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中考复习 第13章内能(解析版)
展开这是一份初中物理中考复习 第13章内能(解析版),共26页。
中考一轮复习知识点梳理与针对性分层训练
第13章《内能》
【知识点1、分子热运动】
一、物质的构成
常见的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
☆人们通常用10-10m为单位来量度分子。电子显微镜可以帮助我们观察到分子。
二、分子的热运动
1.不同的物质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现象。
2.扩散现象可以发生在固体、液体、气体之间。
3.由于分子的运动跟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所以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分子的热运动。
4.扩散现象等大量事实表明:☆
(1)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有间隙。
(2)分子间有间隙。
三、分子间的作用力
1.分子之间的引力使得固体、液体分子不至于散开,因而固体和液体能保持一定的体积。
2.压缩固体和液体很困难,是因为分子之间还存在着斥力。
3.分子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
当分子之间的距离变小时,作用力表现为斥力;
当分子之间的距离变大时,作用力又表现为引力。
如果分子之间的距离过大,作用力变得十分微弱,可以忽略。
4.分子间距决定了分子间的作用力,从而决定了固体、液体和气体的特征。
【经典例题考查】
1.如图所示,是我们学习分子动理论时做过的一些实验。
(1)图甲中硫酸铜溶液与清水放置几天之后,两种液体混合均匀了,这是 扩散 现象。
(2)图乙玻璃板的下表面接触水面,向上拉动时会发现弹簧测力计示数 大于 玻璃板的重力。(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3)图丙中水和酒精充分混合后的总体积 小于 混合前水和酒精的总体积。(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4)图丁中所示的实验现象说明分子在做 无规则运动 。
【解析】(1)图甲:浓硫酸铜溶液与清水开始界面十分清晰,几天之后,两种液体混合均匀了,这是扩散现象;
(2)图乙:玻璃板的下表面接触水面,发现弹簧测力计示数大于玻璃板的重力,说明分子之间总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
(3)图丙:水和酒精充分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混合前水和酒精的总体积,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
(4)图丁中所示的实验现象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
【答案】(1)扩散;(2)大于;(3)小于;(4)无规则运动。
2.学习了分子动理论之后,欣欣同学总结了很多生活中与分子动理论有关的现象,下列总结中不正确的是( )
A.腌制鸭蛋就是通过扩散使盐进入蛋中
B.人造木板粘接剂中的甲醛扩散到空气中造成环境污染
C.用透明胶带揭下纸上写错的字,是因为胶带与纸之间有相互的斥力
D.“破镜不能重圆”是分子间的距离太大,作用力变得十分微弱
【解析】
A、把鸭蛋放在盐水里一段时间,鸭蛋就变咸了,这就是鸭蛋与盐之间的扩散现象,是分子热运动的表现,故A正确;
B、由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故人造木板粘接剂中的甲醛扩散到空气中造成环境污染,故B正确;
C、用透明胶带揭下纸上写错的字,是因为胶带与纸之间有相互的引力,故C错误;
D、当分子间的距离大于分子直径的10倍时,分子间的作用力就变得十分微弱了,“破镜不能重圆”就是分子间的距离太大,作用力变得十分微弱的缘故,故D正确。
【答案】C。
3.夏季来临,瓶装水迎来销售旺季,大量废弃的塑料瓶污染环境。三位英国大学生用海藻提取物制成可食用薄膜,将水封装在薄膜中做成“水球”——Ooho,可直接吞服解渴,如图所示。图中薄膜没有破裂是因为( )
A.薄膜的分子间有引力 B.薄膜的分子间有斥力
C.薄膜的分子静止不动 D.薄膜的分子间没有空隙
【解析】AB、当分子距离很小时,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斥力;当分子间距离稍大时,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引力,图中薄膜没有破裂是因为分子间有引力,所以A正确,B错误;
CD、物质是由大量分子、原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分子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运动,故CD错误。
【答案】A。
4.阴霾天气中,PM2.5(直径不大于2.5微米的颗粒物)含量较高,大气中PM2.5的运动属于 机械运动 (填“机械运动”或“分子热运动”)。古诗“花气袭人知骤暖”的意思是,从花的芳香气味变浓可以知道周围的气温突然升高。闻到花香,这属于 扩散 现象。
【解析】大气中PM2.5的运动是固体颗粒的运动,属于机械运动;
人们能闻到花香,就是花香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属于扩散现象。
【答案】机械运动;扩散。
5.新冠疫情尚未结束,防控决不能掉以轻心,每个人都要有自我防控意识.如图是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新型冠状病毒的照片.该病毒一般呈球形,直径在75~160nm之间,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病毒分子也可以用肉眼直接看到
