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中考复习 专题3 物态变化 易错点(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中考复习 专题3 物态变化 易错点(解析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1℃,某同学体温为36,8℃,即凝固点为﹣38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2 物态变化 易错点易错点1 对温度的理解和温度计的读数易错1.温度只有“高低”之分,而没有“有无”之分,我们可以说某个物体温度很低,但是不能说某个物体没有温度.2.关于温度计的读数是个易错点,我们可以先找零刻线的位置,然后假设温度升高,判断液面是靠近零刻线还是远离零刻线,如果是靠近则现在是零摄氏度以下,如果是远离则现在是零摄氏度以上.有些同学因为没有认清楚零刻线的位置而会把温度读错.【例题1】用同一支温度计分别测量当天正午与晚上的气温,两次温度计的示数如图1甲、乙所示,其中 图是晚上的气温,其示数是 ℃,如图2所示,体温计是根据 的原理制成,用它测量某同学的体温时读数为 ℃。【解析】(1)图1中甲温度计温度计的刻度是越往上示数越大,因此对应的温度是零摄氏度以上的温度值,分度值为1℃,因此图甲中的温度值为4℃.乙温度计的刻度是越往下示数越大,因此对应的温度是零摄氏度以下的温度值(也可以用负数来表示),分度值为1℃,因此图乙中的温度值为﹣4℃.因为晚上气温要低一些,所以乙温度计测量的是晚上的气温;(2)常用体温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图中体温计的示数位于36℃与37℃之间,而体温计的分度值为0.1℃,某同学体温为36.8℃。故答案为:乙;﹣4;液体热胀冷缩;36.8。易错点2 对常见的白气、白雾的理解易错白气、白雾并不是水蒸气,水蒸气是人眼无法观察到的,而白气、白雾是悬浮在空中的雾状小水滴生活中我们见到的白气、白雾等出现的情况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热的物体冒白气,另一类是冷的物体冒白气.它们虽然都是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来的,但是水蒸气的来源不一样.比如我们打开冰箱门会有白气产生,这是冰箱外部的热的水蒸气遇到了冷的环境发生液化现象产生的,而我们烧开水的时候,会有白气从壶里面冒出来,这是壶里面的水蒸气冒出来之后遇冷液化而成的,不要把看得到的白气、白雾错误地当成水蒸气.【例题2】寒冷的天气里人们呼出了“白气”,不久又看不见了,这其中涉及到的物态变化是( )A.只有液化 B.只有汽化 C.先液化后汽化 D.先汽化后液化【解析】寒冷的冬天,人通过呼吸呼出的水蒸气遇冷发生的液化现象变成小水珠形成白气;不久“白气”又看不见了,是因为小水珠又变成了水蒸气发生了汽化现象。故选:C。易错点3 认为晶体达到熔点就会熔化,液体达到沸点就会沸腾冰的熔点是0℃,有些同学就认为冰达到0℃就会熔化.事实上,冰熔化的条件是:(1)达到熔点;(2)继续吸热当冰块正在熔化时,如果撤掉热源,冰块吸不到热将不再熔化。同样,液体沸腾也需要类似的条件:(1)达到沸点;(2)继续吸热.【例题3】在探究“冰的熔化特点”实验中(1)如图甲所示,是小明根据实验数据作出的冰加热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分析图象可知,冰的熔点是 ℃,其熔化过程的特点是 。在第6min该物质处于 。(选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状态”)。(2)另一个小组为了使物质更快受热,实验装置如图乙所示,你认为该装置存在的不足是 。【解析】(1)由图象甲可知,冰是晶体固定的温度就是冰的熔点,继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4﹣﹣10min是熔化阶段,此时物体处于固液共存状态;(2)由图乙可知,没有使用水浴法,试管上方和下方受热不均匀,故不足是物质受热不均匀。故答案为:(1)0;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固液共存状态; (2)物质受热不均匀。易错点4 认为水必须在100℃才会沸腾,忽略气压对沸点的影响气压对液体的沸点有影响,高压锅内气压一般是1.2个标准大气压,水的沸点接近120℃.如果在真空罩里放一杯40℃的水后开始往外抽气,会发现40℃的水也能够沸腾.【例题4】酒精的沸点:78℃;水的沸点:100℃.