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九年级下 八单元-十单元知识点总结
展开一、金属材料
1、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和合金。(选择时注意金字旁)
现在世界上金属产量前三位:铁、铝、铜。
使用金属的时间为:铜、铁、铝,原因:化学活动性由弱到强(冶炼难度由易到难)。
2、 金属的物理性质:
① 常温下一般为固态(汞为液态),有金属光泽。
② 大多数呈银白色(铜为紫红色,金为金黄色)
③ 都有良好的导热性、导电性、延展性
3、合金:在金属中加热熔合某些金属或非金属而形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混合物。
① 合金是混合物,而不是化合物。
② 形成合金的过程不是混合,也不是化合,是熔合。
③ 合金中至少含一种金属。
④ 合金的特性:比形成合金的金属硬度大、强度高、更耐腐蚀。但熔点比形成合金的金属熔点低。
合金
铁的合金
铜合金
焊锡
钛和钛合金
生铁
钢
黄铜
青铜:
成分
含碳量
2%~4.3%
含碳量
0.03%~2%
铜锌
合金
铜锡
合金
铅锡
合金
备注
不锈钢:含铬、镍的钢
具有抗腐蚀性能
紫铜为纯铜
熔点低
21世纪的重要金属材料,钛合金与人体有很好的“相容性”
结论:合金相对纯金属有更优异的性能,所以用途更广。
二、金属的化学性质:
对比金属活动性的因素:发生反应的难易程度(反应条件)、反应的剧烈程度(反应速度)
1.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1)镁、铝:
①在常温下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2Mg+O22MgO 4Al+3O2=2Al2O3
②铝的抗腐蚀性能好的原因:铝在空气中与氧气反应,其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从而阻止铝进一步氧化。
(2)铁、铜
①在常温下、干燥的环境中,几乎不与氧气反应,但在潮湿的空气中会生锈。
②铁、铜在高温时能与氧气反应:3Fe+2O2Fe3O4 ; 2Cu+O22CuO
(3)金即使在高温时也不与氧气反应。
2.金属与酸的反应:金属(H前)+酸 → 盐+H2↑ (H后金属不能和酸反应生成氢气)
Mg + H2SO4====MgSO4 + H2↑ Mg + 2HCl====MgCl2 + H2↑
2 A l + 3 H2SO4==== Al2(SO4)3 + 3 H2↑ 2Al + 6 HCl====2AlCl3 +3 H2 ↑
Zn + H2SO4====ZnSO4 + H2↑ Zn + 2HCl====ZnCl2 + H2↑
Fe + H2SO4====FeSO4 + H2↑ Fe + 2 HCl====FeCl2 + H2↑
Cu不能和酸反应生成H2
⑴描述现象时,需要注意:① 如果有铁、铜元素参加反应,一定要注意溶液颜色的变化;
② 反应放热,但是只有镁和酸反应时放热现象明显。
3. 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金属(前)+盐(溶液)→金属(后)+盐
例: Fe + CuSO4 == Cu + FeSO4 现象:铁表面出现红色物质,蓝色溶液变成淡绿色
2Al+3CuSO4 Al2(SO4)3+ 3Cu 现象:铝表面出现红色物质,蓝色溶液变成无色
Cu + 2AgNO3 Cu(NO3) 2+ 2Ag 现象:铜表面出现银白色物质,无色溶液变成蓝色
条件:①反应物中的金属比盐中金属活泼;②盐必须溶于水;③K Ca Na除外
4. 置换反应: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是置换反应。(当铁单质参加置换反应时,生成物中的铁元素呈+2价)
注:⑴多种金属与同一化合物反应时,最活泼的金属先反应。如:Zn、Fe混合物同时放入到CuSO4( 或稀H2SO4)溶液中,Zn先反应。
⑵同一种金属与多种盐溶液反应时,先置换出最不活泼金属。如:Zn与FeSO4和CuSO4混合液作用时,先置换出Cu。
5.常见金属在溶液中的活动性顺序: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金属活动性由强逐渐减弱
(1)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就越强。
(2)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盐酸、稀硫酸(不可以用浓硫酸和硝酸)中的氢。
(3)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化合物的溶液里置换出来。
6、设计实验证明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方法:
⑴两种金属
方法一:利用金属能否与酸反应以及与酸反应的剧烈程度来证明。
方法二:利用金属于盐溶液之间的反应来证明。
◆例:设计实验证明Fe比Cu活泼。
方法一:将铁片和铜片分别放入相同浓度的盐酸,铁片上有气泡,铜片无。