B.温度越高,构成新型冠状病毒的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C.新型冠状病毒随飞沫传播是一种分子运动
D.健康人佩戴口罩可防止感染,是因为口罩材料的分子之间没有空隙
【解析】A、由于病毒分子的体积很小,只有借助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故A错误;
B、温度越高,构成新型冠状病毒的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故B正确;
C、分子很小,直接用肉眼看不到,飞沫是肉眼可以看到的;所以新冠病毒随飞沬传播是机械运动,不是分子的运动,故C错误;
D、由分子热运动可知分子之间存在间隙,所以口罩材料分子之间也有空隙,故D错误。
【答案】B。
【知识点2、内能】
一、内能
1.物体的内能
构成物体的分子,其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内能的单位是焦耳(J),各种形式能量的单位都是焦耳。
2.一切物体,不论温度高低,皆有内能。
3.物体温度降低时内能减少,温度升高时内能增加。
4.影响物体内能大小的因素:温度、质量、状态
二、物体内能的改变
1.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叫做热量。
2.做功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气体对外做功,温度降低,内能减小;
☆外界对气体做功,温度升高,内能增加(均不与外界发生热传递)
【经典例题考查】
6.关于物体的内能,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0℃的冰熔化成0℃的水内能不变
B.物体的内能增加,可能是从外界吸收了热量
C.汽油机的压缩冲程是把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D.热量总是从内能大的物体向内能小的物体转移
【解析】
A、冰熔化成水时要吸热,所以0℃的冰熔化成0℃的水,温度虽然不变,但内能增加,故A错误;
B、物体内能增加,可能是从外界吸收了热量,也可能是外界物体对它做了功,故B正确;
C、汽油机的压缩冲程中,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故C错误;
D、热量是从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传递或从一个物体的高温部分向低温部分传递,内能大的物体温度不一定高,故D错误。
【答案】B。
7.爆米花是将玉米放入铁锅内,加热边翻动一段时间后,“砰”的一声变成玉米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玉米粒主要通过翻动铁锅对其做功,使其内能增加
B.玉米粒内水分受热膨胀对粒壳做功爆开,内能不变
C.玉米粒主要通过与铁锅间的热传递,使其内能增加
D.玉米粒内水分受热膨胀对粒壳做功爆开,内能增加
【解析】A、玉米爆开前通过热传递增加内能,不是做功改变内能,不符合题意;
B、玉米内的水蒸气膨胀对外做功,内能会减少,不符合题意;
C、玉米爆开前通过热传递增加内能,符合题意;
D、玉米膨胀对外做功,玉米粒内能会减少,不符合题意。
【答案】C。
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的温度升高,一定吸收热量
B.物体吸收了热量,它的温度一定升高
C.温度高的物体含有的热量一定多
D.物体的温度升高,他的内能一定会增加
【解析】A、物体温度升高,可能吸收了热量,也可能是外界对它做了功,故A错误;
B、物体吸收了热量,内能一定增加,但是温度不一定升高,例如晶体的熔化过程,故B错误;
C、热量不是状态量,不能说含有或者具有热量,故C错误;
D、物体的温度升高,它的内能一定增加,故D正确。
【答案】D。
9.如图所示,在气缸A中密封有被压缩的空气,B是一种被销钉K锁住的活塞,C是一个温度计。若活塞与气缸壁间没有摩擦,且气缸不与外界发生热传递。当把销钉拔出后,温度计的示数 降低 (选填“升高”、“不变”或“降低”)。
【解析】当拔去销钉后,气缸内的空气膨胀推动活塞向右运动;气体对活塞做功,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气体的内能减少,温度降低,导致了温度计的示数下降。
【答案】降低。
10.下列实例中,属于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DEG 。
A.晒太阳时,身体变暖和
B.饮料加入冰块,饮料温度降低
C.食品放入冰箱内,温度降低
D.两手互相摩擦,双手温度升高
E.将冰块在地面上摩擦,冰块熔化
F.用炉灶煲汤,汤温度升高
G.锯条锯断钢筋,锯条发热
H.热水袋捂手,手变暖和
【解析】A、晒太阳时,人体从太阳光中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属于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故A不符合题意;
B、饮料中加入冰块,饮料放出热量,内能减小,温度降低,属于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故B不符合题意;
C、食品放入冰箱内,食品放出热量,内能减小,温度降低,属于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故C不符合题意;
D、两手互相摩擦时,手克服摩擦做功,机械能转化为内能,使手的温度升高,属于做功改变物体内能,故D符合题意;
E、将冰块在地面上摩擦时,克服摩擦做功,机械能转化为内能,使冰的温度升高,属于做功改变物体内能,故E符合题意;
