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河北省沧州市任丘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河北省沧州市任丘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第1页
    河北省沧州市任丘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第2页
    河北省沧州市任丘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第3页
    还剩2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河北省沧州市任丘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展开

    这是一份河北省沧州市任丘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共2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默写,作文,其他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河北省沧州市任丘一中高二(上)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题号






    总分
    得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共35.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先秦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阴阳、名六家属第一流的大学派。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墨家中绝;唯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成分中,儒家和道家是主要的两极,形成鲜明的对立和有效的互补,能够相辅相成,给予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以深刻的影响。
    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强烈关切并有着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对同类和他人有不可自已的同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与浊俗同流合污,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逐外物而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和谐宁静的社会。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或隐于山林,或陷于朗市,有明显的出世倾向。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而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
    儒道两家的气象不同,大儒的气象似乎可以用“刚健中正”四字表示,就是道德高尚、仁慈亲和、彬彬有礼、忠贞弘毅、情理俱得、从容中道、和而不同、以权行经等等,凡事皆能观研深究,以求合理、合时、合情,可谓为曲践乎仁义,足以代表儒家的态度。古者有儒风、儒士、儒雅、儒吏、儒将等称谓,皆寓道德学问有根底、风度温文尔雅之意。道家高士的气象似可用“涵虚脱俗”四字表示,就是内敛不露、少私寡欲、清静自守、质朴无华、超然自得、高举远慕、留恋山水等,富于诗意,富于山林隐逸和潇洒超脱的风味。我们也发现注重归真返朴,羡慕赤子般的天真或天机,保持人的真性情,厌恶人世的繁文缛节、权诈智巧是老庄的特色。古者有道人、道真、道眼、道貌、道学等称谓,皆寓不同凡俗、领悟至道、风度超脱之意。儒家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
    (摘编自《儒家与道家人生气象》)
    材料二:
    儒、道两家主张虽多有不同,各有偏重,但在力主“和”与“和谐”这一点上却是完全一致的。儒家讲“和合”“保合”“中和”“太和”,孔子讲“合而不同”。道家也讲“致中和,守静笃”“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则生万物等等。
    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都是开放性的,不是封闭的思想体系,它们随着历史的前进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汉代,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起初,确曾因我国囿于“夷夏之辨”一度显得孑立。但经过一番与儒、道的碰撞、辩驳、演变、磨合,外来的佛教渐渐中国化,到了隋唐,就逐渐实现了儒、道与佛的融和,三教合一,共同形成了中国恢宏独特的传统文化。这也是世界各国思想历史上未有先例的一大“典型”。之所以能达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这两个中华原创文化,具有博大的包容性,是坚强的“胃”,能把域外文化,如佛教,消化吸收为中国化的佛教。所以,史学大师陈寅恪早就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是“道家的真精神,新儒家的旧途径”。故此,我们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而那种把“国学”只看作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一家独踞的认识,是有重大偏颇的。缺了老子创立的道家思想的补充,儒家难撑国学这台戏。儒、道两家,还要加上佛教三足鼎立才能使“国学”真正发扬光大。
    (摘编自韩秉方《儒道互补——国学之根基》)材料三:
    在殷周之际,中华传统文化由“神本”转向“人本”,人道主义思潮从而出现。这为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来源,也规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最具代表性。儒家致力于以“仁”为核心,构建“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秉持“身国同构、经国理身”的理念,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儒、道两家虽然对社会和人生的理想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其思想的核心都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谐社会与美好人生。儒、道两家在“人本”的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相融互补,达到辩证统一,也为容纳和吸收外来的佛教准备了思想文化条件。
    (摘编自洪修平《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儒、道成为纵贯中国传统文化始终的主要思想流派,是因为双方主张截然不同,既对立又互补。
    B.法、阴阳、名三家灭绝的原因是其基本思想被儒、道吸收,而他们本身却不吸收儒、道的思想。
    C.“国学”并不只是指儒家学说。儒道互补,佛教加入,鼎足而立,才能真正筑牢“国学”的根基。
    D.殷周之际出现的人道主义思潮是诸子百家思想的源头,奠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儒家讲究“内圣外王之道”,道家追求“顺任自然之性”,二者人生态度不一。
    B.在生命与理想不可兼得之时,儒家的杀身成仁之举,体现了以“仁”为核心的思想。
    C.儒道两家“处处相反”:比如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
    D.佛教传入中国的过程并不顺利,经历了从被孤立到逐渐与儒、道融合的漫长时间。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符合“儒家”思想的一项是 ______
    A.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B.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C.夫尚贤者,政之本也。
    D.兵贵胜,不贵久。
    4. 简要概括材料三的行文思路。
    5. 为何诸子百家中只有儒道两家独存?请结合材料,阐述其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海上扁舟
    [美]斯蒂芬•克莱恩

    船上的四个人谁也不知道天空的颜色。几双眼睛平望出去,紧紧盯着汹涌而来的波涛。波涛是蓝灰色的,波浪看上去像巉岩一般尖削地向上搏击,只有浪脊上喷溅着白色的泡沫。
    负责从船里往外舀水的厨子蹲在船底,双眼瞅着那六英寸厚的船舷,当他猫腰从船里往外舀水时,他与这汪洋大海就一舷之隔。
    加油工在用两把桨中的一把划着船,有时猛然抬起身子,闪开由船尾漩进的海水。
    记者划着另一把桨,他注视着波浪,奇怪自己为何待在这里。
    受伤的船长躺在船头,虽说还很镇定,但声音却带着深沉的哀伤。
    “比利,把船再向南转一转。”他说。
    “是,再向南转一转。”加油工在船尾回答。
    坐在这只船上,简直就像坐在一匹狂蹦乱跳的野马上,何况,野马也不比那船小多少。每逢浪头打来,小船因此而颠起时,好似一匹烈马向高耸的栅栏扑去。那船如何能攀越过一道道水墙,实在不可思议。棉绒似的海鸥飞来飞去,真叫小船上的人艳羡,因为愤怒的大海对于它们,就如同对于一千英里以外内陆上的一群松鸡一样无所谓。
    船长在小船被一个巨浪颠起之后,在船头谨慎地抬起身子,说他看到了海湾的灯塔。厨子马上说他也看到了。它恰似一个针尖,要找到一个如此微小的灯塔,那得有急切的目光才行。
    灯塔在慢慢变大。现在几乎显出颜色了,看上去犹如天边的一个小小的灰影。最后,那颠簸着的小船上的几个人终于看得见陆地,疑虑和恐惧从他们心里消逝了。大家还在全神贯注地驾驭着小船,但却无法压抑心头默默的喜悦之情:一个钟头之后,他们也许就抵岸了。
    南边,纤细的灯塔将它小小的灰色塔身升高了。潮水、风和海浪却冲着小船向北旋转。“奇怪,岸上怎么没有人?”远远望去的那几个人说,先前那股轻松的心情完全消失了。前面就是陆地,可是那儿却看不到人迹,真叫他们悲怆至极。
    “假使我们不能都上岸,”船长说,“我想你们几位知道把我完蛋的消息送到什么地方去吧?”随即,他们匆匆交换了住址和叮嘱。