方法二:将铁片浸入CuSO4溶液中,过一段时间后,铁片上有红色物质覆盖。 方法三:将铜片浸入 FeSO4溶液中,无明显现象。
⑵三种金属
方法一:利用中间金属和两边金属的盐溶液反应
方法二:利用两边金属和中间金属的盐溶液反应
◆例:设计实验证明Fe、Cu、Ag活泼性。
方法一:将Cu片分别插入FeSO4和AgNO3溶液中,前者无现象,后者铜片出现银白色物质。
方法二:将Fe片和Ag片分别插入CuSO4溶液中,前者铁片出现红色物质,后者无现象。
三、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金属资源除金、银等少数以单质形式存在外,其余都以化合物形式存在(原因:化学活泼性)
工业上把用来冶炼金属的矿物叫矿石,矿石都是混合物。
金属被开发和利用的先后与金属的活动性有关,越活泼利用越晚。
1、铁的冶炼
(1)原理:在高温下,利用焦炭与氧气反应生成的一氧化碳把铁从铁矿石里还原出来。
3CO + Fe2O3高温2Fe + 3CO2
(2)原料:铁矿石、焦炭、石灰石、空气
常见的铁矿石有赤铁矿(主要成分是Fe2O3 )、磁铁矿(主要成分是Fe3O4 )
(3)设备:高炉。
(4)CO还原Fe2O3实验:
现象:红色粉末变成黑色,石灰水变浑浊
实验操作应注意:
①先通CO,后加热,防止形成爆炸性气体,加热时爆炸;反应结束时待试管冷却后再停止通CO,防止高温的铁遇氧气重新氧化
②因尾气CO有毒,应将CO用酒精灯燃烧或用气球收集备用
2、铁的锈蚀
(1)铁生锈的条件是:铁与O2、水接触(铁锈的主要成分:Fe2O3)
(铜生铜绿的条件:铜与O2、水、CO2接触。铜绿的化学式:Cu2(OH)2CO3)
(2)防止铁制品生锈的措施:
①保持铁制品表面的清洁、干燥
②表面涂保护膜:如涂油、刷漆、电镀等
③制成不锈钢
铁锈很疏松,且能吸水,因而铁锈应及时除去。而铝与氧气反应生成致密的氧化膜,从而阻止铝进一步氧化,因此铝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能。
3、保护金属资源的途径:
①防止金属腐蚀
②回收利用废旧金属(还有另一种作用:防止污染环境)
③合理开采矿物
④寻找金属的代用品
第九单元 《溶液》知识点
一、溶液的形成
1、溶液
(1)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2)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的混合物
注意:a、溶液不一定无色,如硫酸铜为蓝色、硫酸亚铁为浅绿色、硫酸铁为黄色
b、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如无说明,默认水为溶剂。
c、溶液的质量 = 溶质的质量 + 溶剂的质量
溶液的体积 ≠ 溶质的体积 + 溶剂的体积(分子间有间隙)
d、溶液的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
e、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液体为溶剂
2、溶质和溶剂的判断
(1)有水,水为溶剂
(2)液体溶于液体,无水,量多的为溶剂
3、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1)概念: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
得到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
溶液。
(2)判断方法:看有无不溶物或继续加入该溶质,看能否溶解
(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增加溶剂、升高温度
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增加溶质、蒸发溶剂、降低温度
注:①Ca(OH)2和气体等除外,Ca(OH)2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②最可靠的方法是:加溶质、蒸发溶剂
(4)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
①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可能溶解度很小,如饱和的石灰水溶液就是稀溶液)
②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溶解度很大,即使未达到饱和也已经溶解了大量溶质)
③在一定温度时,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
(5)溶解时放热、吸热现象(根本原因是水解作用和水合作用的热量变化不同)
溶解吸热:如硝酸铵NH4NO3溶解
溶解放热:如氢氧化钠NaOH溶解、浓H2SO4溶解
溶解没有明显热现象:如NaCl
二、溶解度
1、固体的溶解度
(1)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四要素:①条件:一定温度 ②标准:100g溶剂
③状态:达到饱和 ④质量:单位:克
(2)含义:
20℃时NaCl的溶液度为36g含义:
