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备战2023年中考物理考点一遍过二轮复习资料
考点22 物态变化-备战2023年中考物理考点一遍过
展开这是一份考点22 物态变化-备战2023年中考物理考点一遍过,共16页。学案主要包含了熔化和凝固,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熔化和凝固
1.物态变化
常见的物质有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物质可以由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这种现象叫做物态变化。
2.熔化和凝固
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做熔化,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做凝固。不同的物质在熔化时,表现出的情况是不一样的。一类物质在熔化时,虽然继续吸热,但温度不变,直到由固态全部熔化为液态,温度才上升。这类固体称之为晶体。另一类物质在熔化时,没有一定不变的温度,在吸热后先变软,再变稀,最后全部变为液态,温度不断升高,这类物质称之为非晶体。
凝固是熔化的逆过程。晶体溶液在凝固过程中有一定的凝固温度,叫做凝固点。非晶体没有凝固点。同一种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不同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一般是不相同的。
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在于晶体熔化时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叫做熔点。而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
解读:熔化和凝固图象
如图所示是晶体萘的熔化和凝固图象,由图可知:A点开始计时,B点表示t=5 min时萘的温度为80 ℃,此时萘仍全部处于固态。随着时间的推移,萘不断吸收热量,萘吸收的热量全部用于萘的熔化,温度保持不变,所以萘的熔点是80 ℃。BC段与时间轴平行,到C点全部熔化成液态。此后,萘继续吸热升温,如CD段所示。从图象看出,B点是80 ℃固态的萘,C点是80 ℃液态的萘,BC之间是80 ℃固液共存状态的萘。
若从D点起停止加热后,液态萘温度不断降低。当降到E点(80 ℃)时,开始凝固,凝固过程中不断放热,但温度仍保持80 ℃不变,直到F点全部凝固。以后,固态萘放热,温度才开始下降,即图线中FG段。
非晶体熔化和凝固时没有确定的温度,熔化时吸热,温度不断上升。凝固时放热,温度不断下降。
二、汽化和液化
1.汽化
(1)概念: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汽化过程中物质要吸收热量。
(2)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3)蒸发:只是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蒸发能在任何温度下进行。蒸发要吸热,所以有制冷作用。
(4)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①液体的温度;②液体的表面积;③液面上方空气的流动速度。
(5)沸腾: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沸腾要吸热,且温度保持不变。
解读:(1)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可发生,只发生在液体表面,是一种缓慢的汽化现象。(2)沸腾在一定的温度(沸点)下才发生,同时发生在液体的表面和内部,是一种剧烈的汽化现象。
名称
相同点
不同点
发生时温度
发生位置
剧烈程度
制冷
蒸发
汽化
吸热
任何温度下
表面
平和缓慢
有
沸腾
汽化
吸热
达到沸点并吸热才能进行
表面和内部
剧烈
无
2.液化
(1)概念: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液化过程中物质要放出热量。
(2)液化的方法:①降低温度;②压缩体积。液化石油气就是在普通温度下,用压缩体积的办法,把石油气液化装在钢罐里的。
解读:常见的液化现象:水蒸气遇到冷的物体如草、石块、树叶等发生液化形成露水;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空气中的尘埃发生的液化现象;烧开水时冒“白气”,冬天人嘴里呼出“白气”,夏天冰棒周围冒的“白气”,这些“白气”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三、升华和凝华
1.升华
(1)定义: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
(2)特点:升华时要吸收热量。
2.凝华
(1)定义: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
