋白分布在细胞膜的外侧,由图中糖被的分布可以判断下方为细胞膜的外侧,C错误;
    D、脂筏区域聚集一系列执行特定功能的膜蛋白,显然膜蛋白相对集中有利于其功能实现,D错误。
    故选B。
    22. 糖类和脂肪是人体主要的能源物质,随运动强度的变化,人体内脂肪与糖类供能比例的变化如图所示,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脂肪与糖类都参与构成细胞膜的基本支架
    B. 中等强度运动消耗的糖类和脂肪的质量相等
    C. 高强度运动时脂肪供能比例低,不利于减肥
    D. 糖类代谢发生障碍时,脂肪可以大量转化为糖类,分解供能
    【答案】C
    【解析】
    【分析】细胞膜的主要组成成分是 蛋白质和脂质,其次还有少量糖类;脂质中主要是磷脂,磷脂双分子层构成膜的基本骨架;与糖类相比,脂肪分子中的氢含量多,氧含量少,氧化分解时产生的能量多,因此是良好的储能物质。
    【详解】A、细胞膜的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脂肪与糖类不参与构成细胞膜的基本支架,A错误;
    B、与糖类相比,脂肪分子中的氢含量多,氧含量少,氧化分解时产生的能量多,因此中等强度运动,两者功能比例相等,但消耗糖类质量小于脂肪的质量,B错误;
    C、据图可知,运动强度增大,脂肪消耗的比例反而相应减少,因此高强度运动时脂肪供能比例低,不利于减肥,C正确;
    D、糖类能大量转化为脂肪,但脂肪不能大量转化成糖类,D错误。
    故选C。
    23. 如图中X代表某一生物学概念,其内容包括①②③④四部分。下列与此概念图相关的描述错误的是( )

    A. 若X是葡萄糖,①~④代表麦芽糖、蔗糖、淀粉和纤维素,则此图可以表示为葡萄糖是它们的基本单位
    B. 若X表示植物细胞的结构,则①~④代表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C. 若X为参与合成并分泌消化酶的细胞器,则①~④是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D. 若X为具有单层膜的细胞器,则①~④表示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液泡
    【答案】A
    【解析】
    【分析】组成生物体的蛋白质大多数是在细胞质中的核糖体上合成的,各种蛋白质合成之后要分别运送到细胞中的不同部位,以保证细胞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有的蛋白质要通过内质网膜进入内质网腔内,成为分泌蛋白;有的蛋白质则需穿过各种细胞器的膜,进入细胞器内,构成细胞器蛋白。
    【详解】A、麦芽糖、淀粉和纤维素基本单位都是葡萄糖,蔗糖是由葡萄糖和果糖组成,A错误;
    B、若X表示植物细胞的结构,则①~④代表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B正确;
    C、消化酶属于分泌蛋白,其合成场所是核糖体,需要内质网和高尔基体进行加工,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C正确;
    D、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液泡都是具有单层膜的细胞器,D正确。
    故选A。
    24. 在一定时间内使某种动物细胞吸收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氨基酸,经检测发现放射性同位素先后出现在图中②①③④⑤⑥⑦部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中⑦处的物质可能是消化酶 B. ①与④之间可以通过囊泡发生联系
    C. ③⑤中包裹的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相同 D. 与口腔上皮细胞相比,该细胞中⑧的数量较多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①是内质网,②是核糖体,③是来自内质网的囊泡,④是高尔基体,⑤是来自高尔基体的囊泡,⑥是细胞膜,⑦是分泌蛋白质,⑧是线粒体。
    【详解】A、图中⑦是该动物细胞的分泌物,可能是消化酶(分泌蛋白),A正确;
    B、细胞器①是内质网,细胞器④是高尔基体,二者可以通过囊泡发生联系,B正确;
    C、由题中“放射性同位素先后出现在图中②①③④⑤⑥⑦部位”可知,③是由内质网形成的囊泡,其中包裹的蛋白质经过了内质网的加工,而⑤是由高尔基体形成的囊泡,其中包裹的蛋白质经过了内质网、高尔基体的加工,故③⑤中包裹的蛋白质结构和功能不同,C错误;
    D、该细胞有分泌功能。与口腔上皮细胞相比,该细胞中⑧线粒体数量较多,D正确。
    故选C。
    25. 水孔蛋白是一种位于细胞膜上且能控制水分子进出细胞的通道蛋白。细胞合成并转移水孔蛋白的过程:细胞器X→细胞器Y→囊泡a→细胞器Z→囊泡b→细胞膜。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细胞器X和Y分布于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中
