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黑龙江省鹤岗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
展开鹤岗一中2020~2021学年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共40小题,1-30题每小题1分,31-40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 脱氧核糖、RNA、性激素和胰岛素的化学成分中,共有的元素是( )
A. C、H、O B. C、H、O、N
C. C、H、O、N、P D. C、H、O、N、S
【答案】A
【解析】
【分析】1、糖类的组成元素为C、H、O;
2、脂质的组成元素有C、H、O,有些还含有N、P,其中脂肪的组成元素为C、H、O;
3、蛋白质(氨基酸)的组成元素有C、H、O、N元素构成,有些还含有P、S;
4、核酸(核苷酸)的组成元素为C、H、O、N、P。
【详解】脱氧核糖和性激素的组成元素为C、H、O;RNA的组成元素为C、H、O、N、P;胰岛素的本质为蛋白质,组成元素有C、H、O、N;故它们共有的元素是C、H、O,A正确;
故选A。
2. 大肠杆菌、酵母菌和SARS共同具有的结构或物质是( )
A. 线粒体 B. 核糖体 C. 核酸 D. 染色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
1、SARS是RNA病毒,没有细胞结构,由蛋白质和RNA组成。
2、大肠杆菌是原核生物,酵母菌是真核生物,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无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没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原核细胞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但原核生物含有细胞膜、细胞质结构,含有核酸和蛋白质等物质。
【详解】A、病毒无细胞结构,无线粒体,大肠杆菌是原核生物,无线粒体,A错误;
B、病毒无细胞结构,无核糖体,大肠杆菌、酵母菌有核糖体,B错误;
C、大肠杆菌、病毒和酵母菌都具有遗传物质核酸,C正确;
D、病毒、大肠杆菌没有染色体,D错误。
故选C。
【点睛】
3. 由新冠病毒引起的新冠肺炎流行病,给世界人民的生命安全造成了巨大危害。下列有关新冠病毒及疫情防控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新冠病毒在活细胞外能大量增殖
B. 新冠病毒含有核酸和蛋白质,通过核酸检测可排查新冠病毒感染者
C. 新冠病毒属于生命系统结构层次的个体层次
D. 酒精可以使病毒的蛋白质变性,应每天大量饮酒预防新冠肺炎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生物病毒是一类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只含单一核酸(DNA或RNA),必须在活细胞内寄生并以复制方式增殖的非细胞型微生物。
【详解】A、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存,因此新冠病毒不能在活细胞外大量增殖,A错误;
B、新冠病毒含有核酸和蛋白质,核酸检测结果阳性是机体被病毒感染的直接证据,B正确;
C、新型冠状病毒无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存,不属于生命系统的基本结构层次,C错误;
D、酒精进入人体后会被代谢,不可以使细胞内的病毒蛋白质变性,D错误。
故选B。
4. 对下列生物分类错误的是( )
①念珠蓝细菌 ②酵母菌 ③变形虫 ④小球藻 ⑤水绵 ⑥HIV
⑦大肠杆菌 ⑧诺如病毒 ⑨肺炎双球菌
A. 具有核膜的生物只有③④⑤ B. ①⑦⑨有核糖体但无染色体
C. 无核糖体的生物是⑥⑧ D. ①④⑤是自养生物
【答案】A
【解析】
【分析】
1、一些常考生物的类别:
常考的真核生物:绿藻、水绵、衣藻、真菌(如酵母菌、霉菌、蘑菇)、原生动物(如草履虫、变形虫)及动、植物。
常考的原核生物:蓝细菌、细菌(如乳酸菌、硝化细菌、大肠杆菌、肺炎双球菌等)、支原体、衣原体、放线菌.此外,病毒既不是真核生物,也不是原核生物。
2、分析题文:①⑦⑨属于原核生物,②③④⑤属于真核生物,⑥⑧属于病毒。
【详解】A、只有真核生物具有核膜,因此具有核膜的生物有②③④⑤,A错误;
B、①⑦⑨属于原核生物,它们有核糖体但无染色体,B正确;
C、无核糖体的生物是病毒,即⑥⑧,C正确;
D、①④⑤都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都属于自养生物,D正确。
故选A。
【点睛】
5. 下列有关糖类和脂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胆固醇是构成动物细胞膜的成分,还可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
B. 在糖类供应充足时,可以大量转化成脂肪,脂肪也可以大量转化成糖类
C. 脂肪有减少热量散失、保温的作用,维生素D能促进人体肠道对钙和磷的吸收
D. 相同质量的脂肪比糖类相比,脂肪含能量多,但脂肪不是生物体利用的主要能源物质
【答案】B
【解析】
【分析】
1、糖类是生物体的主要能源物质,大致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二糖包括蔗糖、乳糖和麦芽糖,蔗糖由葡萄糖和果糖组成,麦芽糖是由2分子葡萄糖组成,乳糖是由葡萄糖和半乳糖组成,多糖包括淀粉、纤维素和糖原,多糖的基本组成单位都是葡萄糖;多糖和二糖只有水解形成单糖才能被细胞吸收利用。
2、脂质分为脂肪、磷脂和固醇,脂肪是良好的储能物质,磷脂是细胞膜的主要组成成分之一,固醇包括胆固醇、性激素和维生素D。
【详解】A、胆固醇是构成动物细胞膜的成分,还可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A正确;
B、在糖类供应充足时,可以大量转化成脂肪,而脂肪却不可以大量转化成糖类,B错误;
C、脂肪有减少热量散失、保温的作用,维生素D能促进人体肠道对钙和磷的吸收,C正确;
D、与糖类相比,脂肪中H多O少,故相同质量的脂肪比糖类相比,脂肪含能量多,但脂肪是良好的储能物质,不是生物体利用的主要能源物质,D正确。
故选B。
6. 有这样几则广告语:①这种食品由纯天然谷物制成,不含任何糖类,糖尿病患者也可放心大量食用 ②这种饮料含有多种无机盐,能有效补充人体运动时消耗的能量 ③这种营养品含有人体所需的全部20种必需氨基酸 ④这种口服液含有丰富的钙、铁、锌、硒等微量元素。请判断上述广告语中,有多少条在科学性上有明显的错误( )
A. 1条 B. 2条 C. 3条 D. 4条
【答案】D
【解析】
【分析】
1、无机盐的功能:①许多无机盐对于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具有重要作用,有些无机盐还参与维持酸碱平衡和渗透压。
2、糖类包括多糖、二糖和单糖,单糖包括葡萄糖、果糖、核糖、脱氧核糖等,二糖包括蔗糖、麦芽糖、乳糖,多糖包括淀粉、纤维素、糖原。
3、人体内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根据能否在体内合成分为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可以在体内合成的氨基酸是非必需氨基酸,不能在体内合成,只能从食物中获得的氨基酸是必需氨基酸。
4、组成细胞的元素包括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大量元素包括C、H、O、N、P、S、K、Ca、Mg等,微量元素包括Fe、Mn、B、Zn、Mo、Cu等。
【详解】①谷物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淀粉属于多糖,可分解为葡萄糖,糖尿病患者不能大量食用,①错误;
②无机盐不能为细胞生命活动提供能量,②错误;
③20种氨基酸根据能否在体内合成分为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人体的必需氨基酸不能在人体中合成,有8种,③错误;
④钙不是微量元素,是大量元素,④错误;
故选D。
7. 屠呦呦从黄花蒿(中医药方中称为青蒿)中提取青蒿素,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青蒿素是治疗疟疾的特效药,是脂质类物质,易溶于有机溶剂,几乎不溶于水。其抗疟疾作用机理主要是通过青蒿素活化产生自由基,自由基与疟原蛋白结合,从而对疟原虫的细胞结构及其功能造成破坏。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青蒿素可以用无水乙醇进行提取
B. 青蒿素以胞吞形式进入疟原虫细胞,需要消耗ATP
C. 青蒿素可使疟原虫生物膜系统的基本支架及染色质遭到破坏
D. 青蒿素在核糖体上合成,经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加工后分泌到细胞外
【答案】A
【解析】
【分析】
1、青蒿素是脂类性物质,易溶于有机溶剂,几乎不溶于水,可以用无水乙醇、丙酮等物质进行提取。
2、内质网是脂质合成的场所。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
3、生物膜系统的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
【详解】A、青蒿素是脂质类物质,易溶于有机溶剂,几乎不溶于水,根据其性质,可以用无水乙醇等物质进行提取,A正确;
B、青蒿素是脂质类物质,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细胞,不需要消耗ATP, B错误;
C、根据题干信息“青蒿素活化产生自由基,自由基与疟原蛋白结合,从而对疟原虫的细胞结构及其功能造成破坏,”可知青蒿素不会破坏疟原虫生物膜系统的磷脂双分子层,C错误;
D、青蒿素是脂质类物质,在内质网上合成,D错误。
故选A。
8. 多聚体是由许多相同或相似的基本单位组成的生物大分子,下图表示细胞利用基本单位合成生物大分子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若该生物大分子是糖原,则该生物大分子是动物细胞中的储能物质
B. 若该生物大分子携带遗传信息,则该生物大分子一定位于染色体上
C. 若该生物大分子的某基本单位中含有U,则该生物大分子是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
