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河北省邢台市六校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展开2022-2023学年河北省邢台市六校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
语文
考试范围: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第8、9课;第六单元第10、11、12课
说明:
1.本试卷共8页,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2.请将所有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李杜风格,论者纷纭,而以严羽的两句话最为中肯:“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沧浪诗话·诗评》)飘逸与沉郁这两种风格的形成,取决于李杜两人思想、性格的不同,以及创作态度和题材的差异,具体则表现在意象的运用上。前人说李诗万景皆虚,杜诗万景皆实,固然未必十分确切,但从意象的虚实上看,的确可以看出李杜风格的不同。
李诗的意象常常是超越现实的,他很少对生活的细节作精致的描绘,而是驰骋想象于广阔的空间和时间,穿插以历史、神话、梦境,用一些表面看来互相没有逻辑联系的意象,拼接成具有浓烈艺术效果的图画。《梦游天姥吟留别》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李白的夸张是最大胆的,像“白发三千丈”“燕山雪花大如席”;杜甫虽然也有夸张的手法,但总的看来却是偏于写实的,如“鸬鹚西日照,晒翅满鱼梁”“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给人以逼真之感。他的一些记游诗,如《铁堂峡》《盐井》《泥工山》等简直是一幅幅描绘山水景物和风土人情的图画,可补地理记载之不足。
杜诗的意象多取自现实生活,他善于刻画眼前真实具体的景物,表现内心感情的细微波澜。杜甫写诗往往从实处入手,逐渐推衍到有关国家和人民命运的统摄全局的问题上。杜甫曾在《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中夸赞画家王宰,说他能在尺幅的画面中表现出万里之势,杜甫自己的诗也是如此。杜甫有些诗是从身边琐事中引出国计民生的大问题,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还有些诗是把重大的社会政治内容和生活细节穿插起来。《春望》中,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大处着眼,何等悲壮!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改从小处落笔,又是何等细腻!又如《北征》用自己一个家庭的遭遇反映整个国家的变化。在纵论国家大事之中,插入一段关于儿女衣着的细节描写,用这个真实的细节反映战乱带给人民的苦难。
李白的《古风(其十九)》和杜甫的《悲陈陶》,都是写安史之乱的古体诗,但虚实的处理不同。《古风》大半是写游仙,最后四句才写到安史之乱,也似乎不甚着力。但它给人留下的印象却是深刻的,诗人的忧虑和悲愤也流露在字里行间。《悲陈陶》则围绕着陈陶战役,官军、安史军和长安人民三个方面都写到了,犹如用诗写成的通讯报道,真实而深挚,是典型的沉郁之作。
李白写诗往往在虚处用力,虚中见实。杜甫写诗则在实处用力,实中有虚。在虚处用力,妙在烘托。虚写好了,实可以让读者自己去联想补充,意象不粘不滞,显得飘逸。在实处用力,妙在刻画,在深入的刻画之中见出气魄,意象不浮不泛,显得沉郁。
(摘编自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
材料二:
意象可分为自然意象和社会意象。自然意象以自然景物为象,包括日月山川、花草树木、鸟兽虫鱼、风雨阴晴等。社会意象以社会现象为象,包括人类社会的各种事物、人物和人类生活景象,以及作为人类社会生活曲折反映的神仙鬼怪的景象等。诗歌中的意象是使用语言来表现的。这种语言不同于一般性的语言,可称之为意象性的语言。意象性语言是一种具有形象性、概括性、典型性、象征性、拟喻性的语言。诗歌中,明月、江水、青松、翠竹、晚照、晴空、来鸿、去燕、宿鸟、鸣虫、三尺剑、六钧弓、清暑殿、广寒宫,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菱烟雨溪边晚钓之翁等,都是意象性的语言,也可说是意象。在这里,语言是意象的物质外壳,意象是语言的内涵。
诗人写诗,常运用意象性的语言,构建某种意境,来表达作者的某种思想感情。温庭筠的《商山早行》中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凫雁满回塘”等都是意象,尤其是“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更是把六种形象性的词语(鸡声、茅店、月、板桥,霜和霜上的人迹)并列在一起,这些词语描述的形象,已不再只是事物的客观物象,而是融入了作者凄凉悲怆体验的意象了。诗人正是利用这些意象的组合,构成一种“道路辛苦、羁旅愁思”的意境。
(摘编自张得良《诗得意象自生光——古典诗词中的意象浅谈》)
1. 下列对两则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杜甫的一些描绘山水景物和风土人情的记游诗,可以作为地理研究的辅助资料。
B. 李白诗飘逸,杜甫诗沉郁,不同的诗歌风格是由二人不同的思想和性格决定的。
C. 意象包括自然意象和社会意象,人类社会的各种事物、人物是社会意象的一部分。
D. 诗人写诗运用意象性的语言构建某种意境,其目的是表达作者的某种思想情感。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意象虚实的处理上《古风(其十九)》和《悲陈陶》都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B. 诗歌中的意象性语言具有形象性、概括性、典型性、象征性、拟喻性等特点。
C.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把六种意象并列在一起,构成了一种凄凉悲怆的意境。
D. 严羽认为,在意象的运用上,李白诗万景皆虚,杜甫诗万景皆实,说法准确恰当。
3. 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证明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通过江水、枫叶、荻花等意象营造了萧瑟凄凉的意境,表达诗人的离愁别绪。
B.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把急风、高天、猿鸣、清渚、白沙、飞鸟六种意象组合在一起,营造了肃杀凄凉的意境,表达诗人内心的愁苦之情。
C.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官场的厌恶。
D.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塑造了周瑜这一人物意象,表现其儒雅风流的气度,表达了词人对周瑜的景仰之情。
4. 请结合材料一内容,简要概括李杜诗歌在意象运用上有哪些不同。