F、用炉灶煲汤时,汤从炉火中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属于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故F不符合题意;
G、锯条锯断钢筋时,克服摩擦做功,机械能转化为内能,使锯条的温度升高,属于做功改变物体内能,故G符合题意;
H、用热水袋捂手时,手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属于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故H不符合题意。
【答案】DEG。
11.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只有做功和热传递,图是用针筒对密闭容器内空气做功的示意图,针筒初始状态及温度计示数如图甲所示,小明在第一次实验中缓慢下压活塞,针筒末状态及温度计示数如图乙所示,小明在第二次实验中迅速下压活塞,针筒末状态及温度计示数如图丙所示,已知两次实验中,活塞均对针筒内空气做功(针筒内空气分子势能变化忽略不计),则从甲到乙的过程中,筒内空气( )
A.内能一定增大 B.内能一定减小
C.一定向外界放热 D.一定向外界吸热
【解析】AB、从甲图到乙图的过程中,质量不变、温度不变,但是气体体积变小,分子势能发生改变,内能变大,在做功增加内能的同时,筒内空气向外界放热,所以温度不变,故ABD错误,C正确。
【答案】C。
【知识点3、比热容】
一、比热容
1.定义: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或降低)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与它的质量和温度变化量乘积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2.物理意义:表示物体吸热或放热能力的物理量。
3.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物质的比热容大小与物质的种类、状态有关,与质量、体积、温度、密度、吸热或放热、形状等无关。
二、实验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1. 科学方法:
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法(以加热时间的多少来表示吸收热量的多少)。
2.除了图中的器材还需要停表。
3.实验时应当在杯内分别装入质量相等的水和煤油。
4.根据实验数据画出的图像可知c甲
水的比热容为4.2×103 J/(kg·℃)。水可以调节气温、取暖、作制冷剂、散热,是因为水的比热容大。
四、计算热量的公式
Q吸= cm(t–t0),Q放=cm(t0–t)。
五、热平衡方程
Q吸=Q放(不计热损失)
【经典例题考查】
12.小明同学想“探究物质的吸放热能力与物质密度的大小是否有关”,他选取了密度大小关系为ρA>ρB=ρC的三种液体,实验装置如图所示,首先用A与B液体进行探究:
(1)从实验装置上来看小明对液体的取用存在的问题是 需保证两烧杯中液体的质量相同,而选取了液体的体积相等 ,改正了问题后,小明对两种液体加热 时间相同 ,通过比较温度变化来比较吸放热能力,发现B液体的温度变化大于A液体,因此可以得出 A液体 的吸放热能力较强;然后把乙烧杯中B液体换成C液体,比较A液体和C液体的吸热能力;当A和C两种液体变化相同的温度时,C液体的加热时间长,由此现象可以得出 C液体 的吸热能力较强;
(2)通过上面的实验可知,三种液体的吸放热能力大小关系为: C液体的吸热能力最强,A液体的吸热能力较强,B液体的吸热能力最弱 ,而物质的吸放热能力与物质的密度 无关 。
【解析】
(1)由比较物质吸热能力的方法可知,实验中需控制不同液体的质量相等,而小明的实验中使液体的体积相同;
改正问题后,由转换法可知,小明需对两种液体加热时间相同,发现B液体的温度变化大于A液体,说明A液体的吸热能力强,B液体的吸热能力弱;
把乙烧杯中B液体换成C液体,当A和C两种液体变化相同的温度时,由比较物质吸热能力的方法1可知,C液体的加热时间长,说明C液体的吸热能力强;
(2)根据上述结论可知,三种液体的吸放热能力大小关系:C液体的吸热能力最强,A液体的吸热能力较强,B液体的吸热能力最弱;
由于ρA>ρB=ρC,所以物质的吸放热能力与物质的密度无关。
【答案】(1)需保证两烧杯中液体的质量相同,而选取了液体的体积相等;时间相同;A液体;C液体;(2)C液体的吸热能力最强,A液体的吸热能力较强,B液体的吸热能力最弱;无关。
13.小阳从下面一些常见物质的比热容表中,分析归纳出几个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
一些常见物质的比热容J/(kg•℃)
水
4.2×103
水银
0.14×103
玻璃
0.84×103
钢铁
0.46×103
冰
2.1×103
酒精
2.44×103
木材
2.4×103
铜
0.39×103
煤油
2.1×103
沙石
0.92×103
铝
0.88×103
铅
0.13×103
蓖麻油
1.8×103
干泥土
0.84×103
A.在阳光照射下,干泥土比湿泥土升温慢
B.从节能角度考虑,烧开水用铝壶比铁壶好
C.不同物质的比热容都不一样
D.测量小质量物体的温度时适宜用水银温度计
【解析】A、在阳光照射下,干泥土的比热容比湿泥土的比热容小,吸收相同的热量升温较快,故A错误;
B、质量和初温都相等的铁和铝,铁的比热容较小,吸收相同的热量,铁壶升温较快,所以用质量相等的铁壶和铝壶烧开水,从节能角度考虑,选用铁壶较好,故B错误;
C、从表中可知,冰和煤油的比热容一样,干泥土和玻璃的比热容一样,故C错误;
D、从表中可知,水银的比热容比较小,当温度变化相同时比其它物质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少。这样,一方面不会影响被测物体的温度,另一方面吸收相同热量时,比其它物质的温度改变量大,温度计的示数变化明显,故D正确。
【答案】D。
