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3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政治史专题练 (含解析)
2023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政治史专题练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展开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政治史专题练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史记》载,时人评价秦始皇,《史记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史记》载:武王灭商之后“封商纣子禄父殷之余民”,又“褒封神农之后于焦(今河南陕县),黄帝之后于祝(今山东禹城),帝尧之后于蓟(今北京),帝舜之后于陈(河南准阳),大禹之后于杞(河南杞县)”。此举旨在( )
A.强化对落后和边缘地区的控制 B.笼络和监视殷商贵族
C.彰显周王天下共主的合法地位 D.弘扬儒家的仁政思想
2.公元前21世纪,夏朝建立,“家天下”局面逐渐形成,这种家天下时代的开启,从制度创新的角度看是指( )
A.九品中正制取代世袭制制 B.分封制取代世官世禄制
C.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 D.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3.“母弟”在先秦文献中一般指的是国君或宗子的同母弟。在《左传》等文献记载中,周朝时,只有诸侯的“母弟”才称“弟”,异母弟则称为“公子”。这主要是为了( )
A.体现礼乐教化 B.强化宗法观念 C.维护母系权威 D.突出分封差别
4.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墓竹简《博律》中规定,百姓要如实填报户籍,不得隐瞒家内奴隶,不得未老报名,已名不报,不得以壮年报病废,已成丁报幼小等;秦简《编年纪》记载:秦始皇三十一年“令黔首自实田”,即命令全国百姓向官府申报自己的年龄和实有土地数。这些史料可以佐证秦代( )
A.专制和集权导致行政成本增加 B.形成了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
C.郡县制已经在全国范围内确立 D.注重强化对基层社会的控制
5.时人评价秦始皇:“天性粗暴凶狠,自以为是,他出身诸侯,兼并天下,诸事称心,为所欲为……承相和各位大臣都只是接受已经决定的命令,依仗皇上办事……天下事无论大小都由皇上决定。”材料反映了( )
A.帝王个人才能决定历史发展走向 B.秦朝缺乏系统而完备的官僚体系
C.皇帝权力至上实行专制独裁统治 D.秦始皇的专制统治导致秦朝灭广
6.《史记.萧相国世家》中写道:“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萧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由此推知,萧何此举旨在( )
A.促成儒家思想成为汉朝正统思想 B.为汉朝制度建设提供借鉴
C.引导统治阶级重视文化典籍先河 D.实现对地方政府有效控制
7.秦朝和隋朝虽然是两个短命的王朝,但两者的历史地位却十分重要,开创了一些重要的制度,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下列对两朝采取的措施叙述均准确的是( )
A.秦朝实行“编户齐民”制度;隋朝命令地方官“大索貌阅”
B.秦朝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度;隋朝废郡,设州、县二级制
C.秦朝将全国划分为十三州部;隋朝在地方划分路为监察区
D.秦朝律和令都具有法律效力;隋朝修订并颁布《永徽律疏》
8.下表是秦朝至唐末地方行政建制简表,该表反映出( )
秦朝 | 以郡辖县,地方行政为两级制 |
两汉 | 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东汉形成“州-郡-县”三级制 |
隋朝 | 废郡,地方行政回到两级制 |
唐末 | 形成了道、州、县三级制 |
A.古代中国政治诡秘多变、反复无常 B.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的矛盾与困局
C.古代王朝执政能力和效率不断提高 D.从秦到唐末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强化
9.据载,宋太祖建德二年欲派赵普为宰相,但恰逢三个旧宰相相继去职而无副署诏令之人(按规定皇帝的诏令必须由宰相副署才能执行),不得已由当时开封府尹副署盖印才得以实现。由此可见,当时( )
A.开封府尹兼行宰相职权 B.三省六部体制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C.君主专制统治得到加强 D.行政体制对皇权具有一定制约性
10.元代西南地区土司在朝贡和入觐方面事例甚多,《元史》中常有“来贡方物”的记载。在出兵征伐方面,土司常奉中央王朝之命率士兵平叛,有的土司还“以疾薨于师”。这说明元代( )
A.地方分裂割据的隐患消除 B.边疆治理奉行因地制宜原则
C.土司对朝廷的归属感较强 D.土司制使各民族间地位平等
11.中央行政中枢是王朝行政的核心,历代中央行政中枢因国家治理的需要不断调整。以下对于中央行政中枢的描述,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内阁逐渐成为事实上的行政中枢 ②三省为皇帝直接掌控的行政中枢
③尚书台确立为新的中央行政中枢 ④军机处成为掌管军政事务的中枢