D. 若该生物大分子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则该生物大分子水解产物是葡萄糖和果糖
【答案】A
【解析】
【分析】
1、多聚体是由许多相同或相似的基本单位组成的生物大分子,其基本单位称为单体,细胞内的多聚体,即生物大分子有多糖、蛋白质和核酸,其基本单位分别为葡萄糖、氨基酸和核苷酸。
2、核酸根据五碳糖不同分为DNA和RNA,真核细胞的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线粒体和叶绿体也含有少量DNA,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DNA中的特有的碱基是T,RNA特有的碱基是U。
【详解】A、糖原是生物大分子,是动物细胞中的储能物质,A正确;
B、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是DNA,可能位于染色体上,也可能位于细胞质中的线粒体或叶绿体内,B错误;
C、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不含U,C错误;
D、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属于多糖,其水解产物是葡萄糖,D错误。
故选A。
9. 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加入碳酸钙有利于研磨充分
B. 在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时,切取洋葱根尖后先用甲紫溶液染色,再漂洗、解离后制片观察
C. 在鉴定还原糖时,制备组织样液后先加斐林试剂甲液,再加等量的斐林试剂乙液,混匀后观察
D. 在观察质壁分离及复原时,撕取洋葱鳞片叶外表皮制作装片后先用0.3 g/mL的蔗糖溶液处理观察,再用蒸馏水处理观察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
(1)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产生砖红色沉淀.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如葡萄糖、麦芽糖、果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如蔗糖、淀粉等)
(2)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3)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或苏丹Ⅳ染液)鉴定,呈橘黄色(或红色)
(4)淀粉遇碘液变蓝
【详解】A、在“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加入碳酸钙防止色素被破坏,加入二氧化硅有利于研磨充分,A错误;
B、在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时,切取洋葱根尖后先解离、漂洗,再用甲紫溶液染色后制片观察,B错误;
C、在鉴定还原糖时,制备组织样液后,先加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等量混合后在加入到组织样液中,混匀后水浴加热观察,C错误;
D、在观察质壁分离及复原时,撕取洋葱鳞片叶外表皮制作装片后先用0.3 g/mL的蔗糖溶液处理观察,再用蒸馏水处理观察,D正确。
故选D。
10. 下列有关细胞的叙述中,不能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观点的是
A. 肌细胞中的线粒体比脂肪细胞多,因为肌肉收缩需要消耗大量能量
B. 叶绿体与线粒体以不同的方式增大膜面积,以利于化学反应的进行
C. 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不具有细胞核及细胞器,有利于其运输氧气
D. 唾液腺细胞中内质网、高尔基体发达,与其合成淀粉酶的功能密切相关
【答案】D
【解析】
【分析】
1、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线粒体内膜向内凹陷形成脊增大了膜面积,与线粒体的功能相适应;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叶绿体内有很多基粒,基粒由类囊体堆叠而成,扩大了膜面积。
2、血红蛋白的功能是运输氧气,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内没有细胞核和众多的细胞器,细胞内充分容纳血红蛋白,与红细胞运输氧气的功能相适应。
3、分泌蛋白是在细胞内合成后,分泌到细胞外起作用的蛋白质,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和运输过程:最初是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中由氨基酸形成肽链,肽链进入内质网进行加工,形成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由囊泡包裹着到达高尔基体,高尔基体对其进行进一步加工,然后形成囊泡经细胞膜分泌到细胞外,该过程消耗的能量由线粒体提供。
【详解】A、肌细胞中的线粒体比脂肪细胞多,因为肌肉收缩需要消耗大量能量,体现了细胞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A错误;
B、叶绿体与线粒体以不同的方式增大膜面积(线粒体内膜向内凹陷形成脊增大了膜面积,叶绿体内有很由类囊体堆叠而成的基粒扩大了膜面积),为酶提供附着位点,以利于化学反应的进行,能体现细胞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B错误;
C、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内没有细胞核和细胞器,内含丰富的血红蛋白与红细胞运输氧气的功能相适应,体现了细胞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C错误;
D、唾液淀粉酶属于分泌蛋白,在唾液腺细胞中,参与加工、运输的细胞器有内质网、高尔基体,体现了细胞器之间的协调与配合,不能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D正确。
故选D。
11. 松树和松鼠细胞共同具有的单层膜的结构有( )
①细胞壁 ②细胞膜 ③叶绿体 ④核糖体 ⑤液泡
⑥内质网 ⑦中心体 ⑧高尔基体 ⑨线粒体
A. ②④⑥⑧ B. ③④⑦⑨ C. ②⑤⑥⑧ D. ②⑥⑧
【答案】D
【解析】
【分析】
1、松树是高等植物,其细胞内含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在细胞质中含有多种细胞器,如核糖体、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叶绿体和液泡,其中叶绿体只分布在叶肉细胞和幼茎表皮细胞中,液泡只分布在成熟的植物细胞中。
2、松鼠是动物,其细胞含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在细胞质中含有多种细胞器,如核糖体、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和中心体,其中中心体还分布在低等植物细胞中。
【详解】①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①错误;
②所有细胞都具有细胞膜结构,且为单层膜结构,②正确;
③叶绿体只分布在植物的叶肉细胞和幼茎表皮细胞中,松鼠细胞无叶绿体,③错误;
④核糖体无膜结构,④错误;
⑤松鼠细胞没有液泡,⑤错误;
⑥动物细胞和高等植物细胞都含有内质网,且为单层膜结构,⑥正确;
⑦中心体分布在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中,高等植物细胞不含中心体,⑦错误;
⑧动物细胞和高等植物细胞都含有高尔基体,且为单层膜结构,⑧正确;
⑨线粒体为双层膜结构,⑨错误;
综上可知,D正确。
故选D。
12. 下列有关细胞分子组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细胞中的无机盐大多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
B. 环境中缺磷会直接影响细胞中脂肪和ATP的合成
C. 高温处理蛋白质会使肽键断裂,蛋白质的空间结构被破坏而失去活性
D. 旱生植物比水生植物抗旱能力强,原因之一是自由水的相对含量较低
【答案】D
【解析】
【分析】
1、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脂肪是良好的储能物质,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
2、蛋白质具有多样性的原因是:氨基酸的种类、数目和排列顺序不同,多肽链的条数不同,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不同。
3、细胞中的无机盐主要以离子的形式存在,少数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
【详解】A、细胞中的无机盐大多以离子的形式存在,A错误;
B、ATP的组成元素有:C、H、O、N、P,脂肪的组成元素有:C、H、O,故缺磷直接影响细胞内ATP的合成,不影响细胞内脂肪的合成,B错误;
C、蛋白质在高温、过酸或过碱等条件下其空间结构会发生改变而变性失活,但变性的蛋白质中的肽键稳定、没有断裂,C错误;
D、结合水与植物的抗逆性有关,旱生植物比水生植物具有较强的抗旱能力,其原因之一是自由水的相对含量较低,结合水的含量较高,D正确。
故选D。
13. 一项来自康奈尔大学的研究揭示了体内蛋白分选转运的作用机制,即为了将细胞内的废物清除,细胞膜塑形蛋白会促进囊泡(分子垃圾袋)形成,将来自细胞区室表面旧的或受损的蛋白质带到内部“回收利用工厂”,在那里将废物降解,使组件获得重新利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指导细胞膜塑形蛋白合成的遗传信息储存在DNA中
B. “回收利用工厂”可能是溶酶体,“组件”可能是核苷酸
C. “分子垃圾袋” 的形成体现了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D. 人体细胞中内质网、高尔基体和核糖体都能形成囊泡
【答案】A
【解析】
【分析】