(2)特点:升华时要放出热量。
解读:常见的升华现象:碘加热升华、干冰升华用于人工降雨、寒冷冬天冰冻的衣服变干、樟脑球变小、灯丝变细等;常见的凝华现象:雪和霜的形成、冬天树枝上“雾凇”的形成、冬天窗户内侧形成的“冰花”、从冰箱冷冻室取出的冷冻食品上白色“粉末”的形成等。
下表中列出几种物质的熔点(在标准大气压下)
物质名称
固态水银
固态氧
纯铁
钨
铅
熔点/ ℃
-38.8
-218
1535
3410
328
根据上表判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铅球掉入铁水中不会熔化
B.可以用水银温度计测量-40 ℃的气温
C.用钨制成的灯丝不易熔化
D.-210 ℃的氧处于固态
【答案】C
【解析】A.标准大气压下,铁水的温度最低是1535 ℃,铅的熔点是328 ℃,铅放在铁水中,温度一定高于328 ℃时,一定是液态的,故A错误;B.水银的熔点是-38.8 ℃,同种晶体凝固点和熔点相同,凝固点也是-38.8 ℃,在-40 ℃时水银已经凝固,无法测量温度,故B错误;C.灯丝正常工作时温度大约是2000 ℃,钨的熔点是3410 ℃,高于正常工作时的温度,不会熔化,故C正确;D.固态的氧的熔点是-218 ℃,低于此温度是固态,高于此温度是液体,-210 ℃高于-218 ℃,所以固态的氧在-210 ℃时液态,故D错误。
千佛山风景区,山下海拔高度在500m左右,而山顶海拔高度在3000m以上,山顶的大气压强明显低于山下的标准大气压强,冬天连续的寒冷天气使气温长期处于0 ℃以下,以下不符合实际的说法是
A.在其它条件完全相同的情况下,烧开同样的水山项比山下所花时间更长
B.为了除去景区路面上的冰,护路工人常在路面上撒大量的盐
C.为了防止汽车水箱中的水结冰,司机常在水箱中加入适量的酒精
D.空中质量为10g雨滴落到地面,要继续放热,最后变成与环境温度相同的10g冰
【答案】A
【解析】A.山顶气压低于山脚,同样的水,山顶的沸点就低于山脚的,在其它条件完全相同的情况下,上顶山的水先达到沸点,先烧开,故A项符合题意;B.为了除去景区路面上的冰,护路工人常在路面上撒大量的盐,撒盐后会降低丙的熔点,使路面的冰更容易熔化,故B项不符合题意;C.司机常在水箱中加入适量的酒精,降低水的凝固点,防止水箱中的水结冰,故C项不符合题意;D.雨滴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低温液化形成,液化放出热量,由于天连续的寒冷天气使气温长期处于0 ℃以下,雨滴落到地面上后凝固成和环境温度相同的冰,持续放热,水滴结成冰,密度变化,但质量不变,故D项不符合题意。
下列物态变化中,与“春暧花开的时节,千佛山上的冰雪融化汇成溪流”这一现象吸热或放热特征相同的是
A.从冰箱拿出来的饮料罐“出汗”
B.农家小院室外地面出现了霜
C.成绵高速路上的浓务在太阳出来后散去
D.寒冷的冬天道路结冰影响行车安全
【答案】C
【解析】千佛山上的冰雪融化汇成溪流,是由固态的冰雪变为液体的溪流属于熔化吸热,A.饮料罐“出汗”,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低温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放出热量,故A项不符合题意;B.霜是冬天空气的水蒸气遇到低温凝华形成的,放出热量,故B项不符合题意;C.浓务在太阳出来后散去,是因为太阳出来后温度上升,空气中液体的雾遇到高温汽化,吸收热量,故C项符合题意;D.冬天结冰,是由液态的水遇到低温凝固形成的,放出热量,故D项不符合题意。
冬天戴眼镜的人进入温暖的室内时,镜片会变得“模糊”,产生该现象的原因是室内的水蒸气发生了
A.凝固 B.凝华 C.汽化 D.液化
【答案】D
【解析】镜片变得模糊是由于上面有一层水珠出现,这层水珠是室内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镜片液化而形成的,故应选D。
我国科学家通过自主创新研制的飞机刹车片是一种特殊的碳材料。其主要特性是:硬度几乎不随温度而变化,当温度升高到2000 ℃时硬度才会适度变小,但不会熔化,温度到3000 ℃时开始升华。关于这种碳材料的分析,正确的是
A.发生升华时吸收热量
B.熔点是2 000 ℃
C.沸点是3 000 ℃
D.凝固点是3 000 ℃
【答案】A
【解析】升华要吸热,所以A是正确的;这种材料温度升高到2 000 ℃时硬度变小,没有开始熔化,所以不是熔点;这种材料还是固态的,所以更不是凝固点和沸点,B是错误的;温度到3 000 ℃时开始升华,这时物体依然是固态的,所以不是沸点,也不是凝固点,C和D是错误的;故选A。
如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其物态变化属于凝华的是
A.冰雪遇暖消融
B.露珠逐渐消失
C.电熨斗冒出白雾
D.树枝上形成的“雾凇”
【答案】D
【解析】A.冰雪遇暖,属于固态变为液态得熔化现象,故A不符合题意;B.露珠逐渐消失,是液态变为气态,发生的是汽化现象,故B不符合题意;C.电熨斗冒出白雾是水蒸气发生的液化现象,故C不符合题意;D.雾凇是水蒸气变成的固体小冰晶,是凝华现象,故D符合题意。
