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湖南省常宁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含解析
展开2020年11月24日,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基地成功发射“嫦娥五号”探月探测器,该探测器由轨道器、返回器、着陆器、上升器四个部分组成。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嫦娥五号”所探测的天体是( )
A.卫星 B.行星 C.恒星 D.星云
2.“嫦娥五号”所探测的天体不属于( )
A.可观测宇宙 B.河外星系 C.太阳系 D.地月系
【答案】1.A 2.B
【解析】1.“嫦娥五号”探月探测器探测的天体是月球,月球是地球的卫星,A正确,BCD错。故选A。
2.“嫦娥五号”探月探测器探测的天体是月球,月球与地球组成地月系,地月系属于太阳系的一部分,太阳系属于银河系的一部分,银河系属于可观测宇宙的一部分,A、C、D不符合题意;银河系和河外星系组成可观测宇宙,即银河系和河外星系属于同一层级的天体系统,“嫦娥五号”属于银河系,不属于河外星系,B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可观测宇宙由银河系和河外星系组成,银河系由太阳系和其他恒星系组成,太阳系由地月系和其他行星系组成。
冰岛是欧洲第二大岛,全岛11.5%的面积被冰川覆盖,但冰岛是世界上地热资源最丰富的国家,85%的冰岛人口利用地热取暖,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地热是来自地球内部的一种能量资源,一般认为它主要是地球内部熔岩的热量向地表传递产生的,这些熔岩主要分布在( )
A.地壳 B.上地幔 C.下地幔 D.地核
4.有关熔岩所在圈层与地壳间界面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该界面为古登堡界面 B.只有纵波能够穿过该界面
C.该界面的地下深度在海洋部分较深 D.在该界面下,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明显加快
【答案】3.B 4.D
【解析】3.位于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一般被认为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即熔岩所在地,B正确;软流层以上的部分被称为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地壳位于岩石圈上部,温度条件很难产生熔岩,A错误;下地幔、地核位于地下很深处,其物质很难上升至地表,不是向地表传递热量的熔岩主要分布区域,CD错误。故选B。
4.熔岩位于软流层,软流层位于地幔。地幔与地壳之间的界面为莫霍面,古登堡面是地幔与地核分界面,A错误;地震波向下传播到莫霍面时,地震波中的纵波与横波的传播速度均明显增加,纵波与横波均能够穿过,B错误,D正确;地壳厚度陆地厚、海洋薄,因此,莫霍面的地下深度在海洋上较小,C错误。故选D。
【点睛】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其中内部圈层包括地壳(莫霍界面以上)、地幔(莫霍界面与古登堡界面之间)、地核(古登堡界面以下);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外部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并没有明确的界线。另外,岩石圈指软流层以上的部分,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组成,属于地球内部圈层向外部圈层过渡的一个特殊圈层。
太阳辐射的能量是巨大的,尽管只有二十二亿分之一到达地球,但是对于地球和人类的影响却是不可估量的。读“我国太阳辐射分布图”,并根据所学知识,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太阳的能量源于( )
A.黑子和耀斑的强烈活动 B.强烈的太阳风
C.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D.内部物质的核聚变反应
6.你若是一名化妆品推销员,你不会向哪个地区推销防晒护肤品( )
A.重庆 B.内蒙古 C.青海 D.西藏
【答案】5.D 6.A
【解析】5.太阳由氢和氦组成,其能量来自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即4个氢原子核聚变成1个氦原子核,在此过程中质量有亏损,转化为能量,故 D 正确;黑子和耀斑的强烈活动,以及强烈的太阳风均发生于太阳外部大气层,并不是太阳能量的来源,AB 错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是地球内部能量来源,C 错误;故选 D。
6.由图中信息可知,重庆、内蒙古、青海、西藏四地中,太阳辐射重庆最弱,防晒护肤品使用最少,A选项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影响太阳辐射强弱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四个因素。1、纬度位置:纬度低则正午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短,被大气削弱得少,到达地面的太阳福射就多;反之,则少。2、天气状况:晴朗的天气,由于云层少且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福射就强;阴雨的天气,由于云层厚且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弱。3、海拔高低: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强;反之,则弱。4、日照长短:日照时间长,获得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短,获得太阳辐射弱。
