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桂林市阳朔县阳朔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展开阳朔中学2022年秋季学期高一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5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在河北武安磁山新石器时代遗址中,有80座窖穴内发现了粮食堆积,一般厚度0.3—2米,其中有10座窖穴堆积达2米以上,出土时部分颗粒清晰可见有粟的痕迹;在河北正定南杨庄遗址中,同样也发现了粟。据此可知,当时此地
A.采用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 B.种植业为主饲养业为辅
C.氏族内部出现了贫富分化 D.原始农业得到一定发展
2.下图体现了《史记》所载的黄帝世系。这一记载
A.出现时间较晚,其真实性不可考证 B.标志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
C.反映出中国人的“大一统”观念 D.表明西汉开始了夷夏共同体重组
3.春秋战国时代,诸侯国之间订立条约都要把“毋易树子”(也就是不可将小儿子,尤其是小老婆生的儿子来代替大老婆生的大儿子作为接班人),“毋以妾为妻”,“毋使妇人与国事”等家庭小事写人“国际公法”,以维持“世界和平”。这本质上反映出
A.条约内容详细 B.宗法制度得以延续 C.原有制度影响深远 D.分封制瓦解
4.墨家提出“不党父兄,不偏富贵,不嬖颜色,贤者举而尚之”的思想;名家邓析子提出“无厚”主张,他说“君有三累……惟亲所信”;法家韩非子说“能去私行行公法者,则兵强而敌弱。”据此可知,战国时期
A.时局变动促进社会思想多元 B.思想领域趋同色彩明显加强
C.社会变革要求打破世袭特权 D.主要思想流派阶级属性相同
5.钱穆认为:封建制逐步破坏,郡县制逐步推行,自春秋至战国已然。虽封建遗形尚未全绝,然终不能再兴……此自景武,下逮东汉,封建名存实亡,尺土一民,皆统于中央。这说明秦朝和汉朝
A.结束分封制,实施郡县制 B.开创并巩固中央集权制度
C.建立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 D.以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6.嬴政统一六国后,曾先后五次东巡。在东巡过程中,进行了诸如泰山封禅,祭祀文化名山和舜、禹等华夏先王等一系列活动。这些活动
A.是秦王朝推行文化专制的重要手段 B.增进了华夏民族的历史文化认同
C.加重了人民负担导致秦王朝的灭亡 D.消除了关东人民对秦王朝的仇视
7.东汉时期,多位皇帝登基时皆为幼童,控制皇帝的宦官和外戚事实上主宰了朝政。到了东汉末年,起兵争夺天下的地方军阀往往也挟持天子,以号令天下。这一历史现象说明,东汉
A.君主专制制度存在弊端 B.制度赋予皇帝的权力较小
C.中央集权制度逐渐崩溃 D.郡国并行的危害并未根除
8. 中国的古代文明丰富多彩、灿烂辉煌,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可以用五个词来概括,即社会大分裂、民族大融合、门阀大政治、江南大开发、佛教大盛行。该历史时期是
A.春秋战国时期 B.魏晋南北朝时期 C.五代十国时期 D.辽宋夏金元时期
9.传国玉玺是中国历代正统皇帝的信物,相传为秦始皇用和氏璧制成。西晋末至东晋初,传国玉玺先后为匈奴建立的前赵、羯族建立的后赵所获。他们讥讽没有玉玺的东晋皇帝为“白板天子”。这一现象
A.根本上体现了民族冲突的阶级实质 B.一定程度说明传国信物是统治基础
C.充分体现了小农经济的狭隘性特征 D.侧面反映了民族认同在冲突中发展
10.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北方,人地矛盾比两汉时期更为严重。从曹魏起,劝课农桑便不绝于史,西晋还规定守土官吏的赏罚黜陟以入谷多少为殿最,要求“不务多其倾田,但务修其功力”。据此可知,当时的北方
A.工商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B.经济优势地位已不复存在
C.政府重视维护自耕农经济 D.农业仍坚持精耕细作传统
11.唐代选官重视容止有仪,并且鼓励门荫制度,由此官员子孙可以进入太学准备科举考试。这说明唐代
A.出身仍是选官的唯一标准 B.科举成为取士的重要补充
C.重视社会道德修养和规范 D.科举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
12.唐代,农书、桑书、医书、算书、历书、字书、韵书、相宅等民间用书能够成册使用,应用也非常广泛。谱牒也属于民间实用的书籍,主要种类包括家谱、族谱、家乘、房谱、支谱、世谱、统谱等,这些谱牒也大都成册,在家族内部流行。这些民间用书的使用和流行
A.促使中国文化长期领先于世界 B.得益于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和使用
C.有利于科举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D.阻碍了社会不同阶层之间的流动
13.据史载,从公元630年到894年,日本派出的遣唐使和迎送唐使的使团有19次。随同他们而来的,多则五、六百人,少则一、二百人,除随从和水手外,还有大批留学生、学问僧和各种文化技术人员。这一时期的中日交流
A.推动了四大发明东传 B.促进了日本封建化进程