A.②③①④ B.②①③④ C.③②①④ D.③①②④
12.清世宗雍正帝崇尚务实,以“为治之道在于务实,不尚虚名”相标榜,其“实政”多有引人注目之处。下列各项中,可以作为雍正帝“实政”依据的是( )
①建立军机处和推行密折制 ②大规模实行“改土归流”
③一度允许浙江“一体贸易” ④创立“秘密建储”制度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3.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置十三刺史部,九部在北,四部在南。西晋前期9州,南7北12。至唐贞观元年,分全国为10道,正好5道在南,5道在北。北宋元丰时期23路,南方占14路而北方只有9路。明清时期南北方省区基本是二比一。这说明中国古代行政区划设置的依据是( )
A.山川形便原则 B.犬牙交错原则
C.依据地方风俗不断变化调整 D.依据经济和人口变化不断调整
14.明清省制经历了从明初废行省、设三司,到设置巡抚、总督,以及督抚地方行政化的演进过程。从明中叶开始,督抚由不参与地方政府祭祀,转变为参与祈雨、祈晴等活动,进而并主导地方祀典。乾隆年间正式确立了督抚的仪式地位及与布政使、按察使等地方大吏的统属关系。这反映了( )
A.设置督抚从根本上否定了行省制
B.督抚职能的调整从长远看弊大于利
C.督抚地位的变化过程理论上改变了元代建立的省、府、县三级建制
D.督抚逐渐成为朝廷与地方政府之间的缓冲和所谓的“外官”之首
15.下面为我国古代不同时期地方行政区划表,凸显了中国古代基层治理制度的变化,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朝代 | 地方行政区划 |
秦朝 | 郡→县 |
汉朝 | 州→郡(国)→县 |
唐朝 | 道→州→县 |
宋朝 | 道(路)→府、州、军、监→县 |
元朝 | 行省→路、府→州→县 |
明朝 | 省→府→州→县 |
清朝 | 省→府、直隶州→县、散州 |
A.地方行政层级结构变化体现了“上稳下动”的特征
B.分权是地方行政机构变化的主要原因
C.地方行政机构皆由中央派出机构演变而来
D.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这一矛盾始终存在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的互为挹注,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仪,以朝贡、觐见、馈赠、通婚、封赏……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亲缘网络的伦理要求,是敦睦亲戚的孝道。于是,周人统治的机制,取得了道德的意义。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材料二 我将我享(祭献),维羊维牛,维天其右(保佑)之。仪式刑(效法)文王之典,日靖四方。伊嘏(伟大)文王,既右飨(祭献)之。我其夙夜,畏天之威,于时保之。
——摘自《诗经·周颂·我将》
材料三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人统治的机制”是哪些。概括这些机制的作用。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二《诗经·周颂·我将》所蕴含的主要意义,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秦朝是如何破解这一困局的?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时期政治体制的一个显著变化,是新型官僚制度的出现。官僚之称,古已有之,官者管也,是指国家职事人员;“同官为察”,察、僚相通,是指同署办事的官吏。在不同历史时期,官僚的形态是不相同的。在春秋以前,官僚位在贵族之下,类似于后世的管家和管事,各守其职,各司其事,一般不参与国家政务。到了战国时代,各国经过以否定宗族政治为主要内容的变法运动,先后完成由宗族国家向封建专制国家的转变。官僚制度形成,它是和传统贵族世官制相对而言的新的政治制度,是指根据个人的能力、学识、才干提拔、任免、使用官吏的制度,宗族血缘关系不再作为官吏升迁进退的依据。官僚成为独立的阶层。依照国家法令或国君的旨意行使管理国家的职责,国家机器的运转主要通过官僚进行。封建官僚制度最终确立。
——摘编自李学勤主编《春秋史与春秋文明》
材料二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完成了统一大业,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君主集权的王朝,表现出了强烈的“大一统”观念。秦始皇在最兼并东方六国后,一方面北击匈奴,一方面用兵岭南,使其地“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实现了空前的疆域一统。秦始皇在都城咸阳附近营建了许多宫殿,宫殿布局取法于天上的紫微宫,这俨然是人间上帝的居处,天下一统的象征。他采取这些措施,和他采用皇帝的名号一样,就是要表示,他在人间的权力与上帝在天上的权力相当,这些都是为了显示皇帝的无上权威。为了巩固统一,结束六国异制的局面,秦始皇还“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以秦律为基础,参照六国律,制定了全境通行的法律。秦始皇以战国时期秦国官制为基础,把官制加以调整和扩充,建成了一套新的政府机构。秦始皇在兼并六国的过程中广泛地推行郡县制,将地方完全置于中央的控制下。中央集权的制度从此确立。
——摘编自范晓剑、冀列《秦朝的大一统观念与史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新型官僚制度与之前相比有何变化。
(2)根据材料二,概括嬴政“大一统”观念在帝国政治实践中的表现。