5.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
【答案】1. B 2. D 3. C
4. ①李诗的意象常常是超越现实的,而杜诗的意象常取自现实生活。②李诗从虚处入手,借助想象和夸张串联起表面看来没有逻辑联系的意象,虚中有实。杜诗从实处着笔,借助细致的描写把生活琐事和国计民生的大问题有机结合,实中有虚。
5. ①论证结构上:材料一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第一段:引用严羽的话引出文章观点——从意象的虚实上可以看出李诗和杜诗风格的不同。第二至四段:具体分析李诗和杜诗在意象运用方面的不同点。第五段:总结全文,强化观点。②论证方法上:综合运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使论证更充分有力。如材料一开头引用严羽的话引出观点,增强说服力;材料一主体部分将李诗和杜诗在意象运用方面进行具体的举例说明;等等。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B.“不同的诗歌风格是由二人不同的思想和性格决定的”错,根据原文“飘逸与沉郁这两种风格的形成,取决于李杜两人思想、性格的不同,以及创作态度和题材的差异,具体则表现在意象的运用上”可知,形成二人诗歌风格不同的决定性原因除了思想、性格的不同之外,还有创作态度和题材的差异。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严羽认为……说法准确恰当”错,根据原文“前人说李诗万景皆虚,杜诗万景皆实,固然未必十分确切”可知,“李诗万景皆虚,杜诗万景皆实”是前人的说法,并非是严羽的看法;另外这个说法未必确切,所以“说法准确恰当”错。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官场的厌恶”不能作为论据证明材料二的观点。由原文“在这里,语言是意象的物质外壳,意象是语言的内涵”“诗人写诗,常运用意象性的语言,构建某种意境,表达作者的某种思想感情”可知,材料二的主要观点是诗人通过运用意象性的语言,表达作者的某种思想感情。而“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并没有出现意象性的语言来表达作者情感,所以不能作为材料二的论据使用。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材料一第二段“李诗的意象常常是超越现实的,他很少对生活的细节作精致的描绘,而是驰骋想象于广阔的空间和时间,穿插以历史、神话、梦境,用一些表面看来互相没有逻辑联系的意象,拼接成具有浓烈艺术效果的图画”“李白的夸张是最大胆的”,写出了李白诗歌的意象多来自于历史,神话、梦境,常常是超越现实的,而且大多使用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描写意象,虚中有实。
材料一第三段“杜诗的意象多取自现实生活,他善于刻画眼前真实具体的景物,表现内心感情的细微波澜。杜甫写诗往往从实处入手,逐渐推衍到有关国家和人民命运的统摄全局的问题上”,写出了杜甫诗歌的意象多来自与现实生活,手法上常常使用细节描写,实中有虚。
综上内容,可以简要概括为两点不同。第一,取材的不同。李诗的意象来源于历史,神话、梦境,常常是超越现实的,而杜诗的意象常取自现实生活。第二,着笔点和手法不同。李诗从虚处入手,借助想象和夸张串联起表面看来没有逻辑联系的意象,虚中有实。杜诗从实处着笔,借助细致的描写把生活琐事和国计民生的大问题有机结合,实中有虚。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特点的能力。
分析文章论证特点,主要有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两个角度。
第一段“李杜风格,论者纷纭,而以严羽的两句话最为中肯……从意象的虚实上看,的确可以看出李杜风格的不同”,引用严羽的话引出文章观点——从意象的虚实上可以看出李诗和杜诗风格的不同。
第二段“李诗意象常常是超越现实的,他很少对生活的细节作精致的描绘……简直是一幅幅描绘山水景物和风土人情的图画,可补地理记载之不足”,具体分析李诗在意象运用上的特点。
第三段“杜诗的意象多取自现实生活,他善于刻画眼前真实具体的景物,表现内心感情的细微波澜……在纵论国家大事之中,插入一段关于儿女衣着的细节描写,用这个真实的细节反映战乱带给人民的苦难”,具体分析杜诗在意象运用上的特点。
第四段“李白的《古风(其十九)》和杜甫的《悲陈陶》……真实而深挚,是典型的沉郁之作”。举例论证李诗和杜诗在意象运用方面的不同。
第五段“李白写诗往往在虚处用力,虚中见实。杜甫写诗则在实处用力,实中有虚”,总结全文,强化观点。
由此可知,在论证结构上,材料一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第一段总起,提出观点;第二至四段分说,具体分析李诗和杜诗在意象运用方面的不同点;第五段总结全文。论证方法上,材料一综合运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使论证更充分有力。如材料一开头引用严羽的话引出观点,增强说服力。材料一主体部分将李诗和杜诗在意象运用方面进行具体的举例说明。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把栏杆拍遍
梁衡
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词为业,成为大诗词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
辛弃疾天生孔武高大,从小苦修剑法。他又生于金宋乱世,不满金人的侵略蹂躏,22岁时就拉起了一支数千人的义军,后又与耿京为首的义军合并。为了光复大业,他说服耿京南归,南下临安亲自联络。不想部将叛变,耿京被杀。辛大怒,跃马横刀,只率数骑突入敌营生擒叛将,又奔突千里,将其押解至临安正法,并率万人南下归宋。此时,他还只是一个英雄少年,血气方刚,欲为朝廷痛杀贼寇,收复失地。
但世上的事并不能心想事成。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他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是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象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时隔千年,我们仍能从他的词中感受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比如这首著名的《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我敢大胆说一句,这首词除了武圣岳飞的《满江红》可与之媲美外,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人堆里,再难找出第二首这样有金戈之声的力作。虽然杜甫也写过“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军旅诗人卢纶也写过“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但这些都是旁观式的想象、抒发和描述,哪一个诗人曾有他这样在刀刃剑尖上滚过来的经历?
