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高考 专题03 牛顿运动定律-2020年高考考前再回首易错题(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物理高考 专题03 牛顿运动定律-2020年高考考前再回首易错题(解析版),共15页。
易错点1:对力和运动的关系认识错误
易错分析:根据牛顿第二定律F=ma,合外力决定加速度而不是速度,力和速度没有必然的联系.加速度与合外力存在瞬时对应关系:加速度的方向始终和合外力的方向相同,加速度的大小随合外力的增大(减小)而增大(减小);加速度和速度同向时物体做加速运动,反向时做减速运动.力和速度只有通过加速度这个桥梁才能实现“对话”。如果让力和速度直接对话,就是死抱亚里干多德的观点永不悔改的“顽固派”。
【典例1】(多选)关于速度、加速度、合外力之间的关系,正确的是( )
A.物体的速度越大,则加速度越大,所受的合外力也越大
B.物体的速度为零,则加速度为零,所受的合外力也为零
C.物体的速度为零,但加速度可能很大,所受的合外力也可能很大
D.物体的速度很大,但加速度可能为零,所受的合外力也可能为零
【答案】CD.
【解析】 物体的速度大小与加速度大小及所受合外力大小无关,故C、D正确,A、B错误。
易错点2:不会处理瞬时问题
易错分析: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知,加速度与合外力的瞬时对应关系.所谓瞬时对应关系是指物体受到外力作用后立即产生加速度,外力恒定,加速度也恒定,外力变化,加速度立即发生变化,外力消失,加速度立即消失,在分析瞬时对应关系时应注意两个基本模型特点的区别:(1)轻绳模型:①轻绳不能伸长,②轻绳的拉力可突变;(2)轻弹簧模型:①弹力的大小为F=kx,其中k是弹簧的劲度系数,x为弹簧的形变量.②弹力突变的特点:若释放未连接物体,则轻弹簧的弹力可突变为零;若释放端仍连重物,则轻弹簧的弹力不发生突变,释放的瞬间仍为原值。
【典例2】如图2-9天花板上用细绳吊起两个用轻弹簧相连的两个质量相同的小球。两小球均保持静止。当突然剪断细绳时,上面小球A与下面小球B的加速度为 [ ]
A.a1=g a2=g
B.a1=2g a2=g
C.a1=2g a2=0
D.a1=0 a2=g
【错解分析】错解:剪断细绳时,以(A+B)为研究对象,系统只受重力,所以加速度为g,所以A,B球的加速度为g。故选A。
出现上述错解的原因是研究对象的选择不正确。由于剪断绳时,A,B球具有不同的加速度,不能做为整体研究。
【正确解答】 分别以A,B为研究对象,做剪断前和剪断时的受力分析。剪断前A,B静止。如图2-10,A球受三个力,拉力T、重力mg和弹力F。B球受三个力,重力mg和弹簧拉力F′
A球:T-mg-F = 0 ①
B球:F′-mg = 0 ②
由式①,②解得T=2mg,F=mg
剪断时,A球受两个力,因为绳无弹性剪断瞬间拉力不存在,而弹簧有形米,瞬间形状不可改变,弹力还存在。如图2-11,A球受重力mg、弹簧给的弹力F。同理B球受重力mg和弹力F′。
A球:-mg-F = maA ③
B球:F′-mg = maB ④
由式③解得aA=-2g(方向向下)
由式④解得aB= 0
故C选项正确。
【名师点拨】 (1)牛顿第二定律反映的是力与加速度的瞬时对应关系。合外力不变,加速度不变。合外力瞬间改变,加速度瞬间改变。本题中A球剪断瞬间合外力变化,加速度就由0变为2g,而B球剪断瞬间合外力没变,加速度不变。
弹簧和绳是两个物理模型,特点不同。弹簧不计质量,弹性限度内k是常数。绳子不计质量但无弹性,瞬间就可以没有。而弹簧因为有形变,不可瞬间发生变化,即形变不会瞬间改变,要有一段时间。
易错点3:不理解超、失重的实质易错分析:要头透彻理解对超重和失重的实质,超失重与物体的速度无关,只取决于加速度情况.物体具有竖直向上的加速度或具有竖直向上的分加速度.失重时,物体具有竖直向下的加速度或有竖直向下的分加速度.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的物体仍受重力,只是视重(支持力或拉力)大于或小于重力,处于完全失重状态的物体,视重为零。
(1)“单个物体”超、失重——“加速度”和“受力”两个角度来理解。
(2)“系统”超、失重——系统中只要有一个物体是超、失重,则整个系统何以认为是超、失重。