据题干分析,囊泡(分子垃圾袋)是由生物膜组成,成分主要是磷脂和蛋白质;“回收利用工厂”是溶酶体,将蛋白质水解形成氨基酸,因此“组件”是氨基酸;能量主要来源于线粒体。
【详解】A、指导细胞膜塑形蛋白合成的遗传信息储存在DNA中,A正确;
B、溶酶体中水解酶可以水解细胞中衰老损伤的细胞器等,可以作为“回收利用工厂”,蛋白质水解的产物为氨基酸,故“组件”是氨基酸,不可能为核苷酸,B错误;
C、根据分泌蛋白形成过程等知识,可判断“分子垃圾袋”是囊泡,形成体现了膜具有流动性,C错误;
D、人体细胞中内质网、高尔基体都能形成囊泡,D错误。
故选A。
14. 细胞的新陈代谢离不开内部多种细胞器的有序合作,有关如图所示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细胞和蓝细菌最显著的区别在于⑥的有无
B. 若该细胞能合成和分泌胰岛素,则⑦一定参与其中某些过程
C. 核仁与①的形成有关,同一个体不同细胞中核仁的大小差别不大
D. ⑥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在其中生成的产物有丙酮酸、二氧化碳和水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该细胞没有细胞壁,有中心体,故为动物细胞,其中①是核糖体,②是细胞膜,③是中心体,④是内质网,⑤是细胞质基质,⑥是线粒体,⑦是高尔基体,⑧是核膜。
【详解】A、该细胞是动物细胞,与原核生物蓝细菌最显著的区别在于⑧的有无,A错误;
B、胰岛素为分泌蛋白,若该细胞合成和分泌胰岛素,需要⑦高尔基体的参与,B正确;
C、同一个体不同细胞中核仁的大小可能不同,C错误;
D、丙酮酸是在细胞质基质中产生的,然后进入⑥线粒体发生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的反应,D错误。
故选B。
15. 生物会经历出生、生长、成熟、繁殖、衰老直至最后死亡的生命历程。活细胞也一样,细胞的生命历程大都短暂,却对个体的生命有一份贡献。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衰老的细胞内水分减少、体积会变小,新陈代谢速率会减慢
B. 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
C. 细胞分化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受精卵未分化,因此不具有全能性
D. 单细胞生物通过细胞增殖而繁衍,多细胞生物要经过细胞增殖和分化逐渐发育为成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2、衰老细胞的特征:
(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
(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
(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
(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
(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
3、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在成熟的生物体内,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
4、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其中原癌基因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过程,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
【详解】A、衰老细胞内水分减少,体积变小,新陈代谢速率减慢,A正确;
B、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B正确;
C、细胞分化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受精卵未分化,但具有全部遗传物质,具有全能性,C错误;
D、单细胞生物体通过细胞增殖而繁衍。多细胞生物从受精卵开始,要经过细胞的增殖和分化逐渐发育成为个体,D正确。
故选C。
16. 有关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线粒体与叶绿体都由双层膜构成,内外膜化学成分相似且含量相同
B. 核糖体是唯一合成蛋白质的场所,叶绿体是唯一含有色素的细胞器
C. 高尔基体是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中都有但功能不同的细胞器
D. 线粒体、中心体和核糖体在高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细胞器分类:
①具有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有:叶绿体、线粒体;
②具有单层膜结构的细胞器有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液泡;
③不具备膜结构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和中心体;
④能产生水的细胞器有线粒体、核糖体;
⑤与碱基互补配对有关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叶绿体、线粒体;
⑥含有 DNA 的细胞器有叶绿体和线粒体;
⑦含有 RNA 的细胞结构有叶绿体、线粒体和核糖体。
2、参与高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细胞器有:线粒体(提供能量)、核糖体(间期蛋白质的合成)、高尔基体(末期细胞壁的形成);
参与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细胞器有:线粒体(提供能量)、核糖体(间期蛋白质的合成)、中心体(形成纺锤体);
参与低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细胞器有:线粒体(提供能量)、核糖体(间期蛋白质的合成)、高尔基体(末期细胞壁的形成)、中心体(形成纺锤体)。
【详解】A、线粒体与叶绿体内外膜化学成分相似,都是由磷脂和蛋白质构成的,但是含量不同,如线粒体内膜的蛋白质含量比叶绿体内膜高,A错误;
B、植物细胞含有色素的细胞器除叶绿体外,还有液泡,B错误;
C、高尔基体与动物细胞分泌物的形成有关,与植物细胞壁的形成有关,故在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中功能不同,C正确;
D、高等植物细胞中无中心体,D错误。
故选C。
17. 细胞内的许多化学反应均需要酶的催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活细胞内都含有酶,细胞核内可能会产生酶
B. 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不宜选择过氧化氢酶做实验材料
C. 酶活性最高时对应的温度、pH是最适合酶保存的条件
D. 用淀粉酶、淀粉、蔗糖探究酶的专一性,不能选择碘液作为鉴定试剂
【答案】C
【解析】
【分析】
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活性的有机物,其中大部分酶是蛋白质,少数是RNA。酶的特性:高效性、专一性、作用条件比较温和。
【详解】A、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是RNA,RNA类的酶可以在细胞核内产生,A正确;
B、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时,由于温度会影响过氧化氢的分解,故一般不选择过氧化氢酶做实验材料, B正确;
C、应在低温条件下保存酶制剂,C错误;
D、用淀粉酶、淀粉、蔗糖探究酶的专一性,由于碘液无法判断淀粉酶与蔗糖是否发生反应,故不能选择碘液作为鉴定试剂,D正确。
故选C。
18. 下列关于元素和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植物体缺镁会使该植物光反应减弱,暗反应速率不变
B. 酶和抗体的合成都需要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参与
C. 人体中缺Mg可影响血红蛋白的合成,运输氧的功能下降
D. 参与组成蛋白质的元素中可能含有微量元素
【答案】D
【解析】
【分析】
1、细胞中常见的化学元素有20多种,其中C、H、O、N、P、S、K、Ca、Mg等称为大量元素,Fe、Mn、Zn、Cu、B、Mo等称为微量元素。
2、在细胞内无机盐主要的存在形式是离子。有些无机盐参与某些复杂化合物的组成,如Mg是构成叶绿素的成分,Fe是构成血红蛋白的成分;许多无机盐对于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具有重要作用,如动物血液中钙含量过低会导致抽搐;有的无机盐对于维持酸碱平衡和渗透压、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详解】A、植物体缺Mg,导致叶绿素合成不足,不利于光反应进行,光反应供给暗反应的[H]和ATP减少,进而会抑制暗反应速率,A错误;
B、抗体属于分泌蛋白,其合成和分泌需要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参与,而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或RNA,所以并非所有的酶的合成都需要核糖体,B错误;
C、人体缺Fe可影响血红蛋白的合成,运输氧的功能下降,C错误;
D、血红蛋白的元素组成有C、H、O、N、Fe等元素,其中Fe是微量元素,D正确。
故选D。
19. 如图a、c表示细胞中的两种结构,b是它们共有的特征,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若b表示两层膜结构,则a、c肯定是叶绿体和线粒体
B. 若b表示细胞器中含有的核酸,则a、c肯定是叶绿体和线粒体
C. 若b表示产生ATP的生理过程,则a、c可能是细胞核和线粒体
D. 若b表示磷脂,a、c肯定不是核糖体和中心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
细胞结构中由两层生物膜构成的是细胞核、线粒体和叶绿体,由一层生物膜构成的是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液泡、细胞膜,无膜细胞器是核糖体和中心体。