    夜里,记者划桨的时候,喝了点船长给他的掺水威士忌,镇住了冷战:“假如我最终上了岸,有人给我看一支桨,哪怕是桨的照片……”
    过一段时间,就出现一阵短暂的交谈。
    “比利!……比利,你换换我好吗?”
    “当然好。”加油工说。
    终于,海和天都露出了鱼肚白。后来,海水涂上了金黄,黎明终于来临,阳光在浪尖上燃烧着。
    海岸近了,但汹涌的向岸巨浪把小船高高抛起。“大家记住,”船长说,“跳水的时候,要跳得离船远些。”
    阵浪向前涌来,巨大无比,完全把小船吞噬了,船上的人都跳进了海里。水是冰冷的,记者当即发觉,这佛罗里达沿海的水比他原来预料的还要冷。水冷得可悲,冷得凄惨,几乎使人觉得有适当的理由可以流泪了。他浮出水面的时候,见到了海里的同伴。加油工一马当先,他游得很有劲,速度很快。在记者左边,厨子那白色的软木背鼓鼓囊囊地凸在水上。后边,船长用那只没有受伤的手攀在仰面朝天的船脊上。
    海岸很诱人,记者却游进了漩涡,在那儿停滞不前了。海岸就在眼前,犹如舞台上的一小块布景。“假如我要淹死,疯狂的海神啊,为什么又让我漂泊这么远,眼巴巴地凝视着沙滩和树木呢?”一个大浪卷来,轻巧神奇地把他整个儿抛了过去,抛到海水仅仅齐腰的地方,可是当时的处境使他站不住片刻。每个浪头都把他打成一团,回头浪又阻拦着他。
    海滩上出现了一个人,他奔跑、脱衣;脱衣、奔跑,一跃跳入水中,将厨子拖上岸,然后向船长蹚去,船长却把他挥开,要他到记者那儿去。那人赤裸裸的像冬天的树木。然而他头上有一个光环,像圣人似的焕发着光芒。他抓住记者的手,用力拉,拽了很远,然后潇洒地一放。记者很懂得客套,说声:“谢谢,老兄。”
    可是蓦然间,那人叫道:“那是什么?”他迅疾地指向不远处。记者说:“快去。”浅水处,加油工面孔朝下趴着,额头抵着沙滩,每逢浪头的间隙,便从海水中显露出来。
    海滩上似乎立刻挤满了人,男人们带着毛毯、衣物和水瓶,女人们带着咖啡壶以及她们视为神圣的种种药品。陆地对海上来客的欢迎是热烈而慷慨的,但是,一个静默的、水淋淋的形体被慢慢地抬上海滩,陆地对他的欢迎只能是另外一种友好接待,给他提供一个阴森森的坟墓。
    夜幕降临时,白浪在月光中荡来荡去,风把大海的声音传给岸上的人,他们觉得现在能够解释这大海的声音了。
    (删节自同名小说)