C.造就了大东亚文化圈 D.推动了中国的社会转型
14.780年,宰相杨炎奏请唐德宗实行赋税制度改革,收税“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古代赋税制度逐渐由“舍地税人”朝“舍人税地”方向发展。这有利于
A.放松人身依附关系 B.保证农民生产时间 C.促进农产品商品化 D.催生新的经济因素
15.《齐民要术·序》中说到:“舍本逐末,贤者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此段话表明作者的意图是
A.发展商品经济 B.重农抑商
C.告诫统治者应舍本逐末 D.告诫人们要因地制宜
16.第七世纪以降之长安,几乎为一国际的都会,各种人民,各种宗教,无不可于长安得之......异族入居长安者多,于是长安胡化盛极一时,好之者盖不仅帝王及一二贵戚达官也。据此可知
A.大唐文化的兼收并蓄 B.大唐文化的泽被远西
C.大唐文化的承前启后 D.大唐文化的独创辉煌
17.宋代的宗室、外戚、宦官等各种非理性政治因素在政治领域受到了比较成功的抑制,两宋300余年间基本上没有出现宗室谋篡、外戚干政、宦官专权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宋代
A.文官政治的发达 B.皇权专制的不断削弱
C.科举制度的完备 D.人事管理制度的严密
18.“神宗既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安石为帝言天下财利所当开辟敛散者,帝然其说,遂创立制置三司条例司”,“以通天下之利”。这说明,王安石变法初期的改革重点在于( )
A.分散宰相权力 B.加强皇权 C.加强军事实力 D.增加财政收入
19.《大夏国葬舍利碣铭》为西夏碑铭,记载了元昊为安放佛舍利而建造连云宝塔之事。碑文由元昊重臣汉人张陟署名“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平章事臣张陟奉制撰”,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元昊所用臣僚均为汉族儒士 B.西夏的相权威胁皇权
C.西夏以宗教维系上下级关系 D.西夏仿宋建立官制
20.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元朝政府在江南地区设立了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木棉提举司,令百姓岁输木棉十万匹,后虽取消,但到成宗时依然执行江南岁输木棉布等物的政策。这折射出元朝江南地区
A.农民赋役异常沉重 B.棉布成为人们的主要衣料
C.棉花种植受到重视 D.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提升
21.宋元丰年间,政府颁发了我国第一部外贸法规《市舶法》,它规定:外船入港后,市舶官员登舶验货,按比例抽取实物,以“贡品”交政府;“禁榷”物资由市舶司统购包销;“博易”物资由中外商人市价买卖,运销内地。这反映出当时
A.海上丝绸之路繁荣 B.中外朝贡贸易体制
C.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D.确立工商皆本思想
22.朱熹主张教育要培养“明万事而奉天职”的人。“万事”即社会上的一切人事:大则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的关系,小则视听、言动、周旋、食息等动作。“天职”就是一切人事都是人分内所应当做的。由此可知,朱熹主张培养
A.遵守三纲五常的人 B.具有全面素养的人
C.恪守忠孝观念的人 D.懂得格物致知的人
23.有学者指出“如果想看看各种发明的力量、作用,最显著的例子就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因为这三种东西曾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和事物的状况。”材料旨在强调三大发明
A.改变了中国古代的传统经济结构 B.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贡献
C.标志着世界范围内近代化的开端 D.摧毁了欧洲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24.据《元史》记载: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元朝在全国共设10个行省,对吐蕃地区由直属中央政府的宣政院进行管理,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管理军政事务,加强对西域的管辖。据此可知,元代
A.疆域面积和治理超越了前代 B.专设机构管理少数民族事务
C.行政制度发展出现质的飞跃 D.奠定了中国辽阔版图的基础
25.美国学者斯塔夫里阿诺斯说:“宋代‘经济活动的迅速发展还增加了贸易量。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政务活动为中心的大城市’。”这段论述可用于说明,宋代
A.传统经济结构的变动 B.海外商业贸易的繁盛
C.南方新兴城市的涌现 D.城市经济职能的增强
二、材料题(26题14分,27题12分,28题12分,29题12分,共50分)
