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超银中学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含答案)
展开这是一份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超银中学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含答案),共2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运用,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超银中学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解析版)
一、积累运用。
1.(6分)少年正是读书时,为此学校进行了“大阅读”系列主题活动。下面是华华同学在此次活动中写的开场白请阅读并完成问题。
语文课本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文学之门,开启了一段学习之旅。在旅途中,欣赏《济南的冬天》,我们看到了镶上银边的山尖,看到了伫蓄绿色的水藻;聆听《雨的四季》,我们听出了夏雨的热烈粗犷,听出了秋雨的高邈、深远;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们聆听了人声鼎沸的读书声;走近《植树的牧羊人》,我们见到了干涸的不毛之地;品味《纪念白求恩》,我们知道了对待工作不能拈轻怕重、见异思迁;徜徉《动物笑谈》,这个可怜的家伙渐渐从它因长期被禁(jìn)锢所受的精神虐待中恢复过来。
我们见识了怪诞不惊的科学实验方法,认识了神采奕奕的大鹦鹉可可;B走进《皇帝的新装》,我们遇到了喜欢随声附和的滑稽可笑的一群大臣,虚伪的皇帝竟然封骗子为“御聘织师”……C自然风物、人情百态犹如一幅幅画面呈现在眼前,无时无刻不不触动着我们的心灵。
(1)下列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干涸(hé)
伫蓄
拈轻怕重(niān)
B.高邈(miăo)
攒成
热烈粗犷(kuàng)
C.禁(jìn)锢
不毛之地
随声附和(hè)
D.滑稽(jī)
人情百态
怪诞不惊(dàn)
(2)上面文段中画波浪线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声附和
B.人声鼎沸
C.见异思迁
D.神采奕奕
2.(3分)【病句诊所】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疫情过后各地中小学陆续复课,学校深入排查各类隐患,全力营造安全稳定的校园。
B.通过经典诵读,使孩子们能真正喜欢上诗歌,真切地感受到诗歌之美。
C.他无法理解劳动内涵、珍视劳动价值的根本原因是没有经历过劳动造成的。
D.央视《经典咏流传》最大的创新点是将传统诗词经典与现代流行相结合,有了这种传承方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定能在青少年中生根、开花、结果。
3.(3分)下列关于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诫子书》是一封告诫儿子的家书,作者是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
B.《论语》是儒家经典,以“语录体”的方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C.寓言多以真实的故事寄寓深刻的道理,给人以启示,如《蚊子和狮子》。
D.《狼》选自文言小说集《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是清代著名文学家。
4.(3分)关于下面句子的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让你的人生时而像水一样流淌,悠闲而又充满诗意,时而像山路一样跌宕起伏,峰回路转,柳暗花明。
②但我们可以是编剧,把生活编成自己想要的体裁。
③生命中没有导演,谁都无法为自己的人生进行彩排。
④那些风花雪月的浪漫可以改编成诗歌,那些坎坷不平的经历可以改编成小说。
A.④①③② B.④①②③ C.③②④① D.③②①④
5.(6分)完成下面古诗积累卡。
学习古诗文最大的好处就是使人内心丰盈。在诸葛亮的《诫子书》中,我们读到了“非淡泊无以明志,① ”一位父亲殷殷教诲中的深切希望;读《秋词》我们感受到“晴空一鹤排云上,② ”秋景明丽,诗情豪迈;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里,“③ ,铁马冰河入梦来”,即使写风雨梦境,也充满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读《潼关》“④ ,山入潼关不解平“我们感受到诗人的少年意气,读《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⑤ ,”我们可以读出诗人的乡愁。我们还可以从古人的言语里,获得做学问的智慧。《论语》还告诉我们学习与思考必须紧密结合,二者不可偏废,因为“⑥ ,思而不学则殆。”
二、阅读。
6.(3分)诗歌阅读。
下列对《天净沙秋思》《秋词》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净沙•秋思》中“夕阳西下”,简洁勾勒了一个日落的画面,既交待了时间,更衬托了游子的悲哀。
B.《天净沙•秋思》以“小桥流水人家”的温馨美好直接抒发了对故乡的思念,而《秋词》则通过描写间接表现了诗人激越向上的诗情。
C.《秋词》描绘了一幅鹤飞冲天的画面,在生机勃勃的景象中倾诉诗人的情怀。
D.《秋词》一诗用了对比的手法,将古人的悲秋和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表现了作者乐观豁达的心境。
7.(3分)下列选项中,对诗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既写了诗人当时在巴蜀羁旅中的孤独和凄凉,又写了后来回家团聚后剪烛西窗、共话巴山夜雨的情景。
B.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中“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两句抒发了戍边将士浓烈的思乡之情。
C.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不仅写景生动,还蕴含一种生活哲理,凸显了新生事物的强大生命力。
D.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借写风雨梦境,抒发感人至深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
8.(3分)名著阅读。
班级正进行好书推荐活动,苏苏发现了《西游记》的独特魅力本次推荐的书籍是《西游记》,下列对《西游记》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西游记》十三到一百回详尽描述了西天取经故事,侧重展示西天取经的艰难历程。
B.孙悟空形象展现了人类理想中勇敢、抗争、自由的一面,同时也充分显示了底层人民盲目自信的劣根性。
C.《西游记》是中国古代一部浪漫主义长篇神魔小说,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最富有想象力的作品之一。
D.这个片段是三调芭蕉扇中的第一调,被铁扇公主扇飞,灵吉菩萨得知,给他定风丹,再去借扇。
9.(3分)请你根据推荐要求帮苏苏补全她的推荐语。
苏苏说:大家都觉得《西游记》是一部“取经史”,而我认为也是孙悟空的一部“成长史”,特别是他“被拒绝”后的不同表现,更能显示其心灵的成长。例如:“三借芭蕉扇”中孙悟空都“被拒绝”, (结合作品内容简要阐释,具有说服力。)
10.(12分)文言文阅读。
【甲】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选自《诫子书》
【乙】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选自《狼》
【丙】
有屠人货肉归,日已幕,数①一狼来,瞰担上肉,似甚垂涎,随屠尾行数里。屠惧,小人以刃,少却:及走,又从之。屠思狼所欲者肉,不如悬诸树而蚤②取之。遂钩肉,翘足挂间,示以空担。狼乃止。屠归。昧爽③往取肉,遥望树上悬巨物,似人缢死状,大骇。逡巡④近视,则死狼也。仰首细审,见狼口中含肉,钩刺狼腭,如鱼吞饵。时狼皮价昂,直十余金屠小裕焉。缘木求鱼,狼则罹⑤之,是可笑也!