    【注】斯蒂芬•克莱恩(1871-1900),美国作家,《海上扁舟》创作源于1897年一次真实海难。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船长受伤了,声音里带着深沉的哀伤,也是他第一个提议留下遗嘱;但是他还很镇定,也并不是一个贪生怕死的人。
    B.当企盼已久的陆地真正出现在四人的视野里的时候,他们却由喜转悲,因为岸上没有人迹,见不到他们需要的帮助。
    C.“哪怕是桨的照片……”,展现了记者在大海中深夜里的心理,省略号主要意味着因划船时间长而经历海难的痛苦。
    D.“他头上有一个光环,像圣人似的焕发着光芒。”这一句凸显了救人者的光辉形象,也表达了由衷的感激和赞美。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小说并没有交代船只失事的原因,直接描写四人在海浪中的场景,从视听角度使小说开篇就呈现缓急有致、张弛有度的叙述节奏。
    B.小说先写灯塔“恰似一个针尖”,又写“小小的灰影”,后写“塔身升高……前面就是陆地”,这景物的变化推动了情节发展,为下文埋下伏笔。
    C.“一匹烈马向高耸的栅栏扑去”“阵浪向前涌来”“水冷得可悲”等对大海景象的描写,让读者对四人受海水折磨之苦感同身受。
    D.小说多从人物的视角展开客观冷静的叙述;并且,与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一样,塑造了四位同圣地亚哥一样的“硬汉”形象。
    8. 小说画横线部分重点叙述加油工和记者轮流划船的过程和感受,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9. 有评论认为,小说中加油工临近获救却死去这一情节,削弱了小说的艺术性与思想性。你同意这种观点吗?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5小题,共20.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春,霍光病笃。车驾自临问,上为之涕泣。光上书谢恩,愿分三千户以封兄孙奉车都尉山为列侯,奉兄去病祀。即日,拜光子禹为右将军。三月,庚午,光薨。
    御史大夫魏相上封事曰:“国家新失大将军,宜显明功臣以填藩国,毋空大位,以塞争权。宜以车骑将军安世为大将军,毋令领光禄勋事;以其子延寿为光禄勋。”上亦欲用之。夏,四月,戊申,以安世为大司马、车骑将军,领尚书事。
    上思报大将军德,乃封光兄孙山为乐平侯,使以奉车都尉领尚书事。魏相因昌成君许广汉奏封事,言:“《春秋》讥世卿,恶宋三世为大夫及鲁季孙之专权,皆危乱国家。自后元以来,禄去王室,政由冢宰。今光死,子复为右将军,兄子秉枢机,昆弟、诸婿据权势,在兵官,光夫人显及诸女皆通籍长信宫或夜诏门出入骄奢放纵恐寝不制宜有以损夺其权破散阴谋以固万世之基,全功臣之世。”又故事:诸上书者皆为二封,署其一曰“副”。 相复因许伯白去副封以防壅蔽。帝善之,诏相给事中,皆从其议。
    帝兴于闾阎,知民事之艰难。霍光既薨,始亲政事,厉精为治,五日一听事。自丞相以下各奉职奏事,敷奏其言,考试功能。侍中、尚书功劳当迁及有异善,厚加赏赐,至于子孙,终不改易。枢机周密,品式备备,上下相安,莫有苟且之意。及拜刺史、守、相,辄亲见问,观其所由,退而考察所行以质其言,有名实不相应,必知其所必然。常称曰:“庶民所以安其田里而亡叹息愁恨之心者,政平讼理也。与我共此者,其唯良二千石乎!”以为太守,吏民之本,数变易则下不安;民知其将久,不可欺罔,乃服从其教化。故二千石有治理效,辄以玺书勉厉,增秩,赐金,或爵至关内侯;公卿缺,则选诸所表,以次用之。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十六》)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光夫人显及诸女皆通籍长信宫/或夜诏门出/入骄奢放纵/恐寝不制/宜有以损夺/其权破散阴谋/
    B.光夫人显及诸女皆通籍长信宫/或夜诏门出入/骄奢放纵/恐寝不制/宜有以损夺其权/破散阴谋/
    C.光夫人显及诸女皆通籍/长信宫或夜诏门出/入骄奢放纵/恐寝不制/宜有以损夺其权/破散阴谋/
    D.光夫人显及诸女皆通籍/长信宫或夜诏门出入/骄奢放纵/恐寝不制/宜有以损夺/其权破散阴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车驾,原指马驾的车,后来多指天子出巡时乘坐的马车,也作天子的代称。
    B.“因昌成君”与“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两处“因”字含义不同。
    C.闾阎,古代原指里巷内外的门或里巷,后来泛指民间或平民,文中指民间。
    D.玺书,原指用泥封加印的文书,至秦以后,专指平行官署之间来往的文书。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霍光病情危重时,汉宣帝亲自前往探望,伤心不已;后来霍光给汉宣帝上书谢恩时,奏请皇上给他兄长的孙子加封三千户的赏赐,以祀奉霍去病。
    B.霍光死后,魏相上奏,提出为了避免朝臣争权夺利,应尽快选派一位有功劳的大臣填补大将军一职的空缺,他推荐的人选和皇帝的想法一致。
    C.魏相认为霍家一门身居要职,既不利于保全功臣的家世,也不利于巩固皇室的基业,提出应想办法削弱霍家权势的建议,得到了汉宣帝的采纳。
    D.汉宣帝的经历让他更了解民生疾苦,他励精图治,勤于政事,尤其看重官员言行一致的品质,希望能和优秀的官员共同努力,让百姓安居故里。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领尚书者先发副封,所言不善,屏去不奏。
    ②是以汉世良吏,于是为盛,称中兴焉。
    14. 汉宣帝亲政后,对官员的任用和提拔采用了哪些策略?请简要概括。

    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2小题,共9.0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咏怀古迹•其五
    杜甫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①,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②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注】①纡筹策:曲折周密地展运策略。②祚:帝位。

    15. 下列对这首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首句时空共说,笔力雄放,凸显诸葛亮名满寰宇、万世不朽的形象。
    B.颔联概括了诸葛亮的才能、功绩,赞扬他如鸾凤高翔,独步云霄。
    C.颈联用典,通过与伊尹、吕尚、萧何、曹参等功臣比较,来盛赞诸葛亮的才能。
    D.全诗除“遗像”句是咏古迹外,余句皆以抒情为主,情感跌宕起伏。
    16. 有人认为此诗尾句“志决身歼军务劳”是全诗的最强音,请从情感角度加以分析。
    四、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老子》对偏执的人、自以为是的人以及自我炫耀的人都给予了理性的警告,其中“ ______ , ______ ”两句是对自我夸耀之人的劝谏。
    (2) 《大学之道》中,用“ ______ , ______ ”两句强调家庭经营有序与国家治理上轨道的重要性。
    (3) 《<论语>十二章》中,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要自我反思的句子是“ ______ , ______ ”。
    五、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60.0分)
    1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庄子在面对楚王欲托付国事时,用“吾将曳尾于涂中”的回答拒绝了楚王;宋人面对绚丽斑斓的唐三彩,没有一味去迎合,反而返璞归真,摒弃多余的装饰和艳丽的色彩,使宋瓷简约素雅,温润如玉;成绩优异的烈士之子包家骏收到很多名校的邀请,但他选择了中国人民大学,因为这是他因公殉职父亲的母校。在生活中,也有很多选择,每一次慎重选择的背后都有我们自己坚守的东西。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六、其他(本大题共5小题,共20.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22年6月17日,① ______ 的中国首艘弹射型航空母舰福建舰在江南造船厂正式下水,被国人誉为“电磁弹射之父”的马伟明再次引发人们的关注。
    作为海军专业技术杰出人才,在“深蓝”领域,马伟明是② ______ 的国宝级专家。他在世界上最早提出“电力集成”理论,先后攻克制约国家、军队装备发展的重大技术难关近千个,有20多项成果为“世界首创”。
    电磁弹射技术是利用电磁的能量推动被弹射物体,这项技术如果被装载到航空母舰,舰上飞机的起飞就将大大缩短,航空母舰的战斗力将大幅度提高。在更早的时候,全世界只有美国掌握了这项技术,美国科学家用了21年、32亿美元开发出了这项技术,直接使得美国获得了③ ______ 的海上霸权。而马伟明率领他的团队,仅用几亿元人民币的科研经费和10年的时间,就掌握了电磁弹射技术,让中国成为了世界第二个拥有电磁弹射技术的国家。
    19.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0. 文中多处用了引号,下列四处引号中的用法和其他三处不同的一项是 ______
    A.被国人誉为“电磁弹射之父”的马伟明再次引发人们的关注
    B.在“深蓝”领域
    C.他在世界上最早提出“电力集成”理论
    D.有20多项成果为“世界首创”
    21.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______
    A.这项技术如果被装载到航空母舰,舰上飞机的起飞就将大大缩短,航空母舰的战斗力将大幅度提高。
    B.这项技术如果被应用到航空母舰,舰上飞机的起飞就将大大缩短,航空母舰的战斗力将大幅度提高。
    C.如果这项技术被应用到航空母舰,舰上飞机的起飞时间就将大大缩短,航空母舰的战斗力将大幅度提高。
    D.如果这项技术被装载到航空母舰,舰上飞机的起飞时间就将大大缩短,航空母舰的战斗力将大幅度提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夏天是场冰与火的修行,各种饮料便成为不少人的防暑神器,碳酸饮料就是其中的一类。炎炎夏日,① ______ ,喝上一瓶碳酸饮料,你马上就感到凉爽多了,也没那么渴了。短时解渴,是因为碳酸饮料中含有大量的水分。喝碳酸饮料常常会打嗝,这是因为碳酸饮料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② ______ ,同时也就将二氧化碳“喝”了进去。而碳酸饮料里的二氧化碳在体内温度升高时,会从水中逸出,并把体内的一部分热量带出来,③ ______ 。
    碳酸饮料爽口,也能起到一定的补水降温作用,但长期饮用会影响人体健康。碳酸饮料(无糖碳酸饮料也不例外)中的糖分有损牙齿健康,大量的二氧化碳会影响消化功能,长期饮用会降低食欲,导致营养失衡,诱发肥胖、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碳酸饮料大部分都含有磷酸,大量磷酸的摄入会影响钙的吸收,引起钙、磷比例失调,造成骨骼发育缓慢、骨质疏松。有资料显示,经常大量饮用碳酸饮料的青少年发生骨折的危险是其他青少年的 3倍。此外,长期大量饮用碳酸饮料,还会导致人体免疫力下降。总之,饮料虽爽,不可贪喝,最健康的防暑降温“饮料”还是水。
    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
    23. 请对上文第二段话的主要意思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50个字。
    答案和解析

