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 公文类 历史事件类 人物传记类 散文类(含答案)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 历史事件类二(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 历史事件类二(含答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烛之武退秦师, 二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文言文阅读(共6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10-13小题。晋候、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 无能为也己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B. 郑既知亡矣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C. 越国以鄙远 焉用亡郑以陪邻D.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且焉置土石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是烛之武说退秦师理由的一组是( )①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②邻之厚,君之薄也 ③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⑤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⑥秦伯说,与郑人盟A. ①③⑥ B. ①④⑤ C. ②③⑤ D. ②④⑥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种形势下,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夜缒而出”,求见秦伯,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B. 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辩论技艺,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抓住了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逐步渗透,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C. 秦、晋曾是友好邻邦,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晋对秦却严加防范。烛之武对这种微妙的关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利用,这是他得以智退秦师的原因。D. 烛之武的劝说,使秦伯撤走了围郑的军队,还派部队帮助郑国防守,秦晋联盟顷刻瓦解,晋国不得已而退兵。烛之武既退秦师,又退晋师,可谓一石二鸟。13.翻译文中划线句子。(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2、 烛之武退秦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选自《左传》)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B. 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C. 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D. 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左传》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B. 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缱,指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C. 寡人,诸侯对自己的尊称;东道主,指东方道路上的主人。D. 武,文中指武德。武德,使用武力时所应遵守的道义准则。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篇优秀的历史散文,人物栩栩如生,情节波澜起伏,充分体现了《左传》写人叙事 的高超技巧。B. 秦晋围攻郑国,郑国处于危险的境地,在这样的危急关头,佚之狐慧眼识英雄,在郑伯面前举荐了“千里马”烛之武。C. 郑伯从谏如流,他面对烛之武的牢骚,没有表达不满,而是自责,情真意切,又分析 利害关系,最终感动了烛之武。D. 烛之武在劝说秦伯退军时,既提到要维护郑国的利益,又处处为秦国着想,机智善辩,不卑不亢。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3、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25分) 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召诸县父老豪桀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馀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或说沛公曰:“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彊。今闻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徵关中兵以自益距之。”沛公然其计,从之。10.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A.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 组:丝绳B.乃以秦王属吏 属吏:下属官吏C.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 行:巡视D.沛公又让不受 让:推让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A.以 ①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②以此知之,故欲往B. 乃 ①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②度我至军中,公乃入C. 所以 ①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②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D. 之 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②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12.下列与例句加点的词活用类型不同的一项是( )(3分)例句:诽谤者族A. 秦王子婴素车白马B. 且吾所以还军霸上C. 先入关者王之D.左右欲刃相如13.请概括沛公“先诸侯至霸上”以后为获得人心而采取的做法。(4分)14.翻译下面的句子(9分)①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②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③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15.结合文本,给下面这段文字断句,共3处,用“/”表示。(3分) 可 急 使 兵 守 函 谷 关 无 内 诸 侯 军 稍 徵 关 中 兵 以 自 益 距 之4、 (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B.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C.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D.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11、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3分)A.《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主要是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的叙述,歌颂了蔺相如机智勇敢、顾全大局、维护团结的精神,以及廉颇勇于改过的可贵品质。B.司马迁,西汉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不仅具有史学价值,也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鲁迅评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C.“完璧归赵”一节,在写蔺相如出使前,先借缪贤之口对其作了介绍,这不仅从侧面表现出蔺相如是一个智勇双全的人,也为下文写蔺相如作了铺垫。D.“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表明秦赵两国化干戈为玉帛。12、下面对选段的理解和分析,不够恰当的一项是( )(3分)A.选文写廉颇,侧重于语言描写,写他极富个性化的语言;写相如,侧重于写他的行动,表现其内心活动。B.选文中安排舍人的责问,来表现出舍人们的目光短浅和对相如的不理解。C.选文充分展示了蔺相如宽广的胸怀和高尚的思想境界。他的表现使老将廉颇深为感动,于是负荆请罪,最终将相交欢。D.写廉颇悔过,负荆请罪,表现出廉颇知过必改的美好品行。13、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5分)(2)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5分)5、 (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10~13题。(1) 晋侯、 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 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 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2)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 (吕祖谦《东莱<左传> 博议》)10.下列对句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B.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肆:延伸、扩张 C.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阙:侵损、削减D.