(3)加速度“向上、斜向上”都是“向上”——超重;
(4)处于“完全失重”状态的物体——内部竖直方向上的自然压力(非外在人为压力)处处为零。
【典例3】(多选)“天宫二号”绕地球运动时,里面所有物体都处于完全失重状态,则在其中可以完成下列哪个实验( )
A.水银温度计测量温度
B.做托里拆利实验
C.验证阿基米德原理
D.用两个弹簧测力计验证牛顿第三定律
【答案】AD
【解析】物体处于完全失重状态,与重力有关的一切物理现象都消失了.托里拆利实验用到了水银的压强,由于p=ρgh与重力加速度g有关,故该实验不能完成;阿基米德原理中的浮力F=ρgV排也与重力加速度g有关,故该实验也不能完成;水银温度计测温度利用了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弹簧测力计测拉力与重力无关.故能完成的实验是A、D.
易错点4:找不到两物体间的运动联系而出错易错分析:动力学的中心问题是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除了对物体正确受力分析外,还必须正确分析物体的运动情况.当所给的情境中涉及两个物体,并且物体间存在相对运动时,找出这两物体之间的位移关系或速度关系尤其重要,特别注意物体的位移都是相对地的位移,故物块的位移并不等于木板的长度.一般地,若两物体同向运动,位移之差等于木板长;反向运动时,位移之和等于木板长。
【典例4】如图所示,一个弹簧台秤的秤盘质量和弹簧质量都可以不计,盘内放一个物体P处于静止。P的质量为12kg,弹簧的劲度系数k=800N/m。现给P施加一个竖直向上的力F,使P从静止开始向上做匀加速运动。已知在前0.2s内F是变化的,在0.2s以后F是恒力,则F的最小值是多少,最大值是多少?
【错解分析】错解:
F最大值即N = 0时,F = ma+mg=210(N)
错解原因是对题所叙述的过程不理解。把平衡时的关系G = F+N,不自觉的贯穿在解题中。
【正确解答】解题的关键是要理解0.2s前F是变力,0.2s后F是恒力的隐含条件。即在0.2s前物体受力和0.2s以后受力有较大的变化。
以物体P为研究对象。物体P静止时受重力G、称盘给的支持力N。
因为物体静止,∑F=0
N = G = 0 ①
N = kx0②
设物体向上匀加速运动加速度为a。
此时物体P受力如图2-31受重力G,拉力F和支持力N′
据牛顿第二定律有
F+N′-G = ma ③
当0.2s后物体所受拉力F为恒力,即为P与盘脱离,即弹簧无形变,由0~0.2s内物体的位移为x0。物体由静止开始运动,则
将式①,②中解得的x0= 0.15m代入式③解得a = 7.5m/s2
F的最小值由式③可以看出即为N′最大时,即初始时刻N′=N = kx。
代入式③得
Fmin= ma + mg-kx0
=12×(7.5+10)-800×0.15
=90(N)
F最大值即N=0时,F = ma+mg = 210(N)
【名师点拨】本题若称盘质量不可忽略,在分析中应注意P物体与称盘分离时,弹簧的形变不为0,P物体的位移就不等于x0,而应等于x0-x(其中x即称盘对弹簧的压缩量)。
举一反三,纠错训练
1. (多选)(2019·全国卷Ⅲ)如图(a),物块和木板叠放在实验台上,物块用一不可伸长的细绳与固定在实验台上的力传感器相连,细绳水平.t=0时,木板开始受到水平外力F的作用,在t=4 s时撤去外力.细绳对物块的拉力f随时间t变化的关系如图(b)所示,木板的速度v与时间t的关系如图(c)所示.木板与实验台之间的摩擦可以忽略.重力加速度取10 m/s2.由题给数据可以得出( )
A.木板的质量为1 kg
B.2~4 s内,力F的大小为0.4 N
C.0~2 s内,力F的大小保持不变
D.物块与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2
[答案] AB
[解析] 结合两图象可判断出0~2 s物块和木板还未发生相对滑动,它们之间的摩擦力为静摩擦力,此过程力F等于f,故F在此过程中是变力,即C错误;2~5 s内木板与物块发生相对滑动,摩擦力转变为滑动摩擦力,对2~4 s和4~5 s列运动学方程,可解出质量m为1 kg,2~4 s内的力F为0.4 N,故A、B正确;由于不知道物块的质量,所以无法计算它们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故D错误.