在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NaCl或在20℃时,NaCl在100克水中达
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克
(3)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①内因:溶质、溶剂的性质(种类) ②外因:温度
大多数固体物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如KNO3
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NaCl
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如Ca(OH)2
(4)溶解度曲线
溶解度/g
t/℃
t2
t1
O
m3
m4
m1
m2
B
c
a
b
A
①点:
I、曲线上的点:表示对应温度下该物质的溶解度。如:下图中a表示A物质在t1℃时溶解度为m1g。
曲线上方的点:表示在对应温度下该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存在不能继续溶解的溶质。如:图中b表示在t1℃时,A的饱和溶液中有(m2-m1)g未溶解的溶质。
曲线下方的点:表示在对应温度下该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如:图中C表示在t1℃时,A的不饱和溶液中,还需要加入(m1-m3)gA物质才达到饱和。
II、曲线交点:表示在对应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度相同。如图中d表示在t2℃,A、B两物质的溶解度都为m4g。
溶解度/g
t/℃
C
B
A
O
②线:
如图中A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明显增大,A曲线为“陡升型”。如KNO3等大多数固体物质:
图中B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B曲线为“缓升型”,如NaCl等少数固体物质。
图中C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C曲线为“下降型”,如气体及Ca(OH)2等极少数固体物质。
③掌握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I、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一点,代表着某温度下某物质的溶解度,因此利用溶解度曲线
可以查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并根据物质的溶解度判断其溶解性。
II、可以比较在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溶解度的相对大小。
III、根据溶解度曲线的形状走向,可以看出某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并根据此情况可以
确定从饱和溶液中析出晶体或进行混合物分离提纯的方法。例如:某物质的溶解度曲线“陡”,表明
该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明显,提纯或分离该物质时适合采用降温结晶法。某物质溶解度曲线“平
缓”,提纯或分离该物质时适合采用蒸发溶剂法。
IV、从溶解度曲线上的交点,可以判断哪些物质在该点所示的温度下具有相同的溶解度。
V、利用溶解度曲线可以确定一定质量的某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时析出晶体的质量。
2、气体的溶解度
(1)气体溶解度的定义:在压强为101kPa和一定温度时,气体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2)影响因素: ①气体的性质
②温度(温度越高,气体溶解度越小)
③压强(压强越大,气体溶解度越大)
3、混合物的分离
(1)过滤法:分离可溶物 + 难溶物
(2)结晶法:分离几种可溶性物质
结晶的两种方法:①蒸发溶剂,如NaCl(海水晒盐)
②降低温度(冷却热的饱和溶液,如KNO3)
三、溶质的质量分数
1、公式:
溶质质量分数=× 100% =×100%
2、在饱和溶液中:
溶质质量分数C%=× 100%
(注:数值上C < S 如溶解度为30克的固体,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小于30%)
3、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实验仪器:烧杯、玻璃棒(加速溶解)、量筒、托盘天平、药匙、胶头滴管
实验步骤:计算、称量(固体溶质)或量取(液体物质)、溶解、装瓶,贴签。
以配制50g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蔗糖溶液为例说明。
(1)计算