【详解】A、具有双层生物膜构成的细胞结构有细胞核、线粒体和叶绿体,A错误;
B、含有核酸的细胞器有叶绿体、线粒体、核糖体,B错误;
C、线粒体的有氧呼吸能产生ATP,叶绿体的光反应阶段能产生ATP,细胞核不能产生ATP,C错误;
D、核糖体和中心体都是无膜细胞器,不含磷脂,D正确;
故选D。
20. 嫩肉粉是以蛋白酶为主要成分的食品添加剂,某实验小组的同学为了探究其使用方法,进行了如下操作。根据酶的作用特点,你认为下列使用方法中最佳的是( )
A. 先用沸水溶解,后与肉片混匀、炒熟 B. 在炒肉的过程中加入
C. 室温下与肉片混匀,放置一段时间,炒熟 D. 肉炒熟后起锅前加入
【答案】C
【解析】
【分析】
1、酶具有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温和的特性。
2、影响酶活性的因素主要有:温度和pH,在最适温度(pH)前,随着温度(pH)的升高,酶活性增强;到达最适温度(pH)时,酶活性最强;超过最适温度(pH)后,随着温度(pH)的升高,酶活性降低。另外低温酶不会变性失活,但高温、pH过高或过低都会使酶变性失活。
【详解】A、用沸水溶解后,酶会变性失活,A错误;
B、炒肉的过程中温度高,此时加入酶会使酶变性失活,B错误;
C、酶的活性易受温度影响,高温会使酶变性失活,因此最佳的使用方法应该是在室温下将嫩肉粉与肉片混匀,让蛋白酶促进蛋白质水解反应一段时间后,再炒熟,C正确;
D、肉炒熟后起锅前温度较高,此时加入酶也会使酶变性失活,D错误。
故选C。
21. 下列过程中,能使ATP含量增加的是( )
A. 细胞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移向两极 B. 小肠中Na+进入血液的过程
C. 线粒体中CO2生成过程 D. 叶绿体基质中C3被还原的过程
【答案】C
【解析】
【分析】
合成ATP使得ATP含量增加,水解ATP使得其含量减少;ATP合成时所需的能量来自呼吸作用或光合作用,场所在线粒体,叶绿体,细胞质基质。
【详解】A、细胞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移向两极时消耗ATP,ATP含量减少,A错误;
B、小肠中Na+进入血液的过程属于主动运输,需要载体和能量,则ATP含量减少,B错误;
C、线粒体中CO2生成的过程是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释放少量的能量,部分用于形成ATP,能使ATP含量增加,C正确;
D、叶绿体基质中C3化合物被还原需要消耗光反应产生的ATP和[H],则ATP的含量减少,D错误。
故选C。
22. 关于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各时期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间期,DNA复制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
B. 在前期,核膜、核仁逐渐消失,中心体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
C. 在中期,是观察染色体的最好时期,此时线粒体可为DNA的复制提供能量
D. 在末期,赤道板的位置出现细胞板,高尔基体参与新的细胞壁形成
【答案】D
【解析】
【分析】
1、有丝分裂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一个完整的细胞周期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期,分裂期又划分为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四个时期:
①间期:主要进行染色体的复制(即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它包括(G1、S、G2三个时期),动物细胞此时中心粒也进行复制,一组中心粒变成两组中心粒。
②前期:核膜逐渐解体、核仁逐渐消失,染色质缩短变粗形成染色体,每条染色体上含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并散乱分布,植物细胞由两极发出纺锤丝,动物细胞两组中心粒分别移到细胞两极,由中心粒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
③中期: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此时染色体的形态、数目最清楚,我们常找有丝分裂中期细胞来观察染色体的形态、数目。
④后期:着丝点断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在纺锤丝牵引下移到细胞两极,此时染色体数目加倍。
⑤末期:核膜、核仁重现,染色体变成染色质,植物细胞中央形成细胞板,一个细胞分裂形成两个子细胞。动物细胞膜从中间内陷,一个细胞分裂缢裂成两个子细胞。
这样就完成一次细胞分裂,此时形成的子细胞,有的细胞停止分裂,然后分化,有的细胞暂停分裂;有的细胞继续分裂进入下一个细胞周期。
【详解】A、在间期,DNA复制后形成的姐妹染色单体仍然连接在同一个着丝点上,故染色体数目不变,A错误;
B、洋葱根尖细胞内不含中心体,B错误;
C、在中期,DNA不复制,C错误;
D、在末期,植物细胞的赤道板的位置出现细胞板,高尔基体参与新的细胞壁形成,D正确。
故选D。
23. 下列有关“观察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叙述错误的是( )
A. 装片的制作流程: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B. 视野内不会看到某个细胞连续分裂的变化过程
C. 看到的分生区细胞大多具有完整的细胞核
D. 处于有丝分裂中期的植物细胞,能观察到清晰的染色体和赤道板
【答案】D
【解析】
【分析】
洋葱根尖细胞培养:实验课前3-4d培养(温暖、常换水),待根长到5cm。
1、取材:取根尖2-3mm。
2、解离:解离液:质量分数为15%的HCl溶液和95%的酒精溶液按1:1体积比的比例混合。解离时间:3-5min,解离目的:使组织中的细胞互相分离开。
3、漂洗:漂洗液:清水。漂洗时间:10 min. 漂洗目的:洗去组织中的解离液,有利于染色。
4、染色:染色液:0.01g/ml或0.02g/ml的龙胆紫(醋酸洋红)溶液。染色时间:3-5min,染色目的:使染色体(或染色质)着色。
5、制片:镊子尖把根尖弄碎,盖上盖玻片,复加一块载玻片用拇指轻压(使细胞分散开)。
6、观察:先低倍镜:据细胞特点找到分生区(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有的细胞正在分裂),后高倍镜:先找中期细胞,后找前、后、末期细胞(绝在多数细胞处于间期,少数处于分裂期。因为间期时长远大于分裂期。)
【详解】A、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制作临时装片过程为:解离→漂洗→染色→制片,A正确;
B、解离后细胞已死亡,所以视野内不会看到某个细胞分裂的连续变化过程,B正确;
C、大多数细胞处于分裂间期,因此看到分生区细胞大多具有完整的细胞核,C正确;
D、赤道板不是真实存在的结构,观察不到,D错误。
故选D。
【点睛】
24. 与物质跨膜运输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小肠上皮细胞吸收甘油的速率与其膜上的载体数量无关
B. 线粒体膜上有运输葡萄糖的载体无运输O2的载体
C. 海带细胞通过被动运输积累碘离子等溶质,通常不会在海水中发生质壁分离
D. 紫色洋葱表皮细胞在质壁分离的过程中细胞液的渗透压逐渐降低
【答案】A
【解析】
【分析】
物质运输方式的区别:
名 称
运输方向
载体
能量
实 例
自由扩散
高浓度→低浓度
不需
不需
水,CO2,O2,甘油,苯、酒精等
协助扩散
高浓度→低浓度
需要
不需
红细胞吸收葡萄糖
主动运输
低浓度→高浓度
需要
需要
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氨基酸,葡萄糖,K+,Na+等
【详解】A、小肠上皮细胞吸收甘油的方式为自由扩散,不需要载体和能量,故其吸收速率与其膜上的载体数量无关,A正确;B、葡萄糖不能进入线粒体,所以线粒体膜上无葡萄糖的载体,氧气进入线粒体是自由扩散的方式不需要载体,B错误;
C、海带细胞积累碘离子等溶质是通过主动运输实现的,C错误;
D、紫色洋葱表皮细胞在质壁分离的过程中细胞失水,细胞液浓度逐渐增大,渗透压也逐渐增大,D错误。
故选A。
25. 下列关于人体内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H]只在有氧呼吸的过程中产生 B.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场所都有细胞质基质
C. 二氧化碳、H2O都只是有氧呼吸的产物 D. 成熟的红细胞中没有线粒体,只能无氧呼吸
【答案】A
【解析】
【分析】
1、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反应方程式:C6H12O2C3H4O3(丙酮酸)+4[H]+能量(少)
第二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反应方程式:2C3H4O3+6H2O6CO2+20[H]+能量(少)
第三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内膜,反应方程式:24[H]+6O212H2O+能量(多)
2、无氧呼吸的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反应方程式:C6H12O2C3H4O3(丙酮酸)+4[H]+能量(少)
第二阶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反应方程式:2C3H4O3(丙酮酸)+4[H] 2C2H5OH+2CO2+能量(少)或2C3H4O3(丙酮酸)+4[H]2C3H6O3(乳酸) +能量(少)
【详解】A、[H]在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过程中都会产生,A错误;
B、有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B正确;
C、人体细胞进行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有氧呼吸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和H2O,C正确;