18.【古代地方行政制度】
材料一:古代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中央集权)示意图:
材料二:这种因时而异的变化只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集权的功能罢了。因此尽管从表面上看,历代行政区划分和地方政府废置纷繁,分合靡定,但无非皆就前代之制沿革损益,而无根本之的变动。
——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地方层级管理的“变”与“不变”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地方层级管理变化的特点及趋势。
19.材料一 秦以前的中国,只可说是一种封建的统一。直到秦汉,中央方面才有一个更像样的统一政府,而其所辖的各地方,也已经不是封建性的诸侯列国并存,而是紧密隶属于中央的郡县制度的行政区分了。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元代行省的职权,在元世祖时期主要是钱粮、户口、屯种、漕运等事务。成宗即位后,颁给行省长官虎符,使其统领本身军队。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能调动军队。
——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 洪武九年(1376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地方废除元旧制——行省制,代之以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三司分别行使原行中书省的行政、军政和司法之权,三司既相对独立,又相互牵制。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提炼出材料一的核心观点并运用史实加以说明。
(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元代地方管理制度的特点,概括明代对地方管理方式上有何变化,并分析其作用。
(3)综合以上分析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古代地方治理的认识。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根据“封商纣子禄父殷之余民”又“褒封神农之后于焦(今河南陕县),黄帝之后于祝(今山东禹城),帝尧之后于蓟(今北京),帝舜之后于陈(河南准阳),大禹之后于杞(河南杞县)”可得出,周王大肆分封,除了分封前代贵族遗民外,还分封了神话传说中的遗民,以彰显自我天下共主的合法地位,C项正确;A项不是其主要目的,排除A项;B项只涉及到一个方面,不全面,排除B项;当时儒学还没有创立,排除D项。故选C项。
2.答案:D
解析:据“这种家天下时代的开启”可知夏王朝开启了世袭制,从制度创新上来说是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故D项正确;夏朝还没有实行九品中正制、分封制和科举制,排除ABC项。故选D项。
3.答案:B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对嫡庶有严格的限制,主要和宗法关系有关,B选项符合题意;ACD选项与材料无关,未涉及,排除;故选:B。
4.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秦国和秦朝的时候十分重视户籍管理,睡虎地秦墓竹简《博律》中对百姓申报户籍的规定十分详尽,秦始皇三十一年登记百姓的土地数量,对男丁户籍的管理和农民土地数量的掌握便于政府的赋役征收,从而强化了对基层社会的控制,故D项正确;AC两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故排除;B项是对材料的误读,故排除。故选:D。
5.答案:C
6.答案:B
解析:萧何“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是为了了解研究秦朝制度,分析利弊,从而为汉朝制度建设提供借鉴,故答案为B项;萧何没有促成儒家思想成为汉朝正统思想的目的,排除A项;萧何此举的目的不是重视文化典籍,而是统治的需要,排除C项;这一做法不是针对地方政府,排除D项。
7.答案:B
解析:秦朝实行郡县制度,隋朝废郡,设州、县二级制,B项正确;西汉实行“编户齐民”制度,排除A项;西汉将全国划分为十三州部,宋朝在地方划分路为监察区,排除C项;唐朝修订并颁布《永徽律疏》,排除D项。故选:B。
8.答案:B
解析:从表格文字中不难发现从秦朝至唐末地方行政建制在二级制和三级制之间来回变更,主要原因是有时把中央对地方的监察机构变成地方一级行政机构,这反映出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的矛盾与困局,所以答案选B;A C两项与表格文字内容无关,D项说法正确但与材料主旨强调地方行政编制变法不符,排故除ACD。故选B。
9.答案:D
解析:通过材料可以看出,宋朝时期皇帝的诏令必须有宰相附署才能执行,说明当时行政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皇权,故D正确;材料开封府尹副署是宰相缺失情况下的被迫选择,不能说明开封府尹拥有宰相权力,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三省六部制遭到破坏,排除B;材料体现的是君主权力受到制约,不能说明君主专制得到强化,排除C。故选:D。
10.答案:C