根据溶质质量分数的公式,计算配制50g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蔗糖溶液所需要的:①蔗糖质量:50g×5%=2.5g,②水的质量:50g-2.5g=47.5g 。
(2)称量
用托盘天平称2.5g蔗糖倒入烧杯中,近似认为水的密度为1g/cm3,用量筒量取47.5mL水。
(3)溶解
把量好的水倒入盛有蔗糖的烧杯中,用玻琉棒搅拌,加速蔗糖的溶解。
(4)装瓶,贴签
把配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中,盖好瓶塞并贴上标签,标签上注明溶液的名称以及溶质的质量分数,放到试剂柜中。
第十单元 酸和碱
课题1 常见的酸和碱(一)
1.能选出酸碱盐类物质(纯净物 → 化合物 → 酸、碱、盐、氧化物):
⑴常见酸碱盐的组成标志:酸→H+酸根,碱→金属元素+OH,盐→金属元素/铵根+酸根。
⑵下列属于酸的是ABCDEFG,属于碱的是HIJKLM,属于盐的是NOPQRSTUVWX。
A.盐酸HCl,B.硫酸H2SO4,C.碳酸H2CO3,D.硝酸HNO3,E.柠檬酸,F.果酸,G.醋酸。
H.氢氧化钠NaOH, I.氢氧化钾KOH, J.氢氧化钙Ca(OH)2, K.氢氧化铜Cu(OH)2,L.氢氧化镁Mg(OH)2, M.氢氧化铝Al(OH)3。
N.碳酸钠Na2CO3,O.碳酸钙CaCO3,P.碳酸氢钠NaHCO3,Q.氯化钠NaCl,R.氯化钾, S.硫酸铵, T.硝酸铵, U.高锰酸钾, V.氯酸钾, W.亚硫酸钠Na2SO3, X.硝酸银。
⑶酸碱盐水溶液能导电是因为溶液中有自由移动的离子。糖、酒精、油类不导电。
2.酸碱指示剂:紫色石蕊试液特点:遇酸变红、遇碱变蓝。无色酚酞试液特点:遇碱才变红。注意:碳酸钠俗名叫纯碱,虽是盐类物质却显 碱 性。
3.盐酸:考试若规定“写化学式”方能填写HCl,否则必须“写名称”。
⑴是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因易挥发所以应密封保存;打开浓盐酸时,瓶口会出现白雾。
⑵盐酸用途:除去金属表面锈,胃液中所含能助消化的酸就是盐酸。
4.浓硫酸:⑴是无色无味液体,因有吸水性→应密封保存,做干燥剂(但不能干燥氨气),若浓硫酸敞口放置,其质量将变大,浓度将变小。
⑵有极强腐蚀性,若溅到身上立即用大量水冲洗,再涂3%~5%碳酸氢钠溶液;检验浓硫酸的方法是把木条伸入其中,木条变黑则是浓硫酸。
⑶溶于水能放出大量热,向浓硫酸中加水时,水会沸腾、液滴飞溅,所以正确稀释方法是将浓硫酸慢慢倒入水里并不断搅拌。
【附】:⑴常见元素化合价:+1价:H、K、Na、Ag; +2价:Ca、Mg、Ba、Cu、Zn;
—1Cl、—2O、+3Al;2、3Fe,2、4C,多价S和N;单质0价永不变。(+2 价铁读作亚铁)
⑵原子团化合价: +1价:NH4; —1价:OH、NO3; —2价:SO4、CO3、SO3。
课题1 常见的酸和碱(二)
————稀盐酸、稀硫酸的化学通性(都含H+)
1.酸能使石蕊试液变红,使酚酞试液不变色。
2.酸+金属→盐+H2↑: 反应类型均为置换反应。
Zn+H2SO4=ZnSO4+H2↑, Fe+H2SO4=FeSO4+H2↑, Fe+2HCl=FeCl2+H2↑。
3.酸+金属氧化物→盐+H2O:
※盐酸除铁锈:Fe2O3+6HCl══2FeCl3+3H2O , 反应现象:铁锈消失,得到黄色溶液;
※稀硫酸除铁锈:Fe2O3+3H2SO4=Fe2(SO4)3+3H2O
硫酸倒入氧化铜中:CuO+H2SO4=CuSO4+H2O→现象:黑色固体消失,得到蓝色溶液;
FeCl2、FeSO4、Fe(NO3)2溶液均为浅绿色; CuSO4、CuCl2、Cu(NO3)2溶液均为蓝色;FeCl3、Fe2(SO4)3、Fe(NO3)3溶液均为黄色。
4.酸+碱→盐+H2O ,均为复分解反应(两化合物 == 另两化合物:AB+CD==AD+CB)。
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氯化氢气体:NaOH+HCl=NaCl+H2O 。
用氢氧化钠中和石油产品中的残余硫酸:2NaOH+H2SO4=Na2SO4+2H2O 。
用熟石灰处理泄漏的浓盐酸:Ca(OH)2+2HCl=CaCl2+2H2O 。
用熟石灰处理污水中的硫酸:Ca(OH)2+H2SO4=CaSO4+2H2O 。
用氢氧化镁治疗胃酸过多:Mg(OH)2+2HCl=MgCl2+2H2O。
用氢氧化铝治疗胃酸过多:Al(OH)3+3HCl=AlCl3+3H2O 。
5.酸+盐→新盐+新酸 , 下方反应虽生成三种物质,但反应类型均为复分解反应。
实验室里制二氧化碳:CaCO3+2HCl=CaCl2+H2O+CO2↑。
用碳酸钠治疗胃酸过多:Na2CO3+2HCl=2NaCl+H2O+CO2↑。 现象均为:产生气泡
用碳酸氢钠治疗胃酸过多:NaHCO3+HCl=NaCl+H2O+CO2↑。
6.证明混合液中含酸可加入:石蕊试液→显红色, 锌粒→冒泡, 碳酸钠→冒泡。
7.利用“灼烧法、酸跟金氧反应、湿法冶金”测定金属混合物:某工业垃圾中含有铜、氧化铜、铁、木炭、泥沙。混合均匀研碎后,请设计实验探究该垃圾中铜元素的质量分数。
称取样品质量m1,在空气中充分灼烧,冷却后加入稀硫酸至固体不再溶解。过滤除掉泥沙,向滤液中加入过量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洗涤、干燥,用磁铁吸出铁粉称量所得铜的质量为m2。利用×100%即可算出样品中铜元素质量分数。