D、人体成熟的红细胞中没有线粒体,只能无氧呼吸,D正确。
故选A。
26. 某果农将广柑贮藏于密闭的土窑中,贮藏时间可以达到4~5 个月之久;某地利用大窑套小窑的办法,可使黄瓜贮存期达到3个月。以上方法在生物学上称为“自体保藏法”。下列关于“自体保藏法”的分析错误的是( )
A. 自体保藏法是一种简便的果蔬贮藏法,但其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B. 自体保藏法的原理是依靠果蔬呼吸释放的CO2抑制自身的呼吸作用
C. 在密闭环境中,CO2浓度越高,贮藏效果越好
D. 在自体保藏法中如能控温在1~5 ℃,贮藏时间会更长
【答案】C
【解析】
【分析】
细胞呼吸原理具有广泛的应用,如粮食和蔬菜的贮藏:
(1)粮食贮藏的适宜条件是:低温、低氧(CO2浓度较高)和干燥;
(2)水果贮藏的适宜条件是:低温、低氧(CO2浓度较高)和一定湿度。
【详解】A、“自体保藏法”是一种简便的果蔬贮藏法,但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如温度、密闭程度等,A正确;
B、水果和蔬菜等细胞呼吸会产生二氧化碳,所以“自体保藏法”的原理是依靠果蔬呼吸释放的二氧化碳抑制自身的有氧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的消耗,B正确;
C、在密闭环境中,二氧化碳浓度应该保持较高水平,但浓度过高,会使无氧呼吸增强,所以不是二氧化碳浓度越高,贮藏效果越好,C错误;
D、室温时酶的活性较强,催化细胞呼吸作用的能力较强,所以在“自体保藏法”中如能控在低温条件下,即温度保持在1-5℃,则贮藏时间应该会更长,D正确。
故选C。
27. 现有一瓶酵母菌和葡萄糖的混合液,通入不同浓度的氧气,产生的乙醇和二氧化碳如下图所示。则在氧气浓度为a时,
A. 酵母菌只进行厌氧呼吸,不进行需氧呼吸
B. 用于厌氧呼吸的葡萄糖的比例是2/5
C. 酵母菌需氧呼吸消耗9mol氧气
D. 需氧呼吸与厌氧呼吸释放能量的比例是1:2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表示酵母菌细胞呼吸产生的酒精和二氧化碳量随氧气浓度的变化,随着氧气浓度的升高,酒精产生量逐渐减少,而二氧化碳产生逐渐升高。
【详解】A.氧气浓度为a时,酵母菌产生的二氧化碳多于酒精,说明此时酵母菌同时进行需氧呼吸和厌氧呼吸,A错误;
B.氧气浓度为a时,酵母菌产生的酒精量为6mol,说明酵母菌厌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量也为6mol,需要消耗葡萄糖量3mol,而此时共此时二氧化碳15mol,说明需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量为15-6=9mol,则酵母菌需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量为1.5mol,因此用于厌氧呼吸的葡萄糖的比例是3÷(3+1.5)=2/3,B错误;
C.根据以上分析已知,酵母菌需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量是9mol,因此其消耗的氧气也是9mol,C正确;
D.根据以上分析已知,酵母菌需氧呼吸和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的比例为1:2,而需氧呼吸每消耗1mol葡萄糖会释放能量2780kJ,远远多于厌氧呼吸,D错误。
故选C。
28. 德国科学家恩格尔曼设计了一个实验研究光合作用的光谱。他将棱镜产生的光谱投射到丝状水绵上,并在水绵悬液中放入好氧细菌,观察细菌的聚集情况。他得出光合作用在红光区和蓝光区最强。这个实验的结论是( )
A. 好氧细菌集中的地方,氧气浓度高,水绵光合作用强
B. 好氧细菌集中的地方,产生的有机物多,水绵光合作用强
C. 细菌对不同的光的反应不同,细菌集中的地方,细菌光合作用强
D. 好氧细菌的线粒体中大量消耗O2使水绵光合作用速率加快,则该种光有利于光合作用
【答案】A
【解析】
【分析】
恩格尔曼的试验巧妙的利用了好氧性细菌会聚集在氧气含量高的部位,得出了光合作用的场所为叶绿体,产物之一为氧气。该细菌的异化作用的类型为需氧型,水绵的同化方式为自养型。
【详解】A、好氧细菌聚集多的地方,O2浓度高,说明水绵的该部位光合作用强,A正确;
B、好氧细菌聚集多的地方,说明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多,B错误;
C、对不同的光的反应不同,细菌聚集多的地方,表明水绵在该部位的光合作用强,C错误;
D、水绵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进行光合作用并向外释放氧气,使好氧细菌集中在两个区域,细菌是原核生物,细胞中没有线粒体,D错误。
故选A。
29. 下列关于绿色植物叶肉细胞生理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叶绿体放出氧气的速率有可能与线粒体消耗氧气的速率相等
B. 叶绿体白天进行着ATP的合成,夜晚进行着ATP的水解
C. 随着CO2浓度的增大,叶绿体的光合速率增大,线粒体的呼吸速率减小
D. 线粒体产生的CO2在光照时全部扩散到叶绿体中,黑暗时全部扩散到细胞外
【答案】A
【解析】
【分析】
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有:光照强度、温度、二氧化碳浓度。
叶肉细胞中产生ATP的生理过程有: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场所有:叶绿体、细胞质基质、线粒体。
当光合作用小于呼吸作用时,叶绿体释放的氧气小于线粒体吸收的氧气,同时线粒体释放的二氧化碳大于叶绿体吸收的二氧化碳;当光合作用大于等于呼吸作用时,叶绿体释放的氧气大于等于线粒体吸收的氧气,同时线粒体释放的二氧化碳小于等于叶绿体吸收的二氧化碳。
【详解】A、叶肉细胞既含有叶绿体,也含有线粒体,当细胞的呼吸速率等于光合速率时,叶绿体放出氧气的速率与线粒体消耗氧气的速率相等,A正确;
B、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中均有ATP的合成,而细胞随时都会进行呼吸作用,因此白天和夜间具有ATP的合成和水解,B错误;
C、随CO2浓度的增大,叶绿体的光合速率增大,氧气的产生量增加,这可能会使线粒体的呼吸速率加快,而不会导致其减小,C错误;
D、当叶肉细胞的呼吸作用大于光合作用时,线粒体产生的CO2一部分扩散到叶绿体中,一部分扩散到细胞外;呼吸作用小于等于光合作用时,线粒体产生的CO2全部扩散到叶绿体中,黑暗时全部扩散到细胞外,D错误。
故选A。
30. 在某体细胞分裂前期开始时,设其染色体数为X,核DNA含量为Y。有丝分裂完成后,每个子细胞中的染色体数和核DNA含量分别是
A. X/2、Y/2 B. X、Y C. X/2、Y D. X、Y/2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有丝分裂中染色体数和核DNA数变化规律,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
【详解】有丝分裂的间期进行DNA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使得前期时核DNA含量加倍,但染色体数量不变;后期是因着丝点分裂,使得染色体数量加倍,但核DNA含量不变;末期细胞核内染色体与DNA均分到两个子细胞中去,使得细胞核内染色体数与DNA数均减半,所以每个子细胞中的染色体数和核DNA含量分别是X、Y/2,D正确。
故选D。
31. 列概念除哪项外,均可用图来表示( )
A. 若1表示脂质,则2~4可表示脂肪、磷脂、固醇
B. 若1表示细胞膜的组成成分,则2~4可表示脂质、蛋白质、糖类
C. 若1表示脱氧核苷酸,则2~4可表示含氮碱基、脱氧核糖、磷酸
D. 若1表示有双层膜的细胞结构,则2~4可表示细胞膜、线粒体、溶酶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
1、脂质的种类:(1)脂肪;(2)磷脂;(3)固醇:分为胆固醇、性激素、维生素D。
2、D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四种脱氧核糖核苷酸,一分子脱氧核糖核苷酸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脱氧核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A、C、G、T)组成。
3、细胞膜成分主要包括脂质、蛋白质,还含有少量糖类。
【详解】A、脂质包括脂肪、磷脂和固醇,A正确;
B、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磷脂、蛋白质,有些还含有糖类,B正确;
C、一分子脱氧核糖核苷酸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脱氧核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C正确;
D、细胞膜和溶酶体具有单层膜,D错误。
故选D。
【点睛】
32. 萤火虫尾部的发光细胞中含有荧光素和荧光素酶,荧光素接受ATP提供的能量后就被激活。在荧光素酶的作用下,激活的荧光素与氧发生化学反应,形成氧化荧光素并且发出荧光。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萤火虫的发光强度与ATP的含量成负相关
B. 荧光素酶通过调节氧化荧光素的形成而使其发光
C. 萤火虫体内ATP的形成所需的能量来自光能和呼吸作用
D. 萤火虫持续发光的过程中,体内ATP的含量仍会保持相对稳定
【答案】D
【解析】
【分析】ATP是直接的能源物质,ATP与ADP的相互转化,是时刻不停地发生并且处于动态平衡之中的,ATP与ADP的相互转化的能量供应机制,在所有的细胞内都是一样的,这体现了生物界的统一性。
【详解】A、萤火虫的发光强度与ATP的含量成正相关,A错误;
B、由题干可知,荧光素酶催化激活的荧光素与氧发生化学反应,形成氧化荧光素并且发出荧光,而不是调节氧化荧光素的形成,B错误;
C、萤火虫是动物,其体内ATP的形成所需的能量来自呼吸作用,C错误;
D、萤火虫持续发光的过程中,体内ATP的含量仍会保持相对稳定,因为ATP与ADP的相互转化,是时刻不停地发生并且处于动态平衡之中的,D正确。
故选D。
33. 将生鸡蛋大头保持壳膜完好、去掉蛋壳,小头开个小孔让蛋清和蛋黄流出。蛋壳内灌入15%的蔗糖溶液然后放在水槽的清水中并用铅笔标上吃水线。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壳膜相当于渗透装置中的半透膜
B. 若将清水换为15%的NaCl溶液,则蛋壳先上浮后下沉