    1~5.【答案】D、C、B、、
    【解析】(1)A.“因为双方主张截然不同”错误,根据原文“儒、道两家主张虽多有不同,各有偏重,但在力主‘和’与‘和谐’这一点上却是完全一致的”,“唯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可知儒、道成为纵贯中国传统文化始终的主要思想流派,是因为其在发展进程中,互相竞争,互相吸收。
    B.“而他们本身却不吸收儒、道的思想”于文无据,根据原文“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可知文中并没有提到法、阴阳、名三家是否吸收儒、道的思想。
    C.“儒道互补,佛教加入,鼎足而立,才能真正筑牢‘国学’的根基”错误,根据原文“我们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而那种把‘国学’只看作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一家独踞的认识,是有重大偏颇的。缺了老子创立的道家思想的补充,儒家难撑国学这台戏。儒、道两家,还要加上佛教三足鼎立才能使‘国学’真正发扬光大”可知,“儒道互补,佛教加入,鼎足而立”,才能使“国学”发扬光大,而不是筑牢“国学”的根基。
    故选:D。
    (2)C.“儒道两家‘处处相反’:比如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错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与“院士的气质与风度”只能是不同类型的人,不能说是相反的,因此不属于儒道两家“处处相反”。
    故选:C。
    (3)A.“天和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体”指天和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体,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的状态,根据原文“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逐外物而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和谐宁静的社会”,可知“天和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体”符合“道家”思想。
    B.“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指有仁德的人,自己想站得住(指立身),也让他人站得住:自己想行得通(事业通达),也让他人行得通。这是一种推己及人的道德境界,根据原文“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强烈关切并有着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对同类和他人有不可自已的同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与浊俗同流合污,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可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符合“儒家”思想。
    C.“夫尚贤者,政之本也”指崇尚和尊敬贤才是为政的根本。贤才是国家的栋梁,是成就事业的关键,这符合“墨家”思想。
    D.“兵贵胜,不贵久”指用兵打仗贵在速战速决,不宜持久消耗,这是古代一种战争指导思想。
    故选:B。
    (4)根据原文“在殷周之际,中华传统文化由‘神本’转向‘人本’,人道主义思潮从而出现。这为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来源,也规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可知首先提出“人本”思想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影响(或意义、地位、作用);
    根据原文“儒家致力于以‘仁’为核心,构建‘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秉持‘身国同构、经国理身’的理念,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儒、道两家虽然对社会和人生的理想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其思想的核心都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谐社会与美好人生”,可知接着以儒道两家为例阐述它们虽然致思路向不同,但都体现了社会和谐、人生美好的“人本”思想;
    根据原文“儒、道两家在‘人本’的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相融互补,达到辩证统一,也为容纳和吸收外来的佛教准备了思想文化条件”,可知最后指出儒道可以在“人本”基础上实现相融互补,达到辩证统一,具有包容性。
    (5)根据原文“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墨家中绝;唯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成分中,儒家和道家是主要的两极,形成鲜明的对立和有效的互补,能够相辅相成,给予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以深刻的影响”,可知儒道两家思想理念不同,既对立鲜明,又相融互补;
    根据原文“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都是开放性的,不是封闭的思想体系,它们随着历史的前进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这两个中华原创文化,具有博大的包容性,是坚强的‘胃’,能把域外文化,如佛教,消化吸收为中国化的佛教”,可知儒道两家思想都具有博大的包容性和开放性,能使自身不断丰富发展;
    根据原文“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最具代表性。儒家致力于以‘仁’为核心,构建‘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秉持“身国同构、经国理身”的理念,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儒、道两家虽然对社会和人生的理想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其思想的核心都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谐社会与美好人生。儒、道两家在‘人本’的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相融互补,达到辩证统一,也为容纳和吸收外来的佛教准备了思想文化条件”,可知儒道思想的核心都是向往和谐社会和美好人生,符合人性的需求。
    综合以上分析,诸子百家中只有儒道两家独存。

    答案:
    (1)D
    (2)C
    (3)B
    (4)首先提出“人本”思想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影响(或意义、地位、作用);接着以儒道两家为例阐述它们虽然致思路向不同,但都体现了社会和谐、人生美好的“人本”思想;最后指出儒道可以在“人本”基础上实现相融互补,达到辩证统一,具有包容性。
    (5)①儒道两家思想理念不同,既对立鲜明,又相融互补;②儒道两家思想都具有博大的包容性和开放性,能使自身不断丰富发展;③儒道思想的核心都是向往和谐社会和美好人生,符合人性的需求。
    (1)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较辨别,确认正确选项。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论点论据的分析能力。解答本题,需要结合选项所给的材料进行分析,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
    (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
    阅读效率的提高取决于对文章内容的主旨是否能正确把握。那么,如何把握文章的主旨呢?首先要着眼于文章的整体,注意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从宏观上居高临下地驾驭文章,领会文章的主旨内涵。其次还要看文章的作者、写作时间和文后的注释等,特别要浏览一下后面问了哪些问题,从题目的选项中揣测文章的主旨,明确作者的主要写作意图,这样解题就心中有数了。