我国以冬至日底层住宅不少于1小时的日照为标准对住宅建筑间距进行了规范,但有些地区达到要求难度较大,后来修订使用了冬至日和大寒日(1月20日前后)两级标准,部分城市也改成了以大寒日为标准规划住宅间距。也有学者提出可结合不同地区住宅的垂直墙面获得的太阳辐射量作为住宅规划的参考依据。下表为我国部分城市大寒日南墙面2小时内获得的太阳直接辐射的最大值统许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城市 | 直接辐射(kW·h)/m2 | 城市 | 直接辐射(kW·h)/m2 |
哈尔滨 | 1.370 | 乌鲁木齐 | 1.275 |
北京 | 1.277 | 昆明 | 1.177 |
广州 | 1.000 | 拉萨 | 1.503 |
7.表中广州到哈尔滨大寒日南墙面获得的太阳直接辐射量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纬度 B.云量 C.日照时间 D.地形
8.表中拉萨大寒日南墙面获得的太阳直接辐射量最高的生要原因是( )
A.天气晴朗 B.太阳高度大 C.大气透明度高 D.墙体颜色深
【答案】7.A 8.C
【解析】7.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寒日太阳仍然直射南半球,我国纬度越高,太阳高度角越小。广州到哈尔滨纬度逐渐升高,太阳高度角减小,故影响表中广州到哈尔滨大寒日南墙直接辐射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太阳高度角,即纬度,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故本题选A。
8.大寒日为我国冬季,我国冬季降水少,晴天多,故A错误;广州、昆明太阳高度角比拉萨大,故B 错误;墙体颜色深对直接辐射影响较小,D错误;拉萨地处青藏高原,大气透明度高,太阳辐射强,C正确。故选C。
【点睛】太阳辐射,是指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传递能量,太阳向宇宙空间发射的电磁波和粒子流。太阳辐射所传递的能量,称太阳辐射能。
某地层分布有下图所示的化石,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9.研究化石,可以( )
①确定地球的年龄②了解地球生命历史③还原地貌形成过程④推测古地理环境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0.该地层形成的地理环境是( )
A.湖泊 B.高山 C.高原 D.盆地
【答案】9.D 10.A
【解析】9.研究化石,可以了解地球生命历史,但不能准确确定地球的年龄,①错误,②正确;生物化石可以反映当时的古地理环境特征,但沉积岩层中可能含有化石,也可能不含有化石。所以研究化石可以推测古地理环境,但不能还原地貌形成过程,地貌形成过程与地质作用有关。③错误,④正确。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0.读图可知,该图展示的鱼类化石,因此可知该地层形成的地理环境是应该多水的环境,A正确,排除BCD。故选A。
【点睛】化石层定律:地层形成的时代越早,其中含有的化石构造越简单,形成时代越晚的地层其中含有的化石越高等、构造越复杂。同一时代形成的地层中所含的化石基本相同;不同时代形成的地层,其中所含的化石也不同。
11.爬行类动物物种最多的地质年代是( )
A.古生代 B.中生代 C.元古宙 D.新生代
【答案】B
【解析】中生代被称为爬行动物的时代,其中以恐龙为其典型物种,B正确,虽然在古生代晚期,一些两栖动物慢慢进化成更适合干燥气候的爬行动物,但这个时候爬行动物并不繁盛,不是爬行物种最多的地质年代,A错。元古宙未出现爬行动物,C错。新生代哺乳动物快速发展,新生代并非爬行动物最繁盛的地质年代,D错。故选B。
2019年6月6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照片显示,近期太阳表面完全一片空白,没有任何可见的太阳黑子,表明太阳已经进入活动极小期。在太阳活动极小期、下图为别太阳黑子活动周期示意图以及太阳大气层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太阳活动极小期的间隔是( )
A.15年 B.11年 C.7年 D.5年
13.关于太阳活动极小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①层的耀斑增多 B.②层的耀斑减少 C.①层的黑子减少 D.②层的黑子增多
14.太阳活动极小期带来的有利影响是( )
A.无线电长波通信干扰减小 B.低纬大气能看见美丽极光
C.会减少对人造卫星的破坏 D.全球范围内不会发生地震
【答案】12.B 13.B 14.C
【解析】12.太阳活动周期是指相邻两次太阳活动极大年或相邻两次太阳活动极小年的平均间隔时间,太阳每隔11年就会有一个活跃的活动期,故选B
13.太阳大气层由内到外分别为①日冕层、②色球层、③光球层。太阳活动极小期②层的耀斑减少,③层的黑子减少,故选B。