图中,小烧杯A和大烧杯B内都装有液体,A与B不接触,把B放在火上加热,使A中的液体沸腾,在继续加热时( )A.小烧杯A和大烧杯B内都装有水,小烧杯A加盖 B.小烧杯A和大烧杯B内都装有水,大烧杯B加盖 C.大烧杯B内装有水,小烧杯A中装有酒精 D.小烧杯A内装有水,大烧杯B中装有酒精【解析】A、小烧杯A和大烧杯B内都装有水,小烧杯A加盖后,小烧杯A中水的沸点会升高,A中的水达不到沸点,所以A中的水无法沸腾,故A错误;B、小烧杯A和大烧杯B内都装有水,大烧杯B加盖后,大烧杯B中水的沸点会升高,高于A中的水的沸点,所以A中的水可以沸腾,故B正确;C、大烧杯B内装有水,小烧杯A中装有酒精,水沸腾后温度保持不变,但由于酒精的沸点78℃,低于水的沸点,当水沸腾时,酒精仍能从大烧杯中吸热,达到酒精的沸点,酒精会沸腾,故C正确;D、小烧杯A内装有水,大烧杯B中装有酒精,酒精的沸点78℃,低于水的沸点,水能从大烧杯中吸热,达不到水的沸点,水不会沸腾,故D错误。故选:BC。易错点5 误认为升华过程中物质的状态变化是固态→液态→气态升华是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而不是先由固态变成液态,再由液态变成气态.【例题5】冬天结了冰的衣服,即使在0℃以下的环境中也会直接变干,其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A.升华 B.熔化 C.液化 D.汽化【解析】衣服中的水分结成冰时是固态,直接变干是变成气态散发到空气中,即直接由固态变成气态,所以物态变化是升华。故选:A。易错点6 对"冰花”现象的理解有误寒冷的冬天,教学楼的玻璃窗上会起“雾”或结“冰花”.玻璃窗上的“雾”是水蒸气液化生成的,它出现在玻璃窗的内表面;玻璃窗上的“冰花”是水蒸气凝华生成的,它结在玻璃窗的内表面.【例题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初春的早晨,出现大雾是水蒸气汽化形成的 B.秋天的早晨,地面小草上出现的白霜是水蒸气升华形成的 C.北方的冬天,玻璃窗上出现的“冰花”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D.寒冷的冬天,人们在外面说话时,嘴里呼出的“白气”是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解析】A、初春的早晨,出现大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小水滴形成的,不是汽化现象,故A错误。B、秋天的早晨,地面小草上出现的白霜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故B错误。C、冬天,窗子的玻璃上出现冰花,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放热凝华形成的,这是凝华现象故C正确。D、寒冷的冬天,人们在外面说话时,嘴里呼出的“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形成的,故D错误。故选:C。易错点7 对物态变化的判断易错我们学习了六种物态变化:熔化和凝固,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2.生活中有很多天气的变化都属于物态变化,例如雪是凝华形成的,雾是液化形成的,霜是凝华形成,露是液化形成的等有些同学容易把汽化和液化混淆在一起,或写错别字,比如把“汽化”错写为“气化”,把“熔化”错写为“融化".【例题7】有一天,雾、露、霜、雪四姐妹在一起争论自己的出生由来,谁也不认同谁。下列有关她们的说法中,你认为正确的是( )A.雾说:我是水汽化而来 B.雪说:我是水升华而来 C.霜说:我是水凝固而来 D.露说:我是水蒸气液化而来【答案】D【解析】A、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该选项说法不正确;C、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该选项说法不正确;B、雪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该选项说法不正确;D、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该选项说法正确。故选:D。易错点8 对物态变化中的吸、放热判断易错物质在物态变化中会伴随着吸热或者放热,在发生熔化、汽化、升华现象时,物质是吸热的,在发生凝固、液化、凝华现象时,物质是放热的生活中我们也会利用物态变化中的吸、放热,例如利用冰熔化、水蒸发、干冰升华吸热来达到制冷的效果,同时也可以利用高温水蒸气液化放出的热来做饭这里面容易发生错误的是液化和汽化的吸、放热情况,要特别注意.