    6~9.【答案】C、D、、
    【解析】(1)C.“省略号主要意味着因划船时间长而经历海难的痛苦”错误。结合全篇尤其是上文来看,主要是面临挑战、经历患难之后对大家的不舍之情。
    故选:C。
    (2)D.“塑造了四位同圣地亚哥一样的‘硬汉’形象”错误。文章塑造了四位团结友爱的人物形象,他们虽然与大海搏斗,但无法体现自己的主观意志,更不能验证人自身的本质力量,表现了人在大海面前的渺小,所以文章没有塑造同圣地亚哥一样的“硬汉”形象。
    故选:D。
    (3)内容上,加油工和记者交替划船,“每当一个人由划船的位子换到船底的位子时,他就感到浑身委顿不堪”,写出两人划船的劳苦,表现了遇险者在海上漂泊遭受的磨难之重,突出两人划船的劳苦和意志的顽强;“寒冷的海水在船里荡来荡去,人躺在水中,头枕在座板上,几乎碰着一个旋转着的浪峰;有时一个巨浪打进船来,又把全身浇个透湿”,生动描写了环境恶劣。
    结构上,下文中写到“比利!……比利,你换换我好吗?”“‘当然好。’加油工说”,写加油工和记者交替划船,与下文两人欣然交替工作呼应,体现团结互助、共渡难关的人性美。
    (4)首先表述观点,同意或不同意皆可,然后分析缘由。
    不同意:由“海岸近了,但汹涌的向岸巨浪把小船高高抛起”等句可见,面对大海的肆意暴虐,逃生者既无助又无奈,他们在茫茫大海上像几只可怜的蚂蚁,完全听天由命、随波逐流。加油工的死去,显示了个体生命的脆弱,体现人类的渺小。立足于生活真实,增强了故事的悲剧意味,更具震撼力。
    四个人在与大海抗争中拧成一股绳,他们分工明确,从不计较个人得失,而且总是替他人着想。正是他们在与大海的抗争中结成了这种弥足珍贵的手足之情,创造了生活的真正意义,才让人们生存在这个荒谬的世界上更加富有现实的意义和价值。面对冷漠无情的大海,记者、船长、加油工和厨师四人在沉船之后忍受着饥饿、寒冷和肢体疼痛与大海搏斗了几十小时,体现了四人危难中合作互助、永不放弃、不惧死亡的高贵精神。
    “记者却游进了漩涡,在那儿停滞不前了”“一个大浪卷来,轻巧神奇地把他整个儿抛了过去”,但是最后记者却获救了;加油工本来是“一马当先,他游得很有劲,速度很快”,最后却死了,二者形成映照,塑造了悲剧英雄形象,更震撼读者心灵。
    同意:四个人在与大海抗争中分工明确,团结协作,如果加油工没死,四人最终都能成功登岸,更能体现人们在困难中合作互助的价值和意义,大团圆的结局让读者更能满足与喜爱。
    “加油工一马当先,他游得很有劲,速度很快”,如果加油工没死,能体现人在直面自然灾难时的主动性,更能体现人们在困难中合作互助的价值和意义——战胜死亡。
    船长、记者、厨子和加油工人被抛弃在苍茫的大海上,尽管拯救无望,但是船上的四人自始至终都没有放弃求生的欲望,期望能被一个海上救生船或救难收容所救助。如果加油工没死,更能彰显生活和生命中战胜灾难的乐观精神。

    答案:
    (1)C
    (2)D
    (3)①(从内容和人物上)生动描写环境恶劣,突出两人划船的劳苦和意志的顽强。
    ②(从情节主题上)与下文两人欣然交替工作形成呼应,体现团结互助、共渡难关的人性美。
    (4)(示例一)不同意。
    ①从情节上,立足于生活真实,增强了故事的悲剧意味,更具震撼力。
    ②从人物形象上,塑造了悲剧英雄形象,更震撼读者心灵。
    ③从主题上,更能体现了四人危难中合作互助、永不放弃、不惧死亡的高贵精神。
    (示例二)同意。
    ①从情节上,大团圆的结局让读者更能满足与喜爱。
    ②从人物上,如果不死亡,更能体现人们在困难中合作互助的价值和意义——战胜死亡。
    ③从主题上,更能彰显生活和生命中战胜灾难的乐观精神。
    (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全文,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本和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对小说整体通读后,针对每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中画线句子作用的赏析能力。答题时要结合画线句在文中的位置及其语境从内容、手法、表达效果等方面进行赏析。
    (4)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情节的个性化解读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情节,明确观点,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小说中相关情节的作用:
    1.为背景内容,交代自然或社会环境。
    2.为人物描写(正、侧),表现人物形象特点。
    3.照应题目,照应首尾、上下文的有关情节。
    4.在结构上承上启下;(为下文情节)埋伏笔;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
    5.在艺术手法方面,与有关情节构成对比或衬托关系,表现人物或主题。
    6.作为插叙对有关内容起补充、解释或衬托作用。
    7.表现(揭示、深化)主题。

    10~14.【答案】B、D、A、、
    【解析】(1)句意:霍光的夫人显以及几个女儿都在长信宫门录有姓名,甚至半夜也能叫开宫门出入。霍氏一门骄奢放纵,恐怕会渐渐难以控制,所以应设法削弱他们的权势,消灭他们可能会生出的阴谋。
    “通籍长信宫”是“通籍于长信宫”的省略,“长信宫”是宫殿名,指地点,作“通籍”的后置状语,二者不宜断开,排除CD。
    “其权”作“损夺”的宾语,共同构成动宾结构,不宜断开,排除A。
    故选B。
    (2)D.“玺书……专指平行官署之间来往的文书”解说有误,应为“专指皇帝所下的敕令诏书”。
    故选D。
    (3)A.“奏请皇上给他兄长的孙子加封三千户的赏赐”说法错误。原文是“愿分三千户以封兄孙”,意思是把自己的封地分出三千户给他兄长霍去病的孙子。
    故选A。
    (4)①“领”,掌管;“发”,打开;“屏去”,隐藏起来。译文:掌管尚书省事务的官员先打开副本,如上奏的事不好,就隐藏起来不呈送。
    ②“是以”,所以;“是”,这,指汉宣帝时期;“称”,号称。译文:因此汉朝一代的贤能官吏,在这一时期是最多的,号称中兴。
    (5)从文中“及拜刺史、守、相,辄亲见问,观其所由,退而考察所行以质其言,有名实不相应,必知其所必然”可以总结出:汉宣帝任命官员时,要对他们察言观行,看他们是否言行一致。
    从“以为太守,吏民之本,数变易则下不安;民知其将久,不可欺罔,乃服从其教化”可以总结出:汉宣帝让太守任期稳定,不轻易调换他们,让他们治下的百姓安于管理,服从教化。
    从“故二千石有治理效,辄以玺书勉厉,增秩,赐金,或爵至关内侯;公卿缺,则选诸所表,以次用之”可知,如果官员治理良好,那么就给他们赏赐或者加官进爵,让他们收到正向的激励。从中可看出汉宣帝对官员奖赏有法。

