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2-2023学年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2-2023学年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第1页
    2022-2023学年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第2页
    2022-2023学年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第3页
    还剩1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2-2023学年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苏轼作为诗文书画无所不能、异常聪明敏锐的文艺全才,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文人们最喜爱的对象。其实,苏的文艺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比起屈、陶、李、杜,要逊色一筹。画的真迹不可复见。就其他说,则字不如诗文,诗文不如词,词的数量也并不算多。然而他在中国文艺史上却有巨大影响,是美学史中重要人物,道理在哪里呢?我认为,他的典型意义正在于,他是地主士大夫矛盾心情最早的鲜明人格化身。他把中晚唐开其端的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
    苏轼一方面是忠君爱国、学优而仕、抱负满怀、谨守儒家思想的人物,无论是他的上皇帝书、熙宁变法的温和保守立场,以及其他许多言行,都充分表现出这一点。这上与杜、白、韩,下与后代无数士大夫知识分子,均无不同,甚至有时还带着似乎难以想象的正统迂腐气(例如责备李白参加永王出兵事等等)。但要注意的是,苏东坡留给后人的主要形象并不是这一面,而恰好是他的另一面。这后一面才是苏之所以为苏的关键所在。苏轼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因为,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这种“退隐”心绪,已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还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它不是对政治杀戮的恐惧哀伤,已不是“一为黄雀哀,涕下谁能禁”(阮籍),“荣华诚足贵,亦复可怜伤”(陶潜)那种具体的政治哀伤(尽管苏也有这种哀伤),而是对整个人生,世上的纷纷扰扰究竟有何目的和意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与舍弃。这当然比前者又要深刻一层了。前者(对政治的退避)是可能做到的,后者(对社会的退避)实际上是不可能做到的,除了出家做和尚。然而做和尚也仍要穿衣吃饭,仍有苦恼,也仍然逃不出社会。这便成了一种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对整个人生的厌倦和感伤。如果说,《春江花月夜》之类的对人生的自我意识只是少年时代的喟叹,虽说感伤,并不觉重压;那么,这里的情况就刚好相反,尽管没多谈,却更感沉重,正是“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然而就在强颜欢笑中,不更透出那无可如何,黄昏日暮的沉重伤感么?这种整个人生空漠之感,这种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尽管不是那么非常自觉,却是苏轼最早在文艺领域中把它充分透露出来的。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苏轼传达的就是这种携带某种禅意玄思的人生空漠的感喟。尽管苏轼不断地进行自我安慰,时时现出一付随遇而安的“乐观”情绪,“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鬓微霜,又何妨”……,但与陶渊明、白居易等人毕竟不同,其中总深深地埋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无怪乎具有同样敏锐眼光的朱熹最不满意苏轼了,他宁肯赞扬王安石,也决不喜欢苏东坡。王船山也是如此。他们都感受到苏轼这一套对当时社会秩序具有潜在的破坏性。苏东坡生得太早,他没法做封建社会的否定者,但他的这种美学理想和审美趣味,却对从元画、元曲到明中叶以来的浪漫主义思潮,起了重要的先驱作用。直到《红楼梦》中的“悲凉之雾,遍被华林”,更是这一因素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成果。苏轼在后期封建美学上的深远的典型意义,其实就在这里。
    (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
    材料二:
    人生到底是什么呢?苏轼在想:就像鸿雁飞在茫茫的天空中,偶然在雪地上停息,留下一些印迹,而后鸿飞雪化,一切又都不复存在。生命只是一种偶然吗?走过的路上那些模糊的印痕,星星点点,似断似连,又能够说明什么?冥冥之中有什么力量在支配着这一切呢?年轻的苏轼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和感喟。
    但不管怎样,人总还是要辛勤地努力吧!当年父子三人走在崤山道上,风雪交加,路途崎岖,蹇驴在颠簸中发出长长的嘶喊。这就是路。如今兄弟俩都考上了进士,从小官做起,跟各样的人打交道,疲惫、厌倦总是难免,但总还要努力走下去,这就是路。
    在苏轼的诗中,“飞鸿雪爪”的比喻从情感上说带有惆怅的意味,不像“雁无遗踪之意,水无留影之心”那样表现得洒脱。但在哲理上,它也体现着佛禅的无常观。人世无常,虽然也可以导出某种无可奈何的心情,但若是以“无所住”的态度去应对无常,也可以引导出超越的旷达。在这首诗里,两种情绪同时存在。
    正像前面说过的,无奈也罢,旷达也罢,对苏轼来说,这些都不妨碍在人生道路上总须有所努力的积极态度。我们看苏轼的一生,一方面喜好老庄与佛禅,能够以超越的眼光看待世事的变幻,但作为一个官员,他却始终是正直和富于责任感的。他任徐州太守时,黄河决堤,大水围城数十天,徐州城岌岌可危。苏轼住在城墙上的小棚子里,有家不回,以安定民心,终于率士民顶住了洪水的侵袭,赢得了极大的声誉。任杭州太守时,他为了兴修水利而疏浚西湖,留下了一条风光绮丽的苏公堤。他绝不会把自己“空”成一个对现实世界毫无意义的虚壳。
    (摘编自骆玉明《诗里特别有禅》)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的诗文最早在文艺领域中充分透露了人生空漠之感,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还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
    B.苏轼之所以成为苏轼的关键,是因为苏轼是忠君爱国,学优而仕、抱负满怀、谨守儒家思想的人物。
    C.阮籍、陶潜对政治杀戮都感到恐惧哀伤,但并没有深深地埋藏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
    D.朱嘉、王船山宁肯赞扬王安石,也决不喜欢苏东坡,因为他们觉得苏轼对当时的社会秩序具有潜在的破坏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红楼梦》中“悲凉之雾,遍被华林”,这种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了苏轼的影响。
    B.苏轼的文艺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比起屈、陶、李、杜,要逊色一些,但在中国文艺史上的影响却略胜一筹。
    C.人世无常,可以生发出无可奈何的心情,也可以生发出超越的旷达,这些都不妨碍人们在人生道路上所持有的积极人生态度。
    D.喜欢老庄与佛禅,以超越的眼光看待世事的变幻与始终正直和富于责任感是不可能统一在一个人身上的。
    3.下列诗文中不能透露人生空漠之感的一项是(     )
    A.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B.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C.不独笑书生争底事,曹公黄祖俱飘忽。
    D.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二)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贝尔·兰金小姐
    [美]杜鲁门·卡波特

    我第一次看见贝尔·兰金小姐是在我八岁那年。
    我坐在门廊的台阶上,身材矮小,一身黑衣上满是灰尘和条痕的贝尔小姐出现了。她看上去不可思议地老,满脸皱纹。几缕稀疏的灰色头发被汗水浸湿,覆在前额上。她走路时低头盯着未铺过的人行道,仿佛在寻找什么丢失的东西。一只棕黑色的老猎狗跟在她身后,盲目地追随着女主人的踪迹。
    几年后的一天,我坐在乔布先生的街角杂货店里,大口喝着他家的招牌奶昔。我坐在柜台的一头,另一头是两个镇上臭名昭著的小混混,还有一个陌生人。
    “你们知道附近谁有上好的日本山茶花树出售吗?有位东方女士要在纳齐兹盖房子,我替她采购一些。”陌生人说。
    两个小混混对视了一眼,其中那个平时喜欢嘲弄我的大眼睛胖男孩开口:“先生,我跟你说,附近我只知道一个这样的人,有几株顶漂亮的日本山茶花树。她是个奇怪的老姑娘,叫贝尔·兰金,住的地方大概离这里半英里远,看起来也挺奇怪的,是个衰败的老房子,南北战争之前就有了。虽然怪得要命,但如果你就要找日本山茶花树的话,她那儿的是我见过最好的。”
    “是啊。”另一个长着青春痘的金发男孩尖声说道,他看起来是那胖孩子的跟班。“她应该会卖给你。我听说她在那儿快要饿死了。那儿什么都没有,只有一个住在那儿的老黑鬼用锄头打理一块杂草地,他们把那个叫花园。哎,前几天我听说她去季特妮丛林市场,到处拣些烂菜叶,逼着欧力·彼得森送给她。你见不着比她更古怪的巫婆了,像是阴影里的饿鬼。那些黑鬼都很怕她——”
    然而陌生人打断了这个喋喋不休的男孩,问道:“所以你认为她肯卖?”