C. 半小时后吃水线低于水槽的初始水面是清水渗入蛋壳所致
D. 若将正常的线粒体放入清水中,则线粒体内膜比外膜先破裂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意和题图可知:制作的这个装置相当于渗透装置,壳膜相当于半透膜,在蛋内灌入15%的蔗糖溶液,把它放在清水中,壳膜内外形成浓度差,壳外清水通过壳膜渗透进入蔗糖溶液,壳内水增多,重量增加,因而鸡蛋壳下沉。
【详解】A、壳膜允许水分子或其他小分子通过,故相当于渗透装置中的半透膜,A正确;
B、若将清水换为15%的NaCl溶液,由于Na+、Cl-分子小,故15%的NaCl溶液渗透压大于15%的蔗糖溶液,故壳内水分子先进入NaCl溶液中,蛋壳上浮,后随着Na+和Cl-进入壳内,导致蛋壳下沉,B正确;
C、壳外清水通过壳膜渗透进入壳内的蔗糖溶液,壳内水增多,重量增加,因而鸡蛋壳下沉,故半小时后吃水线低于水槽的初始水面,C正确;
D、若将正常线粒体放入清水中,由于线粒体内膜面积大于外膜面积,故线粒体外膜比内膜先破裂,D错误。
故选D。
34. 低密度脂蛋白(LDL)过多是动脉粥样硬化和冠状动脉疾病的一种重要危险因素。LDL是由胆固醇磷脂和蛋白质等结合形成的复合物,如图是其参与细胞代谢的部分过程示意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细胞合成胆固醇的场所是高尔基体
B. LDL受体的去路是被溶酶体水解成小分子物质
C. 加入ATP水解酶抑制剂会影响LDL与受体的分离
D. LDL进入靶细胞的方式是主动运输,LDL与受体可特异性结合
【答案】C
【解析】
【分析】
结合题意分析图解:细胞外的胆固醇与低密度脂蛋白结合,被细胞膜上的LDL受体识别并结合,形成受体-LDL复合物;通过胞吞作用进入细胞,形成网格蛋白包被的囊泡,并转运至内体;在内体中,LDL与其受体分离,受体随囊泡膜运到质膜,与质膜融合,受体重新分布在质膜上被利用;而分离后的LDL进入溶酶体内被水解酶水解,释放出游离的胆固醇被细胞利用。
【详解】A、胆固醇属于脂质,细胞合成脂质的场所是内质网,A错误;
B、由图可知,在细胞内LDL与其受体分离,分离后的受体随囊泡膜转运到质膜,重新分布在质膜上被利用,B错误;
C、由图可知,LDL与其受体的分离需要消耗能量,因此加入ATP水解酶抑制剂会影响LDL与其受体的分离,C正确;
D、从图中可以看出,LDL与其受体结合成复合物,以胞吞方式进入细胞,D错误。
故选C。
35. 科学家做过这样的实验:准备好含Ca2+和Mg2+的培养液,将番茄和水稻分别放在上述培养液中培养。一段时间后,番茄培养液中的Ca2+和Mg2+浓度下降,水稻培养液中的Ca2+和Mg2+浓度增高。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水稻和番茄植株吸收的水分主要用于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
B. 与番茄相比,水稻对培养液中Ca2+和Mg2+的需求量更大
C. 水稻和番茄植株吸收的Mg2+可用于合成根尖细胞中的叶绿素
D. 培养液中Ca2+和Mg2+浓度的变化会影响根细胞对水分的吸收
【答案】D
【解析】
【分析】
不同植物对同种离子的需要量及同一植物对不同离子的需要量不同,因此植物对矿质元素是一种选择性吸收,而对水是无选择性吸收,所以植物体对水分和矿质元素的吸收是两种不同的跨膜运输方式。
【详解】A、水稻和番茄植株吸收的水分主要用于蒸腾作用散失,A错误;
B、根据题意“水稻培养液中的Ca2+和Mg2+浓度增高”,说明水稻吸收的Ca2+和Mg2+较少,即对Ca2+和Mg2+的需求量较小,B错误;
C、根尖细胞中不含叶绿素,C错误;
D、水分的吸收量与培养液的浓度有关,所以培养液中Ca2+和Mg2+浓度的变化会影响根细胞对水分的吸收,D正确。
故选D。
36. 下图为正常绿色植物的叶绿素a的吸收光谱、叶绿体色素总吸收光谱以及光合作用的作用光谱(作用光谱代表各种波长下植物的光合作用效率)。以下对该图的分析错误的是( )
A. 图示表明叶绿素 a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
B. 总吸收光谱是代表叶绿体四种色素对光能的吸收
C. 图示表明只有叶绿素 a吸收的光能才能用于光合作用
D. 总吸收光谱与光合作用光谱基本一致,说明叶绿体色素吸收光能都能参加光合作用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蓝紫光的波长在440-460nm,红光的波长在660-680nm,图示表明叶绿素a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A正确;
总吸收光谱代表叶绿体中4种色素对光能的吸收,B正确;
图示表明叶绿体中4种色素吸收的光能都能用于光合作用,C错误;
总吸收光谱与光合作用的作用光谱基本一致,说明叶绿体色素吸收的光能都能参与光合作用,D正确。
37. 某种酶进行有关实验的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有( )
A. 图甲能说明该酶一定不是胃蛋白酶 B. 图乙中该酶在30℃左右时催化效率较高
C. 由图丁实验结果可知,酶具有专一性 D. 由图丙实验结果可知,酶具有高效性
【答案】CD
【解析】
【分析】
酶的特性:
(1)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大约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
(2)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
(3)作用条件较温和:高温、过酸、过碱都会使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使酶永久失活;在低温下,酶的活性降低,但不会失活。
详解】A、由图甲分析可知,曲线中酶的最适pH为7,而胃蛋白酶的最适宜pH是2左右,故该酶不是胃蛋白酶,A正确;
B、由图乙分析可知,只能说明在这三个温度中,30℃比较适宜,但是由于温度梯度较大,测不出最适宜温度,故只能表述为该酶的最适催化温度在30℃左右,B正确;
C、由图丁实验结果可知Cl-可提高酶的催化效率,Cl-是酶的激活剂。Cu2+是该酶的抑制剂,C错误;
D、由图丙分析可知,蔗糖的反应物剩余量没有发生改变,而麦芽糖的反应物剩余量降低了,说明该酶能将麦芽糖水解,而不能水解蔗糖,故说明酶具有专一性,D错误。
故选CD。
38. 建构模型是学习生物学的一种重要方法,模型的形式很多,包括物理模型、概念模型、数学模型等。能用右图的数学模型表示其含义的是( )
A. 酶促反应速率随底物浓度变化的情况
B. 质壁分离和复原过程中细胞的吸水能力变化情况
C. 萌发的种子中自由水与结合水比值随时间变化的情况
D. 人体成熟的红细胞中 K+吸收速率随 O2浓度变化的情况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纵坐标是随着横坐标的增加在一定范围内增加,到一定程度后不再增加,且曲线的起点不为零。
【详解】A、在一定范围内,随底物浓度升高,酶促反应的速率逐渐增大,当底物浓度为0时,反应速率也为0,因此该图不能表示细胞代谢中反应速率随底物浓度变化的情况,A错误;
B、细胞质壁分离复原过程中,细胞不断吸水,细胞液浓度降低,细胞吸水能力逐渐减小,与题图不符,B错误;
C、萌发的种子中自由水含量逐渐增加,自由水与结合水比值随时间会增大,因此图中曲线可以表示萌发的种子中自由水与结合水比值随时间变化的情况,C正确;
D、人体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线粒体,不进行有氧呼吸,只进行无氧呼吸,K+吸收量与氧气浓度无关,与图不符,D 错误。
故选C。
39. 如图表示植物细胞代谢的过程,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若植物缺Mg,则首先会受到显著影响的生理过程是②
B. 蓝细菌细胞的过程①②发生在类囊体薄膜上,过程③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
C. 植物细胞过程④的进行与过程⑤~⑨密切相关,与过程②无关
D. 图中过程②氧气的释放量小于过程⑨氧气的吸收量,则该植物体内有机物的量将减少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示,①表示细胞渗透作用吸水,②表示光反应阶段,③表示暗反应阶段,④表示吸收矿质元素离子,⑤表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 ⑥⑦表示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⑧⑨⑩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二、第三阶段。
【详解】A、Mg是合成叶绿素的成分,光反应阶段需要叶绿素吸收光能,若植物缺Mg则叶绿素的合成受到影响,首先会受到显著影响的生理过程是②光反应过程,A正确;
B、蓝细菌是原核细胞,没有叶绿体,其光合作用发生在光合片层上,B错误;
C、植物细胞④吸收矿质元素离子是主动运输过程,需要消耗能量,故与⑤~⑩呼吸作用过程密切相关,与②光反应过程无关,C正确;
D、图中②光反应过程O2的释放量小于⑩有氧呼吸过程O2的吸收量,则净光合作用量<0,该植物体内有机物的量将减少,D正确。
故选B。
40. 下图为有丝分裂过程中核DNA含量、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的变化曲线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染色单体在细胞周期中起点为0,终点也为0
B. 图中a→b、1→m、p→q的变化原因均为DNA分子复制
C. 图中c→d、i→j、r→s变化的原因不尽相同,但是时期完全相同
D. 图中g→h、n→o、r→s变化的原因均为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形成子染色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
1、有丝分裂过程:
(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
(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
(4)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
(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2、染色体、染色单体、DNA变化特点(体细胞染色体为2N):
(1)染色体数目变化:后期加倍(4N),平时不变(2N);