    答案:
    (1)B
    (2)D
    (3)A
    (4)①掌管尚书省事务的官员先打开副本,如上奏的事不好,就隐藏起来不呈送。
    ②因此汉朝一代的贤能官吏,在这一时期是最多的,号称中兴。
    (5)①察言观行;②任期稳定;③奖赏有法。

    参考译文:
    春季,霍光病重,汉宣帝亲自前往探望,为他流泪。霍光上书谢恩,表示希望能在自己的封地中分出三千户,封兄长霍去病的孙子奉车都尉霍山为列侯,以祀奉霍去病的香火。当日,汉宣帝任命霍光之子霍禹为右将军。三月庚午(初八),霍光去世。
    御史大夫魏相向汉宣帝上了一道秘密奏章,其中说道:“国家最近丧失了大将军,应当对另外的有功大臣明示尊崇、显扬,以镇抚各诸侯封国,不要使大将军之位空缺,以免引起朝臣争权。我认为应任命车骑将军张安世为大将军,不要再让他兼领光禄勋事务;任命张安世之子张延寿为光禄勋。”汉宣帝也想任用张安世。夏季,四月戊申(十七日),任命张安世为大司马、车骑将军,主管尚书事务。
    汉宣帝想报答大将军霍光拥立自己作皇帝的大德,便封霍光兄长霍去病的孙子霍山为乐平侯,命他以奉车都尉的身份主管尚书事务。魏相通过昌成君许广汉向汉宣帝上了一道秘密奏章,说道:“《春秋》讥讽由贵族世代为卿的制度,厌恶春秋时宋国三代没有大夫和鲁国季孙氏专擅国政,都使国家陷于危亡混乱之中。我朝自孝武皇帝后元以来,皇室不能控制各级官员的俸禄,朝政大事都由职权最高的大臣决定。如今霍光虽死,他的儿子仍为右将军,侄儿掌管中枢事务,兄弟、女婿们都身居权要之职,或担任军事将领,霍光的夫人显以及几个女儿都在长信宫门录有姓名,甚至半夜也能叫开宫门出入。霍氏一门骄奢放纵,恐怕会渐渐难以控制,所以应设法削弱他们的权势,消灭他们可能会生出的阴谋,以巩固皇家的万世基业,也保全功臣的后代子孙。”依照惯例,凡上书朝廷,都是一式两份,其中一份注明为副本,由主管尚书事务的人先打开副本审视,如所奏之事不妥,则不予上奏。魏相又通过许广汉向汉宣帝建议,取消奏章副本,防止阻塞言路而蒙蔽皇上。汉宣帝认为很对,下诏命魏相担任给事中,全部采纳了魏相的意见。
    汉宣帝出身于民间,了解下层人民的艰难困苦。霍光死后,汉宣帝开始亲自主持朝政,励精图治,每隔五天,就要召集群臣,听取他们对朝政事务的意见。自丞相以下,群臣各就自己负责的事务分别奏报,再将他们陈述的意见分别下达有关部门试行,考察、检验其功效。凡任侍中、尚书的官员有功应当升迁,或有特殊成绩,就厚加赏赐,甚至及于他们的子孙,长久不改变。中枢机构严密,法令、制度完备,上下相安无事,没有人抱着苟且敷衍的态度办事。至于任命州刺史、郡太守、封国丞相等高级地方官吏,汉宣帝总是亲自召见询问,观察他的抱负和打算,再考察他的行为,看是否与他当初说的一样。凡查出有言行不统一的,一定要追究其原因何在。汉宣帝常说:“老百姓之所以能安居家乡,没有叹息、怨愁,主要就在于为政公平清明,处理诉讼之事合乎情理。能与我一起做到这一点的,不正是那些优秀的郡太守和封国丞相等二千石官员吗!”汉宣帝认为,郡太守为治理官吏和百姓的关键,如变换频繁则容易引起治下百姓的不安。百姓们知道他们的郡太守将长期留任,不可欺罔,才能服从郡太守的教化。所以,凡地方二千石官员治理地方有成效的,汉宣帝总是正式颁布诏书加以勉励,增加其官阶俸禄,赏赐黄金,甚至赐爵为关内侯,遇有公卿职位空缺,则按照他们平时所受奖励的先后、多少,依次挑选补任。因此,汉朝一代的贤能官吏,在这一时期是最多的,号称中兴。
    (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2)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结合具体内容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4)本题考查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答题时以直译为主,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结合具体要求概要作答。
    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

    15~16.【答案】D、
    【解析】(1)D.“余句皆以抒情为主”错误,全诗除“遗像”句是咏古迹外,余句皆以议论为主,而非“抒情”。
    故选:D。
    (2)“志决身歼军务劳”,是说诸葛亮依然坚决献身竭尽忠心。
    尾句情感是在前几句情感基础之上的进一步升华,这句话长叹尽管有诸葛亮这样稀世杰出的人物,下决心恢复汉朝大业,但最终未能成功,反而因军务繁忙,积劳成疾而死在征途上,没有能够实现恢复汉朝大业的愿望。尾句既是对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品格的赞歌,也是对他虽然怀有恢复汉朝大业的决心,但最终没能实现自己志向的深切叹惋之情。至此,尾联蓄势已足,发出空谷传响──“志决身歼军务劳”──全诗就结于这动人心弦的最强音上。

    答案:
    (1)D
    (2)尾句诸葛亮因军务繁忙,积劳成疾而死于征途,未能实现复汉大业。尾句既是对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高尚品节的赞叹,也是对他虽有恢复汉朝大业的决心,但未遂平生之志的深切哀惋,所以是全诗的最强音。