    “当然了。”那胖男孩说道,脸上带着一丝肯定而得意的笑。
    陌生人道了谢,向外走去。突然他转过身来问道:“你们愿不愿意带我过去?之后我会送你们回来。”
    这两个小痞子立马就同意了。

    我听到这件事的结局是在大约一个星期后,那天我又去了乔布先生店里。
    虽然听众只有乔布先生和我两个人,那胖男孩却讲得很起劲。他越说声音就越大,语气也越夸张。
    “我告诉你们,那老巫婆就该给赶出镇子。她是个疯子。我们一到那里她就要撵我们走。她还放出那条古怪的老猎狗追我们。弗格森先生,就是那个陌生人,解释说他想收购她的日本山茶花树,你知道,就是那些有些年头的日本山茶花树。她回答说她从来没听说过有这回事,她一棵树也不会卖,因为她爱这些树胜过她所拥有的一切。嗳,你们可听好了,弗格森先生提出他愿意掏两百美金,就买其中一棵树,你们能想到吗?两百美金!她居然拒绝了。”
    “见鬼,”他说,“一出手就两百美金,买这些老树是图个啥呢?那又不是玉米。”
    我离开乔布先生那儿回家时,一路都在想着贝尔小姐。我不明白她为什么那么想留下那些日本山茶花树。它们是很漂亮,但既然她那么穷——好吧,我那时还年轻,而她已经太老了,生命所余无多。

    那天是二月的第一天。破晓时分,天空灰蒙蒙的,一片阴沉,从中现出一道道珍珠白的日光。外面很冷,空气纹丝不动,间或掠过一阵饥饿的强风,啃噬着巨树光秃秃的灰色枝干。巨树环绕着一片衰败的废墟,那里曾是瑰丽的“玫瑰坪”。兰金小姐就住在这里。
    她醒来时,房间冰冷彻骨,屋檐下凝着一挂冰的眼泪。她环视周遭死气沉沉的一切,微微打了个寒战。她费了好大力气才从颜色艳丽却残破的被子里爬出来。
    她跪在壁炉前,想要点燃伦恩头天晚上收集的枯树枝。她那皱巴巴的枯黄小手费力地同火柴和刮花了的石灰石抗争着。
    过了一会儿,火点着了。火苗蹿起来,木柴发出噼啪的响声,就像骨头在咯吱作响。她在温暖的火光边站了一会儿,迟疑地挪向结了冰的洗脸盆。
    穿好衣服,她走到窗前。下雪了,南方冬天湿润稀疏的雪。雪一落在地上就融化了,但是贝尔小姐想到这天要走很远的路去镇上找吃的,仍然觉得头晕且不适。这时她瞥见窗下的日本山茶花树竟开花了,不禁深吸一口气——她从未见过它们如这般美丽。鲜红的花瓣凝成了冰,静静地立在枝头。
    她记得许多年前,当她的女儿莉莉还是个小姑娘时,她会摘几大篮子花,那时玫瑰坪高高的空旷房间里充满了山茶花淡淡的香气。莉莉会把它们偷去送给黑人小孩,她那时多么生气啊!但是现在,她一边回忆,一边微笑。
    可怜的莉莉,她现在年纪也大了。她出生时我才十九岁,年轻貌美。我站在日本山茶花树下,我的爱人杰德曾说我是他认识的最漂亮的女孩——但那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我记不清我究竟是从什么时候起变成这样的。我不记得我第一次没钱的时候——我开始变老的时候。我想是在杰德走了以后——我不知道他后来怎么样了。他只是过来跟我说我又丑又憔悴,然后他就走了,什么都没留下,除了莉莉。
    (摘编自《世界开始的地方》[美]杜鲁门·卡波特/著,伏波/译,有删改)
    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我”眼中的贝尔小姐“身材矮小”“满脸皱纹”,小混混口中“那些黑鬼都很怕她”,这些描写塑造了贝尔小姐令人讨厌的形象。
    B.小说写到贝尔小姐居住的“南北战争之前”就有了的“衰败的老房子”,其作用主要是象征着她如同这房子一样年迈且与众不同。
    C.“山茶花树”与“两百美金”在文中出现多次,小混混看重美金、玉米等实用品,贝尔小姐看重山茶花树,表现出个人审美观上的差异。
    D.莉莉摘茶花偷送给黑人小孩,贝尔小姐当时很生气,但是现在回忆时却“微笑”了,这一转变表现了她经历坎坷后,面对生活磨难的坦然心态。
    6.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为线索组织材料,时间跨度大却脉络明晰,塑造了贝尔小姐鲜明突出的形象,为读者呈现了她非常完整的一生。
    B.两个“小混混”的出现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他们帮陌生人购买山茶花树,汇报事件结果,评价贝尔小姐,从侧面丰满了人物形象。
    C.小说对贝尔小姐居住环境的描写颇具特色且具有对比意味,作者用寒冷衰败的环境暗示贝尔小姐的现实境遇,在今昔对比中凸显人物命运。
    D.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细节描写形象地揭示了贝尔小姐在生活与情感的重压下形容枯槁、力不能支的惨状,但她依然不屈服,对生活充满希望。
    7.贝尔小姐为什么不愿意高价卖掉山茶花树以改善她的生存状况?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8.小说在行文时交替使用不同的叙述视角,这种行文方式有什么效果?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节选自杜牧《阿房宫赋》)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负锄梃谪戍之徒圜视而合从大呼而成群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杀守劫令而并起。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秦之事迹,亦断可见矣;有理人之制,而不委郡邑,是矣。有理人之臣,而不使守宰,是矣。郡邑不得正其制,守宰不得行其理。酷刑苦役,而万人侧目。失在于政,不在于制,秦事然也。