(2)核DNA含量变化:间期加倍(2N→4N),末期还原(2N);
(3)染色单体数目变化:间期出现(0→4N),后期消失(4N→0),存时数目同DNA。
【详解】A、染色单体只有存在于染色体复制完成后与着丝点分裂之间,所以在细胞周期中起点为0,终点也为0, A正确;
B、图中a→b、l→m、p→q都表示有丝分裂间期,其发生的变化原因均为DNA分子复制, B正确;
C、图中c→d、i→j变化的原因是细胞分裂成子细胞,处于有丝分裂末期;r→s变化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C错误;
D、图中g→h、n→o、r→s均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其变化的原因均为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形成子染色体,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及变化规律,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含量变化规律,能结合所需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二、非选择题(共5道题,50分)
41. 蚕丝是迄今为止研究和利用最广泛的生物蛋白纤维,主要由丝素蛋白和丝胶蛋白等物质构成,具有高强度、高延展性的优异力学性能。回答问下列题:
成分
蛋白酶 0.2% 清洁剂 15%
使用方法
洗涤前先将衣物浸于溶有洗衣粉的水中
使用温水效果最佳
切勿用 60℃以上的水
(1)蚕丝蛋白中共有 18 种氨基酸,它们的结构通式为________________。
(2)丝素蛋白和丝胶蛋白的功能不同,但所含氨基酸种类相同,推测二者功能不同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3)某丝素蛋白由一条肽链共 124 个氨基酸组成,其中有 8 个—SH;在该肽链形成空间结构(如图)时,生成 4 个二硫键(—S—S—),若这些氨基酸的平均分子量为 125,则该蛋白质的分子量约为________________。
粗面型内质网的含量
N
2N
3N
蚕丝产量
P
1.5P
2P
(4)科学家在研究家蚕丝腺细胞亚显微结构时,获得如上数据(粗面型内质网是指有核糖体附着的内质网):研究结果表明,凡高产品种,丝腺细胞中粗面型内质网特别发达。以上事实说明粗面型内质网与________________有关。
(5)框中表述了某种加酶洗衣粉包装袋上的成分及其使用方法。据此判断蚕丝织物(服装、丝被等)_______(填能或不能)用该加酶洗衣粉洗涤,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2). 氨基酸数量、排列顺序、蛋白质的空间结构的不同 (3). 13278 (4). 蛋白质的合成、加工、运输 (5). 不能 (6). 蚕丝织物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加酶洗衣粉中的蛋白酶能使蛋白质水解,从而使织物受到破坏
【解析】
【分析】
1.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至少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氨基酸通过脱水缩合反应形成肽链,脱水缩合过程中脱去的水分子数=肽键数=氨基酸个数-肽链的条数。
2.蛋白质多样性与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和蛋白质的空间结构有关,蛋白质结构的多样性决定功能多样性;蛋白质分为分泌蛋白与胞内蛋白两大类,胞内蛋白是在细胞内的游离的核糖体上形成的。
3.分泌蛋白的形成过程:首先氨基酸在粗面内质网的核糖体上合成肽链,肽链进入粗面内质网初步加工后,以囊泡运至高尔基体进一步加工,成熟的蛋白质再以囊泡运至细胞膜,以胞吐的方式运出细胞外,整个过程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
【详解】(1)蚕丝蛋白中共有18种氨基酸,这些氨基酸虽然种类不同,但由共同的结构通式,其结构通式为 。
(2)蛋白质的结构决定功能,其功能与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和肽链的空间结构有关。丝素蛋白和丝胶蛋白的功能不同,但所含氨基酸种类相同,推测二者功能不同的原因是氨基酸数量、排列顺序、肽链的空间结构不同。
(3)某蛋白质由124个氨基酸组成,其中有8个-SH,在肽链形成空间结构时,生成4个二硫键(-S-S-),若氨基酸平均分子量为125,则该蛋白质的分子量=氨基酸数目×氨基酸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一脱去水分子数×18-因生成4个二硫键所失去的氢分子的分子量=124×125-(124-1)×18-4×2=13278。
(4)据表格可知,内质网含量越高,蚕丝产量越高。而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且是分泌蛋白,说明内质网与蛋白质的合成、加工、运输有关。
(5)据上面框内的内容可知,洗衣粉成分中含有蛋白酶,不能用于洗涤蚕丝织物(服装、丝被等),原因是蚕丝织物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加酶洗衣粉中的蛋白酶能使蛋白质水解,从而使织物受到破坏。
【点睛】熟知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结构通式的写法以及细胞中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掌握蛋白质的有关计算也是解答本题的关键点,明确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过程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酶的特性也是本题的考查点在,在教学中注意关注生活中的生物学知识。
42. 下面甲图为酵母菌细胞部分结构示意图,乙图是甲图局部放大。请回答下列问题:
(1)酵母菌细胞与菠菜叶肉细胞相比,在结构上最主要的区别是无________。
(2)在无氧环境中,酵母菌也会逆浓度梯度吸收葡萄糖,为此过程提供载体蛋白和能量的细胞结构分别是[④]________和[⑦]________。
(3)[⑨]________的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细胞核内行使遗传功能的结构是图乙中[⑧]________。
(5)丙图中⑫代表细胞的某种结构,它是________;⑭代表某种物质,它是________。分泌蛋白从合成到排出细胞的过程,体现了生物膜结构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答案】 (1). 叶绿体 (2). 核糖体 (3). 细胞质基质 (4). 核仁 (5). 与某种RNA的合成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6). 染色质 (7). 高尔基体 (8). ATP(或腺苷三磷酸) (9). 一定的流动性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
图甲中:①是细胞壁,②是细胞核,③是内质网,④是核糖体,⑤是细胞膜,⑥是线粒体,⑦是细胞质基质;
图乙中:⑧是染色质,⑨是核仁,⑩是核膜;
图丙中:⑪是内质网,⑫是高尔基体,⑬是囊泡,⑭线粒体,该过程为分泌蛋白的合成。
【详解】(1)酵母菌和菠菜均为真核生物,酵母菌细胞与菠菜叶肉细胞相比,主要区别是没有叶绿体;
(2)载体蛋白的合成在核糖体上合成,能量由ATP提供,ATP主要在线粒体内合成;
(3)⑨是核仁,与细胞内某种RNA的合成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4)细胞核内行驶遗传功能的结构是染色质;
(5)⑫为高尔基体,对蛋白质进行进一步加工,⑭为ATP,是细胞的直接能源物质,分泌蛋白从合成到分泌出细胞外,从内质网通过囊泡运输到高尔基体再通过囊泡运输到细胞膜,该过程体现生物膜的流动性。
【点睛】本题考查了细胞结构和功能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识记能力,难度一般,考生要能够识记叶绿体在细胞中的分布;识记分泌蛋白的合成过程以及与其合成与分泌有关知识的细胞结构。
43. 囊性纤维化是一种严重的遗传疾病,患者汗液中Cl—的浓度升高,支气管被异常的黏液堵塞。导致这一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CFTR蛋白的功能异常,如图表示CFTR蛋白在CI—跨膜运输过程中的作用。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所示为细胞膜的_____模型,其中构成细胞膜的基本支架的是_____,Cl—跨膜运输的正常进行是由膜上_____决定的。
(2)在正常细胞内,Cl—在CFTR蛋白的协助下通过_____的方式转运至细胞外,随着Cl—在细胞外的浓度逐渐升高,水分子向膜外扩散的速度_____,使覆盖于肺部细胞表面的黏液被稀释。
(3)人工合成的仅由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的封闭球状结构称为脂质体。所有带电荷的分子不论多小都很难通过脂质体,缬氨霉素是一种十二肽的抗生素,若将它插入脂质体的脂双层内,可使K+的运输速度提高100000倍,但却不能有效提高Na+的运输速率,由此可以得出:_____。
【答案】 (1). 流动镶嵌 (2). 磷脂双分子层 (3). (功能正常的)CFTR蛋白 (4). 主动运输 (5). 加快 (6). 载体蛋白具有特异性、载体蛋白能极大地提高运输速率(写出1点即可)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表示CFTR蛋白在氯离子跨膜运输过程中的作用。功能正常的CFTR蛋白能协助氯离子转运至细胞外,使覆盖于肺部细胞表面的黏液被稀释;功能异常的CFTR蛋白处于关闭状态,不能协助氯离子转运至细胞外,导致肺部细胞表面的黏液不断积累。
【详解】(1)分析题图可知,图中表示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其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由图可知,正常情况下,氯离子的跨膜运输需要载体蛋白(CFTR蛋白)参与,并消耗能量,是主动运输,所以氯离子跨膜运输的正常进行是由膜上功能正常的CFTR蛋白决定的。