他本来是以身许国,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的。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水龙吟》)
谁能懂得他这个游子,实际上是亡国浪子的悲愤之心呢?这是他登临建康赏心亭时所作。他痛拍栏杆时一定想起过当年的挥刀纵马,驰骋沙场,但今天空有一身力,一腔志,又能向何处使呢?
辛词比其他文人更深一层的不同,是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我们今天读其词,总能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忠臣,一遍一遍地哭诉,一次一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象。
说到辛词的笔力多深,是刀刻也罢,血写也罢,其实他的追求从来不是要做一个词人。作为封建知识分子,对待政治,他不像陶渊明那样浅尝辄止,再不染政;也不像白居易那样长期在任,亦政亦文。对国家民族他有一颗放不下、关不住、比天大、比火热的心;他有一身早炼就、憋不住、使不完的劲。
有人说辛词也婉约,多情细腻处不亚柳永、李清照。但柳李的多情多愁仅止于“执手相看泪眼”“梧桐更兼细雨”,而辛词中的婉约言愁之笔,于淡淡的艺术美感中,却又含有深沉的政治与生活哲理。真正的诗人,最善以常人之心言大情大理,能于无声处炸响惊雷。
我常想,要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他一生大都是在被抛弃的感叹与无奈中度过的。当权者不使之为官,却为他准备了锤炼思想和艺术的反面环境。他被九蒸九晒,水煮油炸,千锤百炼。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爱与恨的纠缠,知识的积累,感情的浇铸,艺术的升华,文字的敲打,这一切都在他的胸中、他的脑海,翻腾激荡,如地壳内岩浆的滚动鼓胀,冲击积聚。既然这股能量一不能化作刀枪之力,二不能化作施政之策,便只有一股脑地注入诗词,化作诗词。他并不想当词人,但武途政路不通,历史歪打正着地把他逼向词人之道。终于被他修炼到连叹一口气,也是一首好词了。
从“沙场秋点兵”到“天凉好个秋”;从决心为国弃疾去病,到最后掰开嚼碎,识得辛字含义,再到自号“稼轩”,同盟鸥鹭,辛弃疾走过了一个爱国志士、爱国诗人的成熟过程。“一将成名万骨枯”,一员武将的故事,要多少持刀舞剑者的鲜血才能写成!有思想光芒而又有艺术魅力的诗人呢?他的成名,要有时代的运动,像地球大板块的冲撞那样,他时而被夹其间感受折磨,时而又被甩在一旁被迫冷静思考。所以积300年北宋南宋之动荡,才产生了一个辛弃疾。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门见山,点明辛弃疾独特的历史地位,认为他是以武起事,最终以文为业的唯一一人。
B. 文章在介绍辛弃疾的人生遭际时,主要围绕其行伍经历、为官经历以及心路历程的变化来写。
C. 自身才华、爱国情怀、特殊人生历程和动荡的历史背景等因素促使辛弃疾成为一代爱国词人。
D. 文章巧妙地把辛弃疾的自身命运、作品以及作者的感受、评说融合为一体,读来饶有兴味。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多引用辛弃疾的词作,调动读者已有的阅读经验,来加深读者对词人生平操守的理解。
B. 第三段中“钢刀利剑”和“羊毫软笔”运用比喻修辞,表达了作者对辛弃疾的同情和惋惜。
C. 划线句运用对比,突出强调辛弃疾对国家的强烈责任感,也揭示了辛弃疾笔力深厚的原因。
D. 文章将记叙、议论、抒情巧妙地融为一体,笔力纵横驰骋,见解独到深刻,颇有散文大家之风。
8. 辛弃疾的词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9. 作者想要为辛弃疾造像,为何认为以“把栏杆拍遍”为题目最贴切?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案】6. A 7. B
8. ①有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②充溢着爱国情怀、收复之志。③婉约言愁之中,也含有深沉的政治与生活哲理。
9. ①“把栏杆拍遍”出自辛弃疾的代表作《水龙吟》,形象感强,能传神地呈现辛弃疾凭栏远眺、痛拍栏杆的形象,也可高度概括辛弃疾的一生。②“把栏杆拍遍”这一动作最能体现辛弃疾对国家和民族的强烈责任感和渴望收复失地的赤诚情怀。③“把栏杆拍遍”能真切传达出辛弃疾被迫远离政治,不被重用,立志收复却报国无门的悲愤无奈心情。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A.“认为他是以武起事,最终以文为业的唯一一人”错,原文说以武起事,而最终以词为业,成为大诗词家的只有辛弃疾一人。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B.“‘钢刀利剑’和‘羊毫软笔’运用比喻修辞”理解有误。“钢刀利剑”和“羊毫软笔”都是借代手法。前者是代指沙场征战,后者是指辛弃疾的满腔豪情只能用笔来书写成一首首词。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中重要内容的能力。
根据“从他的词中感受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概括:辛弃疾的词有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
根据“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谁能懂得他这个游子,实际上是亡国浪子的悲愤之心呢”“读其词,总能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忠臣,一遍一遍地哭诉,一次一次地表白”概括:辛弃疾的词充溢着爱国情怀、收复之志。