    夫天下之道,理安斯得人者也。使贤者居上,不肖者居下,而后可以理安。今夫封建①者,继世而理;继世而理者,上果贤乎?下果不肖乎?则生人②之理乱未可知也。将欲利其社稷,以一其人之视听,则又有世大夫世食禄邑,以尽其封略,圣贤生于其时,亦无以立于天下,封建者为之也。岂圣人之制使至于是乎?善固曰:“非圣人之意也,势也。”
    (节选自柳宋元《封建论》)
    【注】①封建:指三代和以后曾实行过的“封国土、建诸侯”的贵族领主制度。②生人:生民,这里指人类;以“人”代“民”。系避唐太宗李世民讳。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负锄梃谪戍之徒/圜视而合从/大呼而成群/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杀守/劫令而并起
    B.负锄梃谪戍之徒/圜视而合从/大呼而成群/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杀守劫令而并起
    C.负锄梃谪戍之/徒圜视而合从/大呼而成群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杀守/劫令而并起
    D.负锄梃谪戍之/徒圜视而合/从大呼而成群/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杀守/劫令而并起
    10.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一夫作难而七庙隳(毁坏)                 ②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移动)
    ③致(导致)万乘之势                         ④非抗(匹敌,相当)于九国之师也
    ⑤蹑足(置身,参与)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     ⑥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明察)
    ⑦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衡量)大
    A.②③⑤⑥ B.①③④⑥⑦
    C.①④⑤⑦ D.②③⑤⑥⑦
    1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百有余年矣 B.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C.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D.被发行吟泽畔
    12.对下列各句中加横线词的词类活用的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身客死于秦   ②蝉蜕于浊秽 ③追亡逐北 ④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⑤赢粮而景从 ⑥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⑦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⑧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A.①②⑤⑧/③④/⑦/⑥ B.①②/⑤⑥/④⑦/③/⑧
    C.①②⑤⑥/③/④⑦/⑧ D.①②⑤⑥/④⑦/③⑧
    13.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①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②是谁之过与 ③李牧连却之 ④却匈奴七百余里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14.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B.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C.不凝滞于物 D.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用铺排的手法,通过夸张和比较写修建阿房宫的巨大的耗费,把始皇帝的横征暴敛、骄奢淫逸形象地描绘出来。
    B.[乙]文叙中带议,议中兼叙,句式整齐又错落有致,借“陈涉之微”表现秦朝的不堪一击,点明秦之过在“仁义不施”。
    C.[丙]文认为屈原正道直行,高洁不屈。面对“举世皆浊”“世人皆醉”的现实,屈原坚守理想,不受玷污,以死警世。
    D.[丁]文认为,郡县制强化了中央集权,有效控制了地方,但制度的先天缺陷,引发了老百姓的怨恨,导致了秦朝的衰亡。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继世而理者,上果贤乎?下果不肖乎?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旦携谢山人至愚池①
    柳宗元
    新沐换轻帻,晓池风露清。
    自谐尘外意,况与幽人行。
    霞散众山迥,天高数雁鸣。