解析:材料只涉及西南少数民族,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治理方式,排除B项;根据材料可知元代西南地区土司朝贡和入觐次数多,且辅助朝廷平叛,可知土司对朝廷的归属感较强,故选C项;材料与民族地位无关,排除D项。故选:C。
11.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内阁在明朝逐渐成为事实上的行政中枢,唐朝,三省为皇帝直接掌控的行政中枢,东汉时,尚书台确立为新的中央行政中枢,清朝军机处成为掌管军政事务的中枢,所以时间顺序应该是③②①④,C项正确;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12.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雍正年间建立军机处,并推行密折奏事制度;在西南地区大规模实行“改土归流”;曾一度“开闽省洋禁”,允许浙江“一体贸易”;为缓和皇子之间对皇位的激烈争夺,还创立了“秘密建储”制度。所以①、②、③、④均符合题意,故选D项,排除ABC项。故选D项。
13.答案:D
解析:题干主要论及南北行政区划数量的沿革,没有提到“山川形便”“犬牙交错” “地方风俗”等原则,故A、B、C三项错误;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是在宋朝完成的,从此以后,南方的经济实力超过北方,人口大幅度增加,国家的赋税收人仰赖南方,行政区域数量也逐渐增加,故D项正确。
14.答案:D
解析:本题涉及的知识点为明清政治,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行政与祭祀相互维系的制度设计是中国传统政治体系的重要特征之一。督抚的设置、地方行政化及其仪式地位的确立,并未改变元代建立的省、府、县三级建制,督抚职能与地位的演进固然在某种程度上有助于省级组织的沉淀和定型,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三级行政组织的基本框架。督抚自身演进最直接的后果是督抚取代布政使、按察使,成为朝廷与地方政府之间的缓冲和所谓的“外官”之首,故选D。
15.答案:D
16.答案:(1)机制:分封制和宗法制。
分封制作用:对当时:①有利于疆域扩展,加强统治,文化认同②诸侯独立性大,容易出现分裂割据。对后世:①影响到中国封建社会的皇族分封;②是中国的姓氏起源③中国地名的简称
宗法制作用:①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形成政权与族权结合;
②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2)意义:以乐歌形式歌颂周文王的功德。
特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神权与王权相结合;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3)原因:王室的衰落;宗法制遭到破坏;礼崩乐坏;血缘关系逐渐疏远。破解:统一国家;推行郡县制。
解析:(1)机制:根据材料“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仪,以朝贡、觐见、馈赠、通婚、封赏……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及所学知识可得出分封制和宗法制。分封制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对当时和对后世等方面分析其影响,如对当时:有利于扩大周朝疆域,加强统治,增强文化认同;诸侯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容易造成分裂割据势力。对后世:封建社会依然存在分封制,比如汉初、西晋、明初;是中国的姓氏起源;成为中国地名的简称。宗法制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形成政权与族权结合的统治模式;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等方面分析。
(2)意义:根据材料“《诗经·周颂·我将》”“伊嘏(伟大)文王,既右飨(祭献)之。我其夙夜,畏天之威,于时保之”可知,以乐歌形式歌颂周文王的功德。特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包括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家国一体”;神权与王权相结合;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地方管理松散;世卿世禄等等。
(3)原因:根据材料“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可知,血缘关系逐渐疏远;宗法制遭到破坏;根据材料“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可知,王室的衰落;礼崩乐坏。根据材料“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可知,秦朝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推行郡县制。
17.答案:(1)从依据宗族血缘进行选拔到依据个人的才学和能力进行任免;从贵族的家臣到国家的官吏;从不参与国家事务到行使管理国家的职责。
(2)灭六国,实现全国疆域的统一;首创皇帝制,皇权至上;法令制度统一;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废分封、行郡县制。