根据“辛词中的婉约言愁之笔,于淡淡的艺术美感中,却又含有深沉的政治与生活哲理”概括:辛弃疾的词于婉约言愁之中,也含有深沉的政治与生活哲理。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根据“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水龙吟》)”“谁能懂得他这个游子,实际上是亡国浪子的悲愤之心呢?这是他登临建康赏心亭时所作”可知,“把栏杆拍遍”出自辛弃疾的代表作《水龙吟》,形象感强,能传神地呈现辛弃疾凭栏远眺、痛拍栏杆的形象,也可高度概括辛弃疾的一生。
根据“辛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他本来是以身许国,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的”“作为封建知识分子……对国家民族他有一颗放不下、关不住、比天大、比火热的心;他有一身早炼就、憋不住、使不完的劲”“从决心为国弃疾去病,到最后掰开嚼碎,识得辛字含义,再到自号‘稼轩’,同盟鸥鹭,辛弃疾走过了一个爱国志士、爱国诗人的成熟过程”可知,“把栏杆拍遍”这一动作,最能体现辛弃疾对国家和民族的强烈责任感和渴望收复失地的赤诚情怀。
根据“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他痛拍栏杆时一定想起过当年的拍刀催马,驰骋沙场,但今天空有一身力,一腔志,又能向何处使呢”“我们今天读其词,总能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忠臣,一遍一遍地哭诉,一次一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象”“他一生大都是在被抛弃的感叹与无奈中度过的”可知,“把栏杆拍遍”能真切传达出辛弃疾被迫远离政治,不被重用,立志收复却报国无门的悲愤无奈心情。
二、古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段一:
周瑜字公瑾,庐江舒人也。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故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初孙坚兴义兵讨董卓徙家于舒坚子策与瑜同年独相友善瑜推道南大宅以舍策升堂拜母有无通共瑜从父尚为丹杨太守,瑜往省之。会策将东渡,到历阳,驰书报瑜,瑜将兵迎策。策大喜曰:“吾得卿,谐也。”遂从攻横江、当利,皆拔之。建安五年,策薨,权统事。瑜将兵赴丧,遂留吴,以中护军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十三年春,权讨江夏,瑜为前部大督。其年九月,曹公入荆州,刘琮举众降,曹公得其水军,船步兵数十万,将士闻之皆恐。权延见群下,问以计策。议者咸曰:“曹公豺虎也,然托名汉相,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今日拒之,事更不顺。而势力众寡,又不可论。愚谓大计不如迎之。”瑜曰:“不然,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瑜请得精兵三万人,进住夏口,保为将军破之。”权曰:“老贼欲废汉自立久矣,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今数雄已灭,惟孤尚存,孤与老贼,势不两立。君言当击,甚与孤合,此天以君授孤也。”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于赤壁。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顷之,烟焰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备与瑜等复共追,曹公留曹仁等守江陵城,径自北归。
(节选自《三国志·周瑜传》,有删改)
文段二:
疾困与吴主笺
周瑜
瑜以凡才,昔受讨逆①殊特之遇,委以腹心,遂荷荣任,统御兵马。规定巴蜀,次取襄阳,凭赖威灵②,谓若在握。至以不谨,道遇暴疾,昨自医疗,日加无损。人生死有命,诚不足惜,但恨微志未展,不复奉教命耳。方今曹公(曹操)在北,疆场未静,天下之事,未知终始,此朝士旰食之秋,至尊垂虑之日也。鲁肃忠烈,临事不苟,可以代瑜。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倘或可采,瑜死不朽矣。
(摘编自《三国志·鲁肃传》,有删改)
【注】①讨逆:孙权长兄孙策,受汉封为讨逆将军。②威灵:国家(或帝王、祖先)的神力。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初/孙坚兴/义兵讨董卓/徙家于舒/坚子策与瑜同年/独相友善/瑜推道南大宅以舍/策升堂拜母/有无通共/
B. 初/孙坚兴义兵/讨董卓/徙家于舒/坚子策与瑜同年/独相友善/瑜推道南大宅以舍/策升堂拜母/有无通共/
C. 初/孙坚兴/义兵讨董卓/徙家于舒/坚子策与瑜同年/独相友善/瑜推道南大宅以舍策/升堂拜母/有无通共/
D. 初/孙坚兴义兵/讨董卓/徙家于舒/坚子策与瑜同年/独相友善/瑜推道南大宅以舍策/升堂拜母/有无通共/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父,父亲的兄弟,即伯父或叔父。在文中指周瑜的叔叔周尚。
B. “瑜往省之”与“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中的两个“省”含义不同。
C. 权,即孙权,孙策的弟弟,也即辛弃疾《永遇乐》词中的“孙仲谋”。
D. “为汉家除残去秽”与“因为长句”中的两个“为”的含义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孙策死后,孙权即位,周瑜来到吴国,颇受重用,与张昭一起掌管各种事务,后担任前部大督。
B. 面对来势汹汹的曹操大军,东吴朝堂之上君臣议事时,除周瑜一人主战外,其他人都主张投降。