2.(2018·全国卷Ⅰ)如图,轻弹簧的下端固定在水平桌面上,上端放有物块P,系统处于静止状态.现用一竖直向上的力F作用在P上,使其向上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以x表示P离开静止位置的位移,在弹簧恢复原长前,下列表示F和x之间关系的图象可能正确的是( )
[答案] A
[解析] 由牛顿运动定律,F-kx=ma,∴F=kx+ma.x为离开原平衡位置的位移,对比题给的四个图象,可能正确的是A.
3.(2019·海南卷)如图,两物块P、Q置于水平地面上,其质量分别为m、2m,两者之间用水平轻绳连接.两物块与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现对Q施加一水平向右的拉力F,使两物块做匀加速直线运动,轻绳的张力大小为( )
A.F-2μmg B.eq \f(1,3)F+μmg
C.eq \f(1,3)F-μmg D.eq \f(1,3)F
[答案] D
[解析]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对PQ的整体:F-μ·3mg=3ma;对物体P:T-μmg=ma;解得T=eq \f(1,3)F,故选D.
4. (多选)某人在地面上用体重计称得其体重为490 N.他将体重计移至电梯内称其体重,t0 至t3时间段内,体重计的示数如图所示,电梯运动的vt图象可能是以下四个选项中的(取电梯向上运动的方向为正方向)( )
A B
C D
【答案】AD
【解析】由题图可知,在t0~t1阶段,体重计示数小于实际体重,则处于失重状态,此时具有向下的加速度;在t1~t2阶段,体重计示数等于实际体重,说明电梯做匀速直线运动或处于静止状态;在t2~t3阶段,体重计示数大于实际体重,则处于超重状态,具有向上的加速度.故选项A、D正确.
5.一个同学站在体重计上称体重,当该同学静止时体重计示数为600 N,现在该同学突然下蹲,则从开始下蹲到静止全过程中体重计的示数( )
A.一直大于600 N
B.一直小于600 N
C.先是大于600 N,后小于600 N,最后等于600 N
D.先是小于600 N,后大于600 N,最后等于600 N
【答案】D
【解析】该同学下蹲全过程中,他先是加速向下后又减速向下运动,最后静止,故他先是处于失重状态,体重计示数小于重力600 N,后又处于超重状态,体重计示数大于600 N,最后处于平衡状态,体重计示数为600 N,D正确.
6.力F作用于质量为m1的甲物体时产生的加速度为a1,此力作用于质量为m2的乙物体时产生的加速度为a2,若将甲、乙两个物体合在一起,仍受此力的作用,产生的加速度是( )
A.eq \f(a1+a2,2)
B.eq \f(|a1-a2|,2)
C.eq \f(a1a2,a1+a2)
D.eq \f(a1+a2,a1a2)
【答案】C.
7.如图所示,在倾角为α=30°的光滑固定斜面上,有两个质量均为m的小球A、B,它们用劲度系数为k的轻弹簧连接,现对A施加一水平向右的恒力,使A、B均静止在斜面上,此时弹簧的长度为L,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弹簧的原长为L+eq \f(mg,2k)
B.水平恒力大小为eq \f(\r(3),3)mg
C.撤掉恒力的瞬间小球A的加速度为g
D.撤掉恒力的瞬间小球B的加速度为g
【答案】C.