    B. 囊泡a和囊泡b能对水孔蛋白进行加工包装
    C. 水孔蛋白转移到细胞膜上导致细胞器Z的膜面积明显减少
    D. 囊泡b与细胞膜融合体现了生物膜的结构特点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泌蛋白的合成分泌过程:核糖体合成肽链→内质网初级加工→高尔基体成熟加工→细胞膜(胞吐),整个过程由线粒体供能。题干中X表示核糖体,Y表示内质网,Z表示高尔基体,膜泡a和b分别是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形成的囊泡。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和溶酶体中的水解酶合成过程与分泌蛋白相似。
    【详解】A、X表示核糖体,Y表示内质网,原核细胞只有核糖体,无内质网,A错误;
    B、膜泡a和b分别是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形成的囊泡,不能加工蛋白质,B错误;
    C、在水孔蛋白合成过程中,内质网膜形成囊泡a并与高尔基体膜融合,高尔基体膜形成囊泡b并与细胞膜融合,因此该过程中内质网膜减少,高尔基体膜不变,C错误;
    D、高尔基体形成的膜泡b与细胞膜融合能体现生物膜的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D正确。
    故选D。
    26. 人类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经历了漫长的历程,下列结论(假说)错误的是( )
    A. 脂溶性物质更易通过细胞膜说明细胞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B. 提取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的脂质铺展成的单分子层的面积是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说明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C. 电镜下细胞膜呈清晰暗一亮一暗三层结构,罗伯特森认为生物膜由脂质一蛋白质一脂质三层结构构成
    D. 人一鼠细胞融合实验证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1)19世纪末,欧文顿发现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于是他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2)20世纪初,科学家第一次将膜从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分离出来,化学分析表明,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
    (3)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的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由此他们得出的结论是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4)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并大胆地提出生物膜的模型是所有的生物膜都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电镜下看到的中间的亮层是脂质分子,两边的暗层是蛋白质分子,他把生物膜描述为静态的统一结构。
    (5)1970年,科学家用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的实验,以及相关的其他实验证据表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6)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的流动镶嵌模型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详解】A、根据相似相溶的原理,脂溶性物质更易通过细胞膜,说明细胞膜是由脂质组成的,A正确;
    B、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的膜结构中只有一层细胞膜,无其它细胞器膜和核膜,脂质铺展成的单分子层的面积是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说明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排列为连续的两层,B正确;
    C、电镜下细胞膜呈清晰的暗一亮一暗三层结构,罗伯 特森认为所有的生物膜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C错误;