1.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深受观众喜爱,下列对古诗词中涉及的热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A.“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冰的形成是升华现象
B.“岚雾今朝重,江山此地深”雾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C.“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露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D.“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2.下列各种现象,需要放出热量的是
A.北方冬天户外冰冻的衣服变干
B.春天冰雪消融
C.用电吹风将湿头发吹干
D.深秋,清晨草地上出现霜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液体温度达到100 ℃时才能沸腾
B.冰吸收到了热量不一定熔化
C.汽化只能在一定温度下进行
D.温度达到熔点时晶体一定熔化
4.夏天用同样多的0 ℃的冰和0 ℃的水来冷却汽水,结果是
A、用冰的效果好,因为冰的温度低
B、用水的效果好,因为水与汽水瓶容易接触
C、用冰的效果好,因为冰在熔化成水时吸热
D、两者效果相同
5.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升华的是
A.洒在地上的水很快干了
B.江面上大雾的形成
C.水在慢慢地结冰
D.灯泡用了一段时间之后,灯丝变细
6.下列现象发生的过程中,吸收热量的一组是
①春天,冰雪融化汇成溪流 ②夏天,从冰箱里拿出来的饮料罐“出汗”
③秋天,清晨的雾在太阳出来后散去 ④冬天,室外地面上出现了霜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7.“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深受观众的青睐,下列对古诗文中涉及的热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A.“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雾凇的形成是升华现象
B.“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C.“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稀”露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D.“腾蛇乘雾,终为土灰。”雾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8.使装水的试管B浸在烧杯A的水中,下面用酒精灯加热,则
A.烧杯A中的水不能沸腾,试管B中水能沸腾
B.烧杯A中的水能沸腾,试管B中水不能沸腾
C.烧杯A与试管B中的水都不能沸腾
D.烧杯A与试管B中的水一起沸腾
9.小轿车驾驶室内装有冷暖空调,可使驾驶室内冬暖夏凉,但是在使用空调过程中常易造成前方玻璃模糊,影响视线,对此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冬天,玻璃模糊属于液化现象
B.夏天,玻璃模糊属于汽化现象
C.这一物态变化过程中要吸热
D.夏天,要使玻璃清晰,驾驶员应该用干抹布在驾驶室内擦拭
10.从冰箱内取出的冰棍周围常弥漫着“白气”,水烧开后壶嘴会喷出“白气”.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冰棍周围的“白气”是冰熔化成的小水珠
B.这两种情况下的“白气”都是水蒸气
C.壶嘴喷出的“白气”是壶嘴喷出的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珠
D.这两种情况下的“白气”都是空气中原来的水蒸气液化而成的小水珠
11.从冰箱内取出的冰棍周围会弥漫着“白气”;水烧开后水壶嘴会喷出“白气”。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冰棍周围的“白气”是冰熔化成的小水珠
B.这两种情况的“白气”都是水蒸气
C.壶嘴喷出的“白气”是壶嘴喷出的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珠
D.这两种情况的“白气”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而成的小水珠
12.将一个空的塑料瓶装满水,拧紧瓶盖后放到冰箱的冷冻室里,一天后取出观察。关于该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塑料瓶外壁出现白色的霜,它是水蒸气凝固形成的
B.塑料瓶中的水凝固成冰的过程中要吸收热量
C.塑料瓶鼓起来,说明水凝固成冰后,密度变小了
D.塑料瓶鼓起来,说明水凝固成冰后,体积和质量都变大了
13.祖国的山河一年四季美景如画,下图中的描述属于液化的是
A.春天,冰雪消融
B. 夏天,草叶上形成露珠
C. 秋天,枝头挂满白霜
D. 严冬,冰雕逐渐变小