C. 周瑜的部将黄盖很有谋略,他审时度势,用心观察,及时提出了用火攻的策略,击败了曹军。
D. 周瑜精通音乐,即使在饮酒之后,弹奏者有差错,他也能听得出来,每听出来就会回头看看。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
(2)顷之,烟焰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
14. 文段二为周瑜病危时写给吴主孙权信,请概括其中主要表达了哪三点内容。
【答案】10. D 11. D 12. B
13. (1)这时曹操军队的士兵已经发生了疾病,刚刚一交战,曹军失败后退,撤(带)军到长江北岸驻扎。
(2)不久,烟火遮满天空,曹军烧死淹死的人马很多,于是败退。
14. ①对君主给予恩遇、委以重任表示感激;②为身患重病,无法报答君主知遇之恩、施展个人才志而愧疚遗憾;③推荐鲁肃继任,以成就大业。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当初,孙坚发起义兵讨伐董卓,孙坚搬家到舒城。孙坚的儿子孙策和周瑜同年,相互之间关系很好,周瑜推让道路南边的大宅来作为孙策家的屋舍,还拜见了孙策的母亲,两家的财物生活用品共用。
“孙坚兴义兵”是完整的主谓宾句子,其间不能断开,故排除AC;“舍”为动词,宾语为“策”,所以应在“策”后面断开,排除B。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以及了解文化常识的能力。
B.“瑜往省之”的“省”:探望。句意:周瑜前往探视他。“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的“省”:反省。句意: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进行参省反省。
D.“为汉家除残去秽”的“为”:为了,表目的。句意:为汉朝除去奸邪恶贼。“因为长句”的“为”:写作。句意:于是撰写一首长诗。两个“为”字含义不同。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除周瑜一人主战外,其他人都主张投降”错误。依据文章内容“君言当击,甚与孤合”可知,此话为孙权说的,可见孙权也是主战的。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初”,刚刚;“引次”,撤退、退避;“江北”,长江北岸。
(2)“顷之”,不久、一会儿;“张”,遮满、遮蔽;“人马烧溺死者”,定语后置;“遂”,于是、就。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分析信息及归纳要点的能力。
“瑜以凡才,昔受讨逆殊特之遇,委以腹心,遂荷荣任,统御兵马。规定巴蜀,次取襄阳,凭赖威灵,谓若在握”,表达了对君主给予恩遇、委以重任表示感激;
“人生死有命,诚不足惜,但恨微志未展,不复奉教命耳”,表达了为身患重病,无法报答君主知遇之恩、施展个人才志而愧疚遗憾;
“鲁肃忠烈,临事不苟,可以代瑜。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倘或可采,瑜死不朽矣”,表达了推荐鲁肃继任,以成就大业。
参考译文:
文段一:
周瑜字公瑾,庐江舒城人。周瑜自少年开始精意于音乐,虽然三杯酒之后他还是能够听出缺憾或弦误,周瑜知道一定会扭头去看那个出错者。所以当时有人编出歌谣:曲有误,周郎顾。当初,孙坚发起义兵讨伐董卓,孙坚搬家到舒城。孙坚的儿子孙策和周瑜同年,相互之间关系很好,周瑜推让道路南边的大宅来作为孙策家的屋舍,还拜见了孙策的母亲,两家的财物生活用品共用。周瑜的叔父周尚是丹杨太守,周瑜前往探视他。正赶上孙策带兵东渡,到达历阳后,孙策派人通知周瑜,周瑜就带领人马迎接孙策。孙策十分高兴:“我得到你的帮助,事情就能成功了!”周瑜跟随孙策进攻横江、当利,都顺利攻克。建安五年,孙策死了,孙权统领事务。周瑜带兵前往奔丧,于是就留在吴郡,以中护军身份和长史张昭共同掌管诸事务。建安十三年春季,孙权征讨江夏,周瑜任前部大督。这年九月。曹操进入荆州,刘琮率人马投降,曹操得到了他的水军,水兵、步兵有几十万人,吴军将士听说此事都很恐惧。孙权召见众属下,询问计策。议论的人都说:“曹公是豺虎一样的人,但他假藉汉朝丞相名义,挟持天子,征讨四方,行动都以朝廷为藉口,现在如果抵抗他,事情就更不顺利。而敌我实力的强弱,又不能相提并论,我们认为最上策不如迎接他。”周瑜说:“不对。曹操虽然假藉汉朝丞相的名义,其实是汉朝的奸贼。将军您以神勇英武的雄才,又依仗父兄的功业,割据江东,土地方圆几千里,军队精良,物资充足,英雄乐意报效,正应当横行天下,为汉朝除去奸邪恶贼。何况曹操亲自来送死,怎么能去迎接他呢? 周瑜我请求得到精兵三万人,进军驻守夏口,保证为将军您打败曹操。孙权说:“老贼想废掉汉室自立为皇帝已很久了,只是顾忌二袁、吕布、刘表和孤罢了。如今几位雄杰已经灭亡,只有孤还在,孤与老贼,势不两立。您说应当抗击,和孤的心意非常相合,这是上天把您授予给我啊。” 孙权于是就派周瑜和程普与刘备合力迎击曹操,在赤壁相遇。这时曹操的军队士卒已经发生了疾病,刚一交战,曹军失败后退,撤军驻扎长江北岸。周瑜等人在南岸。周瑜的部将黄盖说:“现在敌众我寡,难以和他们长时间相持。但是看曹操军队的船舰首尾相连,可以用火烧而打败他们。” 不久,烟火冲天,人马烧死淹死的很多,曹军于是就败退。刘备和周瑜等人又共同追击。曹操留下曹仁守江陵城,自己径直返回北方。
文段二:
我是个平凡的人,过去受到讨逆将军特殊的厚爱,委托我很重要的事。于是担负光荣的任务,统率兵马。规划平定了巴蜀,接着又占领襄阳,凭借着国家与吴主的威力,觉得事业的成功好像就在手掌之中。后来因为不注意,中途得了急病,前些日子医治疗养,病却是日日加重不见减轻。人生必有一死,人的寿命有长有短,这实在不值得叹惜。只是遗憾我微薄的愿望未能得到施展和实现,再也不能受到您的教诲和差遣罢了。现在曹操在中原称雄,边境未得平静,天下的事还不知结局如何,这是文臣武将忙得不能按时吃饭的时候,是主公思考焦虑的日子啊。(在这样的日子里)鲁肃忠诚严正,遇事不会随便苟同,他是可以代替我的人。人到临死时,他的话是善意的,倘若对主公来说可以采用,我死而无憾了。