(选自《聊斋志异•狼三则》)
【注释】①歘(xū):忽然,突然。②蚤:同“早”。③昧爽:拂晓,黎明。④逡(qūn)巡:有顾虑而徘徊不前。⑤罹(1í)遭遇祸患。
(1)下列与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险躁则不能治性
治:修养
B.非学无以广才
广:增长
C.瞰担上肉
瞰:看,窥视
D.顾野有麦场
顾:回头看
(2)选出下列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夫君子之行
久之,目似瞑
B.静以修身
小人以刃
C.屠自后断其股
其一犬坐于前
D.而顷刻两毙
人不知而不愠
(3)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B.非/学无以广才
C.其一/犬坐于前
D.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4)下列对选文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乙丙选段两只狼的相同点是都很贪婪,不同点是乙文中的狼狡猾,丙文中的狼愚蠢。
B.《诫子书》是诸葛亮写给儿子的信,重点阐释了学习、才干、立志这三者的关系,从正面论述,强调“淫慢”“励精”的影响。
C.甲乙两文说理透辟,但手法各异。乙文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对比阐释,让说理走向深刻;丙文寓理于事富有说服力。
D.《狼》启示我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能妥协退让,而要像屠夫一样勇敢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会取得胜利。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②缘木求鱼,狼则罹之,是可笑也!
11.(6分)现代文阅读。
飞行汽车就要来了
①令人头疼的交通堵塞,在很多国家都不是什么新鲜事。碰到拥堵,人们总是会想,如果能给汽车插上翅膀飞过去该多好!现在,梦想中的飞行汽车很快就要上路了。据英国媒体报道,荷兰PAL—V公司日前接受了全球首批90辆商用飞行车订单,计划于明年底交付使用。这标志着飞行汽车将开始进入实用领域。
②这款名为“自由”的飞行车可谓创新力十足,而且完全符合现行的安全标准。第一批飞行车被称为“先锋版”,不仅外观独特、内饰舒适,而且技术含量颇高:车身由碳纤维、钛和铝材料制成,重量仅为680公斤,而一般的轿车重量大都在1000公斤以上。在陆地行驶模式下这款汽车的最高时速可达160公里,一箱油可以跑1315公里;而在飞行模式下,最高时速可达180公里,一箱油的续航里程为500公里左右。这款两座产品从三轮摩托车型的道路模式转变为自转旋翼机模式,只需要10分钟。230马力的四缸引擎动力强大,百公里加速时间不到8秒。引擎既是汽车的驱动装置也可摇身一变成为“飞行器”的后置推进器。
③其实不单荷兰,世界上有不少公司都在研发飞行车。早在2009年,世界首辆飞行汽车就在美国实现了首飞,而荷兰的这款“自由”飞行汽车算得上是第一款真正走入人们生活的两栖车。不过,眼下这款飞行汽车仍存在局限和短板。一是价格太贵。目前在售的“先锋版”价格近60万美元,令一般消费者望而却步,随后将生产的最低配置型汽车也要卖到40万美元。二是对驾驶的要求较高。飞行汽车结合了汽车和自转旋翼机的特点,因此要驾驶这款飞行车,必须得同时拥有驾照和运动飞行员执照,这势必会限制人群的适用范围。三是安全性还有待欧洲航空安全局的检验和认证。尽管如此,这仍称得上是汽车形态方面一个质的飞跃为未来的出行方式打开了新的疆域。
④人类的交通工具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国是最早造车的国家之一,很早就有黄帝造车的记载。在机械动力驱动车的时代来临后,西方的造车技术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如今交通领域正在经历着史上最大规模的变革:从磁悬浮列车到超级高铁(胶囊高铁),从电动汽车到无人驾驶汽车……技术的创新不断挑战人类的想象空间。从动力方面看,燃油汽车已呈现被新能源汽车取代之态;从空间上看,单轨索道、空中汽车已然跳脱了拥挤的路面,开始向空中延伸。
⑤当科技的进步遇上人们的现实需求,总会碰撞出令人意想不到的火花。20世纪40年代当汽车、航空技术有了相当大的发展之后,福特汽车公司创始人亨利•福特曾大胆预言:飞行汽车早晚会出现。今天福特的预言很快将得以实现。
(1)下列关于“自由”飞行汽车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在陆地行驶模式下,一箱油可跑1315公里,而飞行模式下,一箱油的续航里程为500公里左右。
B.这款汽车创新力十足,算得上是第一款真正走入人们生活的两栖车。
C.第一批飞行车被称为“先锋版”,不仅外观独特、内饰舒服,而且技术含量颇高,但是价格太贵,令一般消费者望而却步。
D.飞行汽车完全符合现行的安全标准,已经得到欧洲航空安全局的检验和认证,可以放心使用。
(2)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A.20世纪40年代,福特汽车公司创始人亨利•福特曾大胆预言:飞行汽车早晚会出现。
B.飞行汽车结合了汽车和自转旋翼机的特点,驾驶它必须得同时拥有驾照和运动飞行员执照。
C.目前在售的“先锋版”价值60万美元,远超出普通百姓的承受能力。
D.如今,人类的交通工具在动力方面和运行空间方面正经历着巨大变革。
12.(19分)现代文阅读。
合欢,合欢
①很多年以后,我才知道,那是合欢。
②我九岁那年七月,母亲去小城开会,带上了我,这是我第一次出远门。我们住在一个一眼看不到头的大院子里,当母亲推开浅绿色的木窗,我来到窗前,一棵大树正对着窗口。那是一种我从来没有见过的树,开着我从来没有见过的花,粉柔柔的,像一把把小扇子密密缀满枝头。树冠在十几米高处平平地铺开将七月骄阳隔在树外,树下形成天然绿荫。
③我雀跃而出,跑到屋后,见十来棵一般模样的大树肩并肩默立,树叶间缀满了粉红色棉絮一样的绒花,远远望去,如雾一般。从那红雾里,飘出丝丝缕缕清甜的香气。我站在树 下,看见那香气正倾泻而下从我的头顶、发梢,直到我的肩膀、我的手、我的脚下,然后那香气蓬勃而起,又从我的脚下蒸腾,沿着我的手、我的肩膀、我的发梢,直到我的头顶,翻翻覆覆,重重叠叠。我在那香气里静悄悄,不敢发出一点声音。但母亲唤着我走过来了,她刚刚洗过的头发还没有干透,她的脸颊,不知道是因为洗过澡的缘故,还是被那笼罩在头顶的粉色映照的缘故,像抹了胭脂一样。她从那香气里走过来了,她唤我的声音也是香的、软的呢。
④又五年,我读到了史铁生的《合欢树》,这个名字让我喜欢,但是文章始终没有描摹过合欢的样子“与其在街上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可是,史铁生终究没有走近那棵树。“我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待一会儿,悲伤也成享受。”史铁生的悲伤我那时并不理解,让我失望的是,合欢在哪里呢?