解析:(1)变化:根据材料一“官僚制度形成,它是和传统贵族世官制相对而言的新的政治制度,是指根据个人的能力、学识、才干提拔、任免、使用官吏的制度,宗族血缘关系不再作为官吏升迁进退的依据”,可得出从依据宗族血缘进行选拔到依据个人的才学和能力进行任免;根据材料一“在春秋以前,官僚位在贵族之下,类似于后世的管家和管事,各守其职,各司其事,一般不参与国家政务”、“官僚成为独立的阶层。依照国家法令或国君的旨意行使管理国家的职责”,可得出从贵族的家臣到国家的官吏;从不参与国家事务到行使管理国家的职责。
(2)表现:根据材料二“秦王赢政完成了统一大业,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君主集权的王朝”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灭六国,实现全国疆域的统一;根据材料二“他在人间的权力与上帝在天上的权力相当,这些都是为了显示皇帝的无上权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首创皇帝制,皇权至上;根据材料二“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以秦律为基础,参照六国律,制定了全境通行的法律”,可得出法令制度统一;根据材料二“秦始皇以战国时期秦国官制为基础,把官制加以调整和扩充,建成了一套新的政府机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根据材料“秦始皇在兼并六国的过程中广泛地推行郡县制,将地方完全置于中央的控制下”,可得出废分封、行郡县制。
18.答案:(1)变:汉增州;唐增道;宋道改路;元增行省。
不变:听命于中央不变;县制不变;集权的目的不变。
(2)特点:在沿袭前代基础上实行变革;下稳上动(最基层的县稳定不变,县之上出现变化);监察区向行政区转变;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
趋势: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日益削弱;
解析:(1)变:根据图示内容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中国古代地方层级管理上的变是汉代增加了州,唐代增加了道,宋代改道为路,元代增加了行省。不变:是无论地方层级如何变化,地方行政机构都听命于中央,最基层的县制不变,而且集权的目的不变。
(2)特点:综合材料内容可知,中国古代地方层级管理变化的特点是沿袭变革,最基层的县是稳定不变,县之上出现了变化;监察向行政转变,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趋势: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及根据材料二“这种因时而异的变化只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集权的功能罢了”可得出地方层级管理变化的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日益削弱。
19.答案:
(1)观点:秦汉时期中国才有了正式的统一政府。
说明:中央方面,实行皇帝制,皇帝拥有绝对权威;确立三公九卿制,官员由皇帝任命,对皇帝负责。地方实行郡县制,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2)特点:行省官员既总揽地方大权,并不断扩大,同时又受中央节制。
不同:废除行省制,设三司分管地方事务。
作用:分散地方统治权,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加强中央集权;但三司互不统属,可能降低地方的行政效率。
(3)在地方治理过程中,既要加强中央集权,又要发挥地方的主动性;要加强制度性建设,并适时进行调整;要加强地方各部门间的协调与统一。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与国家治理(讲义)-2024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文件包含专题0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与国家治理讲义原卷版docx、专题0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与国家治理讲义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6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测试)-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强化训练(政治史),文件包含专题0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测试解析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强化训练docx、专题0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测试原卷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强化训练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4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政治史专题练 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共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