2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材料一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动,同样也表现在学术文化领域。由于“学在官府”的传统已被打破,文化知识不再为贵族阶层所垄断而流向民间,导致社会上出现了一个新兴的阶层。战国的士以掌握学术文化知识为主要身份标志,他们在社会上的活跃反过来又进一步推动了学术文化的繁荣。这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辉煌、璀璨的时代。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1)指出材料一反映的战国时期的文化现象,并概括指出其时代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思想的特征并分析其影响。(6分)
(3)综上,谈谈你对思想文化发展进程的认识。(2分)
27.选官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管理水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阳嘉元年(东汉顺帝年号,公元132年),尚书令左雄议改察举之制……雄上言:“郡国孝廉,古之贡士。出则宰民,宣协风教。若其面墙(无真才实学),则无所施用。孔子曰‘四十不惑’,礼称‘强仕’。请自今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皆先诣公府,诸生试家法,文吏课笺奏,副之端门,练其虚实,以观异能,以美风俗。有不承科令者,正其罪法。若有茂才异行,自不拘年齿。”乃班下郡国。
——摘编自[唐]杜佑《通典》卷十三《选举一》
材料二 (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三 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
朝代 | 东晋 | 隋 | 唐 | 北宋 |
比例 | 4% | 17.2% | 24.5% | 46.1% |
——数据来源于何怀宏《选举社会》
(1)根据材料一,概括左雄改革察举制的主要内容。(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隋朝选官制度的特点。(4分)
(3)根据材料三,分析科举制取代察举制的主要作用。(4分)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榷场,互市之所也。皆设场官,严厉禁(设卫警戒,限制出入),广屋宇以通二国之货,岁之所获亦大有助于经用焉。(金)熙宗皇统二年五月,许宋人之请,遂各置于两界。泗州场,大定间(1161~1189),岁获五万三千四百六十七贯,承安元年,增为十万七千八百九十三贯六百五十三文。宋亦岁得课四万三千贯。 ——摘编自(元)脱脱《金史》
材料二
1115年冬,“阿骨打用杨朴策,始称皇帝,建元天辅,以王为姓,以旻为名,国号大金。”金朝建国后,完颜希尹仿效汉字楷字,合女真语创制女真字,阿骨打“命颁行之”。自大定十一年起,在科举考试中专设女真进士科。女真人在创制、推广本民族文字的同时,积极学习以儒家思想为中心内容的汉文化。金世宗为了让不懂汉文的人学汉文化,命译经所翻译了《易》《书》《论语》《孟子》等,“朕所以令译《五经》者,正欲女真人知仁义道德所在耳”。
——摘编自陈佳华等《宋辽金时期民族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榷场设立的作用。(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女真人学习汉文化的措施。(6分)
(3)综上,谈谈你对周边少数民族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过程的认识。(2分)
2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江南……自元熙十一年司马休之外奔,至于元嘉末,三十有九载,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百姓)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门上环钮),盖东西之极盛也。 ——《宋书》
材料二 汉至宋南北方户数变化表(单位:万户)
地区 |
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 |
唐朝天宝元年(公元742年) |
北宋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 |
南宋淳熙十四年(公元1187年) |
北方 |
965 |
493 |
459 |
679 |
南方 |
111 |
257 |
830 |
1280 |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
(1)材料一描述的是哪一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盛况?这一时期江南得到开发的原因有哪些?(7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最终完成南移是在哪一时期。简单概括经济重心南移的突出表现。(5分)
2022年秋季学期高一历史段考试卷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根据材料“清晰可见有粟的痕迹”“同样也发现了粟”可以看出,粟米的窖藏较为普遍且储量丰富,D项正确。刀耕火种是原始农业生产方式,但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饲养业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到贫富分化,排除C项。