⑤我真正认识合欢,是在羊城,那时我十九岁。还是七月,我走得大汗淋满,而在头顶却是一棵大树,那花粉柔柔的,像一把把小扇子密密缀满枝头。树干上挂着小牌子:“合欢又名……”合欢,合欢原来,史铁生笔下那棵始终未曾露面的合欢,我早在九岁的时候就已经遇到了。
⑥那是一次仓促的旅行,仓促到不知道为什么旅行,仓促到不知道下一站在哪里。我站在羊城街头,看衣着光鲜的人流开开合合,我知道,这里不是我的世界。在这里避适的合欢与十年前小城的合欢相比是傲慢的。虽然树是一样的树,花是一样的花,但是,那香气里已然有了本土的居高临下、不屑一顾。我感到十分茫然。
⑦又是七月,我已是母亲当年的年纪,依然在小城,依然有合欢,然而母亲再也站不起来了。她整日躺在病床上,医院的颜色,除了白,还是白。但窗外是有颜色的,是有花树的那花粉柔柔的,像一把把小扇子密密缀满枝头。我站在窗前,窗外是合欢,床上是母亲。母亲唤着我走过来了,她刚刚洗过的头发还没有干透,她的脸颊,不知道是因为洗过澡的缘故还是被那笼平在头顶的粉色映照的缘故,像抹了胭脂一样。她从那香气里走过来了,她唤我的声音也是香的、软的呢。惊回首,病床上的母亲静悄悄的,一点声音也没有。
⑧我知道了,史铁生为什么终究没有走近合欢。
(选自《读者》2017年第2期,有删改)
【注释】①史铁生的《合欢树》讲述了作者十岁那年作文获奖、二十岁母亲为他治病和鼓励他写小说以及三十岁以后出名,母亲却已离世七年,从而引出母亲生前种合欢树、细致照顾合欢树的故事。作者却因种种原因未能再见一眼那棵合欢树,造成终身遗憾。
(1)读完本文,小语发现文章有一条非常清晰的写作脉络。请根据提示补全思维导图。
①
②
③
(2)小语觉得文中画线句子写得特别美。请从修辞或加点词的角度帮他一起分析。
树叶间缀.满.了粉红色棉絮一样的绒花,远远望去,如雾一般。从那红雾里,飘出丝丝缕缕清甜的香气。
(3)小语想尝试在第一、第二单元学到的朗读方法设计以下朗读卡。请你参与完成。
朗读卡:惊回首,病床上的母亲静悄悄的,一点声音也没有。(从语速、语气和轻重音等角度进行设计)
朗读设计:
(4)小语和小文就文章的写法进行讨论,请帮助他们完成对话。
小语:第③段和第⑦段用了相同的笔墨写母亲的头发和脸颊,能否删去一处?
小文:当然不能, 。(结合上下文分析作用)
(5)小语推荐本文为七上第二单元的拓展阅读材料,你赞同吗?请结合文章内容,参考单元导语与单元目录,谈谈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单元导语:亲情,是人世间最普遍,最美好的情感之一。本单元课文,从不同角度抒写了亲人之间真挚动人的感情。阅读这些课文,可以加深我们对亲情的感受和理解,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
单元目录:秋天的怀念/史铁生 散步/莫怀戚 散文诗二首 金色花/泰戈尔 荷叶•母亲/冰心《世说新语》二则 咏雪 陈太丘与友期行
三、写作。
13.(50分)作文。
长大,不仅是年龄的增长,外表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学会思考,懂得自省,担起责任。那一刻,一定是“我”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时刻,在那一时刻,某件事给了“我”很大的内心触动,甚至是震撼,……上面的文字给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以“那一刻,我长大了”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审清题目,然后作文;(2)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3)力求写出真切体验与独特感受;(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积累运用。
1.(6分)少年正是读书时,为此学校进行了“大阅读”系列主题活动。下面是华华同学在此次活动中写的开场白请阅读并完成问题。
语文课本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文学之门,开启了一段学习之旅。在旅途中,欣赏《济南的冬天》,我们看到了镶上银边的山尖,看到了伫蓄绿色的水藻;聆听《雨的四季》,我们听出了夏雨的热烈粗犷,听出了秋雨的高邈、深远;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们聆听了人声鼎沸的读书声;走近《植树的牧羊人》,我们见到了干涸的不毛之地;品味《纪念白求恩》,我们知道了对待工作不能拈轻怕重、见异思迁;徜徉《动物笑谈》,这个可怜的家伙渐渐从它因长期被禁(jìn)锢所受的精神虐待中恢复过来。
我们见识了怪诞不惊的科学实验方法,认识了神采奕奕的大鹦鹉可可;B走进《皇帝的新装》,我们遇到了喜欢随声附和的滑稽可笑的一群大臣,虚伪的皇帝竟然封骗子为“御聘织师”……C自然风物、人情百态犹如一幅幅画面呈现在眼前,无时无刻不不触动着我们的心灵。
(1)下列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C
A.干涸(hé)
伫蓄
拈轻怕重(niān)
B.高邈(miăo)
攒成
热烈粗犷(kuàng)
C.禁(jìn)锢
不毛之地
随声附和(hè)
D.滑稽(jī)
人情百态
怪诞不惊(dàn)
(2)上面文段中画波浪线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随声附和
B.人声鼎沸
C.见异思迁
D.神采奕奕
【分析】本题考查易错的字音字形以及成语的恰当使用。
【解答】(1)A.有误,“伫蓄”的“伫”应写作“贮”;
B.有误,“热烈粗犷”的“犷”应读作“guǎng”;
C.正确。
D.有误,“怪诞不惊”的“惊”应写作“经”。
故选:C。
(2)ABC.正确。
D.有误,“神采奕奕”形容精神饱满,容光焕发。只能形容人,不能形容动物。
故选:D。
答案:
(1)C
(2)D
【点评】要正确地读写词语,应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在日常的学习阅读中也要注意多积累,丰富自己的字词量,在积累的过程中要做到准确无误,这样才能在实际的读写运用中避免错读错写。
2.(3分)【病句诊所】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疫情过后各地中小学陆续复课,学校深入排查各类隐患,全力营造安全稳定的校园。
B.通过经典诵读,使孩子们能真正喜欢上诗歌,真切地感受到诗歌之美。
C.他无法理解劳动内涵、珍视劳动价值的根本原因是没有经历过劳动造成的。
D.央视《经典咏流传》最大的创新点是将传统诗词经典与现代流行相结合,有了这种传承方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定能在青少年中生根、开花、结果。
【分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能力。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语意不明、成分赘余等。先通读所有句子,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压缩句子,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
【解答】A.缺宾语,应在“校园”的后面加上“环境”;
B.缺主语,去掉“通过”或“使”;
C.句式杂糅,去掉“造成的”;
D.有误;
故选:D。
【点评】辨析病句,一般来说,一看语法通不通,二看意思对不对,三看修辞妥不妥。要想快速而准确地辨析病句,除了平时多阅读,增强语感外,还应该掌握一定的方法,如语感审读法、枝干梳理法、逻辑分析法。
3.(3分)下列关于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诫子书》是一封告诫儿子的家书,作者是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
B.《论语》是儒家经典,以“语录体”的方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C.寓言多以真实的故事寄寓深刻的道理,给人以启示,如《蚊子和狮子》。
D.《狼》选自文言小说集《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是清代著名文学家。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文化常识知识的理解辨析能力。结合自己对文学文化常识知识的积累解答即可。
【解答】ABD.正确。
C.有误,寓言常用假托的故事寄寓深刻的道理,给人以启示,不是用真实的故事来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
故选:C。