14.太阳活动极小期,太阳活动减弱,无线电短波通信干扰减小,A错误。低纬大气无法看到极光,B错误。对人造卫星的破坏减少,C正确。地震主要是内力作用的结果,受太阳活动影响小,D错误。故选C。
美国宇航局科学家对第一次银河系行星数量普查做出的估计,银河系内的行星数量是一个天文数字,至少达到500亿颗,其中大约有5亿颗坐落于所谓的“金发姑娘区”,也就是适居区。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对“金发姑娘区”描述不正确的是
A.这一地区的星球温度适中,适宜生命存在
B.这一地区只有液态水的存在
C.这一地区宇宙环境比较安全
D.这一地区星球有适宜呼吸的大气
16.地球具有生命存在条件和其成因的组合正确的是
A.液态水——地球的大气成分
B.稳定的光照——适中的日地距离
C.适宜的温度——安全的宇宙环境
D.适于生命呼吸的大气——适中的体积和质量
【答案】15.B 16.D
【解析】15.“金发姑娘区”就是指类似于地球的适合生命形成的环境。
A. 这一地区的星球距离绕转恒星距离适中,温度适宜,适宜生命存在,A项说法正确;
B. 这一地区只有液态水的存在,只是生命形成条件之一,不能满足生命的形成,B项说法错误;
C. 这一地区各大行星各行其道,宇宙环境比较安全,有利于生命的形成和进化,C项说法正确;
D. 这一地区星球体积和质量适中,有适宜呼吸的大气,适合生命形成,D项说法正确。
综合分析,B项说法符合题意。
16.根据地球具有生命存在条件的因果关系分析:
A. 液态水——地球适宜的温度,A项错误;
B. 稳定的光照——太阳辐射较稳定,B项错误;
C. 适宜的温度——适中的日地距离,C项错误;
D. 适于生命呼吸的大气——适中的体积和质量,万有引力吸附空气分子,形成大气层,D项正确。
综合分析,D项正确。
读河岸线示意图,图中实线和虚线分别表示自然状态下不同时期的河岸,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7.有关该河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A.实线所示河岸形成时间较早 B.河岸线的变迁与地转偏向力无关
C.该河段以侵蚀作用为主 D.该类河段一般发育于河流的上游
18.沿L1—L2所作河流剖面最有可能与右图剖面相一致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17.A 18.B
【解析】17.图示河流流向为自西向东,受惯性作用,在第个弯道处,受惯性冲击南岸,南岸流速快(侵蚀),北岸流速慢(堆积),在第二个弯道处,受惯性冲击北岸,北岸流速快(侵蚀),南岸流速慢(堆积)。
A,根据分析,实线所示河岸形成的时间较早,故A正确;
B,河岸的变迁,大体上受地转偏向力和河水惯性的影响,北半球右岸冲刷严重,南半球左岸冲刷重,河流转弯地区受河水惯性冲刷的影响较大,故B错误;
C,该河段既有侵蚀,又有堆积,大致是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故C错误;
D,该河段河道弯曲,以侧蚀为主,泥沙淤积和冲刷改变河道般位于河流中下游平原地区,故D项错误。
故选A
18.根据所学可知,直线河道水流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弯曲河道水流受离心力影响,L1-L2处河道北岸(L1)受侵蚀严重,河岸较陡;南岸(L2)堆积,河岸较缓,②图符合,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图为某河口三角洲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9.图中甲→乙→丙,土壤质地的差异是( )
A.甲、乙、丙差别较小 B.甲地的土壤颗粒较粗 C.乙地多为细颗粒黏土 D.丙地土壤水分含量高
20.图中水体对三角洲形成的主要影响表现在( )
A.增加河流水量 B.增加生物种类 C.加快地壳下沉 D.呈现顶托作用
【答案】19.B 20.D
【解析】19.读图可知,图中河口三角洲为山区河流流出山口后搬运的泥沙物质在水体中沉积形成的扇三角洲,因此具有冲积扇的特征,图中甲→乙→丙依次对应扇三角洲的顶部至边缘,沉积物的颗粒由粗到细,土壤质地差异明显,甲位于顶部,土壤颗粒较粗,丙位于边缘,多为细颗粒黏土,乙地颗粒大小居中,B正确,AC错误;丙地接近水体,土壤水分含量高,但这不是土壤质地,D不符合题意。故选B。
20.增加河流水量与图中水体无关,和河流上游水源补给有关,A错误;地壳加速下沉与水体无关,和地壳运动关系更大,C错误;水体对三角洲的侵蚀作用更大,可能改造环境特征,对生物有利有弊,不一定会增加生物种类,B错误;海水顶托可导致入海河水流速变慢,利于泥沙沉积,形成三角洲,增大陆地面积,D正确。故选D。
【点睛】三角洲是河流流入海洋、湖泊或其他河流时,因流速减低,所携带泥沙大量沉积,逐渐发展成的冲积平原。汇入湖泊、河流而形成的三角洲又叫内陆河流三角洲。三角洲从平面上看,像三角形,顶部指向上游,底边为其外缘,所以叫三角洲,三角洲的面积较大,土层深厚,水网密布,表面平坦,土质肥沃,易有洪涝。
二、综合题
21.读太阳系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八颗行星中,C表示____,D表示____。
(2)按运动特征,八颗行星绕日公转有同向性。另外,还具有____性和____性。
(3)若地球在H行星的轨道上运行,则会发生的现象有( )
A.变为寒冷的“冰球” B.变为炽热的“火球” C.大气层将会消失 D.体积将会变小
【答案】(1) 地球 火星
(2) 共面性 近圆性
(3)A
【解析】(1)太阳系八大行星距离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所以C为地球,D为火星。