(二)诗歌鉴赏(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剪牡丹·舟中闻双琵琶
张先①
野绿连空,天青垂水,素色溶漾都净。柳径无人,堕絮飞无影。汀洲日落人归,修巾薄袂,撷香拾翠相竞。如解凌波,泊烟渚春暝。
彩绦朱索②新整。宿绣屏、画船风定。金凤响双槽③,弹出今古幽思谁省。玉盘大小乱珠迸。酒上妆面,花艳眉相并。重听。尽汉妃④一曲,江空月静。
【注】①张先,字子野,北宋婉约派代表人物。张先四十岁中进士,曾在江南任吴江县令等小官,官阶品位与白居易的江州司马相似,遂有感于自身境遇写下这首词。②彩绦朱索,指五颜六色的彩带,泛指美人身上的衣饰。③双槽,指双琵琶,槽是琵琶等乐器上弦的格子。④汉妃,指汉代王昭君,传说她出塞时弹着琵琶。
15. 下列对这首词上阕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前三句为环境描写,诗人先俯视再仰观,多角度描绘了一幅江上美景图。
B. “天青垂水”句,“垂”字将天空、水面连接起来,水天一色,炼字精当。
C. “汀洲”三句由自然景物转向人物描写,美人衣带修长,与落日斜晖相映。
D. “如解凌波”二句写美人登船、停泊洲边,为下阕摹写琵琶妙音做了铺垫。
16. 白居易《琵琶行》以高超的技巧手法摹写有声无形的音乐,如音在耳、如奏在前。本词下阕中划线的诗句是如何描写音乐的呢?请简要分析。
【答案】15. A 16. ①运用比喻,“玉盘大小乱珠迸”将节奏紧凑、精湛的琴声比作大小珍珠落入玉盘里那样清脆的声音,以声写声,将音乐语言转换为诗的语言,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强表达的生动性。
②侧面烘托,“弹出今古幽思谁省”通过写“我”作为听乐人的情绪反应和情思传达出音乐本身的魅力,从而强化表达效果。
③环境烘托,“江空月静”写乐曲休止时的效果,以空廓沉静的月夜,烘托出音乐的魅力,留下了无穷的余韵。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
A.“诗人先俯视再仰观”错误。应是先仰观再俯视。
故选A。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玉盘大小乱珠迸”意思是琵琶的乐声嘈嘈切切,犹如大小珍珠落到玉盘的声音。此句由白居易《琵琶行》“大珠小珠落玉盘”句化来,运用比喻,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并举,形象地表现了音乐旋律的跌宕起伏,高昂处如急风暴雨,低回处如儿女私语,令人耳不暇接。人物的感情时而慷慨激昂,时而低回婉转,皆随乐声起伏,曲曲传出。
“金凤响双槽,弹出今古幽思谁省”是说风停夜静时,从屏障内忽然传出两位琵琶女奏响乐曲,饱含古往今来的失意文人和沦落天涯的歌女郁结的情思,有谁能够领悟?通过写“我”作为听乐人的情绪反应和情思传达出音乐本身的魅力,这是侧面烘托。
结句“江空月静”是环境烘托,以空廓沉静的月夜,烘托出音乐的魅力。如泣如诉的昭君怨曲,把听众带进了哀愁的境界,相对无言,月夜格外的沉寂,留下了无穷的余韵,让人回味。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诗人李白蔑视权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杜甫《登高》中的“____________”一句和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一句,都是用猿猴的悲鸣声来烘托诗人悲凉的心境。
(3)荀子《劝学》中强调君子天资并非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韩愈《师说》中的“________,________”两句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答案】 ①.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②. 使我不得开心颜 ③. 风急天高猿啸哀 ④. 杜鹃啼血猿哀鸣 ⑤. 君子生非异也 ⑥. 善假于物也 ⑦. 位卑则足羞 ⑧. 官盛则近谀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本题要注意的字词有:“事”“心”“生”“卑”“谀”。
三、语言文字基础知识与运用(本题共8小题,18分)
18. 下列加点词语解释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须行即骑访名山 须:一定。
②烟涛微茫信难求 信:确实。
③君子不齿 齿:并列。
④而绝江河 绝:到达。
⑤凡六百一十六言 凡:总共。
⑥弟子不必不如师 不必:没必要。
A. ①④⑥ B. ②④⑤ C. ①③⑤ D. ②⑤⑥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
①“须”:等到。句意:等到要远行时就骑上它访名山。
④“绝”:横渡。句意:却可以横渡长江黄河。
⑥“不必”:不一定。句意: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
故选A。
19. 对下列句中加点字词类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非能水也 ②小学而大遗 ③大江东去 ④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⑤圣益圣 ⑥栗深林兮惊层巅
A. ①③/②⑤/④⑥ B. ①/②⑤/③④/⑥
C. ①③/②④/⑤⑥ D. ①/②⑤/③/④⑥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①水,名词作动词,游泳;句意:并不善于游泳。
②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句意:小的方面学习了,大的方面却放弃了。
③东,名词作状语,向东;句意:大江向东流去。