    D、科学家用绿色和红色荧光染料标记小鼠和人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并使之融合,发现两种颜色的荧光均匀分布,再根据这一实验及其他相关实验表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故人—鼠细胞融合实验以及相关的其他实验证据表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D正确。
    故选C。
    27. 将某动物细胞各部分结构用差速离心法分离后,测定它们有机物的含量。经测定,其中三种细胞器的主要成分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细胞器甲是线粒体或叶绿体,是有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
    B. 细胞器乙具有膜结构,一定与分泌蛋白的分泌和加工有关
    C. 细胞器丙含有的核酸是RNA,可能是核糖体和中心体
    D. 细胞内的各种细胞器都有蛋白质
    【答案】D
    【解析】
    【分析】由柱形图分析可知,甲蛋白质含量最多,其次是脂质和核酸,据此推测甲可能是线粒体;乙只含有蛋白质和脂质,不含核酸,据此推测乙是具有膜结构的细胞器,则乙可能是是内质网、高尔基体或溶酶体;丙含有蛋白质和核酸,不含脂质,这说明丙不具有膜结构,据此推测丙是核糖体。
    【详解】A、甲含有核酸和膜结构,据此推测甲可能是线粒体或叶绿体,动物细胞无叶绿体,细胞器甲是线粒体,是有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A错误;
    B、细胞器乙具有膜结构,推测其可能为内质网、高尔基体或溶酶体,溶酶体与分泌蛋白的分泌和加工无关,B错误;
    C、细胞器丙含有的核酸是RNA,可能是核糖体,中心体由蛋白质组成,不含RNA,C错误;
    D、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细胞内的各种细胞器都有蛋白质,D正确。
    故选D。
    28. 研究发现,细胞中错误折叠的蛋白质或损伤的细胞器被一种称为泛素的多肽标记后,送往溶酶体降解,具体机制如下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泛素在蛋白质和损伤细胞器降解过程中起到“死亡标签”的作用
    B. 吞噬泡与溶酶体融合体现了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
    C. 溶酶体中的多种水解酶可以将吞噬泡降解
    D. 泛素参与代谢、增殖等生命活动的调节
    【答案】B
    【解析】
    【分析】1、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
    2、溶酶体内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水解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在核糖体中合成。
    【详解】A、据题意可知,泛素与错误折叠的蛋白质和损伤细胞器结合,相当于对其进行了标记,后被溶酶体中的水解酶降解,泛素起到“死亡标签”的作用,A正确;
    B、吞噬泡与溶酶体融合属于膜融合,体现了生物膜的流动性(细胞膜上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都可以运动),B错误;
    C、溶酶体中含有多种水解酶,可将吞噬泡降解,将其中有用的物质如氨基酸重复利用,而无用的物质排出细胞,C正确;
    D、在代谢、增殖过程中可能出现错误折叠或损伤的细胞器,需要通过图示过程进行降解,故泛素参与代谢、增殖等生命活动的调节,D正确。
    故选B。
    29. 用丙酮从鸡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面积为S1,设细胞膜表面积为S2,则S1与S2关系最恰当的是(  )
    A. S1=2S2 B. S1>2S2
    C. S1<2S2 D. S2<S1<2S2
    【答案】B
    【解析】
    【分析】细胞膜主要由磷脂双分子层和蛋白质分子组成,还有少量的糖类。其中磷脂双分子层是构成细胞膜的基本支架,细胞膜上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与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复杂程度有关。
    【详解】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细胞膜的基本骨架,因此将细胞膜的磷脂分子铺成单层的面积恰好是细胞膜表面积的2倍,但由于鸡的红细胞中除了细胞膜外,还有细胞器膜和核膜,磷脂双分子层也是这些膜结构的基本支架,因此当将鸡的红细胞中的脂质提取出来铺成单层的面积要大于细胞膜面积的2倍,故S1>2S2,B正确。
    故选B。