    机心付当路,聊适羲皇②情。
    【注】①愚泡:柳宗元在永州冉溪边居住时,运土堆石,堵住泉水通道筑成的池子。②羲皇:指传说中的伏羲氏。
    1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此诗写诗人被贬永州后与谢山人清晨同游愚池的情景。“山人”指隐士。
    B.颈联对仗工整,用霞尽山远、天高雁鸣为读者描绘了一幅高远寥阔的图景。
    C.诗人为愚池所陶醉,以至把所有“机心”完全交付于当下一路美丽的风光。
    D.永州民风淳朴,世情淳厚,诗人居住在这里,仿佛生活在远古的伏羲时代。
    18.清人沈德潜评价柳诗时说:“处连蹇困厄之境,发清夷淡泊之音,不怨而怨,怨而不怨。”结合本诗,谈谈你的理解。

    (三)名句名篇默写
    1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一幅意境优美的江月图:月光闪耀着千万里光辉,明月朗照在茫茫的春江之中,波光荡漾,清明澄澈。
    (2)应对新冠疫情防控,我们一直强调保持社交距离,实行“动态清零”的政策,而非等到疫情扩散再来补救,这就与《四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主张不谋而合。
    (3)一个人在辛苦困倦到极点的时候,往往会仰头长叹:“天啊!”,这种情况在司马迁的《节选》中有形象的描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在《节选》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的创作背景除了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明辨是非以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时朝廷小人当道、正直之人遭到排挤的黑暗现实。
    (5)我们读屈原的《离骚》,发现屈原在文章中经常用香花芳草作比喻,关于这一点,司马迁在《节选》中作出了自己的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李凭箜篌引》中用四样美好的事物来描摹声音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_____,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8)_________________,北收要害之郡。
    (9)_________________,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三、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承德,一座深远而厚重的城市。5000多年的红山文化、1000多年的辽金文化和300多年的清文化在这里融合碰撞。亭台楼阁,山水相依,林海绵延,自然风景与人文历史在这里交相辉映。一墙一瓦都是文化,山水之中皆有故事。在这里,林海与草原相接,山庄与古刹辉映,城镇与乡村共荣,人们漫步在青石小路,轻抚红色宫墙,恍然间与历史打了一个照面……
    才感盛夏,忽而已秋,避暑山庄正门前却摩肩接踵,热度不减,世界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吸引着八方来客。游客们越来越关注这里深厚的历史文化,对每一件文物都兴趣盎然。文物保护是“留根”,更是“护魂”。避暑山庄正以科技赋能文物保护,以文化传承赓续民族团结根脉,以文旅融合创新发展。
    如何保护好历史资源,传承好、利用好优秀传统文化?承德市按照首先开展文物调查、建立古建筑保护信息库,然后组建由文物管理和古建施工等单位组成的文保团队,最后保护利用文物、让古建筑焕发新光彩的规划进行文物保护工作。承德全力抓好文物保护、传承、利用工作,向全国人民交出了一份优秀答卷。
    20.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写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22.下列各句中成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埃及、利比亚的乱局刚刚尘埃落定,叙利亚又闹得云谲波诡的,真是白云苍狗,世事难料啊。
    B.在“双创”活动中,我们的青年志愿者暴虎冯河,与不文明、不卫生的商家进行有礼有节的说服教育,经过一年的整治,哈尔滨变成了一个文明卫生的漂亮城市。
    C.海尔集团原是一个亏损的集体小厂,在张瑞敏的带领下,发展如阪上走丸,成长为中国家电第一名牌企业。
    D.有时候,很多人低头看看自己索然无味的生活现状,会突然想有一次旅行,希望旅行中有班荆道故的游客。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23.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睡莲是一种感光植物,会因为光照时而开放,时而闭合,故又有“睡美人”的称号。根据《中国植物志》记载,_______,分别是白睡莲、延药睡莲、柔毛睡莲、雪白睡莲和小白子午莲。但近年有学者调查后,在中国大陆仅发现4个种,未发现白睡莲。
