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解密02 古代中国的经济(讲义)-【高频考点解密】2021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讲义+分层训练(山东专版)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解密02 古代中国的经济(讲义)-【高频考点解密】2021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讲义+分层训练(山东专版),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中国古代区域经济发展演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古代中国的社会经济呈现出以小农经济为核心,手工业、商业有所发展但受经济政策制约的特征。可按以下四条线索进行整理。
线索一:古代农业
古代农业发展的主线是小农经济的产生与巩固,包括土地制度的变迁、耕作方式的演进、水利设施的修建等,以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是其突出特征。
线索二:古代手工业
古代手工业主要有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其中纺织、冶金、制瓷是三大主要行业,以丝绸、瓷器为代表的手工业产品远销海外。
线索三:古代商业
古代商业发展包括市场形成、市场管理、货币演变、内外贸易、城市商业功能发展等五大要素,其中市场贸易管理是核心内容,时空限制经历了一个由严格到宽松的过程。
线索四:古代的经济政策
古代的经济政策以重农抑商、闭关锁国为主,前者首倡于商鞅变法,贯穿于封建社会始终,后者仅实行于明清两朝,二者均是影响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发展缓慢的重要因素。
一、中国古代区域经济发展演变
中国古代以农业为主体经济形式,农业技术的成熟和农业管理方式的完备,成为经济形态中最突出的特征之一。
(1)黄河流域是中国古代自战国到中唐时期的经济重心所在。从战国到东汉,全国的经济区域已呈现出多样性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特点。
(2)随着中华帝国疆域的不断扩展,区域经济发展的多样性日益突出。两宋之际,经济重心南移至长江流域。转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农业技术的进步、统治阶级的重视和政策的支持等。
命题者通常结合文献资料、历史传说、社会现象等考查古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及对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影响。备考时应掌握经济重心南移的史实。
二、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手工业发展状况
手工业类型的不同决定了不同手工业生产各具特点,故命题人往往依据不同时代社会经济的具体表现,设置不同材料来考查古代手工业的时代特点。复习备考时需注意梳理不同时期三种类型手工业的发展特点(如汉代田庄手工业、明清私营手工业领域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等)及其产生发展的时间。
(1)商周时期实行“工商食官”制度,政府设有专门的机构和官员来管理和监督手工业生产。
(2)春秋战国时期,新的生产方式产生,在官营手工业继续发展的前提下,出现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
(3)此后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就成为中国古代社会鼎足而立的三种经营形态。
三、中国古代各时期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
【考法解密】考法解密尽量采用高考题,做高考题知考法
注重历史解释,挖掘“深层隐含”
此类选择题主要依据基本历史概念来命题,主要考查对历史概念的再认再现和理解阐释的能力,要求准确理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并对其内在规律和本质属性进行准确把握,此类试题经常出现的限定词语是“内容”“标志”“性质”“特点”“准确理解”等。
由于此类题多考查历史教材上的隐性知识,所以在做题时多采用逻辑推理法,即结合相关的规律性认识或结论来判断某个选项是否符合题意
1.(2020山东卷 2,3分)先秦至西汉前期,山东东部地区得“鱼盐之利”,总体上是商业活跃的地方。西汉中期以后,这一地区的商人活动开始步入低谷。这是由于西汉政府
A. 重视关中地区经济发展B. 强化了经济控制
C. 开通了丝路贸易D. 以儒家义利观教化百姓
【答案】B【详解】山东东部地区由西汉以前的商业活跃到西汉中期以后步入低谷,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种变化主要是汉王朝实行重农抑商、盐铁官营等政策有关,这些政策抑制了民间商业活动,强化了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导致了商人活动开始步入低谷,故选B;重视关中地区不一定就要导致山东东部商业活动步入低谷,排除A;开通丝路贸易应该有利于相关的商业活动活跃,排除C;以儒家义利观教化百姓和商业活动的变化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
2.(2020年山东卷,4,3分)王安石变法中“募饥民修水利”,以“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与“煮粥赈灾”“开仓放粮”等赈灾方式相比,王安石此举力图
A. 尽量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B. 稳定灾区的社会秩序
C. 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生计问题D. 建立政府抗灾救荒体系
【答案】C
【解析】
【详解】王安石通过招募饥民兴修水利的方式进行赈灾,一方面救济了灾民,另一方面也兴修了水利,同时通过兴修水利也能恢复和促进农业发展,一定程度上减少灾害再次出现的可能,有利于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的生计问题,故选C;招募灾民兴修水利并不一定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因为水利工程的修建,还有可能暂时增加政府的负担,排除A;招募灾民兴修水利和稳定灾区社会秩序之间没有必要联系,此举不一定有利于稳定灾区社会秩序,排除B;王安石的措施属于救灾措施,并没有建立和形成政府抗灾救荒体系,排除D。故选C。
二 依托史料实证,强化“论从史出”
本题考查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3.(2020年山东卷,16,12分)图1、图2、图3是中国古代三个历史时期(东汉永和五年、唐天宝元年、明洪武二十六年)的人口密度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据葛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
分别提取图1、图2、图3的人口分布信息,并据此说明与其相对应的历史时期。
【答案】图1:南北人口密度差异明显,黄河中下游地区人口密度最高,南方地区人口密度相对较低。这与东汉政治、经济中心在北方,南方经济欠发达的状况相吻合。据此判定图1为东汉(永和五年)。
图2: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在长江下游地区(江浙地区)。这与明初政治中心在南京,南方经济发达的状况相吻合。据此判定图2为明代(洪武二十六年)。
图3:黄河中下游、长江下游地区人口密度都相对较高。这与唐朝政治中心在北方,江南经济不断开发的状况相吻合。据此判定图3为唐代(天宝元年)。
【解析】