    30. 外泌体是细胞分泌的直径为40~100mm级别的膜性小泡,外泌体可通过其携带的蛋白质、核酸、脂类活性物质等来调节受体细胞的生物学活性,在细胞间起信息交流的作用。外泌体具有膜结构,其参与细胞间信息交流的方式主要有三种:膜表面信号分子的直接作用、膜融合时内容物的胞内调节以及生物活性成分释放的调节。下列推测错误的是( )
    A. 外泌体的膜成分富含磷脂和蛋白质
    B. 受体细胞识别外泌体的物质是受体
    C. 外泌体释放的核酸可能会影响受体细胞内蛋白质的合成
    D. 外泌体内储存的活性物质都是在高尔基体中合成的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过程: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整个过程主要由线粒体提供能量。
    【详解】A、外泌体具有膜结构,膜的成分中富含磷脂和蛋白质,A正确;
    B、受体细胞能特异性识别外泌体释放的信号物质以完成通讯,该过程依赖于细胞细胞表面的受体,B正确;
    C、核算决定蛋白质的合成,外泌体释放的核酸可能会影响受体细胞内蛋白质的合成,C正确;
    D、外泌体内储存的活性物质包括蛋白质等,蛋白质是在核糖体中合成的,D错误。
    故选D。
    31. 下列有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水分子在根细胞的细胞液与土壤溶液之间的运动是单向的
    B. 利用台盼蓝染色剂判断细胞的死活时,活细胞会被染液染成蓝色
    C. 当动物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外界溶液浓度的时候,细胞会吸水膨胀
    D. 当渗透装置中长颈漏斗内液面不再升高时,漏斗内溶液与烧杯内溶液浓度不相等
    【答案】CD
    【解析】
    【分析】动物细胞吸水的原理是,细胞内液的浓度与外界溶液浓度有差异,导致细胞吸水或失水。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有,一是具有一层半透膜,二是膜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
    【详解】A、水分子进出细胞的方式是被动运输,水分子自由可进出细胞,因此水分子在根细胞的细胞液与土壤溶液之间的运动是双向的,A错误;
    B、台盼蓝染色剂不是细胞需要的物质,不能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当细胞死亡后,细胞膜丧失选择透过性,可被台盼蓝染色成蓝色,B错误;
    C、当动物细胞内液的浓度大于外界溶液浓度的时候,水分子进入细胞内数量多于从细胞中出来的,表现为细胞会吸水膨胀,C正确;
    D、当渗透装置中长颈漏斗内液面不再升高时,漏斗内溶液的渗透压与水柱对水分子的压力相等,表现为水分子进出半透膜数量相等,此时漏斗内溶液浓度大于烧杯内溶液浓度,D正确。
    故选CD。
    32. 图甲是人的红细胞长时间处在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中,红细胞的体积(V)与初始体积(V0)之比的变化曲线;图乙是某植物细胞在一定浓度的NaCl溶液中细胞失水量的变化情况。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从图甲可见250 mmol·L-1NaCl溶液不影响人红细胞的代谢
    B. 图乙中植物细胞体积的变化是先减小后增大
    C. 图乙中O点细胞失水量最大,此时细胞吸水能力最小
    D. 人的红细胞长时间处在300 mmol·L-lNaCl溶液中可能死亡,乙图中的处理时间内细胞一直有生物活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甲图中随着NaCl溶液浓度的增加,红细胞的体积(V)与初始体积(V0)之比越来越小,当NaCl溶液浓度低于100 mmol•L-1,红细胞会吸水涨破;当NaCl溶液浓度等于150 mmol•L-1,红细胞的体积(V)与初始体积(V0)之比是1,该溶液浓度与细胞内液浓度的渗透压相等。乙图中植物细胞在一定浓度的NaCl溶液中细胞失水量先增加后减少。
    【详解】A、图甲中,250 mmol•L-1NaCl溶液中红细胞体积与初始体积之比小于1,说明红细胞失水皱缩了,会影响红细胞的代谢,A错误;
    B、10分钟内,乙图中植物细胞在一定浓度的NaCl溶液中细胞失水量先增加后减少,说明细胞一直在失水,但是由于细胞壁的存在,所以细胞体积基本不变,B错误;
    C、细胞的吸水能力和细胞液的浓度成正比,a点植物细胞失水量最多,此时细胞吸水能力最大,O点时细胞没有失水,C错误;
    D、人红细胞长时间处于300 mmol•L-1NaCl溶液中会使细胞失水过多而死亡,但图乙细胞在处理时间内细胞先失水后吸水,说明细胞原生质层具有选择透过性,细胞一直具有活性,D正确。
    故选D。
    33. 钠钾泵由α、β两亚基组成,其中α亚基为跨膜蛋白,如图。一般认为钠钾泵首先在膜内侧与Na+结合,ATP酶活性被激活,水解ATP释放的能量使泵本身构象改变,将Na+输出细胞的同时,泵与细胞膜外侧的K+细胞外液结合,构象再次改变,将K+输入细胞内。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α亚基对K+的亲和力始终大于Na+