(2)八大行星绕日公转具有同向性,绕日公转的轨道几乎在同一平面,即共面性;八大行星绕日公转的轨道是近似圆形的,即近圆性。
(3)若地球在H行星的轨道上运行,距离太阳太远,获得的太阳辐射少,会变为寒冷的“冰球”,A正确,B错误;地球的大气层与地球的体积和质量有关,与日地距离无关,C错误;体积是地球自身固有的,与日地距离无关,D错误,所以选A。
22.甲图为我国东部地区某河流示意图,乙图为该河流某处干流河谷横剖面形态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乙图所示剖面最可能位于甲图中的________(A或C)处,请说明判断依据________。
(2)指出甲图中P处的地貌类型,并说明其形成过程。
(3)农业社会时期,人们在M附近河段沿岸建设聚落,一般选择南岸还是北岸?说明选择理由。
【答案】(1) C 河谷横剖面宽而浅,且河床中有较厚的泥沙沉积层,说明河流沉积作用较强,应位于河流的下游地区。
(2)冲积扇;在山区,由于地势陡峭,洪水期水流速度快,携带了大量砾石和泥沙;当水流流出山口时,由于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河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减慢,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在山麓地带堆积下来,形成扇状堆积地貌。
(3)南;南岸是凸岸,泥沙沉积,水较浅,流速较慢,便于取水。
【解析】
(1)从乙图中可以明显看到洪水位时,河岸较为宽阔,整体河面较宽,河谷深度较小,同时在河床上有着较为深厚的泥沙沉积层。从甲图中可以看到A地位于河流的上游地区,其地势落差大,河流侵蚀能力强, A地河谷窄且深;C地位于河流下游地区,其地势落差小,河流沉积作用显著,C地河谷应宽且浅,故乙图剖面图所对应的位置应为C地。
(2)从甲图中P处的地貌景观图可以看到,该地貌位于出山口附近,其地貌形态为扇状地貌,故应为冲积扇地貌。冲积扇地貌的形成过程:冲积扇地貌位于出山口附近,其上游多为山地地形,由于地势落差较大,地形陡峭,水流速度较快,洪水期时河流侵蚀搬运能力较强,将山体中大量的砾石、泥沙向下游输送;当河流流至出山口附近时,由于地势陡然降低,整体地势趋于平缓,河道由窄渐宽,由于落差变小,水流速度减慢,侵蚀作用减弱,沉积作用增强,河流所搬运的大量砾石和泥沙在山麓地带开始逐渐沉积,形成扇状堆积地貌,
(3)从甲图中可以看到M处为河流的曲流地貌,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河流凹岸为侵蚀岸,凸岸为堆积岸。甲图中凸岸为南岸,凹岸为北岸,凸岸沉积作用显著,大量的泥沙在此处沉积,河流水位较浅,流速较慢,便于生活取水,引水灌溉农业等。凹岸为侵蚀岸,易出现洪水灾害,故建设聚落时应选择凸岸,即南岸。
三、填空题
23.读“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及“火山喷发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A表示____波,B表示____波。
(2)D表示____界面,该面以上C代表____。
(3)图中F处,地震波A完全消失,地震波B的速度也突然____,该处称为____界面,推测其下物质状态可能为____。
(4)地震发生时,在农田里耕作的农民的感受是( )
A.左右摇晃 B.上下颠簸 C.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D.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答案】(1) 横 纵
(2) 莫霍 地壳
(3) 降低 古登堡 液态(熔融状态)
(4)D
【解析】(1)根据所学可知,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横波速度较慢,纵波速度较快,横波可以在固体中传播,纵波可以在固液气三种状态的物质中传播,图中A的速度较慢,B的速度较快,因此,A是横波,B是纵波。
(2)图中D大致位于地下平均17千米处,地震波通过这个交界面,横波和纵波速度都增大,这个交界面就是地壳与地幔的交界面莫霍界面,图中C代表莫霍界面以上的地壳。
(3)图中F处大约位于地下2900千米处,地震波中横波突然消失,纵波(地震波B)速度也迅速降低,这个界面叫古登堡界面,因横波能在古登堡面以上传播,不能在古登堡面以下传播,因此古登堡面其下物质为液态或熔融状态。
(4)根据地震波纵波速度较快、横波速度较慢这一特征,在农田里耕作的农民,首先感受的是纵波,所以让其上下颠簸,然后感受到的是横波,让其左右摇晃,D选项正确,其他选项错误。
2022-2023学年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含解析,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河北省任丘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河北省任丘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含解析,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河南省上蔡第一高级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河南省上蔡第一高级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含解析,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