    睡莲和莲经常种植在一处,由于长期的趋同进化,其花和叶的形态乍看非常相似,导致游客无法清楚地将其一一对应,连“内行”的植物分类学家们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也将莲放在睡莲科中,认为睡莲和莲是“亲戚”,直到20世纪末,_______,单独成立了莲科莲属。
    睡莲和莲形态差异非常显著,_______。首先是叶片,睡莲是浮水植物,叶片常漂浮在水面上,且叶片带有“V”形缺刻,而莲属于挺水植物,叶片挺出水面,叶片也没有缺刻;其次是花,睡莲花中央的柱头盘凹陷,且花色丰富,而莲花中央有凸起的莲蓬,花色不具有蓝或蓝紫色。
    四、写作
    24.作文。
    材料一:“书者,著也,以手执笔,着于竹帛。”曾经,写得一手好字是很多人的梦想,在文明的薪火相传中,书法更作为一门艺术,成为中华文明的一大特色。
    材料二:你是否遭遇过提笔忘字的尴尬?某研究机构调查显示,在接受问卷调查的2301人中,只有38%的受访者每天都会写字,62%的受访者遭遇过提笔忘字的困扰,85%的受访者认为当下有必要强调手写的重要性。在今天,无论是研墨润笔,或者拿硬笔书写,在很多时候都已经可遇而不可求。相反,在键盘上敲打,在手机上按压,已经成了大多数人的“常态”,“失写症”成为了“键盘族”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阐述你的思考和理由,写一篇文章。
    要求: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1.B
    2.A
    3.D
    4.材料一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论证思路展开,首先提出观点,指出苏轼之所以在文艺史上有巨大影响,是因为他把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接着论述苏轼诗文中表现出来的人生空漠之感(退隐心理)比前人更深刻更沉重,最后指出这一美学理想和审美趣味对后世的影响。
    5.D
    6.A
    7.①对美的执著追求。贝尔小姐不愿意卖掉山茶花树,因为她的日本山茶花树是“上好”的品种,能开出“如此美丽”的花。②对往昔美好生活的眷恋。贝尔小姐不愿卖掉山茶花树,她曾经有过如同山茶花一般甜美的爱情,亲情,因为杰德的变心而毁灭,但依然眷念往昔美好的生活。③不屈服于命运的安排。虽然处境艰难,但她不屈服于命运的安排,执著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8.①使用第一人称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和感染性。如小说一、二部分以“我”的口吻讲述故事,告诉读者“我”亲身经历的一个故事。小说结尾部分“我”则转换为贝尔小姐,交代了贝尔小姐的经历,让读者对贝尔小姐有全面的了解。②小说在第三部分使用第三人称讲述故事,不受时空限制,可以全面深入地叙述贝尔小姐的生活情况。如对贝尔小姐心理的细致刻画,只有使用第三人称才能描述出来。③交替使用叙述视角,可以更灵活、全方位叙述事件,刻画人物。本文交替使用叙述视角,突出了贝尔小姐坚韧、顽强,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形象特点,表达了作者对她的同情与钦佩之情。
    9.B
    10.C
    11.C
    12.C
    13.C
    14.D
    15.D
    16.这种世袭的统治者,居上位的果真贤明吗?居下位的真的没有才能吗?
    参考译文:

    唉,一个人的意愿,也就是千万人的意愿啊。秦始皇喜欢繁华奢侈,人民也顾念他们自己的家。为什么掠取珍宝时连一锱一铢都搜刮干净,耗费起珍宝来竟像对待泥沙一样。致使承担栋梁的柱子,比田地里的农夫还多;架在梁上的椽子,比织机上的女工还多;梁柱上的钉头光彩耀目,比粮仓里的粟粒还多;瓦楞长短不一,比全身的丝缕还多;或直或横的栏杆,比九州的城郭还多;管弦的声音嘈杂,比市民的言语还多。使天下的人民,嘴上不敢说,心里却敢愤怒。可是失尽人心的秦始皇的思想,一天天更加骄傲顽固。结果戍边的陈胜、吴广一声呼喊,函谷关被攻下,楚兵一把大火,可惜阿房宫化为一片焦土。
    (节选自杜牧《阿房宫赋》)

    况且那天下并没有缩小削弱,雍州的地势,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是保持原来的样子。陈涉的地位,没有比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的国君更加尊贵;锄头木棍也不比钩戟长矛更锋利;那迁谪戍边的士兵也不能和九国部队抗衡;深谋远虑,行军用兵的方法,也比不上先前九国的武将谋臣。可是条件好者失败而条件差者成功,功业完全相反。假使拿东方诸侯国跟陈涉比一比长短大小,量一量权势力量,就更不能相提并论了。然而秦凭借着它的小小的地方,发展到兵车万乘的国势,管辖全国,使六国诸侯都来朝见,已经一百多年了;这之后把天下作为家业,用崤山、函谷关作为自己的内宫;陈涉一人起义国家就灭亡了,秦王子婴死在别人(项羽)手里,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不施行仁政而使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啊。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