14.在沿海地区炎热的天气里,由于陆地与海水的比热容不同,易形成海陆风;白天,陆地比大海升温 快 (慢/快),地面与海面上空的空气形成对流,形成海风,如图 乙 (甲/乙)所示。
【解析】因为水的比热容比泥土、沙石的比热容大,白天,在太阳照射下陆地和海水吸收相同的热量,海水温度上升慢,陆地升温快;陆地吸热后,温度上升快,热空气上升,风从海面吹向陆地,形成海风,故乙正确。
【答案】快;乙。
15.在探究“物质的放热能力与哪些因素有关”时,分别用质量相等的水和某种液体(注:c水>c液体)进行了实验,实验中,水和该液体在相同时间内放出的热量相等。两种液体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分析图像可以得出 甲 (选填“甲”、”乙”)物质为水,另一种液体的比热容为 2.1×103 J/(kg•℃)。[水的比热容为4.2×103J/(kg•℃)]
【解析】
(1)时间相等时,两种液体放出的热量相等,由图像可知,乙液体的温度降低的快,甲液体温度降低慢;根据Q放=cm△t可知,在质量相等、放热也相同的情况下,谁的温度降低得快,它的比热容小;所以,甲液体的比热容大,若甲、乙两种液体中,一种液体是水,则一定是甲液体;
(2)由题知,而水和液体的质量相同,即m水=m乙,而水和另种液体在相同时间内放出的热量相等,
即Q水放=Q乙放,则c水m水Δt=c乙m乙Δt′,
结合图像(15min以内)可得:
4.2×103J/(kg•℃)×m水×(60℃﹣40℃)=c乙m乙(60℃﹣20℃),
解得:c乙=2.1×103J/(kg•℃)。
【答案】甲;2.1×103。
16.质量、初温相同的甲、乙金属块,放出相等的热量后相互接触,热量从甲传递到乙,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的比热容大 B.甲的比热容小
C.甲、乙的比热容相同 D.缺少条件,无法确定
【解析】因为甲、乙两个金属块质量相同、初温相同、材质不同,放出相同的热量后相互接触,热量从甲传递到乙,说明甲的末温比乙的末温高,则甲降低的温度比乙降低的温度低,即△t甲<△t乙,根据c=可知,当放出的热量和质量相同时,比热容大的物质温度降低的少大。故c甲>c乙,故A正确,BCD错误。
【答案】A。
17.人的体温是由“下丘脑”中特殊神经细胞组织控制的,它对人体体温的变化很敏感,当下丘脑温度高于37℃时,人体散热机制(如血管舒张、出汗等就会活跃起来,已知37℃时蒸发20克汗水所需能量为4780J,现有一中年人步行时,每秒钟体内产生的热量为35J,而此时人体通过传导、辐射等方式(不包括出汗)产生的散热功率只有33W,因此还要通过出汗的方式才能保持37℃的体温不变,那么此人步行30分钟出汗约为 15 g。(答案保留整数)
【解析】中年人步行时,每秒钟体内产生的热量为35焦,即其总功率是P===35W,此时人体通过传导、辐射等方式(不包括出汗)产生的散热功率只有33W,
故此时出汗的散热功率为P1=35W﹣33W=2W;
故该人在行走0.5h时汗的散热量为W散=P1t=2W×1800s=3600J,由于每蒸发20克汗水所需要的能量为4780焦;
故此时人所需的出汗量是m=×20g≈15g。
【答案】15。
18.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2千克40℃的水吸收了5.964×105焦的热量后,温度升高多少℃?【c水=4.2×103J/(kg℃)】
【解析】由Q吸=cm△t可得,水升高的温度:
△t===71℃,
t′=71℃+40℃=111℃>100℃,
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100℃,所以水的末温为100℃,
温度升高:
100℃﹣40℃=60℃。
【答案】温度升高60℃。
19.一杯质量为m的热水与一杯质量为3m的冷水混合,冷水温度升高12℃,现将另一杯质量,温度和原来相同的热水继续与刚混合后的水再次混合,则原来混合的水升高的温度(不考虑热损失)( )
A.12℃ B.9℃ C.7.2℃ D.9.6℃
【解析】
忽略热量损失,冷水吸收的热量和热水放出的热量相同,即Q吸=Q放,
从而可知,c×m×△t=c×3m×12℃,则热水温度降低△t=36℃;
设此时的温度为t,则原来热水的温度为t+36℃,容器内水的质量为4m;
如果再把一杯相同的热水倒入这个容器中,设容器内水温变化为△t′,水最后温度为t+△t′,
热水降低的温度为t+36℃﹣(t+△t′)=36℃﹣△t′,
由热平衡方程Q吸=Q放可知:
c×m×(36℃﹣△t′)=c×4m×△t′,
解得:△t′=7.2℃。
【答案】C。
20.让质量相等的铜和铅吸收相同的热量后互相接触,(c铜>c铅),则铜和铅之间热传递的情况为( )
A.由铜传到铅 B.由铅传到铜 C.无热传递 D.无法判断
【解析】由公式Q吸=cm△t可知,△t=,
∵铜块和铅块的质量和吸收的热量相同,铜的比热容大于铅的比热容,
∴铜块升高的温度值小于铅块升高的温度值;
由于不知道初温是否相同,所以铜快和铅块的末温大小关系不能确定;存在下列三种可能:
如果铜块的末温高于铅块的末温,热量从铁块传向铅块;
如果铜块的末温低于铅块的末温,热量从铅块传向铁块;
如果铜块的末温等于铅块的末温,二者之间将不发生热传递。
由此判断选项A、B、C的说法错误,选项D的说法正确。
【答案】D。
21.现有质量和初温相等的M、N两块金属块,先将M放入一杯开水中,热平衡后,水温下降10℃,把M捞出后,再将N放入水中,热平衡后,水温又下降10℃,则M和N的比热容的大小关系为( )
A.CM<CN B.CM=CN
C.CM>CN D.条件不足,无法确定
【解析】因为两次过程中水放出的热量是相同的,并且质量没有变化,同样是降低10℃,水两次放出的热量是相同的,那么吸收了同样热量的质量相等、初温相等的两个金属块,M比N的温度要高10℃,即M的温度变化大。
根据热量的计算公式Q=cm△t分析可知,等质量的MN两块金属,吸收的热量也相等的情况下,温度的变化量的大小与比热容成反比,因此M的比热容要小。
【答案】A。
22.冷水的质量为m,温度为t1,吸收一定热量后,温度升高到t;另有质量为2m的热水,如果先放出同样热量后温度也降到t,那么热水原来的温度应是( )