【点评】文学文化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纷繁。包括传统文化中事关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古代音乐和历代刑罚等相关知识以及传统节日、敬辞、谦辞等。平时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解题时须细心比对,防止张冠李戴,防止时代混淆,防止基本情节和人物错乱等。
4.(3分)关于下面句子的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让你的人生时而像水一样流淌,悠闲而又充满诗意,时而像山路一样跌宕起伏,峰回路转,柳暗花明。
②但我们可以是编剧,把生活编成自己想要的体裁。
③生命中没有导演,谁都无法为自己的人生进行彩排。
④那些风花雪月的浪漫可以改编成诗歌,那些坎坷不平的经历可以改编成小说。
A.④①③② B.④①②③ C.③②④① D.③②①④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句子排序能力。句段的表达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多种,其中逻辑顺序又包含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做题时可以将句子中的重点字词进行圈画标记,再根据语境及正常的表达顺序进行排序即可。
【解答】本题通读四句可以判断出:第③句“生命中没有导演,谁都无法为自己的人生进行彩排”提出了中心论点,应当作为开头,表达的意思是我们不是导演,不能为自己的人生彩排;第②句一个“但”字标明了要与前一句构成转折关系,说明了我们不能是导演,但我们可以是编剧,把生活编成想要的体裁;体裁正好与第④句中的“诗歌”“小说”相对应,因此第④句排在第②句之后;“风花雪月的浪漫可以改编成诗歌”与第①句中“悠闲而又充满诗意”相对应,“坎坷不平的经历”与第①句中“跌宕起伏,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相对应,因此第①句排在第④句之后,所以正确的顺序应是:③②④①。
故选:C。
【点评】解答此类题,需要在平时多阅读、多训练,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
5.(6分)完成下面古诗积累卡。
学习古诗文最大的好处就是使人内心丰盈。在诸葛亮的《诫子书》中,我们读到了“非淡泊无以明志,① 非宁静无以致远 ”一位父亲殷殷教诲中的深切希望;读《秋词》我们感受到“晴空一鹤排云上,② 便引诗情到碧霄 ”秋景明丽,诗情豪迈;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里,“③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即使写风雨梦境,也充满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读《潼关》“④ 河流大野犹嫌束 ,山入潼关不解平“我们感受到诗人的少年意气,读《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⑤ 归雁洛阳边 ,”我们可以读出诗人的乡愁。我们还可以从古人的言语里,获得做学问的智慧。《论语》还告诉我们学习与思考必须紧密结合,二者不可偏废,因为“⑥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
【解答】①非宁静无以致远
②便引诗情到碧霄(重点字:霄)
③夜阑卧听风吹雨
④河流大野犹嫌束
⑤归雁洛阳边
⑥学而不思则罔
【点评】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下面几种方法可供借鉴。
1.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识记兴趣。
2.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识记效果。
3.提倡使用名句,巩固识记成果。
4.留心特别词句,规避识记误区。
二、阅读。
6.(3分)诗歌阅读。
下列对《天净沙秋思》《秋词》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净沙•秋思》中“夕阳西下”,简洁勾勒了一个日落的画面,既交待了时间,更衬托了游子的悲哀。
B.《天净沙•秋思》以“小桥流水人家”的温馨美好直接抒发了对故乡的思念,而《秋词》则通过描写间接表现了诗人激越向上的诗情。
C.《秋词》描绘了一幅鹤飞冲天的画面,在生机勃勃的景象中倾诉诗人的情怀。
D.《秋词》一诗用了对比的手法,将古人的悲秋和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表现了作者乐观豁达的心境。
【分析】本题考查诗歌的意象。考查意象的角度主要有:1、考查意象的内涵;2、考查意象的作用;3、考查意象的特点。
【解答】ACD.正确;
B.有误,《天净沙•秋思》以“断肠人在天涯”直接抒发了对故乡的思念,而《秋词》则通过描写直接表现了诗人激越向上的诗情。
故选:B。
【点评】答题步骤:
1.找出诗中描绘的意象;
2.分析意象的基本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或内涵;
3.指出描绘意象的作用或效果。
7.(3分)下列选项中,对诗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既写了诗人当时在巴蜀羁旅中的孤独和凄凉,又写了后来回家团聚后剪烛西窗、共话巴山夜雨的情景。
B.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中“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两句抒发了戍边将士浓烈的思乡之情。
C.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不仅写景生动,还蕴含一种生活哲理,凸显了新生事物的强大生命力。
D.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借写风雨梦境,抒发感人至深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
【分析】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此句赏析。诗歌内容的理解要看题目、看作者、看诗句、看注释,从多方面去理解分析。
【解答】A.有误,《夜雨寄北》后两句是诗人想象回家团聚后剪烛西窗、共话今宵的情景。
BCD.正确。
故选:A。
【点评】做这类试题的关键在于对诗歌内容正确的理解,理解到位,才能做对。
8.(3分)名著阅读。
班级正进行好书推荐活动,苏苏发现了《西游记》的独特魅力本次推荐的书籍是《西游记》,下列对《西游记》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西游记》十三到一百回详尽描述了西天取经故事,侧重展示西天取经的艰难历程。
B.孙悟空形象展现了人类理想中勇敢、抗争、自由的一面,同时也充分显示了底层人民盲目自信的劣根性。
C.《西游记》是中国古代一部浪漫主义长篇神魔小说,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最富有想象力的作品之一。
D.这个片段是三调芭蕉扇中的第一调,被铁扇公主扇飞,灵吉菩萨得知,给他定风丹,再去借扇。
【分析】本题考查名著情节、内容正误的判断。平时课外阅读要扎实,要善于做笔记,对名著中的人物、情节、细节、主旨等进行分类归纳,强加记忆。
【解答】ACD.正确;
B.有误,并不是显示了底层人民盲目自信的劣根性,最主要的是对孙悟空敢于反抗精神的赞颂。
故选:B。
【点评】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9.(3分)请你根据推荐要求帮苏苏补全她的推荐语。
苏苏说:大家都觉得《西游记》是一部“取经史”,而我认为也是孙悟空的一部“成长史”,特别是他“被拒绝”后的不同表现,更能显示其心灵的成长。例如:“三借芭蕉扇”中孙悟空都“被拒绝”, 但第一次被拒绝,孙悟空不屈不饶、蛮横无理,只会用武力解决问题,到“三借芭蕉扇”被拒绝时,化作牛魔王,智取扇子,孙悟空从粗鲁、蛮不讲理到智慧的应用,更显其心智的成熟! (结合作品内容简要阐释,具有说服力。)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于名著的积累与理解。
【解答】孙悟空“索宝水晶宫”被拒是因为他不屈不饶、蛮横无理,只会用武力解决问题:当孙悟空向铁扇公主“三借芭蕉扇”“被拒绝”时,已经学会化作牛魔王,智取扇子。这个变化让我们看到孙悟空从粗鲁、蛮不讲理到智慧的应用,更显其心智的成熟!