    译文:
           诸葛亮的英名永垂人世,千士流芳;世人所尊崇的重臣遗像,肃穆清高。天下三分的局势,是经他策划运筹;千百年来,他才能象鸾凤振羽云霄。他辅佐刘备,同伊尹吕尚难分上下;指挥从容镇定,萧何曹参不能比超。时运不好,东汉帝业实在难于复兴;心志虽坚,终因军务繁艰死于积劳。

    赏析:
          这是《咏怀古迹五首》中的最末一篇。当时诗人瞻仰了武侯祠,衷心敬慕,发而为诗。作品以激情昂扬的笔触,对其雄才大略进行了热烈的颂扬,对其壮志未遂叹惋不已!
    “诸葛大名垂宇宙”,上下四方为宇,古往今来曰宙,“垂于宙”,将时间空间共说,给人以“名满寰宇,万世不朽”的具体形象之感。首句如异峰突起,笔力雄放。次句“宗臣遗像肃清高”,进入祠堂,瞻望诸葛遗像,不由肃然起敬,遥想一代宗臣,高风亮节,更添敬慕之情。“宗臣”二字,总领全诗。
      接下去进一步具体写诸葛亮的才能、功绩。从艺术构思讲,它紧承首联的进庙、瞻像,到看了各种文物后,自然地对其丰功伟绩作出高度的评价:“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纡,屈也。纡策而成三国鼎立之势,此好比鸾凤高翔,独步青云,奇功伟业,历代敬仰。然而诗人用词精微,一“纡”字,突出诸葛亮屈处偏隅,经世怀抱百施其一而已,三分功业,亦只雄凤一羽罢了。“万古云霄”句形象有力,议论达情,情托于形,自是议论中高于人之处。
      想及武侯超人的才智和胆略,使人如见其羽扇纶巾,一扫千军万马的潇洒风度。感情所至,诗人不由呼出“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的赞语。伊尹是商代开国君主汤的大臣,吕尚辅佐周文王、武王灭商有功,萧何和曹参,都是汉高祖刘邦的谋臣,汉初的名相,诗人盛赞诸葛亮的人品与伊尹、吕尚不相上下,而胸有成竹,从容镇定的指挥才能却使萧何、曹参为之黯然失色。这,一则表现了对武侯的极度崇尚之情,同时也表现了作者不以事业成败持评的高人之见。刘克庄曰:“卧龙没已千载,而有志世道者,皆以三代之佐许之。此诗侪之伊吕伯仲间,而以萧曹为不足道,此论皆自子美发之。”黄生曰:此论出,“区区以成败持评者,皆可废矣。”可见诗人这一论断的深远影响。
      最后,“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诗人抱恨汉朝“气数”已终,长叹尽管有武侯这样稀世杰出的人物,下决心恢复汉朝大业,但竟未成功,反而因军务繁忙,积劳成疾而死于征途。这既是对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高尚品节的赞歌,也是对英雄未遂平生志的深切叹惋。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分析思想情感的能力。要重点把握关键字词,结合诗人经历,分析诗人所抒发的感情。
    如何鉴赏诗歌:
    (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义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17.【答案】【小题1】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小题2】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小题3】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解析】故答案为:
    (1)自伐者无功     自矜者不长(重点字:伐、矜)
    (2)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重点字:治)
    (3)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重点字:齐、焉)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诗文名句的能力。答题时要熟背相关篇目,并理解语句的含义,准确地写出相关名句。
    《大学之道》名句辑录:
    1.《大学之道》中,写知道应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才能够做到心不妄动的句子是“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
    2.《大学之道》中,写每一样东西都有根本有始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的句子是“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3.《大学之道》中,写心不妄动才能够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够思虑精详的句子是“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
    4.《大学之道》中,写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的句子是“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5.《大学之道》中,用“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两句,强调上自天子,下至平民百姓,一切都要以修身作为为人处世的根本。