A. B. C. D.
【解析】设热水原来的温度为t0:
冷水吸收的热量:
Q吸=cm(t﹣t1),
∵Q吸=Q放,
∴热水放出的热量:
Q放=c2m(t0﹣t)=cm(t﹣t1),
解得:
t0=,故C正确。
【答案】C。
【精选真题演练】
23.初三总复习阶段,善于思考的乐乐同学结合生活现象对分子动理论有了一些新的思考。其中说法错误的是( )
A.春雨润万物,冬雪披素衣。由于水分子间距不同表现为雨雪不同物态
B.5月的街头,杨花飞絮随风舞,好似雪花满天飞,这不属于分子热运动
C.临近中午,食堂菜香四溢,香味分子跑到空气分子的间隙中去了
D.我看着照片中满池的荷花,仿佛嗅到了荷花的芬芳,这属于扩散现象
【解析】
A、雨是液态的,雪是固态的,雨雪不同物态,其原因是分子间距不同,故A正确;
B、杨花飞絮和雪花不是分子,是固体小颗粒,这不属于分子热运动,故B正确;
C、闻到菜的香味,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也能说明分子间存在间隙,故C正确;
D、仿佛闻到荷花的芬芳,这只是比喻,不能说明香味分子发生了扩散现象,故D错误。
【答案】D。
24.如图所示,民间艺人将糖加热到流体状态,然后用它在平板上“画成”各种小动物,静待慢慢变硬后就制作成了栩栩如生的“糖画”。关于“糖画”,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糖是晶体
B.糖的内能一直在增加
C.糖分子之间只有引力没有斥力
D.糖先熔化后凝固
【解析】A.糖属于晶体,但作糖画的糖是白糖和麦芽糖的混合物,是非晶体。故A错误;
B.糖在加热过程中内能增加,冷却变硬过程中内能减少,故B错误;
C.分子间同时存在引力与斥力,故C错误;
D.在“将糖加热到流体状态”是固体变成液体,是熔化现象,“静待慢慢变硬”是液体变为固体,是凝固现象,故D正确。
【答案】D。
25.实验室有质量1kg、温度0℃的冰块和质量1kg、温度0℃的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冰块的内能等于水的内能
B.冰块的内能小于水的内能
C.将冰块放入水中,能量从水传递给冰块
D.将冰块放入水中,能量从冰块传递给水
【解析】AB、质量相等温度为0℃的水和冰,分子动能相等,冰熔化成水需要吸收热量,使分子势能增大,所以水的内能大一些,故A错误,B正确;
CD、物体间发生热传递的条件是有温度差,由于冰块的温度等于水的温度,所以将冰块放入水中,不会发生热传递,能量不会从水传递给冰块,也不会从冰块传递给水,故C、D错误。
【答案】B。
26.关于温度、热量和内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吸收了热量,温度一定升高
B.温度高的物体含有热量多
C.温度相同的物体,内能不一定相同
D.物体内能增加,一定从外界吸收了热量
【解析】A、物体吸收热量,内能增加,但温度不一定变化,如:晶体熔化,内能增加,但温度不变,故A错误;
B、热量是一个过程量,不能说物体含有多少热量,故B错误;
C、物体的内能与质量、温度、状态等多个因素有关,不能只根据温度判定内能的大小,所以两物体温度相同,内能不一定相同,故C正确;
D、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物体内能增加,不一定从外界吸收了热量,故D错误。
【答案】C。
27.凝胶暖手宝美观小巧、方便安全,深受同学们喜爱。首次使用前,用热水烫几分钟,使里面的凝胶由固态变成液态。当气温降低需要使用时,只需用手掰动几下里面的小铁片就能取暖了。下列分析中错误的是( )
A.凝胶的比热容较大,相同质量降低相同的温度放出的热量较多
B.凝胶由固态变成液态要放出热量
C.固态的凝胶也具有内能
D.暖手时,通过热传递使手的内能增加
【解析】A、质量相同的凝胶和其它物质比较,降低相同的温度,根据Q=cm△t,比热容大的物质,放出的热量多,所以凝胶的比热容较大,凝胶放出的热量较多,故A正确;
B、凝胶由固态变成液态,是一种熔化现象,物体在熔化过程中,要吸热,故B错误;
C、一切物体都有内能,固态的凝胶也具有内能,故C正确。
D、暖手时,是通过热传递使手的内能增加,故D正确。
【答案】B。
28.小妮在室温下将一支金属汤匙及一支塑胶汤匙同时插入刚买来的冰淇淋两侧,如图所示。经过几分钟后,发觉金属汤匙附近融化的冰淇淋量较塑胶汤匙附近的多,则发生此现象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下列何者( )