【详解】图五中人口密度分布不均,差异明显,其中黄河中下游地区人口密度最高,说明此时政治经济中心应该位于北方,而南方地区开发程度不高,由此判断图五应该是东汉时期,此时经济重心尚未南移,人口分布符合此时的社会状况。图六中人口分布密度发生变化,人口密度最高的是长江中下游地区,而且南北人口分布较为均衡,南方隐隐多于北方,这种情况的出现应该与明代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江南经济发达有关,且此时政治中心也位于南方的南京,由此可判断图六应该是明代洪武年间;图七相较图五在人口分布上南方开始增多,人口密度较高的是关中地区和长江中下游,这种情况应该与唐代首都位于长安,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方得到开发有关,因此形成了南北两个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由此判断图七应该是唐朝天宝年间。
4.(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Ⅰ,27,4分)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
A.交通方式的变革
B.土地制度的调整
C.货币制度的改变
D.地区经济的差异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山东是棉花的主要种植地,江南商人将山东棉花运回江南,再运来棉布,说明江南地区是棉纺织的再加工地区,其纺织手工业较为发达。由此可知,江南地区和山东地区的生产内容不同,地区分工不同,地区经济发展存在差异。故选D。大运河是其共同的交通方式,交通方式没有变革或差异,排除A项;明朝土地税收制度有一定调整,但对此影响不大,排除B项;货币制度的变化对该现象不起主导作用,排除C项。
注重历史解释,挖掘“深层隐含”
5.(2018年新课标全国卷Ⅰ,26,4分)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这反映出当时
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
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
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
D.盐业专卖制度已经解体
【答案】A
【解析】材料信息是北宋中期,四川密布着大量采用新技术的私营盐井,井主雇佣大量的工匠,这说明四川地区的民营制盐业技术先进、生产关系进步,即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故A项正确;工匠“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侧面反映出工匠受到井主的压榨,体现不出手工业者的社会地位高,故B项错误;中国古代的雇佣关系一直局限于个别地区和个别行业,一直没有普及,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说的是盐业的开采,没有涉及买卖,故D项错误。
【名师点睛】古代手工业各种经营形态及特点
6.(2018年新课标全国卷Ⅰ,27,4分)图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这表明当时
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
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
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
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
【答案】B
【解析】图中的动物是长颈鹿,而明朝君臣则认为这是传说中的麒麟,麒麟在传统中国被视为祥瑞之物,这说明明朝君臣在用传统文化解读朝贡贸易的贡品,故B项正确;图6属于古代绘画中的动物画,属于传统的绘画类型,故A项错误;明朝初年,东南沿海倭患严重,下令实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观念仍然是“天朝上国”的观念,故D项错误。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落实对教材主干知识的考查,体现出高考考查“双基”的基本特点。“表明类”选择题的解题可转化为问题意识,如本题材料可转化为“为什么明朝君臣要把外国进献的长颈鹿当做‘麒麟’”?这一方面说明明朝君臣孤陋寡闻,另一方面说明“天朝上国”的心态,用中国文化解读外国贡品。
高考试题
考查内容
命题角度
难度
(2020年山东卷,2,3分)
古代中国的商业
以文字材料切入考查古代中国的商业
中等
(2020年山东卷,4,3分)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中等
(2020年山东卷,16,12分)
古代中国的农业
以文献材料切入考查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中等
(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Ⅰ,27,4分)
古代中国的商业
以文字材料切入考查古代中国的商业
中等
(2018年新课标全国卷Ⅰ,26,4分)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
以文字材料切入考查古代中国的手工业
中等
2018年新课标全国卷Ⅰ,27,4分
古代中国的商业
以文献材料切入考查古代中国的商业
中等
分析解读
该知识点在山东卷中考查频率比较高,知识点比较重要。多以文献记载、文字材料等形式出现;考查古代中国的经济;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呈现。备考复习时要加强对文言文史料的解读能力的训练及史学素养能力的提升。
客观环境
统一稳定的政治局面,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客观环境
政治条件
前代农民战争推动后继王朝调整统治政策,而且政策具有连续性。历代统治者制定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土地政策、赋税政策
科技条件
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的兴修、历法的进步、科技著作的颁布、外国先进技术的引入等,成为经济恢复发展的科技条件
国内外交流条件
国内各民族、各地区间的交流、相互学习,中外交往的加强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群众条件
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
经营形态
管理方式
产品及流通方式
劳动力
地 位
官营手工业
政府直接经营、“工官”制度、大作坊
官府专用和皇帝私用;不在市场流通
无偿调用各类匠户
至明代前期占据主导地位,代表我国古代手工业最高水平
私营手工业
民间私人自主经营
民间消费的产品;在市场流通
私营主雇工
明中叶以后占据主导地位
家庭手工业
农户的副业
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剩余部分出售
农民自身
一直存在于社会经济生活中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解密02 古代中国的经济(分层训练)-【高频考点解密】2021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讲义+分层训练(山东专版)(原卷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中国古代的手工业,中国古代的商业,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解密02 古代中国的经济(分层训练)-【高频考点解密】2021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讲义+分层训练(山东专版)(解析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中国古代的手工业,中国古代的商业,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解密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讲义)(下)-【高频考点解密】2021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讲义+分层训练(山东专版),共7页。