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 中:中间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晋侯、 秦伯,指的是晋文公和秦穆公。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B.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如:孔子,老子等。C.执事,古代办事的官员,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D.《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纪传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秦、晋围郑的两个理由“无礼于晋”及“贰于楚”,都直接关系到晋国,而与秦国无关,为下文烛之武成功说退秦军埋下伏笔。B.烛之武回应郑伯的话既表明了他是一个不被重用的老臣,又十分生气、直截了当地批评了郑伯过去的用人方针,使文章情节掀起波澜。C.在重提秦、晋旧事的基础上,烛之武又把话题引向未来,指出晋国贪得无厌,灭郑之后,必将进而侵犯秦国,让秦伯警惕晋的野心。D.吕祖谦认为天下事情的离合都是因为利益,秦穆公因为利益而背弃晋国,一旦有人开出比烛之武更诱人的条件,他就会立刻和烛之武翻脸另谋利益。 13.把下列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2)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6、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共14分)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卻。”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官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至鸿门,谢曰 谢:道歉,谢罪B.范增数目项王 数:屡次,多次C.刑人如恐不胜 胜:尽D.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非常:不寻常12.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活用,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2分)例:常以身翼蔽沛公A.既东封郑B.范增数目项王C.太子迟之D.箕踞以骂曰13.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2分)A.文中座位的安排,项羽项伯坐尊位,谋士范增坐次位,刘邦张良坐卑位,可见项羽狂傲自大,谋士范增在项羽心中的地位尚不及告密的项伯,君臣隔阂已见端倪。B.项庄是项羽手下的一个武将,他在接受了趁舞剑时刺杀刘邦的任务后,手总是软的,总是于心不忍,再加上项伯的保护,所以他未能把刘邦刺死。C.樊哙在危急关头不顾卫士阻拦,闯入军帐中,表现了极大的勇气。但入帐后的种种行为都是有理有节的,表现了他有勇有谋、粗中有细的性格。D.从樊哙的一番话来看,他是很懂得外交辞令的。他能言善辩,口齿伶俐,又不失时机、恰到好处地讲出刘邦这样做都是为了项羽,因此项羽愿听。1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①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2分)②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2分) ============参考答案============一、文言文阅读1、 10. A项,“无能为也己”中“为”是动词,做;“且君尝为晋君赐矣”中“为”是动词,给予。B项,两个“既”都是副词,已经。C项,两个“以”都是连词,表目的,来,用来。D项,两个“且”都是连词,况且,表递进。故选A项。11.C ①“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是陈述事实,⑥“秦伯说,与郑人盟”是结果,这两句都不是烛之武劝退秦师的理由,排除这两句,故选C项。12. C项,“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错误,从文中来看,“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应是“晋曾经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秦”。故选C项。13.(1)如果放过郑国,把它作为秦国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秦国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采分点:东道主、行李、共、乏困。句意1分)(2)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便)又想往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的土地减少,将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采分点:东、封、肆、阙,焉,各1分。)2、 10. 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一句的意思是:“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其中,“国危矣”主谓宾俱全,此处应断开;“若使烛之武见秦君”与“师必退”构成假设复句,中间应断开,排除AB;“臣之壮也”中“也”字为句末语气词,此处应断开,排除D。故选C。11. C 解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C项,“寡人,诸侯对自己的尊称”表述错误,应为“寡人,是诸侯的谦称”。故选C。12. 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D项,“既提到要维护郑国的利益”与原文不符,烛之武在游说秦伯时,只字不提郑国利益,全部在为秦国考虑。故选D。13.(1)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做边邑,您知道那是困难的。(2)现在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扩张西边的疆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减少,晋国将从哪里 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参考译文:(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邻国把远方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 (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满足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晋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个人(秦伯)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散乱(的局面)代替整齐(的局面),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3、 10B交给主管官吏11A①认为 ②凭12:C意动用法,其他都为名词做动词131)以秦王属吏(2)还军霸上(3)约法三章(4)谢绝献飨14①“所以”“军”“约束”各1分②每小句1分③“痛心”“焉”“ 相逐”各1分15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徵关中兵以自益,距之。4、 10.A11. D(“表明秦赵两国化干戈为玉帛”错误。)12. B(安排舍人的责问,是衬托蔺相如宽容大度。)13. ①我们离开父母兄弟来侍奉你,只是因为仰慕您的高尚品德。②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比哪一个厉害?5、 10.D【解析】中:符合。11.D【解析】《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12.B【解析】 曲解文意,烛之武以年老的推辞来委婉的批评郑伯。13.(1)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秦国)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 以为:把……作为(1分);行李:出使的人(1分);共:通:“供”,供给;(1分);句意2分;共5分。 (2)烛之武出来劝说秦穆公,站着说会话的功夫就使郑国在将要灭亡的时候存活下来。说:劝说,说服,(1分);存:使动用法,使……存在、存活(1分);于将亡,状语后置;在将要灭亡的时候(1分);句意2分;共5分。(一)(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秦国)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 (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满足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二)天下的事因为利益而合作的,必然会因为利益而分离。秦国、晋国联合出兵讨伐郑国,郑国就要灭亡了。烛之武出来劝说秦穆公,站着说会话的功夫就使郑国在将要灭亡的时候存活下来。不但使秦国军队撤退,还让秦国帮助郑国防守边境,改变得多么快啊!烛之武一席话就使秦穆背叛晋国亲近郑国,舍弃强大的援军、依附弱小的国家;抛弃晋国的旧恩、召来新的怨恨;舍弃成功、去冒危险。要不是其中的利益迎合了秦穆公的心思,怎么能达到呢?秦穆公对于晋国来说,相处很长时间了,他们之间的信义也很深了,交情也很厚了,一旦被烛之武说的利益诱惑,抛弃晋国就像擤鼻涕吐唾沫,从郑国又得到了什么呢?如果哪天有比烛之武所说的更大的利益,我料想秦穆公还会翻脸去谋取那种利益了! 6、 二、文言文阅读(一)11、【解析】选D。非常:意外的变故。12、【解析】选D,例句与D都是名词作状语;A使动用法;B名词作动词;C动词作名词。13、【解析】选B。项庄未能刺杀刘邦,不能理解为他心软、手软,完全是因为有项伯的及时保护。14、(1)我和将军合力攻打秦国,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戮力:合力1分,补充介词于结构后置1分,河北/河南:黄河以北/黄河以南1分)(2))却听信小人的谗言,想杀有功的人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 历史事件类一(含答案),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 历史事件类五(含答案),共14页。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 历史事件类四(含答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D 国别体,B 太子丹只亲自拜访了鞫武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