【例题8】如图所示是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其中需要吸热的是( )A.大雾迷漫 B.冰雪消融 C.露珠晶莹 D.美丽雾凇【解析】A、大雾弥漫,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水滴,需要放出热量,故A不符合题意;B、冰雪消融,是熔化过程,需要吸收热量,故B符合题意;C、花草上的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水滴,需要放出热量,故C不符合题意;D、冬天,美丽雾凇是水蒸气的凝华过程,需要放出热量,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易错点9 认为扇扇子会降低空气的温度有的同学发现打开电扇后感觉很凉爽认为电扇降低了屋内的温度,实际上电扇只是加快了空气的流速,不能降温人感觉凉爽是因为人体表面有汗液,空气流速变大后加快了汗液的蒸发,蒸发吸走了人体表面的热量.【专题强化训练】1.图甲是观察某物质熔化和凝固的实验装置,图乙是根据实验绘制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直接对试管加热,熔化过程更明显 B.在t=5min时,该物质处于液态 C.该实验一定是恰好在第10分钟撤走的酒精灯 D.该物质的凝固点是45℃【解析】A、做熔化实验时,将装有该物质的试管放入水中加热,而不是用酒精灯直接对试管加热,这叫做水浴法加热,这样做可以使试管中的物质受热均匀,也可以使温度上升缓慢,便于及时记录各个时刻的温度,故A错误;B、由图知,有一段时间内物质吸热但温度不变,所以该物质是晶体,从3min开始熔化,到6min结束,故在t=5min时,该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故B错误;C、酒精灯撤去之后,石棉网温度依然比水温度高,烧杯内的水可以继续吸热,水温还可以上升,物质的温度也会继续上升,由图分析可知,应该是在第10分钟前撤走酒精灯,故C错误;D、由图知,该物质凝固时对应的温度是45℃,则该物质的凝固点为45℃,故D正确。故选:D。2.下列是对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热现象的解释,其中正确的是( )A.衣柜里的樟脑丸变小是因为樟脑丸汽化了 B.冬天在菜窖里放几桶水,利用水凝固放热防止被冻坏 C.清晨花草上的小露珠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汽化形成的 D.夏天,在可乐里加冰而不是加相同温度的水是因为水的温度更低些【解析】A、樟脑丸变小是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属于升华现象,故A错误;B、冬天在菜窖里放几桶水,水凝固时会向菜窖内放热,是菜窖内的温度不至于过低而把菜冻坏,故B正确;C、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故C错误;D、夏天,在可乐里加冰而不是加相同温度的水是因为加在可乐中的冰块化成水,熔化吸热,从而使饮料的温度下降的更多,故D错误。故选:B。3.小吃街上出现了一种“冒烟”的冰激凌,只见店员将﹣196℃的液氮倒入容器中,然后放入液体牛奶和五颜六色的爆米花,冰激凌原料瞬间冷冻成型而容器中的液氮发生了肉眼可见的“沸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碗里液体“沸腾”是因为液氮汽化 B.冰激凌周围的“白气”是液氮汽化成的氮气 C.液体“沸腾”是因为液氮放热使容器中的水吸热后沸腾 D.冰激凌周围的“白气”过一会消失是液化现象【解析】氮在常温常压下是气态,所以液氮倒入容器后迅速吸热汽化,导致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白气”,冰激凌周围的“白气”过一会消失是汽化现象。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4.根据下表中几种物质的熔点,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名称固态水银金铜铁固态氢钨熔点/℃﹣38.8106410831535﹣2593410A.﹣200℃的氢为固态 B.铜球掉入铁水中会熔化 C.铁和钨相比,用铁制成的灯丝不易熔化 D.