2.答案:C 本题考查“大一统”观念。《史记》所载黄帝世系说明黄帝是我国人民的共同祖先,这是中国人的“大一统”观念的反映,故C项正确;出现时间越晚的史实越容易考证,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排除B项;西汉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时期,“开始了夷夏共同体重组”表述错误,排除D项。
3.【答案】B 根据材料“毋易树子”、“毋以妾为妻”、“毋使妇人与国事”等家庭小事写人“国际公法”及所学知识可得,这体现出在春秋战国时期重视宗法制,宗法制度得以延续,B项正确;“条约内容详细”不是从本质上反映的,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不能反映出之前的制度的具体影响,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及分封制度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4.C 根据材料“贤者举而尚之”“惟亲所信”“能去私行行公法者,则兵强而敌弱”,可知材料中战国墨家、名家、法家思想的核心都希望崇尚人才,打破世卿世禄,选贤任能,C项正确;材料体现了墨家、名家、法家不同学派都主张选贤人能,并非强调思想的多元化,排除A项;战国诸子百家代表不同的阶层,其思想虽有相同的部分,但核心、主张差别明显,排除B项;墨家代表的是平民阶层利益、法家代表的是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排除D项。故选C项。
5.答案:B 本题考查秦汉时期的国家统一。根据材料“此自景武,下逮东汉,封建名存实亡,尺土一民,皆统于中央”可知,秦朝和汉朝开创并巩固了中央集权制度,故选B项;根据材料“封建制逐步破坏,郡县制逐步推行,自春秋至战国已然”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已开始出现并逐步推行郡县制,故排除A项;秦朝的建立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但未体现“汉朝”,故排除C项;秦朝郡县制确立标志着以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但未体现“汉朝”,故排除D项。
6.答案:B 本题考查秦的统一。根据材料“在东巡过程中……华夏先王等一系列活动”可知,这些文化活动表达秦始皇对中原华夏地区的民族文化认同,增进了华夏民族的历史文化认同,故选B项;材料中的活动与推行文化专制无关,故排除A项;秦朝暴政加重了人民负担,导致秦王朝的灭亡,与材料中的东巡活动无关,故排除C项;“消除了”说法绝对化,故排除D项。
7.答案:A 宦官外戚控制皇帝来主宰朝政,地方军阀挟天子以令诸侯,这都说明在专制制度下,皇权至上衍生而来的派生力量会引发动乱,A项正确;专制制度赋予皇帝以至高无上的权力,排除B项;材料内容与专制有关,而非中央集权,排除C项;汉武帝解决了郡国并行制,排除D项。故选A项。
8.B(解释略)
9答案:D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传国玉玺反映了中原汉族的王朝正统观念。而匈奴、氐族进入中原后,非常重视传国玉玺,讥讽没有玉玺的东晋皇帝,说明匈奴、氐族的统治者也接受了中原汉族的正统观念,而这是民族认同的具体体现,D项正确;在封建社会,民族冲突的阶级实质是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材料与此无关,排除A项;政权的统治基础是经济基础、社会基础,而不可能是某种信物,排除B项;正统观念被少数民族统治者承认,与小农经济无关,排除C项。故选:D。
10.【答案】D 根据材料“人地矛盾”严重,“不务多其倾田,但务修其功力”可以看出人地矛盾尖锐的北方,统治者通过鼓励精耕细作提高总体粮食产量进而解决粮食问题,所以D正确;A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工商业;B错误,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北方经济遭到破坏,但经济重心依然在北方;C错误,与材料无关;
11.【答案】D 唐代的选官制度重视容止有仪,且还让一些官员子孙进入太学准备科举考试,表明唐朝没有做到真正的公平公正选拔官吏,唐朝选官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故选D;“唯一”的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唐朝科举成为取士的重要途径,而不是补充,B错误;材料是有关选官内容,不是强调社会道德修养和规范,C错误。
12.答案: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雕版印刷术问世,民间用书能够使用和流行得益于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和使用,故B正确;中国文化长期领先于世界得益于发达的小农经济和中央集权政治制度,而不是这些民间用书的使用和流行,故排除A;民间用书的使用和流行跟科举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没有必然联系,故排除C;民间用书的使用和流行跟社会不同阶层之间的流动没有必然联系,故排除D。故选:B。