答案:
但第一次被拒绝,孙悟空不屈不饶、蛮横无理,只会用武力解决问题,到“三借芭蕉扇”被拒绝时,化作牛魔王,智取扇子,孙悟空从粗鲁、蛮不讲理到智慧的应用,更显其心智的成熟!
【点评】《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作者是明代吴承恩。全书主要描写了孙悟空出世及大闹天宫后,遇见了唐僧、猪八戒、沙僧和白龙马,西行取经,一路上历经艰险、降妖伏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达西天见到如来佛祖,最终五圣成真的故事。该小说以“唐僧取经”这一历史事件为蓝本,通过作者的艺术加工,深刻地反映了明代社会现实。解答此类问题,在平时的阅读中,注意对重点的人物及其情节进行重点记忆。
10.(12分)文言文阅读。
【甲】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选自《诫子书》
【乙】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选自《狼》
【丙】
有屠人货肉归,日已幕,数①一狼来,瞰担上肉,似甚垂涎,随屠尾行数里。屠惧,小人以刃,少却:及走,又从之。屠思狼所欲者肉,不如悬诸树而蚤②取之。遂钩肉,翘足挂间,示以空担。狼乃止。屠归。昧爽③往取肉,遥望树上悬巨物,似人缢死状,大骇。逡巡④近视,则死狼也。仰首细审,见狼口中含肉,钩刺狼腭,如鱼吞饵。时狼皮价昂,直十余金屠小裕焉。缘木求鱼,狼则罹⑤之,是可笑也!
(选自《聊斋志异•狼三则》)
【注释】①歘(xū):忽然,突然。②蚤:同“早”。③昧爽:拂晓,黎明。④逡(qūn)巡:有顾虑而徘徊不前。⑤罹(1í)遭遇祸患。
(1)下列与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D
A.险躁则不能治性
治:修养
B.非学无以广才
广:增长
C.瞰担上肉
瞰:看,窥视
D.顾野有麦场
顾:回头看
(2)选出下列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D
A.夫君子之行
久之,目似瞑
B.静以修身
小人以刃
C.屠自后断其股
其一犬坐于前
D.而顷刻两毙
人不知而不愠
(3)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C
A.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B.非/学无以广才
C.其一/犬坐于前
D.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4)下列对选文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B
A.乙丙选段两只狼的相同点是都很贪婪,不同点是乙文中的狼狡猾,丙文中的狼愚蠢。
B.《诫子书》是诸葛亮写给儿子的信,重点阐释了学习、才干、立志这三者的关系,从正面论述,强调“淫慢”“励精”的影响。
C.甲乙两文说理透辟,但手法各异。乙文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对比阐释,让说理走向深刻;丙文寓理于事富有说服力。
D.《狼》启示我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能妥协退让,而要像屠夫一样勇敢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会取得胜利。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②缘木求鱼,狼则罹之,是可笑也!
【分析】参考译文:
【甲】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
【乙】过了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似乎闭上了,神情悠困得很。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劈狼的肭袋,又砍几刀把狼杀死。屠户正要上路,转到柴草堆后面一看,只见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想要钻过去从背后对屠户进行攻击。狼的身子已经钻进一半,只有屁股和尾巴露在外面。屠户从后面砍断了狼的后腿,也把狼杀死。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雠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方的。
狼也太狡猾,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砍死,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丙】一个屠户卖完了肉回家,天色已经晚了。忽然出现了一匹狼。狼窥视着屠户担子上的肉,嘴里的口水似乎都快要流出来了,尾随着屠户走了好几里路。屠户感到害怕,于是就拿着屠刀来给狼看,狼稍稍退缩了几步,等到屠户继续朝前走的时候,狼又跟了上来。屠户没办法了,于是他在心里想,狼想要的是肉,不如把肉挂在树上,等明天早上再来取肉。于是屠户就把肉挂在钩子上,踮起脚(把带肉的钩子)挂在树上,然后把空担子拿给狼看了看。狼才停下来。屠户就回家了。第二天拂晓,屠户前去取肉,远远地就看见树上挂着一个巨大的东西,就好像有个人在树上吊死的样子,大吃一惊。他小心地徘徊着向树靠近,等走到近前一看,原来是一条死狼。屠户抬起头来仔细观察发现,狼的嘴里含着肉,挂肉的钩子刺穿了狼的上颚,就好像鱼儿咬住了鱼饵一样。当时市场上狼皮昂贵,能值十几两银子,屠户发了一笔小财。就像爬上树去捉鱼一样,狼本来想吃肉,结果遭遇了祸患,这真是可笑啊!
【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ABC.正确;
D.有误,句意:看见野地里有一个打麦场。顾,看。
故选:D。
(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A.不同,助词,的/助词,补足音节;
B.不同,来/用;
C.不同,代词,指狼/其中的;
D.相同,连词,表示转折关系。
故选:D。
(3)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
A.有误,应为: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B.有误,应为:非学/无以广才;
C.正确;
D.有误,应为: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故选:C。
(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分析。
ACD.正确;
B.有误,从反面论述,强调“淫慢”“励精”的影响。
故选:B。
(5)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①中重点词语有:励,振奋。治,修养。句意为: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养性情。
②中重点词语有:缘,沿着。是,这。句意为:就像爬上树去捉鱼一样,狼本来想吃肉,结果遭遇了祸患,这真是可笑啊!
答案:
(1)D
(2)D
(3)C
(4)B
(5)①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养性情。
②就像爬上树去捉鱼一样,狼本来想吃肉,结果遭遇了祸患,这真是可笑啊!