A.因为比热大小:金属汤匙>塑胶汤匙
B.因为比热大小:金属汤匙<塑胶汤匙
C.因为热的传导效果:金属汤匙>塑胶汤匙
D.因为热的传导效果:金属汤匙<塑胶汤匙
【解析】A、B、两只汤匙的质量较小,汤匙的温度变化相同,冰淇淋融化(熔化)吸收的热量较多,两个汤匙比热(容)的差异,不会形成降低温度放出的热量使得冰淇淋融化(熔化)量有明显的差异;故A、B错误;
C、D、金属的导热性能要比塑料的导热性能好,所以会将室温下空气的热量传导给冰淇淋,这样金属汤匙处的冰淇淋不断吸收热量,融化(熔化)的较多,故C正确,D错误。
【答案】C。
29.古时候人们常钻木取火,下列情境中改变内能的方式与其相同的是( )
A.吃饭时,金属勺放在热汤中会烫手
B.冬天,搓手可以使手暖和
C.发烧时,冷毛巾敷额头可以降温
D.夏天,喝冷饮使人感到凉爽
【解析】钻木取火时,克服摩擦做功,属于通过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
A、吃饭时,金属勺放在热汤中会吸收热量,是通过热传递改变内能的,故A错误;
B、冬天搓手时,克服摩擦做功,属于通过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故B正确;
C、发烧时,冷毛巾敷额头可以降温,是因为冷毛巾可以吸收热量,是通过热传递改变内能的,故C错误;
D、喝冷饮使人感到凉爽,冷饮会从人体吸收热量,是通过热传递改变内能的,故D错误。
【答案】B。
30.如图所示,在试管内装适量的水,用橡皮塞塞紧管口,加热一段时间后橡皮塞冲出,同时管口附近产生“白气”。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水温上升时,水的内能增加
B.加热时管内的水不断汽化
C.管内气体对橡皮塞做功,其内能减少
D.试管口的“白气”是水蒸气
【解析】A、水吸收热量,温度上升,水的内能增加,故A正确;
B、加热时管内的水,水吸收热量不断汽化,故B正确;
C、水蒸气膨胀对橡皮塞做功,水蒸气的内能减小,气体的内能转化为橡皮塞的机械能,故C正确;
D、试管口的“白气”是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空气液化成的小水滴,故D错误。
【答案】D。
31.如图所示,是根据“探究不同物质吸热能力”实验数据绘制的a、b物质的温度﹣时间图像,实验中两种物质的质量相同,初温度相同,选用的加热器相同,由图像可知( )
A.加热相同时间,a物质吸收热量多,比热容小
B.加热时间相同,a物质的末温度高,比热容大
C.吸收热量相同,b物质温度升高慢,比热容小
D.吸收热量相同,b物质的末温度低,比热容大
【解析】
AB、由图可知,加热相同时间,由于用相同的加热器加热,则物质吸收热量是相同的,a的温度升高的快,则a的比热容小,故AB错误;
CD、吸收热量相同,加热的时间相同,b物质温度升高慢,则b的比热容大,故D正确,C错误。
【答案】D。
32.甲、乙液体分别置于两个不同的恒温封闭环境中,质量保持不变。测得甲、乙液体的温度随时间变化如图所示。
(1) 甲 (选填“甲”或“乙”)液体的分子运动随时间越来越剧烈。
(2)甲液体所在环境的温度 大于35℃ (选填“小于1.7℃”“等于20℃”或“大于35℃”)。
(3)乙液体在“1min﹣2min”段、“8min﹣9min”段放出的热量分别为Q1、Q2,则Q1 > Q2(选填“>”“=”或“<”),依据是 由Q放=cmΔt可得,在c和m相同时,1min−2min段乙液体的温度变化量Δt更大 。
【解析】(1)分子的热运动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运动越剧烈,由题图可知,甲的温度高于乙的温度,所以甲液体分子运动随时间越来越剧烈;
(2)甲液体初始温度是20℃,随着时间可以达到35℃,从甲的图像可以看出,温度可能还会升高,故甲液体所在环境的温度大于35℃,才能够继续把热量传递给甲;
(3)由题图可知“1min﹣2min”段乙液体温度变化量为3℃,“8min﹣9min”段乙液体温度变化量为1.4℃,根据物体放热公式:Q放=cmΔt,可知“1min﹣2min”段放出热量更多,所以Q1>Q2;
【答案】(1)甲;
(2)大于35℃;
(3)>;由Q放=cmΔt可得,在c和m相同时,1min−2min段乙液体的温度变化量Δt更大。
33.“拔丝地瓜”是很多人喜欢的菜品。刚出锅的“拔丝地瓜”香气特别浓,这是因为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 剧烈 (选填“剧烈”或“缓慢”);夹起一块地瓜就会拉出很长的丝,是因为分子间存在 引力 ;地瓜由生到熟,主要是通过 热传递 的方式改变内能。