(2)在正常细胞内,氯离子在CFTR蛋白的协助下通过主动运输方式转运至细胞外,随着氯离子在细胞外浓度逐渐升高,细胞内外浓度差增大,导致水分子向膜外扩散的速度加快,使覆盖于肺部细胞表面的黏液被稀释。
(3)根据“缬氨霉素是一种十二肽的抗生素,若将它插入脂质体的脂双层内,可使K+的运输速度提高100000倍”可知,载体蛋白能极大提高运输速率;根据“缬氨霉素可使K+的运输速度提高100000倍,但却不能有效提高Na+的运输速率”可知,载体蛋白具有特异性。
【点睛】本题结合CFTR蛋白在氯离子跨膜运输过程中的作用图示,考查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物质跨膜运输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流动镶嵌模型的主要内容;识记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及影响因素,能根据图中和题中信息答题。
44. 为提高甜椒产量,科研人员对温室栽培甜椒的光合作用特性进行了研究。请回答问题:
(1)温室内易形成弱光环境。弱光下,光反应阶段产生的ATP和_____较少,影响暗(碳)反应阶段中的_____还原,使糖类等有机物的合成减少。必要时,可根据光合作用特性进行人工补光。
(2)科研人员在6月晴朗的一天,测定甜椒植株上部、中部和下部叶片的光合速率,结果如图所示。
①据图可知,各部分叶片在_____时光合速率均达到最大值,_____部叶片的光合速率最高。
②光合速率差异可能与不同部位的叶片光合色素的含量有关。叶绿体中吸收光能的色素分布在_____上。为比较光合色素含量的差异,先称取等量的_____叶片,再分别加入等量的_____和少量的二氧化硅、碳酸钙等研磨、过滤,获得色素提取液,测定光合色素含量。
③在大田种植的条件下,甜椒有明显的“光合午休”现象,这是由于中午温度过高,__________,光合速率下降,温室种植可以通过人工调节温室内的条件实现增产目标。
(3)1937年,英国植物学家希尔发现,在离体叶绿体的悬浮液(有H2O,无CO2)中加入铁盐或其他氧化剂,在光照下可以释放出氧气。希尔的实验_____(填“能”或者“不能”)说明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中的氧元素全部来自于水;_____(填“能”或者“不能”)说明水的光解与糖的合成不是同一个化学反应。
【答案】 (1). NADPH (2). C3 (3). 10:00 (4). 上 (5). 类囊体的薄膜 (6). 上部、中部和下部 (7). 无水乙醇 (8). 部分气孔关闭,CO2的吸收量减少 (9). 不能 (10). 能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甜椒植株不同部位的叶片,因变量是光合速率。曲线数据表明,10:00时,各部位的叶片的光合速率均到达最大值。
【详解】(1)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进行水的光解和ATP的合成,故在弱光下,光反应阶段光合色素吸收的光能减少,故产生的ATP和NADPH较少,从而影响暗(碳)反应阶段中的C3的还原,使糖类等有机物的合成减少。必要时,可根据光合作用特性进行人工补光。
(2)①曲线数据表明,10:00时,各部位的叶片的光合速率均到达最大值,上部叶片的光合速率最高。
②光合速率差异可能与不同部位的叶片光合色素的含量有关。叶绿体中吸收光能的色素有两大类: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分布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为比较不同部位的叶片得光合色素含量的差异,取等量的上部、中部和下部叶片,由于光合色素易溶于有机溶剂,故可无水乙醇提取色素。
③在大田种植的条件下,由于中午温度过高,甜椒部分气孔关闭,导致CO2的吸收量减少,光合速率下降,即有明显的“光合午休”现象,温室种植可以通过人工调节温室内的条件实现增产目标。
(3)在离体叶绿体的悬浮液(有H2O,无CO2)中加入铁盐或其他氧化剂,在光照下可以释放出氧气。希尔的实验只能说明离体的叶绿体可以在光照条件下发生水的光解,产生氧气,但不能观察到氧的转移途径,故不能说明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中的氧元素全部来自于水;离体叶绿体的悬浮液有H2O,无CO2,不能合成糖类,故能说明水的光解与糖的合成不是同一个化学反应。
【点睛】本题考查了光合作用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能用数学方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以及数据处理能力。
45. 图甲表示洋葱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图像,图乙表示一个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中某物质的数量变化曲线,其中1-5为细胞序号。据图回答:
(1)图甲视野中的细胞取自洋葱根尖的_____区,该区细胞的特征是_____。
(2)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顺序依次是_____(用图甲中的数字和箭头表示)。观察染色体形态、统计染色体数目的最佳时期是_____(填序号)。
(3)图乙表示细胞中_____(填“染色体”或“核DNA”)的数量变化,图中a~d段细胞内发生的主要变化是_____。
(4)图乙分裂期中,染色体数与核DNA数之比为1:2的区段为_____。
(5)f→g段细胞内发生的主要变化为_____。
【答案】 (1). 分生 (2). 呈正方形、排列紧密 (3). 1→3→4→5 (4). 3 (5). 核DNA (6). 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7). d~f (8). 着丝粒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加倍后的染色体平均分配移向细胞的两极
【解析】
【分析】
1、有丝分裂过程:
(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
(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
(4)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
(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2、染色体、染色单体、DNA变化特点(体细胞染色体为2N):
(1)染色体数目变化:后期加倍(4N),平时不变(2N);
(2)核DNA含量变化:间期加倍(2N→4N),末期还原(2N);
(3)染色单体数目变化:间期出现(0→4N),后期消失(4N→0),存在时数目同DNA。
【详解】(1)图甲视野中的细胞有些在进行细胞分裂,应取自洋葱根尖的分生区,该区细胞的特征是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
(2)分析甲图可知,图1中染色体散乱分布,处于有丝分裂前期;图2中有核膜核仁,处于有丝分裂间期;图3中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中期;图4中染色体染色体移向细胞两级,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图5中细胞中央出现细胞板,处于有丝分裂末期,故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顺序依次是1→3→4→5。3(有丝分裂中期)时期细胞中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是观察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的最佳时期,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
(3)分析图乙中数量变化趋势可知,图乙表示细胞中核DNA的数量变化,图中 a~d 段DNA含量由2n变为4n,可知为分裂间期,此时期细胞内发生的主要变化是完成 DNA 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4)图乙分裂期中,d~e表示分裂前期,e~f表示分裂中期,f~g表示分裂后期,g~h表示分裂末期,染色体数与 DNA 数之比为 1:2 的是分裂前期和分裂中期,区段为d~f。
(5)f~g表示分裂后期,f→g段细胞内发生的主要变化为着丝粒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加倍后的染色体平均分配移向细胞的两极。
【点睛】本题结合细胞分裂图像和曲线图,考查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及变化规律,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含量变化规律,准确答题。
高中生物第一册 精品解析黑龙江省鹤岗市一中2020-2021学年期末生物试题(无答案):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第一册 精品解析黑龙江省鹤岗市一中2020-2021学年期末生物试题(无答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生物第一册 精品解析黑龙江省鹤岗市一中2020-2021学年期末生物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第一册 精品解析黑龙江省鹤岗市一中2020-2021学年期末生物试题(含答案),共3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第三阶段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0-2021学年黑龙江省鹤岗市绥滨县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文)试题 Word版: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黑龙江省鹤岗市绥滨县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文)试题 Word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