【点评】文言文内容理解分析题,解题方法:
1.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2.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3.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11.(6分)现代文阅读。
飞行汽车就要来了
①令人头疼的交通堵塞,在很多国家都不是什么新鲜事。碰到拥堵,人们总是会想,如果能给汽车插上翅膀飞过去该多好!现在,梦想中的飞行汽车很快就要上路了。据英国媒体报道,荷兰PAL—V公司日前接受了全球首批90辆商用飞行车订单,计划于明年底交付使用。这标志着飞行汽车将开始进入实用领域。
②这款名为“自由”的飞行车可谓创新力十足,而且完全符合现行的安全标准。第一批飞行车被称为“先锋版”,不仅外观独特、内饰舒适,而且技术含量颇高:车身由碳纤维、钛和铝材料制成,重量仅为680公斤,而一般的轿车重量大都在1000公斤以上。在陆地行驶模式下这款汽车的最高时速可达160公里,一箱油可以跑1315公里;而在飞行模式下,最高时速可达180公里,一箱油的续航里程为500公里左右。这款两座产品从三轮摩托车型的道路模式转变为自转旋翼机模式,只需要10分钟。230马力的四缸引擎动力强大,百公里加速时间不到8秒。引擎既是汽车的驱动装置也可摇身一变成为“飞行器”的后置推进器。
③其实不单荷兰,世界上有不少公司都在研发飞行车。早在2009年,世界首辆飞行汽车就在美国实现了首飞,而荷兰的这款“自由”飞行汽车算得上是第一款真正走入人们生活的两栖车。不过,眼下这款飞行汽车仍存在局限和短板。一是价格太贵。目前在售的“先锋版”价格近60万美元,令一般消费者望而却步,随后将生产的最低配置型汽车也要卖到40万美元。二是对驾驶的要求较高。飞行汽车结合了汽车和自转旋翼机的特点,因此要驾驶这款飞行车,必须得同时拥有驾照和运动飞行员执照,这势必会限制人群的适用范围。三是安全性还有待欧洲航空安全局的检验和认证。尽管如此,这仍称得上是汽车形态方面一个质的飞跃为未来的出行方式打开了新的疆域。
④人类的交通工具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国是最早造车的国家之一,很早就有黄帝造车的记载。在机械动力驱动车的时代来临后,西方的造车技术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如今交通领域正在经历着史上最大规模的变革:从磁悬浮列车到超级高铁(胶囊高铁),从电动汽车到无人驾驶汽车……技术的创新不断挑战人类的想象空间。从动力方面看,燃油汽车已呈现被新能源汽车取代之态;从空间上看,单轨索道、空中汽车已然跳脱了拥挤的路面,开始向空中延伸。
⑤当科技的进步遇上人们的现实需求,总会碰撞出令人意想不到的火花。20世纪40年代当汽车、航空技术有了相当大的发展之后,福特汽车公司创始人亨利•福特曾大胆预言:飞行汽车早晚会出现。今天福特的预言很快将得以实现。
(1)下列关于“自由”飞行汽车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D
A.在陆地行驶模式下,一箱油可跑1315公里,而飞行模式下,一箱油的续航里程为500公里左右。
B.这款汽车创新力十足,算得上是第一款真正走入人们生活的两栖车。
C.第一批飞行车被称为“先锋版”,不仅外观独特、内饰舒服,而且技术含量颇高,但是价格太贵,令一般消费者望而却步。
D.飞行汽车完全符合现行的安全标准,已经得到欧洲航空安全局的检验和认证,可以放心使用。
(2)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C
A.20世纪40年代,福特汽车公司创始人亨利•福特曾大胆预言:飞行汽车早晚会出现。
B.飞行汽车结合了汽车和自转旋翼机的特点,驾驶它必须得同时拥有驾照和运动飞行员执照。
C.目前在售的“先锋版”价值60万美元,远超出普通百姓的承受能力。
D.如今,人类的交通工具在动力方面和运行空间方面正经历着巨大变革。
【分析】本文是一篇说明文,开篇由令人头疼的交通堵塞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接着说明了荷兰PAL—V公司日前接受了全球首批90辆商用飞行车订单,标志着飞行汽车将开始进入实用领域;世界上有不少公司都在研发飞行车;人类的交通工具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等内容。最后说明福特汽车公司创始人亨利•福特曾大胆预言:飞行汽车早晚会出现。今天福特的预言很快将得以实现。
【解答】(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分析。
ABC.正确;
D.有误,根据“安全性还有待欧洲航空安全局的检验和认证”可知,选项“已经得到欧洲航空安全局的检验和认证,可以放心使用”的说法错误。
故选:D。
(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分析。
ABD.正确;
C.有误,根据“目前在售的‘先锋版’价格近60万美元”可知,选项中“价值60万美元”表述错误。
故选:C。
答案:
(1)D
(2)C
【点评】阅读题以选择题的形式命题,难度相对降低。解答此类题,先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找到答案相对应的内容,再将选项内容与原文比对,通过分析与比对得出答案。解题时一定要注意句中的细微错误,如一些限定性的词语有没有丢失,使选项的说法过于绝对化等。
12.(19分)现代文阅读。
合欢,合欢
①很多年以后,我才知道,那是合欢。
②我九岁那年七月,母亲去小城开会,带上了我,这是我第一次出远门。我们住在一个一眼看不到头的大院子里,当母亲推开浅绿色的木窗,我来到窗前,一棵大树正对着窗口。那是一种我从来没有见过的树,开着我从来没有见过的花,粉柔柔的,像一把把小扇子密密缀满枝头。树冠在十几米高处平平地铺开将七月骄阳隔在树外,树下形成天然绿荫。
③我雀跃而出,跑到屋后,见十来棵一般模样的大树肩并肩默立,树叶间缀满了粉红色棉絮一样的绒花,远远望去,如雾一般。从那红雾里,飘出丝丝缕缕清甜的香气。我站在树 下,看见那香气正倾泻而下从我的头顶、发梢,直到我的肩膀、我的手、我的脚下,然后那香气蓬勃而起,又从我的脚下蒸腾,沿着我的手、我的肩膀、我的发梢,直到我的头顶,翻翻覆覆,重重叠叠。我在那香气里静悄悄,不敢发出一点声音。但母亲唤着我走过来了,她刚刚洗过的头发还没有干透,她的脸颊,不知道是因为洗过澡的缘故,还是被那笼罩在头顶的粉色映照的缘故,像抹了胭脂一样。她从那香气里走过来了,她唤我的声音也是香的、软的呢。
④又五年,我读到了史铁生的《合欢树》,这个名字让我喜欢,但是文章始终没有描摹过合欢的样子“与其在街上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可是,史铁生终究没有走近那棵树。“我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待一会儿,悲伤也成享受。”史铁生的悲伤我那时并不理解,让我失望的是,合欢在哪里呢?