13..答案:B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隋唐时期中日友好和经济文化交流十分活跃,日本派出的遣唐使和迎送唐使的使团广泛学习唐朝的政治制度、文化艺术和生产技术,归国后为日本的封建化作出了贡献,B项正确;“推动了四大发明东传”与史实不符,当时中国的四大发明还没有成型,排除A项;“大东亚文化圈”的提法不对,排除C项;“推动了中国的社会转型”的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B。
14.A [根据材料可知,赋税制度逐渐由“舍地税人”朝“舍人税地”方向发展,有利于放松人身依附关系,故A项正确;唐朝的租庸调制能够保证农民生产时间,故B项错误;“舍人税地”与农产品商品化无关,故C项错误;新的经济因素产生是在明朝中后期,故D项错误。]
15.【答案】B A、根据材料“ 舍本逐末,贤者所非 ”、“ 商贾之事,阙而不录 ”作者是反对发展商品经济的,故A项错误;B、根据材料“ 舍本逐末,贤者所非 ”农业是本业,商业是末业,可见作者反对舍弃农业,去从事商业,故B项正确;C、从材料“ 舍本逐末,贤者所非 ”“ 商贾之事,阙而不录 ”可见作者是反对舍本逐末,在他的著作中不记载商贾的事情,结论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D、因地制宜是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采取适合的方法,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
16.【答案】A 根据材料“第七世纪以降之长安”可知,此时处于唐朝时期;根据材料“各种人民,各种宗教,无不可于长安得之......异族入居长安者多,于是长安胡化盛极一时”可以看出唐朝长安城聚集了较多的外国人,融入了外国文化,胡化现象盛行,这体现了大唐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A项正确;
题干所给材料反映的是大唐文化融入了外来文化,没有体现大唐文化对其他地区和后世的影响,不能说明大唐文化的泽被远西,B项错误;
题干所给材料反映的是大唐文化融入了外来文化,没有体现大唐文化具有承上启下的特点,C项错误;题干所给材料反映的是大唐文化融入了外来文化,没有体现大唐文化的创新性,D项错误。
17.答案:A 本题考查宋代的统治特点。根据材料“非理性政治因素在政治领域受到比较成功的抑制”可知,宋代的官僚机制对宗室外戚等权力形成一定的制约,这是宋代官僚政治运行成熟,文官政治发达的结果,故选A项;宋代专制皇权不断加强,故排除B项;科举制的完备只是文官政治发达的表现之一,故排除C项;人事管理制度的严密也是文官政治发达的表现之一,故排除D项。
18.答案:D 根据材料“天下财利”“以通天下之利”可知,王安石变法初期的改革重点在于增加财政收入,故选D项。A、B、C三项与材料“以通天下之利”的目的不符,均排除。
19.答案:D本题考查西夏的统治。根据材料“右仆射兼中枢侍郎平章事臣张陟奉制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夏模仿北宋官制,故D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的是西夏模仿宋朝制度建立官制,没有体现元昊所用臣僚的特点,且“均为汉族儒士”说法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的是西夏效仿宋朝官制的问题,无法得出西夏相权威胁皇权的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体现西夏通过宗教维系上下级关系的信息,故C项错误。
20.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元朝农业的发展。由材料“元朝政府在江南地区设立了……木棉提举司,令百姓岁输木棉十万匹……”可知政府通过设立“木棉提举司”,并颁布一些政策促进棉花种植的推广,说明元朝江南地区棉花种植受到重视,故选C项;材料并未提及农民的赋役,排除A项;明朝以后,棉布成为人们的主要衣料,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政府对棉花种植的重视,并未提及农业生产商品化的程度,排除D项。
21.答案:A 从材料信息可知,北宋政府制定《市舶法》,以规范不同种类的对外贸易,这反映出当时海上丝绸之路繁荣,故选A项。材料信息显示,外贸商品不仅有“贡品”,还有“禁榷”物资和“博易”物资,故B项表述片面,排除;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南方的经济地位,故C项错误;自战国商鞅变法以来,封建政府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故D项错误。
22.答案:B(解释略)
23.答案:B(解释略)