14.深秋时节,植物枝叶上有时会出现霜打枝头的景象,如图所示霜形成过程所对应的物态变化是
A.凝华 B.凝固 C.升华 D.液化
15.如图所示的热现象中,需要吸热的是
A.蜡烛流出的烛“泪”
B.冬天树叶上的“霜”
C.冬天河水结“冰”
D.厨房蒸笼旁的“白气”
16.下列物态变化中,放热的是
A.冰熔化成水
B.湿衣服变干
C.衣箱里的樟脑球逐渐变小
D.从冰柜取出的冷饮冒“白气”
17.干冰即固态二氧化碳,广泛用于舞台、剧场、影视、晚会等制作云海效果。使用时,干冰先由固态变成气态,吸收大量的热,使周围空气迅速降温,空气中的水蒸气随即放热,变成小液滴,这些小液滴就是雾。在上述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有
A.汽化 B.液化 C.升华 D.熔化
18.小明在观察“碘锤”中的物态变化之前,查阅资料得知:酒精灯外焰的温度约为800 ℃,碘的熔点为113.7 ℃,采用图中的两种方式加热,图甲中的碘颗粒吸热会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下同),图乙中的碘颗粒吸热除了发生图甲中的变化外,还可能会____;两种方式停止加热后,“碘锤”中的碘蒸气均会____.
19.小明猜想,水中加入别的物质后,一定会对水的凝固点产生影响。为了验证这一猜想,他将一些盐放入水中,并把盐水用容器盛好放人冰箱,研究盐水的凝固过程。每隔一定时间,小明就观盐水的状态、测出温度,并将凝固过程记录的温度数据画成了凝固图象,如图所示。
(1)从图象中可以看出,盐水从第____分钟开始凝固,凝固过程用了____分钟。
(2)盐水的凝固点为____ ℃。实验验证了小明的猜想,因为与水相比,盐水的凝固点变____(填“高”或“低”)了。
(3)如果将一个装有冰水混合物的试管放入正在熔化的盐冰水混合物中,如图所示,试管中的冰水混合物中的冰会____(填“变多”“变少”或“不变”)。
20.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是常用的一种制冷剂,小明使用干冰做了下面几个实验.
(1)把干冰放入试中,在试管口套气球(如图甲),气球会鼓起来.一段时间后,试管底部的外壁出现了白霜(如图乙).这是由于试管中干冰_________________(物态变化名称)成气态的过程中______________(选填“吸收''或“放出")热,使试管温度降低,__________________在试管外壁________________(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形成霜。
(2)取一块干冰放入常温下的水中(如图丙),杯中的水立即“沸腾”了,水中有大量气泡上升,并且在杯口出现大量“白气",关于此现象下列说法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A.水中的气泡,它的形成与水沸腾实验中气泡形成原因相同
B.气泡内主要是气态的二氧化碳
C.“白气”是气态的二氧化碳
D.“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而成的
21.在做“探究水沸腾规律”的实验时,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在探究水沸腾规律实验过程中,某同学观察到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杯中水的温度是__ ℃,
(2)当观察到杯中气泡_________水开始沸腾。
(3)当水温上升到80 ℃时,每隔0.5min记一次温度计的示数直至沸腾一段时间,绘制出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像(如图丙).根据图像可知水的沸点为_________;该处的大气压应____________(选填“<”、“>”或“=”)1标准大气压。
(4)分析图像沸腾前,水温变化快慢的特点是________
(5)小明、小华与小红在同一小组做实验,小明与小华分工合作,小明计时,小华读出温度并记录数据,而小红独自计时、读取温度并记录数据.他们同时按下秒表并且每隔0.5min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小红每次读数都比小华迟6s.在同一坐标系中,将小红和小华所测数据绘制出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可以发现,小红的图像在小华的__________(左/右)边。
1.【答案】B
【解析】A.“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冰是水由液态变为固态形成的,属于凝固现象,故A错误。B.“岚雾今朝重,江山此地深”雾是悬浮在空气中的小液滴,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故B正确。C.“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露是小液滴,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故C错误。D.“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发生凝华形成的,故D错误。