在气温为﹣50℃地方不能选用水银温度计【解析】由表可知,A、氢的熔点为﹣259℃,而﹣200℃的氢的温度高于﹣259℃,所以﹣200℃的氢不可能处于固态,故A错误;B、铁的熔点为1535℃,铜的熔点为1083℃,则铁水的温度一定高于铜的熔点,所以铜球掉入铁水中,将吸热熔化,故B正确;C、铁的熔点为1535℃,钨的熔点为3410℃,灯发光时,灯丝的温度高于2000℃,在这种情况下,铁将吸热熔化,而钨不会熔化,故C错误;D、水银的熔点为﹣38.8℃,即凝固点为﹣38.8℃,处于﹣50℃的环境中时,温度计中的水银会凝固为固体,这种温度计是根据液态水银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水银凝固后,温度计将无法使用,故D正确。故选:BD。5.热现象在一年四季中随处可见,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0℃的水放热后温度会降低,而0℃的冰吸热后温度会升高 B.冬天菜窑里放几桶水,这是利用水凝固放热 C.北方的冬天不能使用水银温度计,是因为水银的凝固点太低 D.夏天办公室打开空调,有时会产生一些水雾,水雾在窗户的内表面【解析】A、冰是晶体,0℃的水放热时会凝固,温度不变,0℃的冰吸热时会熔化,温度不变,故A错误;B、冬天在菜窖里放几桶水,水凝固时会向菜窖内放热,使得温度不至于过低而把菜冻坏,故B正确;C、在北方很冷的地区温度非常低,所以应该选凝固点低的物质做测温物质,而水银的凝固点高,一般选酒精温度计,故C错误;D、夏天,打开空调的办公室内温度低于外部温度,外部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会发生液化现象,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外表面,故D错误。故选:ACD。6.寒冷的冬天,居民楼的玻璃窗上会“出汗”或结“冰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玻璃窗上的“汗”是水蒸气液化生成的 B.玻璃窗上的“冰花”是水蒸气凝华生成的 C.“冰花”结在玻璃窗的内表面 D.“汗”出在玻璃窗的外表面【解析】A、室内温度高,玻璃温度低,玻璃窗上的“汗”是室内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玻璃液化生成的。故A正确;B、室内温度高,玻璃温度低,玻璃窗上的“冰花”室内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温度非常低低的玻璃凝华生成的。 故B正确;C、室内温度高,玻璃温度低,室内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玻璃,“冰花”会出现在内表面。故C正确;D、室内温度高,玻璃温度低,室内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玻璃,“汗”会出现在内表面。 故D错误。 故选:ABC。7.如图是一款疗伤喷雾,医学上针对外伤的疼痛常用“冷疗法”治疗。请根据图回答:(1)喷雾剂使用的材料是氯乙烷。它的装瓶是采用 压缩体积 的方法使其在常温下液化,这一过程要 放出 热量。(填“吸收”或“放出”)(2)使用时,对准人的伤口处喷射,液态的氯乙烷在皮肤表面迅速 汽化 (填物态变化名称),同时 吸收 大量的热(填“吸收”或“放出”),使人体受伤部位的温度降低,皮肤血管收缩,神经纤维传导速度变慢,起到镇痛的作用。【解析】(1)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两种:一是降低温度,二是压缩体积。那么要想在常温下让氯乙烷从气态变为液态,我们可采取加压的方法使其在常温下液化,这一过程要放出热量。(2)气态的氯乙烷在加压的条件下液化液态储存在容器内;当液态的氯乙烷喷出遇到温度较高的皮肤时,会迅速汽化为气态;液态的氯乙烷汽化时吸收大量的热量,会使人体受伤部位的内能减小,温度降低。故答案为:(1)压缩体积;放出;(2)汽化;吸收。8.如图所示,是某液体物质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由图可知,该物质固体为 晶体 (晶体/非晶体),该物质固体的熔点是 ﹣2 ,“﹣2℃”时该物质所处的状态是 可能是固体,可能固液共存也可能是液态 。【解析】由图可知,该物质在凝固时放热,但是温度保持﹣2℃不变,说明该物质有固定的凝固温度,即凝固点为﹣2℃,是晶体;当该物质的温度是﹣2℃时,可能是固体,可能固液共存也可能是液态;故答案为:晶体;﹣2;可能是固体,可能固液共存也可能是液态。9.近几年佳木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稳步进行,主要街道路面全部进行了翻新,如图甲所示。路面最上面的一层铺设的沥青是 非晶体 (填“晶体”或“非晶体”);道路畅通,自驾游成为很多家庭的休闲项目,如图乙所示是野炊常用的燃气炉,它使用的燃气是在常温下采用 压缩体积 的方法使丁烷气体液化后储存到燃气罐中的。