    B. ATP水解使α亚基磷酸化,体现钠钾泵具有催化功能
    C. 钠钾泵可依次完成对3个Na+和2个K+的转运
    D. 钠钾泵属于载体蛋白,运输物质时其结构会发生改变
    【答案】A
    【解析】
    【分析】细胞膜的成分:脂质、蛋白质和少量的糖类;磷脂构成了细胞膜的基本骨架;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
    【详解】A、a亚基首先与钠离子结合,完成钠离子的转运,此后与钾离子结合完成钾离子的转运,说明a亚基对Na+的亲和力始终大于K+,A错误;
    B、钠钾泵首先在膜内侧与Na+结合,ATP酶活性被激活,水解ATP释放的能量使泵本身构象改变,说明钠钾泵具有催化功能,能催化ATP水解,B正确;
    C、Na+-K+泵完成钠离子转运的同时,随后再次通过构想改变完成钾离子的转运过程,此后恢复原来的结构,因此可以说Na+-K+泵能同时完成3个Na+和2个K+的转运,C正确;
    D、据图可知,钠钾泵属于载体蛋白,运输物质时其结构会发生改变,D正确。
    故选A。
    34. 为探究主动运输的特点,科研人员进行了如下表所示的四组实验,其中HgCl2是一种ATP水解抑制剂。结果发现,实验前后溶液中磷酸盐浓度差为甲组>乙组>丙组>丁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分组
    实验材料
    处理方法
    甲组
    成熟胡萝卜片
    KH2P04溶液+蒸馏水
    乙组
    成熟胡萝卜片
    KH2P04溶液+ HgCl2溶液
    丙组
    幼嫩胡萝卜片
    KH2P04溶液+蒸馏水
    丁组
    幼嫩胡萝卜片
    KH2P04溶液+HgCl2溶液

    A. 由实验结果可知,在实验前、后需分别测定溶液中磷酸盐的浓度
    B. 甲、乙两组实验结果表明,细胞主动运输吸收磷酸盐需要消耗能量
    C. 丙组吸收磷酸盐少于甲组的原因可能是幼嫩组织细胞膜上载体蛋白数量较少
    D. 该实验的无关变量是温度、pH、起始溶液的量以及胡萝卜片的成熟程度等
    【答案】D
    【解析】
    【分析】据题意可知,本实验目的是探究主动运输的特点,自变量为胡萝卜片的成熟程度、是否加入HgCl2,因变量为实验前后溶液中磷酸盐浓度差。
    【详解】A、据题意可知,本实验因变量为实验前后溶液中磷酸盐浓度差,因此需要在实验前、后需分别测定溶液中磷酸盐的浓度,A正确;
    B、乙组用HgCl2处理,HgCl2是一种ATP水解抑制剂,实验结果是实验前后溶液中磷酸盐浓度差为甲组>乙组,说明乙组细胞吸收磷酸盐较少,细胞主动运输吸收磷酸盐需要消耗能量,B正确;
    C、磷酸盐吸收属于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和载体蛋白,甲组与丙组的区别是胡萝卜片的成熟程度,丙组吸收磷酸盐少于甲组的原因可能是幼嫩组织细胞膜上载体蛋白数量较少,C正确;
    D、该实验的无关变量是温度、pH、起始溶液的量等,但胡萝卜片的成熟程度属于自变量,D错误。
    故选D。
    35. 下图为吞噬作用的机制。高等多细胞生物体中,吞噬作用往往发生于吞噬细胞。主要是清除病原体或衰老凋亡的细胞。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吞噬体与初级溶酶体融合过程体现了生物膜的功能特点
    B. 溶酶体中的水解酶是在高尔基体中合成的
    C. 次级溶酶体中的水解产物全部排到细胞外
    D. 吞噬作用发生时细胞膜面积变小
    【答案】D
    【解析】
    【分析】溶酶体是“消化车间”,内部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被溶酶体分解后的产物,如果是对细胞有用的物质,细胞可以再利用,废物则被排出细胞外。溶酶体中的水解酶是蛋白质,在核糖体上合成。
    【详解】A、吞噬体与初级溶酶体融合过程体现了生物膜的结构特点即具有一定的流动性,A错误;
    B、溶酶体中的水解酶在核糖体合成,B错误;
    C、溶酶体中的水解产物,如果是对细胞有用的物质,可以被细胞再利用,不能被利用的则排到细胞外,C错误;
    D、吞噬作用发生时细胞膜内陷成小囊,包裹着病原体等,所以面积变小,D正确。
    故选D。
    36. 其他条件适宜情况下,对漆酶的最适温度和温度稳定性(将纯化后的酶液在不同温度下保温lh后,在最适温度条件下测酶活性)进行测定,结果如图。据图分析错误的是( )

    A. 长期处于最适温度条件下,漆酶的结构会被破坏
    B. 酶的最适温度和温度稳定性的测定条件不同
    C. 在一定范围内,漆酶的稳定性随温度的升高而逐渐降低
    D. 工业上使用漆酶发酵,设定的温度范围为50℃到70℃
    【答案】D
    【解析】
    【分析】影响酶活性的因素主要是温度和pH,在最适温度(pH)前,随着温度(pH)的升高,酶活性增强;到达最适温度(pH)时,酶活性最强;超过最适温度(pH)后,随着温度(pH)的升高,酶活性降低.另外低温酶不会变性失活,但高温、pH过高或过低都会使酶变性失活。