④中,名词作状语,从中间;句意: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
⑤圣,形容词作名词,圣人;句意:圣人更加圣明。
⑥栗:使动用法,使……战栗。句意:使深林战栗,使高耸而重叠的山峰震惊。
①是名词作动词/②⑤是形容词作名词/③④是名词作状语/⑥是使动用法。
故选B。
20. 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彼童子之师
B. 小学而大遗 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C. 其皆出于此乎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助词,取独;助词,的。句意:(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那些童子的老师。
B.均为连词,表转折。句意:小的方面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声音并没有加大,可是听的人却能听得很清楚。
C.副词,表揣测,大概;代词,代士大夫。句意:大概就是出于这个缘故吧/现在士大夫们的智慧反而不如他们。
D.介词,在;介词,向。句意:哪管他出生在我之前还是在我之后呢/曾经向穆、曹两位琵琶大师学艺。
故选B。
21. 下列文言特殊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不拘于时 ②蚓无爪牙之利 ③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④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⑤师不必贤于弟子 ⑥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A. ①⑥/③⑤/②④ B. ①②/③⑤/④⑥
C. ①③/②④/⑤⑥ D. ①⑤/②③/④⑥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①被动句式,“于”表被动。句意:不受世俗的限制。
②定语后置句,“利”作“爪牙”的定语,后置了。句意: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
③被动句式,“被”表被动。句意:英雄的流风余韵总被无情风雨吹打而去。
④定语后置句,“千里”作“马”的定语,后置了。句意: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
⑤状语后置句,“于弟子”作“贤”的状语,后置了。句意:老师不一定超过弟子。
⑥状语后置句,“于水”作“寒”的状语,后置了。句意: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
①③被动句式,②④定语后置句,⑤⑥状语后置句。
故选C。
22. 下列课内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句读,指断开句子的知识。一句话后面的停顿为读,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为句。
B. 六艺,文中指《诗》《礼》《书》《易》《乐》《春秋》六部经书,后《易》失传,剩余五部称为“五经”。
C. 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代表作有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等。韩愈为古文运动倡导者,代表作为《马说》《师说》等。
D. 李白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史”。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一句话后面的停顿为读,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为句”错误。古时文章以行气核心,文中一口气行完,并表达出一个意思称为一句,在行完一口气的过程中出现诸多的自然小停顿、间隔称之为“读”。“句”是语意完整的一小段,“读”是句中的语意未完、语气可停的更小的一段。文章中语意已尽的地方为“句”,语意未尽须停顿的地方为“读”。
B.“后《易》失传”错误。应该是《乐》已失传,剩余五部即《诗经》《尚书》《易经》《礼记》《春秋》。
D.“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史’”错误。杜甫被誉为“诗圣”,杜甫所创作的诗歌被称为“诗史”。
故选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站在仰韩阁环视,________,多与两个字有关:一个“古”,一个“韩”——北有韩文公祠,南有韩山古庙、韩江大桥……隔江远望,西南方是潮州古城墙、甲第坊、仁德古庙、韩滨园、青龙古庙……转过身去,东边是笔架山。从古到今,由东向西,名胜古迹密布,大约可见潮州文化发展特色之一斑。
景点名称有个“韩”字,大都因韩愈而生,而对韩愈的评价,最著名的当然要数苏轼那句“文起八代之衰”。往前一步理解,潮州人尊崇韩愈,其实就是尊崇文化。
韩愈固然可敬,可敬之处不仅在于他的政绩——从潮州人口口相传的那些故事中,我们知道他是一个务实的官员,尽管因上《论佛骨表》犯颜直谏而被受到朝廷的贬谪,却仍然维持以民为贵、以实为本的政治理念。事实上,韩愈在潮州仅仅八个月,要说干多少_______的事情,基本上是不可能的。潮州人之所以紧紧抓住韩愈,很有可能是借题发挥,是利用韩愈这张名片,打出潮州文化的品牌——这个“题”借得好,借得________——韩愈对于潮州的贡献,主要在于他的文人气节、廉官风骨和不断衍生的各种传说,在潮州人的精神发育史上,在潮州人的文化血液里,韩愈________。尊崇韩愈,就是尊崇文化,还有什么能比“文化”二字更能触动我们的心灵、引起我们的共鸣呢?