【解析】根据生活经验可知,夏天,沥青路面随着气温的升高而变得越来越软,说明沥青没有固定的熔点,是非晶体。如图乙所示是野炊常用的燃气炉,它使用的燃气是在常温下采用压缩体积的方法使丁烷气体液化后储存到燃气罐中的,液化可以大大的减少体积,可以节省空间。故答案为:非晶体;压缩体积。10.北京时间2021年10月16日0时23分,搭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按照预定时间精准点火发射,约582秒后,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飞行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如图所示。(1)火箭中的燃料和氧化剂是液态的,它是通过既 降温 又加压的方法使气体液化的。(2)火箭点燃后,尾部的火焰如果直接喷到发射台上,发射架要熔化。为了保护发射架,在发射台底建一个大水池,让火焰喷到水池中,这是利用了水 汽化 时要 吸热 ,使周围环境温度不致太高,我们看见火箭刚点燃时周围大量的“白气”是由于水先 汽化 (填物态变化名称,后同)后 液化 形成的。(3)6个月后返回舱返回进入大气层时,由于和空气高速摩擦而使船体表面温度很高,为了防止烧坏,科学家在返回舱表面涂上一层特殊固态物质(又叫“些蚀层”),这层物质在高温下 熔化并汽化 (填物态变化名称)吸热从而保证温度不至于升得太高。【解析】(1)火箭中的燃料和氧化剂为了节省空间,便于储存和运输,它们都是液态的,它是通过既降温又压缩体积的方法使气态氢、氧液化后储存在燃料室中;(2)当火焰喷到水中时,水汽化成水蒸气,同时吸收大量的热,从而保护发射塔;白色气团是液态的小水滴,从水蒸气变成小水滴,气态到液态,是液化,因此我们看见火箭刚点燃时周围有大量的“白气”,这是由于水先汽化后液化形成的。(3)火箭头部涂抹的特殊物体在高温下会迅速的熔化并汽化,熔化和汽化要吸热,可以保证火箭的温度不至于过高而被烧坏。故答案为:(1)降温;液化;(2)汽化;吸热;汽化;液化;(3)熔化并汽化。11.某兴趣小组以相同的烧杯盛等量的水,以相同的热源同时加热。如图所示,甲杯为隔水加热,乙杯为隔油加热,丙杯为隔砂加热,加热足够长时间后,测得烧杯外物质的温度分别为水温100℃、油温300℃、砂温600℃,则甲乙丙三杯中的水能沸腾有 乙丙 ,最终三杯水的温度t甲 = t乙 = t丙(选填“>”“=”或“<”)。【解析】(1)甲杯中的水温等于100℃,但由于不能继续从外面烧杯中吸收热量,所以不会沸腾;乙、丙两烧杯外的物质分别达到了300℃和600℃,而水的沸点为100℃,故乙、丙两烧杯中的水能达到沸点且能够继续吸热,故乙、丙两烧杯的水能沸腾;(2)甲杯中的水温等于100℃,因为液体沸腾后温度保持不变,所以乙、丙两烧杯两烧杯中的水温也同为100℃,最终三杯水的温度t甲=t乙=t丙故答案为:乙、丙;=;=12.生活中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液体 热胀冷缩 的规律制成的,四位同学在测量自己的体温时,分别沿A、B、C、D方向观察读数,如图所示,其中沿 b 方向观察易于读数,这是因为体温计在设计时应用了 放大镜的原理 ,如图所示,体温计的测量范围是35℃到 42 ℃,所测患者的体温时 36.8 ℃。【解析】生活中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制成的;体温计的内部的玻璃管很细,直接观察不易读出示数,利用放大镜的作用,使玻璃管放大,放大镜实质是一个凸透镜,如图只有在位置B观察,体温计的横截面的中间比边缘厚,才能起放大镜作用。体温计的每一个大格代表1℃,每一个小格代表0.1℃,测量范围是35℃到42℃,示数是36.8℃。故答案为:热胀冷缩;B;放大镜的原理;42;36.8。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中考物理二轮复习专题 物态变化 易错点及专题训练(含解析),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1℃,某同学体温为36,8℃,即凝固点为﹣38,2×103J/,32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中考复习 专题7 透镜及其应用 易错点(原卷版),共9页。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中考复习 专题7 透镜及其应用 易错点(解析版),共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