    【详解】A、由左图可知,漆酶的最适温度是60°C,由右图可知,在最适温度60°C时,漆酶的相对活性为0,说明漆酶的结构会被破坏,A正确;

    B、酶的最适温度为60°C,但是在60°C下酶活性很低,低温下,酶的稳定性较高,所以酶的最适温度和温度稳定性的测定条件不同,B正确;
    C、由右图可知,在一定范围内,漆酶的稳定性随温度的升高而逐渐降低,C正确;
    D、温度是60°C时,酶的稳定性很低,所以为了维持酶的稳定性,工业上使用漆酶发酵,设定的温度范围为50℃以下,D错误。
    故选D。
    37. 在最适温度下.反应物浓度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反应物浓度可通过影响酶活性进而影响酶促反应速率
    B. 若A点温度升高5℃,化学反应速率将提高
    C. 若B点时增加反应物浓度,化学反应速率将提高
    D. 若在开始时增加酶浓度,则实际结果可用曲线2表示
    【答案】D
    【解析】
    【分析】底物浓度能影响酶促反应速率,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底物浓度的升高,酶促反应速率逐渐加快,但由于酶浓度的限制酶促反应速率达到最大值后保持相对稳定。
    【详解】A、反应物浓度通过影响反应物之间的接触概率影响酶促反应速率,但没有影响酶活性,A错误;
    B、图中曲线1是在最适温度下测得的,所以A点时升高温度,酶活性会降低,使得化学反应速率减慢,B错误;
    C、曲线自变量是反应物浓度,B点时限制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是除反应物浓度以外的其他因素,如酶的用量等,所以增加反应物浓度,化学反应速率不变,C错误;
    D、若在开始时增加酶浓度,则酶与反应物接触概率更大,在任一反应物浓度下化学反应速率均会加快,所以实际结果可用曲线2表示,D正确。
    故选D。
    38. 如图所示为ATP的分子结构图,a、b、c表示相应的结构,①、②表示化学键。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a表示腺苷,p表示磷酸基团
    B. b表示腺嘌呤核糖核苷酸,是组成RNA的基本单位之一
    C. 1molATP逐级水解时,即②的水解过程比①的水解释放的能量多
    D. ATP是高能磷酸化合物,末端的磷酸基团具有较高的转移势能
    【答案】C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a表示腺苷,由腺嘌呤和核糖组成;b表示腺苷一磷酸,又叫腺嘌呤核糖核苷酸,是组成RNA的基本单位;c表示腺苷三磷酸(ATP),是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①②表示特殊化学键,其中②很容易断裂与重新合成。
    【详解】A、a表示腺苷,由腺嘌呤和核糖组成,P表示磷酸基团,A正确;
    B、b表示AMP,即腺嘌呤核糖核苷酸,是组成RNA的基本单位之一,B正确;
    C、化学键①与化学键②都为特殊化学键,断开时所释放的能量相同,即特殊化学键②和①释放的能量相同,C错误;
    D、ATP中特殊化学键不稳定,末端磷酸基团有一种离开ATP而与其他分子结合的趋势,容易脱离,即具有较高的转移势能,D正确。
    故选C。
    39. ATP是驱动细胞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葡萄糖和果糖合成蔗糖需ATP水解供能是吸能反应
    B. 丙酮酸氧化分解释放能量不全用于合成ATP是放能反应
    C. 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叶绿体基质均能合成ATP
    D. ADP分子比ATP分子结构稳定
    【答案】C
    【解析】
    【分析】细胞中绝大多数的需要能量的生命活动都由ATP直接供能,细胞内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能量供应机制是生物界的共性。
    【详解】A、葡萄糖和果糖合成蔗糖需要利用ATP水解释放的能量,吸能反应一般与ATP的水解相联系,A正确;
    B、丙酮酸氧化分解释放能量不全用于合成ATP,还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一部分能量,是放能反应,B正确;
    C、细胞质基质进行细胞呼吸的第一阶段,可以合成ATP;线粒体基质进行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合成ATP;叶绿体基质进行暗反应,消耗ATP,C错误;
    D、ADP分子已经断裂了较为活跃的化学键,其中含有的能量减少,比ATP分子结构稳定,D正确。
    故选C。
    40. 水稻根细胞在不同氧分压下通过呼吸作用消耗葡萄糖的速率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水稻根细胞的无氧呼吸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并产生酒精
    B. 随着氧分压的增加,根细胞的无氧呼吸受到抑制