23.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举目四望 感天动地 义正词严 无孔不入
B. 目之所及 感天动地 理直气壮 无孔不入
C. 举目四望 惊天动地 义正词严 无处不在
D. 目之所及 惊天动地 理直气壮 无处不
24.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出来。
【答案】23. D 24. 尽管因上《论佛骨表》犯颜直谏而被朝廷贬谪,却仍然坚持以民为贵、以实为本的政治理念。
【解析】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处,举目四望:抬起头,放眼四处观望。目之所及:指眼睛能达到的地方。由语境“环视”和下文所见可知,此处是说眼睛所能看到的地方,应用“目之所及”。
第二处,感天动地:使苍天和大地为之感动。惊天动地:使天地惊动,形容某个事件的声势或意义极大。由语境可知,此处是说韩愈在潮州仅仅八个月不可能干过什么意义极大的事情,应用“惊天动地”。
第三处,义正词严:理由正确、语言严正有力。理直气壮:指理由正确而充分,说话的气势很盛。由语境可知,此处是说潮州人抓住韩愈打出潮州文化品牌这一做法的理由很充分,应用“理直气壮”。
第四处,无孔不入:比喻见空子就钻;利用一切漏洞或机会(多指做坏事)。无处不在:无论什么地方都有,形容数量之多和存在的范围极大。由语境可知,此处是说韩愈对潮州人的影响极广,应用“无处不在”。
故选D。
【2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划线句语病有:
①成分赘余。“被”和“受到”重复赘余,保留其一;
②搭配不当。“维持……理念”搭配不当,应改为“坚持……理念”。
25. 认真阅读下面的四首“劝学”诗,然后归纳,这四首诗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劝勉大家学习的。请分别用不超过四个字的词语回答。
(1)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金缕衣》)
(2)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劝学》)
(3)少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
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
(《神童诗》)
(4)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
患足己不学,既学患不行。
(韩愈《劝学诗》)
这四首诗分别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角度劝勉大家学习。
【答案】 ①. 惜时 ②. 勤奋 ③. 立志 ④. 方法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概括信息的能力。
(1)《金缕衣》全诗用“劝君莫惜”“劝君惜取”“直须”“莫待”直接表达珍惜少年的青春时光之意。可用“惜时”概括。
(2)《劝学》“勤学”“读书”劝勉青少年要珍惜少壮年华,勤奋学习,有所作为。可用“勤奋”概括。
(3)《神童诗》“平生志气高”强调心高气盛,志向远大,从不自轻自贱。可用“立志”概括。
(4)《劝学诗》意思是读书学习,只担心学得不够多;领会要义,只怕悟得不透彻,人最怕认为自己学得差不多够了,从而(骄傲自满)停止学习,已经学了的东西最怕不能掌握,不会付之实践。讲的是学要得法,可用“方法”概括。
四、写作(60分)
26.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读书,就是一场场美丽的相遇。在本月的学习中,我们得以与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辛弃疾、李清照、孙权、刘裕、廉颇、鲁迅等在语文课本中诗意地相遇。
假如可以穿越时空,你最愿意和其中的哪一位相遇呢?相信这相遇定会碰撞出情感的火花,或同情他们的遭遇,或羡慕他们的生活,或崇敬他们的精神,或共同探讨人生……
请以“当我与________相遇”为题目,展开充分合理的想象,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先将题目补充完整;思想健康;内容充实;要有生动记叙和细腻描写;人物形象要鲜活生动、个性鲜明;要有真情实感;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本题是一道半命题作文题。
题目要求当我们走近中国文学文化史名人,在语文课本中与其诗意地相遇,对于名人的情感和人生,写出我们的理解、共鸣和感受,体会人物的内涵和精神,并进行合理的想象与联想,叙述你和他相遇的场景和情节,写出人物的风貌,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感。
题目是“当我与________相遇”,可设计多个场景,以此体现场景的变化和转换;在人物的选择上,要明确相遇之“人”特定的精神气质,如狂放不羁、飘逸潇洒、斗酒百篇的李白,关心民众、忧心社稷的杜甫,横槊赋诗、文武兼备的曹操,才华出众、卓绝千古的李清照,豁达豪迈、诗画俱工的苏轼等;在时间的安排上,要有个“时间轴”,如两个或三个时间段的场景就可以充分体现; 在思想上,名师大家们为当时的社会理想或个人理想而执着奋斗,也会为个人与家国的困顿挫折而忧恨,要体现出他们胸怀天下、忧国忧民的襟怀,积极向上、风流倜傥的气质,意气风发、丰神俊秀的风采等突出特色。由此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深入体会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理念和追求。
写作时要结合自己对人物的了解,如其经历、思想、成就、影响等方面,设计特定的场景,构思合理的情节,如写李白,可选《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场面;如写廉颇,可以选取“将相和”“廉颇老矣”等情节;写苏轼,可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场景,学习他旷达乐观的胸襟。行文时,可用回忆式、记梦式、镜头切入式等开篇,以时间为线索,写与人物相遇的具体环境以及周围的特色场景,然后用细节描写自然真实地刻画人物的气质风貌,如他们的语言、个性化动作、神情等,通过几个经典的情节片段的组合,来充分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你的感悟或共鸣。语言要简洁、生动、自然,表现手法可以多样,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可以综合运用。
立意:
1.文化历史名人是我们永远的丰碑。
2.新时代更需要历史名人的精神烛照。
3.用与时俱进的眼光看待文化历史名人的情怀和思想。
2022-2023学年河北省邢台市五校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河北省邢台市五校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3页。
2022-2023学年河北省邢台市六校联考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河北省邢台市六校联考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文件包含高二语文试题pdf、高二语文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4页, 欢迎下载使用。
河北省邢台市六校联考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这是一份河北省邢台市六校联考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共3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请概括文章的行文脉络, 本文善用对比手法,请简要概括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