    18.【答案】坚守选择,坚定方向       在人生岔路口上,我们面临许多选择。面对选择,我们常常会纠结。之所以纠结,是因为我们没有一个明确的人生方向,以至于迷失自我。要想真正实现自己的梦想,就必须正确选择前进的方向,并坚定自己的选择。
           有位名人说过:“人不是生得伟大,而是成为伟大。”古来有多少伟人,他们不是循着常人走的方向走下去,而是选择在荆棘丛生的山坡上用血和汗铸成一条路。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令行高举,才华出众,终因君王昏庸,佞臣当道,他宁愿选择抱石投入汨罗江也不向敌国低头;东晋大诗人陶渊明选择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宁可归隐也不愿留在黑暗的官场;诗仙李白选择一生不愿为功名利禄束缚,斗酒诗百篇,高呼“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凡此种种,不胜枚举。这些人饱读诗书,才华卓著,他们没有按常人的方向,读书但为求功名,而用自己的选择,坚定了自己的志向,成就了伟大。
           一个人有高远的信念固然重要,但关键还需要舵来掌握前进的方向。班超放弃了书斋,选择了驰骋沙场,为国家建下万世不朽之功勋,在茫茫西域中将自己的身影定格为一座丰碑,从此便留下投笔从戎的佳话。樊锦诗选择了敦煌的方向,选择了在风云变幻的世界中坚守自己人生的信念,这位敦煌的女儿,把她的一生都奉献给了祖国的事业,成就了人生的辉煌。他们选对了自己的方向,把握住了自己命运的舵,从而将自己生命的船摆渡到了成功的彼岸。只有备上人生的方向盘,才能冲出风沙弥漫、烟雾笼罩,去赢得灿烂星光、满天朝霞。
           若说选择是奋斗的“原点”,坚守就如同“半径”,唯有二者兼备,才能画好事业之圆、人生之圆。现实中,很多人一开始也拥有高远的目标、美好的愿景,最终却没有抵达目的地。究其原因,要么是走得太远、忘记了为什么出发,逐渐偏离了正常的轨道;要么是耐不住“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寂寞,抵不住“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诱惑,不愿花时间和精力去凿一口深井,自然也就难以品尝到成功的甘泉。事实证明,做任何事情都是始于初心、成于坚守,守得住、行得稳,才能积蓄力量、厚积薄发。所以,有选择,更要有坚守。
           请记住:只有方向正确,坚守选择,人的一生才会显示出无限的价值和绽放耀眼的光芒!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本题材料事例选了有传统文化意味的庄子和宋朝工匠,与社会热点今年光明网及内蒙古电视台报道的烈士之子包家骏事例的组合。他们的选择体现了自己坚守的原则,有坚守的人让人肃然起敬,有坚守的选择让人生更有韧性。所以,材料是想用他们有坚守的选择让学生思考选择与坚守的关系,明白有坚守的选择的意义,冷静思考社会相关的现象,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就选择与坚守的关系而言,选择中有坚守,坚守也是一种选择。当下,因为很多人缺乏对价值、原则、底线等的坚守,所以一些人的选择太功利,太浮躁,只是为了一时看得到的利益或好处,还有一些人是任性而为,直接躺平,只求舒适,还有的选择只是为了彰显自己的“风采”,更少考虑他人或国家的需要。选择其实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格局与胸怀。
    所以,写作时必须综合结合两者关系进行阐述,并且立意方向应重在放在“应做怎样的选择,应该为什么而坚守”上。从个人角度而言,可以谈坚守心中的良知,选择与人为善、律己宽人等;从国家层面而言,可以谈坚守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信仰,并为此选择舍小利为大爱、无私奉献等。对此,要能结合事例说理,如写孔子坚守“礼”,选择了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奔走;如钱学森、邓稼先、黄旭华等爱国科学家坚守科技强国梦,选择了隐没自己一生的功名为祖国做奉献等。
    参考立意:
    1.选择并坚守心中道义。
    2.坚守安贫乐道,选择心灵的自由。
    3.为国家利益而选择,为心中信念而坚守。
    材料作文,审题是关键,而阅读材料又是审题的前提。在阅读过程中,要通过概括材料大意,找出关键语句,确定立意角度,进而提炼出中心论点。
    由于“析材料”是材料作文的关键性的一环,所以可运用如下的做法:
    ①发现法。主要用于意义显豁、中心明确的材料。发现的目标,一是材料的中心句,二是文题中关于中心的提示,三是材料中关于中心的提示。发现了这些内容,就找到了立意的突破口。
    ②设想法。主要用于有头无尾或有尾无头的材料,如续写的材料。设想的内容,或是与材料合理衔接的情节,或是与材料合理衔接的论述。设想的过程就是思维的发散,所以要注意发散的合理性。
    ③归纳法。主要用于意义明晰,但既无中心句,也无提示句的一则或多则材料,归纳出其中心意思,立意便有了立足之处。
    ④提炼法。主要用于含义对立的对照型材料。从正反对比中、矛盾对立中、正误相对中提炼出材料所要表达出的意图,以作立意的依据。
    ⑤撷取法。主要用于多段型的材料,从一系列彼此并存的材料中撷取文题所需要的部分内容,并据此理清写作的线索。
    ⑥揣摩法。主要用于喻义型、寓义型、象征型的材料,在反复体味、比较之中品评出材料的喻义、哲理、观点等,然后据此形成自己的观点。

    19~21.【答案】略、万众瞩目、当之无愧
    【解析】(1)①“万众瞩目”是指大家十分关注,目不转睛地注视。填“万众瞩目”和后文联系紧密。②“当之无愧”意思是担得起某种荣誉或某个职务,无须感到惭愧。和后文“国宝级专家”联系紧密。③“无可匹敌”指没有能够和他相提并论的对手。一般形容某个人在某个方面特别厉害。和后文“海上霸权”联系紧密。
    (2)ABC.引号作用是特定称谓。
    D.引号作用是表强调。
    故选:D。
    (3)原语句的语病有:
    ①用词不当,将“装载”改为“应用”。
    ②句子成分残缺,在“缩短”后加上“时间”。

    答案:
    (1)①万众瞩目    ②当之无愧    ③无可匹敌
    (2)D
    (3)C
    (1)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和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做这种题平时要积累,更要在具体语境中从色彩的褒贬,使用的对象等角度去分析。
    (2)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做这种题平时要善于积累和掌握常见标点符号的用法。
     (3)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命题者从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没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
    解答词语题正确方法
    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
    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
    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
    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
    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22~23.【答案】略、略
    【解析】(1)①处,根据上文“炎炎夏日”和下文你马上就感到凉爽多了,也没那么渴了”,可推知此处应填“又热又渴时”一类的语句。②处,依据上文“喝碳酸饮料常常会打嗝”和下文“同时也就将二氧化碳喝了进去”,可推出此处应填“你喝进碳酸饮料”一类的语句。③处,依照上文“喝上一瓶碳酸饮料,你马上就感到凉爽多了”和“并把体内的一部分热量带出来”,可推得此处应填让人感到凉爽”一类的语句。
    (2)本段材料包含三个层次的信息。第一层次,“碳酸饮料爽口,也能起到一定的补水降温作用”,开门见山概括喝碳酸饮料的好处:碳酸饮料爽口,又能补水降温。第二层次话锋一转,“但长期饮用会影响人体健康”损牙齿健康,影响消化功能,低食欲,导致营养失衡,诱发肥胖、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指出喝碳酸饮料对人体健康的诸多影响。第三层次归纳总结:饮料虽爽,不可贪喝,最健康的防暑降温饮料”还是水。提出喝水最健康答题时据以上概括提炼出关键信息即可。

    答案:
    (1)①又热又渴时    ②你喝进碳酸饮料    ③让人感到凉爽
    (2)①碳酸饮料爽口,又能补水降温;②长期饮用碳酸饮料会影响人体健康;③最健康的防暑降温“饮料”还是水。
    (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
    (2)本题考查的是语段的概括的能力。首先通读语段,找出话题;然后根据题干,划出相关信息点;最后,归纳答案。
    语境补写答题技巧:
    1.把握文段语脉,定位句子关系。先初读语段,搞清整个语段或前后句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特别要注意关联词语,注意规律总结。明确补写的句子是总领下文的总起句,还是承上启下的展开句,还是对内容做出总结的总结句。
    2.根据上下语境,注意合理推导。考生要根据上下文提供的条件或者语境进行分析比照,从而合理地推断出所补写的内容。补写时需考虑陈述对象和话题的统一性,表述句式的合理性等。
    3.检验补后内容,确保语意连贯。检查补写后内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语言是否连贯、有无语病、是否简洁等。要防止草率审题,盲目机械地答题,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纠错。最好在写好后代入原文读一读,看看是否真的连贯、贴切、严密。


    相关试卷

    河北省任丘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试卷(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河北省任丘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试卷(Word版附解析),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河北省任丘市一中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河北省任丘市一中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河北省任丘市一中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河北省任丘市一中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