2.【答案】D
【解析】在物态变化中分子间隙变大的都要吸收热量,如熔化、汽化、升华;在物态变化中分子间隙变小的都要放出热量,如凝固、液化、凝华。北方冬天户外冰冻的衣服变干,是升华要吸热;春天冰雪消融是熔化要吸热;用电吹风将湿头发吹干,是汽化要吸热;深秋,清晨草地上出现霜,是凝华要放热。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D。
3.【答案】B
【解析】A.气压低,水的沸点低,水在一标准大气压下的沸点是100 ℃,当气压降低时,达不到这一温度同样可能沸腾,故A错误;B.冰要达到熔点后继续吸热才能熔化,冰吸收到了热量,没有达到熔点,不会熔化,故B正确;C.汽化有两种方式,沸腾只能在一定温度下进行,但蒸发可以在任何温度下进行,故C错误;D.晶体温度达到熔点后要继续吸热才能熔化,温度达到熔点,没有继续吸热就不会熔化,故D错误。
4.【答案】C
【解析】由于冰熔化时要吸热,所以,夏天用同样多的0 ℃的冰和0 ℃的水来冷却汽水,用冰的效果要比用水的效果好,故选C。
5.【答案】D
【解析】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是汽化;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是液化;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是凝固;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是升华;根据物态变化的概念逐一分析各选项来分析,从而得出结论.A、洒在地上的水由液态变为气态,是汽化现象,不是升华,故A错误;B、空气中的水蒸汽遇冷液化变成小水珠悬浮在空中形成江面上的大雾,是液化现象,不是升华,故B错误;C、液态的水放热慢慢变为固态的冰是凝固现象,不是升华,故C错误;D、灯丝发光,温度升高,灯丝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而升华,从而使灯丝变细,是升华现象,故D正确.故选D。
6.【答案】A
【解析】①春天,冰雪融化汇成溪流,冰由固态变为液态,熔化吸热;②夏天,从冰箱里拿出来的饮料罐“出汗”,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属于液化现象,液化放热;③“雾”是悬浮在空气中的小水滴,清晨的雾在太阳出来后散去,雾由液态变为气态,属于汽化现象,汽化吸热;④“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凝华形成的,凝华放热;由上可知,吸收热量的是①③,故A正确为答案。
7.【答案】D
【解析】A.雾凇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体的冰晶,故A错误;B.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体的冰晶,故B错误;C.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液态的小水滴,故C错误;D.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液态的小水滴;故D正确。
8.【答案】B
【解析】用酒精灯对大烧杯加热时,烧杯中的水由于吸热温度逐渐升高,达到沸点,试管中的水吸收大烧杯中水的热,温度也会升高,达到沸点;烧杯中的水温度达到沸点以后,还在继续吸热,所以会沸腾,不断的有水变成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由于烧杯中的水沸腾时温度不变,所以试管中的水达到沸点时,与外面的温度相同,不能再吸收热量了,所以试管中的水不会沸腾,但温度很高,蒸发很快,水量也在减小。故选B。
9.【答案】A
【解析】选A、C.冬天,驾驶室内温度高,室内的水蒸气遇到凉的玻璃液化,形成水滴附着在玻璃内侧,A对;夏天,驾驶室内温度低,室外的水蒸气遇到凉的玻璃液化,形成水滴附着在玻璃外侧,B、D错;液化都要放热,C对。
10.【答案】C
【解析】冰箱内取出的冰棍周围常弥漫着“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小水滴;水烧开后壶嘴会喷出“白气”,是壶嘴喷出的温度高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小水滴。故选C。
11.【答案】C
【解析】从冰箱内取出的冰棍温度低,冰棍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所以冰棍周围会弥漫着“白气”;水烧开后,壶外温度比壶内温度低,壶嘴向外喷出的水蒸气遇冷后液化成小水珠,形成“白气”。故ABD项错误,D项正确。
12.【答案】C
【解析】A.塑料瓶外壁出现白色的霜,这是由于水蒸气凝华形成的,A错误;B.塑料瓶中的水凝固成冰的过程中,要放出热量,不是吸收热量,B错误;CD.塑料瓶鼓起来,说明水凝固成冰后,体积变大,而质量不变,根据可知,密度会变小,C正确、D错误。
13.【答案】B
【解析】A. 春天,冰雪消融属于熔化现象,A错误;B. 夏天,草叶上形成露珠属于液化现象,B正确.