【解析】 对小球B受力分析,由平衡条件得kx=mgsin α,解得x=eq \f(mg,2k),则弹簧的原长为L-x=L-eq \f(mg,2k),选项A错误;对小球A受力分析,则Fcs α=mgsin α+kx,解得F=eq \f(2 \r(3),3)mg,选项B错误;撤去F的瞬间,弹簧弹力不变,则B球的加速度为零,由mgsin α+kx=maA,解得小球A的瞬时加速度为aA=g,选项C正确.
8.如图所示,用橡皮筋将一小球悬挂在小车的架子上,系统处于平衡状态.现使小车从静止开始向左加速,加速度从零开始逐渐增大到某一值,然后保持此值,小球稳定地偏离竖直方向某一角度(橡皮筋在弹性限度内).与稳定在竖直位置时相比,小球的高度( )
A.一定升高
B.一定降低
C.保持不变
D.升高或降低由橡皮筋的劲度系数决定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了牛顿第二定律与受力分析.设橡皮筋原长为l0,小球静止时设橡皮筋伸长x1,由平衡条件有kx1=mg,小球距离悬点高度h=l0+x1=l0+eq \f(mg,k),加速时,设橡皮筋与水平方向夹角为θ,此时橡皮筋伸长x2,小球在竖直方向上受力平衡,有kx2sin θ=mg,小球距离悬点高度h′=(l0+x2)sin θ=l0sin θ+eq \f(mg,k),因此小球高度升高了.
9.如图甲所示为杂技中的“顶杆”表演,地面上演员B肩部顶住一根长直杆,另一演员A爬至杆顶端完成各种动作.某次顶杆表演结束后,演员A自杆顶由静止开始下滑,滑到杆底时速度正好为零,其下滑时的速度随时间变化关系如图乙所示.演员A质量为40 kg,杆质量为10 kg,g取10 m/s2.则( )
A.演员A的加速度方向先向上再向下
B.演员A所受摩擦力的方向保持不变
C.t=2 s时,演员B肩部所受压力大小为380 N
D.t=5 s时,演员B肩部所受压力大小为540 N
【答案】BD.
【解析】 [解析] 演员A先向下匀加速运动,然后向下匀减速运动,加速度方向先向下再向上,选项A错误;下滑过程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向上(不变),选项B正确;由图像知,前4 s内A的加速度a1=eq \f(Δv1,Δt1)=0.5 m/s2,对A演员,由牛顿第二定律mg-Ff1=ma1,解得Ff1=mg-ma1=380 N,所以演员B肩部所受压力大小为FN=Ff1+m′g=480 N,选项C错误;同理,后2 s内A的加速度a2=eq \f(Δv2,Δt2)=-1 m/s2,mg-Ff2=ma2,F′N=Ff2+m′g=540 N,选项D正确.
10.如图所示,质量m=1 kg的物块A放在质量M=4 kg木板B的左端,起初A、B静止在水平地面上.现用一水平向左的力F作用在木板B上,已知A、B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1=0.4,地面与B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2=0.1,假设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g=10 m/s2,求:
(1)能使A、B发生相对滑动的F的最小值;
(2)若F=30 N,作用1 s后撤去,要想A不从B上滑落,则木板至少多长;从开始到A、B均静止,A的总位移是多少.
[解析] (1)对于A,最大加速度由A、B间的最大静摩擦力决定,即
μ1mg=mam,am=4 m/s2
对A、B整体F-μ2(M+m)g=(M+m)am,解得F=25 N
(2)设F作用在B上时A、B的加速度分别为a1、a2,撤掉F时速度分别为v1、v2,撤去外力F后加速度分别为a1′、a2′,A、B共同运动时速度为v3,加速度为a3,
对于A:μ1mg=ma1,得a1=4 m/s2,v1=a1t1=4 m/s
对于B:F-μ1mg-μ2(M+m)g=Ma2,
得a2=5.25 m/s2,v2=a2t1=5.25 m/s
撤去外力
a1′=a1=4 m/s,a2′=eq \f(μ1mg+μ2(M+m)g,M)=2.25 m/s2
经过t2时间后A、B速度相等v1+a1′t2=v2-a2′t2
解得t2=0.2 s
共同速度v3=v1+a1′t2=4.8 m/s
从开始到A、B相对静止,A、B的相对位移即为木板最短的长度L
L=xB-xA=eq \f(veq \\al(2,2),2a2)+eq \f(veq \\al(2,3)-veq \\al(2,2),-2a2′)-eq \f(1,2)a1(t1+t2)2=0.75 m
A、B速度相等后共同在水平面上匀减速运动,
加速度a3=μ2g=1 m/s2
从v3至最终静止位移为x=eq \f(veq \\al(2,3),2a3)=11.52 m
所以A的总位移为xA总=xA+x=14.4 m.