    屈原到了江滨,披散头发,在水泽边一面走,一面吟咏着。脸色憔悴,形体面貌像枯死的树木一样毫无生气。渔父看见他,便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来到这儿?”屈原说:“整个世界都是混浊的,只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渔父说:“聪明贤哲的人,不受外界事物的束缚,而能够随着世俗变化。整个世界都混浊,为什么不随大流而且推波助澜呢?众人都沉醉,为什么不吃点酒糟,喝点薄酒?为什么要怀抱美玉一般的品质,却使自己被放逐呢?”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一定要弹去帽上的灰尘,刚洗过澡的一定要抖掉衣上的尘土。谁能让自己清白的身躯,蒙受外物的污染呢?宁可投入长流的大江而葬身于江鱼的腹中,又哪能使自己高洁的品质,去蒙受世俗的尘垢呢?”于是他写了《怀沙》赋。……因此抱着石头,就自投汨罗江而死。
    (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秦朝统一了全国后,瓜分诸侯国而设置郡县,废除诸侯而委派郡县长官。秦占据了天下的险要地势,建都于全国的上游,控制着全国,把局势掌握在手里,这是它做得对的地方。但没过几年便天下大乱,那是有原因的。它多次征发数以万计的百姓服役,使刑法越来越残酷,耗尽了财力。于是那些扛着锄木棍被责罚防守边境这些人,彼此递个眼色就联合起来,怒吼着汇合成群,奋起反秦。那时有造反的老百姓而没有反叛的官吏,老百姓在下怨恨秦王朝;官吏在上惧怕朝廷。全国四面八方互相配合,杀郡守劫县令一起造反。错误在于激起了人民的怨恨,并不是郡县制的过失。
    秦朝的情况,也完全可以看清楚了:朝廷有治理百姓的制度,而不让郡县专权,这是正确的。中央有管理政务的大臣,不让地方官自行其是,这也是正确的。但是郡县不能正确发挥郡县制的作用,郡守、县令不能很好地治理人民。残酷的刑罚、繁重的劳役,使万民怨恨。这种过失在于政治方面,不在于郡县制本身。秦朝的情况便是这样。
    至于天下的常理,是治理得好、政局安定,这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使贤明的人居上位,不肖的人居下位,然后才会清明安定。封建制的君长,是一代继承一代地统治下去的。这种世袭的统治者,居上位的果真贤明吗?居下位的真的没有才能吗?这样,人民究竟是得到太平还是遭遇祸乱,就无法知道了。如果想要对国家有利而统一人民的思想,而同时又有世袭大夫世世代代统治他们的封地,占尽了诸侯国的全部国土,即使有圣人贤人生在那个时代,也会没有立足之地,这种后果就是封建制造成的。难道是圣人的制度要使事情坏到这种地步吗?所以我说:“这不是圣人的本意,而是形势发展的结果。”
    (节选自柳宋元《封建论》)

    17.C
    18.诗人此时虽然被贬永州,仕途失意,但本诗所写景物清净幽雅、高远廖阔,所发之情恬淡闲适、豁达洒脱,表面看并无怨愤之情;在诗人喜爱愚池和希望归隐的背后则蕴含着他对官场的不满和对现实的无奈。
    19.     滟滟随波千万里     何处春江无月明     为之于未有     治之于未乱     故劳苦倦极     未尝不呼天也     邪曲之害公也     方正之不容也     其志洁     故其称物芳     昆山玉碎凤凰叫     芙蓉泣露香兰笑     履至尊而制六合     东割膏腴之地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20.承德市按照规划进行文物保护工作,首先开展文物调查、建立古建筑保护信息库,然后组建由文物管理和古建施工等单位组成的文保团队,最后保护利用文物、让古建筑焕发新光彩。
    21.①使用排比,从多角度具体展现了此地自然风景与人文历史交汇、古典与现代交融的独特风貌,节奏鲜明,抒情意味强烈。②使用拟人,将历史比拟为人,漫步于此,窥见历史,似见故人,表达灵动逼真,突出此地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22.B
    23.     ①睡莲在中国有5个种     ②才将莲从睡莲科分出来     ③可以从叶片和花进行区分
    24.略

    相关试卷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无答案):

    这是一份黑龙江省双鸭山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无答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知识,小说阅读,古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答案: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答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加点成语辨析全都错误的一项,下列加点成语使用全都错误的一项,警惕精神内耗,奋楫笃行致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答案):

    这是一份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答案),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及课内文言知识,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