课题1 常见的酸和碱(三)
————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化学通性(都含OH—)
1.氢氧化钠(俗名叫烧碱、火碱、苛性钠):⑴白色固体,易溶,且溶于水时能放出大量热;
⑵因有极强腐蚀性,沾到身上后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⑶因有吸水性,可做某些气体干燥剂。⑷用途:除油污、造纸等。
2.氢氧化钙(俗名叫熟石灰、消石灰):⑴白色粉末,微溶;石灰沙浆可用来抹墙。
⑵生石灰跟水反应方程式CaO+H2O=Ca(OH)2;→放出大量热、水沸腾、块状变成粉末状。
⑶因生石灰能把水分反应掉,常做食品干燥剂;实验室常把“氢氧化钠+生石灰”组成碱石灰做某些气体干燥剂,但CO2、HCl能与碱类反应,所以应用浓硫酸干燥。
3.碱溶液能使石蕊变蓝,使酚酞变红。【注】:Mg(OH)2、Cu(OH)2不溶性碱只能跟 酸 反应。
4.碱+非金属氧化物→盐+H2O:对应酸根:CO2→CO3,SO2→SO3,SO3→SO4;均显—2价。
用石灰水检验CO2的化学方程式: Ca(OH)2+CO2=CaCO3↓+H2O 。
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CO2的化学方程式:2NaOH+CO2=Na2CO3+H2O 。
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SO2的化学方程式:2NaOH+SO2=Na2SO3+H2O。Na2SO3叫亚硫酸钠。
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SO3的化学方程式:2NaOH+SO3=Na2SO4+H2O 。
5.碱+酸→盐+H2O: 反应类型均为复分解反应。
用盐酸溶解氢氧化镁沉淀:Mg(OH)2+2HCl=MgCl2+2H2O。
课题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一)
1.⑴“酸+碱==盐+水”叫中和反应——不是反应类型;中和反应均属于复分解反应。
⑵重要中和反应:
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氯化氢气体:NaOH+HCl=NaCl+H2O 。
用氢氧化钠中和石油产品中的残余硫酸:2NaOH+H2SO4=Na2SO4+2H2O 。
用熟石灰中和盐酸:Ca(OH)2+2HCl=CaCl2+2H2O 。
用熟石灰处理污水中的硫酸:Ca(OH)2+H2SO4=CaSO4+2H2O 。
⑶由上可见,酸碱中和本质是:H+和OHˉ反应,生成H2O的过程。
2.很多酸碱混合时没有任何现象,需借助酸碱指示剂才能证明发生中和反应。请设计实验证明:氢氧化钠溶液能与稀盐酸反应:用烧杯取适量氢氧化钠溶液滴入酚酞试液后,逐滴加入盐酸并不断搅拌。红色消失则证明二者反应了。
3.中和反应应用实例(记住三个):⑴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⑵用熟石灰处理酸性污水。
⑶用氢氧化镁(或氢氧化铝)治疗胃酸过多。
⑷可用氨水处理蚊虫叮咬,其原理是氨水显碱性,能中和蚊虫分泌出来的蚁酸而减轻痛痒。
课题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二)
1.pH与酸碱性的关系:粗略测定一杯溶液酸碱度常用pH试纸。
⑴pH数值在0~14之间;酸性pH(<)7 → 能使石蕊试液变红;
碱性pH(>)7 → 能使石蕊试液变蓝、使酚酞试液变红;
中性pH(=)7 → 不能使石蕊试液、酚酞试液变色。
澄清
石灰水
强
强
酸性
碱性
中性
⑵规律:向“酸性”溶液中不断加入水、或碱性溶液,酸性将减弱,pH将变大。
向“碱性”溶液中不断加入水、或酸性溶液,碱性将减弱,pH将变小。
2.用pH试纸测pH的方法(只能“粗略”测到整数位):
测花盆中土壤pH的方法:用烧杯取适量土样加水溶解,用玻璃棒取少量滴到pH试纸上,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照即可测出pH。
3.pH常识:
⑴正常雨水的pH为5.6,原因是空气中CO2与雨水反应生成碳酸而显酸性,有关方程式为CO2+H2O==H2CO3;酸雨的pH是小于5.6,原因是空气中SO2和NO2过多,跟雨水反应生成较多的酸。
⑵测pH时,若pH试纸润湿了,则盐酸、硫酸等酸性溶液的pH将偏大,氢氧化钠、碳酸钠等碱性溶液的pH将偏小;氯化钠、氯化钙中性溶液的pH将无影响。
中考化学知识点总结: 这是一份中考化学知识点总结,共11页。主要包含了常见物质的颜色的状态,物质的溶解性,化学之最, 推断题解题技巧, 解实验题,初中化学中的“三”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工作总结: 这是一份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工作总结,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