11.(多选)如图所示,由电动机带动的水平传送带两端A、B间的距离为L,传送带以速度v顺时针方向转动,一个质量为m的小物体以一定的初速度从A端滑上传送带,运动到B端,此过程中物块先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后做匀速直线运动,物块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时间与做匀速直线运动时间相等,两过程中物块运动的位移之比为3∶4,重力加速度为g,传送带速度大小不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块的初速度大小为eq \f(v,3)
B.物块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为eq \f(7v2,8gL)
C.整个过程中物块与传动带间的相对位移为eq \f(4,7)L
D.物块从A运动到B的时间为eq \f(8L,7v)
[答案] BD
[解析] 设物块的初速度大小为v0.根据题意知eq \f(v0+v,2)t∶vt=3∶4,解得:v0=eq \f(v,2),故A错误;由L=eq \f(v0+v,2)·t+vt,可得t=eq \f(4L,7v),t总=2t=eq \f(8L,7v),故D正确;由运动学公式v2-veq \\al(2,0)=2ax可得v2-eq \b\lc\(\rc\)(\a\vs4\al\c1(\f(v,2)))eq \s\up12(2)=2a×eq \f(3,7)L,解得:a=eq \f(7v2,8L).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a=eq \f(μmg,m)=μg,所以μ=eq \f(7v2,8gL),故B正确;加速过程中物块的位移为eq \f(3,7)L=eq \f(v0+v,2)t=eq \f(3,4)vt,传送带的位移为vt=eq \f(4,3)×eq \f(3,7)L=eq \f(4,7)L,相对位移为Δx=eq \f(L,7),故C错误.
12.(多选)如图甲所示,倾角为θ的足够长的传送带以恒定的速率v0沿逆时针方向运行.t=0时,将质量m=1 kg的物体(可视为质点)轻放在传送带上,物体相对地面的v-t图象如图乙所示.设沿传送带向下为正方向,取重力加速度g=10 m/s2.则( )
A.传送带的速率v0=10 m/s
B.传送带的倾角θ=30°
C.物体与传送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5
D.0~2.0 s内物体相对地面的位移大小为16 m
[答案] AD
[解析] 由图知,物体先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速度达到传送带速度后(在t=1.0 s时刻),由于重力沿斜面向下的分力大于摩擦力,物块继续向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从图象可知传送带的速度为v0=10 m/s,故A正确;在0~1.0 s内,物体摩擦力方向沿斜面向下,匀加速运动的加速度为a1=eq \f(mgsin θ+μmgcs θ,m)=gsin θ+μgcs θ,由图可得a1=eq \f(Δv1,Δt1)=10 m/s2,即有gsin θ+μgcs θ=10.在1.0~2.0 s,物体的加速度为a2=eq \f(mgsin θ-μmgcs θ,m)=gsin θ-μgcs θ,由图可得:a2=eq \f(Δv2,Δt2)=2 m/s2,即有gsin θ-μgcs θ=2.联立解得:μ=0.5,θ=arctan eq \f(3,4),故B、C错误;根据“面积”表示位移,可知0~1.0 s物体相对于地的位移x1=eq \f(1,2)×10×1 m=5 m,1.0~2.0 s物体相对于地的位移x2=eq \f(10+12,2)×1 m=11 m.所以0~2.0 s内物体相对地面的位移大小为16 m,故D正确.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中物理高考 专题11 选修3-4-2020年高考考前再回首易错题(解析版),共17页。
这是一份高中物理高考 专题10 交变电流-2020年高考考前再回首易错题(解析版),共12页。
这是一份高中物理高考 专题09 电磁感应-2020年高考考前再回首易错题(解析版),共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