【解析】(1)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即扩散现象,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所以刚出锅的“拔丝地瓜”的香味闻起来更加浓郁一些;
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在分子间引力作用下,使得夹起一块地瓜时就会拉出很长的丝而不断开;
(2)做“拔丝地瓜”时,地瓜吸收热量由生到熟,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改变地瓜的内能。
【答案】剧烈;引力;热传递。
34.小明家有两口轻重不同的铁锅,长期使用的过程中发现:把菜倒入火辣辣的锅中,如果用重的那口,火力依旧,很适合“爆炒”;如果用轻的那口,火力大减,立刻就变得“温吞吞”的。这是因为重的那口锅,内能较 大 ,温度降低得较 慢 的缘故。
【解析】把菜倒入火辣辣的锅中,如果用重的那口,适合“爆炒”是因为其内能较大,放入菜后温度降低的较慢。
【答案】大;慢。
35.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家庭都用上了燃气热水器,如图是家用燃气热水器工作原理示意图。当打开淋浴阀,有流速很大的水通过活塞右侧时,活塞由于右侧的压强 减小 (选填“增大”或“减小”)而向右移动,拉动连杆向右使控制开关S闭合,同时接通电磁铁和电子点火器,电磁铁产生 磁性 使燃气电磁阀打开通入燃气,点火器同步点火,热水器开始工作。热水器把10L、25℃的水加热到45℃,水吸收的热量是 8.4×105 J。
【解析】淋浴时,打开淋浴阀,水的流速变大,活塞右侧压强减小,则活塞向右移动,开关S闭合,电磁铁产生磁性,使燃气电磁阀打开通入燃气,点火器同步点火,热水器开始工作。
水的质量m=ρV=1×103kg/m3×10×10﹣3m3=10kg;
水吸收的热量Q吸=cm(t﹣t0)=4.2×103J/(kg•℃)×10kg×(45℃﹣25℃)=8.4×105J。
【答案】减小;磁性;8.4×105。
36.周末,小明用热水为家人热盒装牛奶,他把3盒牛奶放入装有温度是90℃、质量是2kg热水的盆中,经过一段时间,3盒牛奶的温度都从10℃变成了45℃,这段时间内每盒牛奶从水中吸收了 3.5×104 J的热量;若盆中热水对牛奶加热的效率是50%,则此时盆中水的温度是 65 ℃。已知:每盒牛奶的质量0.25kg,牛奶的比热容4.0×103J/(kg•℃),水的比热容4.2×103J/(kg•℃)。
【解析】(1)1盒牛奶的质量m牛奶=0.25kg,
1盒牛奶吸收的热量:
Q吸=c牛奶m牛奶Δt牛奶=4.0×103J/(kg•℃)×0.25kg×(45℃﹣10℃)=3.5×104J;
(2)3盒牛奶吸收的热量:
Q吸′=3×3.5×104J=1.05×105J,
由η=可得水放出的热量:
Q放===2.1×105J,
由Q放=cmΔt得水的温度降低值:
Δt水===25℃,
水的末温:
t水=t0水﹣Δt=90℃﹣25℃=65℃。
【答案】3.5×104;65。
37.在探究“物质的放热能力与哪些因素有关”时,分别用质量均为1kg的水和某种液体进行对比实验(水的比热容较大),并用图像对实验数据进行了处理,如图所示,实验过程中,水和某种液体在相同时间内放出的热量相等,分析图像可以得出: 乙 (选填“甲”或“乙”)物质是某种液体,某种液体的比热容为 2.1×103 J/(kg•℃)。
【解析】(1)时间相等时,两种液体放出的热量相等,由图示可以看出,乙液体的温度降低的快,甲液体温度降低慢,则甲的放热能力强,甲是水,乙是某种液体;
(2)由图可知:液体的初温是60℃,放热15分钟后水的末温是40℃,乙的末温度是20℃,
水放出的热量:Q放=c水m水(t水﹣t0)=4.2×103J/(kg•℃)×1kg×(60℃﹣40℃)=8.4×104J;
由图可知,相同时间内放出相同的热量,根据Q=cm△t可知,液体的比热容为:
c乙===2.1×103J/(kg•℃)。
【答案】乙;2.1×103。
38.某兴趣小组为了比较水和煤油的吸热能力,进行了如下的实验:
(1)提出问题
烈日炎炎的夏季,白天海滩上的沙子热得烫脚,但海水却非常凉爽;傍晚太阳西落,沙子很快凉了下来,但海水却仍然暖暖的。同样的日照条件,为什么不同物质的温度不一样呢?