C. 秋天,枝头挂满白霜属于凝华现象,C错误;D. 严冬,冰雕逐渐变小属于升华现象,D错误;所以选择B。
14.【答案】A
【解析】霜是固态的小冰晶,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属于凝华现象。故选A。
15.【答案】A
【解析】A.“烛泪”是由固态的蜡烛熔化而来的,熔化吸热,故A符合题意;B.“霜”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而成的,凝华放热,故B不符合题意;C.冬天河水结“冰”,是水遇冷凝固成冰,凝固放热,故C不符合题意;D.白气是由蒸笼内的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的小水珠,液化放热,故D不符合题意。
16.【答案】D
【解析】A选项,冰熔化成水,由固态变为液态,熔化要吸热,故A错误。B选项,湿衣服变干,由液态变为气态,汽化要吸热,故B错误。C选项,衣箱里的樟脑球逐渐变小,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升华要吸热,故C错误。D选项,从冰柜取出的冷饮冒“白气”,水蒸气遇冷液化为小水珠,由气态变为液态,液化要放热,故D正确。故本题答案为D。
17.【答案】BC
【解析】由题意,第一次物态变化是干冰由固态变为气态,属于升华;第二次物态变化是水蒸气由气态变为液态,属于液化,故BC正确。
18.【答案】升华 熔化 凝华
【解析】甲图,在水中加热,水的温度约为100 ℃,碘的熔点为113.7 ℃,所以碘不会熔化,碘颗粒吸热会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则该物态变化为升华;图乙中,酒精灯外焰温度约为800 ℃,高于碘的熔点,碘吸热可能熔化;当停止加热后,碘蒸汽放热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则物态变化为凝华。
19.【答案】10 10 -2 低 变多
【解析】(1)盐水温度不变的过程即为凝固过程,从图像可知,盐水从第10分钟开始凝固,到第20分钟凝固完毕,凝固过程用时10分钟;
(2)盐水凝固时保持-2 ℃不变,所以盐水的凝固点是-2 ℃,低于水的凝固点;
(3)正在熔化的盐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2 ℃,冰水混合物放在-2 ℃的环境中,冰会凝固,所以冰增多。
20.【答案】(1)升华 吸收 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 放出 (2)BD
【解析】(1)把干冰放入试中,干冰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发生升华,升华过程中需要吸收热量,使试管壁温度降低,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变成小冰晶附着在管外,形成霜,凝华放热。
(2)将一块干冰放入常温下的水中,干冰迅速升华,由固态变为气态,使水中产生大量气泡;同时吸收大量的热,使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为小水滴,就是我们看到的“白气”。故选BD。
21.【答案】(1)89 (2)由小变大 (3)99 ℃ < 先快后慢 (4)左
【解析】(1)由图可知,此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 ℃,其示数为89 ℃;
(2)沸腾时,水吸热温度保持不变,气泡在上升过程中由小变大,达到水面处破裂;
(3)根据绘制出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象,水保持不变的温度为99 ℃,此时水的沸点为99 ℃;因在一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100 ℃,根据气压减小,沸点降低可知,此时水面上方的大气压小于一个标准大气压;
(4)从图像可以看出,温度较低时,水吸热温度升高得快,快到沸点时,温度升高得慢,沸腾前水温变化快慢的特点是先快后慢;
(5)小红每次读数都比小华迟6s,则小红所绘的温度比小华所绘的温度高,小红的图象在小华的左边。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考点37 磁现象-备战2023年中考物理考点一遍过,共18页。学案主要包含了磁现象,磁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考点34 电功率-备战2023年中考物理考点一遍过,共13页。学案主要包含了电功率,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考点29 电阻及变阻器-备战2023年中考物理考点一遍过,共36页。学案主要包含了电阻,变阻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