24.A 本题考查元代的地方管理。据材料可知,自秦代实行郡县制以来,元代国土比汉唐更辽阔,国家治理水平也不断提高,故A项正确;B项只反映材料信息一部分内容,C项与材料关联较少,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25.D 根据材料“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政务活动为中心的大城市”的信息,这说明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表明城市的经济职能的增强,宋代传统经济模式没有发生变动,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海外贸易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南北地理方位的区别,排除C项。故选D项。
二、材料题(26题14分,27题12,28题12分,29题12分,共50分)
26.答案:(1)文化现象:百家争鸣。(2分)
时代背景:社会大变革;分封制、宗法制破坏;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士阶层崛起;私学兴起;社会环境相对宽松自由。(4分,任答2点)
(2)特征:强调“大一统”;糅合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外儒内法,兼采百家;神学色彩浓厚;多元化特色鲜明。(4分,任答2点)
影响:儒学正统地位在汉代确立,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2分)
(3)认识:思想文化随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化,在吸收融合诸多文化因素中发展和丰富。(2分)
27.(1) 内容:①被举荐者限年龄在40岁以上;
②察举与考试相结合,有真才实学者方可任用;
③对有特殊才干者,不限年龄。(4分,答对2点即可)
(2)特点:①官吏任免权和考核权收归中央;②以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③逐步放宽录取标准。(4分,答对2点即可)
(3)主要作用:①打破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
②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建设高质量官僚队伍。
③扩大统治基础,促进阶层流动
④选官权由地方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
⑤ 推动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⑥推动文化发展。
⑦人才选拔相对公平、公正(4分,答对4点即可)
28.(1)促进宋金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密切了两国的联系;促进了宋金间的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有利于控制边境贸易,增加两国财政收入。(4分,任答2点)
(2)措施:效仿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效仿汉字创制女真文字;学习以儒家思想为中心内容的汉文化。(6分)
(3)少数民族的融入丰富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容,加速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2分)
29.(1)时期:南朝。(1分)
原因:自然条件优越;政治相对稳定,和平环境;北方人口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大量的劳动力;政治重心南移的促进;南方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人民的辛勤劳动。(6分,任答3点)
(2) 时期:南宋(或者宋代或者两宋时期)。(1分)
表现:户口南多北少;长江中下游和太湖流域成为全国重要的粮仓(或者答“苏湖熟,天下足”);全国大部分人口和税收集中在江南;科举考试采取南北分卷制度,江浙一带人才集中。(4分,任答2点)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第十八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这是一份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第十八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文件包含历史docx、历史答题卡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8页, 欢迎下载使用。
广西桂林市阳朔县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广西桂林市阳朔县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钱穆认为,嬴政统一六国后,曾先后五次东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阳朔县阳朔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这是一份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阳朔县阳朔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