(2)设计实验
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①除了图中所给的实验器材外,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有天平(或量筒)和 停表 。
②本实验的主要探究方法是 控制变量 法和转换法。
(3)进行实验
该兴趣小组设计了如下实验步骤,其中存在错误的是 A
A.在两个同样的试管中分别装入等体积的水和煤油
B.用温度计测量这两种液体的初温,发现温度计示数相同
C.把两个试管同时放入同一烧杯中加热(如图所示),且加热相同的时间
D.用温度计测出两种液体的末温,发现两温度计的示数不相同
(4)数据分析
改正错误后,下图是该兴趣小组绘制的“吸收热量—时间”和“温度—时间”图象,能正确描述这两种液体真实情况的图象是 C
(5)拓展应用
已知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煤油的沸点分别为100℃、90℃。如图所示,如果烧杯中的水已沸腾,则两试管中液体的沸腾情况,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D
A.水、煤油都沸腾
B.水、煤油都不沸腾
C.水沸腾,煤油不沸腾
D.水不沸腾,煤油沸腾
【解析】(2)①本实验中,两只试管中的煤油和水处于同一杯水中,所以加热条件相同;为比较煤油和水的吸热能力,应控制二者的质量相同,利用天平(量筒)可以达到这样的目的;为绘制处“吸收热量—时间”和“温度—时间”图象,还需要计时工具,所以还应添加“停表”或其他计时工具。②本实验中需控制试管内煤油与水的质量相同、加热条件相同,所以采用了控制变量法;本实验是通过比较两只温度计的示数变化来比较煤油与水的吸热能力的,所以还用到了转化法。
(3)为比较煤油和水的吸热能力,应使试管中的煤油与水的质量相同,而不是体积相同,故步骤A错误。
(4)本实验中,两只试管中的煤油和水处于同一杯水中,所以加热条件相同,即两只试管内的煤油和水在相同时间内吸收的热量相同,即A、B两图中,煤油和水吸收热量的图线是重合的,故A、B错误。煤油的比热容小于水的比热容,所以在相同时间内(液体均未沸腾的情况下),水的温度改变量较煤油的小,即在初温相同的情况下,加热相同时间,水的末温低于煤油的末温。故C、D两图中,C图符合要求。
(5)烧杯中的水沸腾后,试管中的水虽然温度也可以达到其沸点,但是因与烧杯中水不存在温差,无法从烧杯中水处吸收到热量,所以试管中的水无法沸腾。煤油的沸点为90℃,在烧杯中水的温度超过90℃后,煤油的即使达到90℃仍可以继续吸取热量,所以煤油可以沸腾。
【答案】(2)①停表;②控制变量法。(3)A。(4)C。(5)D。
39.去年暑假小明在爸妈的陪同下去邵水河畔玩耍。他发现赤脚踩在水里清凉舒服,回到岸上踩在沙子上却很烫,对此很好奇,他设计了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水和沙子谁的吸热本领大”。实验数据记录如下:
质量m/g
升高的温度/℃
加热的时间/s
沙子
50
20
120
水
50
20
200
(1)此实验中把沙子或者水吸收热量的多少转换为 加热时间的长短 (“升高温度的多少”或“加热时间的长短”)。
(2)分析实验数据可得:质量相同的水和沙子,升高相同的温度,水吸收的热量大于沙子吸收的热量,说明 水 (选填“水”或“沙子”)的吸热本领大。
(3)粗心的小明实验完成后忘记熄灭酒精灯,发现烧杯中的水已经沸腾,此时温度计示数如图乙,请读出此时水的温度是 98 ℃。
(4)由(3)小题可知当地气压 小于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标准大气压。
【解析】(1)实验中,把沙子或者水吸收热量的多少转换为加热时间的长短;
(2)由表格中数据知,质量相同的水和沙子升高相同的温度,水吸收的热量大于沙子吸收的热量,说明水的吸热本领大;
(3)由图乙可知,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此时是零上,液柱上表面对准了90℃上面第8个小格处,其示数为98℃;
(4)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此时沸点98℃低于100℃,所以气压小于一个标准大气压。
【答案】(1)加热时间的长短;(2)水;(3)98;(4)小于。
40.质量为2kg的水温度升高5℃,求吸收的热量Q吸[c水=4.2×103J/(kg•℃)]。
【解析】水吸收的热量为:Q吸=cm△t=4.2×103J/(kg•℃)×2kg×5℃=4.2×104J.
【答案】水吸收的热量为4.2×104J.
41.“宇”牌太阳能热水器,水箱内有200kg的水。水的比热容为4.2×103J/(kg•℃),求:
(1)在阳光照射下,水的温度升高了10℃,水吸收的热量;
(2)天气原因,水箱内200kg的水,温度从90℃降低到50℃,和温度从30℃升高到80℃,放出的热量与吸收的热量之比。
【解析】(1)水吸收的热量:Q=cm△t=4.2×103J/(kg•℃)×200kg×10℃=8.4×106J;
(2)水降低温度放得热量与升高温度吸收热量之比:Q放:Q吸=cm(t降﹣t0降):cm(t0升﹣t升)=(t降﹣t0降):(t0升﹣t升)=(90℃﹣50℃):(80℃﹣30℃)=4:5。
【答案】(1)在阳光照射下,水的温度升高了10℃,水吸收的热量为8.4×106J;
(2)天气原因,水箱内200kg的水,温度从90℃降低到50℃,和温度从30℃升高到80℃,放出的热量与吸收的热量之比为4:5。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中考复习 专题16 内能的利用及热学综合(解析版),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中考复习 专题15 内能(解析版),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中考复习 专题05 内能及其应用(解析版),共7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