⑤我真正认识合欢,是在羊城,那时我十九岁。还是七月,我走得大汗淋满,而在头顶却是一棵大树,那花粉柔柔的,像一把把小扇子密密缀满枝头。树干上挂着小牌子:“合欢又名……”合欢,合欢原来,史铁生笔下那棵始终未曾露面的合欢,我早在九岁的时候就已经遇到了。
⑥那是一次仓促的旅行,仓促到不知道为什么旅行,仓促到不知道下一站在哪里。我站在羊城街头,看衣着光鲜的人流开开合合,我知道,这里不是我的世界。在这里避适的合欢与十年前小城的合欢相比是傲慢的。虽然树是一样的树,花是一样的花,但是,那香气里已然有了本土的居高临下、不屑一顾。我感到十分茫然。
⑦又是七月,我已是母亲当年的年纪,依然在小城,依然有合欢,然而母亲再也站不起来了。她整日躺在病床上,医院的颜色,除了白,还是白。但窗外是有颜色的,是有花树的那花粉柔柔的,像一把把小扇子密密缀满枝头。我站在窗前,窗外是合欢,床上是母亲。母亲唤着我走过来了,她刚刚洗过的头发还没有干透,她的脸颊,不知道是因为洗过澡的缘故还是被那笼平在头顶的粉色映照的缘故,像抹了胭脂一样。她从那香气里走过来了,她唤我的声音也是香的、软的呢。惊回首,病床上的母亲静悄悄的,一点声音也没有。
⑧我知道了,史铁生为什么终究没有走近合欢。
(选自《读者》2017年第2期,有删改)
【注释】①史铁生的《合欢树》讲述了作者十岁那年作文获奖、二十岁母亲为他治病和鼓励他写小说以及三十岁以后出名,母亲却已离世七年,从而引出母亲生前种合欢树、细致照顾合欢树的故事。作者却因种种原因未能再见一眼那棵合欢树,造成终身遗憾。
(1)读完本文,小语发现文章有一条非常清晰的写作脉络。请根据提示补全思维导图。
① 欢喜
② 初读《合欢树》
③ 悲伤
(2)小语觉得文中画线句子写得特别美。请从修辞或加点词的角度帮他一起分析。
树叶间缀.满.了粉红色棉絮一样的绒花,远远望去,如雾一般。从那红雾里,飘出丝丝缕缕清甜的香气。
(3)小语想尝试在第一、第二单元学到的朗读方法设计以下朗读卡。请你参与完成。
朗读卡:惊回首,病床上的母亲静悄悄的,一点声音也没有。(从语速、语气和轻重音等角度进行设计)
朗读设计: 用低沉缓慢的语气朗读,语速放缓,“静悄悄”轻读,传达出“我”对母亲的心疼以及内心的悲伤之情。
(4)小语和小文就文章的写法进行讨论,请帮助他们完成对话。
小语:第③段和第⑦段用了相同的笔墨写母亲的头发和脸颊,能否删去一处?
小文:当然不能, 第一次写母亲的头发与脸颊是实写,用合欢树的美来衬托母亲的美,写出了童年时对母爱的独特感受,充满无限欢喜和美好。②第二次是想象虚写,“我”人到中年,而母亲老病在床,表现了对母亲的不舍、眷恋与回忆。③结构上前后照应,使文章充满了浓郁的抒情氛围 。(结合上下文分析作用)
(5)小语推荐本文为七上第二单元的拓展阅读材料,你赞同吗?请结合文章内容,参考单元导语与单元目录,谈谈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单元导语:亲情,是人世间最普遍,最美好的情感之一。本单元课文,从不同角度抒写了亲人之间真挚动人的感情。阅读这些课文,可以加深我们对亲情的感受和理解,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
单元目录:秋天的怀念/史铁生 散步/莫怀戚 散文诗二首 金色花/泰戈尔 荷叶•母亲/冰心《世说新语》二则 咏雪 陈太丘与友期行
【分析】本文以“合欢”为线索,以时间为序,写“我”九岁时在大院里看到合欢花,心中无比欢喜,五年后读史铁生的《合欢树》时,对没有发现文中描写合欢而失望;十九岁在羊城遇见合欢时,“我”心情茫然;人到中年守护病床上的母亲时,在医院看到合欢花,涌起悲伤之情。
【解答】(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梳理。①结合“我雀跃而出,跑到屋后,见十来棵一般模样的大树肩并肩默”概括为:欢喜;②结合“又五年,我读到了史铁生的《合欢树》”概括为:初读《合欢树》;③结合“惊回首,病床上的母亲静悄悄的,一点声音也没有”概括为:悲伤。
(2)本题考查句子赏析。“树叶间缀满了粉红色棉絮一样的绒花,远远望去,如雾一般。从那红雾里,飘出丝丝缕缕清甜的香气”一句中,“红色棉絮一样的绒花”“如雾一般”是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合欢花多、美、轻柔的特点;“飘出”一词写出了花香浓郁。
(3)本题考查朗读设计。当时“我”站在母亲病房的窗前看着重病的母亲,内心对母亲充满了心疼。用低沉缓慢的语气朗读,语速放缓,“静悄悄”轻读,表现母亲的病重与虚弱,从而传达出“我”内心的悲伤之情。
(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分析。从“但母亲唤着我走过来了,她刚刚洗过的头发还没有干透,她的脸颊,不知道是因为洗过澡的缘故,还是被那笼罩在头顶的粉色映照的缘故,抹了胭脂一样”可知,这是描写“我”九岁那一年的七月,母亲去小城开会时的样子,写出了童年时对母爱的独特感受,这是实写;“她从那香气里走过来了,她唤我的声音也是香的、软的呢”是用合欢树的美来衬托母亲的美,塑造了母亲美丽而温婉的形象。从“母亲唤着我走过来了,她刚刚洗过的头发还没有干透,她的脸颊,不知道是因为洗过澡的缘故,还是被那笼罩在头顶的粉色映照的缘故,像抹了胭脂一样。她从那香里走过来了,她唤我的声音也是香的、软的呢”可知,这段文字与使文章充满了浓郁的抒情氛围,烘托出母子相伴的温暖幸福的氛围,还有“我”与妈妈在一起带给“我”的无限欢喜和美好,突出了文章主题。结构上,呼应前文,前后照应,使结构更严谨。从手法上来看,从“惊回首,病床上的母亲静悄悄的,一点声音也没有”可知,当时“我”站在母亲病房的窗前,“她从那香里走过来了,她唤我的声音也是香的、软的呢”是虚写,是作者的想象,丰富了母亲的形象,此时的作者对母爱有了更深切的体会,借此表达了深深的眷恋和不舍之情。
(5)本题考查阅读看法。示例一:赞成。本文以“合欢”为线索,以时间为序,写“我”九岁时在大院里看到合欢花,心中无比欢喜;五年后读史铁生的《合欢树》时,对没有发现文中描写合欢而失望;十九岁在羊城遇见合欢时,“我”心情茫然;人到中年守护病床上的母亲时,在医院看到合欢花,涌起悲伤之情。作者将花和人紧密联系,曲折地表达了对母亲的依恋不舍与母亲离世的遗憾悲伤,告诫我们要关心理解身边的亲人、行孝在当下。第二单元的课文如《秋天的怀念》《金色花》等文章都抒写亲情、母亲,单元导语提及单元课文可以加深我们对亲情的感受。示例二:不赞成。本文写出了“我”的执着探寻,虽然提及了合欢与母亲的联系,但合欢是“我”始终探寻的事物,让“我”遇见美好、感受茫然,懂得珍惜,让“我”永远珍藏怀念。第二单元涉及到的主要是亲人之间真挚动人的感情,而缺少对个体成长的深入感受,没有对执着寻找的记录,所以本文并不适合作为本单元的阅读材料。