    C. 氧分压小于20%时,根细胞主要由无氧呼吸供能
    D. 氧分压为20%时,根细胞吸收О2与释放CO2的体积比为3:4
    【答案】C
    【解析】
    【分析】由图可知,随着氧分压的增加,促进了有氧呼吸、抑制了无氧呼吸。
    【详解】A、无氧呼吸在细胞质中进行,水稻进行的无氧呼吸为酒精发酵,水稻根细胞的无氧呼吸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并产生酒精,A正确;
    B、由图可知,随着氧分压的增加,促进了有氧呼吸、抑制了无氧呼吸,B正确;
    C、氧分压等于20%时,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葡萄糖消耗量相等,根据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反应式可知,此时有氧呼吸释放能量远大于无氧呼吸,氧分压刚小于20%时,根细胞主要由有氧呼吸供能,C错误;
    D、氧分压为20%时,二者消耗的葡萄糖相等,有氧呼吸吸收О2与释放CO2的体积比为1:1,无氧呼吸不吸收氧气,消耗相同量的葡萄糖产生CO2是有氧呼吸产生量的1/3,故此时细胞吸收О2与释放CO2的体积比为1:(1+1/3)=3:4,D正确。
    故选C。
    41. “有氧运动”是指人体吸入的氧气量与需求量相等,达到生理上的平衡状态。下图所示为人体运动强度与血液中乳酸含量和氧气消耗速率的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a运动强度下只有有氧呼吸
    B. 运动强度大于b后,肌肉细胞的CO2产生量将等于O2的消耗量
    C. c运动强度下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同时存在,强度相同
    D. 随着运动强度的增大,无氧呼吸会逐渐增强,有氧呼吸保持稳定
    【答案】B
    【解析】
    【分析】分析柱形图:a组中乳酸含量是血液中乳酸正常值,而b组和c组中乳酸含量都高于血液中乳酸正常值。
    【详解】A、a运动强度有乳酸产生,也有氧气的消耗,所以既有有氧呼吸也有无氧呼吸,A错误;
    B、有氧呼吸吸收二氧化碳的量与释放氧气的量相等,无氧呼吸既不吸收氧气,也不释放二氧化碳,因此运动强度大于b后,肌肉细胞CO2的产生量等于O2的消耗量,B正确;
    C、c运动强度下肌肉细胞同时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由图可知,血液乳酸含量高于正常值,说明无氧呼吸产生较多的乳酸,但这时肌肉细胞仍然主要进行有氧呼吸,有氧呼吸强度与无氧呼吸强度不同,C错误;
    D、随着人体运动强度的增大,细胞需要消耗的能量越多,氧气消耗速率增加,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都会增强,D错误。
    故选B。
    42. 一瓶含有酵母菌的葡萄糖培养液中通入不同浓度的O2后,CO2产生量和O2的消耗量变化如下图所示。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a<O2浓度<d时,酵母菌既有有氧呼吸又有无氧呼吸
    B. O2浓度=b时,酵母菌总的呼吸作用最弱
    C. O2浓度=a时,酵母菌释放的CO2主要来自于线粒体
    D. O2浓度=c时,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多于无氧呼吸
    【答案】C
    【解析】
    【分析】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微生物,在有氧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有氧呼吸的反应方程式:C6H12O6+6H2O+6O26CO2+12H2O+大量能量;无氧呼吸的反应方程式:C6H12O62CO2+2C2H5OH+少量能量。
    【详解】A、a

    相关试卷

    广东省江门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生物试题:

    这是一份广东省江门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生物试题,共8页。

    2022-2023学年广东省江门市鹤山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广东省江门市鹤山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共2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广东江门市江门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广东江门市江门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解析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