答案:
(1)①欢喜;②初读《合欢树》;③悲伤。
(2)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粉色的合欢花比作“粉红色棉絮”,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合欢花多、美、轻柔的特点;“飘出”一词写出了花香浓郁。
(3)用低沉缓慢的语气朗读,语速放缓,“静悄悄”轻读,传达出“我”对母亲的心疼以及内心的悲伤之情。
(4)①第一次写母亲的头发与脸颊是实写,用合欢树的美来衬托母亲的美,写出了童年时对母爱的独特感受,充满无限欢喜和美好。②第二次是想象虚写,“我”人到中年,而母亲老病在床,表现了对母亲的不舍、眷恋与回忆。③结构上前后照应,使文章充满了浓郁的抒情氛围。
(5)赞同。本文记叙了“我”多次探寻合欢,从儿时在合欢树下感受合欢花的美丽诗意与母亲美丽温婉的容颜,到多年后母亲病逝,作者最终领悟史铁生“没有走近合欢”的原因,失去母亲的强烈悲愁。作者将花和人紧密联系,曲折地表达了对母亲的依恋不舍与母亲离世的遗憾悲伤,告诫我们要关心理解身边的亲人、行孝在当下。第二单元的课文如《秋天的怀念》《金色花》等文章都抒写亲情、母亲,单元导语提及单元课文可以加深我们对亲情的感受。
【点评】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句子:
赏析一般格式为:修辞+修辞特点+内容+中心。比喻形象生动;拟人生动形象;排比整齐,有气势;夸张突出特点;反问加强语气;反语增加讽刺意味。
表述形式:运用了……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表达了……。
三、写作。
13.(50分)作文。
长大,不仅是年龄的增长,外表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学会思考,懂得自省,担起责任。那一刻,一定是“我”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时刻,在那一时刻,某件事给了“我”很大的内心触动,甚至是震撼,……上面的文字给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以“那一刻,我长大了”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审清题目,然后作文;(2)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3)力求写出真切体验与独特感受;(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分析】这是一篇命题作文。以“那一刻,我长大了”为题目写一篇文章。审题可知,本题的题眼是“长大”,什么是“长大”?“长大”即“成长”,不仅仅是身体的增高,还可以是品德方面的成长:会帮助同学了,为父母做事了,能恪守诺言、坚持原则了……还可以是学习方面的成长:能坚持不懈地学习了,能主动探索知识了,知道细心的重要性了……还可以是能力方面的成长:学会了一项技能,能够独立做一些事情了……在失败中的成长:在失败中得到启发,在矛盾中得到教训,在后悔中得到成长……我们还应注意到,是“那一刻”让“我”长大,从生活中选取让“我”深受启发的、忽然长大的那件事,一定是亲身经历的,深有体会的,这样才能写得有真情实感。行文时一定要开头、结尾点题,文中叙述条理要清楚、抒情要真挚、细腻,才能为文章增色。
【解答】
那一刻,我长大了
“今晚学的什么?”父亲质问道。
我听出了气氛里的火药味。“复习基……基础知识,”我迟疑地说。令我想不到的是,我回来后的第一句话便露出了马脚。
“去哪儿了?”父亲继续问。“上……同学家了。”我意识到父亲已知道我没去上课,便改了口。“哪个同学?”父亲的语气变得轻蔑,音调上扬。“你今天晚自习应该上写作指导课。你去的却是网吧,没错吧!”父亲毫不留情地揭穿了我那脆弱的伪装。“我以前说过什么?绝对不许逃课、撒谎,你忘了吗?”“没……有。”我鼓足了全身的勇气,从牙缝里挤出了两个字。
父亲解下了皮带,握着皮带的手朝一旁的桌子隐约点了点。
“撅屁股——!”父亲突然大喝一声,我软绵绵的身躯惊得坐到了地上,不过神经的连接恢复了。我运起身体的气力,蹒跚地走到桌子旁,惊恐地伏在上面。
一声皮带撕裂空气的响声宣告着我身上一道血印的产生。劈啪声,空气撕裂声,我腹痛的闷哼声,交织在一起,眼泪从脸上滑落。撕裂声没有停止,我恐惧的身体也被疼痛占据了,我的脑子也麻木了。
就在这麻木中,屋里却如石破天惊般传出一声歇斯底里的哭叫声,“住手,别……打了!”母亲随着叫声从屋里冲了出来,脸上挂满了泪水。那一刻,我才意识到在这间房子里最痛的不是我,而是母亲。她既为我犯错而伤心,又不忍看我挨打,就躲在了屋内。那刺耳的皮带声刺痛的是她的心。
父亲顿了一下,似乎在犹豫该怎么办。
母亲的泪水如同醍醐灌顶,使我顿时明白:我的身边有两道坚固的屏障,一道是坚硬粗糙的,一道是温和柔软的,虽然外表不同,但材料是一样的,都是用爱筑成的。
爸妈用他们不同方式的爱为我抚平了身上的伤痛,但随之而起的是剧烈的心痛:“妈,没事的。”我拭干了母亲脸上的泪水,顿了顿,又转向父亲:“爸,以后我再也不会做这种事了,为了……妈和你。”
父亲手中的皮带无声地滑落到了地上。随之而至的,是一个深爱自己儿子的父亲晶莹的泪。
就这样,在这晶莹的泪光中,我突然长大了。
【点评】许多孩子的成长中,可能都有一段出轨、犯错的时候,促使他改变的,也许是父亲的皮鞭,也许是母亲的泪水。本文细腻传神的细节描写和真挚自然的情感,具有独特的感人力量。开头“我”与父亲的对话兼神态描写,先声夺人,生动地表现出“我”的恐慌和父亲的盛怒,被打时的声音描写渲染出气氛的紧张和压抑。神来之笔是母亲的哭喊,简短的几个字却表现出母亲爱恨交织的复杂情感。“我”的顿悟,自然可信,升华了情感,深化了主题。一家人的三种泪光,同中有异,却都具有催人泪下的效果。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共6页。
这是一份山东省青岛市超银中学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pdf版,无答案),共9页。
这是一份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超银中学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